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對平等的影響

經濟對平等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3-16 17:33:46

1. 什麼是經濟公平

經濟公平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強調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對稱,它是在平等競爭的條件下由等價交換來實現的。
完整意義上的經濟法,應當包括對經濟法的必然性(即經濟法的產生、發展、消亡)、實然性(即經濟法的本質)及應然性(即經濟法的價值)的研究。中國的經濟法學產生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特殊歷史時期,由於時代的局限和法律價值研究的滯後,人們對經濟法的研究步入注釋法學的誤區,動輒為某一部門法是否歸屬於經濟法而大動干戈,而對經濟法的目的、功能、價值追求等應然性表現的十分冷漠和淺薄。這種對經濟法價值認識的模糊狀態不可能不影響或波及經濟法自身體系的構築。
拓展
詩雲: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 不是養蠶人。
無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占. 採得百花成蜜後, 為誰辛苦為誰甜?
回答者語:你發現沒有,上述詩詞都是談的「公平」問題。
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如果真的絕對公平了,反而是另一種不公平。人生來就要享受很多的不公平:出生背景不同、家庭關系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這些不公平甚至是上帝給你的,你想不要都不行。最讓人感到心裡不平衡、最要命的是:從前跟你在一個鍋里吃飯的人,今天吃的和你不一樣了。一起工作他陞官了,同樣做生意他發財了,都沒有背景關系他卻事事順利、你卻處處碰壁……
中國有三位先賢到留下了關於公平的精彩論述,見下:
本身世界就不是不公平的,也不可能公平。
其實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首先,沒有人願意來維持這個公平,其次,即使有人願意也沒有人有這個能力,再次,即使有人願意也有這個能力,他也沒有這個時間,把世上人一一稱過。
所以就有了際遇這種說法。因為同做一件事,有人直上青雲,有人苦痛掙扎,使人長嘆卻又無奈,只能歸之於際遇。
而有人對這不公平是極看不開的。「豁達」二字易書難行。所以莊子說: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墨子著《非攻上》。而劉基有《賣柑者言》。
附文:
《莊子·胠篋》:偷鉤的要處死,偷政權的人反倒成為諸侯。
回答者語:同樣是「偷」啊,結果有天壤之別。
非攻《墨 子》
現在有一個人,進人家果園,偷人家桃李,大家聽到就譴責他,上面執政的人捉獲就懲罰他。這為什麼呢?因為他損人利己。至於偷人家雞犬大豬小豬的,比進人家果園偷桃李更不義。這是什麼原故呢?因為他損人更多。如果損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於進人家牲口棚,牽走人家馬牛的,這比偷人家雞犬大豬小豬更不義。這是什麼原故呢?因為他損人更多。如果損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於殺無辜的人,剝下人家的衣服皮襖,拿走戈劍,這比進人家牲口棚牽走馬牛又更不義。這是什麼原故呢?因為他損人更嚴重。如果損人越嚴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現今天下君子,都知道這些事,說它們不義。今天最不義的事,是進攻別國,卻不知道譴責,反而稱贊它,說它是義。這能說知道義與不義的分別嗎?
殺一個人,說它不義,一定構成一個死罪了。如果照這個說法類推下去,殺十個人,十倍不義,必定構成十個死罪了;殺一百個人,一百倍不義,必定構成一百個死罪了。今天最不義的事,是進攻別國,卻不知道反對,反而稱贊它,說它義。這是確實不知道進攻別國是不義的,所以把稱贊的話記載下來傳給後世。如果知道它是不義的,那還有什麼理由記載不義的事傳給後世呢?
現在有人在這里,見一點黑說是黑,見一片黑卻說是白,那麼一定以為這人是不知辯別黑白的了。嘗一點苦說苦,嘗多了苦卻說是甜,那麼一定以為這個人是不知辯別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壞事,能夠知道而且譴責它;干大的壞事,攻打別國,就不知道譴責,反而稱贊它,說它義;這能說知道辨別義與不義嗎?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義與不義是多麼混亂啊。
回答者語:同樣是殺人,殺一個人的是壞蛋,殺十個人的是匪徒,殺一百個人的是恐怖分子,抓到都要通通槍斃,殺一萬個人的是軍事家,是將軍,殺一萬人的都要封官加爵。
賣柑者言
杭州有個賣水果的人,擅長貯藏柑橘,經過冬夏也不腐爛,拿出它們的時候還是光彩鮮明的樣子,玉石一樣的質地,金燦燦的顏色。放到市場上,賣十倍的價錢。人們爭相購買他的柑橘。
我買了其中一個,切開它,像有股煙直撲口鼻,看它的裡面,幹得像破爛的棉絮。我對此感到奇怪,問他說:「你賣給別人的柑橘,是將要用來裝滿在盛祭品的容器中,供奉神靈,還是招待賓客的嗎?還是要炫耀它的外表用來迷惑傻瓜和瞎子的嗎?你做這種欺騙人的事情實在是太過分了。」
賣柑橘的人笑著說:「我從事這個行業已有好多年了。我依靠這個用來養活自己。我賣它,別人買它,不曾有人說過什麼的,卻唯獨不能滿足您的要求嗎?世上做欺騙的事的人不少,難道只有我一個嗎?你沒有好好的思量啊。
現在那些佩戴虎形兵符、坐在虎皮上的人,威武的樣子,好像是捍衛國家的將才,他們果真能給出有孫武、吳起的謀略嗎?那些戴著高帽子,拖著長長帶子的人,氣宇軒昂的樣子像是朝廷中有本事的人,他們果真能夠建立伊尹、皋陶的業績嗎?盜賊興起卻不懂得抵禦,百姓困苦卻不懂得救助,官吏狡詐卻不懂得禁止,法度敗壞卻不懂得治理,白白地浪費國家糧食卻不懂得羞恥。看看那些坐在高堂上,騎著大馬,喝著美酒,吃著美食的人,誰不是高大的外表,令人敬畏,顯赫過人,值得效仿?可是無論到哪裡,又有誰不是外表如金似玉、內心破敗得像破絮呢?現在你看不到這些現象,卻只看到我的柑橘!」
我默默地沒有話用來回答。回來思考這賣柑人的話,覺得他像是像東方朔那樣詼諧多諷、機智善辯的人。難道他是對世間邪惡現象激憤痛恨之人嗎?因而借托柑橘用來諷刺嗎?
回答者語:看事情和看人都不能只看錶面,表面漂亮的,內在不一定好,要認清事實,不要被假象所欺騙。當今的「肉食者」,有幾個不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呢?
綜觀三位先賢文章,你應該對公平有比較客觀的理解了吧。

2. 經濟公平有什麼重要影響

經濟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經濟是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公平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牢固基石。

3. 收入分配不平等會對一國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
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國際環境中,中國經濟2002年又達致了一個8%的增長。最近,聯合國有關組織又預測,2003年中國經濟將持續保持一個7%的增長速率。中國經濟總量近幾年能保持如此高的增長的速度,確實會有點令國人飄飄然。然而,就在「中國經濟一支獨秀」的歌舞昇平之中,國外總不時有觀察家和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的現狀和未來前景說三道四,發出這樣或那樣聳人聽聞的言論。最近,在印度某城市舉行的一次商界領袖會議上,一家設在新加坡的美國投資經紀人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巴蘇(Prasenjit K. Basu)就警告說,中國經濟正在走向危機。其理由是:中國投資總水平近幾年每年15%-20%的增長,已導致了巨大的生產能力過剩和通貨緊縮,中國的「過渡投資」已達到了一個任何經濟體都難能保持持續增長的水平。

外國觀察家和經濟學家們的評論,總有他們個人觀察問題的視角,因而對他們的觀點,我們也許不必介意。然而,對我們政府的政治企業家和經濟學家們來說,能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中不斷自察我國經濟中的重重體制和結構問題,卻不無裨益。

自1998年以來,中國政府連續數年採取了「擴大內需」的積極財政政策。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也因之主要來自政府通過發行國債而上馬的一些基建投資。這些工程大多是基礎設施和一些巨大公益事業項目。中央財政為此增發了數千億元國債,加上配套資金,已達數萬億元。靠著如此巨大的財政資金投入,方使得我國的經濟增長速率保持在7%以上。有專家估計,如果這一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延續下去,到2004年,我國的建設國債總額可能要達到1萬億元以上,配套資金累積可能會達到8萬億元。然而,僅靠發行巨額國債和基礎設施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這能持續多久?如果絕大多數企業沒有投資沖動,且大多數企業在內需不足的宏觀經濟環境中難能找到投資機會,只靠政府舉債和從銀行借錢來從事直接經濟效益不明顯的基礎設施長線建設,這不僅會降低國民經濟的總體投資效率,擴大了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也將會使我國的長期經濟增長難以為繼。

從整體上來說,目前我國經濟增長並不缺乏資金。城鄉居民銀行存款越積越高,存款余額已高達8萬多億元,這無疑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有著豐富的資金資源。中國巨大的人口又意味著豐富勞動力資源。中國目前是一個剛達致人均GDP1000美元的發展中經濟,這也意味著中國有著巨大的市場和經濟增長空間。但在巨大的資本資源、巨大的勞動力資源和巨大的市場空間並存這一格局中,我國民間投資卻一直增長乏力,大多數現有企業經營困難,以致政府不得不靠鼓勵外資的進入來支撐中國的經濟增長。在在另一方面,盡管近些年來央行貨幣發行量很大,M2的增長率連年超過GDP與通貨膨脹增長率之和,但中國卻相反出現通貨緊縮,且社會總需求疲軟如故,這裡面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在增長數字成了政府決策者和經濟學人關注的中心問題的當下中國,收入分配問題似乎還沒有引起學界和政界的足夠重視。然而,細想一下,就會發現,中國國民的收入分配,不僅僅是一個社會公平和公正問題,而可能是制約目前中國社會內需不足從而制肘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階層居民的平均收入均普遍提高了,這是事實。同樣,中國的收入分配也迅速兩極分化了——相當一部份國民收入被少數富人所擁有,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百姓則收入微薄,這也是一個不必諱言的事實。在當代社會科學中,收入的公平分配好像只是一個政治學、社會學和倫理學的問題。在當代經濟學中,只有在福利經濟學家們討論社會福利函數時,才偶有涉及。然而,當國民的收入問題成了制肘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時,這就成了政府決策者必須所考慮的一個重要經濟問題了。

從經濟學上來說,盡管我們不能輕信舊福利經濟學的教義中的最大化最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方能達致社會福利最大化這一教義,但至少我們可以斷知低收入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會高於高收入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這一點。再則,在我國經濟轉軌過程中形成的高收入階層的財富,除了一些民營企業家和少數大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外,大部分很可能是來自在轉軌中所出現的體制縫隙中「尋租」的結果。據統計,在我國的百名首富中,有50%以上富人從事房地產,另外10%的富豪則從事基礎設施建設。這一統計數字,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一點。那些來自各種「尋租」渠道的財富,除了被少量的揮霍和用於購買豪宅外,則抑或變成了與企業投資並拉動經濟增長無任何關系的「沉澱資金」,抑或經由各種渠道逃流了國外。而在一方面,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和城市中低收入階層,尤其是大量下崗職工,卻苦於收入拮據,消費能力萎縮。在這種「少數富人有錢無處花,多數窮人缺錢花」社會格局下,中國社會總需求焉能不疲軟?經濟增長焉能不缺乏內在動力?
現在是應該把居民收入分配作為一個嚴重的經濟與社會問題來思考的時候了。
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內需。調整收入差距,不僅要調整城鄉收入差距、地區之間收入差距、行業之間收入差距,更要調整我國目前不合理的國民收入結構,提高居民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並調整政府收入的支出去向,使政府支出有利於消費需求的增長,這是目前我國擴大內需的需要,也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4. 經濟學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經濟學裡面叫公平和效率,而不是平等,個人覺得公平和平等是有一定差別的。經專濟學中,效率分為屬資源的配置效率和生產組織效率,主要指從一定的投入中獲取最終產品(數量和質量)的能力;公平指產品的分配應該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合乎人類的倫理和道德准則。由於規模經濟的存在和激勵制度,資源集中於少數人手中並佔有更多的產品能夠產生效率,反而,追求公平會使資源佔有者的產品流向無產階級,會削減資源佔有者的生產積極性,進而降低效率,所以說公平和效率總是相對立的。至於如何定義公平,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不同,社會主義認為社會化的生產方式使資源集中在強大的政府手中並進行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能夠產生更多效率,由於個人對生產資料佔有地位相同,應該分得等量的勞動產品;資本主義認為自由競爭產生效率,個人自利主義和追求自我實現會使社會充滿活力,由於強調個人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從而產品的分配應該按照個人對最終產品的邊際產出來進行。目前沒有絕對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更多的是政府和市場共存的混合經濟,個人認為,所謂的公平就是每個人能平等的通過個人能力和努力程度獲得就業機會,通過法制和市場機制而非人情關系決定資源的分配。

5. 一提到建立公平平等社會,有人就說影響經濟發展,這是咋回事

一提到建立公平平等的社會,就有人說影響社會發展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公平會提高人民的積極性,會促進經濟發展。

6. 經濟學中的永恆的矛盾 「平等與效益的矛盾」如何看待社會福利問題

平等不是平均,即城鄉福利要均等.城裡人享受的醫保,教育養老保險,住房保障,公共設施保障等,農村人也要獲得.但金額依城鄉生活水平而定,可有差別.

7. 論述經濟發展政策如何促進社會平等

建設和諧社會,減小社會不平等程度,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通常,人們想到的是用公共福利政策、衛生政策、教育政策、社會保險政策等等來實現上述目標,而想不到科技政策在這方面的潛在貢獻。另有些人則認為,轉化了的科技成果總是能給社會帶來福利的,至少不會加劇社會的不平等。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的愛德華.伍德豪斯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科學、政策與成果聯合體的丹尼爾.薩勒維奇撰文認為,搞不好,新的技術能力反而會加劇社會不平等。

他倆論證說,社會不平等不僅來自於不合理的分配模式、不平等的利用機會和窮人用不起某些產品和服務,還與研究開發的結構有關。這里有幾方面的因素。第一,在很多國家裡,私人研發投資與公共研發投資之比在上升。私人研發投資以營利為目的,不會把研發成果是否有助於降低社會不平等程度放在突出位置。第二,目前人們熱衷於創新,是因為創新驅動了經濟增長,而不是由於創新具有社會均平化作用。第三,富人與窮人對創新的需求有很大的差異,但富人的需求能夠獲得響應。現在,全世界旨在對付危及廣大發展中國家民眾健康的種種疾病負擔(佔全球疾病負擔的90%以上)的科研項目,只獲得不到10%的經費資助,大部分衛生研發經費都用於研究「富貴病」了。

既然研究開發活動對於業已存在的社會不平等發生了負面影響,政府就應該利用科技政策加以調整。具體說來,可以考慮6類政策措施,或注意6方面的問題。

第一,研發選題要更關注窮人。筆者在本報2005年7月18日發表過的一篇文章中談到的關注「孤兒病」,就是著眼於貧困者及廣義的弱者的利益而開展科研選題的典型例子。海爾公司為農民設計出適合洗地瓜的很「皮實」的洗衣機是又一個例子。

第二,決策過程要吸引更多的社會群體的參與。例如,在美國,以往的科技政策受軍方的影響很大。美國有學者認為,只有更關心和平的新群體參與了科技政策制定過程,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掉軍方的強大影響。

第三,研究開發要更關注公共產品的創造。2007年,日本豐田公司為新款凱美瑞(Camry)車型打出了一則廣告:「任何車都有導航系統,但若是加上免疫系統呢?」這里的所謂「免疫系統」,就是指在車內加上空調凈化系統(HVAC),它能減少車艙內的黴菌孢子、微生物、真菌、細菌和異味。這樣的技術成果只能讓有錢的車主受益,而降低空氣的總體污染水平才能讓所有人受益。

第四,要注重能降低產品與服務的價格的研發項目。我國的彩電、手機等許多產品已經很便宜,農民也用得起了,這就在某一側面降低了社會不平等。不過,使產品單位價格下降的一些新技術、新工藝也導致就業人數減少。不富裕群體採用便宜的產品與服務所帶來的效益,與社會失業人數增加帶來的損失相比,何者更大?還是應該認真評估的。

第五,科技界對於新技術的均平化影響前景應該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例如,美國有人竭力鼓吹,納米技術也會對窮人大有幫助,比如,他們說,納米孔(Nanopores)過濾器可以改善窮人的飲水質量。問題是,採用水井和水泵這一便宜得多的技術,也完全能改善窮人的飲水質量。

第六,為了社會平等的考慮,可以延緩某些技術的進步速度。事實上,在美國,新葯研製過程中往往以窮人為受試者,那麼,他們就承擔了意想不到的葯物毒副作用的風險。延緩某些技術的進步速度,窮人才有機會獲取更多的風險信息,人們才有時間建立一些保護窮人權益的政治組織,政府才有餘裕推出補償性的政策措施。

我國科技政策的內容和制定過程更應該反映出和諧社會的理念,更應將減小社會不平等作為科技政策的潛在效應之一予以考慮。而在過去,人們一般認為,只要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科技就自然而然實現了自己的社會效益。問題不是那麼簡單的。考慮不考慮社會平等因素,從科研選題這第一個環節開始就會有很大的差異。筆者曾論證說,二手房的居室裝修在我國已經成了很熱門的產業,並有可能持續熱很久。現在的通行模式是,業主找一家裝修公司,裝修公司負責或簡單或復雜的裝修設計,再將具體裝修業務轉包出去。承包者以農民工為主體,技術手段一般是比較落後的。因此,在拆除舊的裝修材料和進行新裝修的過程中,雜訊大,塵土大,對原建築的破壞性大,使業主和左鄰右舍都不堪其苦。其實,無論對科研開發機構還是裝修公司,這里都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對於裝修公司而言,如果將破(拆除)與立(裝修)視為一個整體,不僅在設計裝修水平上下工夫,而且在拆除質量和效率上下功夫,就會明顯超出競爭對手。對於機械設計製造領域的廣大科研開發機構而言,看準這個有前景的應用領域,開發出各種低雜訊、抑粉塵的機械化或半機械化專用拆除工具,則不僅在裝修市場上會嘗到甜頭,而且有可能獲得專利,在世界上獨樹一幟。遺憾的是,似乎沒有人做這個選題。原因之一是,這項技術的潛在採用者是不富裕的農民工。對於機械行當,時髦的是CIMS(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什麼的,似乎只有這些東西才能體現水平。

總之,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科技政策制定者的視野需要進一步拓寬。科技不僅要支撐發展,引領未來,還要為減小社會不平等做出貢獻。

8. 經濟發展過程中平等與效率的關系

公平與效率
公平指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及利益關系的原則、制度、做法、行為等都合乎社會發展的需要。公平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存在永恆的公平。不同的社會,人們對公平的觀念是不同的。公平觀念是社會的產物,按其所產生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性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公平又是一個客觀的范疇,盡管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公平的內涵不同。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對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觀的內容。公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觀性。
效率指資源投入和生產產出的比率。人類任何活動都離不開效率問題,人作為智慧動物,其一切活動都是有目的的,是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有的人投入少,但實現的目的多,即我們所說的事半功倍,而有的人投入很大,但實現的目的少,或者實現不了其目標,即我們所說的事倍功半,前者是高效率,後者是低效率。所以效率就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的產出與投入之比值,或者叫效益與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效率與產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與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例,也就是說,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須降低成本投入,提高效益或產出。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有人認為是對立的,有人認為是一致的,我個人認為從大的趨勢來講,總的說來,公平與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進效率,不公平導致低效率。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
制度、政策公平促進效率。政策、制度屬於上層建築領域,它的公平與否直接影響到效率。政策制度的公平有利於效率的提高,最典型的莫過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對生產效率的促進。政策的公平合理促進效率的提高,反之,政策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則導致低效率。
人類的任何活動也都有效率問題。經濟效率,是指經濟資源的配置和產出狀態。對於一個企業或社會來說,最高效率意味著資源處於最優配置狀態,從而使特定范圍內的需要得到最大滿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進,或財富得到最大增加。經濟效率涉及到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個領域,涉及到經濟力、經濟關系和經濟體制各個方面。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一個有效率的社會,其資源配置、管理體制、運作機制應該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樣,一個公正的社會,其資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率的提高有助於公平的實現,社會的公平也有助於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效率與公平沒有能夠很好地協調起來,相反,矛盾突出。追求公平,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公平便有失公允。其結果,必將影響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因此,強調堅持注重效率與維護社會公平相協調顯得非常重要。
「堅持注重效率與維護社會公平相協調」的原則,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同一切剝削階級,特別是資產階級的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區別,是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服務的。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既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注重經濟效率,又要從最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出發,為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堅決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因此,任何只顧公平而忽視效率和只顧效率而損害公平的思想和行為都是錯誤的。只有做到效率與公平的統一和協調,在全社會樹立注重效率、維護公平的價值觀,堅持公平的原則,保障人們利益和分配的合理化,使每個社會成員既有平等參與的機會又能充分發揮自身潛力,才能夠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可以說,「注重效率、維護公平」,既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
公平,亦即公正、平等。當年搞計劃經濟,一切圍繞「計劃」轉。表面上看,計劃最具「公平」特性。所以,計劃經濟的一個特點,就是平均主義、平分秋色,就是「均貧富」,就是「你有我有全都有」。那時的公平,是具有普遍、普及、普惠意義的。這看似公平,但實際上是一種傷害了不少人積極性的「公平」,是一種「大鍋飯」式的「公平」。
進入市場經濟體制,機制比過去活了,環境比過去寬鬆了,人的潛能、智能、積極性比過去高了。那種貌似「公平」的公平在這種體制中站不住腳了,那種「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乾壞一個樣,干與不幹一個樣」的所謂「公平」,受到了以獎優罰劣、獎勤罰懶為內涵的按績效論公平的新式公平的挑戰。實施這種公平的初始,不免讓人覺得有些陌生,有些不適應。因為能力強者與能力弱者、勤奮努力者與不思進取者所獲得的回報拉開了距離。昔日的所謂「公平」日趨沒落,盡管有人心存疑慮,但卻不得不面對這一無法逆轉的趨勢。
傳統的公平受到了現代公平的挑戰,懶散的公平受到了競爭公平的挑戰,且後者「力大無比」,最終戰勝了前者。因為,公平與效率掛上了鉤,市場經濟與知識經濟相輔相成,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得益彰,此時的公平更具時代性、知識性、競爭性、世界性。而這種市場公平,雖然也有其負面作用,弄得不好,將導致兩極分化,但只要利用法律和行政等手段進行合理宏觀調控,揚其有利因素,克服其負面影響,就能利用其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鋪平道路。應當看到,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核心是解決發展生產力過程中的競爭和效率問題。由於市場是自由的、開放的,它本身不考慮社會公平問題。那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來彌補這個「真空」?各級黨委和政府理應承擔起維護社會公平、保護市場競爭中弱者利益的責任。
世界上沒有絕對公平的事情。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也存在著社會資源、家庭背景、人際關系等先天性的不公平。如果細加分析,就會發現社會公平似乎可以分為「效益公平」和「道義公平」。前者釋放社會能量,後者保障社會穩定,都不能偏廢。為防止市場經濟條件下有失公平現象的發生,關鍵要制定一系列公開、透明、維護社會公平的政策、法規和制度,讓公平問題變得有章可循。
一件被一個團體、單位看來算不了有失公平的事,對一個小單位、小家庭來說,卻可能「重如泰山」。貧困人口、殘疾人口、無依無靠人口、失業下崗人口等,都是社會的弱者,他們心中對公平的敏感度自然要高於其他人群。維護這些人的權益,是維護社會的「道義公平」、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大事。
市場經濟不相信眼淚,但人民的公僕應該有憐憫之心、惻隱之心、同情之心、愛民之心。不僅要維護「效益公平」,同時也要兼顧「道義公平」。我們理應把維護社會公平、公正作為為民辦實事的一大內容。
在分配政策上,把公平放在「兼顧」的位置上,是有歷史原因的。我國改革開放前,是一個絕對平均主義的國家,「大鍋飯」的分配體制,使效率大受影響。二十多年前實行市場取向的改革後,逐漸講求效率,拉開收入差距,「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從農村到城市,經濟活躍起來,非常見效。於是經過多年的實踐,就把「兼顧效率與公平」作為經驗總結,寫進了十四大的決議。但從十四屆三中全會開始,在效率與公平關系問題的提法上有一個新的變化,即把以前的「兼顧效率與公平」,改變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使這兩者關系,由效率、公平處於同等重要地位,改變為效率處於「優先」的第一位,公平雖然也很重要,但處於「兼顧」即次要地位。十四屆三中全會關於效率與公平關系的新提法,是適合我國當時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的,是完全正確的。在這個過程中,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我國社會階層結構逐漸發生變化,經濟理論界也出現代表不同利益的聲音。有些人借「優先」和「兼顧」之差異,有意無意地貶低、輕視社會公平和社會公正,單純為一切斂聚財富的過程辯護,這就不符合改革的精神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我國一定時期收入分配的指導方針,而不是整個市場經濟歷史時期不變的法則。隨著總量發展、經濟效率問題逐步得到相對的解決,社會公平的問題會逐步上升為突出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從現時起進一步重視社會公平問題,調整效率與公平關系,加大社會公平的分量。「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口號現在就可以開始淡出,逐漸向「公平與效率並重」過渡。
從道德角度看,公平和效率是一致的,公平的道德也就是對個人努力才能的認同,會激發人的積極性,產生巨大的效率。
我們與世界其他國家在各方面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是人才資源使用效率的競爭,而人力資源的使用效率關鍵是對人力資源的開發、使用是否公平合理。以道德為依據,公平會調動人的積極性,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效率。
當個人被認同,在心理上會產生知遇之心,使其想盡辦法提高工作效率,公平與效率相協調,使社會保持穩定的秩序和穩定的發展"注重效率,維護公平既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要求,它反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與公平的辨證統一。
我們強調注重效率與維護公平相協調的原則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同一切剝削階級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區別,是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服務的。
樹立公平與效率一致的道德體系有助於社會發展,有助於生產效率的提高。"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不能忽視道德的培養,在人力資源配置過程中,也不能忽視道德的作用。
從管理看,管理公平能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效率的提高。管理的職能是維護公平秩序,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實現公平以提高效率。也就是說,管理越公平,越能調動人們的積極因素,產生正向的積極作用,提高效率,否則,管理不公平,就會出現反向的消極破壞力量,降低效率。因此,管理對公平與效率至關重要,具有極其深遠重要的意義,對管理而言,公平具有兩大功能,一是激勵功能,二是合力功能。
所謂激勵功能,就是激發人的熱情,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開發人的潛能和創造性,使其能向著組織所期望的目標而奮發努力。
因為激勵的根本原理是發展,發展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發展人們的智慧和潛能。發展對組織所期望的價值目標和追求。也就是說激勵能使人產生追求,有了追求就有了奮發向上的力量,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有了實現目標的方法,有了勝不驕敗不餒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因此,也就有了更大更好的效率。
所謂合力功能,就是公平在管理中產生的另一大功能,它是極為珍貴的無價之寶。我們講的合力是一個國家或單位的向心力,凝聚力所形成的一種特殊形態的力量。它不是由單個力量簡單的相加而成,它是可以成倍增長的集體力量。
如何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呢?
1、效率優先原則
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應該是效率優先。因為公平與效率總的來說是一致的,所以,實行效率優先原則就意味著是公平的,合理的所謂效率優先原則就是指分配製度、分配政策要以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經濟效率為首要目標,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我們必須把效率作為優先考慮的價值目標。
效率優先原則意味著人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實現生產力的發展為目標,這樣,效率提高了,生產上去了,社會財富增多了,人們享有的社會公平就更多了,生產力的發展是衡量一切社會進步與否的標准,由於效率屬於現實生產力范疇,而公平屬於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范疇,因而從效率與公平在社會發展因素的序列中的一般關系來看,效率優先是必然的,兼顧公平是必要的,因而是合理的。人類社會進步的因素中,生產力的作用是巨大的,生產效率的提高推動社會的進步,隨著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的進步和發展,社會公平實現的越來越充分。宏觀地看,生產效率越低下,社會公平實現的就越不充分,人們就越缺少自由、民主、公平;反之,生產效率越高,社會財富越豐富,在社會物質文明增強的基礎上構建的人類社會秩序就越完善,人們所享有的自由、民主、公平就越充分,能實現自我、完善自我的機會也就越多。為社會創造的財富就越多,產生的效率就越大,所以,在二者的關系中要以效率為先,兼顧公平。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堅持效率優先原則是必然的。我們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根本任務就是解放生產力,消滅剝削和兩極分化,最終目的實現共同富裕,生產力的發展必須通過效率的提高,只有生產發展了,效率提高了,才能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達到真正的公平。所以,把效率優先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的提高經濟效率,這是社會主義本質所要求的,而且,堅持效率優先原則是公平能夠實現的物質基礎,只有社會物質豐富,才能增進社會公平,如果效率低下,物質財富嚴重缺乏,怎樣才能實現真正公平呢?
我們曾經過分重視公平而忽視了效率,誤以為公平就是分配領域的平均主義,因而在分配上實行了公平的平均,這種公平的薪酬體系造成了什麼後果呢?那就是妨礙了效率,結果使人民長期處於貧窮狀態,生活在困窘的狀態中。沒有生產的發展,沒有效率,就沒有公平賴以實現的物質基礎。要以效率為先,只有以效率為先才能提供公平的物質基礎,沒有效率,公平只是一句空話。
當今,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社會主義經濟市場體制要改變的是我國原有的經濟體制中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中,資源的配置是通過國家的行政部門用計劃調節的,它導致了我國社會經濟運行的低效率,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經濟運行以市場為軸心,實行競爭機制和優勝劣汰的法則使生產效率得以提高。如果一個企業效率好,就會發展壯大,如果效率不好,就會日益衰落乃至被淘汰出局。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效率有限原則是符合這一市場經濟規律的。
市場經濟充滿活力,其重要原因就是在競爭中機會公平,效率優先,對於企業來說,在競爭中,在同一市場條件下,效率是決定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所以應以效率為先,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時要根據市場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營銷戰略,在企業內部,要盡可能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充分挖掘人力資源,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效率。企業的效率好,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優勢。
兼顧公平的原則
我們堅持效率優先原則,並不否認公平,更不能犧牲公平只顧效率,正確的做法是,在堅持效率優先的同時,必須兼顧公平,因為只有堅持公平才能夠調動效率的創造者,即主體參與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果主體的努力被社會所認同就能夠激發他的工作熱情。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不公平會使主體失去工作熱情,降低公平效率,所以,只有兼顧公平才能促進效率的提高。而且,公平所反映的秩序的合理性會促進社會整體效率的提高,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個體被認同和肯定,個體才能有效的發揮作用,而整個社會整體才能夠處在一種有序的狀態下發展,個體間相互協調形成很好的團隊精神,能夠提高社會整體效率,產生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創造高效率。
總之,兼顧公平是非常必要的,因為由於種種原因,社會上存在著弱勢群體,對這些弱勢群體,出於人道主義關懷,政府應當兼顧公平,通過種種措施,如向高收入者徵收個人所得稅,把這部分資金轉移給弱勢群體,如發放失業救濟金,幫助下崗職工再就業,幫助失學兒童重返課堂。只有這樣,才能使這部分人得到應有的幫助,以獲得應有的教育機會和參加職位競爭的機會,挖掘這部分人的潛力,避免人力資源的浪費,提高效率。
公平促進效率,有利於效率的實現,效率為公平的實現提供了物質基礎,二者是一致的,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要使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參與競爭,平等的勞動就業機會,在同一起跑線上開始競爭,而個人的分配、收入要與個人所投入的努力達到一種比例上的動態平衡--多勞多得。反對那種小生產者的絕對平均主義的平等觀,提倡多勞多得,國家在實施政策時要以效率為先,以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最終目標,但要兼顧公平,國家通過各種辦法,用政策加以調節,傾斜於弱勢群體,給其以平等的機會參與競爭,參與國家的經濟建設。以提高經濟效率,總之,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即不能只強調效率忽視了公平,也不能因為公平而不要效率。應該尋求一個公平與效率的最佳契合點,實現效率,促進公平。

閱讀全文

與經濟對平等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