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分析的介紹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分析》是由豆建民編寫,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
㈡ 當代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客觀基礎
投資拉動型經濟,不發展,每年畢業的幾百萬大學生就沒就業機會,而他們思想又開放,沒事干就會鬧事,不像農民失業了可以種地,他們失業了鐵定鬧事。
㈢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分析的目錄
前言
第一章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基本原理
第一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內涵
第二節制定和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理論依據
第三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供求分析
第四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制定中的分析因素
第二章戰略制定中的區位分析
第一節區位分析的理論依據
第二節區位經濟分析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第三節區位因素及其分析方法
第三章戰略制定中的自然資源分析
第一節自然資源稟賦與比較優勢
第二節自然資源因素與分析方法
第三節自然資源與發展戰略的制定
第四章戰略制定中的人力資源分析
第一節人力資源與發展戰略的制定
第二節人力資源的培養與聚集
第三節人力資源的產業構成
第四節人力資源開發的環境
第五節人力資源的流動與合作
第五章戰略制定中的金融與資本要素分析
第一節區域經濟增長中的金融與資本要素
第二節資本形成與資本流動分析
第三節金融和資本要素與發展戰略的制定
第六章戰略制定中的科技資源分析
第一節區域經濟增長中的科技資源
第二節區域科技創新能力
第三節科技進步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第四節科教興市主戰略的確立與實施:以上海市為例
第七章戰略制定中的產業結構分析
第一節區域經濟增長中的產業結構
第二節區域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度化
第三節區域產業集聚分析
第四節區域主導產業發展戰略
第八章戰略制定中的制度環境分析
第一節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變數:制度
第二節政治體制與法制環境
第三節公司治理與企業制度
第四節市場秩序與經濟自由度
第五節政府行政效率
第九章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編制
第一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規劃
第二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管理與規劃編制流程
第三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制定中的SWOT分析
第四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案例研究
第十章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模式選擇
第一節現實中具體戰略的理論抽象
第二節區域發展時序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第三節經濟空間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第四節經濟發展的驅動源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第十一章區域經濟差異與戰略協調
第一節區域經濟差異對戰略實施的影響
第二節區域經濟差異的度量
第三節問題區域的診斷與治理
第四節縮小區域經濟差距的戰略選擇
第十二章區域經濟關系與區域經濟一體化
第一節區域經濟關系:競爭、沖突、合作與協調
第二節區域經濟關系對戰略實施的影響
第三節區域經濟一體化:以長三角為例
參考文獻
……
㈣ 新中國的區域發展戰略
從建國初到改革開放這一時間我國實行計劃經濟,走的就是平衡發展戰略(應該叫均版衡發展)權,我國的重大項目建設是考慮到地區差異的,特別是三線建設,可觀促進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這一事件像上海等地區實際上是被壓制發展的。
改革開放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重點發展沿海地區,實行非均衡發展戰略,實現了各種資源的有力配置,成功促進了東部地區的發展,帶動了國民經濟。
90年代後期,區域差距拉大,社會矛盾逐漸突出出來,我國又開始向均衡發展傾斜,如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部老工業基地等等。
從總體上說,就是效率與公平在不同時段的取捨。一開始是大家都窮,後來一部分富起來,整體實力增強後再讓落後地區好一些。
㈤ 區域發展戰略
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區域發展呈現多樣化的發展態勢。為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通過不斷探索,黨中央研究形成了新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區域發展呈現新動向和新趨勢,區域發展戰略內涵更加豐富(圖7–1)。綜合起來,我國區域發展戰略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從頂層確定了我國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部署。為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央於1999年做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決策,2003年做出了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決策,2006年做出了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決策,形成了國家關於區域發展的戰略體系。「十一五」規劃綱要將其概括為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簡稱「四大板塊」戰略),即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黨的十八大確定: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1]。
二是主體功能區戰略明確了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格局。2006年,國家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首次提出了「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2010年,國務院印發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2011~2014年,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布了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我國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由「兩橫三縱」的城市化格局、「七區二十三帶」的農業發展格局和「兩屏三帶」的生態安全格局等三類格局組成。
三是跨國、跨區域經濟帶深化了四大板塊戰略對內對外互聯互通的內涵。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環渤海與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進入新的階段。2014年下半年國務院發布了《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和《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區域發展新棋局雛形顯現。這一新棋局,既有擴大開放的內涵,如「一帶一路」向東連接東北亞、東南亞、澳洲,向西連接中亞、中東、歐洲;也有區域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如長江經濟帶打通了沿長江東部沿海、中部與西部欠發達地區,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東部沿海、中部地區和西部內陸地區連接在一起,珠江—西江經濟帶打通了外接東盟國家、內聯西南中南的通道。
四是重要經濟區是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引領全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在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的指引下,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區域發展規劃。以2005年6月21日國務院批准上海浦東新區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開始,截至2014年9月12日印發《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家先後出台了近40項區域發展規劃或總體方案(表7–1)。通過區域發展規劃,一批重要經濟區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成為推動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推動全國經濟持續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級的經濟高地(圖7–2)。重要經濟區是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成敗的關鍵,關繫到我國經濟發展的未來。
圖7-1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示意圖
表7-1 近年來國家出台的主要區域發展規劃
續表
圖7-2 全國重要經濟區分布圖
㈥ 中國區域經濟布局的戰略規劃
(15個)
區域規劃三條推進線索:①加快重點地區發展;②落實重大發展戰略;③圍繞地區區域開拓空間。
1. 《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
2.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
3.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
4. 《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
5. 《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若干意見》
6. 《橫琴發展總體規劃》
7. 《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
8. 《遼寧沿海經濟帶的發展規劃》
9.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規劃》
10. 《圖們江區域合作規劃綱要》
11. 《江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
12.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
13. 《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和經濟轉型規劃》
14.中原經濟區發展規劃綱要
15.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
㈦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有什麼現實意義
1. 從歷史的角度看,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是社會工業化,城市化這個歷史進程的必然要求。大家知道,工業化、城市化,在近代以來,已經在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被驗證並加以推崇,已經成為一個現代過國家發展不可逆轉的過程。縱觀世界歷史發展,無論是近代的美國還是法國,亦或日本、英國,都通過工業化實現了民族的騰飛與發展。中國的暫時落後恰恰從反面說明沒有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工業化發展以及伴隨其發展的城市化發展,就沒有農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動,也就沒有社會的快速發展進而導致落後。而工業化的發展必然帶來勞動力的集中,造成農村人口向城鎮區域集中,人群的集中就必然帶來市場活動、商業活動已服務業的發展,再次創造就業機會。這種聚集於發展是環環相扣的過程,也是工業化與城市化一體發展的直接表現。所以農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與工業化發展是與城市化發展緊密相連。
2. 從現實中看,解決大量農村剩餘勞動人口的出路問題是社會和諧發展所必須的。城鎮化不是把農村建造成為城鎮,我國許多邊遠地區的農村,很不適合人口居住,除了「封山育林」之外,很難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城鎮化,只有把農村人口吸納到城鎮,提升城鎮的人氣指數,擴大城鎮建設規模,健全城鎮的社會功能,進而克服傳統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弊端,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
3. 妥善處理好農村大量人口向城市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動是解決三農問題,保持社會穩定發展的根本途徑之一。這是一個十分淺顯的道理:城市不可能獨立於農村獨自享受現代文明,就像一個人不可能抓住自己的頭發離開地面一樣。誠然,城市裡有富餘勞動力存在,失業人口存在,但與此同時城裡也有很多工作崗位,城裡人不願意干或干不好,農村勞動力來,卻能找到相應的崗位;從另一方面看,城市人口增加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人多了,衣食住行需求增加,相應的服務崗位需求也增加了。此外,隨著各大城市的的發展,以及農業剩餘勞動力的推力與城市吸力的共同作用,必將進一步促進一些大中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業的發展,促進人口向城市中的二、三產業集聚,促進城市化發展。如此相輔相成,共同發展,雙贏的好事,我們何樂而不為之呢?
4. 從政治經濟學理論上看,農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動是社會生產力均衡發展的客觀要求。生產力是支撐社會發展最活躍的因素,而人,是最寶貴的生產力,這是政治經濟學最基本的原理。農村大量剩餘勞動生產力的棄之不用,那無異就是犯罪。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就業機會,而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正好是此發展間隙的有益補充,這樣一方面滿足了城市化過程中對大量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均衡發展。
5. 從城市長遠發展的角度看,也需要妥善解決好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問題,否則城市的城市化發展就成為無米之炊,無源之水。誠然,我方也注意到,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之初,的確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但從國家近年來實施宏觀調整措施上來看,這些負面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上面我方談到了我方的主要觀點,其後將由我方二辯,三辯,四辯對我方觀點進行進一步的拓展與闡述。總之,大量的農村人口湧入城市,不是洪水猛獸,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無論從解決三農問題,保持社會安定,無論是從政治經濟學理論還是從城市的長遠發展的角度看,農村人口大量正常有序的向城市流動都是有利的,誠然在個別方面造成過一點負面影響,但從現實的情況看,這些負面的影響均在宏觀調控范圍內予以了妥善的解決或正在解決。因此,我方認為,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對城市的影響,總體上來說是利大於弊。這樣淺顯的觀點其實三十而立即該明白,而不必等到三十以後才明白。
這個問題我們學校辯論過 我也參加了 我是反方
從政治經濟學理論上看,人是生產關系的組成之一,生產關系要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城市需求的是要有技能的生產者,而並非農村大量剩餘勞動生產力的湧入,這種盲目大量湧入的客觀現象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降溫。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就業機會,正在向知識化,技術化,科學管理化而轉形,而手工作坊似的密集型勞作即將不復存在,請問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到那個間隙去補充?
5、從城市長遠發展的角度看,要妥善解決好農村大量涌如城市的問題,需要正確的引導,如果預先不正確看待農村大量湧入城市的問題,而將來去做亡羊補牢的事情,勢必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1:在城市運作上,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城市的的容納空間是一個常數,而且是有限的。在城市容納能力沒有提高之前,突然蜂擁而來這么多農村人口,勢必會給城市的政府部門帶來了巨大的負擔,使城市變得擁擠,讓城市難以消化。城市道路、住房、供電、供水、供氣、供暖、交通、污水處理、學校、公共設施等一系列基礎設施,都要面臨巨大的壓力,增加城市發展的經濟成本。
2:在城市的環境方面,農村人口並沒有表現足夠的關愛。在某種程度上,大量的農村人口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如吃完早點的塑料袋,對環境極大破壞的'白色垃圾'聚乙烯快餐飯盒,吃剩的速食麵湯……
3:在就業人員的素質方面上,農村人口大多文化素質較低。城市是一個區域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的中心,須要生存,須要發展,因此就需要更多的技術、資金、各種人才。然而,農村人口的特點使得他們難以適合城市高速發展的要求,反而使城市需要花費更多的財力物力和精力處理教育培訓問題,加重城市向前發展的包袱。
4:外地民工大量湧入,外來民工的增多,在增加經濟壓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治安隱患,導致犯罪率不斷增高。據黑龍江省雞東縣檢察院對外來民工刑事犯罪的調查統計,2002年,該院共受理公安機關移送起訴農民工刑事犯罪案件為21件37人,占受案總數的16.6%;2003年,受理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農民工刑事犯罪案件為31件53人,占受案總數的22.7%;僅一年時間外來民工犯罪率上升了6%;另據寧波市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統計,僅今年上半年,浙江寧波市452名未成年人被判弄,同比上升62%,呈犯罪年齡低齡化、犯罪行為成人化、獨罪目的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以上調查分析均顯示,主要因為外來務工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疏於管教,文化素質較低,法律意識差,法制觀念淡薄等帶來的原因。
5:在國際經濟競爭的影響方面,農民工似乎給市場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從而支撐了城市的的經濟發展。但是在透過表象之後就會發現,農民工從事的職業都是低層次的、低技術含量的工種,並沒有在關鍵的崗位發揮關鍵的作用。因而,除了給企業帶了了廉價的勞動力之外,並未在技術上、企業管理上帶來實質性的進步。而現代企業和城市之間的競爭,更多的是高層次、高技術含量、高技術人才的競爭,這是競爭的核心。遺憾的是,農村人口並未能在這些方面提供更高層次的幫助。
㈧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模式與類型有哪些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模式與類型 :
1、初級產品出口戰略
2、進口替代戰略
3、出口替代戰略
4、工業趕超戰略
5、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戰略
㈨ 我國區域發展的三大戰略是什麼
中央決定,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這三大戰略的共同特點,是跨越行政區劃、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希望大家統一思想、貫徹落實,爭取明年有個良好開局。
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東中西部地區都有很好的發展機遇,特別是西部一些地區,過去是邊緣地區,而一旦同周邊國家實現了互聯互通,就會成為輻射中心,發展機遇很大。
今後,區域政策的一個要點是統一國內大市場,這既是區域政策要解決的問題,也是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要通過改革創新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9)國內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擴展閱讀: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建立統籌協調、規劃引領、市場運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要更好發揮統領作用。
發展規劃要著眼戰略全局、切合實際,發揮引領約束功能。保護生態環境、建立統一市場、加快轉方式調結構,這是已經明確的方向和重點,要用「快思維」、做加法。
而科學利用水資源、優化產業布局、統籌港口岸線資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資項目,如果一時看不透,或者認識不統一,則要用「慢思維」,有時就要做減法。
對一些二選一甚至多選一的「兩難」、「多難」問題,要科學論證,比較選優。對那些不能做的事情,要列出負面清單。市場、開放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動力。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沿江省市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創造良好市場環境。沿江省市和國家相關部門要在思想認識上形成一條心,在實際行動中形成一盤棋,共同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成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
規劃建設雄安新區,要在黨中央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准、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範區、開放發展先行區,努力打造創新發展示範區。
規劃建設雄安新區要突出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一是建設綠色智慧新城,建成國際一流、綠色、現代、智慧城市。
二是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
三是發展高端高新產業,積極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培育新動能。
四是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建設優質公共設施,創建城市管理新樣板。
五是構建快捷高效交通網,打造綠色交通體系。
六是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市場活力。
七是擴大全方位對外開放,打造擴大開放新高地和對外合作新平台。
㈩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現實意義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實現經濟和社會目標的需要。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相應的是:啟動經濟高速發展的車輪,實行非均衡發展戰略;進一步加速經濟發展,實行全局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發展戰略;保持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實行協調發展戰略。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精髓就是從「先富到後富再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指出:「我們提倡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是為了激勵和帶動其他地區也富裕起來,並且先富起來的地區幫助落後的地區更好的發展。」在視察南方講話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強調了這個問題,他說:「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同時,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
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其實質是順應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允許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而其最終目的則是實現共同富裕。
中央對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關系高度重視,明確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並進一步提出,「促進地區經濟合理發展和協調發展。東部地區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在推進改革開放中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有條件的地區要率先實現現代化。中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開發,發揮資源優勢,發展優勢企業」,要「從多方面努力,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
在「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方針的指導下,黨中央下決心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步伐。這將使我國地區經濟結構發生重要變化,與此相適應,將逐步形成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並為最終實現全國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