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城鎮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意義
1. 什麼是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似乎直到今天,「道路」還不清楚。道路不清怎麼走?或者說,先把道路搞清楚在開始「化」,這都是不現實的。筆者認為,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就在我們的租下,如果從「改革開放」算起,經濟走了20多年,問題是需要很好地總結經驗,不斷提高和完善。中國的城鎮化就得從農民進城開始,一步一步地「化」。別國的道路可以借鑒,但不能簡單地搬用。 2. 城鎮化從「數量」到「質量」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當前的傾向之一是,只求「數量」,滿足於城鎮化率的提高;傾向之二是,追求所謂「理想化」的、「正規的」城鎮化,一蹴而就,一步到位。這都是不夠全面、不夠實際的。從前面的分析看,如此快速的城鎮化,要把大量農民在較短時期轉移到城鎮,而且在還存在嚴重的「瓶頸」和巨額城鎮化成本的現實情況下,只能接受「正規」和「非正規」並舉並存的事實。可能在今後一段時期,「候鳥型」農民工、大城市的流動人口,「非正規經濟」的就業的等,會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大城市長期存在。從城市規劃和管理上,不要把這些一概看作「臨時」和「不正規」,而是應該妥善的予以統籌和安排。因為它正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一種反映。 3. 中國城鎮化採取什麼樣的空間模式。這個問題涉及到:「化」到城鎮的農民主要向什麼樣的城市集中?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還是「農村城鎮化」?我國實行了幾十年基本不變的城鎮發展方針在1990年代末作了調整,概括說來就是不同規模、不同等級的城鎮協調發展。這種調整適應了市場經濟的規律和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城鎮的發展受到經濟規律的影響和作用,往往不是人們主觀意志能過左右的。今天全國農民向城鎮遷移的大動向,一定程度上是這種規律的反映。但是,人的主觀能動性(表現為規劃、調控)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B. 城鎮化將怎樣影響中國經濟
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大約45%,30年以後,大約達到75%。要知道,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意味著約有2000萬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居住、生活、就學、就業。這將是多大規模的建設工程! 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和水平。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這一要求透出重要信號:今後一段時期,一系列政策措施將圍繞「城鎮化」逐步展開,並對中國經濟社會產生深刻影響。 潛力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提高城鎮化的持續投資將起到長期帶動經濟增長的作用。盡管中國城鎮化率已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大約10%提高到大約45%,但與發達國家78%和世界平均49%的城鎮化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厲以寧算了一筆賬:今後中國城鎮化率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30年以後,城鎮化率大約達到75%。要知道,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意味著約有2000萬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居住、生活、就學、就業。這將是多大規模的建設工程!此外,城鎮化不僅能夠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帶來投資增長,還可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帶來消費擴大、促進社會和諧,可謂一舉多得。 重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當前,要把重點放在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上。專家認為,這一規劃符合中國國情,有利長遠發展。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認為,從中國國情看,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在資源、土地方面更加寬松,更有利於降低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成本。 亮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這立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被認為是此次會議上的亮點之一。 有關專家指出,此次中央提出的重大舉措,將使城市外來人口特別是農民工能進城,穩得住,為消費提供較大增長空間,並推動解決城鄉差距問題、維護社會穩定。 穩妥值得關注的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提到「推進城鎮化」時,除冠以「積極」一詞外,同時還強調了「穩妥」。 有關專家指出,這一點在城鎮化進程中必須加以重視,要堅決防止缺乏規劃,一哄而上,造成經濟波動、社會動盪;要堅決防止城市配套設施和管理跟不上外來人口的增加,造成城市就業、住房等壓力過大。
C. 城鎮化給社會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
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反的方面是:耕地面積減少了,一些有著深刻歷史意義的村莊不見了。
正的方面是,人均收入增加了,帶動了當地經濟生產力等等
D. 城鎮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
對中國城鎮化問題的幾點認識
鄒 德 慈
近年來,城鎮化幾乎成為舉國上下極其關注的一個重要熱點問題,他不但是學者們在論文中經常討論的主題,而且成為眾多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研究生的一項重要選題。通過傳媒,社會各界人士也越來越關心中國的城鎮化問題。尤其重要的事,自從1998年中國政府關於解決我國「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決策和在國家「十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提出推進城鎮化的戰略和對我國幾十年不變的城市發展方針作了一定調整後,人們普遍認識到推進和加速城鎮化,使農村富餘勞動力和過量的農業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措施之一。自此,「城鎮化」從學者們的論壇走上了各級政府的計劃和議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青睞。很多地方的領導開始注意本地的城鎮化率,與國內、國外多方比較,找差距,訂目標,提出提升城鎮化率的計劃,表示了若干年後要達到或超過某某水平的豪邁決心。前不久,某特區城市(在特定條件下)提前「消滅」了農村人口,達到100%城鎮化,曾得到媒體的大力宣傳,就是這方面社會心態的一種反映。
城鎮化市各個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一種社會變遷過程的反映,是客觀規律的反映,中國也不例外。但是縱觀世界,各國的城鎮化過程無不和他們各自的國情(包括經濟、社會、歷史、地理、民族、文化等)有關,從而呈現出不同的城鎮化道路和不同的特點。城鎮化是受工業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所帶動,但是它的推進,也反過來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對待城鎮化,既不能「人為抑制」,也不能「拔苗助長」。根據世界各國和我國自己城鎮化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以此指導我國的城鎮化進程,這是比當前紛紛「提指標」,「搞攀比」更有意義的事情。
20世紀是全球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期,尤其是二戰以後,全球城鎮化率到20世紀末達到48%,而20世紀初只有13%,100年間提高35個百分點。全球城鎮人口達到28.6億。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大量發展中國家開始城鎮化,其中一部分國家出於農業生產率低下,農民缺少生計,大量湧入缺乏就業崗位的大城市而造成所謂「過度城鎮化」現象,一部分發達國家則基本達到了城鎮化相對停滯的階段。這些國家的城鎮化率不再上升,但並不意味著城市停止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紀全球城鎮化過程中,隨著城鎮人口數量的增長和他們在國家和地區總人口中所佔比重的提高,城鎮的空間形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是大城市的不斷增長。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71座,2000年增加到388座。人口超過1000萬的巨型城市是20世界後半期出現的。1950年只有1座,2001年已有17座,其中13座在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的上海、北京)。這種巨型城市無一例外地都是「區域性的城市」,城市的「范圍」就是一個「區域」,其影響范圍就更大了。從區域范圍看,有些發達地區出現了以一個或幾個大城市為核心,周圍分布著成組成群中小城鎮的都市連綿區。這種特大城市組群形態的出現是經濟發展,特別是交通運輸條件發展所促成。可見,全球城鎮化不僅表現在數字上和比重的提高,還包含著豐富的、空間形態上的發展變化,表現出多樣的形勢和特點。
中國的城鎮化,有自己的發展歷程和特點。自建國時,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1個階段從1953—1958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國家開始進行工業化。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吸收大批農民進入工廠,城鎮人口有計劃的增長,是城鎮化穩步進行的時期。全國城鎮化率從10.6%提高到16.3%,年均提高0.63個百分點。第2個階段從1958—1978年是城鎮化徘徊、停滯的階段,由於「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的干擾,指導思想搖擺和一度曾試圖走「非城市化的工業化道路」,城鎮化率20年至提高1.6個百分點,年均增長0.08個百分點,還有幾年是負增長。第三個階段從1978年至今,是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率至2002年提高到39.1%,年均增長0.88個百分點,1998年後幾年超過1個百分點。這同中央指出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重要途徑之一和在「十五」計劃中明確提出推進城鎮化的戰略,調整部分限制和不利於農民進城的政策等因素有關。中國50年的城鎮化歷程表明:①工業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帶動了城鎮化,城鎮化又會從正面或負面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②國家的有關方針和政策,對城鎮化進程有很大影響;③至2020年或更長時期,中國的城鎮化還將經歷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中國城鎮化的顯著特點是:就全國而言,城鎮人口增長的主要來源是農村人口向城鎮的遷移。其「動力」來自兩個方面:農村存在大量富餘勞動力;城鎮存在吸引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包括正規和非正規的)。從1980年代開始的「民工潮」最能說明這個問題。這個「潮」並非經過組織,基本上是自發形成,至2003年底,全國已形成近1億人的「潮流」。起初是沿海城市發展「外向型」工業,農村富餘勞動力是「廉價勞力」的巨大源泉;鄉鎮企業的興起則是另一個吸引農村勞力的塊體。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從「離土不離鄉」到「鄉村城鎮化」,從「小城鎮戰略」到大規模「跨區流動」,都是不同形式的城鎮化的表現。當前的情況時,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每年要「吸納」相當數量的「流動人口」,其中滯留半年以上的被視為「城鎮人口」(按照全國「五普」的統計口徑)。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和城鎮,則是「輸出」流動人口,涇渭分明。據有關部門調查,幾年來這類流動人口中,只有17%左右在城鎮「定居」下來,成為「真正」的城鎮人口,80%以上是「候鳥型」的流動人口。他們每年到城市打工掙錢,年終帶錢回家過年,這是造成我國規模罕見的「春運潮」的根源。大量農民工願意去城鎮「打工而不久居」是反映了當前城鄉經濟水平差異的現實狀況,包括城鎮(特別是大城市)生活居住的「門檻」過高是原因之一。因此,中國當前的城鎮化主要是依靠農民的遷移(多種方式),與歐洲某些國家在早期城鎮化時期依靠農民破產而進城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國,黨的政策保護農民擁有耕地的使用權,擁有宅基地和自留地的權利,也是中國的特點。但是從長遠看,只要農村還存在源源不斷的富餘勞動力,城鄉的生活和收入水平還存在顯著的差距(這種差距近幾年還有所擴大),農民流向城鎮,「候鳥型」和「留下久居型」都會長期存在。從理論上講,只有當這種差距基本消失,流動才會停止。總的看來,我國城鎮人口的增長,除了主要來源是農民之外,還有城鎮人口的自然增長,高校畢業生和復轉軍人中原農村生源、兵源的留城等,境外移民數量很少。就單個城市而言,城鎮建的流動逐年增多。可見,實際上「化」的過程是多種形式的,甚至每個城鎮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不像有些同志想像得那麼簡單。至於當前比較普遍存在的,在城市人口規模上盲目主觀地「做大」,顯然是沒有道理的。
其次,中國地區差異很大,情況比較復雜,表現在分省(區)的城鎮化水平上差別也較大。總的說來,城鎮化率的高低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呈正相關關系,但具體分析起來不僅如此。例如,以全國分省(區)2000年的城鎮化率做個比較,除4個直轄市外,在27個省(區)中,廣東高達55%,雲南為23%,數值相差1倍多。這種差距並不正相當於兩勝競技水平的差距。東北三省城鎮化率均達50%上下,內蒙40%左右,新疆35%,均高於不少內地省份,但並不正好反映經濟水平的相互關系,而是由於各省(區)本身地理、歷史、政治、農業結構、人口密度等提點不同所致。國外的城鎮化也有類似情況。例如,以1999年世界城鎮化水平而言,高收入國家平均77%,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75%,指數很接近,但兩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差很大。這是由於拉美一些國家存在「過度城鎮化」現象的緣故。可見,當前國內一些地區和城鎮簡單化地在城鎮化率的數值高低上搞「攀比」,不如結合自己地區的特點,從實際出發,很好研究如何在經濟發展、城鄉建設上實實在在地多做工作有意義的多。
最近,國家正在研究制定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城市發展與城鎮化」被列為重要專題,這是非常有意義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斯蒂格列茨(J.E.Stiglitz)教授把中國的城鎮化和美國的高科技並列為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進程的兩大關鍵因素,並認為城鎮化是新世紀對中國的第一大挑戰[1]。這位學者的論斷是正確的。中國2002年的城鎮化率39.1%,低於世界平均水平(48%),全國城鎮總人口5億,總量為世界第1位,大約是美國全國人口1.8倍。21時解除其對我國是一個戰略機遇起,解決「三農」問題是國家的「重中之重」,原有城鎮也需要發展和提高。從各方面分析,把城鎮化看作是中國21世紀(初、中期)最巨大的一項社會工程是不為過分的。專家們認為,根據對今後一段時期全局情態的分析,我國至2020年城鎮化率預期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是較為適當的。以此推算,我國至2020年的城鎮化率可能達到57%,城鎮人口年均增加1800多萬人,總共有3億農民轉為城鎮人口(比美國現在的全國人口數還要大),如果計入城鎮人口自然增長因素,城鎮總人口將達到8.4億。這是一個巨大的數量。
3億農民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轉移到城鎮,成為城鎮人口,在世界城市發展歷史上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壯舉」。不少學者指出:真正意義的城鎮化,不僅是農民「身份」的改變,還包括從市的產業、生活居住的方式、文化素養等各方面的變化。這無疑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而且變化是漸進的。即使第一步——「身份」的變化,也不僅只是戶籍的改變,而是有很多基礎性的條件需要准備。經過一定研究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影響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主要「瓶頸」,不是戶籍、政策等問題,排在首位的是「就業」問題。其後是資源問題,即水源、能源、土地等問題。我國城鎮的就業形勢一直比較嚴峻,從1978~2020年,全國城鎮年均增長就業636萬人,近幾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9%,如果加上「隱性」事業,數字將更大一些。如果今後按照年均新增城鎮人口1800多萬人計,需要新增的就業崗位為年均800多萬個,任務是非常艱巨的。為此必須進一步發展城鎮經濟,擴大規模,開拓新的產業,在結構調整上注意發展能過提供較多的就業崗位,生產鏈較長的企業。
資源問題是另一個重要「瓶頸」。我國大部分城鎮存在「缺水」問題。有些城市盲目「做大」,往往「盲」在不顧水資源的制約,指望國家來解決燃眉之急(包括遠距離調水等)。這是一種只顧局部、不顧全局,不計成本,不利於可持續發展的片面觀點。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城鎮合理的布局和合理的發展規模,把推行「節水型」城鎮,作為一種戰略性的措施。能源問題也是嚴峻的。每年新增1800多萬城鎮人口,對電、石油、燃氣、煤等能源消耗的增量是很大的。僅以石油而言,我國現在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我國的城鎮,特別是大城市已開始進入「汽車時代」,勢頭方興未艾。面對這種態勢,唯一的選擇是大力發展多種交通方式的城市公共交通,與私用汽車「比」便利,「爭」客流;從長遠看還要調整城市的能源結構,採用「綠色」的、可再生的新型能源,比堅決推行「節能城市」戰略等。土地是城鎮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資源。我國現有城鎮的土地利用與世界各國比較,是屬於「中等高密度」的。大量農民成為城鎮人口,他們的居住形態將從分散、低層、獨居為主變為集約型、多層為主的城市社區,如果原來的宅基地也能轉換為城鎮居住用地,那麼城鎮化並不比農村多佔土地。城市本來就是一種集約型的居住方式。近幾年那種盲目圈地造成的耕地流失和浪費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相信會逐步得到糾正。但是新增城鎮人口總要佔用一部分土地,包括耕地。年均新增1800多萬人,如果按現行規劃用地標准簡單測算,則需要2000km2左右的土地(合300萬畝)。數字也是很大的,並且超過近幾年土地供給的規模。中國的城鎮應該提倡和利用低,在合理的基礎上節約用地,做到「精明增長」。在空間結構上採取「緊湊發展」的模式,但要保證必要的生態環境條件,合理的密度。項目建設(包括工業、交通等在內)要滿足衛生的要求,採取合理的用地標准。
如何應對我國今後20年左右的城鎮化,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是一項重大的課題,需要長期的研究。現在僅就近幾年學術界和領導層經常關注和討論的幾個問題,談一下筆者的看法:
1. 什麼是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似乎直到今天,「道路」還不清楚。道路不清怎麼走?或者說,先把道路搞清楚在開始「化」,這都是不現實的。筆者認為,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就在我們的租下,如果從「改革開放」算起,經濟走了20多年,問題是需要很好地總結經驗,不斷提高和完善。中國的城鎮化就得從農民進城開始,一步一步地「化」。別國的道路可以借鑒,但不能簡單地搬用。
2. 城鎮化從「數量」到「質量」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當前的傾向之一是,只求「數量」,滿足於城鎮化率的提高;傾向之二是,追求所謂「理想化」的、「正規的」城鎮化,一蹴而就,一步到位。這都是不夠全面、不夠實際的。從前面的分析看,如此快速的城鎮化,要把大量農民在較短時期轉移到城鎮,而且在還存在嚴重的「瓶頸」和巨額城鎮化成本的現實情況下,只能接受「正規」和「非正規」並舉並存的事實。可能在今後一段時期,「候鳥型」農民工、大城市的流動人口,「非正規經濟」的就業的等,會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大城市長期存在。從城市規劃和管理上,不要把這些一概看作「臨時」和「不正規」,而是應該妥善的予以統籌和安排。因為它正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一種反映。
3. 中國城鎮化採取什麼樣的空間模式。這個問題涉及到:「化」到城鎮的農民主要向什麼樣的城市集中?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還是「農村城鎮化」?我國實行了幾十年基本不變的城鎮發展方針在1990年代末作了調整,概括說來就是不同規模、不同等級的城鎮協調發展。這種調整適應了市場經濟的規律和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城鎮的發展受到經濟規律的影響和作用,往往不是人們主觀意志能過左右的。今天全國農民向城鎮遷移的大動向,一定程度上是這種規律的反映。但是,人的主觀能動性(表現為規劃、調控)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特別在資源和環境保護,重要的制約的開發引導,基礎設施的綜合規劃等方面一定要較強宏觀的監測和調控,包括做好區域城鎮體系的規劃和城鎮規劃,使中國的城鎮化走向健康發展之路。
注釋:
[1]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列茨(J.E.Stiglitz)1999年7月23日在北京「城市發展高級圓桌會議」上的講話。
E. 城鎮化對推動經濟持續發展能起到什麼好的作用
城鎮化是每個國家在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必經的過程,也是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也伴隨著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完整意義上的城鎮化的科學含義包含兩個互相聯系、互相補充的內容:一個層次是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另一個層次是轉入城鎮的那部分人的生存條件、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等的城鎮化.
一、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必要性.
1,可以經濟結構的調整,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雖然目前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歷史上長期積累下來的結構性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要保持經濟社會的平穩較快發展,必須進一步加大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世界各國發展的一般規律表明,城鎮化是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的重要推動力量.這一規律也同樣適用於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充分發揮城鎮的聚集效應和輻射作用,可以帶動經濟資源重組整合,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城鎮化的發展促進了人口在城鎮的集聚,從而能夠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促進二三產業發展.這樣,就可以帶動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調整,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2、可以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為經濟發展提供廣闊市場和持久動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的三大動力是投資、消費和出口,其中消費需求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若需求不足,經濟便會陷於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的境地.城市是消費的聚集區,城鎮化可以創造巨大的消費需求.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超過了50%,但與發達國家80%左右的城鎮化水平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有研究表明,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有2000萬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由於城市人口的消費是農村的2.7倍到3倍,將拉動最終消費增長約1.6個百分點.我國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將使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這部分人員蘊藏的消費潛力釋放出來,就會大大提高市場的有效需求.同時城鎮化發展了,農民收入來源增多了,農民就可以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費水平,把農村潛在的市場變成現實的消費需求.因此,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必將進一步開拓城鄉市場,擴大消費需求,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
3、可以為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
我國農村人口多,人均農業資源水平低,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緩慢,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滯留在有限的土地上.目前我國的農村富餘勞動力有1億以上, 不把這部份勞動力轉移出來,就不能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就不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城鎮化建設,大力提高城鎮化水平,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城鎮特別是星羅棋布的小城鎮是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有效載體.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就可以通過城鎮經濟的發展,創造新的就業領域和勞動力需求,例如城鎮的基礎建設、工業生產、商品的運輸和交易及社區服務等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特別是城鎮的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和第三產業,能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較多的就業崗位.據有關專家推算城市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GDP提高0.15個百分點,就業提高0.33個百分點.因此,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已經成為吸納農村富佘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
4、有利於優化城鄉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
我國的城鎮化進程與城鄉一體化是直接相關聯的,並將直接推動城鄉一體化新格局的形成.在城鎮化進程中,改變城鄉有別的戶籍管理、勞動用工和社會福利制度,將形成城鄉居民在就業機會和社會福利范圍及水平上的公平,城鄉的戶籍制度、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將逐漸統一.
同時,我們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完善提升農村基礎設施,積極構建農村服務體系,加快了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的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的覆蓋,使城鄉公共資源配置一體化將逐步得以實現.我們還將通過打破城鄉分離的工業化模式和城鄉分割的市場機制,逐步實現城鄉產業規劃布局一體化和城鄉市場的統一.這樣,就會出現城鄉交流日益頻繁、城鄉經濟日益融合、城鄉社會日益滲透的趨勢,使得城鄉一體化逐漸變為現實.
二、加快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1、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進程發展迅速,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5.82%提高至2011年底的51.2%.到2011年底,我國的城鎮人口達到6.9億人,全國設市城市已經達到657個. 在城鎮的布局上,已經初步形成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為骨幹、小城鎮為基礎的多層次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並且城鎮密集地區逐步形成.
衡量城鎮化水平的主要指標是城鎮化率,即一個國家或地區城鎮人口占其總人口的百分比. 按照國際通行標准,城鎮化率在30%以下為初期發展階段,30%-70%為中期加速階段,70%以上為後期成熟發展階段.按照這一標准,中國目前進入了城鎮化的中期加速發展階段.
2、加快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1)要堅持因地制宜,加強對不同地區城鎮化的分類指導.
我國大城市和小城市、東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不同、經濟發達程度不均,這就決定著我們要因地制宜,不能走單一的城鎮化道路.在確定城市發展的規模上應該根據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規模、就業潛力和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適宜大城市發展的區域就要發展大城市,適宜中小城市發展的區域就要發展中小城市,並在在中部沿海和東西部採取不同的區域城鎮化模式.在區域發展上,要按照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城鎮化與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區域的人口資源環境條件相協調.因此,在東部沿海地區要加強城鎮之間的網路化聯系,有序推進城鎮群內部的城鎮之間協調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基礎設施共建共享,著重提高城鎮化質量;在中部地區要把縣城建成具有一定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的中小城市,同時提高小城鎮發展動力,完善城鎮交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在西部地區要重點發展工貿、旅遊和邊貿小城鎮,完善公共服務網路,提高為周邊農村地區服務的水平.
(2) 要消除不利於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
首先要改革二元戶籍制度.要進一步完善戶口遷移條件准入制和戶口登記制度,逐步實行戶籍制度的城鄉一體化管理,還要深化與戶籍制度相關的配套改革,推動農民實現身份、心理、社會認知生活環境轉變.二要建立公平的就業政策.要取消對農民工就業的歧視性政策,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市場體系.要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指導和就業培訓.要加大執法力度,保障農民工在勞動報酬、勞動時間、法定假日和安全保護等方面的合法權益.三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為主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試點農民工養老、工傷、失業和醫療保險制度,推動城市教育、住房、醫療等資源向農民工開放,降低農民進城成本,促進農民由就業型向居住型轉變.四是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在長期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按照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進行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
(3)要加大產業支撐力度,為城鎮化發展提供可持續發展動力.
產業發展是城鎮化的根本動力,沒有堅實的產業基礎就不可能有快速發展的城鎮化.因此我們要把推進城鎮化與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優化產業布局有機結合起來,努力使產業發展與城鎮化發展相互促進、共同提升.在推進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們要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圍繞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引進關鍵項目、延伸產業鏈條、吸納社會資源,不斷增強產業集聚區的輻射帶動能力;要緊密結合城鎮建設總體規劃,根據城鎮的功能和性質,確立城鎮優先發展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配套產業和服務產業,提高產業之間的關聯度,使工業和第三產業成為推進城鎮化的動力源泉和物質基礎,加快產業發展和產業集聚,有效地支撐和推進城鎮化的發展.
(4)要搞好規劃,正確定位城鎮化的發展方向.
規劃對城鎮化起著引導和調控的作用,決定著城鎮化發展的水平、速度和質量.因此我們要在城鎮化過程中把區域定位、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進行整體規劃,明確各城鎮的功能定位,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突出各自的特色,把構築科學合理、城鄉統籌的發展空間形態作為規劃的目標 .一方面,城鎮規劃要用發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識,合理安排城鎮布局、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綜合規劃,要堅持統一原則協調發展.另一方面,我們要改進規劃手段和方法使其不斷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把規劃管理工作納入法制化、程序化、規范化的軌道.
(5)要推動城鎮化向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方向發展.
隨著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加強城鎮管理,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已經成為加快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要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放在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以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為基礎,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各種手段,節約和集約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強化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我們要切實保護耕地,加強對土地的有效開發利用,妥善解決城鎮建設用地;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努力創建舒適的人居環境和城鎮創業環境.
(六) 要堅持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同步發展.
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是有機協調的,二者是城市與鄉村在 經濟、文化、人口、生態等要素上的交融、偕同發展的過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要把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兩者協調起來,促進經濟的良性循環.首先,要消除農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戶的二元體制性障礙,讓進城農民工在住房、就業、就醫、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市民享受同等的待遇.其次,要加快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構築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網路,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使農民和城鎮居民同等享受財政提供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另外,在加快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制度,鼓勵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要堅持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還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代高端高效農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總之,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因此,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建設,才能實現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F. 推進城鎮化對我國經濟發展可能產生的影響有哪些
具體要看怎麼推進,但假定最壞的情況,影響也不會太糟。比如,繼續賣地造城,土地原有人自生自滅,新市民不享受安居醫療教育,戶籍制度改革停滯不前,市民無技能者失業,城鎮財政不可持續,城市生活環境惡化,在經濟增長的數字來看,影響也是好的。
總的來說人口集聚一方面創造商機,另一方面創造問題。對於全面協調的社會,所有問題都是商機。
產業影響應該是第三產業發展迅猛,第一產業技術進步。耐用品市場需求回暖,比如車子和傢具。
分配應該應該是流動性差資源獲得暴利,流動性強資源充滿商機,比如房產,土地,大學校大醫院大商場大品牌會獲得暴利,而諸如一次性筷子,鞋油,飲料,會隨著使用人數倍增而改變目前市場份額。掌握著流動性差資源的人會分得大量財富,掌握著流動性強資源的人有機會勤勞致富。熟練重體力勞動力收入倍增,而普通勞力供給旺盛沒有索價權。
人遷移要花錢,人安家要花錢,人就業要花錢。進城是一項花錢的工程,短期來看,推進城市化目前就是推進內需。影響深遠的更多在文化上。
G. 分析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城鎮化是每個國家在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必經的過程,也是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也伴隨著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完整意義上的城鎮化的科學含義包含兩個互相聯系、互相補充的內容:一個層次是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另一個層次是轉入城鎮的那部分人的生存條件、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等的城鎮化。
一、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必要性。
1,可以經濟結構的調整,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雖然目前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歷史上長期積累下來的結構性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要保持經濟社會的平穩較快發展,必須進一步加大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世界各國發展的一般規律表明,城鎮化是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的重要推動力量。這一規律也同樣適用於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充分發揮城鎮的聚集效應和輻射作用,可以帶動經濟資源重組整合,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城鎮化的發展促進了人口在城鎮的集聚,從而能夠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促進二三產業發展。這樣,就可以帶動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調整,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2、可以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為經濟發展提供廣闊市場和持久動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的三大動力是投資、消費和出口,其中消費需求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若需求不足,經濟便會陷於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的境地。城市是消費的聚集區,城鎮化可以創造巨大的消費需求。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超過了50%,但與發達國家80%左右的城鎮化水平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有研究表明,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有2000萬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由於城市人口的消費是農村的2.7倍到3倍,將拉動最終消費增長約1.6個百分點。我國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將使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這部分人員蘊藏的消費潛力釋放出來,就會大大提高市場的有效需求。同時城鎮化發展了,農民收入來源增多了,農民就可以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費水平,把農村潛在的市場變成現實的消費需求。因此,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必將進一步開拓城鄉市場,擴大消費需求,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
3、可以為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
我國農村人口多,人均農業資源水平低,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緩慢,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滯留在有限的土地上。目前我國的農村富餘勞動力有1億以上, 不把這部份勞動力轉移出來,就不能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就不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城鎮化建設,大力提高城鎮化水平,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城鎮特別是星羅棋布的小城鎮是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有效載體。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就可以通過城鎮經濟的發展,創造新的就業領域和勞動力需求,例如城鎮的基礎建設、工業生產、商品的運輸和交易及社區服務等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特別是城鎮的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和第三產業,能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較多的就業崗位。據有關專家推算城市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GDP提高0.15個百分點,就業提高0.33個百分點。因此,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已經成為吸納農村富佘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
4、有利於優化城鄉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
我國的城鎮化進程與城鄉一體化是直接相關聯的,並將直接推動城鄉一體化新格局的形成。在城鎮化進程中,改變城鄉有別的戶籍管理、勞動用工和社會福利制度,將形成城鄉居民在就業機會和社會福利范圍及水平上的公平,城鄉的戶籍制度、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將逐漸統一。
同時,我們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完善提升農村基礎設施,積極構建農村服務體系,加快了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的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的覆蓋,使城鄉公共資源配置一體化將逐步得以實現。我們還將通過打破城鄉分離的工業化模式和城鄉分割的市場機制,逐步實現城鄉產業規劃布局一體化和城鄉市場的統一。這樣,就會出現城鄉交流日益頻繁、城鄉經濟日益融合、城鄉社會日益滲透的趨勢,使得城鄉一體化逐漸變為現實。
二、加快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1、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進程發展迅速,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5.82%提高至2011年底的51.2%。到2011年底,我國的城鎮人口達到6.9億人,全國設市城市已經達到657個。 在城鎮的布局上,已經初步形成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為骨幹、小城鎮為基礎的多層次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並且城鎮密集地區逐步形成。
衡量城鎮化水平的主要指標是城鎮化率,即一個國家或地區城鎮人口占其總人口的百分比。 按照國際通行標准,城鎮化率在30%以下為初期發展階段,30%-70%為中期加速階段,70%以上為後期成熟發展階段。按照這一標准,中國目前進入了城鎮化的中期加速發展階段。
2、加快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1)要堅持因地制宜,加強對不同地區城鎮化的分類指導。
我國大城市和小城市、東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不同、經濟發達程度不均,這就決定著我們要因地制宜,不能走單一的城鎮化道路。在確定城市發展的規模上應該根據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規模、就業潛力和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適宜大城市發展的區域就要發展大城市,適宜中小城市發展的區域就要發展中小城市,並在在中部沿海和東西部採取不同的區域城鎮化模式。在區域發展上,要按照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城鎮化與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區域的人口資源環境條件相協調。因此,在東部沿海地區要加強城鎮之間的網路化聯系,有序推進城鎮群內部的城鎮之間協調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基礎設施共建共享,著重提高城鎮化質量;在中部地區要把縣城建成具有一定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的中小城市,同時提高小城鎮發展動力,完善城鎮交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在西部地區要重點發展工貿、旅遊和邊貿小城鎮,完善公共服務網路,提高為周邊農村地區服務的水平。
(2) 要消除不利於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
首先要改革二元戶籍制度。要進一步完善戶口遷移條件准入制和戶口登記制度,逐步實行戶籍制度的城鄉一體化管理,還要深化與戶籍制度相關的配套改革,推動農民實現身份、心理、社會認知生活環境轉變。二要建立公平的就業政策。要取消對農民工就業的歧視性政策,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市場體系。要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指導和就業培訓。要加大執法力度,保障農民工在勞動報酬、勞動時間、法定假日和安全保護等方面的合法權益。三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為主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試點農民工養老、工傷、失業和醫療保險制度,推動城市教育、住房、醫療等資源向農民工開放,降低農民進城成本,促進農民由就業型向居住型轉變。四是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在長期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按照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進行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
(3)要加大產業支撐力度,為城鎮化發展提供可持續發展動力。
產業發展是城鎮化的根本動力,沒有堅實的產業基礎就不可能有快速發展的城鎮化。因此我們要把推進城鎮化與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優化產業布局有機結合起來,努力使產業發展與城鎮化發展相互促進、共同提升。在推進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們要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圍繞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引進關鍵項目、延伸產業鏈條、吸納社會資源,不斷增強產業集聚區的輻射帶動能力;要緊密結合城鎮建設總體規劃,根據城鎮的功能和性質,確立城鎮優先發展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配套產業和服務產業,提高產業之間的關聯度,使工業和第三產業成為推進城鎮化的動力源泉和物質基礎,加快產業發展和產業集聚,有效地支撐和推進城鎮化的發展。
(4)要搞好規劃,正確定位城鎮化的發展方向。
規劃對城鎮化起著引導和調控的作用,決定著城鎮化發展的水平、速度和質量。因此我們要在城鎮化過程中把區域定位、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進行整體規劃,明確各城鎮的功能定位,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突出各自的特色,把構築科學合理、城鄉統籌的發展空間形態作為規劃的目標 。一方面,城鎮規劃要用發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識,合理安排城鎮布局、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綜合規劃,要堅持統一原則協調發展。另一方面,我們要改進規劃手段和方法使其不斷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把規劃管理工作納入法制化、程序化、規范化的軌道。
(5)要推動城鎮化向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方向發展。
隨著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加強城鎮管理,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已經成為加快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要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放在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以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為基礎,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各種手段,節約和集約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強化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我們要切實保護耕地,加強對土地的有效開發利用,妥善解決城鎮建設用地;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努力創建舒適的人居環境和城鎮創業環境。
(六) 要堅持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同步發展。
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是有機協調的,二者是城市與鄉村在 經濟、文化、人口、生態等要素上的交融、偕同發展的過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要把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兩者協調起來,促進經濟的良性循環。首先,要消除農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戶的二元體制性障礙,讓進城農民工在住房、就業、就醫、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市民享受同等的待遇。其次,要加快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構築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網路,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使農民和城鎮居民同等享受財政提供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另外,在加快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制度,鼓勵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要堅持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還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代高端高效農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總之,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因此,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建設,才能實現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H. 請詳細分析一下中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對經濟和社會將帶來哪些影響
對經濟來說:拉動內需,解決就業。對社會來說:減少城鄉差異,加快城鄉結合,解決社會財富不均,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
I. 如何理解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邏輯,會不會造成更多
1,城鎮化能夠使大量農民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的減少可以使農業生產方式集約化,機械化節省勞力的同時提高糧食產量。
2,城鎮化可以使更多的人口融入工業和市場,未來30年內只要中國的城市化能提高25%,那麼就有大約3億的人口轉為市民,那麼將會提高經濟容量200萬億左右(發改委的說的)。
3,只有城鎮化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才能夠提高並趕上城市居民,可以減少貧富差距。
J. 城鎮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是什麼
1,城鎮化能夠抄使大量農民進城務工,農村襲人口的減少可以使農業生產方式集約化,機械化節省勞力的同時提高糧食產量。
2,城鎮化可以使更多的人口融入工業和市場,未來30年內只要中國的城市化能提高25%,那麼就有大約3億的人口轉為市民,那麼將會提高經濟容量200萬億左右(發改委的說的)。
3,只有城鎮化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才能夠提高並趕上城市居民,可以減少貧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