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理解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轉換
第一,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它體現了經濟增長的規律。如果中國能在1.1萬國際元的水平上出現經濟自然回落,是中國順利渡過工業化高速增長階段的成功表現。第二,現在有些人說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是國家主動調控的結果,潛台詞就是說,如果國家主動往上調的話也可以上去。但實際上是不可以的,如果用了一些辦法硬調上去的話,它還是要下來的,而且後果相當嚴重。第三,中國經濟如果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速增長,中國仍然會避開不同類型的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地跨入高收入社會,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們沒有任何的理由感到悲觀。
現在增長速度下一個台階,增長階段是高速增長轉入中速增長,很多人都很悲觀,認為是不是中國經濟不行了。但我想說的是,發生這樣一個變化是很正常的,我們仍然有充分的理由對中國的經濟前景保持樂觀。
2012年,中央已經定了一個基本的政策調子,叫做「穩中求進」。這個政策含義實際上是相當深刻的,要真正地穩中求進,很不容易,穩中求進,更應注意不確定性
從外部方面來講,中國經濟發展主要有來自國際上的沖擊,特別是歐債危機的影響。但是我們不要過於悲觀,因為歐洲這些國家過去正常情況之下增長率也就是1%~2%,有些年份甚至是0~1%。所以,即使經濟復甦到正常狀態也好不到哪兒,而且歐洲國家是三個階段的危機,從私人債務危機到公共債務危機,再到貨幣政策體系危機。目前正處在公共債務危機向貨幣體系危機轉變,把公共
機構的債務危機貨幣化,短期之內出現經濟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我們需要對付的不是短期的陣痛,而是長痛。
從內部方面來講,最大的不確定性可能就是來自於房地產,對此,政府的政策應該是相當明確的,就是堅持調控不放鬆。在這種情況下,面對的不確定性是市場上價格的反應和投資的反應。目前房地產佔到中國整個投資的25%左右的份額,如果短期之內房價下降幅度比較大是會影響投資的。但房地產硬著陸的可能性並不大,因為現在還有相當數量的剛性需求, 中國進入這樣一個增長階段以後,會遇到許多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中國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改革,通過改革的實質性推進來轉換增長模式,應對現在增長階段轉變所帶來的各種各樣的挑戰。
㈡ 辨析題中國經濟增速進入了中高速增長階段對嗎
對的。
中國經濟的這一變化,與一個叫「新常態」的名詞緊密相關。
新常態,新特徵
實質上就是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
何謂「新常態」?從字面上看,「新」就是「有異於舊質」;「常態」就是時常發生的狀態。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
多數專家認為,新常態主要有四個特徵:
——中高速。
「從速度層面看,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為7%—8%的中高速增長是新常態的最基本特徵。」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王一鳴說。
環顧世界,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後,都會出現增速「換擋」現象:1950年—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為9.7%,1973年—1990年期間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間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間,韓國GDP年均增速為8.02%,1997年—2012年期間僅為4.07%;1952年—1994年期間,我國台灣地區GDP年均增長8.62%,1995年—2013年期間下調至4.15%。
「不少國家的經濟增速都是從8%以上的『高速擋』直接切換到4%左右的『中速擋』,而中國經濟有望在7%—8%的『中高速擋』運行一段時間」,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分析,這是因為中國是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各個經濟單元能接續發力、綿延不絕,導致發展能量巨大而持久。「比如,當服務業在東部地區崛起時,退出的製造業不會消失,而是轉移到西部地區,推動西部經濟快速增長。」
——優結構。
從結構層面看,新常態下,經濟結構發生全面、深刻的變化,不斷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方面,第三產業逐步成為產業主體。
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今年上半年,這一比例攀升至46.6%。「美國等發達國家服務業已佔GDP的80%以上,新常態下,我國服務業比重上升將是長期趨勢。」王一鳴說。
需求結構方面,消費需求逐步成為需求主體。
2012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自2006年以來首次超過投資。從今年上半年數據看,最終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達54.4%,投資為48.5%,出口則是負2.9%。
城鄉區域結構方面,城鄉區域差距將逐步縮小。
2011年末,我國城鎮人口比重達51.27%,數量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城鎮化速度將不斷加快,城鄉二元結構逐漸打破。區域差距也將逐漸拉近。
收入分配結構方面,居民收入佔比上升,更多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GDP年均增長9.8%,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6%,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分別僅為7.4%和7.5%。在新常態下,這種情況將發生改變。瑞士信貸2011年發布的報告預測,未來5年內,中國的工資收入年均增速將達19%,超過GDP增速。
在這些結構變遷中,先進生產力不斷產生、擴張,落後生產力不斷萎縮、退出,既涌現一系列新的增長點,也使一些行業付出產能過剩等沉重代價。
——新動力。
從動力層面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將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1998年至2008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年均增速高達35.6%,而到2013年降至12.2%,今年1至5月僅為5.8%。「製造業的持續艱難表明,隨著勞動力、資源、土地等價格上揚,過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必須把發展動力轉換到科技創新上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晉平說。
——多挑戰。
從風險層面看,新常態下面臨新的挑戰,一些不確定性風險顯性化。
樓市風險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今年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6%,銷售額下降6.7%,截至7月底,46個限購城市中已有超過半數城市放鬆限購,對比過去房價「越調越漲」的火熱情形,當下樓市確實有點冷。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繼續保持在合理區間,但樓市風險、地方債風險、金融風險等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這些風險因素相互關聯,有時一個點的爆發也可能引起連鎖反應。
「綜合這些特徵不難看出,我國當前的經濟新常態,實質上就是經濟發展告別過去傳統粗放的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王一鳴說。
新常態,新因素
中國經濟「做不到」「受不了」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
談到新常態的成因,就不得不提到一個經濟學概念——潛在增長率。
潛在增長率是一國(或地區)一定時期內在各種資源得到最優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條件下所能達到的經濟增長率。潛在增長率是理想狀態下的增長率,GDP增速往往圍繞潛在增長率合理波動。
未來一段時間,我國潛在增長率下降將成必然趨勢。
這是因為,潛在增長率主要由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和全要素生產率等因素決定。從勞動投入看,2012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第一次出現絕對下降,專家預測從2010年至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2900多萬人,這意味著全社會勞動投入增長將逐步放緩。從資本投入看,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另一面,是被撫養人口增加,撫養支出上升,過去我國人口負擔輕,可以維持高儲蓄率,從而帶來高投資,今後隨著儲蓄率的下降,可用於投資的資本增長也將放緩。而代表效率的全要素生產率也難以大幅提高。
潛在增長率下降是個不爭的事實,更何況,當一個經濟體成長起來後,總量和基數變大,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其絕對值要比過去大很多,所以維持「永動機」式的長期高速增長是不可能的。去年我國GDP增速雖然只有7.7%,但GDP增量已相當於1994年全年GDP總量,也超過名列世界第17位的土耳其的GDP總量。
說清了潛在增長率,也就明白了新常態因何而生——
從速度層面看,由於潛在增長率下降、資源環境壓力加大,中國經濟「做不到」「受不了」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必然會換擋回落。
從結構層面看,隨著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供給下降,資源環境約束強化,耗費資本、土地等要素較多、能耗較高、污染較大的一二產業比重將下降,較少依賴資本、土地等要素、消耗較低的服務業將駛入發展快車道,從而帶來產業結構的優化。
由於勞動力、資源等製造業成本上漲,出口競爭力將減弱,由於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和儲蓄率降低,投資能力也將降低,而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社會保障完善,消費需求將持續較快增長,從而帶來需求結構的優化。
「當東部土地稀缺、勞動力匱乏後,相關產業會轉移到中西部地區,最終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區域結構」,范劍平說。而城鎮化提速、大量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優化城鄉結構。
隨著勞動力供給減少,勞動者在就業市場上越來越成為「稀缺品」,而在服務業佔主導的經濟結構中,人力資源更為重要,這些因素都將推動勞動工資提高、收入分配結構優化。
從動力層面看,過去,低廉的生產要素價格成為驅動中國這一「世界工廠」快速運轉的重要動力,時至今日,這些要素價格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倒逼中國經濟轉向創新驅動。
從風險層面看,風險顯性化並非經濟本身出了問題,而是因為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很多原來在高速增長期被掩蓋的風險開始暴露出來。
比如,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會削弱人們的投資信心,過去積累的樓市泡沫和風險就凸顯了出來;在樓市下行預期下房地產企業會暫停購買新的土地,導致以土地財政為重要來源的地方財力緊張,地方債風險就會顯現;而房地產市場不景氣,銀行的相關貸款就會埋下金融風險的隱患。
建議你從中摘錄部分內容作為辨析題答案。
希望能幫到你。
㈢ 中國經濟將從高速增長進入到高質量發展時代了嗎
據報道,在10月21日舉行的新聞記者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中國經濟的航船還將乘風破浪、行穩致遠,中國經濟還將譜寫新的篇章,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到高質量發展,是劃時代的變化。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正在進入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發展時期,未來中國會進入改革深化期、轉型攻關期、新動能全面發展期,現代化經濟體系核心內涵就是更注重質量和效益,需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行創新等工作。
相信通過十三億人的努力,一定可以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 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㈣ 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開始過渡到什麼階段
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過渡到中高速增長階段,也就是現在說的:新常態。
新常態特徵: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4)經濟發展有高速增長擴展閱讀:
一是加強日常維系,實現上下貫通,重塑核心價值體系傳播方式。通過新媒體傳播手段的運用,打通社會主義核價值體系通向社會大眾的傳播渠道,形成日常維系的溝通模式。
二是運用情感表達,實現情感共鳴,發揮新媒體的情感傳遞功能。新媒體形態多樣,進一步細分各種新媒體特點又各不相同,博客擅長分析,微博擅長表達情感。
三是促進理智溝通,實現矛盾化解,展現新媒體的理性交流功能。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需要情感表達,還需要理智溝通。
四是強化深度培育,實現輿論引導,發揮新媒體的宣傳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有偏於理性認識和深度培育的內容,使用新聞網站進行主題宣傳效果較好。
㈤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何影響
高速增長時期對我們生活也沒見多大影響啊,多關心自己的生活吧
㈥ 怎樣看待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
現在,在國內外新的經濟環境背景下,我國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下降的換擋期。經濟增速下降具有慣性,由此,經濟增長由過去經常沖出上限轉變為要守住下限,對下限的把握成為宏觀調控中的突出問題。那麼,在當前和未來5年左右的時段里,經濟增長的適度區間究竟應把握在什麼范圍呢?從現實國情出發,為了容易形成共識和容易在宏觀調控實踐中把握,一種選擇是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經濟增長率和物價上漲率的預期目標為參照系。今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期目標為7.5%,可作為適度區間的下限。從實踐看,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長率降到7.5%,有進一步下滑的危險,宏觀調控就實施了一系列「微刺激」政策,托住了底。關於適度區間的上限,可從物價上漲率把握,也可從經濟增長率把握,而二者一般是密切相關的。根據過去30多年的歷史數據計算,在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條件下,相對應的GDP增長率為8.93%;在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條件下,相對應的GDP增長率為9.13%;在居民消費價格漲幅4%條件下,相對應的GDP增長率為9.32%。借鑒這一歷史數據,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的預期目標為3.5%,相對應的GDP增長率大體為9%。因此,可以把GDP增長率9%作為適度區間的上限。
經濟增長的適度區間把握在7.5%—9%,表明我國經濟已從高速轉入中高速增長階段。其含義是:
第一,從世界范圍看,7.5%的經濟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仍然是較高的速度。
第二,從國內看,與過去30多年實際經濟增長趨勢曲線8%—12%區間相比,下限由8%下降到7.5%,下降0.5個百分點,上限由12%下降到9%,下降3個百分點。7.5%—9%的區間可稱為中高速增長區間。這體現了我們主動將經濟增長速度降下來一些,使經濟發展更加註重轉方式和調結構,更加註重提高質量和效益,更加註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三,我國經濟增長剛剛從過去30多年經常沖到10%以上的高速路走下來,社會各方面(政府、企業、居民個人等)都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如果經濟增長率過快、過急地大幅度下降,不利於轉方式、調結構,不利於穩定市場預期。經濟增長先從高速轉入中高速,分階段地逐步下降是有利的。
第四,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正在向縱深發展,國內市場和需求的迴旋餘地很大,加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推動,充分釋放改革紅利,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轉變政府職能,我們有條件實現經濟的中高速增長。
㈦ 中國經濟發展仍處於高速增長階段嗎
現在我國經濟的速度明顯放緩,但這不是一件壞事,因為我國面臨著產業結構升級的任務,只有產業結構升級,我國才能在國際分工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
㈧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後果是什麼
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平衡,產業發展不平衡。以及急功近利,過於注重短期的經濟效益,而忽視長期的經濟、社會效益。
經濟增長速度過高,還會導致生產、生活成本的急速增加,這也是近年來經濟增速放緩的聲音增多的原因。
維持一個穩定的,可持續的,長期的增長,比過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對社會要健康、有益的多。
㈨ 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對中國而言
——產業結構有所改善
——科學技術和教育水平有一定提高
——市場機制在經濟生活中作用增強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局面形成
.
——對外開放日益擴大
——由全面短缺走向相對過剩
生產力有所發展,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發展中存在眾多的困難與問題
總的看,在中國步入21世紀時,全國經濟已進入全面、快速工業化的階段;在取得巨大的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集中表現為明顯的、多側面的二元現象: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開始運行,但舊體制仍然在許多領域起作用,新舊體制雙軌運行並存,轉軌緩慢,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面臨巨大困灘;經濟高速增長與低效率、低質量並存,經濟仍然以粗放型增長為主,資源配置結構不合理,規模經濟效益差;在國內市場容量不斷擴大的情況下;相當部分的國產商品生產能力過剩,銷售困難與部分商品大量進口並存,國產名牌不斷消失,一些「民族工業」被外資打壓兼並,國家經濟安全受到威脅;出口高速增長與傳統的低附加值產品佔主導地位並存,高檔名牌產品和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不強,國內市場佔有率日益下降:東南沿海地區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奔向富裕與中西部多數地區經濟發展緩慢、收入水平相對低下並存,經濟發展的地區差距日益拉大;隨著經濟規模擴大、就業人數不斷增加與全社會的失業率上升並存,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動速度加快與困難加大並存,這將使得潛在的社會不穩定因素有增加的趨勢;少數人暴富與相當部分的城鄉貧困人口並存,社會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工農業產品積壓,產銷率不高與相當一部分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有效購買力不足並存;經濟規模迅速擴大與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並存,能源和水資源短缺和生態失衡、環境惡化日益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對科學技術和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與大量低素質的剩餘勞動力並存.
這些問題都是短期內難以克服的,必須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和精心的操作才能逐步解決.這表明,我國的未來發展前景是美好的,但面臨的困難也是很大的.
21世紀上半葉(2000~2050年)中國經濟長期預測
對2000~2050年中國經濟的發展進行預測是超長期預測.未來50年不確定的因素很多,我們只能在一定的假定條件下(如不發生世界大戰,國內基本保持社會安定等),採取定性分析和定量計算相結合的辦法進行預測.這里我們使用了系統動力學、投入產出、經濟計量三者相結合的模型,預測中國在2000~2050年間人口、經濟增長以及結構變化情況.
一、人口預測:總量不超過16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
二、經濟增長以及結構變化放緩,加大環境惡化
三、資源更加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