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未來發展圍繞以下兩點為基礎發展:
1、穩中求進
「穩」是主基調,是大局。上半年我國經濟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態勢,韌性更足、結構更優、質量更高,為我們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統籌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首先就要做好「六穩」工作,即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以穩定宏觀經濟大局。
2、穩中求進
「進」是積極進取、奮發有為。如何「進」?就是要在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基礎上,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要著眼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把穩定就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好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穩」和「進」不是割裂的,而是辯證統一的,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必須把「穩」和「進」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我們講「穩」,不是消極應對、不思進取、自縛手腳,決不能面對外部環境發生的明顯變化無動於衷,決不能面對經濟運行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無所作為,而是要把該穩的堅決穩住,扎實做好「六穩」工作,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經濟社會大局穩定。
(1)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擴展閱讀: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使沿線各國通過合作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全球問題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各國必須展開合作。「一帶一路」倡議契合中國領導人提出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改革開放讓數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助力聯合國提前5年達成了千年發展目標中的這一條,即力爭在2015年前實現極端貧窮人口比例較1990年水平減半。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評論員:穩中求進,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希望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取得更大成就
2. 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是好的,具體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2008年經濟增長形勢分析
由於CPI已連續5個月超過我國5%的通貨膨脹預警警界線,生產資料價格近期也在快速上漲,溫和結構性通脹已有向全局性通脹蔓延之勢,因此防止全局性通貨膨脹將成為2008年宏觀調控任務的重中之重。但是,近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步伐和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同時加快,經濟內生性增長十分強勁,2008年我國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經濟增長環境良好
良好的社會環境以及世界對中國經濟長期看好預期是北京承辦2008年奧運會和上海舉辦2010年世博會的基礎和實力,反過來,這些盛會的召開又將大大推動中國經濟的增長。經過多年建設,我國能源、電力、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迅速發展,原材料、燃料與動力供應緊張狀況基本緩解。大型煤氣化工程、小火電關停與新裝機容量擴充、京滬高鐵興建在即等基礎建設蓬勃發展。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開展,農村能源、交通、水利和生活環境也已得到進一步加強。城鄉居民收入多年穩定增加、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社會福利事業的推進極大地增強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信心。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良好內部環境,不僅有力保證了2008年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還將延續中國經濟增長的上升周期。
農業有望穩產增收
農業具有較強的周期性特徵。雖然中國2004—2006年連續4年糧食增產豐收,但由於國際市場糧食出現短缺失衡,致使2007年國內糧食供應偏緊。2008年這一狀況有望得到解決,因為從2007年世界糧食收成來看,國際糧農組織十分樂觀,預計將達到糧食產量的歷史最高水平。其次,我國政府支農力度逐年增加,特別是2007年種糧、生豬飼養等農業補貼發放到位都將提高農民農業生產積極性。此外,只要政策到位,農民根據市場自主調節生產的能力會進一步顯著增強。
投資仍將穩定增長
連續數年的經濟增長已為國家積累了大量財富,集中於政府部門的資金更多的是以投資建設的方式還富於民,2008年正逢政府換屆之年,穩定經濟增長是其首要工作職責,以建設投資為中心則又是大多數政府工作的常規之策,因此政府投資的內在動力十分強勁。不僅如此,2007年企業利潤大幅上升,企業從資本市場獲取資金的機會和條件增多,企業在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同時,還會繼續加大國內投資。綜觀國內投資的各種因素,2008年投資熱度將會依舊不減。
消費邁向新台階
2007年我國居民消費在保持近幾年住房、汽車及旅遊火熱的基礎上,家庭吃、穿、用等日常消費出現較大增長。2007年消費旺盛的另一大特徵是在消費物價總體水平處於較大上漲時,消費者信心指數連創新高,這一特徵表明城鄉居民對未來個人收入與未來生活狀況等前景看好。分析2007年消費增長加快的原因,除居民收入增長之外,我們認為,2007年最低工資標准、低保、醫保、退休養老保險以及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大范圍貫徹落實才是我國消費狀況明顯改善的最重要原因。消除城鄉居民消費的障礙,消費活力才能得以釋放。因此,隨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對經濟增長前景的預期看好,2008年我國消費還將邁向新台階,這一增長態勢將充分體現在家庭高檔消費品(如新型家電和數碼信息產品等)、教育、文化、醫療保健及家庭服務等日常消費服務上。
以上諸多因素表明,2008年中國經濟的內在增長動力依然十分強勁,但其背後也存在著一些抑制經濟增長的因素。首先,國際國內資源品價格起伏不定。據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編制的國際市場商品價格指數顯示,在農產品、石油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下,除個別品種外,1—11月份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呈現普漲現象,價格總水平漲幅較大。1—11月現貨、期貨價格指數同比分別上升12.21%、12.24%。與此同時,國內初級品、資源品和原材料價格上升加快,10—11月份國內鋼材、水泥價格開始攀升,石油、化工產品價格漲幅明顯。此不但加大了企業生產成本,企業生產經營受到影響,並且也提高了城鄉居民日常生活支出與消費,為明年的經濟總體走勢增加了不確定性。其次,我國經濟中長期結構性矛盾沒有解決。一是內需不足,2007年我國貿易出口仍是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盡管政府採取了取消和降低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限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等各項調控政策,但出口增長勢頭依然旺盛;二是消費不足,投資多年來一直是拉動經濟的主力軍,而且投資結構不合理,高能耗高污染的雙高行業投資增速高於平均增速;三是資源消耗與環境承受壓力過大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制約。針對經濟發展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國家採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財政部2007年12月21日宣布,我國將從2008年1月1日起進一步調整進出口關稅,總水平保持9.8%不變,其中,農產品平均稅率為15.2%,工業品平均稅率為8.9%。但2008年將繼續以暫定稅率的方式對煤炭、原油、金屬礦砂等產品徵收出口關稅,並將對木漿、焦炭、鐵合金、鋼坯、部分鋼材等生產能耗高、對環境影響大的產品開征或提高出口關稅。政府希望通過加大出口政策調整力度和執行力度,減小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壓力,同時也減小經濟對出口的依存度。經濟政策的調整不僅體現在出口政策上,資源品價格的定價機制、土地與環境保護的力度都會加強,經濟政策的綜合作用經過一段時期的傳導,影響可能會在2008年集中顯現出來,近期出口增速回落的跡象表明經濟政策已在發揮潛在的作用。各項經濟政策的共同作用將會大大降低依賴資源品生產、製造和加工企業的利潤,一些缺乏技術競爭力的企業將被迫退出市場。此外,為防止全局性通貨膨脹,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緊縮性貨幣政策,調控頻率與調控力度前所未有,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從3月18日第一次調整的6.39%上升到年底第六次調整的7.47%。利率的提高,將減少部分過熱的投資。
因此,綜合分析影響我國經濟運行的各類因素,預計2008年我國經濟仍將高位運行,但速度會有所放緩,從2007年態勢小幅回落1—1.5個百分點。
3. 為什麼說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
之所以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一是因為我國經濟運行實現了高增長低通脹的良性運行。 從當今世界各國經濟運行情況來看,主要存在四種情況,即高通脹高增長、高通脹低增長、低通脹低增長、高增長低通脹,最後一種狀態是最佳狀態。2015年前三季度我國國民經濟實現7%的經濟增長率,雖然縱向來看不如前些年高,但依然屬於中高速增長,橫向來看,仍然位居世界前列,特別這是在經濟總量已經超過10萬億美元的前提下取得的,仍然是世界奇跡。特別是我國的CPI不足1.5%,短期來看,不存在物價大幅度上揚的基礎。高增長低通脹表明經濟運行處於良性區間。
二是失業率比較低。 近年我國的調查失業率大體上維持在5%,在世界各國屬於低失業率的范疇。2015年前三季度我國新增城鎮就業人員達到1082萬,完成全年新增城鎮人口1000人的目標。
三是經濟結構改善。 從產業結構來看,第一產業實現穩步增長,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增,糧食市場供求大體平衡;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附加值穩步提高,農業與旅遊業正在深度融合,觀光農業方興未艾;農業科技進步加快,種子技術、耕作技術、收獲和運輸技術、加工技術等都在向深度發展。第二產業在加快結構調整中實現升級,製造業、加工業等技術進步加快,一方面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另一方面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新型產業。第三產業加快發展,呈現出蓬勃生機,休閑、旅遊、健康保健、養老等產業迅速發展,服務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呈現出快速提高趨勢。從區域結構來看,今年重慶、貴州、西藏等西部地區經濟增速位居全國前三位,表明西部地區經濟活力顯現,地區經濟結構失衡的問題正在得以改善。
四是我國投資環境良好,吸引外商投資持續增加。 據統計,2015年1至11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到1140億美元,增長7.9%;我國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增長11%。從對外貿易情況來看,中國對外貿易呈現負增長,但低於世界貿易下降的幅度,而世界貿易額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大宗商品價格下降所導致,我國大宗商品進口量是增加的。我國國際市場份額由2014年的12.4%提高到2015年1至9月的13%,繼續保持全球第一貿易大國地位。
五是在萬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引領下,我國國民經濟活力日增,新登記注冊企業以50%以上的速度增加,日均增加1萬個市場主體,新一輪創業潮已經形成。
4.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我國經濟工作的六項任務
一、提高宏觀調控水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勢頭。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重點。要突出財政政策實施重點,加大對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對「三農」、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節能環保等方面和中小企業、居民消費、欠發達地區支持力度,支持重點領域改革。要保持投資適度增長,重點用於完成在建項目,嚴格控制新上項目。要加強稅收征管和非稅收入管理,繼續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貨幣政策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要密切跟蹤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把握好貨幣信貸增長速度,加大信貸政策對經濟社會薄弱環節、就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轉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緩解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保證重點建設項目貸款需要,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著力提高信貸質量和效益。要積極擴大直接融資,引導和規范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二、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要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以穩步推進城鎮化為依託,優化產業結構,努力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一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要保持政策連續性,進一步做好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工作,繼續實施家電和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增加農機購置補貼,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加大農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適應群眾生活多樣性、個性化的需要,引導消費結構升級。二是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和水平。要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發揮好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壯大縣域經濟。當前,要把重點放在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上。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提高城市規劃水平,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鎮化發展水平。三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要抓緊研究提出培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抓緊落實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四是推進節能減排,抑制過剩產能。要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加強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堅決管住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五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引導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積極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自主發展能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讓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三、夯實「三農」發展基礎,擴大內需增長空間。
要堅持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增加涉農補貼規模,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擴大農村需求,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要鞏固農產品保障供給能力、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完善農業補貼和價格支持制度,保持主要農產品價格基本穩定,提高主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格水平。要搞好主要農產品市場調控,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強對農民創業的金融和財稅支持,培育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要大力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加強水利特別是中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加快建設高標准農田,推進電網改造、飲水安全、農村道路等建設。要加強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改進教育培訓、醫療衛生、公共文化服務,強化鄉村正常運轉的財力保障,培育農村新型金融組織,解決好農村融資難問題。要推動農村改革創新,加快健全有利於農業農村發展的制度體系,完善農業經營體制,引導家庭經營向生產集約化方向發展,鼓勵農戶運用現代科技和物質裝備,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育發展專業化、市場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
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定信心、銳意改革,統籌兼顧、綜合配套,加強調查研究和戰略規劃,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一是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深化資源價格和財稅體制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扎實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二是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對經濟服務功能。要加強金融監管機制建設,改善境外投資外匯管理和服務,繼續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三是進一步優化所有制結構,完善市場競爭機制。要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壟斷性行業體制改革。要增強非公有制經濟和小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增加就業、發展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放寬市場准入,保護民間投資合法權益。
五、推動出口穩定增長,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要堅持開拓國際市場和擴大國內市場並舉,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健全開放型經濟體系。一是努力促進出口穩步回升,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要保持外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深入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穩定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提高出口產品檔次、附加值、競爭力,繼續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努力增加進口,促進貿易平衡。二是做好利用外資工作,提高引資質量。要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堅持以我為主、擇優選擇,積極穩妥推進服務業開放,促進「引資」與「引智」相結合,引導外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和增加投資。三是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展經濟發展空間。要加強同周邊國家的協力共建和優勢互補,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加快完善境外投資促進體系。
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維護社會穩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也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明年要把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作為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堅定不移加以推進。要堅持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擴大就業。引導和促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各種服務業加快發展,積極鼓勵和支持勞動者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就業和自主創業;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就地就近就業和返鄉創業。各級政府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公共就業服務,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的就業援助,鼓勵有實力的大企業創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業機會。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加大對低收入群眾的幫扶救助力度,提高城鄉低保標准,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部分優撫對象待遇水平,抓緊制訂實施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深入扎實地做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各項工作。加快落實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加強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棚戶區改造。要優先發展教育,改善教育辦學條件。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機制,促進城鄉、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提高教育質量,解決好睏難家庭子女上學問題。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推進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領域重大文化建設項目和產品創新,精心組織和辦好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
措施: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影響社會穩定因素的分析和把握,完善維護社會穩定的體制機制,高度重視和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加強源頭治理,依法按政策及時妥善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有效防範和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實抓好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工作,切實維護國家安全。
在明年經濟工作中,必須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切實提高發展的可持續性;把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與穩定外需結合起來,著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均衡性;把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與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大力拓展發展空間;把推動自主創新與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創新發展;把深化改革與促進發展結合起來,全面提升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把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
5. 根據gdp的數據可以了解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基本狀況,正確嗎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
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
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
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屬於發展范疇、能夠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的增長速度越高越好,屬於發展范疇、能夠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的高速增長是經濟新常態的追求目
標。把減速和高效劃等號、高速和低效劃等號、GDP高速增長和經濟過熱劃等號,把經濟新常態定義為減速增效、增長速度降溫是錯誤的;人為降低增長速度將導
致「滯漲」的嚴重後果。經濟新常態就是在找准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結構對稱態的基礎上實現經濟高速可持續發展,其中包括高質量無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續增
長,即我們講的「調結構穩增長」。為了實現調結構穩增長的目標,實行常態化的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必要的,不能把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混同於西方資本主
義國家周期性的「刺激經濟」。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無直接經濟效益的長期基本建設永遠優先於有直接經濟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設,基本建設永
遠優先於生產資料生產,生產資料生產永遠優先於消費資料生產。由於無直接經濟效益的長期基本建設只能由實施,所以永遠優先於
民間。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調整,只有新經濟增長點才能優化舊產業結構化解產能過剩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
證。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永遠主導消費,只有主導下的消費才有可持續消費,只有主導消費才有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可持續增長與發展。由於節約有利
於積累,積累有利於,有利於生產和經濟發展,所以節約、居民高儲蓄率有利於經濟發展,而鋪張浪費、寅吃卯糧不利於經濟發展,所謂「消費拉動經濟」
是個偽命題。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驅動和創新驅動是統一的,驅動和創新、創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不
但不矛盾而且內在一致。只有驅動,創新、創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才有基礎;只有創新、創業、技術提
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為主導,驅動才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使有效。
新常態的九大特徵——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方向,消除障礙,使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
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
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6. 我國經濟的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一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二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相對較為有利,但面臨的矛盾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價高位運行。由於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勞動工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今後一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很艱巨。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從投資需求看,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明顯回落。從最終消費看,受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的影響,加之部分刺激消費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有所減弱。從外部需求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出口企業生產、資金、匯率成本提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緩態勢。
第三,結構調整壓力增大。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投資的貢獻率。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來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長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結構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矛盾交互疊加,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與此同時,受融資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大,經濟效益下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於高位,買賣雙方博弈使市場陷入僵持狀態。
三
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7. 我國十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
「十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基本理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以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續奮斗,各項事業取得重大進展。今後五年,要在已經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以下新的目標要求。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二○二○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主要經濟指標平衡協調,發展空間格局得到優化,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率明顯上升,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先進製造業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服務業比重進一步上升,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就業比較充分,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收入差距縮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弘揚,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影響持續擴大。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人權得到切實保障,產權得到有效保護。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現代軍事體系更加完善。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
(二)完善發展理念。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全黨同志要充分認識這場變革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統一思想,協調行動,深化改革,開拓前進,推動我國發展邁上新台階。
8. 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態勢如何
黨的十七大報告全面分析了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同時強調,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立足點,也是理解十七大報告精神的一把鑰匙。
一
我國21世紀初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從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轉到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首先是用20年時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如果說,幾年前這種階段性變化表現還不是十分清晰,那麼,經過幾年來的發展,現在人們已經普遍地感受到,我國確實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顯示出來的階段性特徵,可以概括為8個方面:
(一)從經濟發展看。在改革開放推動下,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和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以來,經濟保持平穩快速增長,國家財政收入顯著增加,整個中國大地一派蓬勃發展景象。同時要看到,我國生產力總體水平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長付出了過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不僅經濟總量需要繼續增長,更艱巨的任務是提高科技水平和經濟增長質量。
(二)從經濟體制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根據黨的十六大精神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各個領域的改革在繼續推進。同時要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如何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深化改革,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體制保障,仍然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三)從人民生活看。人民生活總體上已經達到小康水平,反貧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進展。城鄉恩格爾系數的持續降低標志著消費結構的升級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增加,衣、食、住、行、用水平繼續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使貧困人口免除了飢寒之苦。同時要看到,目前所達到的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數往往掩蓋著不同社會階層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異。農村除列入低保的2000多萬貧困人口外,還有幾千萬人處於低水平溫飽狀態,列入城市低保范圍的貧困人口也有2000多萬人。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衛生各方面還有不少困難。保證全體人民過上共同富裕的生活,不僅取決於經濟增長,也取決於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經濟和社會政策。
(四)從發展的協調性看。由於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化,農業稅、牧業稅、特產稅全部取消,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強,農村發展保持良好勢頭。由於相繼實施西部大開發、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和支持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地區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抑制。同時要看到,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特徵仍很明顯,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發展基礎、區位優勢和自然稟賦不同決定了地區差距將會長期存在,發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矛盾。
(五)從民主政治建設看。隨著整個改革進程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政治體制總體上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同時要看到,我國政治體制還有不少亟待完善和發展的環節,這些不完善的方面是和擴大人民民主的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的,需要通過繼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以解決。
(六)從文化建設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下,文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同時要看到,文化建設總體水平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適應,和我國的國際地位還不適應,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樣的歷史任務是貫穿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全過程的。
(七)從社會建設和管理看。在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推動下,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各級各類教育迅速發展,就業問題得到比較好的解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保障體系開始建立,社會事業取得顯著成就。同時要看到,社會發展仍然滯後於經濟發展,民生方面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面臨許多新課題。
(八)從對外開放看。我國已經從封閉半封閉型經濟轉變為開放型經濟,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同時要看到,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在經濟上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將長期存在,同國際社會聯系日益緊密,風險也隨之增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形成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對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述情況說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確實進入了新的階段。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十多億人民的生活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從21世紀開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國發展的諸多階段性特徵,都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的特徵。在新的形勢下推進發展和改革,必須深刻認識和准確把握這些階段性特徵。
上述情況也說明,從大的發展階段看,我國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這個大的發展戰略中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從根本上說,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深刻認識這一點,對於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
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從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階段上對中國國情所做的全局性、總體性判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從中國實際出發,首先是從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
所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簡要地說,就是社會主義的不發達階段。我國是在生產力非常落後的條件下進入社會主義的,必然要經歷相當長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發達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從20世紀中葉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至少100年時間,都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在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家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但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不發達的狀態,仍然帶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明顯特徵。主要表現在:
第一,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尚未完成,總體判斷,還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在經濟上包括雙重的任務:既要推進常規的工業化,又要迎頭趕上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潮流。現在,我國產業結構落後,增長方式粗放,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和整個農村經濟還是初步的,在工業生產、流通和其他社會經濟生活的諸多方面仍然有大量的落後設備在使用著。科學技術水平、國民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第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很不平衡。雖然國家在促進協調發展方面採取了許多政策措施,但是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根本扭轉。從抑制差距擴大到逐步縮小差距,還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發展不平衡的矛盾還會長期存在。
第三,城鄉二元經濟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城鎮化進程加快,2006年城鎮化率達到43.9%。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2020年可望達到60%左右,屆時將會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仍然明顯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目前世界城市化率已經超過50%,發達國家一般都在80%以上。據預測,2030年世界城市化率將超過60%。
第四,我國經濟總量雖然已經升至世界第四,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2000美元,仍居世界後列,屬於下中等收入國家。總量大表明國家有比較大的經濟實力,人均少表明還是一個比較窮的國家。生產力的落後狀況,從根本上決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福利的限度。
生產力的落後狀況,也從根本上決定了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偉大的創舉,但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實踐還是很初步的,還需要繼續在探索中前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僅需要繼續消除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而且愈往前發展愈要注意解決市場經濟體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問題。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是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建立之後,仍然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和加強制度建設,逐步找到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以及適應經濟基礎變化要求的上層建築的具體形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總結歷史經驗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黨的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問題,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強調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問題,並且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著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黨的十七大之所以重申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之所以在闡述重大問題時再三強調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這是因為,認清當前我國社會所處的歷史階段,是正確提出和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關鍵,是推進改革和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回顧歷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嚴重失誤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於提出的一些任務和政策,包括一些制度安排和發展目標,脫離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改革開放以來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糾正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對不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求的制度和體制進行了帶有根本性的改革,對發展目標和步驟進行了戰略性的調整;同時堅決抵制了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錯誤主張,保證了改革的正確方向。在新的發展階段,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必須對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有統一認識和准確把握。
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全面理解和正確處理「一個中心」和「兩個基本點」的關系。既然我國社會主義之所以叫做初級階段,最根本的原因是生產力不發達,因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社會主要矛盾,那麼,就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也是現代化建設最重要的政治保證。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以,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任何時候都決不能動搖。」30年來的實踐反復證明了這種「統一」的極端重要性,如果不注重這種「統一」,只強調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另外的方面,就會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需要繼續奮斗十幾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繼續奮斗幾十年,任重而道遠。至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則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我們已經取得的成績是偉大的,但前頭的路更長。在發展和改革取得歷史性進展的條件下,在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今天,叫好之聲不絕於耳,但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到前途的漫長和任務的艱巨,居安思危,克服盲目樂觀情緒,戒驕戒躁,扎扎實實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這也是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深刻用意。
三
人類社會是一種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關於社會發展的階段性劃分,是馬克思主義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之一。恩格斯說得好:「我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對包含著一連串互相銜接的階段的發展過程的闡明。」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處於基礎性的位置。
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發展進程中必然還要經歷若干具體的發展階段,不同時期會顯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徵。這種動態的發展過程,是由量變積累引起部分的質變,在新的基礎上再由新的量變積累引起新的部分質變的過程,這也就是社會主義從不發達走向發達、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不清醒認識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就不可能從全局上和總體上把握中國實際,就會看不清大的方向;看不到發展的具體的階段性變化,就有可能使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全局性和總體性判斷流於空泛,大的發展方略也難以貫徹落實。只有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大的發展階段,又認真分析不同時期具體的階段性特徵,才能正確判斷我國社會發展的主流和方向,並據以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和政策。關於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部署,關於用20年時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決策,都是創造性地進行社會發展階段性劃分的典範。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並且採取了一系列相應的方針政策,這些都是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適應我國發展的階段性變化所作出的正確決策。黨的十七大報告全面分析了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進一步豐富了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認識,豐富了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從而也就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根據這種正確認識所制定的方略,必將引導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走向新的勝利
9. 簡述我國經濟現階段發展的特徵
答: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主要是:主要是:
(1)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矛盾和問題;
(3)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
(4)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
(5)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扎實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扎實貫徹,同時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
(6)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選擇性、多變性、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會活力顯著增強,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
(8)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
10. 什麼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10)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內容:
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