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的經濟發展已從

中國的經濟發展已從

發布時間:2021-03-16 12:01:01

㈠ 中國現今經濟發展

GDP在漲 房價也在漲 通脹指數也在漲別國是在經濟社會大體穩定的條件下有所波動 但基礎深厚本質是沒影響的中國為了使經濟高速發展 在資源配置等方面是屬於比較激進的 所以有大漲大落也不奇怪 打個比方,別人在你前面好遠的地方走路的,你為了追趕他加大油門開著摩托車,別人悠閑自得,你大汗淋漓,還得小心別摔著,但是你又不得不再加大油門,因為前面的路瞬息萬變。。。個人認為,暫時停一下,結構升級,把摩托車換成汽車,以後能跑得更快更穩,但是這個也是有風險的。。。

㈡ 中國的經濟發展

1978年11月,中國經濟開始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達30年之久,讓全世界矚目。這30年中,中國經濟增長成為世界第3大經濟體。中國現在持有2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並已成為第一大貿易國和外國直接投資目的地。很多發展專家和理論家都在談論著「中國發展模式」。

然而,「中國發展模式」的經濟狀況到底如何?什麼是中國經濟的真面目?

美國新橋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單偉建早在2003年在「財經」雜志上就發表文章提出,中國經濟是一個巨大的悖論。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經常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另一方面,如果用銀行系統的不良貸款比例來衡量,中國卻是最沒有效率的經濟體。從傳統經濟學的角度看這是匪夷所思的: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同時又是最無效率的。

單偉建說,「沒有效率的經濟有可能實現真實的增長有兩個必要條件。第一是自然的高儲蓄率,第二是人為的資本控制。假設公民因為某種原因停止儲蓄,銀行沒有多餘資金對企業投放時,增長就會停止。如果允許儲蓄流出國境,去尋找更好的投資機會,增長也會停止。」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經濟像是一個服用了興奮劑的世界冠軍,銀行通過浪費居民儲蓄來推動經濟增長。但這是以長期健康為代價的,是不能持久的。中國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如此高投資水平、高資源消耗、高浪費、高污染和低效率,使得經濟成就的代價越來越高。
中國經濟增長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工人的超低工資。表面上,中國的平均工資也一直在增長,但其實大部份流向了壟斷行業和高管人員,直接製造產品的工人工資遠遠低於其它國家。花旗銀行在其《宏觀中國》研究報告中指出,若不考慮中國製造業勞動力比美國遠為密集的因素,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只有美國的5%。兩年前,美國蘋果公司和英國金融時報先後來中國的「富士康」調查顯示,富士康公司打工者每天工作15小時以上,月工資不足50美元,還不到美國同類工人2小時的工資。就是這點兒工資,還經常不能按時拿到。
中國是世界第3大經濟體,目前佔世界GDP的約5%,然而卻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煤炭、鋼鐵和棉花,以及將近一半的水泥。中國的煤炭消費量比美國、印度和俄國的總和還要多;10多年前,中國還是一個完全的石油出口國,而現在已經變成了世界上第三大石油進口國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
國家環保總局承認,中國萬元GDP能源消耗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3至11倍。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資源榨取性的過度消耗甚至浪費的基礎之上,並往往以犧牲環境和犧牲後代的機會獲得。對於中國目前所面臨的生態環境窘境,環保總局承認:中國45種主要礦產15年後剩下6種,5年以後70%以上的石油依賴進口;無論在全球范圍內還是局部范圍內,中國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染者之一。空氣和水的污染物濃度都是世界上最高的,這損害了人身健康、也造成了農業收成的損失。根據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和世界銀行最近的報告,空氣和水污染使中國損失了5.8%的GDP。
世界上污染最重的20個城市中,有16個在中國;有三分之二的中國人呼吸著不達標的空氣。
英國權威雜志《經濟學人》認為,中國經濟投資過度,投資佔GDP比率高達40至45%,沒有一個經濟體可以承受。改革開放30年,經濟增長了6倍,而資源的消耗卻增長了幾十倍。如果算上生態成本,中國經濟增長將為負值。所謂的「先進生產力」,正是揮霍本已面臨枯竭的生態資源而拼出來的。這樣的經濟增長既無法持久,也對世界和後代子孫貽禍無窮。
中國經濟帶動了整個世界經濟的增長,卻唯獨犧牲了中國人民的福利,不僅是犧牲了這一代人的福利,更掏空了子孫後代的資源和環境基礎。
盡管來中國的外國投資已超過印度的10倍,且中國的國民儲蓄率高達GDP的40%,而印度的儲蓄率只有24%,但在過去10年中,中國的年經濟增長率實際上大約為7%,而印度的年增長率則為6%。這說明,與中國相比,印度的資金利用得更有效率。其實,不光是資金利用效率問題,兩國經濟發展模式有著顯著的差別。中國的經濟增長靠的是外資和出口,而印度則靠的是內資和內需。這就決定了兩國發展潛力和後勁的不同。
對印度經濟貢獻最大的是包括信息產業在內的服務業,佔GDP的50%。而中國則主要依靠製造業的出口來支撐經濟發展,出口產品主要是缺乏技術含量的低級加工產品,如玩具業、製鞋業與紡織業,憑藉的優勢是廉價的中國勞動力。這都是犧牲國人利益換來的,如果中國經濟不能實現轉型和提高效益,生產越多,中國人就被剝削得越厲害。
而上述這一切惡果的根源,在於權力市場化。權力市場化是改變中國財富分配格局的起始點,也是理解中國30年改革開放的一把鑰匙。它貫穿於價格雙軌制、股份制改造、房地產開發以及國有企業產權轉讓等一切經濟活動中。權力市場化像一頭貪婪而兇猛的野獸,30年間一刻不停的啃噬著中國社會上本已單薄的公義。可以說,改革開放的一開始就失去了正義的基點,而後引發的各種問題再加上它在改革過程中一直犧牲老百姓的利益為其權力集團牟利,使社會公義在中國一步步泯滅殆盡。
近年來,在中國學界所進行的對灰色收入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目前中國社會內部的灰色收入,高達5萬億,主要來源於五個渠道:行政審批、金融腐敗、公共資金流失、土地收益流失、壟斷行業收入。目前在中國社會中真正的富人,靠個人奮鬥起家的私人企業家只是很少數;真正的富人,主要是那些手中直接掌握著權力或直接、間接與權力有關的人。這也恰恰是人們對目前中國的收入分配狀況強烈不滿的主要原因。
當今中國社會收入分配的關鍵問題,並不是在「不均」上,而是在「不公」上。中國幾乎所有的所謂改革,如教育改革,醫療改革,住房改革等等,其實質就是向社會甩包袱,把改革的負擔,改革的代價全都由加在社會的弱勢群體身上。
但政府財政總收入中的教育、衛生、社保等公共開支的比例卻低的可憐,中國僅僅為7.4%,而美國是42%,英國49%,加拿大則高達52%。聯合國對世界醫療體系的兩項排名,一個是醫療衛生體系的實際效果的排名,總共排名國家是192個國家,中國排在144位。第二個是醫療體系公平性排名,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排名是188位,是倒數第四名。也就是說,中國的醫療體系是最貧富分化的,連很多非洲國家都不如。
有人感嘆:我們失去了公平,卻沒有得到效率;我們失去了理想,卻沒有得到現實;我們失去了「魚」,卻沒有得到「熊掌」。對中國來說,這就是經濟發展的現狀。

㈢ 中國的經濟目前處於什麼階段

中國的經濟正處在從高速發展,開始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過渡階段。在過度期內,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也許會有所下降,但是度過這一段艱難的時間之後,中國的經濟會真正的騰飛起來。

都說別人的經驗,可以使我們少走彎路。但是,現在中國現階段面臨的問題,在歷史上根本沒有哪個國家經歷過。所以我們現階段,只能自力更生摸著石頭過河。

三、過渡階段需要改革創新

中國的經濟已經進入了,改革重新階段。在這樣的階段,就需要所有的人開始重視技術、重視重新。畢竟,我們只有走在世界的前列,才能使我們的經濟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我們在發展的同時,別人也在發展。中國經濟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康莊大道,才能更快的度過現在的艱難階段。

各位網友,對於我的上述觀點看法,您有什麼不同意見,可以在評論區留下您的寶貴看法。

㈣ 中國的經濟發展怎樣

2011年,我國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物價上漲勢頭初步得到控制,同時經濟增長呈平穩減速態勢。預計全年GDP增長9.4%,CPI上漲5.5%。
2012年,我國將呈現經濟增速和物價漲幅「雙降」態勢,預計GDP增長8.7%左右,CPI上漲4%左右,經濟運行總量矛盾有所緩解,但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國際環境不確定性更大。
2011年全年經濟走勢呈現以下特點:1、物價上漲勢頭初步得到控制,宏觀調控首要任務取得成效;2、經濟增長平穩減速,部分刺激政策退出力度把握適度;3、保障房投資成為新亮點,固定資產投資保持穩定增長;4、汽車消費退潮明顯,其他消費增長波瀾不驚;5、受國際市場影響逐步加大,進出口增速前高後低。
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1、食品價格周期性大幅波動的深層次矛盾並未有效解決;2、成本上升壓力持續存在導致經濟步入結構調整陣痛期;3、房價居高不下仍然是廣大百姓最為關切的社會問題;4、沿海地區出口加工型中小企業經營最為困難;5、國內部分地方和企業對全球經濟調整的趨勢性要求反應遲鈍。
2012年中國經濟發展將表現出以下三種趨勢:
1、全球經濟將低速增長。展望未來,全球經濟活力正在減弱,並且內外部失衡進一步加劇,市場信心近期大幅下降,下行風險逐漸增大。發達國家正在步入滯脹的泥潭,一方面,主要國家普遍面臨主權債務壓力和金融穩定風險,私人需求尚未接過拉動經濟增長的接力棒,經濟增長動力仍然不足;另一方面,由於貨幣政策依舊寬松,甚至存在出台新的量化寬松政策的可能,通脹壓力相對較大。新興經濟體面臨著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大量熱錢沖擊以及政策緊縮對經濟增長的抑制等問題,其經濟增速將繼續呈放緩態勢。根據IMF《世界經濟展望》秋季報告預測,2012年世界經濟將增長4%,與今年基本持平。其中,發達經濟體將增長1.9%,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將增長6.1%。
2、國內經濟環境總體良好。一方面,「十二五」規劃第二年進入投資項目集中建設階段,中西部不斷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逐步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擴大居民消費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將進一步擴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另一方面,經濟增長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以及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將使得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地方財政風險和土地市場交易趨冷對地方投資融資能力形成制約,資源、勞動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經濟增長的成本,出口放緩對工業生產形成一定壓力。
3、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前景預測。如果2012年歐美債務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主要發達經濟體整體不出現二次衰退,發展中經濟體通脹壓力得到一定緩解,世界經濟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同時,我國把「調結構」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擴張力度有所減弱,財政赤字率略有下降;貨幣政策則主要加大對表外業務的控制力度,使社會融資總量增長進入真正穩健狀態。在這一國際環境和政策假設情景下,經模型測算,我國經濟可望在結構調整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GDP增長8.7%左右;且經過精心調控,妥善應對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可以將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幅度控制在4%左右。

㈤ 中國經濟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可以從最通俗的GDP經濟指標變化顯示,平均環比增長速率達到了13.42%(1979年至2012年間)。GDP總值的環比增速與人均GDP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是兩者之差在1989年達到最大值,隨後一直呈現差值下降趨勢。這預示著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小於人口總量的增長。而且,GDP總值的環比增速以1994年為分水嶺(圖1-1),1998年以後雖然總體看經濟發展呈上升趨勢,但是環比增速在減小。這些都預示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不可能永久地這樣快速進行下去,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規律。因此,今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速增長將是大概率事件。

圖1-1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情況統計趨勢(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2)

中國全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統計見表1-1。2000年到2008年間,中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呈現不斷增長態勢,2008年達到最高峰值後開始下降,2013年該系數為0.4730。

表1-1 中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情況統計

(據參考文獻[4-5])

* 2014年1月20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

2010年中國人均收入接近8000國際元,2012年達到9000國際元左右,2013年預計接近10000國際元[6]。如果今後繼續保持這樣的增速,2014年最遲2015年就可達到11000國際元水平這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回落「點」。在人均11000國際元水平上增長速度「自然回落」是順利渡過工業化高速增長階段的成功標志,這是一種潛在增長率的下降[7]。到那時能源的供求狀況就會出現不同於現在變化的新情況。因此,從長遠的經濟發展趨勢來看,必須解決能源供給或將成為瓶頸的問題。

㈥ 當今中國經濟發展現狀

中國經濟發展的猜想
近年來,中國四萬億促進內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蓬勃發展、薪資水平上升等等。在這些亂象中有人痛斥政府亂花錢,如果把花在高鐵、高速上的錢發給普通老百姓多好,這這才是實實在在的。然而本人從國家及未來的角度做出一些猜想,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是個正確的決定。首先從中國從放開商品房開始說起,房地產從此一枝獨秀,一飛沖天,飛漲的房價和穩如泰山的工資形成鮮明對比,老百姓卻怨聲載道,政府只能提高最低工資標准來提高百姓收入,可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用人成本的提升很快體現在物價上,物價也一路看漲。房價和物價的上漲又進一步刺激政府提高人民工資(這個提高當然是緩慢的),不斷反復,可是這僅僅是國內的情勢,從全球考慮,商品價格的提高使「中國製造」優勢削弱,出口疲軟。中國是個製造業大國、出口大國,GDP沒有了出口的拉動就會增長放緩,為了保GDP(其實是保製造業)政府開始大力促進內需,四萬億投資(稍後再說)、家電下鄉等等,家電下鄉確實讓老百姓掏出了更多的錢來購買商品,從而促進了內需、延緩了製造業的衰退,但是美國不會讓你這么安生,從中國房地產起飛以來就一直伴隨著美元的升值,在中國製造業開始衰退後更甚。內憂外患的中國製造業「飄搖欲墜」,政府採取的家電下鄉等努力與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匯率上漲相比顯得不夠「給力」,面對利潤不斷減少的企業家們唯有另謀出路——到勞動力更加低廉的其他國家開廠,中國企業的出走必然使國內失業率大大增加,同時也會使國外投資者對中國投資環境更加不看好,這樣一來中國經濟發展就會很困難。四萬億投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政府為了留住國內企業、吸引外資所做出的努力,不是亂花錢。下面說個情況,有的企業家也到國外考察過辦廠的可能性,雖然當地勞動力成本很低廉,但是物流、交通、配套設施、產業鏈都相對缺乏,工作效率也不高,綜合考慮這些因素,還是在國內辦廠更加合適。從而可以看出,在勞動力成本沒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狀況、提高辦廠環境也是留住企業、吸引外資的有效方式。看看現在的中國,高鐵、高速快速建設,可以說四通八達,交通的改善也迅速的提高了物流的速度與質量,再加上中國產業鏈比較齊全,不用到處尋找原材料,這些才是中國留住企業的優勢。返回開始的話題,中國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道路建設雖然耗資巨大,但這是為了能夠留住製造業企業,而對於中國這個製造業大國,留住了製造業企業就相當於挽救了中國經濟。(補充:中國各項政策中的貪污腐敗現象不考慮在內)
希望採納

㈦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相對較為有利,但面臨的矛盾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價高位運行。由於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勞動工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今後一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很艱巨。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從投資需求看,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明顯回落。從最終消費看,受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的影響,加之部分刺激消費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有所減弱。從外部需求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出口企業生產、資金、匯率成本提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緩態勢。
第三,結構調整壓力增大。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投資的貢獻率。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來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長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結構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矛盾交互疊加,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與此同時,受融資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大,經濟效益下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於高位,買賣雙方博弈使市場陷入僵持狀態。

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㈧ 中國經濟發展問題

人均GDP提高到6.46萬元

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實現飛躍。1952年—2018年,GDP從679.1億元躍升至90.03萬億元,實際增長174倍;人均GDP從119元提高到6.46萬元,實際增長70倍。

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國

置身世界的坐標來看,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服務貿易第二大國、使用外資第二大國、對外投資第二大國。

移動通信、現代核電、載人航天、量子科學、深海探測、超級計算等領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9.2倍

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實際增長59.2倍,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1956年實際增長28.5倍,居民消費支出中食品支出比重降到30%以下。

高鐵3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2018年末,鐵路營業里程13.2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3萬公里,分別居世界第二和世界第一;公路里程48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3萬公里,居世界第一。

資料圖:疾馳而過的高鐵。趙春亮 攝

居民享受新「四大發明」

信息化深入發展,居民在網上購物、用手機支付、騎共享單車、坐高速列車成為常態,所謂新「四大發明」。1949年—2018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0.6%提升至59.6%。

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

70年來,中國從傳統農業國轉為現代工業國取得顯著成效,目前已經成為世界工業第一大國、製造業第一大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

發明專利申請數連續8年世界第一

2018年,中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為419萬人年,研發人員總量連續6年居世界首位;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R&D)為19678億元,穩居世界第二,R&D與GDP之比為2.19%,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全國發明專利申請數432.3萬件,連續8年居世界第一。

資料圖:退休老人。中新網記者 李金磊 攝

人均預期壽命上升為77歲

教育、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社會保障、扶貧脫貧、生態環保事業全面發展。70年來,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上升為77歲,森林覆蓋率從1976年的12.7%提高到2018年的22.96%。

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居世界首位

目前,中國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部隊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居世界首位;中方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得到1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

㈨ 從1949開始到現在中國發展的過程

新中國的70年,我們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

1、70年,我們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偉大奇跡。

中國經濟發展的偉大奇跡,植根於新中國前30年艱苦卓絕的探索,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抉擇。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在不長的時間里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改革開放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全面展開,充分釋放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罕見的中國速度。

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900309億元,經濟總量首次站上90萬億元的歷史新台階,穩居世界第二位。

2、70年,我們創造了民生改善的偉大奇跡。

我們黨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堅持讓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成果。經過70年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從解決溫飽到實現總體小康,正在邁向全面小康。

1978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高達7.7億人,到2018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已下降到1660萬人。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力度之大、效果之彰,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

中國還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

3、70年,我們創造了科技進步的偉大奇跡。

新中國70年,是創造科技進步奇跡的70年。在這70年中,我們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科技隊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

多復變函數論、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成就,高溫超導、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納米科技等基礎科學突破,「兩彈一星」、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等工程技術成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也為我國成為一個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當前,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推動數字經濟、平台經濟、共享經濟井噴式發展。古老的中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踏浪前行。

4、70年,我們創造了制度創新的偉大奇跡。

一部新中國成長史,就是一部輝煌的制度創新史。在基礎薄弱、人口眾多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推進現代化事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全新創舉,沒有現成的教科書可供學習,沒有成熟的發展模式可供模仿,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創新。

7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了制度創新的偉大探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了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構建起和諧的黨際關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優勢結合起來,「一國兩制」偉大構想開辟了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的嶄新道路。

(9)中國的經濟發展已從擴展閱讀

70載成就巨大

1994年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那一年,四川成都一所中學里,有個16歲的少年首次在微型計算機下完成了初等幾何命題的全部證明。

後來,他有了一次成果匯報的機會,他做了很多准備,卻只被問到一個簡單的問題:你一分鍾打多少字?回首當年,他說「恍然是一種啟迪」。

故事裡的少年,是全國政協委員、搜狗公司CEO王小川。王小川的經歷,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事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1979年由王選主持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成功研製,到2005年王小川發明搜狗輸入法,中文信息化進程中基礎技術和應用技術的數次重大突破,夯實了實現科技強國的語言基礎。

今天,人工智慧時代到來,這一進程仍在加速。近兩年,王小川帶領他的團隊先後推出了跨語言搜索、商用的機器同傳系統、公開演示的中文唇語識別系統、AI合成主播。王小川告訴本報記者,現在,他們每天服務的中文語音請求超過5.4億次。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信息產業取得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落後到趕超的歷史性成就。」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深有感觸地說,今天,浪潮集團正為全國150多個省級、市級政府以及74萬家企業提供雲計算服務,造福3.2億群眾,連續5年政務雲市場佔有率第一;

積極發展工業互聯網,推動企業上雲,深化雲ERP發展轉型,以開源方式打造工業PaaS(平台即服務)平台,構建SaaS(軟體即服務)生態;開創政府數據從共享、開放向授權運營升級的先河,100多個省市政府數據運營工作扎實推進;智慧城市等新興業務快速發展。

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學校長高嶺向記者說出了他自己的感受:「一是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1977年恢復高考,當時錄取率很低,而到了2018年,高考實際錄取率已達81.13%。

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很多學生因此受益。二是高素質人才顯著增加,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高校畢業生僅有2.1萬人;2018年則達到了820萬,2019年預計達到834萬。

三是教育在國家發展中地位和作用愈加明顯,中國高等教育從支撐、服務社會發展,逐漸處於基礎、支撐及引領地位,成為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的中堅力量。」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已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