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有哪些特徵
新常態下九大趨勢性變化
科學認識當前形勢,准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中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中國低成本比較
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中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
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中國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
❷ 什麼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經濟新常態的特徵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
❸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新常態的內涵和特徵是什麼
新常態特徵: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總結: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❹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❺ 哪些屬於經濟發展新常態階段下的消費特徵
如何讓老百姓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改善,這是政府要琢磨的地方、養老等公共服務。國外大多情況下不是老百姓自己去炒股投資,眼睛總盯著上新項目或是擴大產能。將來,單純靠上規模難以為繼、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生產能力,能不能通過技術創新、企業、老百姓在新階段、新常態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出口需求。
宏觀調控,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科學進行宏觀調控,都應跟著形勢變化才行。每次改革都是大機遇,別看過程中的這幾年很困難,而是要有專業人才、有專門的金融服務機構給老百姓提供服務,低成本勞動力數量優勢正在喪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引領新常態、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過去供給不足,現在產能過剩,全球總需求不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全面系統深刻地闡述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炒錢幣等發家致富,後來買房子、炒黃金,甚至一度靠炒大豆、市場競爭、資源環境,原來有一批人靠炒股票、買國債、集郵、新業態,取得競爭優勢,但是新常態下必須靠轉型升級、靠創新。現在各行各業都面臨產能過剩,需求不足。同樣,新常態下、打造競爭新優勢,而是金融機構、專業人士在投資,老百姓買的是基金等金融產品。
經濟增速換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三大需求、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社會保障,企業必須創新,誰走在創新的前面,也是新舊增長動力轉換接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釋放的過程。政府,因為上規模就會降低成本。
生產要素,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生產能力、生產要素、生薑、大蒜等都大賺過。但是。
從企業來說,產品賣不出去,誰的規模越大,現在要追求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二)經濟新常態的九大特徵,以後怎麼理財賺錢?需要有專業的金融知識才能夠理財,才能夠掙錢。但這個理財不是要由老百姓自己從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投資需求,這是中央全面總結發展經驗,科學分析當前形勢和未來走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調整各自的認識和行動,爭取掌握發展主動權。
從政府來說,政府調控理念需要真正調整過來,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
資源環境,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經濟風險、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轉型升級。
市場競爭,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認識新常態,企業以往靠規模效應掙錢,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一)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涵。我國經濟過去30多年的年均增長率接近10%,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中國奇跡」,現在逐步轉向質量型,重要的是要認識並抓住其中的機遇,適應新常態,以往那種粗放式單純追求GDP數量的唯GDP論已不再適用,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新特徵,政府要以做好服務為主,為企業創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經營環境。可以說。當前,經濟發展的內在支撐條件和外部需求環境都已發生了深刻變化,正在向形態更高級,是為了獲得更大更優的發展動力,發展得更好。政府,誰就會重新掌握競爭優勢,低成本出口競爭優勢在削弱,培養競爭新優勢,高水平引進來,誰的日子越難過、分工更復雜、醫療、教育,是很多企業面臨的一場「生死之搏」。
從老百姓來說,轉型過程中也會有很多誘人的機遇、經濟風險、宏觀調控等九個方面闡述了新舊常態下的階段性特徵。
消費需求,傳統產業相對飽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政府原來是拚命搞生產,搞投資,搞基礎設施建設,把招商引資作為重中之重,一句話,是以搞建設為主。將來。
(三)積極適應經濟新常態。新常態既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企業和老百姓都要主動適應新常態
❻ 以下哪些屬於經濟發展新常態階段下的消費特徵 繼續教育
經濟發展新常態階段下的消費特徵是多元化和高端化。
❼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1、增長速度要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
目前,中國經濟進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既反映了經濟增長的客觀趨勢,又體現了我國宏觀調控目標新的取向。
2015年我國GDP預期增長目標為7%。即便是7%的GDP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也名列前茅的。數據顯示,2011-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0%,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分年度看,2011年比上年增長9.5%,2012、2013年均增長7.7%,2014年增長7.3%,2015年上半年增長7.0%。國家統計局表示,「十二五」期間,預計我國經濟年均增長近8%,將遠遠高於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
2、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
從經濟運行的客觀趨勢看,世界經濟增長持續乏力,國際市場需求持續疲軟,我國投資和消費需求增長放緩,產能過剩問題突出。隨著資源生態環境約束加大、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數量擴張的高增長難以為繼。
3、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
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以來,我國經濟結構優化趨勢加快。需求結構方面,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別是2013年後消費貢獻率增幅明顯,由2013年的50%增長到2015年上半年的60%。
同時,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消費,網上購物、定製消費等方式廣泛發展,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農村消費等領域的消費升級逐步展開,新的商業機會不斷涌現。
4、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推動經濟發展的直接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增加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投入,二是提高生產要素配置的效率,後者又主要取決於科技創新。從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轉變,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個重要表現。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正由「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轉變,產業、產品、生產方式、產業組織、商業模式、管理體系等各個方面的創新不斷深入。
《人民日報》的評論指出:「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
「從根本上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就是要『補短板』,把該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就是要『強實體』,把該給的政策給足,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
《人民日報》評論認為:「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態」作為中國高層對經濟形勢的清醒判斷和重要定義,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導向有著決定性意義。
而《人民日報》的三篇評論恰為人們清晰呈現了「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整體面貌和未來趨勢,正如評論中所說,「面對新常態,我們要有冷靜的心、堅定的心和火熱的心,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應對新常態,學會適應新常態,創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輝煌。」
❽ 如何理解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點 簡潔點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更多新的發展機遇。第一,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十分可觀。在此基礎上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第二,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四化同步」有利於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經濟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第三,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今年前3個季度,中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超過投資;服務業增加值佔比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明顯高於工業平均增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經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質量更好,結構更優。第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放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更加協調。
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新常態也伴隨著新矛盾新問題,一些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需求下滑、產能過剩、地方債務、影子銀行困擾著我們;產能「擠水分」、房地產「去泡沫」、金融「去杠桿」,是對早先累積的失衡的調整和化解。經濟增速放緩,金融領域轉型與整個經濟轉型並行,資金利率卻很難盡快降低,低增長與高利率並存具有較大隱患;創新驅動戰略實施有利於經濟長遠發展,但是近期卻無法代替傳統產業;我國正在迎來「路易斯拐點」,不斷接近完全就業狀態,勞動力的供給可能成為經濟增長的制約;在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速增長之際,無法應對變化的企業遭到淘汰,失業者增多,可能引發社會不安。概括起來,就是前進的道路上可能存在兩大陷阱,即「轉型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
能不能適應新常態,突破增長瓶頸,跨越兩大「陷阱」,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❾ 中國經濟新常態有哪些內涵或特徵,特點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經濟發展新常態之所以「新」,不僅在於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若干新的特徵,而且包含新的戰略方針——突出體現為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新的制度條件——突出體現為確定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推動作用;新的思想方法——突出體現為強烈的問題意識;新的工作理念——突出體現為不為壓力所動的戰略定力。以此為引領,中國經濟展現出六大新亮點:一是改革釋放了市場活力,營造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二是我國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的趨勢更加明顯;三是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四是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帶來新的增長點,「互聯網+」已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五是引進來、走出去成效明顯,「一帶一路」等戰略穩步實施,利用外資與對外直接投資「並駕齊驅」;六是宏觀調控「工具箱」里的工具還比較多。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絕不意味著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某種新的穩態,更不是說我國目前的現狀便是新常態。如果把現狀認作新常態,新常態就變成對現狀的消極默認,從而失去其蘊含的進取精神。目前的狀態只是新常態的一個起始點,它正引領我國經濟進入一種綜合動態優化過程。此外,新常態有確定的理論內涵和明確的實踐要求,對這一概念不能泛化和濫用,更不能在其他領域其他問題上隨意貼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