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歐盟經濟發展狀況前景怎樣
1.可以是西歐各國團結起來,在世界經濟、政治上的地位提高!2便於小國與小國之回間的往來,不答用那麼麻煩的簽證。3促進貿易往來因為西歐國家大多數面積小,資源與市場都有限,與大國相比都是劣勢,所以要聯盟!或者是1貨物流通方便,人們可以在任何國家買到歐盟的產品2人們能夠在歐盟的任何國家工作、學習和退休3使用統一的貨幣——歐元4人們可以到歐盟的任何國家購買或出售房屋5在歐盟旅遊時,人們在任何國家都可以享受醫療保健服務
B. 歐盟的經濟有何特點
經濟一體化和 板塊化
歐盟不僅因為新加入國家正處於經濟起飛階段而擁有更大的市場規模與市場容量,而且歐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國和商品與服務出口國,再加上歐盟相對寬容的對外技術交流與發展合作政策,寬裕的政策令歐盟各國人才、資源商品互相流通。
C. 歐盟經濟發展特點
歐盟所代表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簡單的說就是經濟全球化
直白點說就是未來回的國際社答會是大國與大國之間的較量,小國只有抱團,只有聯合才可以和美國,中國,俄羅斯這種大國較量。比如一些大工程,大項目,小國就很難做到,而大國憑借其資源和實力,就壟斷了這些東西,導致小國很被動,成為一盤散沙.
所以你看歐盟其實是不斷擴大的.這也是順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
D. 分析歐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一、歐盟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實體之一
歐盟新世紀最大規模的擴大是強化歐盟世界經濟地位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在蘇東巨變的5年之後,中東歐國家即將加入歐盟。
其經濟規模約佔世界總量的一半,貿易量佔全球總量的1/3。更值得指出的是,構建跨大西洋自貿區的目標絕不僅限於拉動雙方的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而且旨在自立新的貿易和投資游戲規則,進而影響整個全球化規則制定,繼續保持其在國際貿易領域的壟斷地位和話語權。
二、歐盟制定世界經濟規則的能力越來越強
在世界經濟舞台上,制定游戲規則的能力取決於經濟實力。由28個國家組成的歐盟是全球第一大自由貿易體,自身已實現了人員、商品、服務以及投資的完全自由流動。
隨著世界經濟和貿易格局的不斷變化,歐盟近年來一方面大力推進自貿戰略,另一方面也在強化其所謂「貿易防禦工具」。這種「攻防並舉」之策旨在通過對外貿易為歐盟經濟脫困。
三、匯率制度促使國家經濟發展
歐洲的貨幣統一使歐盟的世界經濟地位進一步得到提升,這主要體現在歐元充當國際貿易幣、國際官方儲備貨幣以及國際私人證券投資貨幣的地位方面以及歐元對其他國家匯率制度的影響。
(4)歐盟的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經濟概況:
歐盟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經濟一體化的逐步深化又促進了該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繁榮。2013年,歐盟28個成員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萬億歐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3100歐元。
歐盟為世界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最大進出口方。歐盟對外貿易中,美國、中國、俄羅斯、瑞士為主要貿易夥伴。歐盟也是全球最不發達國家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援助者,多邊貿易體系的倡導者和主要領導力量。
歐盟的誕生使歐洲的商品、勞務、人員、資本自由流通,使歐洲的經濟增長速度快速提高。1995年至2000年間經濟增速達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1.9萬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萬美元。歐盟的經濟總量從1993年的約6.7萬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近10萬億美元。
歐盟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28國面積為242.0萬平方千米,人口3.50億。1992年歐共體12國國內生產總值為68412億美元(按當年匯率和價格)。歐共體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集團,1992年外貿總額約為29722億美元,其中出口14518.6億美元,進口15202.7億美元。
歐盟成立後,經濟快速發展,數據顯示1995年至2000年間經濟增速達3%,國內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1.9萬美元提升到1999年的2.06萬美元。歐盟的經濟總量由1993年的約6.7萬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近10萬億美元。
E. 歐盟各國經濟前景
目前來說,歐盟原來15過已經基本發展為世界上經濟最強的國家(除葡萄牙回和希臘),所答以這2個國家是其中發展前景較好的,因為它們比後加入的國家經濟實力要強,但是比法國,英國,德國等老牌強過要弱許多,也比不上荷蘭,比利時,北歐等後起資本主義國家,所以它們排在中游,經濟實力有一定的力量,所以潛力巨大.在2004年歐盟東擴的國家內,匈牙利和捷克的發展潛力也很大.
F. 歐盟的發展
自1975 年中歐建立外交關系以來 , 歐盟對華政策的演變總體上對發展中歐經貿關系是越來越有利的。 1978 年中國和歐共體簽署了第一個貿易協定 , 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 , 同時成立了中歐經濟貿易混合委員會 , 並於 1985 年 5 月在原貿易協定的基礎上又簽訂了《中歐貿易和經濟合作協定》 , 雙方同意在工業、農業、科技、能源、交通運輸、環保、發展援助等領域開展合作 , 對合作生產、合資經營、合作開發、技術轉讓、金融合作、技術援助、人員培訓與交流等各種合作提供便利和促進。歐盟隨後所有的對華經貿政策都是在 1985 年文件的基礎上發展和深化的 ,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也經歷了一些曲折。
1989 年之後的幾年 , 歐共體單方面中斷與中國的高層往來、軍事合作、政府貸款和合作項目 , 使得中歐經貿關系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和阻礙 , 但自 1992 年起 , 由於中歐政治關系大體恢復 , 中歐經貿關系也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 1995 年 7月 , 歐盟委員會提出了《中歐關系長期政策》 , 強調要同中國全面發展政治、經濟和貿易關系 , 明確表示歐盟與中國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保證自實現雙方共同的目標。這是歐盟有史以來制定的第一個對華關系長期發展戰略 , 它不僅是對 1985 年協定的深化 , 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歐盟對華戰略性政策框架初步形成 , 對中歐經貿關系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1996 年 11 月 , 歐盟委員會又公布了《歐盟對華合作新戰略》 , 將歐盟對華長期政策進一步具體化 , 再次強調歐盟對華政策的全面性、獨立性和長期性 , 表示要進一步促進雙方在經貿、科技、發展援助等領域內的交流與合作。 1998 年3月25日 , 歐盟委員會公布了《與中國建立全面夥伴關系》文件 , 要求把中歐雙邊政治經濟關系提高到歐美、歐日的同等水平上;支持中國盡早加入世貿組織等 , 並於 2000 年 9 月發表了關於執行 1998 年文件的報告。
為了使歐盟更加卓有成效地執行 1998 年確定的對華政策和追求歐盟與中國關系長遠目標的實現 , 歐盟委員會在 2000 年報告的基礎上又於 2001 年 5 月提交了《歐盟對華戰略 :1998 年文件執行情況和促進歐盟政策更為有效的未來步驟》文件 , 制訂了具體務實的中短期目標 : 在國際社會中與中國進一步接觸 , 其中關於政治和全球性問題的對話格外重要 ; 支持中國在法治和尊重人權的基礎上轉變為開放的社會 , 這是歐盟與中國關系的核心;使中國融入世界經濟 , 這對中國繼續改革開放具有重大意義 , 也是全面深化歐盟與中國的關系的關鍵;更好地利用歐洲現有資源支持與中國的交往;正確利用現代技術 , 擴大歐盟在中國的影響力。 2002 年 3 月 , 歐盟發表《國家戰略報告 : 中國》 , 繼續強調 1998 年和 2001 年歐盟對華文件所確定的對華政策目標 , 並進一步明確了對華合作的三個重點領域。第一 , 通過機構強化與能力建設、人力資源開發與構建穩健的商業法規框架以及促進私人部門的知識訣竅與技術的轉移來確保中國經濟與社會改革進程的可持續性;第二 , 通過提供知識和專業技能來促進可持續發展 , 協助中國謀求環境保護、社會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更好的平衡;第三 , 鼓勵良好治理 , 促進法治、民主與經濟、社會、政治與公民權利的履行以及強化構成市民社會網路的結構與進程。
一、利益訴求
與任何國家的對外經貿政策一樣 , 歐盟對華經貿政策的變遷也反映了歐盟對發展中歐經貿關系的利益訴求以及這種利益訴求的動態變化 , 此外 , 歐盟 1995 年後的對華經貿政策中的一個重大變化是歐盟試圖促進中國與歐盟的制度趨同 , 這在發展政策中體現得極為明顯;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歐盟對華總體政策越來越積極 , 而指導經貿實踐的具體政策措施則越來越苛刻。
(1)出於歐盟經濟利益需求
從既得的經貿利益來看 , 歐盟對華經貿政策與經貿關系實績形成了相互促動的良性循環。 1985 年中歐貿易協定之後 , 歐盟與中國的貿易突飛猛進 ,1984 年 - 2000 年間 , 中歐貿易額增長了近 12 倍。據中國海關統計 ,2001 年 , 中歐貿易額達 766 億美元 , 比 2000 年增長 11%, 其中歐盟進口 409 億 美元 , 同比增長 7.1%, 歐盟對華出口 357 億美元 , 同比增長 15.8%。按照中方統計 ,2001 年 , 中歐占我外貿總值 15%, 歐盟是居日本、美國之後的我國第三大貿易夥伴。歐盟對華直接投資自 1985 年以來也取得了極大的進展。特別進入 20
世紀 90 年代 , 歐盟已成為中國吸引外資的主要對象 , 歐盟企業對華投資穩步增長。 2001 年 , 歐盟來華直接投資項目數為 1217 個 , 實際投入 40 億美元。到 2001 年底 , 歐盟來華投資項目數達 12583 個 , 實際投入 303 億美元。歐盟對華投資的增長快於我國全部直接投資的平均水平。 1986年 - 2000年期間 , 歐盟對華直接投資項目、合同金額和實際投資金額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 29.0% 、 25.9% 和 25.9%, 均高於我國全部外商直接投資的年均增長水平;歐盟對華投資的資金密集程度明顯高於其他國家 / 地區的對華投資 ,2000 年歐盟投資合同的項目平均規模超過 800 萬美元 , 遠遠高於全部外商直接投資 280 萬美元的平均水平。在技術出口方面 , 歐盟國家是中國引進先進技術與設備的最大供應者。 2000 年 - 2001 年 , 歐盟成員國向中國出口技術分別為 2317 項 與 1050 項 , 合同總金額為 130 億 美元。截至 2001 年底 , 中國從歐盟成員國引進技術共 13495 項 ,合同總金額約 672 億美元 , 占我國引進技術總額的一半左右。良好的中歐經貿關系實績為歐盟對外經貿關系的促進與平衡提供了堅實基礎 , 完全符合歐盟的經濟利益需求 , 這促使歐盟在總體政策上重視中國 , 加強中歐經貿關系。
從潛在的經貿利益看 , 歐盟將繼續在政策上支持中歐經貿關系的發展。 2001 年 , 中國 GDP 位列世界第 6 位 , 而歐盟 2001 年文件認為 ,「按照購買力平價理論」 , 中國的經濟實力總體上已經與日本持平 ,僅次於美國。而且 , 中國已成為電信、運輸、能源和環保等行業的全球生力軍和重要市場;據估計 , 到 2005 年 , 中國還將擁有 3 億互聯網用戶 , 而同期美國的用戶數量為 2億。 2001 年中國對外貿易已經突破 5000 億美元 , 為世界上第七大貿易國;中國所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迅速上升 , 僅低於美國而躍居世界第二 , 已連續 9 年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而歐洲由於正在建構一個全新的市場結構與政策結構使企業 與消費者預期謹慎 , 從而對歐盟經濟增長產生了暫時的不利影響 , 經濟活動難具活力。歐盟 1961年 - 1970 年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 4.9%,1971年 ? 1980 年降為 3.0%,1981年 -1990 年再降為2.4%,1991 年 - 2000 年更降至 2.0%, 同期美國則分別為 4.2% 、3.2% 、3.2% 和 3.4%; 而且 , 與美國和日本不同的是 , 歐洲的外貿依存度更高。與此同時 , 我國對歐盟出口僅占其自盟外進口總額的 5% 左右 , 歐盟對華投資占其對盟外投資的比重還不到 2%, 雙方合作潛力依然巨大。加速發展中歐經貿關系將為歐盟獲得廉價優質的資源與商品 ( 服務 ) 、存量與增量龐大的出口市場以及穩定與高回報的投資場所 , 有利於促進歐盟的經濟增長。因此 , 為中歐經貿關系提供政策保障顯然符合歐盟的經濟利益需求。
(2)出於歐盟國際政治利益需求
2000 年歐盟葡萄牙首腦會議所確定的未來五年戰略性目標明示了歐盟不僅要在歐洲成為領袖 , 而且要在世界上樹立領袖風范。這種願望是由歐盟的經濟實力所激發 , 也將由經濟實力來保證。按人口、 GDP 、資本輸出以及對外貿易等指標 ( 根據 OECD 統計 ) 來衡量 , 歐盟的經濟實力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而隨著歐盟的擴大 , 歐盟的經濟實力將進一步加強 , 尤其重要的是 , 歐盟不僅因為新加入國家正處於經濟起飛階段而擁有更大的市場規模與市場容量 , 而且歐盟作為世界上最 大的資本輸出國和商品與服務出口國 , 再加上歐盟相對寬容的對外技術交流與發展合作政策 , 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至關重要。歐盟是經濟 「巨人」, 但歐盟並不甘心僅僅如此 , 因而 , 歐盟正在謀求並且正在逐步成為與美國模式大不相同的重要政治力量。歐洲的目標不僅是要制定世界貿易規則 , 為了保證外部經濟對歐洲的穩定性和確定性 , 歐洲也將要求參與乃至直接制定國際貨幣規則 , 歐元是謀求這個權力 的起點。歐洲將會憑借強大的統一貨幣來參與國際貨幣體系規則的制定 , 遏制美元霸權 , 伸張歐洲貨幣利益。由於經濟實力的支持和歐洲各國貨幣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的實際地位決定了歐元的崛起和強大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歐盟的國際權力需求採取了完全不同於美國單邊主義的「溫和模式」??歐盟尤其重視在國與國之間通過接觸、對話與合作來擴大共識和解決分歧 , 不搞硬性對抗;在處理國際事務中十分重視並寄希望於「多邊主義」, 強調共同利益、權力分享和遵守有約束力的共同游戲規則等。這必將為更多的國家所接受 , 同時也將為諸多的國際組織所歡迎。「9.11」事件不僅更加強化了歐盟的信念 , 而且也更加強化了國際社會對歐盟模式的認同。在歐盟看來 ,「9.11 」事件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 , 它使得在國際社會中一些早已存在的問題凸現出來 , 在全球化的時代 , 局部的不穩定必然會帶來全球性的後果 , 為此 , 歐盟強調在多邊體系之中、通過有效的國際性的法律手段來對抗恐怖主義;歐盟希望「 9.11」 事件之後的國際秩序會有一個良性的發展 , 加強與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第三世界的關系 , 通過加強與這些國家的對話 , 通過更大程度地向這些國家開放市場來促進它們的發展 , 促進它們與歐洲各國的聯系 , 進而穩定這些國家內脆弱的政治制度。在對外貿易方面 , 歐盟委員會主管貿易的委員巴斯卡爾?拉米 9 月 17 日在歐洲議會演講時表示 , 未來貿易政策的首要目標是謀求穩定與安全 , 向第三世界國家更多地開放市場 , 通過 WTO 等多邊貿易體系 , 在共同的法律框架之下 , 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聯系 , 這符合歐洲的利益。因此 , 考慮到中國的政治經濟地位 , 不難理解 , 發展中歐經貿關系自然就成為歐盟謀求國際政治利益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 , 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歐盟對華政策的內在涵義。對外政策大體可以分為五類 : 信號性政策、試探性政策、條件性政策、分離性政策與實施性政策。信號性政策只是一種外交辭令、姿態與信號 , 既不存在責任問題 , 也不存在執行問題;試探性政策是謀求一種回應與反饋 , 可能成為下一步政策決策的基礎;條件性政策是取決於一定條件才得以執行的政策;分離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話語與行動存在背離現象 , 或至少利用話語的不完整性 , 最典型的例子是歐盟將中國從「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上刪除 , 但在實踐中 , 主要還是按照非市場國家的標准來處理的;實施性政策一般都是技術性很強的政策 , 如關稅政策、技術標准等。可以說 , 歐盟對華政策文件中這些涵義都得到了體現。對外政策含義的多重性為歐盟在處理中歐關系以及謀求中國對歐盟的支持方面准備了廣闊的活動空間。
(3)歐盟對華經貿政策更為關注制度趨同
中歐雙方在很多政治領域還存在著巨大的分歧 , 如人權、西藏、台灣等 , 中歐關系已經因此而遭遇過挫折。正如歐盟 2001 年發布的《歐盟對華戰略 :1998 年文件執行情況和促進歐盟政策更為有效的未來步驟》文件所表明的 ,「跟中國建立夥伴關系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中國的政治體制不同於歐盟與之保持密切聯系的其他大多數主要國家 , 歐盟對人權等問題的關注間或導致雙方關系緊張」。 2001 年文件是歐盟對華政策的最新立場和行動要點 , 它既表明了歐盟通過長期政策的制定希望保持良好的可持續的中歐經貿關系 , 也同時表明了歐盟的擔憂 , 這種擔憂既來自理解中國問題的困難 , 也來自中國對歐長期政策的不明朗與非法律化 , 還來自歐洲人認為的中國政治的不確定性。 在 2002 年《國家戰略報告 : 中國》對中國的形勢分析中 , 歐盟的擔憂再次得到體現。實際上 ,1995 年之後 , 歐盟對華經貿政策的一個重大變化是歐盟不僅強調經貿關系的發展 , 而且更為關注經貿關系作為一種政治工具來謀求融入國際社會 , 謀求中國與歐盟的制度趨同 , 這在歐盟的「發展合作」領域體現得最為明顯。
歐盟的對華發展合作已開始轉向「外部性」很強的領域 , 如經濟與社會改革、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以及良好治理與法治等 , 這與歐盟試圖將中國完全納入國際社會的政治意願是一 致的 , 同時也是為了降低歐中交往的政治成本。特別重要的是 , 由於政治體制等諸多因素的巨大差異 , 政治關系的變化往往會給中歐經貿關系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 因而 , 從歐盟來看 , 制度趨同會使發展政治關系擁有共同基礎 , 從而有利於降低中歐經貿關系的不確定性 , 促進中歐關系的良性發展。
(4)對華總體政策與具體政策措施相分離
雖然歐盟對華總體政策越來越積極 , 但是 , 在指導對華經貿實踐的具體政策措施上 , 歐盟卻日趨苛刻 , 最為典型的領域是安全技術標准、 歐盟對華反傾銷與 WTO 的特保機制等。歐盟的安全技術標准盡管絕大多數並不是可以針對中國的 , 但對中國也是極為不利的。歐盟的安全技術標准主要涉及食品衛生和食品安全、工業產品的安全標准、勞保標准、環保標准和無線電干擾技術標准等。近年來 ,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加強 , 歐盟安全技術標准日益嚴格 , 所涉及的領域日益廣泛。這些技術法規對歐盟以外的國家 , 尤其是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來說 , 無疑是技術壁壘。盡管歐盟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的、公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政策 , 但客觀上形成了體系越來越完善、效果越來越明顯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歐盟經濟發展水平高 , 其質量技術和檢驗檢疫標准高於我國相關標准 , 甚至高於國際標准 , 這使得我國的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難度將越來越大。歐盟 2002 年將成立「歐洲食品權力機構」, 統一管理歐盟內所有與食品安全有關的事務。目前 , 歐方堅持對我輸歐禽肉產品實行逐批檢驗;我國醬油、花生、茶葉等產品多次遭到歐盟快速預警通報機制的通報。此外 , 歐盟還敦促中國尊重國際勞工組織在有關大會上提出並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勞工標准以及強化產品的環境標准。歐盟的技術標准具有普適性與剛性特點 , 即根據歐盟自身利益的需要適用於所有輸歐產 品與服務 , 而不是針對具體國家;歐盟技術標准只會越來越多 , 要求越來越高 , 而不會降低。當然 , 由於中國某些商品在歐盟市場佔有率很高而引起的該類商品標準的制定 , 實際上是歐盟充分應用技術標准普適性的名義來遏制中國商品的大量出口 , 保護了歐盟的同類商品製造商 , 是實際上的貿易歧視 , 打火機的 CR 標准便是典型的例子。
歐盟對華反傾銷也是順利發展中歐經貿關系的技術性障礙。歐盟最早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 , 對我國出口產品反傾銷立案也為最多 , 立案高達 93 起。盡管歐盟已經從 1998 年起不再把中國列入其反傾銷政策中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 , 但是附加了關於市場經濟地位的五條標准和分別稅率的八項條件 ( 現簡化為四項條件 ) 。
目前 , 中國僅有 7 家企業獲得市場經濟地位。歐盟對華反傾銷政策仍具有較大的歧視性 , 中國企業 ( 尤其是國有企業 ) 獲得市場經濟地位仍面臨極大的困難 , 這無疑會增加中國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難度。
中國加入 WTO 後 , 歐盟在對華反傾銷、反補貼以及技術性貿易壁壘領域並不會因為中國的入世而變得寬松或至少「一視同仁」, 相反 , 由於過去針對中國的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因為中國的入世而日漸消失或減弱 , 歐盟將會更加強化對這些為 WTO 規則所允許的合法貿易政策 工具的運用 , 以保護歐盟的產業。就中國方面來說 , 由於我國的對外貿易增長迅速 , 我國出口商品因為勞動力成本因素或企業價格競爭而價格低廉 , 我國出口商品由於我國總體的經濟技術水平不高而在技術標准、環境標准乃至勞工標准上與歐盟的要求有較大差距 , 我國企業對歐盟的政策法規與技術標准了解甚少 , 因此 , 歐盟的保護行動不斷成功 , 這也更進一步強化了歐盟的「反中國出口商品偏好」。此外 , 隨著中國入世議定書的簽署 , 歐盟又獲得一個新的直接針對中國的貿易政策工具??「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機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 16 條, 而且期限長達 12 年。 2002 年 6 月 , 歐盟已就中國的特保條款立法 , 要求根據特保機制對中國產品實施數量監督。
二、未來走向
可以肯定的是 , 歐盟對華政策主流在可預見的將來仍將是積極的 , 這不僅是由於歐洲的經濟增長需要中國的貢獻 , 也由於歐盟謀求國際權力需要中國的支持 , 還由於全球問題的解決需要中國的合作與參與。歐盟經濟的低速增長速度與中國穩定的高經濟增長使歐盟支持中歐經貿關系的發展具有巨大的利益所得;歐盟作為一個獨立的國際政治實體正在極力謀求獲得國際規則能力與國際行動能力 , 這包括多邊體系、歐元與歐洲貨幣權力、世界貿易規則以及歐美日沖突制衡機制等。歐盟的國際政治經濟利益需求要求有實力強大的國家支持 , 這就使歐盟不能忽視與經濟迅速發展的中國發展良好持續的經濟關系 ,擴大在中國的影響力。而且 , 正如歐盟 2001 年文件所表明的 ,「從全球化角度來看 , 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既是一切國際性和區域性重大問題的症結所在 , 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所謂接觸 , 就是要建立全面的聯系 , 以便在一切共同關心的問題上達成共識 , 協助世界各國共同解決國際性和區域性問題」。但是 , 歐盟始終是「自我利益導向」的 , 這可能會在不同的時間里在不同程度上對中歐經貿關系產生不同的影響 , 對這種不同影響的分析和預測有助於我國採取適當的政策措施更好地發展對歐經貿關系 , 支持我國經濟增長和經濟安全。當前的核心任務是強化對歐洲以及中歐經貿關系的研究 , 制定我國對歐經貿關系長期政策。
在發展對歐長期經貿關系中要實現四個層次的平衡 , 即對外與對內的平衡、對歐盟與對其他地區的平衡、對歐盟的政治與經濟的平衡、對歐盟與對其成員國的平衡。
首先 , 要做到對外與對內的平衡。考慮到全球化、中國與國際經濟的密切關系以及我國在經濟起飛階段所需要的外部支持 , 大力發展與包括歐盟在內的一切國家的經貿關系有利於我國的經濟增長 , 但考慮到我國獨特的文化傳統、價值觀、政治體制、意識形態、外交政策與巨大資源規模 , 我國在大力發展對歐經濟關系的同時 , 應更多地關注國內經濟的發展 , 從而既保證獲得對外經濟交往的收益 , 也能有效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隨著改革的深入 ,我國的經濟結構正在日益改進 , 市場結構也在逐步成熟 , 而傳統的社會結構也在逐漸現代化 , 這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 因此 ,「眼睛向內」的發展模式已經具備條件。
其次 , 要做到對歐盟與對其他地區的平衡。大力推進各種形式、渠道的東亞合作 , 積極促進東亞真正形成一支區域性力量 , 我國過去重美日而輕歐洲的對外經濟政策必須適時調整 , 建立起相對平衡的中美、中日與中歐經貿關系政策框架 , 既有利於我國繼續與世界三大經濟力量的經濟交往 , 同時也避免受制於美日的被動局面。
再次 , 要做到對歐盟的政治與經濟的平衡。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首先表現為政治關系 , 而且政治關系發展的不順往往對經濟關系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制約性 , 因此 , 我國對發展中歐經貿關系的中長期政策的核心在於經濟與政治雙管齊下。在大力發展中歐經貿關系的同時 , 加強雙邊政治對話與合作 , 發展良好的政治關系 , 形成經貿推動政治 , 政治促進經貿的良性循環。
最後 , 要做到對歐盟與對其成員國的平衡。為避免因為歐洲一體化內部事務的二元體制而導致中歐經貿關系發展的巨大波動 , 中國的對歐長期政策必須是「兩手抓」的政策 , 一手抓歐盟 , 一手抓成員國。馬約之後歐盟的經濟決策權日益集中 , 因此 , 為發展中歐經貿關系必須加強與歐盟層面的接觸與合作。我國在抓歐盟的同時不能忘記各成員國是執行中歐經貿關系的真正主體 , 民族國家的行為模式仍是主流 , 並且歐盟的對華經濟政策也是成員國共同決策 , 因此 , 我國對歐長期政策中國別政策是其重要內容 , 與各成員國建立密切的經濟關系是極為迫切的 , 特別是與歐盟大國之間的經濟關系。
G. 歐盟的發展對世界經濟有什麼影響
內容提要:歐元誕生時,各國都對它在國際貨幣體系改革進程中的地位,以及它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作了大量樂觀、正面的肯定與闡述,如今隨著歐元經歷過的風風雨雨,不同的聲音出現了。本文從歐元法律地位的穩固性、新千年世界經濟發展橫向角度的三個主要方面以及它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等作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歐元 經濟發展 外經貿
一、歐元的法律地位及其保障框架的穩固性
究竟應當怎樣看待本世紀末歐洲十幾個工業國家的這一貨幣改革?在新千年初始的世界經濟發展中,歐元究竟將會以弱幣還是以強幣來發揮作用?人們談論這一問題時,較多的是從貨幣市場上歐元的瞬間或短期變化就匆忙作出結論,而我認為探尋這一問題的答案的基點必須首先考察歐元法律地位的穩固性。換句話說,應當從較長的一個時期去加以考察。可以說,歐元一誕生便具有合法的很難動搖的法律地位,歐洲中央銀行同樣亦具有明確的法律上的完整獨立性。
首先,歐元作為歐洲委員會一系列條約保護與催產下的產物((即從1992年2月7日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到1997年6月16—17日的《阿姆斯特丹條約》所包含的三個重要文件(《預算穩定和增長公約》、《歐元的法律地位》和《新貨幣匯率機制》)),這一系列的法律文件至今並沒有受到現有11國中的任何一國政府的質疑或動搖。當時規定的歐盟成員國進入單一貨幣區必須達到的經濟、金融方面的五項標准,即通貨膨脹不超過三個最低成員國平均數的1.5%;預算赤字不超過本國當年GNP的3%;國債累計不超過本國當年GNP的60%;長期利率不超過三個最低成員國平均數的2%;各國貨幣匯率穩定在規定的浮動范圍內等等也並沒有因今天的石油沖擊而被質疑或動搖,因此,可以說歐元幣值的穩定是由法律框架約束的政策所確定的。這里必須指出的是,無論從歐元區建立與推出的歷史與理論的考察,還是從歐盟各國經濟發展的現實考慮,歐盟都決不會因某個成員國的獨自利益而允許背離或破壞集體經過近40年的努力才達成的一致,也不會允許採用歐元貶值的方法去爭取有限的促進出口與經濟增長。
其次,還必須提出的是,歐洲中央銀行的獨立性也絲毫沒有受到質疑或動搖。歐洲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在(馬約)中作了這樣明確的界定:歐洲中央銀行、歐洲貨幣聯盟內的所有成員國中央銀行及其決策機構的成員不得向任何歐共體機構、組織、成員國政府以及其他機構尋求或接受指令。為了保證中央銀行能夠獨立地執行政策,保證其獨立性,各成員國政府還必須採取相應的措施,建立必要的法律框架,同時,《馬約》還禁止歐洲中央銀行為成員國政府財政赤字提供資金融通。從制度構架上看,歐洲中央銀行由兩個層次組成:一是中央銀行本身,具有法人身份;二是歐洲中央銀行體系,因此在《阿姆斯特丹條約》中又明確規定,歐洲中央銀行是獨立於各成員國的機構,不受各國政府的監督,它有權制訂歐盟的貨幣政策,控制歐元利率、歐元投放量和負責歐元的日常匯率管理等等。
很明顯,歐元目前幣值走弱的種種表現都沒有影響到歐元的上述法律地位。有理由確信,歐元作為強勢貨幣的基礎並沒有被動搖。換句話說,當前歐元在市場上的疲軟表現只是它在成長過程中經歷考驗的正常表現而已。
二、歐元對世界經濟影響的橫向考察
歐元對世界經濟影響的縱向考察可以從對世界貿易、全球投資以及世界金融體系的影響等等角度進行,本文則側重於橫向的考察。為了明了起見,我們從區域角度分成歐洲(主要是歐盟本身)、美國、以及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家三個部份。對於世界經濟而言,1999年是兩年前亞洲危機之後的一個轉折點,在美國經濟繼續走強(年增長率達3.7%)、亞洲經濟(包括1990年代以來持續不振的日本經濟)終於復甦,以及歐盟經濟由弱轉強的帶動下,顯示出明顯的復甦態勢。
1、歐元對歐盟各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首先我們看一下歐元啟動對歐元區成員國的一般效益。歐元作為區內單一的貨幣啟動後,首先將使區內各成員國因貨幣不同而帶來的貿易障礙從根本上得到消除,從而使歐盟大大增強自身金融體系的整體聯動能力,能更有效地對付金融危機和國際投機家的沖擊,促進歐盟區各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其次,單一貨幣消除了各國間的匯率差異,從而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由於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由對外貿易轉為內部貿易,不但手續簡化,而且還加快了資金形態的轉換速度,既節省了貨幣兌換費用,也不再遭受貨幣波動風險。不同貨幣匯率差異消失也有效地降低了商品價格,又相對擴大了成員國居民的購買力,有利於刺激經濟增長。第三,歐元的啟動有利於歐盟大銀行業競爭力的提高。由於匯率消失,一方面各成員國相互間的貨幣兌換匯兌業務收入將不再可能,導致銀行收益率下降。另一方面,歐元區各國銀行因經營歐元而大大提高了金融產品和銀行服務價格的透明度,使歐元區客戶可越出國界和地區,自由選擇服務優良、價格便宜的銀行,使歐盟銀行間的競爭更趨激烈,這顯然有利於歐盟大銀行業的兼並、集中,從而以更大銀行去與聯盟區外銀行業進行競爭。
當然,更主要的影響則是體現為對歐盟各國經濟發展的直接促進上。歐盟近幾年的經濟發展態勢顯然與各國近年來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分不開的,例如各國普遍重視了科技進步、注重知識經濟的發展以及把抑制通貨膨脹和刺激消費作為經濟穩定發展的主要目標等,但是,各國為了歐元啟動而採取的一系列經濟標准達標的宏觀調控活動,則是起了最直接、最關鍵的作用,可以說,如果失去了歐元單一貨幣目標的激勵,各成員國將無法協調一致地共同對付通貨膨脹、預算赤字、國債、長期利率以及各國貨幣匯率等方面的難題,那麼,歐盟各國的經濟共同發展當然也就無從談起了。因此,從這一意義上可以說,歐元的啟動已經成為歐盟經濟發展的巨大拉動力。
2、歐元啟動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二戰以來美國經濟一直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進入如年代,在經過10年增長後,仍基本保持高增長、低通脹的態勢,各種金融市場的回報也仍十分誘人,其經濟持續增長潛力令人矚目。從當前經濟運營看,下述幾個主要指標仍然良好:一是經濟增長勢頭依然強勁。到2000年10月,美國經濟已連續增長115個月,未出現周期性波動,而且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消費支出及企業固定資本投資作為內需擴大的主要拉動力。二是通脹率、失業率控制在穩定發展相適應的水平內。近年來美國的通脹率一般都在2%以下,失業率都在4.5%以下,均接近30年來的最低水平,這比起OECD組織內的其他國家來說,確是令人欽羨的局面。三是知識經濟的貢獻率提高,經濟發展的後勁增大,目前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知識產業已成為美國最具活力的產業,並將可能主導美國進入知識型經濟。四是美國經濟大規模對外投資,全球化利益分享多多。從90年代開始至今,美國在對外直接投資方面達到了一個空前規模,據不完全統計,已超過1萬億美元。
但是,一方面我們要看到美國經濟在繼續發展中已經在逐漸積累起阻止、抑制、損害這一增長的各種不利的因素,例如潛在的通貨膨脹危險就不可小視,因為這種局面最終取決於勞工市場、工資、勞動生產率、利潤、失業率等等要素的相互力量對比,而這些方面都開始在醞釀沖突;又如美國經濟中的股市泡沫,如美國在線(AOL)的市盈率高達233倍,總是難免令人抱著疑慮的目光;國際貿易中的巨額逆差(到1999年底,逆差已佔美國當年GDP的2.8%左右),其他如各種債務(1999年美國家庭債務已達當年可支配收人的98%)等等,這一切都是十分嚴重的問題。另一方面,美元的中心地位很快要受到歐元的直接挑戰。不少國家預測最終將出現4:4:2的世界金融貨幣體系(即美元:歐元:日元),這將會使美國經濟上述的各種有利因素大打折扣,卻使不利因素可能加劇積累,因此,歐元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確是不容忽視的。
3、歐元對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影響
世界經濟持續增長需要各種動力源泉,其中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是十分重要的。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1999年世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可達3.5%,高於上年的3.2%。這里首先是亞洲國家紛紛走出金融危機的重圍,並且先後步入迅速復甦的軌道。其中,韓國又出現了9甲。的增長率,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也分別在3-5%之間,中國也以7.8%的增長率為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那麼,歐元啟動對未來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中的貢獻會起什麼影響呢?
首先,歐元作為一種交易貨幣和儲備貨幣將為發展中國家經濟提供重大的發展機遇。世界各國對國際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的選擇主要取決於該貨幣所賴以支持的經濟體的相對規模及該經濟體在世界貿易中所佔份額的大小。在目前全球經濟中,美元佔世界外匯儲備的60%以上,以美元結算的出口達48%。由於缺乏與美元抗衡的貨幣,國際儲備和貿易結算都不得不主要依靠美元。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歐盟(已剔除歐盟內部貿易)為1.9萬億美元,佔34.3%,美國為1.7萬億美元,佔18.3%,前者大大高於後者的比例。在歐元啟動後,各國央行將進行外匯儲備調整,有人預計經過一段時期,歐元儲備會大大增加,大約會佔40%,世界貿易也將有30%-40%以歐元結算。從這個角度上說,歐元將改變美元壟斷全球外匯儲備的局面。
其次,歐元啟動使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家獲得又一個重要的資金簿措市場與投資市場。貨幣作為一國主權象徵之一,對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十分重要,作為國際投資貨幣,歐元啟動使它們獲得又一個重要的資金籌措市場與投資市場,這是十分寶貴的市場與資本資源。據1998年資料,歐盟國家發行的債券、股票和銀行資產市值就已超過27萬億美元,超過美國資本市場當時的23萬億美元。隨著歐元正式啟動,有美國專家估計將有 5000-10000億美元的金融資產從美元轉成歐元,這樣,全球以歐元為單位的金融資產將達30%—40%,美元金融資產將降為40%-50%。在證券投資方面,美元所佔份額已由1981年的76%降為目前的40%,歐元則同期從13%上升至37%。由此可見,在歐元正式啟動後,隨著歐元資本市場啟動的深度、廣度和流動性的增大,世界金融市場的變化會更加鼓舞人心。
再次,為全球貨幣體系與世界金融制度改革提供了示範效應,從而為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家在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方面提供了重要保證。發展中國家已經逐步認識到單個國家不足以對抗投機資本,因此,可能以區域性金融進行模仿,這也意味著歐元崛起以後可能出現國家貨幣的區域化強化的趨勢。如東盟各國都同意將貿易往來中的美元支付改由成員國貨幣支付,並考慮建立一個中央清算銀行支付彼此欠款,以解決成員國貨幣轉換問題。這就可能發展成為一種貨幣同盟,從而產生一種新的區域性貨幣。
歐元對於世界金融體系的影響也許還有其他許多方面,但毫無疑問,歐元的問世必將打破原有的國際金融格局,在促使世界金融新秩序的逐步建立的同時,使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家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追求與斗爭有了堅實的基礎。
三、歐元對中國外經貿發展的雙重影響
研究歐元產生對中國外經貿發展的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十分重要。
1、歐元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商機
探討歐元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的各種機遇,應當特別注重從中國企業進入歐盟與歐盟區企業自身對外擴張兩方面去把握。一方面,從中國企業進入歐盟區進行經貿、生產、投資活動看,首先是人民幣對歐元的匯率優勢將擴大中國對歐盟的貿易順差。由於未來的歐元走向是一個強勢貨幣,在人民幣匯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我國對歐盟將存在匯率上的相對優勢,它使我國出口商品在歐盟國傢具有價格上的競爭力,所以我國對歐盟貿易的盈餘將逐步擴大。其次,從長遠看,歐元的使用將減少中國與歐盟結算的復雜性,節省成本、降低風險,擴大貿易,使企業長期發展計劃變得更加安全、穩定。而且,隨著歐盟區的就業與經濟增長率提高,歐元成員國的市場容量也將隨之擴大,這就使中國商品在歐元區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都得到極大拓展空間。第三、歐元啟動有利於改善中國外匯儲備結構。目前我國1547億美元(1999年12月底數)的外匯儲備中,美元約佔60%,日元約佔13%,以德國馬克為主的歐幣約佔15%,確實對美元的依賴性太高。隨著歐元的啟動,我國依據貨幣的穩定程度及實力變化,可適當增加歐元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實行儲備資產的多元化,從而分散風險,避免損失。第四、歐洲資本市場的統一為我國籌集資金提供了便利。歐元啟動後,歐元資本市場本身就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將全面呈現出金融交易成本低,資本市場容量大和較低利率政策的特點。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後,中國企業和金融界可充分利用這個市場為企業發行歐洲債券和股票,以籌集低成本的資金。
另一方面,從歐盟自身的各國企業向外擴張來看:隨著歐元的實施,歐盟的綜合實力與歐盟經濟的國際競爭力都將得到提高,歐盟有可能在亞太地區更大的范圍內,其中包括在中國市場上與其他國家展開角逐和競爭。這是因為歐元的出現,不會立即對歐盟的產業結構調整產生影響,其高福利、高稅收政策和高生產成本也不是歐元能一朝加以解決的問題,而且,歐元也不能改變資本追逐利潤的規律。因此,在歐盟當前企業兼並浪潮的同時,為了降低成本獲取更大的利潤,歐盟企業有可能在歐元啟動後反而加速將生產線向低稅收、低福利和低勞動力成本的地區轉移,因此,開拓中國市場的願望就會進一步增強。即使就中長期而言,與廣闊的世界市場相比,歐元區內的投資空間也是有限的,歐元區內的資本對外投資也是必然的。因此,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及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特別是中西部開發使全國產生了對資金、技術、人才的新的巨大需求,這都會直接影響歐盟的對華投資。可以預見,如果歐元逐漸趨硬,歐盟將獲得升值收益,那麼,對華的投資及銀行貸款就會不斷增加。特別是在中國加入WTO的重要時刻,對華投資已成為歐盟對外發展戰略重點與戰略利益所在,不來中國,就會讓別人捷足先登,就失去了自身的戰略利益。
2、歐元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歐元畢竟是歐盟的貨幣,它的啟動自然首先是促進歐盟區內的經濟效益與發展。因此,上述正面的效應只有依賴我國企業的直接進入去獲取。但是,另一方面,歐元對我國經濟的直接沖擊與間接影響卻是不可忽視的,目前,這類影響主要體現在我國的對外貿易、外資利用及金融業發展上。
首先,由於歐元區各國匯率取消,將使我國對歐出口企業無法實施基於匯率風險基礎上的差別價格戰略,因而將連帶承受歐盟徵收反傾銷稅或削減配額的壓力。此外,在歐元過渡期內,出現了歐元借貸和結算上的風險,加上歐元區「對內拆籬,對外築牆」的保護主義及歐元區東擴的替代效應,將減少大宗基礎產品的進口,從而使我國對歐出口的競爭力下降,並增加了市場進入的難度。最後,我國出口企業將承擔高額的歐元轉換的成本風險,這其中包括各種財務與業務管理系統、計算機軟體更新以及對員工培訓費用等。所有這些都將對我國拓展與歐洲的貿易產生不利影響。其次,歐盟是我國吸引外資的重要來源地區,但是長期以來,歐盟對外經貿活動中重貿易輕投資傾向十分突出,對亞太地區,特別是對中國的投資占其對外投資份額很少。截至1998年7月底,歐盟共向我國注入了150多億美元的直接投資,居日本和美國之後的第三位。迄今為止,歐盟對華投資協議資金總額占我國協議利用外資總額也不足6%。在近期內,還應該注意到,歐元在促進歐洲資本市場更為統一中,也將使歐盟吸引更多的境外資金參與其經濟發展。同時,歐元區內欠發達地區投資的優惠政策體現得更為充分,這又會吸引歐盟的部分對外投資發生迴流。第三,對我國金融業的競爭壓力加大:首先由於商業銀行在歐元區內貨幣兌換方面的業務將全部消失,該區兌換收入作為我國銀行業收益的重要來源也將不復存在。其次由於在歐元啟動後,歐元區國家的所有資產和債務都將按歐元重新計價,引起我國以歐盟國家貨幣計價的資產和債務潛在匯率風險加大,例如,在轉換計價時,就可能帶來資產減值或債務增加的損失。最後,由於中國加入WTO,中國將面對歐盟要求全面開放證券、保險、銀行、信託等金融市場的壓力,加之歐元區內的銀行可能均採用集融資、信貸、保險、投資、證券於一體的全能型銀行模式,競爭力較強,這對於中國的金融業無疑加大了競爭壓力。
總之,歐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各種影響應給予足夠重視,特別是長期地看,歐盟的強大將使我國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直接面臨著美國、日本以外的又一個極其強大的競爭對手,應加強對這一方面影響的長期追蹤與研究。
H. 歐盟的成立對成員國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
「歐盟」的成立標志著歐洲各國人民在一體化的進程中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歐盟」成立後各成員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歐元成為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貨幣;歐盟成員國內部人員、資本和貨物可以自由流通。歐盟的建立大大促進了歐洲經濟的發展,提升了歐洲的國際地位。但是歐盟一體化的發展也是曲折的。
I. 歐盟的發展過程
1952年
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1967年
歐洲煤鋼共同體與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並,成立歐洲共同體。1993年
歐共體正式改名為歐洲聯盟。2007年
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兩國加入歐盟,歐盟經歷了6次擴大,成為一個涵蓋27個國家的當今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聯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