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城市發展

經濟發展城市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16 07:16:13

Ⅰ 如何規劃城市建設促進經濟發展

城市規劃遵循原則

包括:整合原則,經濟原則,安全原則,美學原則和社會原則。
城市規劃的原則,是正確處理城市與國家、地區、其他城市的關系、城市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城市建設的內部關系等的指導思想。在城市規劃編制過程中,應遵循和堅持以下原則:
整合原則
城市規劃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正確處理和協調各種關系的整合原則。
1.應當使城市的發展規模、各項建設標准、定額指標。計發程序問國家和地方的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
2.要正確處理好城市局部建設和整體發展的辯證關系。要從全局出發,使城市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空間布局上做到職能明確,主次分明,互相銜接,科學考慮城市各類建設用地之間的內在聯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區、工業區、商業區、文教區等,形成統一協調的有機整體。
3.要正確處理好城市規劃近期建設與遠期發展的辯證關系。任何城市都有一個形成發展、改造更新的過程,城市的近期 建設是遠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既要保持近期建設的相對完整,又要科學預測城市遠景發展的需要,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發展,要為遠期發展留有餘地。
4.要處理好城市經濟發展和環境建設的辯證關系。注意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和市容環境衛生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城市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觀;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以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影響城市發展為代價,避免重復「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同步進行。人與環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保持人與自然相互協調,既是當代人類的共同責任,也是城市規劃工作的基本原則。
經濟原則
城市規劃要堅持適用、經濟的原則,貫徹勤儉建國的方針,這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重要。
1.要本著合理用地、節約用地的原則,做到精打細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盡量少佔農田。不佔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載體,是不可再生資源。我國耕地人均數量少,總體質量水平低,後備資源不富裕,必須長期堅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方針。
2.要量力而行,科學合理地確定城市各項建設用地和定額指標,對一些重大問題和決策進行經濟綜合論證,切忌倉促拍板,造成不良後果。我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資源佔用與能源消耗過大,建設行為過於分散,浪費了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因此,在城市發展中要把集約建設放在首位,形成合理的功能與布局結構,加大投資密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實行有償使用和有償轉讓;處理好土地批租單元的改進、產權分割下成片開發的組織形式,提高對城幣發展中可能出現的矛盾的預見性,為城市更新預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安全原則
安全需要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因此,城市規劃要將城市防災對策納入城市規劃指標體系。
1.編制城市規劃應當符合城巾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發生強烈地震和嚴重洪水災害的地區,必須在規劃中採取相應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別注意高層建設的防火防風問題等。
2.還要注意城市規劃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設等問題。如城市規劃中要有意識地消除那些有利於犯罪的局部環境和防範上的「盲點」。
規劃是一門綜合藝術,需要按照美的規律來安排城市的各種物質要素,以構成城市的整體美,給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視覺污染」。
3.要注意傳統與現代的協調,保護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設施、名勝古跡的同時,也要注意體現時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藝,讓二者結合「神似」而不是「形似」。
4.要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協調,建築格調與環境風貌的協調。城市規劃需要通過對建築布局、密度。層高、空間和造型等方面的干預,體現城市的精神和氣質,滿足生態的要求。
社會原則
所謂社會原則,就是在城市規劃中樹立為全體市民服務的指導思想,貫徹有利生產、方便生活、促進流通、繁榮經濟、促進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事業的原則,盡量滿足市民的各種需要。
1.設計要注重人與環境的和諧。人是環境的主角,讓建築與人對話,引人公園、廣場成為市民交流聯系的空間,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陽光、綠地、清新的空氣、現代化的公共設施、舒適安全的居住環境,這種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城市環境,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城市面向21世紀的規劃和建設的目標。
2.是要大力推廣無障礙環境設計。城市設施不僅要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為老、弱、病、殘、幼著想,在建築出入口、街道商店、娛樂場所設置無障礙通道,體現社會高度文明。我國目前和將來都是老人和殘疾人較多的國家,在城市中推廣無障礙設計,其意義尤為重要。

Ⅱ 城市經濟的城市經濟的發展

城市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隨著第二次社會大分工──農業與手工業的分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引起城鄉分離而產生的。城市經濟的發展不僅受整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性質的制約,而且總是同城鄉關系的變化聯系在一起的。
前資本主義社會,不論歐洲還是亞洲的城市,多數是當時社會的政治、軍事和文化、宗教中心,是商業和手工業薈萃之地,城市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消費性經濟的特色。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機器大工業的出現,使工業日益集中,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加強了城市與外界的經濟聯系,促成了國內市場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引起了城市性質、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城市成為工業生產、商業、金融、交通的中心。資本主義使城市經濟達到空前的繁榮和強大。這種城市經濟是依靠剝削和掠奪農村經濟而發展起來的。因此,它的發展過程,也是城鄉對立和矛盾加劇的過程。
社會主義使城市經濟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社會主義城市經濟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實行有計劃發展的經濟,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著主導作用。中國在1949年以前,近代工業發展緩慢,經濟極其落後,內外貿易凋敝,城市數量少,分布不合理,居民生活貧困動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大力發展原有城市經濟建設的同時,又新建了一批工商業城市。到1985年,全國設市建制的城市達到324個,其城市總人口(不包括市轄縣)達到 21228萬。城市基礎設施和市政建設也有了很大發展。城市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並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到1985 年,設市建制的城市工業總產值佔全國69.7%,全民所有制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的利潤和稅金佔全國相應企業的79.5%,城市工業企業職工人數佔全國的68.3%。
在中國,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城市以先進的技術裝備武裝農村,推動廣大農村的現代化進程,農村則以自己的農副產品供應城市,支持城市的社會主義建設。城鄉之間建立了平等互利的經濟聯系,走上了共同繁榮的道路,從而,為最終消滅城鄉差別逐步創造條件。

Ⅲ 7,簡述城市經濟發展戰略制定

城市實施經濟發展戰略之

城市經濟要實現長期可持續健康的發展,需要確立科學的城市經濟發展戰略;城市實施經濟發展戰略正確與否,直接決定著城市經濟能否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

一、在城市經濟發展戰略中,定位起著「綱」的作用

現代城市定位學說的發展,使「定位」成為現代城市學和規劃管理學獨有的研究對象和本學科使用的專門概念。同時,使定位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城市規劃戰略最富有活力、最富有挑戰性的基本因素。實踐證明,只有準確地給城市定位,才能「綱舉目張」,給整個城市帶來良好廣闊的發展機遇與空間。

首先,城市實施經濟發展戰略的定位,突出的特徵是它在城市總體規劃里的定位。在實踐中,城市實施經濟發展戰略的定位必須實現與城市總體規劃里定位的統一。關注更多的是定位時的科學性,而往往忽略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內外環境變化,定位所客觀存在著的動態性。因此,制定城市總體規劃時,城市必須從高效率實施經濟發展戰略的高度,瞄準不斷調整的發展目標,既重視歷史現狀,又著眼於未來發展,對城市功能和發展方向進行恰當的定位。

其次,城市確立科學的定位,必須實現新城與老城的協調發展,特別要重視「老城再生」。在城市實施經濟發展戰略的過程中,老城再生絕不像舊城改造這般簡單,那會涉及城市的交通,城市的產業分布,城市的新增長模式等等諸多方面的、全面的城市建設和城市戰略問題。現在中國所遭遇的城市難題,諸如交通堵塞、工業區建設、資源消耗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等等,世界上許多城市早已經遭遇過,並且也已經有了理想的解決方案。比如說,巴黎、羅馬的舊城區早已不允許動土,新建築都在新城區進行。

再次,城市定位需要充分表現出定位的科學性、功能性、穩定性。一是城市定位要有科學性,主要體現在它能夠充分彰顯城市所擁有的靜態優勢和動態優勢,並對這兩種優勢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上,科學界定城市現狀所具有的競爭力優勢。二是城市定位要有功能性,主要體現在它能夠充分把握城市在國家劃分的主體功能區里的分工與位置。三是城市定位要有穩定性,主要體現在它能夠充分把握城市的動態優勢,並且及時地把它轉化為靜態優勢。

二、確立經濟中心城市的龍頭地位

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對於經濟區域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的核心,具有「心臟」和「頭腦」的作用,它與城市周圍地區的發展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中心城市的興衰直接影響著、調節著或帶動著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顯然,城市實施經濟發展戰略,必須確立經濟中心城市的龍頭地位。

其一,經濟中心城市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它以經濟區和城市群為依託,是經濟區生產布局和城市群功能分工的空間表現形式。從發展態勢來看,中國城市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開發與發展比較早的城市;第二類是在中國近代或改革開放處於高增長期發展起來的城市,並且在國內外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力;第三類是剛剛起步的城市。中國的中心城市主要都產生在第一類和第二類城市中。

按照世界通用的分類,根據經濟中心城市經濟活動輻射半徑的大小,分為世界級經濟中心,如紐約、倫敦、東京;洲級經濟中心城市,如巴黎、芝加哥、洛杉磯、中國香港、新加坡;國家級經濟中心城市,如中國的上海、泰國的曼谷、澳大利亞的悉尼;以及地區級經濟中心,如天津、青島、武漢、重慶等;國家首批確定的15個經濟中心城市。

其二,增長極理論指導著世界各國以經濟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確定經濟中心城市。增長極理論主張運用政府幹預的手段,集中投資、重點建設、聚集發展。欠發達地區市場機制不完善,資本稀缺,信息不充分,特別需要政府根據實際情況,集中財力、物力,選擇若干條件較好的區域和產業重點發展,以此來帶動整個經濟發展。增長極理論在實踐中的成功事例很多。

其三,利用經濟中心城市的經濟優勢,在其周邊地區形成產業價值鏈。近年來中國經濟中心城市實施經濟發展戰略時,開始重視利用經濟中心城市的經濟優勢,在其周邊地區形成產業價值鏈。實踐證明,沒有這個產業鏈,中心城市就不能建立起有強大輻射能力的公路、鐵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如山東以東北亞區域性國際城市青島為龍頭,在全球范圍內建設「半島城市群」,發揮青島經濟中心城市的經濟優勢,使之形成總規劃土地面積約7.4萬平方公里,總規劃區域內有8個計劃單列市和地級市,22個縣級市、600個建制鎮的經濟區,形成有競爭力的區域產業價值鏈,成為帶動山東半島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體發展的城市密集區域,成為全球城市體系和全球產品生產服務供應鏈的重要一環。

同時,在環渤海區域和環黃海區域經濟合作中,構築由山東半島、韓國西南海岸地區,日本九州地區組成的跨國城市走廊,推動「魯日韓黃海地區成長三角」形成。在全國范圍內,以青島為龍頭的「半島城市群」,成為黃河流域的經濟中心和龍頭帶動區域,與京津唐、遼中南地區共同構築環渤海地區經濟合作圈的領頭軍,形成與珠三角、長三角比肩的中國北方地區的增長極之一。在青島發揮龍頭作用的同時,青島自身向海灣型的城市形態跨越,在更大的空間中分配產業、人口,實行「梯次轉移」,通過交通體系把工業及眾多產業向周邊疏解、分散。中心城區則集中發展現代金融、服務、信息等高端產業,增強輻射帶動力,使青島真正發揮半島城市群龍頭的作用。

三、確立區域經濟合作的錯位發展

目前我國進入了一個矛盾多發期,在區域發展方面突出表現為地區差距擴大,以及地區(行政區域)之間重復建設嚴重,原料爭奪和市場封鎖等利益矛盾和沖突加劇。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解決區域問題和化解區域間利益矛盾的必然選擇。

第一,城市實施經濟發展戰略要從「切塊式」發展模式向「合作式」發展模式的轉變。目前,中國城市在選擇區域發展模式的過程中,發生了四個重大轉變:一是由單一平衡或不平衡的區域發展向把全國作為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整體進行統籌的一體化的區域發展轉變;二是由過去的重在城市之間資源配置向重在培育城市競爭優勢的轉變;三是由城市行政協調向區域經濟、社會、生態一體化協調轉變;四是從城市單純側重陸地向陸、海、空統一協調的大國土發展轉變。這樣根據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實施有特色的經濟發展戰略,實現區域合作,表明我國城市發展戰略出現了從「切塊式」發展向更加講求科學性、合理性轉化的趨勢。

第二,城市實現區域經濟合作的錯位,要通過制度性改革,提升市場合作水平。跳出行政區劃的框架,從體制上消除限制區域之間的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根源,取消阻礙要素合理流動的區域壁壘,加大區域的開放程度。要營造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和完善統一區域性要素市場,從而讓市場機制在區域合作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加大區域的開放程度,在區域規劃、基礎設施、環境保護、市場准入等方面加大互動發展力度,才可避免各地產業雷同、基礎設施重復、無序競爭等弊病。促進區域合作發展首先要營造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和完善統一區域性要素市場,從而讓市場機制在區域合作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第三,規范地方政府競爭,通過政策保障合作城市各方的合法權益,使區域之間的合作能夠順利進行下去,達到各展所長,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目的。

第四,通過發展城市特色經濟體系,在城市合作中實現錯位競爭,城市要整合區域內的生產要素,提高區域內產業的專業化分工合作水平,調整和優化產業組織結構,從而實現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選擇錯位競爭的路徑,發展特色化的產業,實行差別化的產業選擇和產品定位策略,揚長避短,謀求競爭優勢。

第五,城市實現區域經濟合作的錯位,必須實現信息共享,建設統一的信息體系。

長三角各省市扎實推進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交通卡互通」、「高校畢業生跨地區就業」、「長三角資料信息中心籌建」三項合作專題,在交通卡互通方面,各城市政府部門藉助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的平台作用,研究制定並統一「長三角一卡通」互通的技術標准和運營規范,力爭在2010年發行長三角互通卡。在長三角資料信息中心籌建方面,將建立社會經濟信息共享協調機制和工作網路,匯集各成員城市經濟社會統計數據、城市管理工作動態和建議提案等,設立電子信息庫和紙制資料庫,通過網站、期刊、專報,為各成員城市提供共享和委託咨詢服務。

Ⅳ 城市化與經濟發展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我國城市化是一個多層次、多區域且長期持續的經濟結構調整過程,對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礎設施改造促進了城市建設投資,城市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促進了經濟產業投資,轉移到城市的農村人口需要解決戶口、住房、就業、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促進了城市社會事業投資,共同推動社會總需求得到穩定和快速增長.
其次,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二元結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矛盾,農業剩餘勞動力不能被現代城市吸收,滯後的城市化水平又阻礙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因此,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尋找結構轉變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調整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優化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
第三,城市具有顯著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等社會生產要素越集中,對周邊地區的吸引力、輻射力也越顯著,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大.在這種輻射過程中,實現經濟要素優化配置,區域內部產業合理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和流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專家估計,在現有發展水平上,城市化比重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直接消費可拉動GDP 增幅增加0.5 個百分點.迅速推進城市化構成中國經濟發展重要推動力,是確保我國經濟發展繼續保持較高增長率的戰略性選擇.
我國人口眾多、地域廣泛、區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地區城市化發展水平表現出明顯落差,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約為39% ,西部地區約為28%.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工業化人口最多的地區,已經產生了一批特色明顯的新興城市,初步形成以特大城市為中心、多層次、功能互補的城市體系,然而,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的相對滯後表現得也更為突出.迅速推進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不僅是保持東部地區經濟穩步發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實現「以東帶西」和「全國一盤棋」的戰略要求.東部沿海地區具備比較好的城市化發展基礎條件,應因地制宜,採取適當的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人口城市化進程.

Ⅳ 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的排名

只能找到2008年的。2008年全國城市排名

1、上海市 13698億元 增9.7% (滬)
2、北京市 10488億元 增長9% (京)
3、廣州市 8215億元 增12.3% (廣東1)
4、深圳市 7806億元 增12.1% (廣東2)
5、蘇州市 6701億元 增長13% (江蘇1)
6、天津市 6354億元 增16.5% (津)
7、重慶市 5096億元 增14.3% (渝)
8、杭州市 4781億元 增11% (浙江1)
9、青島市 4409億元 (山東1)
10、無錫市 4400億元 (江蘇2)
11、佛山市 4300億元 15.4% (廣東3)
12、寧波市 3964億元 10.1% (浙江2)
13、武漢市 3960億元 15.1% (湖北1)
14、成都市 3901億元 12.1% (四川1)
15、大連市 3858.2億元 增16.5%(遼寧1)
16、沈陽市 3855億元 (遼寧2)
17、南京市 3775億元 增12.1% (江蘇3)
18、東莞市 3710億元 (廣東4)
19、唐山市 3560億元 增13% (河北1)
20、煙台市 3460億元 (山東2)
21、濟南市 3017億元 同比增13%(山東3)
22、鄭州市 3002億 同比增12.5% (河南1)
23、長沙市 3000億元 同比增15%(湖南1)
24、哈爾濱市 2800億元 增長13.2%(黑龍江1)
25、石家莊市 2770億元 同比增11%(河北2)
26、泉州市 2700 同比增14% (福建1)
27、長春市 2588億元 (吉林1)
28、南通市 2550億元 (江蘇4)
29、濰坊市 2500億元 (山東4)
30、溫州市 2430億元 8% (浙江3)
31、淄博市 2300億元 (山東5)
32、福州市 2296億元 同比增13.1% (福建2)
33、紹興市 2223億元 (浙江4)
34、大慶市 2220億元 (黑龍江2)
35、常州市 2200億元 (江蘇5)
36、西安市 2190億元 同比增15.6% (陝西1)
37、東營市 2065億元 (山東6)
38、徐州市 2000億元 (江蘇6)
39、濟寧市 2000億元 (山東7)
40、邯鄲市 2000億元 11.5% (河北3)
41、台州市 1965.2億元 10% (浙江5)
42、臨沂市 1958億元 (山東8)
43、洛陽市 1919億元 14.4% (河南2)
44、嘉興市 1815.3億元 10.7% (浙江6)
45、威海市 1795億元 (山東9)
46、包頭市 1700億元 (內蒙古1)
47、金華市 1681.8億元 10% (浙江7)
48、滄州市 1678億元 13% (河北4)
49、南昌市1650億元14.5% (江西1)
50、合肥市 1664.84億元 增17.2% (安徽1 www.6park.com

2008年全國城市人均GDP排名
(前50)
1 深圳(粵) 136071.3
2 大慶(黑) 89962.56
3 珠海(粵) 66550.61
4 玉溪(滇) 56307.54
5 克拉瑪依(新) 50857.54
6 盤錦(遼) 46543.21
7 廣州(粵) 38568.37
8 廈門(閩) 38566.86
9 杭州(浙) 38246.9
10 無錫(蘇) 37959.06
11 惠州(粵) 37163.62
12 上海 36206.43
13 寧波(浙) 35446.47
14 太倉(蘇) 34813.67
15 江門(粵) 34200.3
16 崑山(蘇) 33748.03
17 佛山(粵) 33121.47
18 東莞(粵) 32278.75
19 石獅(閩) 31714.78
20 福州(閩) 31582.03
21 張港(蘇) 31579.26
22 南海(粵) 31211.92
23 順德(粵) 30685.69
24 蘇州(蘇) 30470.19
25 大連(遼) 29706.36
26 江陰(蘇) 28474.97
27 溫州(浙) 28097.32
28 晉江(閩) 27427.48
29 南京(蘇) 27128.08
30 泉州(閩) 26513.14
31 庫爾勒(新) 26441.96
32 揚州(蘇) 25998.98
33 石家莊(冀) 25476.06
34 常熟(蘇) 24831.92
35 南通(蘇) 24618.85
36 北京 24077.39
37 長沙(湘) 23941.84
38 海口(瓊) 23919.67
39 中山(粵) 23541.81
40 吳江(蘇) 23471.4
41 鎮江(蘇) 23404.12
42 秦皇島(冀) 23279.89
43 鞍山(遼) 22583.03
44 常州(蘇) 22441.04
45 濮陽(豫) 21642.85
46 長春(吉) 21335.72
47 揚中(蘇) 21026.11
48 株洲(湘) 20817.38
49 高明(粵) 20462.14
50 天津 20443.24

Ⅵ 城市經濟結構對城市發展的意義

經濟結構對城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研究——以無錫、蘇州經濟發展特徵比較為例
錢楓林,吳園一
本研究通過統計數據實證分析,初步揭示了無錫、蘇州兩市經濟發展的特點及驅動內因。分析結果表明:無錫第三產業發展水平高於蘇州,蘇州在三次產業結構方面有明顯特點,非公有制經濟成分比重上與無錫差距較大,支撐蘇州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動力是第二產業,其中工業經濟佔主導地位。
【作者單位】:江南大學商學院;江南大學商學院 江蘇 無錫 214000;江蘇 無錫 214000
【關鍵詞】:無錫;蘇州;產業結構;非公有制經濟
【分類號】:F299.2
【DOI】:cnki:ISSN:1007-5097.0.2004-03-003
【正文快照】:
城市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不同城市經濟發展模式、特點和差異的比較研究,已成為地方政府和理論界所探討的重要課題。無錫與蘇州兩市地域相連,同處長江經濟三角洲的重要地位,在經濟發展模式、資源條件和人文環境等方面都十分相近。當前經濟理論界對兩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地位及特點給予了較大關注。由於兩市人口、地域面積有較大差異,本文以2002年經濟指標為基礎,主要選用相對指標和人均指標進行兩市經濟差異對比分析,通過產業結構特徵和非公有制經濟結構等方面的研究,實證分析無錫、蘇州兩地區經濟發展態勢及特點,以探究經…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DJJ200403003.htm

Ⅶ 簡述社會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化進程的主要體現

我國城鎮化進程持續快速推進,取得了巨大成就。
10年來,我國城鎮常住人口數量快速增長,城市化率顯著提高。2011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達到6.91億,城鎮化率達到51.27%,較2002年提高12.26個百分點。城鎮常住人口增加了1.89億人,除印度、美國、印尼、巴西幾個國家以外,我國增加的城鎮常住人口規模超過了其他每個國家的人口總量。城鎮常住人口的增加,一方面大大擴展了城市市場需求規模,2011年與2002年相比,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4萬多億元增長到15.9萬億元,增長了近3倍,其中既有城鎮居民收入提高的因素,也有城鎮常住人口總量擴大的因素。這就為製造業、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城鎮常住人口的增加,也為城鎮製造業、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給。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1年城鎮就業人員達到3.59億人,比2002年增加了1.07億人,增長了43%。
10年來,城市數量增加、規模擴大,城市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提高,戶籍制度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
2002年以來,城市建成區面積由2.6萬平方公里左右,擴大到4萬多平方公里,擴大了50%以上。到2011年底,全國共有657個設市城市,建制鎮增加至19683個。全國有30個城市的常住人口超過800萬人,其中13個城市超過1000萬人。初步形成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為骨幹、小城鎮為基礎的多層次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教育、衛生、基本社會保障等公共事業持續較快發展,覆蓋范圍不斷擴大。2002年至2010年,城市千人衛生技術人員由5.15人增加到7.62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由196萬張增加到207萬張。全國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由9400萬人增加到22066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由11128萬人增加到28392萬人。全國城市綠化覆蓋率由29.5%增加到38.62%,城市人均擁有公園綠地面積由7.73平方米增加到11.18平方米。到2011年末,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2.6%,提高42.6個百分點。地級及以下城市放開了戶籍管理,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大城市,在農民工勞動條件,保障生產安全,擴大農民工工傷、醫療、養老保險覆蓋面,放開義務教育、保障房等方面,不斷推出新舉措,隨著城市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提高,城鎮戶籍制度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阻礙城鎮化發展的制度藩籬逐步打破。
城鎮化與工業化關系更加密切,製造業、服務業與城鎮發展相互促進。2002年以來,農村鄉鎮企業離土不離鄉的發展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製造業、服務業日益向城鎮集中,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到2010年,地級以上城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56%。縣域經濟也出現非農產業日益向城鎮集中的趨勢。這一發展為城鎮就業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持,為人口和勞動力持續向城鎮轉移提供了重要條件。人力資源的集中、城鎮基礎設施水平的提高,又為製造業、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硬體設施、勞動力供給、市場需求等重要條件。
隨著城鎮規模擴大、水平提高,城鎮居民住行水平不斷改善,以住行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活動持續推進。2002年至2011年,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汽車保有量由不足1輛增加到18.6輛,人均住房面積由24.5平方米增加到31.6平方米(住戶調查數據,不包括集體戶,建築面積)。消費結構升級持續擴大了汽車、住房市場,帶動了汽車工業、房地產建築業持續快速發展,帶動了廣泛的關聯產業發展,進而有力地加快了工業化進程。另一方面,住行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活動,也不斷擴大了對城市住房、交通及其他配套基礎設施、市場環境的要求,推動著城市建設發展,加快了城鎮化步伐。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城市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