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國際經濟發展局

中國國際經濟發展局

發布時間:2020-11-25 00:06:10

1.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國際發展中心什麼時候重組完呢

1、東南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連接三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兩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長約900公里,最窄處僅37公里,是東北亞經東南亞通往歐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線和必經通道,歷來為兵家和商人必爭之地。2、獨立後,新加坡政府採取了適合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工業戰略,其工業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一、勞動密集階段由於獨立初期,新加坡失業率高達10%,勞動力成本低廉,同時鑒於新加坡是印尼、馬來西亞兩地的主要轉口貿易中心和加工中心,新政府首先採取了發展出口導向型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方針,主要行業為傳統手工業,如軟飲料、磚土陶瓷、玻璃、印刷、木材、橡膠,之後又發展了紡織、電子零部件等產業。政府為此採取了改善基礎設施、實行稅務優惠、鼓勵本地投資創業、提供銀行與貸款服務等措施,此外將1961年就成立了的經濟發展局的主要職能定為「招商引資」,為新加坡走出獨立初期的經濟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進入70年代後,新加坡政府開始注重發展資本密集型製造業。力求最大限度解決失業問題,實現全民就業,因此開始大力提倡工業自動化,加強了在造船修船業、煉油廠等方面的建設。這期間,新政府設立了裕廊鎮管理局,開始工業園區和廠房的開發建設,開始大量吸收外資、特別是來自跨國公司的投資。此外,政府海將部分私人企業無法經營的公司收為國有,如新加坡航空公司、海皇輪船公司、三巴望造船廠、新加坡發展銀行等。工業化的進步帶來新加坡經濟狀況的全面改觀。此間,新加坡經濟平均增長10%,到1979年,新加坡失業率已從1965年獨立時的10%下降到3.3%;製造業佔GDP的比重由1965年的15%上升到27%。 二、資本密集階段。80年代初期,隨著新加坡經濟基礎逐步穩固,新政府開始著手重組經濟結構,將製造業朝著高附加價值、更加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方向轉化。此外,研發、設計、工程、信息科技等行業逐步興起。吸引到了以國際著名跨國公司為投資主體的電腦、電腦附件製造業以及石化製造業陸續落戶新加坡。為經濟順利轉型,新政府提出「自動化、機械化、電腦化」發展方針,開始重視通過教育和培訓開發人力資源,政府鼓勵高附加價值和技術密集型投資和發展高附加價值服務業等。此間的1985年,受美國經濟衰退的影響,新加坡經濟曾一度萎縮了1.6%,但平均增長率仍高達6.8%,技術工人比率上升至22%。 三、技術密集階段。1986-1998年是新加坡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鼎盛時期。此間,特別是進入90年代,新加坡已經完全躋身於亞洲新興工業國的行列。新加坡已經具備整體商務開發能力,即從研發到產品設計與生產,到國際銷售一條龍作業的能力。新加坡政府大力發展高新技術,90年代先後撥款60億新元,作為國家科技發展計劃,發展高科技基地。電子業已發展為本地製造業的龍頭,到2000年其產值已佔據新製造業的48%,電子產品出口占國內產品出口的55%,新加坡已是全球重要的集成電路、晶元和磁碟驅動器的生產基地。此外,西方五大石油公司完成在新加坡的投資,使得新加坡成為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此外,還有石化和工程公司得到了強有力的發展和壯大。鑒於新加坡在金融(銀行、保險、會計、律師、審計)、交通(快捷的空運、海運和高效的港口)、商業、酒店餐飲等服務業取得了同步的快速發展,被公認為東南亞地區的金融中心、運輸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跨國公司落戶新加坡的數量超過5000家,許多具有地區總部職能。新加坡政府正式確定將製造業和服務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雙引擎。在大力發展國內經濟的同時,新加坡政府號召商家到海外發展,尋找擴大商業空間。此間,新加坡經濟增長平均達到8.5%;金融和商業服務佔GDP的份額由1986年的20%上升到26%;高科技產品出口1998年達到620億新元。 四、知識密集階段。從90年代後期開始,以信息產業為中心的知識密集型經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學習紐約納斯達克,代表科技股的新加坡自動報價股市場開始運作。為尋求經濟的新的增長點,新政府正提倡研究生命科學,並投下巨資支持本地科研單位勇於創新。3、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新時期的中國外交將服務於這一目標,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核心是和平與合作。中越有著悠久的傳統友誼,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存在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在兩黨、兩國領導人的親自關心和推動下,中越關系正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將一如既往地重視發展同越南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兩國和兩國人們將永遠做好鄰居、好朋友、好同志、好夥伴。近年來,越中關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達到新的高度。在當前國際形勢復雜演變的背景下,越中加強團結與合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越南政府和人民將繼續按照兩國共同確立的方針推進越中友好、深化全面合作。越南領導人贊揚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豐碩成果,高度評價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積極作用,並表示希望兩國進一步加強就地區和國際問題的磋商和合作。1.東南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連接三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兩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長約900公里,最窄處僅37公里,是東北亞經東南亞通往歐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線和必經通道,歷來為兵家和商人必爭之地。2.新加坡的經濟發展經歷了五個歷史階段,每一個階段都站在全球的角度審時度勢,適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圍繞各個時期的產業定位招商引資,形成製造業、服務業、金融業等輻射全球的支柱產業。江西這幾年面貌一新,經濟提速,城市變樣,人心思上,出現了周邊省市刮目相看的「江西現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得益於省委、省政府領導班子的世界眼光,確立了「以大開放為主戰略,以工業化為核心」的新思路,充分利用區位優勢、低成本優勢、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主動接軌長珠閩,積極融入全球化,致力於建設「三個基地、一個後花園」。豐城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的主要舉措,就是發揮緊靠省會南昌的交通區位和能源優勢,進一步提高開放度,始終盯住豐城以外的世界,用世界眼光捕捉豐城進入全省、全國、全球經濟分工與合作的產業發展機遇,立足豐城的實際,著力培育能源、建材、冶金、機電、新興塑業五大支柱產業。3.越南和中國於1950年1月18日建交。兩國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傳統友誼源遠流長。在革命斗爭中,中國全力支持越南抗法、抗美斗爭,兩國在多領域進行了廣泛的合作。70年代後期,越中關系惡化。1991年11月,越共中央總書記杜梅、部長會議主席武文傑率團訪華,兩國關系實現正常化。此後,越中關系全面恢復並深入發展。兩國領導保持頻繁互訪和接觸,先後發表的四個《聯合公報》和三個《聯合聲明》。1999年,兩國領導確定了新世紀越中關系框架:「長期穩定、面向未來、睦鄰友好、全面合作」。在2000年的《關於新世紀全面合作的聯合聲明》中,兩國對發展雙邊友好合作關系做出了具體規劃。中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將一如既往地重視發展同越南的關系。1999年12月30日,兩國簽署了《陸地邊界條約》,對兩國陸地邊界的和平、穩定和發展有重大意義。2000年12月25日,兩國簽署了《北部灣領海劃界協定》和《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這兩個協定於2004年6月30日開始生效,為北部灣營造和平穩定的環境,也為推動越中兩國睦鄰友好與全面合作關系發展創造條件。中國是越南的第三大貿易夥伴。2003年,雙方貿易總額為46億美金,與2002年同比增長42.0%。來華越南留學生總數為3487名,同比增長49.3%。中國是越南最大的國外路遊客來源地。兩國的公路、鐵路、水路、航空全面開通。2004年5月20日,越南政府總理潘文凱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雙方就如何深化兩國的睦鄰友好和互利合作關系廣泛地交換意見。

2.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是什麼單位隸屬於哪個主管單位

1.簡介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是1988年4月經國家批准成立的國家事業單位。2009年2月進行重組。宗旨和業務范圍:開發經濟技術產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高新技術產品研發,對外經貿合作;新農村建設服務,招商引資與金融投融資服務;科技經濟信息、情報交流與合作;相關產業與技術交流;相關社會服務;

網站http://jjhzj.mofcom.gov.cn/

2.商務部國際經濟合作事務局下設17個處室:辦公室,綜合審計處,行政財務處,制度監督處,技術經濟咨詢處,項目預算管理處,資審管理處,招標管理處,東盟南亞處,亞洲處,東南非處,中非處,西非處,西亞北非歐洲處,美洲大洋洲處,審價管理處,信息化管理處。

3.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是什麼單位隸屬於哪個主管單位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是1988年4月經國家批准成立的國家事業單位。2009年回2月進行重組。答

宗旨和業務范圍:開發經濟技術產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高新技術產品研發,對外經貿合作;新農村建設服務,招商引資與金融投融資服務;科技經濟信息、情報交流與合作;相關產業與技術交流;相關社會服務;等等。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具備廣泛的戰略資源和人才、服務、金融優勢。近些年,尤其對國內外新能源及環保類項目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開發。

4. 國際貿易與國家經濟發展的關系

(復制粘貼型回復)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撰著的《2003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一書,已由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出版。該書是李曉西主持的商務部(原外經貿部)委託的重點研究課題的成果。作者沿用世界銀行發布研究報告時數據前移兩年的慣例,對截至2001年底的中國經濟市場化進程進行了調查和評估測度,填補了國內在這方面研究的空白。該書的突出特色表現在:
第一,客觀確定市場經濟的標准,並對中國市場經濟現狀進行了評估。市場經濟有其內在規定性,但它又是以豐富多彩的現象表現出來的。各國經濟基礎、文化傳統和發展階段不同,市場經濟的形式甚至部分內容也必然不盡相同。我們既不能因差異而否定市場經濟標準的客觀存在,也不能把市場經濟標准絕對化、簡單化。該書從國內外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出發,借鑒美國、歐盟、加拿大反傾銷對市場經濟標準的法律規定,得出了5條帶有共性的市場經濟標准。第一,政府行為規范化,即資源由市場配置,資源的使用和定價由市場決定,政府尊重和保護經濟主體在經營方面的自主權,對企業公平對待。第二,經濟主體自由化,即企業產銷活動的行為是市場化的。第三,生產要素市場化,即生產要素價格由市場決定。第四,貿易環境公平化,即市場交易活動是自由的,市場基礎設施、市場立法和司法健全。第五,金融參數合理化,即利率和匯率由市場形成,企業換匯及存匯方式有自主權等。
對照這五條標准,該書認為,從政府作用上看,中國的政府職能已從服務於計劃經濟轉向服務於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政府不再直接干預企業的具體經營活動。從企業權利與行為看,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國有企業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非國有經濟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從投入要素看,生產資料市場逐步建立,勞動力市場、房地產市場穩步發展,技術市場、信息市場逐步形成。商品、生產要素和服務品的價格絕大多數由市場形成。從貿易環境看,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已基本建立,自由交易的機制正在形成,中介組織的發展明顯加快,市場的管理與監督不斷改善與加強。從金融參數看,我國正在推進這方面的改革,利率正在市場化,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正有效地發揮著作用。這意味著我國已經是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
第二,全面評估中國市場經濟的量化程度。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反傾銷的最大受害國。市場經濟地位是反傾銷調查確定產品傾銷幅度時的一個重要概念,因此,按照國際公認的標准,對我國目前的經濟體製做出明確的量化認定已成為當務之急。該書借鑒國際測度思路和方法,測算出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程度到2001年底已達到69%,認為中國是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而不是一些國家所說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從而客觀公正地反映了我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

5. 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國際和國內原因是什麼

一、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國際背景 
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外部沖擊,這種沖擊隨著後危機時代的到來正在變得越來越強烈。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也面臨難得的國際環境機遇。 
(一)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有外部壓力,但也存在將外部壓力轉變為動力的機遇。全球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沖擊,從根本上說是對全球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因此,後危機時代的全球性主題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中國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外部壓力,但也存在將外部壓力轉變為動力的巨大機遇。……
(二)中國對全球生產網路的依附性和所處全球價值鏈低端的現狀擔憂。以產品內在國際分工為主要特徵的新國際分工體系既強化了中國對全球生產網路的依附性,又凸顯了中國在新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價值鏈地位的長期低水平徘徊。要從根本上提升中國的國際分工地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乃當務之急。新國際分工格局中,中國仍處於「微笑曲線」谷底,面臨全球生產網路的「融入陷阱」和國際價值鏈的「提升陷阱」,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面臨根本性挑戰。 
(三)全球金融危機引發新國際分工體系發生新的深刻變化。全球金融危機既引發新國際分工體系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變化,又使各國同時面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各國的國際分工地位面臨重新洗牌。在後危機時代新國際分工格局嬗變的過程中,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是必由之路,也面臨難得國際環境機遇,如能抓住機遇,順勢而為,定將事半功倍。全球金融危機引發了國際分工體系從內容到形式的全面而深刻的變革,使新國際分工體系正在形成不同於以往的新特點,各國的國際分工地位也將面臨重新排位。在後危機時代及新國際分工格局的重構過程中,各國將同時面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難題。所有這些都將使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國際環境變得相對寬松和有利。
二、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國內背景
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不適應性和內在缺陷正在日益凸顯,不僅經濟發展方式本身不可持續,而且也不能適應整個國家經濟發展方式面臨根本性轉變的形勢。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壓力正在轉化為內在動力。
(一)外源性、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自身的缺陷日益顯現。
(二)外源性、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的不適應性正在凸顯。
(三)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部壓力正在轉變成內在動力。
受字數限制,上述供參考。

6. 關於中國經濟走向是怎樣的

立足持久戰,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會議著眼中長期,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安排——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面對中長期問題和挑戰,發揮「中國製造+中國消費」的超大規模融合優勢,構建完整的內需循環體系,以國內大循環帶動國內國際雙循環,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對於把握機遇、破解矛盾,更好掌握發展主動權具有重要意義。

(6)中國國際經濟發展局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走勢的相關內容:

1、要瞄準中長期發展的制高點增加有效投資,通過加強「新基建」,抓住產業革命新機遇,既能提高供給質量,也能為經濟發展積蓄力量。

2、推進新型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要圍繞農民進城就業安家需求等,加強城市短板領域建設,釋放更大內需潛力。

7. 中國如何應對國際經濟趨勢,發展自身經濟(1000字)

中國經濟現在應該做什麼
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了最新的數據預測,用購買力評價(PPP)測算的2014年中國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而位居全球首位,盡管這一說法是否客觀有待評估,但中國經濟體量的快速飆升是不爭的事實。
同時,當前中國進出口總額位居全球首位,中國承載全球製造業大國的地位,預示中國經濟與全球的關系日益密切,全球宏觀經濟波動將影響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憑借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而取得了較快發展,而近年來尤其是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的劇烈波動,促使中國面臨產能過剩等較大挑戰。
為此,當前中國力推全面深化改革,但改革的漸進性促使改革紅利短期難以大幅釋放,在此背景下,全球經濟持續分化可能促使危機以來中國面臨的動盪的國際經濟環境「常態化」,成為中國經濟最大不確定性因素。
全球持續分化構成中國經濟最大不確定性
觀察2014年以來世界經濟形勢,盡管全球經濟保持復甦增長態勢,但主要國家經濟增長分化的現象未見改觀。美國經濟在一季度下滑之後出現反彈,日本經濟改變復甦態勢而重陷負增長,歐洲經濟自金融危機以來長期處於疲軟狀態。
相比發達經濟體的表現,危機以來拉動全球經濟增長主引擎新興經濟體也呈現減速分化現象,中國主動調低經濟增速以實施深層次的結構性改革,巴西經濟出現負增長,俄羅斯經濟由於大宗商品景氣周期調整及烏克蘭地緣政治問題等因素交織而陷入衰退的風險上升。
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增長分化預示全球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不足,而且,今年全球經濟仍面臨較多不確定性。烏克蘭局勢升級引發歐美與俄羅斯之間的雙向制裁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負向溢出效應,中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日本經濟前景具有不確定性,這些構成全球經濟減速壓力。
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逐步退出可能引發部分新興經濟體國際金融風險升級,同時促使大宗商品價格震盪加劇,國際經濟環境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全球經濟復甦增長分化的局面將繼續延續。從下面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表現來看,也支撐這種觀點。

8. 我國加入了哪些國際組織

我國加入的國際組織有: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博鰲亞洲論壇等。

1、世界貿易組織

1995年7月11日,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會議決定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中國自1986年申請重返關貿總協定以來,為復關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進行了長達15年的努力。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其第143個成員。

2、聯合國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有:美利堅合眾國、俄羅斯聯邦、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法蘭西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1年10月25日恢復合法席位。

3、上海合作組織

簡稱上合組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哈薩克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塔吉克共和國、烏茲別克共和國於2001年6月15日在中國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間國際組織。

4、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

簡稱亞太經合組織,是亞太地區最具影響的經濟合作官方論壇。1991年11月,中國以主權國家身份,中國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為「中國香港」)以地區經濟體名義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

5、博鰲亞洲論壇

由25個亞洲國家和澳大利亞發起,於2001年2月27日在海南省瓊海市萬泉河入海口的博鰲鎮召開大會,正式宣布成立。海南博鰲為論壇總部的永久所在地。

(8)中國國際經濟發展局擴展閱讀:

1、國際組織分為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間組織,也可分為區域性國際組織和全球性國際組織。政府間的國際組織有聯合國,歐洲聯盟,非洲聯盟,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世界貿易組織等,非政府間的國際組織有國際足球聯合會,樂施會,創行,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國際紅十字會等,各種國際組織在當今世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博鰲亞洲論壇作為一個非官方、非盈利、定期、定址、開放性的國際會議組織,博鰲亞洲論壇以平等、互惠、合作和共贏為主旨,立足亞洲,推動亞洲各國間的經濟交流、協調與合作;同時又面向世界,增強亞洲與世界其它地區的對話與經濟聯系。論壇年會一般會在每年的3月底或4月舉行。

9. 中國怎樣才能在國際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和平與發展、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極化。

影響和決定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問題是和平與發展問題。謀求和平與發展,促進合作與進步是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和平問題是指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戰爭的問題。 發展問題是指世界經濟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
和平與發展是相互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前提條件,沒有和平就沒有發展;各國的共同發展則是維護和平的重要基礎。

影響和平的因素: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它們四處插手,干涉別國內政,導致局部戰爭此起彼伏;國際恐怖主義危害著人們的安寧生活;貧困、環境惡化、毒品等問題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影響日益擴大。因此世界的和平局面是不穩定的。
影響發展的因素: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落後、貧困、債務的陰影仍困擾著許多發展中國家,國家間的貧富懸殊依然嚴重。
聯合國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權威性的國際組織,其首要宗旨之是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
在國際安全方面:
①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我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共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②作為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一個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國際安全事務,在國際裁軍和軍控方面起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③我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160多個國家建立和發展了和平外交關系,同絕大多數鄰國通過和平談判解決了邊界問題,維護了周邊的和平與穩定。
在經濟建設方面:
①我國經濟是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經濟連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對世界經濟產生了積極影響,為全球經濟帶來了無限商機和活力,讓其他國家也分享到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成果;
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形成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在更大的范圍、更廣的領域、更高的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有力地推動了各國之間的對話與合作。
③我國政府積極推動與國際社會在扶貧領域的合作和交流,為世界范圍內緩解和消除貧困做出了貢獻。
在文化建設方面: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華文化在走向世界、與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與合作中,顯示出勃勃生機。
我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例如:中國軍人參與國際維和行動;APEC組織上海會議;2008年奧運會在中國舉辦;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在北京召開等。
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
機遇: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打不起來,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突飛猛進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條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為我們實現新的更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贏得了參與全球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有利條件。
挑戰:我國在經濟、科技上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國自身建設也存在不少困難,如資源、人口、環境等問題相當嚴峻。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 我國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我國的和平和發展對世界作出了越來越大的貢獻。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的中堅力量也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人民願意同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自由的人民一道,共同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的崇高事業。

中國的地位日益提高,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個和平、合作、負責任的中國形象已經為國際社會所公認。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滲透,世界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經濟全球化主要體現在: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資全球化、區域性經濟合作。
利:①經濟的全球化使各國和各地區間的資本、資源、科技實現優勢互補,有利於技術和信息的全球共享,有利於提高國際合作的質量,促進各國經濟的合作與發展,推動全球經濟增長;②經濟的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經濟的增長,為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發展的良機。
弊:①加劇了國際競爭,使競爭更加激烈和殘酷。②各國在分享全球化的成果,發達國家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佔有較大的優勢,而發展中國家要獲取同樣的利益,則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至今一個都沒有解決。危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要根源: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必須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積極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戰爭給人類帶來哪些嚴重危害:
①戰爭對人類生命造成極大的摧殘和傷害;
②戰爭消耗大量的資源,造成可怕的環境污染,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嚴重威脅到附近地區居民的生命健康,甚至人類的生存;
③戰爭造成極大的財產損失,嚴重影響經濟的發展;
④少年兒童是戰爭最大的受害者。

為什麼要熱愛和平:
①和平的世界才是美好的世界,和平的世界才是人類棲息的家園;
②只有維護和平,人民才能幸福,人類社會才能文明發展。

人類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哪些努力:
①世界各國領導人、各種國際組織與志願人員為人類共同創造和平、美好的未來而呼籲、奔波,他們無私地奉獻者,甚至為和平付出了生命;
②為了維護世界的持久和平,建立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國際社會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
③聯合國在協助解決國際危機和解決長期沖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局勢趨向緩和,但局部戰爭一直沒有停止,威脅和破壞世界和平的因素,如核武器擴散、恐怖主義、霸權主義等依然存在,爭取和維護世界和平仍需要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當今世界各種矛盾沖突、戰爭的根源是:國家利益的爭奪,民族文化的差異,不同信仰和意識形態的隔閡。

如何解決國家和民族的爭端:
世界各國各民族唯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協商、加強合作,以和平而不是戰爭的手段解決爭端,世界才能和平穩定,人類文明才能繁榮進步。

全球性問題:
①人口壓力;
②環境污染;
③資源枯竭;
④安全威脅;
⑤發展失衡等。
要解決這些問題,不是哪一個國家、哪一些人單獨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世界各國人民攜起手來,共同應對各種挑戰,共同分享發展機遇。

貧困仍然是當今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突出問題:
①在我們的世界上,還有一些貧困人口需要關愛與幫助;
②世界上依然存在嚴重的貧富不均,貧困、落後、債務依然困擾著一些國家。

造成一些國家貧困的原因:
①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自然災害是造成一些國家落後的主要原因;
②戰爭和動亂;
③一些發展中國家在歷史上長期飽受殖民國家侵略擴張和殖民掠奪。

貧困和落後的危害:
①讓世界貧困人口受到飢餓、疾病的威脅;
②是導致國際形勢動盪不安的一個重要因素;
③貧富懸殊不斷擴大,直接威脅到世界各國的穩定,嚴重阻礙著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

為了共同發展和消除貧困,世界各國應作出怎樣的努力:
大多數國家都把消除貧困作為本國的首要發展目標。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發展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貧困現象仍然突出。中國為減少世界貧困人口作出了巨大貢獻。
①需要發展中國家進行大膽改革,承擔起發展本國經濟的主要責任(發展中國家自身的努力);
②需要國際社會加強交流,擴大互利合作,尤其需要發達國家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和義務,對發展中國家公平開放市場,減免債務,通過增加資金和技術援助,提高發展中國家自我發展的能力(發達國家承擔起應有的義務和責任);
③世界各國、各地區必須攜起手來,促進全球經濟一體化,促進全人類的共同發展,才能最終實現消除貧困的目標;
④在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中,努力實現各國之間的互惠、共贏和共同繁榮。

青少年怎樣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①生活在開放的全球化時代的青少年,應樹立和培養平等、開放的國際意識,與世界各國人民和諧共處、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努力開創共同發展的道路;
②學會溝通,學會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矛盾和爭端;
③學會接納多元文化,學會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習俗,互相理解、彼此溝通;
④要從小學會關心全球性問題,學會愛;
⑤積極行動,主動參與,伸出援助之手,給世界人民以力所能及的關懷。

閱讀全文

與中國國際經濟發展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