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何我國經濟在2020年能夠迅速扭轉一季度大幅度下降的不利局面
今年,面對空前的就業壓力,各地區各部門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持續加版大民生投入。產業轉型權發展的動力明顯加快,以互聯網經濟為代表的新動能逆勢成長
在疫情影響下,產業轉型發展動力明顯加快。以互聯網經濟為代表的新動力逆勢而上,為助力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促進經濟增長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新的模式和模式,如網上購物和商品直播繼續流行,而新興的在線辦公、遠程醫療咨詢和在線教育的需求非常強勁。」
(1)疫情宏觀經濟影響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表示,在全球經濟動盪和嚴重衰退的背景下,中國經濟要率先實現穩定和反彈,有「三大支撐」。
第一,中國將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科學協調,有效促進了生產生活條件的恢復。二是靈活適度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為實現「六個穩定」、「六個保證」的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第三,我們採取主動毫不動搖的開放措施,穩定了對外貿易、外資和供應鏈,也穩定了國內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積極預期。
疫情防控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經濟復甦步伐加快。中國在不放鬆疫情防控力度的同時,努力做到「六穩」、「六保」,充分調動供求關系。
⑵ 結合國家為防控新冠疫情所採取的措施,簡述宏觀調控法和市場規製法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發揮了哪些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需要國家加強宏觀調控。
⑶ 運用經濟學知識,結合目前我國尤其是江蘇的經濟形勢,分析如何運用宏觀經濟政策工具減緩疫情對經濟影響
從經濟學角度結合我國尤其是江蘇的經濟形勢,我們應該採用多種手段進行宏觀調控,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推進供給側改革,促進消費增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⑷ 用總需求與總供給模型可以從哪幾個方面來分析新冠疫情
新冠疫情可能催生經濟衰退、系統性風險上升、全球性供需結構失衡和產業鏈重構等重大變化,需要提前做好應對。
第一,新冠疫情將引發全球性經濟衰退。新冠疫情的沖擊成本巨大,直接造成經濟活動停滯,4月份全球綜合PMI為26.5%,顯著回落,短期內或年度內的經濟衰退確定無疑。
經歷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當前金融機構杠桿率不高,疫情對金融機構的沖擊不會在當前顯現,更可能會在2020年第四季度或明年出現。
一方面,只要短期疫情沖擊消除,長期來看經濟增長不會有太大風險,並不會造成惡性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如果疫情持續蔓延,將導致逆全球化進程加速,貿易保護主義加深,全球化紅利快速減退或消失,將對全球經濟影響巨大,影響成本高昂。
目前來看,市場對這種情況的擔憂日益濃重。一旦形成大批企業破產倒閉,即使金融機構現在杠桿率不高,但由於資產質量惡化,到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杠桿比率也會由相對的低變成絕對的高,金融機構將由風險容忍變為風險厭惡,風險偏好大幅降低,信用收縮會十分明顯。
第二,新冠疫情有可能觸發灰犀牛式的系統性風險。市場對新冠疫情是否會引發大衰退存在分歧,部分市場人士認為此次疫情將引發類似1929年的大衰退,只是表現形式有所不同。
部分市場人士認為未必會引發大衰退,但是中期影響確實存在,不可低估。世界經濟原本就處於下行周期,加上疫情的沖擊,催化了灰犀牛生成條件,對系統性風險的催化作用顯而易見。
新冠疫情影響對經濟系統性建構的負面作用全面且深化。從需求端看,短期需求收縮,中期需求能否報復性反彈存疑,長期需求斷崖式下跌幾成定局。從
供給端看,短期不能復工復產,中期彈性震盪,長期供應鏈的置換轉移、重新構建是大概率事件,在物流、要素成本、國際秩序、全球金融市場運行機制等方面都將產生深遠影響。現在從分項研究來看,灰犀牛生成條件正在整體催化,形成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顯著上升。
這次疫情對總供給和總需求兩個方面都產生了沖擊:總供給方面,企業不能正常開工;到可以開工時,需求端的沖擊傳導到了供給端,致使訂單驟然消失;總需求方面,人的活動受到限制,相關經濟活動停擺。
疫情沖擊的影響,是經由對正常人活動限制這個基本特點產生的。活動限制,影響最大的是服務業。
這是因為,服務的生產和消費通常是同時發生的。這種不可分性要求服務生產者和消費者不能與服務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割開來。就像買了飛機票或健身卡的消費者,不能不上飛機,或不到健身房。如果限制上飛機、不能或不敢去健身房,那麼,生產和消費就同時消失了。
服務業是最大的就業池。而且,大部分服務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的,是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群體集中就業之所在。
服務業的員工收入,大多是績效部分大於固定部分,這就意味著,不開工、開工了沒有生意,或生意不好,員工就基本沒有績效收入,進而收入銳減,導致生活水平下降,甚至陷入生活困難。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類歸入服務業的小微企業受到較大沖擊。它們是從事研發服務的新創企業(start-up)即0-1的企業。在創新驅動的背景下,它們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潛力所在。在正常情況下,它們通過接受多輪投資,研發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或新服務。
然而,疫情沖擊導致融資越發艱難,獲得項目機會更少,它們自身又基本不產生現金流,困境不難想見。
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危機,人們習慣性地想到加大宏觀經濟政策力度,以期對沖急劇的經濟下滑。然而,就像看病,你得對症下葯。非經濟因素導致內需和外需在短時間內都萎縮了。
我們現在並不能確定這個非經濟因素的持續時間,尤其是當疫情全球蔓延以後,顯然,應對總供給沖擊或總需求沖擊的宏觀經濟政策,不僅會造成政策無效,而且將產生不同程度的後遺症。經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人們對大規模刺激以及短期政策長期化可能造成的問題都不會太陌生。
⑸ 請從宏觀經濟學角度回答為什麼總有失業者
一、失業類型及其原因
(一)摩擦性失業
造成摩擦性失業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充分。由於信息不靈,盡管失業的人適合於填補現存的工作空缺,但工作空缺和與此相聯系的工資並不為人們所知,從而造成失業。長期以來,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的勞動力市場極為不發達,統包統配、垂直性的就業方式使得就業信息閉塞,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在這種具體的國情下,相當一段時期內摩擦性失業將大量存在。
(二)結構性失業
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中國的產業結構將迅速調整,新的支柱產業不斷涌現,舊產業被不斷淘汰。其一,社會中的新興產業由於突然崛起,出現適合該產業的勞動力短缺,如金融、信息產業、電子行業等。其二,老產業由於資本存量的減少,勞動力需求逐步下降,因此,工作崗位空缺與失業同時並存。
(三)周期性失業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的宏觀經濟已經經歷了數次周期波動。由於中國的勞動力資源相對於固定資本比例太高,加上投資主體缺乏風險機制的約束,因此,以投資膨脹為起點,結構性瓶頸為信號,國家採取宏觀緊縮政策為結局的宏觀經濟周期波動是我國市場經濟的常態。一個經濟周期一般包括上升期、高峰期、衰退期和低谷期。在經濟擴張階段,由於投資增加,市場需求旺盛,企業生產任務充足,此時不僅企業內部隱性失業減少,而且可以臨時擴招一些工人。但是,在經濟緊縮階段,由於金融緊縮,投資下降,市場需求疲軟,導致企業產品積壓,部分工人下崗,在這個階段,隱性和顯性失業都會增加。
二、物價上漲的原因
2007年以來,我國物價上漲速度明顯加快,物價上漲已經成為經濟運行中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
1.供小於求的矛盾
說到我國物價上漲的原因,不能不提到肉禽及其製品中的豬肉。在食品中,又以肉禽及其製品增長最多,而罪魁禍首就是豬肉,豬肉的價格上漲帶動了其他肉類的價格上漲。豬肉價格上漲是由於生豬供求失衡:在2006年豬肉價格走低,甚至跌到低谷,這嚴重挫傷了農民養豬積極性; 2007我國不少地區不同程度發生了豬藍耳病等疫情,造成母豬流產嚴重和仔豬大量死亡,因而導致生豬存欄率、出欄率下降,生豬供應大大減少;而消費者對豬肉的需
求較高,供小於求,拉動豬肉的價格上漲。這暴露出我國的社會生產尚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肉價的上漲,帶動了蔬菜、食品、雞蛋等食品價格的上漲。食品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價格即使上漲幅度再大,人們也不得不消費,這就拉動了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P I衡量物價水平的上漲。
2.流通中的貨幣量過多
物價上漲終究可以歸結為貨幣現象,我國「流動性過剩」一個無法否認的客觀事實。由於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居高不下,導致經由外匯占款被動投放的基礎貨幣持續增多。銀行自願或被迫持有的「流動性」,超過健全的銀行業准則所要求的通常水平。流動性應看金融機構的基礎貨幣,所謂基礎貨幣是指流通中的現金,還有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就是存款准備金。這兩個數額若比較高,就意味著流動性過剩問題比較突出。
三、對策分析
一些研究機構分析: 2007年以來的物價上漲具有明顯的結構性特徵,核心通貨膨脹率較低,不太可能引發嚴重通脹。但從目前統計數據和市場反映看,我國的物價上漲已經出現了「傳導效應」,前期的糧食和肉禽蛋價格的上漲已逐步向下游食品加工、餐飲等行業轉移。
1.針對價格上漲的源頭
豬肉等副食品價格上漲過快,仍是通貨膨脹的最大隱患,也是我國物價上漲的源頭。地方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及上級部門關於促進生豬生產穩定市場供應的有關政策規定,加強執行力度,實施有效監控,保證豬肉等副食品市場供應。政策規定是否有效,主要就是看執行力度是否強大,監控是否有效;否則,再合理的政策規定也是一紙空文,形同虛設。
要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讓市場自行調節。不能忽視市場的自發調節作用,政府要充當的是「守夜人」的角色,干預調節的是市場的失靈。解決廣大人民群眾吃的問題還得靠廣大農民,通過市場自行調節,不僅可以更快地使價格趨勢逆轉,也可以保證剩餘分配的相對公平。
2.針對流動性過剩
中國人民銀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堅持把遏制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執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
⑹ 疫情期間在國家應採取什麼類型的宏觀經濟政策
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
⑺ 宏觀經濟學,利用AD-AS模型分析石油價格下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石油價格上漲,行業的成本上漲,人們用於消費其他的錢減少,所以AD曲線左移。
用財政政策,減息……
只是參考
⑻ AD-AS模型對宏觀經濟波動的解釋,有何積極意義
AD-AS模型
總需求—總供給模型(AD--AS模型):
將總需求與總供給結合在一起放在一個坐標圖上,用以解釋國民收入和價格水平的決定,考察價格變化的原因以及社會經濟如何實現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
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後凱恩斯主流派——新古典綜合派用於分析國民收入決定的一個工具,這個模型是在凱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IS—LM模型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將總需求和總供給結合起來解釋國民收入的決定及相關經濟現象,是對前兩個模型僅強調總需求方面的片面性進行的補充和修正。所以,總需求—總供給模型所依據的理論已經不是標準的或純粹的凱恩斯理論。
總需求-總供給模型用公式表示:短期總需求—總供給模型方程為:
AD=f (p) SAS=f(p) AD=SAS
長期總需求—總供給模型方程為:
AD=f (p) LAS=Yf AD=LAS= Yf
積極意義:
經濟蕭條與繁榮分析
西方主流學派經濟學家試圖用總供給曲線和總需求曲線來解釋宏觀經濟波動。他們把向右上方傾斜的總供給曲線稱為短期總供給曲線,把垂直的總供給曲線稱為長期總供給曲線。
經濟滯脹分析
考察總供給曲線變動,需求曲線不變條件下的市場價格和國民收入的變動。在短期內,如果AD不變,AS曲線發生位移,則會產生市場價格與國民收入反方向的運動。如果AS的水平下降,市場價格會上升,而國民收入則下降,產生經濟發展停滯和通貨膨脹共生的「滯脹」現象。
長期均衡分析
上述的蕭條狀態、繁榮狀態和滯脹狀態都被認為是短期存在的狀態。根據西方學者解釋,在短期內,例如在幾個月或在一兩年內,企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相對不變,因而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延伸。在長期內,一切價格都能自由地漲落,經濟具有達到充分就業的趨勢,因而總供給曲線成為垂線。
供參考。
⑼ 參照下圖,去網路上搜索新冠疫情期間國家採取了哪些措施進行宏觀調控
國家採取了宏觀調控的經濟手段,利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宏觀調控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走動和規范市場秩序。
⑽ 市場失靈宏觀調控 從企業和勞動者角度分析疫情結束後如何盡快恢復國家經濟
這個觀點不科學。
疫情在得到控制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復工復產,恢復經濟了。而不是疫情結束後。
疫情不是市場失靈造成的。
恢復經濟,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是有效的,比如供給側和需求側的良性互動,企業轉產生產市場急需的產品,需求引導地攤經濟出現。
政府科學引導,做好六穩六保,減輕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