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政治對經濟的影響

政治對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1-25 02:52:44

⑴ 為什麼在當今世界政治中,經濟因素對於世界政治的影響會不斷增大

其一,科技復革命、經濟發展制直接導致各國綜合國力的強弱和升降,導致南北貧福差距的加大,矛盾激化,從而影響世界政治的發展。
其二,世界政治的發展、國際事務的處理,說到底是各國綜合國力的較量。
其三,加快經濟發展成為各國的首要目標,這一目標能否實現,往往決定政府的更迭,從而對國際政治發展產生影響。
其四,經濟全球化對於世界政治產生重要影響。首先,經濟全球化使各國、各地區聯系更為密切,各國加強聯系,有利於國際形勢的緩和;其次,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爭奪資源的斗爭加劇,甚至導致地區的政治和軍事沖突。
其五,國家的經濟利益成為國家關系發展主導因素,制約著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抗,使國家關系發展不致脫離和平與發展的軌道。

⑵ 羅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及對政治和經濟的影響!

(2018·江漢)羅斯福新政期間,國會與總統高度配合,先後出台了《緊急銀行法內》、《農業調整法》、《國容家工業復興法》等法案,以立法的形式授子總統緊急權力。美國政府通過國會新的立法對美國社會經濟生活實行前所未有的干預。這種現象擴大了聯邦政府與總統的權力。
羅斯福新政在當時的美國遭到了有些人的尖銳批評,有的諷刺《全國工業復興法》是從共產黨宣言中抄來的,有的說「新政」是「披著自由主義外衣的法西斯」。上述言論在本質上反映了美國的自由傳統根深蒂固。

⑶ 國家經濟與政治之間的關系

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1)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根源於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
例如,我國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基礎,決定了我國政治制度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而我國的各項政治制度歸根結底是為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經濟利益服務的。政治關系隨著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例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政治體制改革也正不斷走向深入,社會政治關系也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和調整。
◇小辭典: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人類社會有三個基本層次: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是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產品分配方式三個方面的總和。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是兩個術語、同一內容,相對於生產力而言叫生產關系,相對於上層建築而言,叫經濟基礎。
上層建築是與經濟基礎相對應的范疇,指社會的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以及與這些意識形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上層建築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觀念上層建築兩部分。政治上層建築亦稱實體性上層建築,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軍隊、警察、法院、監獄、政府機關等設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一套組織。觀念上層建築又稱思想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各種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思想體系。在上層建築各種因素中,政治居於主導地位;在階級社會里,國家政權和領導國家政權的政黨是上層建築的主要組成部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政治)。
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和上層建築的性質。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的物質根源.上層建築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一定的上層建築.是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反映和表現.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必然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與之適應。

⑷ 歷史證明,政治對經濟有巨大的影響,而經濟對政治又起到促進的作用,請你舉出實例說明自己的觀點謝謝。

以中國為例,改革開放前我們採取「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遭遇重大挫折,改革開放後,重新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原則,使我國經濟迅速騰飛

⑸ 政治穩定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政治史國家行為,權利的規則化,就像你學習的時候不能有人打擾一樣,專經濟的發展如果屬沒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和一個有序的市場來支持經濟行為的話,經濟是不會發展的,這個題目寫論文都可以了。大概說來我覺得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強力而有效的行政權力可以維護經濟市場的穩定性和公平性,保證經濟市場各行為主體公平公開,有序的進行活動
2 政治穩定,經濟市場受到的外來的活著內在的沖擊會減少,市場抗沖擊能力也會有保障(98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最好的例子)
3 政治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保證國家社會的秩序與安全。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國家強大的一個重要推動,因此更需要穩定的政治環境的保護,因為政策的變動和導向作用對經濟有著重要影響

⑹ 談談秦朝政治對經濟的影響,你怎麼看

秦朝的經濟制度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轉型,不斷發展.土地國有制度的強化,奠定了封版建國家的經濟基礎。農業管權理制度的提升,促進了國家農業經濟的發展,租賦徭役制度的加重,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

工商業管理制度的豐富,促進了國家商品經濟的發展.秦國秦朝經濟制度建設的不斷強化。大大提升了秦國秦朝的綜合國力。為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並對後世封建王朝經濟制度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對今天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⑺ 鐵路對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與意義

鐵路在國家安全中的戰略與安全作用東亞是世界上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與投資市場之一。我國是東亞地區、也是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鐵路建設就是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火車頭」。

一方面,我國已有和正在規劃、建設的國際鐵路運輸通道對於資源、物資的輸入輸出,具有重要的經濟、政治、軍事意義;

另一方面,國際經驗表明:作為交通運輸的鐵路是強化控制和保護領土的最有效的工具。作為亞洲最大的陸權國家,必須從全球發展定位和國家經濟角度、領土完整及國防安全的戰略高度認識中國鐵路具有的重大現實和戰略意義。

在國際市場經濟一體化進程和國內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發展理念的戰略層面上,鐵路發展的地緣政治戰略和安全作用毋庸置疑。

(7)政治對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分級

根據線路意義及其在整個鐵路網中的作用,劃分為3個等級:Ⅰ級鐵路:保證全國運輸聯系,具有重要政治、經濟、國防意義和在鐵路網中起骨幹作用的鐵路,遠期國家要求的年輸送能力>800萬噸;

Ⅱ級鐵路:具有一定的政治、經濟、國防意義,在鐵路網中起聯絡、輔助作用的鐵路,遠期國家要求的年輸送能力≥500萬噸;

Ⅲ級鐵路:為某一地區服務,具有地方意義的鐵路,遠期國家要求的年輸送能力<500萬噸。

⑻ 簡述經濟因素對當代世界政治的影響

經濟因素和文化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
冷戰時期在國際關系中軍事因素佔有突出地位,而現在經濟技術因素佔有突出地位,在國際關系中起著顯著的作用。人們從冷戰中吸取了教訓,意識到僅憑軍事力量並不足以壓倒對方,軍事力量的強大必須有足夠的經濟技術力量做基礎。否則,軍事負擔超過經濟可能承受的限度,就會造成國力的削弱,甚至導致社會的動盪與解體。

冷戰結束後,各國都把發展科技經濟放在首位,把發展對外經貿關系和科技合作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以地緣、民族、宗教關系為紐帶,積極開展經濟交流與合作,尋求和開辟經濟貿易關系的途徑。發展經濟貿易關系成為各國對外關系中的重要目標和實質內容之一。在國際關系中,政治與經濟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經濟上的矛盾與爭奪,控制與反控制,制裁與反制裁成為國際斗爭的重要形式。

同時,文化因素在世界政治中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它主要表現在: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各國間的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增多,以及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導致全球文化融合的發展趨勢明顯加快;另一方面,文化因素,取代以往的意識形態成為影響現代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近十餘年來,世界上的許多沖突往往帶有宗教、文化和民族的色彩。發展中國家的弱勢文化對西方強勢文化的反彈,出現民族主義情緒上升和原教旨主義復興。某些發達國家也出現「保衛文化純潔性」的要求。這種社會文化因素在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了當前國際形勢總體緩和與局部緊張的特徵。

⑼ 說明政治對經濟的影響

「經濟運行中的正式規則是由政治體制來定義和保證實施的,因此政治體制是決定經濟績效的基本因素。國家在維護和執行規則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規則劃定了經濟游戲的范圍。」 實際上,這就是政治體制影響經濟發展方式的兩個層面,一是宏觀上的政治與經濟的關系,二是微觀上政治體制對經濟運行規則的影響。從這兩個層面,可以看出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如何影響經濟發展方式的。

⑽ 我國地理位置對我國經濟、文化、政治和外交的影響

一、知識結構

經濟上:

英、法、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逐漸取代了手工生產,工廠逐漸取代了手工工場,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初步確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將亞、非、美、澳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開始成為潮流, 自由資本主義成為主流特徵;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經濟霸主、世界經濟中心。中國近代工業開始出現,列強傾銷工業品和搜購廉價原料使中國開始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附庸,半殖民化開始。

政治上:

工業革命使整個社會日益分化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推動資產階級改革、革命,英、法、美等完善資本主義制度,俄、德、意、日等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確立,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工業資產階級開始掌握國家政權,無產階級開始為爭取自己的權利而斗爭。中國兩次被外國打敗,喪失一系列國家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階級中的一部分人開始學習西方,大規模近代化運動開始;民間反封建反殖民化運動發展,出現太平天國運動的高潮局面。

國際關繫上:

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國家開展新式擴張,爭奪世界市場、廉價原料產地、廉價勞動力供應基地,使東方從屬於西方;新式擴張和舊式擴張形成尖銳沖突,爆發局部戰爭;「東方」國家出現反抗「西方」國家新式擴張的高潮,即「亞洲革命風暴」。中國由閉關鎖國到被迫同外國交往,兩次鴉片戰爭後才展開主動外交,但清政府並未完全放棄「天朝上國」的外交思想。

文化上:

科學技術革命日新月異,經典科學體系正式形成;啟蒙思想日益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古典哲學、古典政治經濟學、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相繼登上歷史舞台,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英、法、美等國開始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英、法、美在中國的侵略活動客觀上傳播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意識形態;以林則徐、魏源和洪秀全、洪仁玕為代表的先進的中國人開始運用外國科學技術、宗教、資本主義制度等提出改造中國的新方案。

二、重要問題分析

1.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原因和條件

經濟發展或者滯後的原因,主要從制度、資本、原料、勞動力、科技、市場、環境七個方面進行分析。我們先用這七個因素來分析英國為什麼首先發生工業革命。

制度:英國比美國和法國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很早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制度,政局穩定。而更早的是荷蘭之所以滯後,就要從與制度聯系在一起的國家經濟政策進行分析:荷蘭以商業立國,政策上多傾向於促進國際貿易;英國也注重商業,但政策更傾向於工業,因此,從制度層面上來講,英國更有利於工業的科技創新。

資本:英國在國內推行圈地運動,大牧場、大農場很早興起,個人積累了豐厚的資本;通過創辦企業、經營商業,資產階級積累了大量資本;通過稅收、在宗教改革中沒收教會財產、在資產階級革命中拍賣王室和舊貴族財產,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積累了大量資本。在國際上,英國也推行重商主義、支持海盜式搶劫、殖民掠奪、販賣黑人、販賣鴉片、進行殖民戰爭,到工業革命前夕的七年戰爭,英國成為殖民霸主,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積累了巨額資本。因而,英國用於工業革命擴大再生產和科技創新的資本比率遠遠大於其他國家。

原料:英國的煤鐵儲藏量非常豐富,並處於宜於建設工廠的地理位置;圈地運動導致的大牧業、大農業又提供了充足的人工原料;再加上殖民地最多,國際原料來源也最豐富、最廉價。

勞動力:圈地運動不斷推行,農民被迫離開土地,大批農民成為流民;國會又進行血腥立法,強迫流民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找到工作,這就使得勞動力非常廉價。

科技: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到法國大革命前夕的一個半世紀,科學中心在英國,尤其牛頓的物理學革命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准備了理論;而英國的紡織業、采礦業、冶煉業、金屬加工業等行業相當發達,積累了豐富的技術。

市場:在國內,圈地運動使農民和土地分離,這些農民變成被僱傭者之後,什麼都要購買,擴大了內需;農場主、牧場主、工廠主為提高生產效率,紛紛採用機械,推動了機器製造業的發展;農場主、牧場主、工廠主、商人賺錢更多,購買力就更強,國內市場也就越大。在國外,英國擁有的殖民地面積最大,殖民地人口最多,因此獨占的國際市場很大;英國海外軍事力量最強,奪取的共同市場也就最大。再加上英國人民當時時興穿棉織品,國家政策限制棉布進口,人為擴大了國內市場。

環境:英國地理位置優越,隔著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戰爭從未波及本土;英國執行歐洲均勢外交政策,以國家利益為攸歸,扶植弱小,打擊強大,有效維護了英國資產階級的國際利益。

從這七個方面來說,英國都優於其他國家,因而工業革命最先在英國發生。

法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僅次於英國,之所以未能超越英國,一是政權變化太快,政局動盪;二是信貸資本多,產業資本相對匱乏;三是小農業導致人工原料;四是小農業使農民未能從農村轉移出來,且啟蒙思想深入民心,勞動力價格較高;五是平均主義思想嚴重,中小企業多,先進科技不易採用和推廣;六是小農業、小企業購買力低,殖民地少,國際市場份額很小;七是拿破崙戰敗賠款,維也納體系的限制,國際環境不好。

美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落後於英法,一是南北兩種經濟制度斗爭激烈,政局動盪不安;二是美國獨立前是殖民地、資本積累遠遠趕不上英法,且南部種植園奴隸主佔用了大量資金;三是南部種植園出產的人工原料都賣給了英國;四是南部種植園束縛了大量黑人勞動力;五是南部種植園奴隸主販進大批價廉物美的英國工業品,降低關稅,外國商品佔領了美國市場。這就是內戰爆發的經濟原因。

德國、義大利因為分裂,中國、日本因為開始淪為半殖民地,俄國因為封建專制,這些國家在七個方面都不如以上三國,因而落後於英法美三國。

我們運用這七個方面,還可以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為什麼美國、德國超過英國、法國,英法為什麼相對落後,俄國、日本為什麼發展速度很快而又為什麼沒能趕上超過以上四國,中國為什麼工業革命一直停滯不前,甚至可以分析20世紀美國為什麼始終領先,二戰後戰敗的日本、德國為什麼會超過英國、法國。

2.如何分析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的影響可以從經濟、政治、國際關系、文化四個方面來分析。

經濟上,工業革命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經濟戰勝封建經濟;自由資本主義興起;對外經濟關系由原來的赤裸裸掠奪的資本原始積累,轉變為依靠商品的科技含量進行不等價交換獲取高額利潤;國際貿易由以亞洲為中心轉變為以歐洲為中心;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初步形成;以工廠為中心的城市化開始,社會生活發生根本變化。

政治上,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改造社會的能力增強,推動資產階級改革、革命,完善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確立,資本主義世界政治體系初步形成;整個社會日益分化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同封建階級的斗爭開始轉變為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的斗爭;工人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為追求本階級利益而斗爭。

國際關繫上,工業革命影響下的擴張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工業革命使資產階級具備了改造世界的能力,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法美等國加緊搶佔世界市場、廉價原料產地,迫使亞、非、拉美、澳從屬於它們,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國際資產階級開始聯合對付工人運動,各國工人階級開始團結起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

文化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經典科學正式形成;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最終形成;古典政治經濟學、哲學、社會主義等思想紛紛出現,提供了各種改造社會的方案;列強的新式擴張客觀上在世界各地傳播資本主義思想和生產方式,猛烈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

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都可以運用這一模式來分析。

3.工業革命前後殖民掠奪方式的變化及其影響、評價

工業革命前,西方國家的商業資產階級占優勢,資本主義生產還處於手工工場時期,還不能用機器製造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同東方的商品競爭,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的傳統商品仍在歐洲市場上暢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殖民掠奪方式是:依靠暴力公開搶掠、壟斷貿易、走私鴉片、販賣黑人等,其掠奪帶有明顯的資本原始積累特點。

19世紀上半期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法、美、德等國工業革命也陸續進入高潮,迫切要求強占更多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殖民者打著「自由貿易」的旗號,用炮艦和廉價商品打開了亞洲許多國家的大門,把這些國家變成傾銷商品的市場和掠奪原料的產地,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被瓦解,從而被強行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對列強的擴張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評價:

(1)資本主義列強的全球擴張,不論是軍事上的、經濟上的或是文化上的,其目的都是為了掠奪,就其性質來說,是侵略性的、非正義的。

(2)亞、非、拉廣大地區在遭受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奴役之前,一般都處在前資本主義的社會發展階段,其特點是社會封閉落後、經濟水平低下、發展速度極為緩慢。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使得資產階級「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從而客觀上起到在世界范圍加速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作用。

(3)資本主義列強把廣大地區變為本國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屬,而絕非要在這些地區發展資本主義、改變其落後面貌。作為被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奴役的民族只有奮起抗爭、探索,才能使自身得到真正的發展。

4.主要國家農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及其影響

英國:16世紀,英國開始了圈地運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大量土地落入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之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掌權的資產階級公開合法地大規模展開圈地運動,到18世紀後,英國農村中的封建生產關系被徹底掃除,自耕農經濟也被消滅,農村的土地基本上是以資本主義大農業的方式經營的。英國的方式一方面殘酷地剝奪農民土地,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災難;但是,英國的方式特別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工業革命的到來。

法國:大革命初期,制憲會議通過決議,取消農奴制度,取消封建義務,但是,基本上沒有改變革命前的土地所有關系。雅各賓派專政時期,為了動員人民應付危機,國民公會把逃亡貴族的土地分成小塊,用分期10年付款的辦法賣給農民,公有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無條件廢除一切封建權利,解決了農村中的土地問題。但是,法國建立起來的只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小農經濟,沒有發展為資本主義的大規模經營。這樣,不僅使農業自身發展緩慢,而且在市場、勞動力、原料、資本等方面對19世紀後期法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美國:南北戰爭前,種植園奴隸制盛行於南方地區,這不是典型的資本主義農業生產方式,這種制度阻礙了美國工業革命的進一步發展。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北方的勝利導致種植園奴隸制的廢除。美國實際上是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方式解決農村中的自由資本主義經營方式問題。美國種植園奴隸制的廢除和自由資本主義經營方式在農村中的確立,從勞動力、市場、原料、資本等方面對美國經濟在19世紀末的迅速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俄國:俄國的社會發展程度遠遠落後於其它資本主義國家。1861年改革前俄國還是一個封建農奴制國家,農民沒有人身自由。農奴制度是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巨大障礙。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來解決農村中的生產方式問題,是俄國的特點。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法令,規定農奴獲得人身自由,農奴可以通過贖買方式得到一塊土地。通過這一改革,俄國初步建立了農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但是,獲得土地的農奴成為個體小農,並不能迅速推動資本主義農業的發展。在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市場、農村資本轉移、農業出產的工業原料等方面嚴重製約了俄國工業革命的發展,這是俄國落後於英、法、美、德的主要原因。

日本:明治維新前盛行封建領主制度,土地不屬於私人所有,不能買賣。但有不少富農、商人以種種方式獲得土地的控制權,成為新興地主。然而新興地主缺乏土地所有權,並且受到封建領主的壓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受到阻礙。在明治維新期間,明治政府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廢除了買賣土地的禁令,從法律上保證了新興地主的土地所有權,農村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起來。雖然日本農業的自給程度非常高,但是在原料、市場、資本等方面存在嚴重缺陷,這是日本特別積極對外擴張的原因,也是日本落後於其它列強的原因。

5.工業革命影響下的三股進步歷史潮流

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為19世紀三大歷史潮流,其中自由主義是主流,處於中心地位。這三大歷史潮流構成了19世紀歷史的基本內容。

自由主義是西方政治思潮,形成於17、18世紀,19世紀開始成為主要政治思潮。自由主義者主張在政治上採取既不激進也不保守的折衷態度。對社會問題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強調以理性為基礎的個人自由,主張維護個性發展。主張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都應以維護個人自由為目的,反對任何形式的專制,無論是國家的、教會的,還是社會習俗的、輿論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是公民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利,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公民享有廣泛的自由權,國家應實行代議制民主,國家權力必須受到限制,國家為保護公民權應實行法治與分權。自由主義者期望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既主張改革、反對保守主義,也反對激進的民主主義和馬克思的社會主義。作為19世紀主流的資產階級改革與革命活動,帶動了整個世界的發展。19世紀20年代的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和希臘的革命,1830年法國的七月革命與比利時革命,1848年歐洲革命,俄國廢除農奴制、義大利統一、德意志統一、奧匈帝國成立、美國南北戰爭、日本明治維新等等,都是這股歷史潮流的突出表現。此外還有英國等國進行的自由主義改革也十分重要。

民族主義是資產階級思想在民族關繫上的反映,是資產階級觀察和處理民族問題、民族關系的指導原則。民族主義主張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反對外來侵略和干涉,強調大小國家一律平等,窮國富國實行互利,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資本主義產生後,民族主義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一種完整的思想體系。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上升時期,資產階級是革命的階級,這個時期的民族主義一般具有革命性和進步性。民族主義運動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種是屬於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范疇的民族統一、民族復興運動,那就是爭取民族自強與振興,加強民族凝聚力的運動。德意志和義大利的統一、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這種民族主義的代表。另一種是反對外國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實質上屬於舊式的民族獨立運動,如亞洲革命風暴。它們反抗封建統治,反抗外來侵略者,但缺乏新的奮斗目標和綱領,即使提出也不能付諸實施。這些運動的領導力量也是舊式的封建王公或農民。由於缺乏能夠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基礎,也就決定了運動必然失敗的命運。具體說來,德意志統一運動是比較純粹的民族統一運動,主要目標是排除民族統一的外部干擾;義大利統一運動的主要目標是清除外族統治勢力; 日本明治維新的終極目標是排除外來侵略勢力,但首先表現為推翻賣國的幕府的封建統治,其次表現為廢藩置縣,實現真正的國家統一。這三國都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爪哇、阿富汗、印度是比較純粹的反對外國侵略壓迫的民族起義,但有附帶的反封建性質;伊朗、中國主要是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但也附帶有反對外國侵略的性質。亞洲革命風暴的斗爭都沒有掌握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是封建階級領導的暴動。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只有日本掌握了世界歷史發展的方向,日本的民族運動成為各國學習的楷模。

社會主義有封建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空想的社會主義和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主張生產資料公有和按勞分配,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社會是不斷發展和變革的社會,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明確地區分了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和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列寧在提到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時說:「人類從資本主義只能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即過渡到生產資料公有和按每個人的勞動量分配產品。」在這句話里,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被表述為「社會主義」。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在19世紀是全新的歷史潮流。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標志無產階級第一次登上歷史舞台,1848年革命中爆發的工人起義、《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第一國際的成立、巴黎公社革命等等,凸顯這一歷史潮流的活力。但這一運動實際上推動了資產階級改革,為完善資本主義制度作出了貢獻。

6.中國近代歷史的兩條基本線索

1840—1949年的中國近代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人民的反殖反封斗爭構成了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第一條基本線索。對此,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指出:「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

中國近代歷史的另一條基本線索是近代化。1840年以後中國社會的發展,呈現出兩種相互矛盾的趨向:從遭受列強侵略的角度說,是向下沉淪;從接受資本主義先進文化而走向近代化的角度說,是取得了進步。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完全是一個封建國家,經濟上自給自足,政治上封建君主專制。鴉片戰爭後,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它們既是「強盜」又是「先生」,侵略中國的同時,客觀上也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資本主義文化、科學技術、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西學的傳入,使得封建古老的中國出現了近代資本主義因素,開始了自己的近代化歷程。

19世紀60年代以後,中國有了自己的近代工業、鐵路、輪船、電訊。從洋務運動開始,中國的軍隊開始使用新式槍炮,建立了自己的海軍。甲午戰爭到清末「新政」期間,又開始編練西方化的「新軍」。中國的政治制度和行政體制也經歷了近代化的革新。自清末「新政」開始,以軍機處和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為主幹的封建統治機構,被外務部等一套履行近代政治和社會職能的新行政機構所取代。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被推翻,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開始形成美國式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制度。在教育制度方面,科舉制度被廢除,建立了從蒙養院開始直至中學、大學的近代學制。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近代化進程,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等新的社會階層和政治力量也陸續產生,他們的出現使得中國人民反對封建制度、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不斷邁上新的台階。

7.如何分析鴉片戰爭的影響

分析影響與分析背景的方法基本一致,我們的教材只分析了鴉片戰爭對中國政治和經濟的影響,忽略了對中國文化和外交的影響,至於對列強尤其對英國的影響則隻字未提。

對中國的影響:政治上,喪失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社會性質發生變化,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由一對矛盾變為兩對主要矛盾;革命任務由一個變為雙重任務;清政府被迫開始進行一些改革。經濟上,列強利用特權瘋狂傾銷商品、掠奪廉價原料,中國開始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列強開始在中國創辦近代企業,中國開始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軍事上,中國軍隊開始使用西方的武器。文化上,西方利用基督教開始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利用澳門、香港的報刊書籍了解西方,萌發新思想;利用西方的軍事技術、基督教思想、資本主義思想提出改造中國的幾種方案。外交上,清朝被迫開始放棄閉關鎖國政策,被迫了解西方。

對英國的影響:政治上,鞏固了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經濟上,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軍事上,打敗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進一步樹立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文化上,開始樹立西方尤其是英國文化的優越感;外交上,徹底改變了亞洲以中國為中心的外交格局,英國成為中英外交中的主動者。

對整個世界的影響:中國開始從屬於英國、法國、美國,標志亞洲開始從屬於西方;中國開始成為英、法、美的商品銷售市場,標志亞洲開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一部分;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標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開始形成;中國被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表明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加強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以後歷次戰爭的影響都可以按照這一模式進行分析。

8.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

「半殖民地」指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國家主權;「半封建」指封建主義遭到破壞但沒有被清除,資本主義產生、發展但遠遠沒有達到戰勝封建主義的程度。「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

政治上,西方國家逐步控制了中國的內政外交,中國主權國家地位喪失,但在形式上保留了中國的主權政府。封建勢力通過控制國家政權,繼續維持地主階級的政治統治地位。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產生、發展,其後在形式上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使中國近代的政治體制出現了一些近代國家的因素,如共和政體、議會和政黨制度等。

經濟上,西方國家通過商品輸出、資本輸出等手段逐步控制了中國的社會經濟,使中國經濟的獨立地位喪失,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落後的小農生產方式繼續存在,導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落後,同時也出現了近代化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文化上,封建勢力繼續用封建思想維護其政治統治,阻礙中國近代文化的發展;西方列強利用不平等條約獲取的特權,進行文化侵略,培養列強的代盲人和信徒;同時,西方近代科技文化成果傳人,中國出現科技、教育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等近代文化因素。
中國近代的社會性質是鴉片戰爭後中國傳統社會政治、經濟結構遭到破壞的結果,這種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務。
補充:
對中國的影響:非洲、拉丁美洲已被瓜分完,中國則成了它們掠奪的中心:

①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② 激起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 邊疆危機、甲午戰爭中的愛國官兵英勇抗爭;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③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列強競相對華輸出資本,加劇經濟侵略,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

④ 中國近代科技進一步發展: 西方列強的侵略,客觀上也傳播著進步和文明,促進了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政治對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