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的論文

經濟發展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0-11-25 01:07:41

① 關於中國當前經濟形勢的論文

下面是一篇會議論文,參考一下吧中國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改革問題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楊啟先教授

今天,我講兩個問題:一是當前經濟形勢,二是當前改革情況。純屬個人的一些看法,供同志們研究參考。

一、當前經濟形勢與發展前景

中國經濟,在連續三年實施積極宏觀調控政策的作用下,2000年以來,出現了不少新的可喜的變化,總的形勢比較好。具體表現如下:

1.經濟增速止跌回升。九十年代初,中國經濟年最高增長率曾達14%以上。由於經濟過熱,通貨膨脹,從1993年下半年起開始實行宏觀控制,速度隨之下滑,每年差不多回落一個百分點,到1999年最低只有7.1%。2000年以來,已經扭轉了這種減速運行的局面,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長8.2%,比上年全年高一個多百分點。
2.國內需求全面回升。針對連續幾年需求不足,市場疲軟的情況,從1998年起政府採取了增發國債,擴大基礎設施投資。提高職工收入、增加假日天數。實行消費信貸。完善社會保障等措施,有力地促進了國內需求的回升。2000年1一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歷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8%,增速加快了3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達1.8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7%,增速加快了4.9個百分點。
3.進出口貿易大幅增長。2000年以來,進出口貿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長,1一11月累計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33.4%,其中出口增長30.1%,進口增長37.4%,分別比上年同期的增速高出20多個百分點。4. 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2000年1一11月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潤3700多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2%。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盈利增長了1.4倍,虧損下降16.3%。
5.通貨緊縮局面有了緩解,城鄉居民收入連續增加。從1997年下半年起,中國開始出現通貨緊縮,消費價格絕對水平下降,1998年為1.8%,1999年為1.6%。2000年已基本扭轉了這種趨勢,1一11月轉為上升0.2%。按可比價格計算,2000年前三季比上年同期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2.5%,城鎮居民收入增長8.4%。

上述情況,不僅證明我們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經濟增速回升,已經取得明顯成效,而且標志著我們已經成功地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出現了重要轉機。不足之處是,目前的經濟增速回升,受政策性。外部性的影響較大,有礙經濟持續增長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依然沒有根本解決。為此,我們決定在第四季度增發500億元國債,以繼續擴大投資和內需,促進市場旺銷;加之國際經濟看好,出口仍將保持一定增長,以及去年第四季度增長基數較低等因素,將使中國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全年增長速度有可能達到8%,比上年上升一個百分點左右。到2000年底,第九個五年計劃可以全面完成,達到五年平均增長速度超過8%,國內生產總值全年達到1萬億美元,每人平均超過800美元的既定目標。

對於下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和目標重點,在不久前舉行的中共中央十五屆五中全會上,已經提出了一個輪廓的建議。現在,有關部門正在著手制定具體規劃,准備在明年初舉行的全國人代會上通過後實施。其主要的任務和發展趨勢是:

1、堅持繼續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要求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即每年平均增長達到7.2%左右,其中前五年可能略高一些,後五年可能略低一些。以進一步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在國際間的經濟競爭力,拓寬就業渠道,擴大居民收入,使城鄉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有較大提高。

2、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重點是: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高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和效益;實施西部大開發,合理調整生產力布局,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加快城市化發展步伐,逐步解決城鎮化水平長期過低問題,努力實現城鄉經濟良性互動,有效提高農村居民的勞動生產率和收入水平;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實現社會生產力既迅速而又持續的發展。
3.深化經濟改革,搞好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這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關鍵。重點是:進一步放開市場,建立和完善全國統一、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建立起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強化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進一步精簡行政機構,轉換政府職能,盡可能減少對經濟事務的行政性審批,不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消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種種體制性障礙。與此同時,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科技進步與人才培養,積極推進具有戰略意義的高新技術研究,集中力量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製造技術,航天航空技術等領域取得突破,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不斷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4.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改善外商投資環境。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面臨引進更多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要把吸收外資同產業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組改造和西部大開發結合起來,有步驟地推進銀行,保險、電信、外貿、內貿、旅遊等服務領域的開放。逐步對外商投資實行國民待遇,大膽吸收借鑒一切符合社會化生產要求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抓緊清理、修訂和完善有關經濟法律法規,依法保護外商合法權益,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國際規范和我國國情的對外法律體系與對外經貿體制。

可以預見,在即將到來的新世紀中,中國經濟將一定能夠在新的起點上以更大的規模向前發展。

二、當前經濟體制改革情況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實際上從1957年就開始了,當時主要是在行政管理許可權上放放收收,調整隸屬關系,雖然經過二十年的探索,但由於方法不對頭,沒有取得大的成功。改革開放以後,經過總結經驗,才認識到主要應解決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看清了計劃經濟的諸多弊端,提出來要以市場為取向進行改革,逐步擴大市場的比重,縮小計劃的比重,這才使改革一步一步走向前進。但是,社會主義究竟能不能搞市場經濟,或者商品經濟,在理論上存在著很大的爭論,改革也就不可能邁出很大的步子。直到九十年代初,小平同志視察南方講話以後,才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在此以前,不少同志還是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但小平同志明確提出來,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調節經濟的手段,不是區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標准。這樣,1992年黨的十四大會議上,才把這個理論問題最終突破,明確提出來,改革的目標是要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這是很不容易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究竟要幹些什麼?黨的十四大規定得很明確,主要要進行四個方面的改革。從現在來看,這四個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第一個方面的改革,是建立和發展一個真正的市場,作為整個經濟運行的機制。搞市場經濟就必須有市場,沒有市場就不能成其為市場經濟。而且這種市場不僅僅是一般的市場,必須是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不僅僅是商品市場,而是包括各種生產要素在內的全面的市場。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在市場改革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也可以說是在經濟改革中取得的最大的進展,商品市場現在已基本建立了。因為有沒有市場,最主要的衡量標準是價格,即價格究竟是由國家規定,還是由市場根據供求關系來浮動。由國家來規定,就不是真正的市場,而是一個模擬市場,所以不能單純以有沒有東西賣來作為衡量市場的標准。過去較長時期甚至最困難時期也有東西賣,有的地方甚至擺得琳琅滿目,但不是真正的市場,而是模擬市場,因為價格是國家規定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目前變化是相當大的。如消費品價格,在改革開放以前,95%以上是國家計劃規定的,現在95%以上已變為由市場決定。生產資料和農副產品采購價格,過去幾乎百分之百由國家計劃規定,現在大約80%(有說85%)以上由市場決定。這說明商品市場已經基本形成。當然,價格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全部放開,任何國家也沒有百分之百放開,有少數價格如公用設施。能源價格等一般仍應由國家控制,但在管理方式上要作一些改變。

要素市場主要有兩個,一是資金市場,一是勞動力市場,現在看來差距都還很大。資金市場衡量標準是看利率(包括匯率)是否放開,現在看還沒有。勞動力市場衡量標準是就業和工資是否由市場決定,這方面目前有兩種情況,非國有企業的勞動就業和工資基本上已經市場化了,國有企業的勞動力還沒有走上市場。

第二個方面的改革是企業體制和機制的改革,這是非常根本的。有了市場,但市場是否能很好地運轉,取決於市場運行的主體,即企業的體制和機制能不能與市場相適應。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基本上是兩種情況:非國有企業的體制和機制與市場經濟已基本上相適應,所以發展得很快,發展得很好,而且是當前經濟的最主要的增長點;國有企業的體制和機制與市場經濟至今還不相適應,盡管國家給了許多優惠政策,但困難還很大,已成為影響整個經濟發展。影響整個改革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第三個方面的改革是宏觀管理。基本上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宏觀調控手段的改革,或者說是新的宏觀調控手段的建立;另一部分是宏觀管理體制的改革。新的宏觀調控手段的改革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過去宏觀調控手段主要是依靠指令性計劃和行政命令,採取直接調控的辦法。搞市場經濟就不能採取直接調控了,要運用經濟手段進行間接調控。有一部分帶強制性的,也只能採取法律手段,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以財政、稅收、特別是金融手段為主的新的宏觀調控體系已基本建立起來,並在宏觀經濟調控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宏觀管理體制的改革進展較慢。主要是政府本身的改革,精簡機構。職能轉換進展比較緩慢。

第四個方面是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進展。特別是在分配製度和分配原則上,有了很大的突破。過去的分配,說是按勞分配,但實際上是平均主義的分配,鐵飯碗,大鍋飯,沒有大多的差別現在在理論上已經明確:分配製度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但是又必須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效益對,有可能分配,沒有效益就沒有東西分配。同時還進一步明確提出,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但生產要素如資本、技術、管理等也要參加分配。這些方面目前正在推進。分配製度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這是能不能達到合理分配、公平分配、保障社會穩定、保持群眾團結的一個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問題。這方面過去做得不夠,現在正在推進。

從以上四個方面,說明改革已取得不小的成績。正因為改革取得進展,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的經濟面貌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問題主要是發展不平衡,各個領域的改革有的進展快,有的進展慢。比如市場這個環節,商品市場的建立進展後面貌改變不了,而且還影響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影響金融體制和勞動體制的改革等。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黨的十五大已經明確就是要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具體組織形式就是公司制和股份制。主要途徑有兩條,一條是調整完善所有制結構,實質是一部分要轉讓和退出;一條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即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改組。有了這些指示精神,完全可以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革進程。從現在進展情況看,調整所有制結構快一些,真正按規范的公司制改組慢一些,因為對怎樣搞好規范的公司制改組,包括:如何做到股權多元化,如何建立起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經營者激勵和制衡機制等,還沒有找到一種切實可行和比較成熟的經驗,可能還有個探索過程。第三個方面是宏觀調控體系要進一步完善。稅收制度、財政制度、金融制度等都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但最為關鍵的是要加快宏觀管理體制的改革,即政府機構精簡和職能轉換。現在,大家對機構精簡都比較重視,但職能轉換很不理想,往往是變了一種形式來控制企業,控制經濟。比如過去搞計劃經濟,是用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計劃來控制,現在這方面確實是少了,指令性計劃已不多了。但不少地方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和利益,想方設法製造了各種各樣的審批項目,干什麼都要經過他審批。這是絕對不行的。現在中央很重視這個問題,必須想辦法解決。深圳對這個問題解決得比較好,大多數審批項目都已取消。因為這個問題不解決,企業還是活不起來。而且審批經濟比計劃經濟的透明度更差,可能帶來的權錢交易、以權謀私等問題會更多。所以,職能轉換一定要徹底,絕不能改頭換面,把原來的計劃權變成審批權。第四個方面就是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當前最突出的是由於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推進不快,已經影響和制約著國有企業改革的發展。因為國企改革必然要進行職工下崗分流,但又沒有人「兜底」。當然,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難度也不小,如中央去年就公布了社會保障制度中的退休養老制度改革方案,公費醫療制度改革方案等,這些方案都很好,但落實起來比較困難。最大的困難是長期積累下來的社會保障基金欠賬無法解決。據說這筆欠賬至少有3萬億元,要解決困難確實不小。但社會保障制度是維系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是廣大勞動者生活的基本保障。必須想辦法抓緊解決這個問題。

總起來說,我們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發展很不平衡,有的快有的慢,落後的主要是要素市場、國有企業改革、政府職能轉換、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等。必須下決心加快推進這些方面的改革,使其與其他方面的改革大體相銜接。因為體制就是一種制度,作為制度就應該是規范的和互相之間大體平衡的。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當前經濟生活中的許多混亂現象就很難解決,不正之風、腐敗現象也很難根除。而且,解決這些問題最終還要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法制,使各方面都依法辦事,這是實行市場經濟所絕對不可缺少的。所以,我們必須加快改革,爭取再用10年左右的時間,在我國建成一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本文是作者在中國糧食經濟學會第四屆會頁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學術報告)

② 求幾篇關於經濟發展的論文!

中國西部生態屏障對西部的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摘 要】我國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西部的經濟發展中生態屏障的存在,在一定意義上制約著西部區域經濟的發展,但只要合理地利用生態屏障、開發生態資源,就能適應既發展經濟又保護生態的經濟發展形勢,減少因經濟發展而給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實現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
【關鍵詞】生態屏障 經濟發展 合理開發
1 前言
區域的自然條件,是區域經濟發揮自然物質基礎與區域、人力、經濟活動有關的各種自然要素。所以一地的自然條件對一地的區域經濟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西部擁有各種豐富的物質生態資源,這些天然的自然生態資源形成了天然的生態屏障,對西部的發展有著一定的限製作用,從而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護了西部的原生態資源。
2 西部生態屏障的現狀
2.1西部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生態環境如果被破壞,很難恢復到初始狀態
西部雖然是現在中國擁有最多原生態景觀,最多礦產資源,且天然氣、煤、水能、有色金屬、鹽礦等資源在全國資源總庫中也佔有突出的地位,是我國21世紀發展的重要資源依託區域。由於人們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該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2.2西部地貌主要以山區、高原和荒漠為主,交通不便,公共設施不完善
以鐵路為例,截至2001年底,西部12省(市、區)的鐵路密度(按營業里程算)為37.67公里/平方公里,公路密度(按里程算)為1017.81公里/平方公里,而全國同期的對應數字則分別為72.97和1768.76;運輸也與鐵路運輸類似。交通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來說也是尤為重要,而西部由於自身的地形地貌,自身的生態環境形成了自身的生態屏障。
2.3西部自然氣候不穩定,多屬自然災害頻發地
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頻率與強度明顯上升,直接危及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而我國西部受特殊的生態環境的束縛,災害也是非常的頻發,這些自然災難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制約著西部的經濟發展。
3 生態屏障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原因
3.1以出讓資源的形式來發展地區經濟,導致該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西部很多地區走入了越窮越開發,越開發就越窮的惡性循環。加之治理速度遠不及退化速度,生態安全威脅成為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威脅,更加劇了地區經濟貧困化和農民貧困化,巨額的生態赤字導致了巨額的財政赤字和教育文化赤字。
3.2該區的地形地貌自然阻斷與中東部的頻繁聯系
西部地區由於天然的地形地貌,不少省份存在對外公路通道建設不足或對外通道不順的問題,尤其是西部地區通往東中部經濟發達地區及周邊國家之間的公路通道數量較少,等級較低,通行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西部地區與中東部發達地區及周邊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形成天然的屏障,影響著西部經濟的發展。
3.3由於地處氣候多變區,自然阻斷了一些外資的流入
西部內陸地區,高原、山地較多,氣候乾燥,有的年份西南和季風來得晚,或退得早,或是風力太弱,雨水不足,從而決定了原始脆弱的生態環境,易發較為強烈的生態災難。災難的頻發也會該地區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氣候的強烈變化,使得某些產業在此地無法興起,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地區產業經濟的發展。 4 西部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4.1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夠,治理不足
自身所處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保護力度不足,過度的開發,又沒有合理的治理。這樣只會讓生態屏障效應越來越明顯。生態的脆弱性經不起污染,很多產業引進不進來,因為他們花更多的財力、物力、人力來治理由於企業給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
4.2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的不足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電力、通訊、供水等。在交通上,形式單一,網路覆蓋不夠廣,很多較為落後或偏僻的地方還沒有通公路。西部地形多為山區,地勢凶險,有些地區電網都還無法覆蓋。通訊、電網都無法涉及,通訊就更無法全面地展開。西北有很多地區,目前還處於極度乾旱的狀況,年降水量很少,而供水管道的埋設也是困難重重。
4.3西部地區人才的缺乏
自身培養人才不足,外來引進人才的機制不健全,導致西部人才匱乏。由於東部發達地區在經濟收入上,工作環境條件上,以及用人觀念意識上的相對優勢,西部地區優秀人才向東部地區流動的趨勢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就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
4.4西部投資環境不具吸引力,國家支持力度有限
外資投入不足,自身的投入也不足,就算有在良好的資源,也拉動不了地區經濟的發展。首先國家預算不足,自籌資金有限,引進的外資也是少之又少,也成為制約西部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
5 建議及解決措施
5.1合理利用生態屏障,建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屏障的存在一方面阻礙了西部區域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也保護了西部地區的某些原生態景觀和資源,所以建立一套可持續的發展戰略既能讓西部擺脫生態屏障也能合理的保障西部的生態環境。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這是推進西部開發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5.2西部產業結構的調整:從一二產業逐步向第三產業調整向優勢產業調整,發揮原生態的獨特優勢,變生態屏障為生態優勢,吸引更多的遊客、更多的外商。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起點要高,不能搞重復建設;要加強農業基礎,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合理開發和保護資源,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快工業調整、改組和改造步伐;大力發展旅遊等第三產業。
5.3加強區域間的合作:東部現在是新技術和各領域高端人才的聚集地,而東部的各種資源也是有限的,把東中部地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優勢與西部地區的資源、市場和勞動力優勢結合起來,實行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建立市場化的地區之間企業協作機制,就可以與西部的資源優勢互補,將技術與資金引進西部,形成合作互補共同發展的態勢。
5.4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運輸,通訊事業,能源等等。這些都是發展西部區域經濟的前提與保證。打破原有生態屏障的束縛,加快與中東部的頻繁聯系,必須從戰略眼光出發,下更大的決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設,適當超前。要以公路建設為重點,加強鐵路、機場、天然氣管道干線建設;加強電網、通信和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要堅持把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節約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要在做好充分論證的基礎上,著力抓好一批重大骨幹工程。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在經濟的增長中有著很大的貢獻的作用。
5.5建立良好的人才隊伍:一是發展基礎教育,普遍提高全民文化技術素質;二是利用有利條件,發展專業教育,提高在校大學生比重;三是制訂優惠政策,穩定人才,吸引人才迴流;四是從國內外聘請高素質專家,開發新項目。

③ 談談我國經濟發展前景 論文1000字!求參考!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d.結論。
論文提綱也可以用最簡單的格式和分類,簡單明了地說明論文的目的、依據和意義,甚至是兩句話。這種提綱往往是用於科學論文,而且在對於各種概念有相互聯系而不是孤立的出來討論的情況下。如果總要分出1、2、3......點來寫的話,往往會變成「八股文」的模式,這樣的論文往往是應付式的論文,其真正的科學價值會大打折扣。

④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經驗教訓論文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經驗教訓主要是經濟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內,這是亘古不變的道容理,沒有永遠的繁榮,我們確實需要提高警惕,但是經濟繁榮的同時,人們往往被現實沖昏了頭腦,正如現今的中國,種種跡象表明,我們正處於一場危機的風口浪尖中,但是這正是我們不願看到的,地方政府會採取輿論隱瞞的方法,我們其實並不知情,巴菲特說過,危機中才是最賺錢的,現今的中國,處處可見泡沫的跡象,隨著人民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國內市場動力不足,我們的經濟證逐漸感到的乏力,這在歐美發達國家中已經出現過了,我們要吸取教訓,積極採取方法規避風險,首先我們要優化經濟結構,改變單一的經濟增長模式,積極開拓國內市場,減少對外界環境的依賴,開拓國內市場,就要關注民生問題,尤其是教育,醫療,住房問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才是解決之道,改善經濟結構還要積極創新,另外我們要注意保護民族經濟,從很多跡象我們看出,外國某些勢力正在蠶食民族經濟,比如中國的農業正逐漸收國外企業的控制,還有熱錢問題,這也是引發通脹的重要因素,此外很有很多注意的問題,只要我們提高警惕,保持清醒,政府採取正確的措施,我們就會穩定繁榮的發展下去。

⑤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怎樣的形式的論文

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怎樣的形勢,我覺得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還是比較好的,現在國民經濟正在逐漸的恢復。

⑥ 有關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論文2000字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20年來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上海作為中國的特大型城市和經濟中心,則創造了開埠以來輝煌的業績。然而上海在已走過的20年歷程中並非一帆風順,也曾有過曲折,在鄧小平關於上海改革開放的重要指示指引下,以浦東的開發開放和黨的十四大召開為契機,上海的經濟發展出現了新的高潮。
一、鄧小平對上海改革開放的構想
鄧小平對上海改革開放有著一系列精闢論述和重要指示,他的基本構想是:通過開發開放浦東,來振興上海;通過抓上海的發展,來帶動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鄧小平運籌帷幄,提綱挈領地指出上海加快發展的關鍵是開發浦東。他說:「開發浦東,這個影響就大了,不只是浦東的問題,是關繫上海發展的問題」。這是因為,浦東的開發開放,可以成為上海加快發展的突破口和先行區,使整個上海的產業結構、城市布局和基礎設施得到調整和改造,使上海能夠擴大對外開放度,這就為上海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機遇,由此來帶動上海的振興,並把上海推到改革開放的前沿。
振興上海,加快上海的發展,其根本目的還是要推動全國的改革開放,使其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正如鄧小平高瞻遠矚地指出,要用宏觀戰略的眼光分析問題,「比如抓上海,就算一個大措施。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浦東的開放開放,也被賦予了同樣的意義,即這不單單是關繫上海的問題,用鄧小平同志的話來說,「是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問題。」鄧小平甚至不無遺憾地說:「回過頭看,我的一個大失誤就是搞四個經濟特區時沒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現在長江三角洲、整個長江流域,乃至全國改革開放的局面,都會不一樣。」這段話固然體現了鄧小平作為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謙虛恭謹的胸懷,但也點出了上海在全國改革開放一盤棋中的重要地位。鑒於上海在全國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抓上海的發展,讓其發揮示範、輻射作用,有利於先進技術沿長江由東向中、西部的梯度轉移,有利於我國沿海、沿江、沿邊全方位開放大格局的形成,從而帶動全國的發展。這是鄧小平統籌全局的英明決策。鄧小平在明確上海在全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的同時,還為上海指明了加快發展的具體做法。第一,上海要「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第二,上海要發展金融業。因為「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上海過去是金融中心,是貨幣自由兌換的地方,今後也要這樣搞。」鄧小平對上海金融業寄予厚望,說「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第三,上海要遵守國際慣例。鄧小平指出,「只要守信用,按照國際慣例辦事,人家首先會把資金投到上海,競爭就要靠這個競爭。」
雖然上海起步晚了,但是鄧小平卻對上海加快發展充滿了信心,相信上海完全可以後來居上。他詳細分析了上海能夠後來居上的有利條件,即:第一,「上海民心比較順,這是一股無窮的力量。」尤其重要的是,「上海工人階級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帶頭羊。」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同樣也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的參與,而工人階級是其中的主力軍。上海的改革開放得到工人階級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因此「完全有條件搞得更快一點。」第二,「上海在人才、技術和管理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輻射面寬。」上海作為最重要的經濟城市,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經濟建設人才,迄今擁有各種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近百萬人。上海還有較高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生產技術,使企業的經濟效益都較好。這些都是上海加快發展所需的寶貴資源。第三,「上海有特殊的素質、特殊的品格。」這是上海因歷史發展而形成的人文優勢。上海人來自五湖四海,同時又走向四面八方,他們同各種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相處,經歷了兼收並蓄、重煉再鑄的過程,使人的反應程度與適應能力隨之增加,善於包容和轉換各種事物,形成了高度的開放性、敏感性和靈活性,產生了具有鮮明的上海標志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以及交往准則等,這就使「上海完全有條件上得快一點。」第四,90年代是上海發展的一次機遇。從國際來看,冷戰結束,兩極格局被打破,「和平與發展」正成為世界上越來越多人的共識。而亞太地區經濟又正處於高速發展時期。從國內來看,改革開放十多年,政治穩定,社會安寧,經濟發展,成就顯著,特區開發已獲得經驗。因此上海遇到了加快發展的國際國內最好的環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1992年春節,鄧小平在上海強調,這是你們上海最後一次機遇,這個機遇你們不要放過,你們要大膽地闖一闖。1993年春節,鄧小平在上海又著重強調了抓住機遇的問題,他說,「希望你們不要喪失機遇。」

⑦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論文(1000左右)

內容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對外開放的推動下,中國零售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績。隨著外資的大舉進入,零售業發展表現為規模迅速提升、新舊業態並存發展、市場集中度和零售業現代化水平提高。但是,中國零售業仍然存在規模偏小、快速膨脹式擴張等問題。今後,中國零售業的發展趨勢體現為走規模化經營道路、新型零售業態進一步發展等。
關鍵詞:對外開放特點問題發展趨勢

中國零售業發展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流通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推動下,中國零售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到2003年,批發零售業商品零售額達到37693億元,比1991年增長5.5倍,年平均增長15%;到2003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5842億元,比1991年增長了近5倍。在行業規模迅速提升的同時,中國零售業的業態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由單一的百貨商店為主導的業態結構,發展為百貨商店、超級市場、倉儲商店、專業商店並存的多元化業態結構。自2004年12月11日開始,我國零售業市場全面開放,這也使得外資零售企業大量進入我國,這直接影響著中國零售企業積極引進、吸收發達國家先進的治理方法和經營理念,使中國零售業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具體看來,中國零售業的特點表現為:
零售業規模迅速提升
200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5842億元,比1991年增長了近5倍。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29777億元,年均增長17%;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6065億元,增長13%。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7693億元,增長15%;餐飲業零售額6066億元,增長123%;其他行業零售額2083億元,增長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穩步增長,部分商品的零售額增長十分迅猛,成為零售市場上的一些亮點。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銷售額中,汽車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68.5%,通信器材類增長70.9%,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8.3%,傢具類增長28.2%。
從零售百強企業來看,商品銷售額和商品銷售的平均規模快速增長。與2001年的相比,2002年百強零售企業的商品銷售總額增長23.6%,商品零售額增長26.8%,零售增長速度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16.3%。2002年零售企業百強平均每家企業商品銷售總額為28.95元人民幣,零售額為24.13億元,比2001年分別高5.53億元和5.1億元。
新舊業態並存發展
對外開放以前,中國零售市場長期保持著百貨商店一統天下的單一格局,百貨商店的市場份額達到60%以上。對外開放以來,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和零售市場競爭的加劇,大型綜合超市、超級市場、便利店、專業店、專賣店、家居中心、倉儲商店等新型零售業態得到快速發展,成為中國零售業規模擴大的主要動力。在2003年零售企業百強中,以超級市場、專業商店等新型零售業態為主的零售企業已佔47%,其商品銷售總額同比增長42.2%,比以百貨店業態為主的零售企業的增速高24.4%。
盡管受到新型零售業態的巨大沖擊,百貨商店並沒有消失,而是進入了一個調整和轉型期,並繼續保持著中國零售市場的主要業態地位。百貨店將原有的中低檔商品和五金家電等商品會分流出去,專注做精品化、品牌化、高毛利、低周轉的百貨,體現百貨公司的層次感、時尚感,引領時尚變化的潮流。百貨零售企業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仍在穩步增加,其發展的絕對速度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在2003年中國零售百強企業中,百貨類企業仍佔53%,百貨商店仍然是中國零售業的重要力量。
市場集中度提高
對外開放以來,中國零售百強企業迅速成長,市場份額逐步向優勢企業集中。2001年,零售百強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5.06%,2002年提高了0.87個百分點,達到5.93%。2003年中國零售百強企業實現銷售額達4129.8億元,比2002年提高56.2%,占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比2002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2002年排名前十位零售企業商品銷售總額佔零售企業百強商品銷售總額的比重為38.8%,比2001年提高了4.7個百分點。零售行業市場集中度的提高,不僅發揮了穩定市場的作用,還將帶來工業、商業、消費者三者關系的調整。
零售業現代化水平提高
近年來,中國零售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除了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零售業態發展較快外,更重要的是先進流通經營與治理技術得到快速推廣。北京、上海、廣東等地推廣先進流通經營與治理技術,發展現代流通,大中型商場90%以上都建立了銷售時點治理系統,50%以上大中型商場應用了條形碼技術,一大批零售企業建立了治理信息系統,積極應用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和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和電子商務,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治理水平,降低了流通費用。一批現代化水平較高的零售企業應運而生。
外資大舉進入
據統計,從1992年開始,截至2003年9月,全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約30億美元,批准設立外資商業企業264家,分店2200多個,分布在國內20多個省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世界前50名大型零售商大多數已在中國佔領了一席之地,知名的零售業巨頭如美國的沃爾瑪、法國的家樂福、德國的麥德龍、日本的伊藤洋華堂等,已經逐步在我國形成了一定的網路規模。1998年,外資零售企業的零售額佔全國零售總額的比重大約為1.5%,2000年增長至3%左右。

⑧ 論文談談中國經濟發展前景1000字

第一,可以體現作者的總體思路。提綱是由序碼和文字組成的一種邏輯圖表,是幫助作者考慮文章全篇邏輯構成的寫作設計圖。其優點在於,使作者易於掌握論文結構的全局,層次清楚,重點明確,簡明扼要,一目瞭然。[2]
第二,有利於論文前後呼應。有一個提綱,可以幫助我們樹立全局觀念,從整體出發,在檢驗每一個部分所佔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間是否有邏輯聯系,每部分所佔的篇幅與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稱,各個部分之間的比例是否恰當和諧,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絲絲入扣、相互配合,成為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都能為展開論題服務。經過這樣的考慮和編寫,論文的結構才能統一而完整,很好地為表達論文的內容服務。
第三,有利於及時調整,避免大返工。在畢業論文的研究和寫作過程中,作者的思維活動是非常活躍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從表面看來不相關的材料,經過熟悉和深思,常常會產生新的聯想或新的觀點,如果不認真編寫提綱,動起筆來就會被這種現象所干擾,不得不停下筆來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寫的從頭來過;這樣,不僅增加了工作量,也會極大地影響寫作情緒。畢業論文提綱猶如工程的藍圖,只要動筆前把提綱考慮得周到嚴謹,多花點時間和力氣,搞得扎實一些,就能形成一個層次清楚、邏輯嚴密的論文框架,從而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寫論文的學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寫成提綱,再去請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較易提出一些修改補充的意見,便於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導。

⑨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怎樣的形式論文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相對較為有利,但面臨的矛盾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價高位運行.由於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勞動工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今後一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很艱巨.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從投資需求看,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明顯回落.從最終消費看,受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的影響,加之部分消費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有所減弱.從外部需求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出口企業生產、資金、匯率成本提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緩態勢.
第三,結構調整壓力增大.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投資的貢獻率.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來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長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結構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矛盾交互疊加,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與此同時,受融資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大,經濟效益下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於高位,買賣雙方博弈使市場陷入僵持狀態.

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當前,應從兩方面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
一是要處理好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與增強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的關系.當前,穩定物價總水平仍然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宏觀調控的取向不能變.
與此同時,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必須增強宏觀經濟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要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使貨幣信貸增速逐步降下來,為穩定價格總水平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的復雜變化對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和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的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