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有本質區別么
經濟發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經常方式放過來會影響的經濟發展方式,科學的經濟發展方式為持久的經濟增長方式提供動力,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會優化經濟發展方式,盲目的經濟增長方式會破壞經濟房展的方式,從而削弱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的差別
3.1
指導觀念不同。經濟增長方式以經濟總量的增長為指導,注重經濟增長的速度與總量的擴張。它的理論支撐由馬歇爾提出的生產要素創造價值論和當代經濟增長模型(哈羅德一多馬模型、新古典模型、索洛模型)構成。經濟發展方式的指導思想是科學發展觀,注重經濟質量的提高與經濟結構的改善。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3.2
研究視角不同。經濟學把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由低到高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物本社會,主要強調物質資本積累和財富的增長;第二階段是人本社會,主要強調重視滿足人的需要和公眾福利的增加;第三階段是社會整體綜合發展,包括政治的人權和自由、經濟上的生活質量提升、文化上的國民受教育程度提高等全面演進過程。
3.3
理論基礎不同。經濟增長方式的理論依據有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馬克思的外延與內涵式經濟增長方式、擴大再生產理論和前蘇聯、東歐的一些學者論述),西方經濟學的要素配置與利用理論,非均衡增長理論(佩雷、納克斯等人),增長的涓滴理論等。
3.4
劃分依據不同。經濟增長方式以生產要素利用的數量和效率為依據,經濟發展方式以發展模式或處理增長問題的方式為依據。美國經濟學家E.R.W.坎佩爾將發展方式稱為「Models
of Development Strategy」(發展戰略模式)或「Approach to
Growth」(處理增長問題的方式)。經濟增長方式可帶來高速的經濟增長,但高速增長可能帶來有增長無發展問題,從投入與產出的角度分析,是無效益或零效益情況下的經濟增長(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大躍進);從環境經濟學角度分析,是經濟增長以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從福利經濟學角度分析,是人民不能共同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經濟增長;從發展經濟學角度分析,是經濟結構沒有改善甚至惡化的經濟增長。針對有增長無發展的問題,需要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來解決。
3.5
類型不同。經濟增長方式分為粗放型增長和集約型增長兩種類型。經濟發展方式分為制度創新型(科斯、諾斯、施萊弗和維什尼)、知識創新型(熊彼特、舒爾茨、貝克爾、羅默、普雷斯科特和鮑易德、盧卡斯、斯圖爾特)、擴大需求型(凱恩斯、羅賓遜)、福利國家型、經濟結構調整型、資源節約型、環境保護型等多種類型。
3.6
衡量指標不同。經濟增長方式的衡量指標主要有要素投入的數量及配備比例、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總量實現翻番的時間、人均GDP的數量。經濟發展方式的衡量指標除經濟增長方式的指標外,還包括社會發展指標,如人口總數和凈增率、國內發展指數、城市化水平、三次產業結構、居民居住條件、每千人口醫生數、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政府廉政指數等;教育發展指標,如公共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在校大學生占適齡人口的比重等;社會公平與穩定指標,如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國民幸福指數、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數、收入差距警戒線、收人階層結構標准、貧困發生率、社會保障覆蓋率等;環境指標,如自然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環境污染綜合指數等。
2. 如何理解發展的實質
發展是哲學術語,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由舊物質到新物質的運動變化過程。
事物的發展原因是事物聯系的普遍性,事物發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即事物的內因。
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向前的,上升的,進步的運動即是發展。
發展的本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即新事物代替舊事物。
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胡錦濤總書記對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內涵作了明確的闡述。胡總書記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3. 經濟增長的實質是什麼
其實就是人類物質財富和知識財富的增加與革新,經濟只是把這個過程的表達簡化了。
4. 經濟全球化本質原因和內容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原因:
一,根本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的結果。
二,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三,越來越多的國家發展市場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體制保障。
四,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動因。
五,企業經營國際化,尤其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的迅速擴張,起了推動作用。
(4)經濟發展的本質擴展閱讀:
導致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因素主要有:
1、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
2、不僅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傳送的成本,打破了種種地域乃至國家的限制,把整個世界空前地聯系在一起,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
3、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大大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和國際間分工,並由此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4、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的計劃經濟國家紛紛放棄計劃經濟體制,轉而向市場經濟過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經濟滯脹而減弱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更加強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
5. 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經濟本質上的區別是什麼
國際上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中間的經濟差別稱為(南北差距 )
針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分布的南北差異,國際上把這種經濟發展差別說成是:「南北差距」.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關於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商談,叫做「南北對話」.
6. 從本質上講,經濟全球化是( )的必然要求。 (單選題) A.科技進步 B.生產力發展
從本質上來講,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會推動著生產力的發展。
7. 為什麼說經濟發展的本質是產業結構優化
因為現代經濟增長本質上是以產業結構變動為核心的。
19世紀至20世紀,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與結構變動密切相關,現代經濟增長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總量問題。他認為,如果不去理解和衡量生產結構中的變化,經濟增長是難以理解的,也就是說,如果離開了結構分析,將無法解釋增長為什麼會發生和怎樣發生,現代經濟增長本質上是一個結構問題。
產業結構代表著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制約各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投資結構的調整不能脫離產業結構的實際情況。實現投資結構的帕累托最優,要以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為中心,以形成既符合產業布局又有利於產業梯度推進的投資結構。需要指出的是,產業結構和投資結構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產業結構形成和發展的基本前提是投資,社會資源在各產業部門之間的配置是通過投資來實現的。可以說,投資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產業結構,產業結構是由投資結構塑造出來,並由投資結構決定的。
8. 為什麼說某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了,某個地區的經常退步了,那麼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本質是什麼請用通俗易懂
一個地區的經濟進步是這個地區所有人的努力,解決了衣食住用行,生產加工了更多的產品,提供了更多的優質服務,開發了資源,保護了環境
一個地區的經濟退步可能是這些方面影響的,1資源開發完了,2環境惡化,投入了耿多資源,3人口減少,如自然災害襲擊,戰爭霍亂,疾病等
9. 發展經濟的本質是什麼
發展經濟的本質是生產物質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有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才能使人們在短暫的生命里享受到相當的物質產品和精神食糧,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方法就是人們不斷的創新,包括各種創新,人類的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無不依賴創新,馬克思說,在最近的兩百年裡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已經超過了之前人類生產力發展的總和,在之前的人類社會里,人們只有偶然的創新,使勞動生產率暫時提高,但這個提高將會被人口的增加所吞噬,只有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人類的創新才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這也許得益於西方產權制度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的原因。說白了就是滿足人的物慾和性慾,這里的性慾是弗洛伊德所說的廣義的性慾。
10. 經濟發展的本質是什麼
答:經濟發展的本質是1.推進社會進步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2.不斷滿足專人民日益增長社會屬需求、不斷提高滿足社會共享的福惠福祉;3.體現人類社會創造精神、體現人類智慧結晶、體現科學發展和科技進步;4.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實際含義、不同的經濟實體具有不同發展目的、不同的社會結構具有不同的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