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經濟發展史
這個是歷史問題吧?
起步應該是在明治維新,然後就是一戰勝利,二戰失敗,通過美國幫助重新發展,然後經濟危機,到現在的萎靡不振
B. 日本的發展歷史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世界經濟史上最震憾人心的事件莫過於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重失敗後,卻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時間內異軍突起,一躍成為當時繼美蘇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工業國和經濟強國。是什麼促成了日本經濟的輝煌?要研究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史。
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大致分成四個階段:戰後復興期、高速成長期、過渡期和穩步成長期。
1.戰後復興期
戰爭結束後的日本經濟處於極度混亂和疲乏狀態, 工礦業生產水平只相當於1941年時的七分之一,嚴重的糧食危機和通貨膨脹遍及全國。當時支配日本的聯合國軍,以經濟的民主化和非軍事化為目標,重點實施了解散財閥、分散少數企業對經濟的控制權和確立勞動權等三項政策。在經濟環境有所改善後,美國開始將重點轉向幫助日本重建經濟。朝鮮戰爭爆發後,在日美軍的「特需」大大激發了日本企業的生產和投資活動,日本工業的潛在力量得到恢復和發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已基本恢復到戰前水平。
2.高速成長期(1955~1973年)
從1955年開始,日本經濟由戰後復興期進入高速成長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約二十年的高速成長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外部經濟環境方面, 進入60年代以後,日本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關貿總協定的要求,逐步放寬了貿易和外匯管制。1964年,日本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第八位條約國,即對貿易活動原則上不實行外匯管制。隨後,日本又開始著手資本流動的自由化,企業開始相互兼並。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消費品物價持續上漲和環境污染等問題開始困擾日本經濟和日本國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經濟的國際環境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
3.過渡期(1973~1985年)
1971年末,日元在維持了約20年的固定匯率之後第一次上調了16.8%, 從1美元兌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兌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貶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兌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原油價格爆漲了4倍, 各種初級產品的價格也隨之上揚。日元升值和國際商品價格上漲二重因素對原材料嚴重依賴進口的日本經濟是個沉重打擊。1978年秋,日本經濟出現了復甦的徵兆。雖然在1979年又發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經濟滑坡、物價上漲的情況又有所發生,但由於較好地總結了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的教訓,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機帶來的不良影響,經濟沒有出現大的滑坡。80年代前半期,在經濟低速增長的前提下,日本開始建立健全財政制度、擴充社會資本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經濟政策的導向也由追求高速發展轉向追求經濟活動質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經常項目收支達492億美元。
4.穩步成長期(1985~)
在日本經濟實力穩步增長的同時,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實力則在相對下降。西方其它工業國要求日本分擔其國際義務的呼聲越來越強烈。1985年9月,西方7國財長作出了協調外匯市場的決定,日元因此而急速上升;1986年4月,「前川報告」(前川為當時的日本銀行總裁,又任產業結構審議會委員長,該委員會向內閣提交的關於日本產業結構調整的報告一般稱為「前川報告」) 出台,指出:為了適應全球經濟和發展的需要,日本自身必須調整結構,以縮小貿易順差。「前川報告」的要點有:①擴大內需;②改變經濟結構,擴大對外直接投資;③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④推進日元的穩定化和國際化;⑤促進對外技術和經濟合作。「前川報告」對80年代後半期的日本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
居於對日本戰後發展史的了解,我們下一步就可以探討促成日本經濟輝煌因素了。各國諸多致力於企業經營管理研究的學者在考察研究了許多成功企業的經驗後一致認為: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企業經營的成功無不與他們建設了強有力的企業文化息息相關它推動日本企業實現了"以人為中心"的經營,使企業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旺盛的技術消化能力、局部的改善和調整生產關系的能力以及適應市場的能力,激勵著企業全體成員同心協力地為實現企業目標而努力奮斗。
另外,日本在二戰之後,由於美國首先提出了針對日本的「政治活動禁止法」,實際上就是解散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日本軍隊提供武器和補給的財團與消除日本人心中皇國神民與軍國主義思想,但是他們又以企業集團的形式重新復活起來,所以日本在戰後在經濟上得到迅速的發展,1980年,日經指數首次突破一萬點大關,但是在1989年的時候,泡沫經濟出現,裕仁天皇去世,平成天皇繼位,史稱「平成不景氣」,90年代,美國又在經濟市場上率先推出了抵制日本的政策,就是日元的貨率上升,由原來的1USD:160YEN,到現在的1USD:80YEN,就是限制了日本經濟的發展,經過亞洲金融危機與石油危機之後,日本的經濟似乎沒有受到多大的動搖,但是現在亞洲鄰國的產品已經在國際市場上追趕他了,世界已經進入了信息化,小批量生產優質產品的時代,所以現在日本的經濟受到很大的威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戰後近五年內就投資668億美元來對日本自衛隊進行武裝,日本的自衛隊現在已經逐漸成為世界第三強大的軍隊。這對於想控制亞洲主導權的日本來說,是一個極好的條件。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原因:
歷史上,日本憑借其超凡的能力得以重建並發展起來,特別是二戰後的經濟復甦和繁榮。把其闡述為以下幾點:第一,日本進行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了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第二,美國扶植日本;第三,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第四,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教材的闡述如蜻蜓點水式簡略,總有種言猶未盡之感,筆者認為有必要作更為具體而深刻地探究,讓歷史更為鮮活生動,讓學生更能深入問題的本質。 一、美國的扶植政策。主要表現在: 第一,對日本的獨占和政治改造。二戰後,美國單獨佔領日本,長達七年,保證日本領土的完整性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單一性,有利於日本長期穩定發展。美國還對日本進行了以民主、法制為基礎的政治改造。羅伯特?埃德爾斯坦和讓?邁克爾?保羅教授說:「為取得成功,就必須立即進行廣泛的體制改革,即創造性地打破阻礙日本經濟復甦或經濟增長的那些障礙。」①如解散財閥,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業中以家族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財閥企業的一些封建性弊端,為企業間較為平等的競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領導崗位上。農地改革,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農業生產力,擴大農村市場,這使日本進入了一個比較純粹的資本主義社會。美國出於在遠東戰略的需要,還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以美國的「三權分立」原則對日本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政體進行改革。美國的這些措施為日本戰後走上和平建設,集中精力抓發展道路提供了可靠保障。 由於「冷戰」需要,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給予大力支持。美國放棄了對日本戰爭索賠,撤消了以拆遷日本軍事工業作為戰爭賠償的計劃。1947年1月至1948年3月,美國先後提出兩個新方案,對先前的「賠償方案」進行大幅度修改,將拆遷的工業設備減至方案的30%。至1949年5月,乾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賠款。②戰後初期,美國給日本20多億美元的援助和貸款,並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鐵礦石等能源和原料。從而促進了戰後日本經濟的振興,並且美國「核保護傘」戰略大大節省了安全防務的費用。 第二、亞洲的兩場局部戰爭為日本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特別是朝鮮戰爭,極大促進日本戰後經濟的復甦步伐。戰爭引起了「特需景氣」,侵朝美軍大量向日本廠商進行軍事訂貨和購買廉價勞務,使日本企業積存滯銷的1000-1500萬日元庫存產品一掃而空,並一舉改變了財政緊縮中苦苦掙扎的日本經濟被動局面。據統計,從戰爭爆發到1953年,這種特需收入為12.8億美元,廣義上的特需收入為23.8億美元。日本外匯儲備1949年僅為2億美元,1952年未增至11.4億美元,三年內增長了近五倍,特需收入在外匯收入中所佔比率到1953年達38.1%之多,20多萬人直接受益於特需生產,總之至1955年,日本特需收入總計達36億美元。特需收入刺激了日本經濟的恢復,增加了勞動者的收入,帶動了有效需求的增長,而且為增加原料進口和先進技術進口,更新陳舊設備提供了有利條件。朝鮮戰爭的爆發及由此引起的國際局勢的變化,促進了日本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朝鮮戰爭賦予了日本實現擴大進出口上的機會,日本通常出口貿易顯著增加,1950年7月,日本出口總額增長為7400萬美元,比6月份增加18%,創造了戰後日本月出口額的最高記錄。1950年上半年,日本月平均出口額為5000萬美元,則下半年一下子躍升為8000萬美元。可以說朝鮮戰爭是日本經濟的回生妙葯。③ 二、日本政府強有力的國家干預和領導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推動,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宏觀管理。 第一、政府在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通過各種計劃,促進經濟的起飛。如鳩山內閣《經濟自衛五年計劃》,岸信介內閣的《新長期經濟計劃》,池田內閣的《國民經濟倍增計劃》。 第二、政府致力於新產業的培育與開發、指導、調節新型工業的發展。如先後通過《關於合成樹脂工業的育成》、《電子工業振興臨時措置法》、《合成橡膠製造事業特別措置法》,通過這些規劃的實施,不僅調整了產業結構,確立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方向,而且使政府對經濟的宏觀管理和對國內經濟生活的調整達到了落實。當然重要的基礎產業,如果市場選擇它,那麼任何形式的政府幹預都是多餘的,對這些產業,政府在確認市場必定不去選擇,便以合適的方法選擇它們,由政府採用法律、金融稅制、中間組織協調利益手段的干預來補足。 第三、政府確定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經濟政策,實現從「貿易立國」至「技術立國」的轉變。日本國內市場狹窄,工業產品依靠大量出口,為此政府提出「貿易立國」的口號,出口貿易增長很快,1960年-1970年,日本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13.6%,而出口貿易平均每年增長16.9%。日本政府認為科技是國力的核心要素,適應新技術革命蓬勃興起的形勢提出「技術立國」的戰略思想。日本重視技術對國家發展的多方面作用,採取了從模仿到創新的經濟技術發展模式。據統計,從50年代至1977年,引進國外技術達2.9萬多項,然後根據本國的經濟特點和技術基礎加以改進、補充和發展,成為「日本化」的新技術。當然,許多人把經濟增長歸功於強大政府幹預,盡管有政府幹預,大部分時期日本的經濟依然是在按自己的規律發展。據一項重要研究,經濟自由仍是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④ 三、日本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與企業精神的推動。 日本企業實行嚴格而靈活的科學管理制度。50年代,日本許多大企業推行「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工資制」,使職工利益與企業利益有機結合起來,職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職工報酬上的差距,使職工感到只有不斷競爭,不斷創新才能得到高報酬,從而具有壓力感。企業重視對職工的「感情投資」,主動協調勞資關系,培養職工「以廠為家」的敬業精神。這種「日本公司」模式有助於日本培養強大的工業能力。⑤企業管理者重視精神投資。正如索尼公司總經理盛田昭夫所說的「日本優秀的公司根本不存在什麼奧秘和秘訣。一個企業的成功,靠的是人而不是某種理論、計劃或政府政策。日本企業管理者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與職員建立良好的關系,培養親如一家、唇齒相依的感情。在日本,經營得有聲有色的都是那些能使全體員工同甘苦,共命運的企業。除日本之外,我還未發現有哪一個國家採用這套簡易的管理方法。實踐已經有力地證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在日本,企業管理者千方百計地培養同勞動者的家族般的感情,不僅關心工人的工作,而且也關心工人的生活;不僅關心工人個人,還關心其家庭。工人生日、結婚、病喪,更是企業「感情投資」的良機。例如,西武集團每年舉行獨特的擦皮鞋儀式,首先由高級職員為新職員擦皮鞋,然後是新職員為前輩擦皮鞋,總社和各分社社長都親臨這一隆重儀式,並由電視台通過衛星向全國轉播,以培養職工熱愛公司的精神,促進同事間的溝通。⑥日本的現代企業精神與日本傳統的家族主義和家庭觀念有密切聯系。日本的家族主義和家庭觀念不同於中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族制度和家庭觀念,其家庭觀念的出發點是:家庭是一個經營單位。所以既排除了中國傳統的大家族關系和至今盛行的「裙帶風」,又可以比西方的結構更和諧、更密切、更團結,成為一種社會凝聚力。日本學者說:西方社會的單位是個人,由個人集合而成為國家,而日本的社會單位是家,由家而集合成國家。⑦所以日本以「勞資一體」,「以企業為家」的宣傳教育,日本人的家庭本位觀念轉變成了公司本位觀念,形成一種團結奮進的工作精神。 四、日本傳統文化和教育的積極影響。 第一、島國文化環境促進了日本的開放。二戰後的美軍佔領前,外族從未侵入和征服日本本土,也未發生過大規模的外族移入的情況,長期安定和相對封閉的環境,使日本人養成一種特殊的民族意識,在他們的觀念和感情中,異民族與日本民族有著鮮明的分界線,自然形成本民族的親和感與凝聚力,同時形成對外民族「內外有別」的心理,這種心理成為當今日本企業團結對外競爭的集團意識的基礎之一,也成為日本樂意吸收外國先進文化的文化,包括敵對國家的先進文化的心理基石。所以傳統日本文化是兼容型的,具有受容性和並存性,是一種開放性、多元化的文化復和體。當然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它總是「接受了很多,但付出的很少」 ⑧。 第二、輕思辯重實用的文化心理與有效吸收消化外來先進文化成果。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是重現實、重實用、重實踐,日本可以稱為世界先進文化最優秀的繼承者和實踐者。在近現代,日本人成功地吸收和消化了歐洲近現代科學技術,而且極迅速,極有成效。⑨ 第三、他們拒絕失敗,承認羞辱的態度深深根植於其心理中。日本公司文化輕易地容忍低回報,卻很難容忍徹底失敗。⑩而且在日本,一心向學是根深蒂固的傳統,日本公司里,求學氛圍十分濃厚。 第四、日本教育體制是普及型教育體制。江戶時代的教育體制,已初顯義務教育的雛形,明治維新初年的全民義務教育就是以此為基礎。二戰後,日本政府把發展教育作為國策,在財政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堅持實行小學和初中的義務教育,並免費為小學生和初中生提供餐點和教科書,1947年日本政府把義務教育增加了三年,每年要撥出國民生產總值的6%作為教育經費。這提高了國民的文化科學技術知識水平,為改善國民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政府重視培養人才,教育先行,並且做到人盡其才,學以致用。戰後日本經濟增長的60%,就是靠技術進步取得的。 綜上所述,二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創造奇跡,是由於其充分結合本國優越的歷史地理文化,並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從而創造更多的優勢來發展自己的結果。
C. 日本的發展史
日本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發展在戰後經歷了快速發展時期。這主要可分為四個階段。
經濟恢復期(1945—1955年)。戰爭毀滅了日本42%的國民財富,經濟混亂,物價飛漲,大量失業,通貨膨脹。藉助佔領軍的巨大影響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產以平息通貨膨脹,穩定國民生活」的政策,進行了經濟和社會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穩定了通貨膨脹,經濟開始恢復,1953年接近戰前水平。
高速增長期(1955—1973年)。18年間國民生產總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0倍多,年均增長9.8%。1966年追超英國,1967年追超法國,1968年追超西德,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僅次於美國,成為亞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經濟界的注目,被稱為「世界經濟奇跡」。
中速增長期(1974—1991年)。受兩次石油危機的打擊,日本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靠貿易立國的日本經濟被迫加快產業結構的重組和調整,重化工結構轉向知識密集型產品結構。這期間GDP年均增長4.3%,比高速增長期下降一半。
經濟危機並走出困境期。進入1992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出現經濟危機,1992—1998年實際GDP年均增長率僅為1%,其中1997、1998兩年出現負增長,但目前仍是世界經濟大國。受到企業效益恢復的刺激,設備投資逐漸復甦,僱傭及收入環境正在逐漸得到改善。由於企業的推動,日本經濟復甦的前景越來越明朗。
D. 日本經濟發展
日本在第2次世界大戰之前,完全是依靠條款的索賠和對殖民地的壓迫削剝來發展經濟軍事的【主要是軍事方面】
第2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崛起有5個原因
1、美國在日本進行了社會改革,推行非軍事化政策
2、美國出於本國的戰略需要,開始扶持日本{准備依靠日本的土地進行越南戰爭,又擔心日本國內暴動}
3、朝鮮戰爭爆發,美軍在日本大量采購軍事物資,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繁榮【和2差不多】
4、日本政府制定了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的技術成就,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促進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原因,也因此京都大學和東京大學等發展迅速】
僅在1970年左右就成為僅此於美國的第2大資本主義經濟國家
5、8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實行科技立國政策,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還有2點不太重要
1、1950-1960,美國准備和進行朝鮮,越南戰爭,在日本設置軍需供應基地,日本大發戰爭財
2、1964年,日本舉辦奧運會,提高了本國在國際上的知名度
現在,日本也是近乎完全依靠美國,是加工貿易的經濟,與台灣的經濟發展相似
E. 日本經濟的歷史概況
二戰以後,日本經濟一直保持著很高的發展速度。1956-1973年, 日本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達13.6%,國民生產總值占資本主義世界的比重、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從第6位躍升到第2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因此被西方學者認為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千金難買牛回頭 我不需再猶豫)
戰後日本經濟的重建及高速增長
二戰以前,日本即為列強之一。但在二戰後期,日本的國民經濟遭到了巨大損失。一是因為長期的戰爭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財、物力;二是盟軍的原子彈轟炸,破壞了日本一些工廠和生產設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戰結束時, 日本國民財富的 45%以上都被耗費和破壞掉了。戰後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產指標均大大低於戰前水平,工業技術水平比美國落後了30年,勞動生產率比英、法等國也低得多。(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從1947年開始,在麥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開始進行戰後經濟的重建工作。這種經濟重建,是從實行「傾斜生產方式」開始的。所謂「傾斜生產方式」,就是在資金和原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復和發展煤炭生產,用生產出來的煤炭重點供應鋼鐵業,再用增產的鋼鐵加強煤炭業。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鋼鐵擴大再生產的能力,並以此為杠桿,帶動整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根據這個經濟發展戰略,日本政府專門設立了「復興金融公庫」。在1947-1948年中, 日本即向煤炭業發放了475億日元貸款,占據該公庫全部貸款總額的36%。1946 年日本產煤2274萬噸,而1947年則達2932萬噸,增長近30%;同期的鋼產量也增長了21 %。到1948年,日本即出現了初步的經濟好轉跡象。與此同時,日本的經濟恢復得到美國的大力扶植。二戰結束後,美國對日本實行了單獨軍事佔領。之後,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國對日本推行了旨在鏟除其軍國主義社會經濟基礎的民主改革。如在政治和軍事上,修改了日本憲法,廢除了「天皇制」,並規定日本不得保持陸、海、空軍及其它進攻性軍事力量,軍費開支不得超出國民生產總值的1%。 經濟上也施行了三大改革,即「農地改革」、解散財閥和勞動立法。同時,在朝鮮戰爭中,美國還向日本提供了巨額的軍需訂貨。因此到1955年,除「外貿」一項外,日本的主要經濟指標基本達到或超過了戰前最高水平。這10年時間(即1945年-1955年),是日本經濟的改組和恢復階段。
1956年-1973年,日本進入其經濟高速發展時期。1956年,日本進入以趕超先進工業國家為目標、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歷史新時期。這一時期,日本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10%以上,工業增長率則平均達13.6%。這種長期、持續的高速增長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是罕見的。在此時期,日本工業生產增長8 .6倍,對外貿易從1965年開始出現順差,到1973年8年中增長3.5倍。這 18年時間( 即1956年-1973年),日本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成功實現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遠航」。所謂「經濟奇跡」主要是指日本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
但進入70年代中期以後,從1974年開始至今,日本經濟進入低速、穩定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由於同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使日本的經濟危機、生態危機和能源危機交織迸發,因此不得不在經濟政策和產業結構上進行適當調整。盡竹這一時期日本的經濟增長率下降到5%左右,並一度(1993年)山現負增長, 但其經濟總量卻一直處於美國一國之下,在發達國家中居於第二。
七八十年代, 全球范圍內發生的幾件大事嚴重影響了日本的經濟發展。 一是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 引發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 二是 1973年底到1975年,西方世界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普遍經濟危機;三是 1979 年到 1982年西方世界再次爆發的經濟危機。經過這「兩次經濟危機」和「一次石油危機」 ,日本經濟發展的速度急劇下降。八九十年代,由於受全球經濟形勢不景氣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日本經濟繼續下滑,並引起日本內閣的頻繁變更。為了扭轉本國經濟低靡狀態,近年來,在新的國內國際形勢下,日本開始對其產業結構進行根本性改造,即用消耗資源少、附加產值高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取代大量消耗資源、消耗勞動和產生公害的重、化工業。同時,在經濟政策上也作了相應調整,即一方面鼓勵壟斷資本擴大資本輸出,把能耗高、污染環境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汽車、電子、精密機械、航空、原子能等工業部門的發展。另外,不斷加大科研投資力度,堅持「科學技術立國」,努力邁向「自立自主技術時代」。預計,在新世紀初期若干年裡, 日本在新興產業領域將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並在較長時期內穩居於「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上。
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基本條件
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實現的。戰後初期,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都較快。推動西方經濟發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是在生產力領域發生的科學技術革命,以及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新的科技革命帶動了西方國家勞動生產率的迅猛增長;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則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競爭和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某些環節得到了部分改善。這兩個基本因素雖然是指一般發達國家,但在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則表現得尤為明顯。與此同時,日本之所以後來居上,迅速趕上和超過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還與以下幾個具體條件有關:
1.戰前日本資本主義的長期發展,奠定了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雄厚經濟基礎。
二戰後期,由於日本曾遭到盟軍的原子彈轟炸,據此有人認為戰後日本是「一片廢墟」,實際上這種說法是言過其實的。
其實,盡管美國對日本實施了原子彈轟炸,但日本畢竟沒有經歷過「本土作戰」 就無條件投降了。日本與英、法、德、意等國不同。兩次世界大戰都在歐洲大陸展開,對歐洲各國的國民經濟破壞巨大,因此戰後歐洲失去了「世界中心」地位,歐洲列強則紛紛淪為「二流國家」。日本盡管也曾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但兩次大戰均遠離日本國土,所以戰後日本的主要基礎設施、重要的工業設備和大量的技術工人隊伍及知識分子等,並沒受到太大損失;基本保全了日本本土,其統治機構建制齊全,重要的生產設施大多完備無損。這是日本戰後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本錢」 。
日本雖是「二戰」的戰敗國,但二戰之前,日本在歷次大的戰爭中卻大發橫財。二戰之前的日本發展史,實際是日本的侵略掠奪史。如1894年發動的甲午侵華戰爭, 1904年進行的日俄戰爭和1914年參加的一次大戰,日本均是戰勝國。僅「甲午戰爭」 日本從中國索得的賠款即達二億三千萬兩白銀,相當於當時日本財政收入的4.37倍;在這前後日本從中國得到的經濟利益,相當於清政府17年的財政收入。日俄戰爭後,日本奪得了帝俄在中國東北的大部分政治、經濟權利。一戰的爆發,使日本成為戰爭「暴發戶」,戰爭初期,它宣布「中立」、隔岸觀火、大做軍火生意,後期宣戰,從中漁利,輕易奪得了西歐各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以及德國在中國山東青島的特權。 「一戰」使日本從戰前的三億日元的債務國,一躍成為擁有十七億四千萬日元的債權國。至於1931年以後由我國掠奪的財富,更是不計其數。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建立起了它的84%以上的大工商業,並成為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的雄厚物質基礎。
2.戰後相對和平、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為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客觀上提供了良好機遇。
和平穩定的環境,是發展經濟的必要條件。從國際環境上講,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國剛剛飽嘗「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之苦,十分珍視戰後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專注於國內經濟建設,恢復和發展民族經濟,資本主義也進入繁榮時期,國際貿易空前活躍。盡管當時小仗天天打、「冷戰」很激烈,但世界性「熱戰」終究沒有打起來。這雖然為世界各國的發展提供廠「均等」的條件和時機,但比較而言日本揚長避短,緊緊抓住廠這一有利機遇。
如:日本的優勢足「四面環海」,屬海洋國家;其劣勢是,各種資源、原材料十分缺乏,99%的石油依賴進口。這樣的地理、資源條件,在戰爭環境下是個「致命」弱點。但在和平發展時期,其優勢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劣勢也可得以彌補。日本鐵礦缺乏,但生產能力很強,沒有鐵礦可以進口。有材料稱:戰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每天24小時均有運輸船隻往來穿梭於日本——澳大利亞之間,從澳大利亞運過來的是礦石,從日本運出去的是鋼鐵。加之當時世界關系極不平等,原材料價格極低(如石油價格最低時1.2美元/桶,後來曾高達30美元/桶,目前一直在20美元/桶左右),而海運的成本價格又比陸路運輸低得多(還以石油為例:有人計算,幾萬噸的中型貨輪運輸石油,行進12000公里,油價才提高一倍,是輸油管道的1/5 ,陸路運輸成本價格的1/8,空運的1/50。同時,若把海運過來的石油, 經提煉後作為動力,用來搞運輸,從動力經濟學的角度講,情況正好相反。比如把一定量的汽油能對飛機產生的動力作為1,那麼用在汽車上這個動力將增加5倍,用在海運上則增加50倍)。因此,在和平條件下,海運的優越性相當大。 由於日本戰後能抓住和平安定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海洋經濟的優勢,利用戰後原材料價格低的有利條件,確立了「以加工貿易立國」的發展戰略,極大促進了本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從國內環境上看,二戰以後日本與其他一些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照,國內幾乎沒有發生「工潮」等政治動亂事件,國內環境異常穩定。特別是5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政局十分穩定,1955年白民黨上台執政達38年之久,1993年才組成戰後第一個多黨聯合政府,不久,門民黨又重新獨掌政權。這對於保持11本國內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使人們將精力集中於國內的經濟建設上,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3.美國對日本的特殊扶植和幫助,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外在條件。
二戰以後,為徹底根除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殘余,美國對口本進行民主改革,同時下令逮捕和審判日本戰犯,釋放了一批政治犯,並一度想把日本變成一個非軍事化的「中立國」。但不久,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為適應美國「獨霸世界」 全球戰略的需要,美國對日採取了「先打後扶」政策。即由過去打擊瓦解日本軍國主義基礎,變為有意幫助、扶植日本,使日本成為其對蘇發動「冷戰」的工具和在亞洲「遏制」共產主義勢力蔓延的基地。據統計,至1951年6 月朝鮮戰爭爆發一周年止,美國政府以各種名義向日本提供了21億美元的援助,並免去了日本對美國的戰爭賠款,阻止日本對亞太地區其它受害國的賠償。
與此同時,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將日本變成它的侵朝物資供應地,對日本提供了大量軍需訂貨,僅此一項累計額達22億美元。1964年「北部灣事件」爆發後,美國為擴大侵越戰爭規模,又向日本提出了40億美元的「特需訂貨」。 因此, 到 1973年越南戰爭結束時,日本外貿出口額比1964年增加了近4倍, 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外貿的發展,促進和帶動了日本其它各個行業的發展。這是日本經濟之所以高速發展的不可忽視的外在原因。
4.日本政府實行的一系列正確的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以及日本民族積極學習和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等優良傳統,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極為重要的內在條件。
二戰以後,由於日本被美國獨占,其安全與防務實際由美國負責,日本政府便專心致力於國內的經濟建設,排除各種干擾,抓住時要,大力發展其經濟、科技、文教等各項事業。在政治上,它完全聽命於美國,先做「經濟、科技大國」,後做 「政治、軍事大國」;在外交上,它以「日美同盟」為基軸,在不妨礙美國利益、不刺激美國的前提下,努力保持「中立」,與各種不同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建立和發展經濟貿易關系;在文教上,它在戰後初期經濟十分困難,人民群體極其貧困、甚至有時還填不飽肚子的情況下,將國家的6年年義務教育延長至9年,幾十年如一日地把國民收入的5%以上(相當長時期是8%以上)投入到公共教育事業,極大地提高了日本國民整體素質,為日後的經濟發展積蓄了後勁;在軍事上,日本根據美的要求,將防務開支一直控制在國民收入的1%以內(當時西歐各國為3%-5%, 美國則7%),僅保留為數不多的自衛隊,且直到目前也不過24萬人左右。這些,都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日本民族在歷史上所具有的善於「學人之長」的優良傳統,在戰後得到弘揚,同樣也對日本經濟的恢復、發展及趕超西方其它發達國家,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戰以後,德意戰敗,英法兩國也遍體鱗傷,從此歐洲衰落,世界中心向美洲轉移。因美國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之財(美國與日本相同, 兩次世界大戰均遠離本土,戰爭初期均隔岸觀火,做軍火生意,發戰爭財,直到戰火燒到自己頭上),拉大了與其它強國的差距,牢牢坐在「世界頭號強國」的交椅上。日本充分利用被美國獨占和美國將大量加工製造業搬進日本之機,大力吸收美國的資金,學習、借鑒美國的先進工藝、科技和管理經驗,並加強仿製、模仿和創新工作,使日本成為世界上對外國技術、工藝消化、吸收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因此,戰後日本僅用了 20多年時間,就先後趕上並超過法國、英國和聯邦德國(指國民生產總值,1966 年超過法國、1967年超過英國、1968年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據完全統計,戰後日本的科學技術,90%是從外國引進的(其中又有90 %是從美國引進的)。因為「引進」比「研製」費用低、見效快。 美國研製一項成果的成功率為1%,而日本的成功率為70%以上。 原因是日本不是「獨創」而是「改進」。就這樣,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並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
由此可見,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夠高速發展,是其固有基礎、特殊條件和機遇等多種主客觀原因、國內外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F. 日本經濟發展過程
1 經過1945年至1955年10年的艱苦努力,從戰後一片廢墟中恢復到戰前水平。
2 60年代,日本經濟以10%的速度迅猛發展,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時期.
3 70至80年代,日本經濟進入穩定增長期,經濟平均增長速度5%,經濟取得了飛躍發展,迅速跨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並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4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出現"泡沫經濟",經濟過熱。
5 90年代初"泡沫經濟"崩潰,經濟進入持續衰退期。
6 2000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2%,但是,進入2001年後,又開始放慢了增長的步伐。
G. 近代日本的發展史
19世紀60年代末(1868),日本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後,明治天皇開始,自上而下進行的一場現代化改革運動。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迅速崛起,國力很快超過大清王朝。明治維新27年後,1895(甲午)中日海戰對決,大清北洋水師慘敗,日本海軍完勝,國威大振。
甲午戰爭9年後,1904日俄戰爭,日本獲勝,攫取了沙俄在東北的利益。又27年,1931日本佔領中國東三省。
再7年,1937日本大舉侵華,1940之後佔領東南亞諸國,建立「大東亞共榮圈」,1941偷襲美國珍珠港大獲全勝,稱霸半個太平洋,1945日本戰敗,日本近代史結束。
(7)日本經濟發展史擴展閱讀:
從甲午戰爭到上世紀40年代,日本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戰爭史、侵略史。十九世紀末後的日本,在這筆政治遺產的驅動下,迅速滑向軍國主義。
日本先後發動了日俄戰爭、侵華戰爭、珍珠港事件等,使日本成為世界近現代史上發動侵略戰爭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波及面最廣、危害度最深的國家。
日本侵略給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造成巨大災難的同時,也使日本付出慘痛代價,明治維新後,崛起的日本逐步走上軍國主義道路,二戰中成為法西斯陣營的中堅力量,最終徹底覆滅。
H. 日本經濟的歷史
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軍需激增,日本的經濟從中獲益很多。重工業在經濟地位提高(大戰景氣)。同時,日本和美國同樣轉換為債權國。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軍需驟冷使依賴外國市場的日本經濟陷入低潮。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等也導致銀行信用不佳,1927年發生了昭和金融恐慌。1930年,由於解除黃金出口禁令與世界恐慌等一連串影響,日本經濟惡化。
在全世界的經濟不景氣中取得了躍進的蘇聯5年計劃,日本也受此影響。一些官僚主張加強國家在經濟中的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日本經濟完全成為國家統制經濟,自由主義經濟制度崩潰。同時,終身就業與月薪制在這時出現,為日本戰後的經濟發展定下基礎。 日本經濟在第三季度出現萎縮,這是自去年以來的首次經濟萎縮,使得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陷入衰退,導致日本央行宣布將繼續強有力的貨幣刺激政策來促進經濟增長。
但是經濟學家表示,國內經濟刺激不太可能使日本走出衰退,因為日本經濟的復甦更多依賴於全球的經濟增長。
日本經濟最大的驅動力應該是全球需求,尤其是美國、中國和歐洲。沒有外部需求的提升,日本政府和央行的舉措都不足以防止衰退。
日本在過去數十年的發展顯示,日本經濟極度依賴出口和外部需求。所以,日本不得不等待海外經濟的復甦來提振自身經濟。
周一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第三季度的GDP環比收縮了0.9%,轉換為年下降率是3.5%。日本經濟收縮符合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中日釣魚島爭端加劇導致的預期。
經濟學家預計,經濟復甦以前,日本經濟在第四季度將會進一步下滑,成為技術性衰退。
瑞銀財富管理公司的投資策略負責人喬治表示,對於日本經濟復甦最好是全球經濟發展。
喬治稱,全球有大量由美國主導的經濟刺激,這對日本來說是最好的貿易消息,只要歐洲的情況不是太差。
日本央行在10月份連續第二個月實施寬松貨幣政策,擴大了1385億美元的資產購買計劃,但是收效甚微,市場中日元仍在上漲,出口壓力巨大。
日元兌美元的上漲已經超過了3%。強勢的日元使得日本出口產品更加昂貴,因此缺乏競爭力。
在第三季度,日本出口同比下降5%,這是自2011年第二季度的6%以來的最大跌幅。
日本央行對經濟的刺激政策到目前為止收效甚微,期望貨幣刺激政策來立即提振經濟增長的期望是不現實的。
全球經濟的回暖,尤其是中國經濟增長,加上日本最近的財政刺激方案和逐漸轉好的消費市場才能幫助日本走出衰退。 x 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Haruhiko Kuroda)周四(2013年7月4日)表示,日本經濟正在復甦軌道上,有跡象顯示通脹預期正在上升,他強調日本央行積極貨幣刺激舉措正在發揮作用。
黑田東彥在央行地區分行經理季度會議上表示:「日本經濟正在加速成長」。
黑田東彥說,央行4月推出貨幣寬松舉措後,「經濟正在穩步邁向復甦」。
黑田東彥表示,在穩健內需和海外經濟成長的幫助下,日本經濟有可能恢復溫和復甦;日本金融體系整體保持穩定。
黑田稱,日本CPI年增長率可能逐步轉為正值;日本央行將維持超寬松政策,直到穩步實現2%的通脹率目標。
日本央行釋出大規模貨幣刺激舉措,誓言將持債量翻番並加大風險資產購買,兩年內實現2%的通脹目標。自此日本央行一直保持貨幣政策穩定。
了解央行想法的消息人士稱,日本央行下周利率審視會議料按兵不動,可能會繼續上調對經濟的看法,因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日元疲軟及政府促通脹政策對出口和民間消費有拉動作用。
I. 求日本經濟的發展史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人口大國,資源小國,原料、燃料大量依賴進口。其國土面積37.2萬平方公里,與中國的雲南省基本相當。但就是這樣一個要素資源稟賦極其稀缺、1870年人均GNP不足英國的四分之一,美國的三分之一的國家,到1989年其人均GNP卻已是英國的1.6倍,美國的1.1倍。日本經濟的發展史,特別是二戰以後日本經濟的奇跡令人著迷,發人深思。在諸多研究日本經濟發展的書中,日本學者南進亮的《日本經濟發展史》一書算是一本代表作,其豐富的內容和翔實的資料向我們展示了日本的現代經濟增長之路。更為重要的是,書中對日本經濟發展成功經驗的總結,對於我們一個處於經濟轉型、社會轉型和政府轉型的國家而言,相信也會有諸多借鑒與啟示。在此本人歸納了以下幾點,也算是一些心得吧。
1、教育是民族之本。很多人把日本經濟的起步歸因於明治時期政府所採取的開明政策,但在本書的研究中卻認為,從江戶時代繼承下來的優秀勞動力,對明治經濟及其以後的大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口素質是全民教育普及的成果。日本的「私塾在1868年達到12000-13000所,學生人數達到837000人,估計在維新時期接受私塾教育的男子佔43%,女子佔10%左右。根據R.P道爾的推測,維新時期日本的讀寫普及率比現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還高出很多。」「道爾還引用了1877年一個法國人所寫的話:日本的初等教育已達到使我們羞愧的程度。」,「日本早在1872年就實行了義務教育制度。」(第14-15頁)事實證明,正是基於發達初等教育的全民素質提高,才使得維新時期新發令、新的土地制度及後期技術引進得以快速而又圓滿的實施。
2、發展戰略與競爭環境是經濟實現追趕的關鍵。日本是格申克隆意義的相對後進性國家,工業化初期經濟存在緊張狀態,技術落後。但日本通過選擇符合自身要素稟賦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以要素稟賦結構的升級帶動產業和技術升級,最終實現經濟追趕。同時,日本國經濟的奇跡是與競爭機制與環境密不可分的。德川時代的日本,日本處於幕府地方分權式的統治之下,全國經濟與市場處於完全分割的狀態。自明治維新後,隨著一系列舊制度的廢除和西歐先進制度及技術的引進,日本現代的政治、金融和財政體系逐步確立。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日本民間資本的發展的歷史經驗。書中表明,無論是戰前還是戰後,在日本民間投資活動都比政府的活躍,活躍的民間投資與政府投資相互補充,一方面通過資本增加提供了潛在的生產力的效果,另一方面通過消費和出口創造了有效需求結果。
3、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源泉。日本經濟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創新史,包括制度與技術創新。明治時期的地租改革既增加了政府收入,而且貨幣地租的實施為農村勞動力從落後的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創造了條件;造船獎勵法、航海獎勵法極大地促進了日本造船業和海運業的發展,並為以後工業化走鋼鐵國產化道路奠定了基礎;外資法的通過,使得國外先進技術潮水般涌進日本,學習效應與技術溢出極大地縮短了日本和西歐國家的技術差距。在技術革新方面,日本十分重視研發投入,50年代後期實際研究費用增加率就幾乎和技術引進率相等。事實證明,創新活動是日本經濟發展奇跡的重要源泉。
4、企業家精神是經濟的靈魂。企業是經濟的微觀主體,而企業家精神則是企業的靈魂。日本的企業家是熊比特意義的,具有創新思維,冒險精神。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的創業史是日本經濟發展史的濃縮,日本企業的集團化和國際化的歷程是日本經濟巨變的真實寫照。
日本的發展史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要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全面提高人口素質,防止兩極分化,自強不息。中國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需要借鑒日本的發展經驗
日本擁有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積和極為匱乏的自然資源,卻創造了17%的世界財富。筆者隨團到日本研修和考察,在領略世界經濟大國的富裕、發達和文明程度的同時,切身感受到我們在許多方面需要向日本學習。其中,最讓我們感慨和深思的是日本低起點、快速度的發展史!
19世紀中葉之前,和中國一樣,日本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沒有接觸到歐洲的新興文明。1853年,美國軍艦開進了日本港,日本國門從此被打開。日本政府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成為被壓迫的國家和民族。自此,國內矛盾觸發,幕府統治結束,明治維新開始。明治政府推行「富國強兵」政策,迅速提高了日本的綜合國力,也將日本引上了與西方列強為伍、競相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1945年,日本戰敗,整個國家經濟陷入崩潰邊緣。其後,在以美國為主的外力下,日本開始了國家改造和經濟復甦。1960年開始,日本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今天,日本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我們不能否認,日本創造了一個奇跡。考察日本的發展史,結合在日本的見聞和感受,筆者認為以下幾點經驗對中國的發展應當有所啟示。
改革和創新是發展的靈魂
不斷改革和創新,為日本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歷史上,日本曾為中華文明所折服,虛心向中國學習,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當國門被西方列強打開後,日本看到了西方文明,又虛心向西方學習。1871年,日本政府派出了100餘人的考察團,赴歐美進行了歷時22個月的考察訪問,對西方各國的政治制度、司法機構、教育體系等進行了詳盡的調查研究。我們參觀日本參議院時,見到大廳里矗立著當年的考察團團長,後來的四任首相、三任樞密院議長的伊藤博文的銅像,日本人民至今沒有忘記他。西方取「經」後,日本開始了深層次、全方位的自我革新,很快走上了發達的資本主義道路。二戰後,日本又開始向美國學習。20世紀50年代,日本派出大批青年赴美留學,多數學生學成後回國。從當今的日本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他們已將東方和西方文化融為一體,善於兼收並蓄,勇於變革創新,虛心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為日本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使日本最終確立了世界經濟大國的地位。
全面提高人口素質是發展的戰略選擇
日本是個非常重視人口素質的國家,總人口1.27億左右,人口密度是我們的2.5倍。在東京等大城市,購物、就餐等生活都需要排隊。日本人無論在車站、超市或其他地方都自覺地排隊,這種意識體現了日本國民的素質。日本把國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質上,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體系。日本的教育制度與我國相似,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初中以下為義務教育,入學率為100%,高中升學率為96%,大學升學率為50%。20世紀80年代,日本就提出了終身教育的問題。1990年日本制定實施《終身教育法》,以促進形成學習型社會。日本教師的地位很高,公立學校的教師列入公務員行列,其工資高於政府一般的行政官員。筆者認為,與日本相比,中國人口多確實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但不能把它看成一個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把一切問題都歸於此,怨天尤人;而應當在毫不鬆懈地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同時,下大力氣抓好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的義務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質。
防止兩極分化是日本始終堅持的發展道路
有數據顯示,與美、英、德、法等國比較,日本的犯罪率最低。這與日本注重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有關。日本戰後的飛速發展階段,雖然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但由於國家採取的措施得當,社會沒有形成兩極分化,並逐步消除了城鄉差別和區域差別。據有關機構調查,日本居民認為自己的生活狀況與別人比較處於中檔的比例,其滿意度1958年為72%,1979年為91%,1989年為87.3%。多數日本人認為,自己所處的是一個「平等社會」、「無階層社會」、「同質社會」。日本消除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維護社會公平是日本二戰後始終堅持的發展道路。日本戰後的發展史很注重社會成員收入差距的縮小。日本解決收入差距的途徑主要有:一是建立比較平等的工資體系,企業內部的管理層與普通員工的工資差距較小;二是對農戶、個體戶、中小私營企業的個人所得征稅率較低;三是個人所得稅遞增率高,在日本,你如果擁有1億日元,實際上只有3000萬可以支配。
自強不息是日本的民族精神
忍辱負重、自強不息,已經固化為日本民族的優良品格。許多日本人對軍國主義侵略史已經「淡化」,這已經引起國際公憤;但是,他們對自己戰敗時的慘狀卻記憶猶新。江戶東京博物館內,不僅存有當年東京等地被炸情況的圖片和錄相,還有專門製作的一些場景模型,他們教育後代不要忘記「悲慘的過去」。與日本人交談,提到日本歷史,他們總會滔滔不絕地講述被美軍轟炸的情景。可見,這些已經深深紮根於他們的思想和情感,成為激勵其奮發圖強的精神動力。翻開日本近代史,可以看到這個國家變化發展的軌跡:閉關鎖國導致了民族屈辱,由民族屈辱而富國強兵,富國強兵之後便對外侵略,對外侵略險些造成國家破碎,戰後的日本又在廢墟上再次騰飛。50多年來,日本因戰敗而迎來了和平,被佔領而實現了民主改革,失去了在國際事務的發言權而取得了經濟高速增長的成功。這些變化發展盡管有外力在起作用,但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其面向未來、忍辱負重、自強不息的精神,不能不讓人贊嘆。
中國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正處於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中國在積極發展自身的同時,需要積極借鑒日本發展中的有益經驗,我們要學會從日本的發展史中獲得重要啟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要吸收日本發展模式中的帶給我們的深刻啟示。[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碩士研究生]
資料鏈接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階段
日本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發展在戰後經歷了快速發展時期。這主要可分為四個階段。
經濟恢復期(1945—1955年)。戰爭毀滅了日本42%的國民財富,經濟混亂,物價飛漲,大量失業,通貨膨脹。藉助佔領軍的巨大影響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產以平息通貨膨脹,穩定國民生活」的政策,進行了經濟和社會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穩定了通貨膨脹,經濟開始恢復,1953年接近戰前水平。
高速增長期(1955—1973年)。18年間國民生產總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0倍多,年均增長9.8%。1966年追超英國,1967年追超法國,1968年追超西德,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僅次於美國,成為亞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經濟界的注目,被稱為「世界經濟奇跡」。
中速增長期(1974—1991年)。受兩次石油危機的打擊,日本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靠貿易立國的日本經濟被迫加快產業結構的重組和調整,重化工結構轉向知識密集型產品結構。這期間GDP年均增長4.3%,比高速增長期下降一半。
經濟危機並走出困境期。進入1992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出現經濟危機,1992—1998年實際GDP年均增長率僅為1%,其中1997、1998兩年出現負增長,但目前仍是世界經濟大國。受到企業效益恢復的刺激,設備投資逐漸復甦,僱傭及收入環境正在逐漸得到改善。由於企業的推動,日本經濟復甦的前景越來越明朗
J. 日本發展歷史
日本戰後分為三個時期:戰後初期、後昭和時代、平成時代。
1、戰後初期
日本投降後初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實君立憲制為虛君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日本投降詔書發出的同時,昭和天皇所信任的鈴木貫太郎內閣總辭,授意與皇族東久邇宮稔彥王組閣。東久彌宮內閣,是日本歷史上唯一的皇族內閣。
當時,東久邇宮內閣中,有前首相近衛文麿任國務大臣、重光葵任外務大臣。後來重光葵因故辭職,由前奉天總領事,元老牧野伸顯的女婿吉田茂繼任。此時,盟軍送來一位太上皇,那就是麥克阿瑟,盟軍總司令部要求罷免禁制不利皇室言論的內務大臣山崎巖,東久彌宮內閣於是總辭。成為日本史上最短命的內閣,壽命五十四日。東久彌宮內閣倒台後,昭和天皇任命親美英派的幣原喜重郎組閣,1945年10月9日,幣原內閣成立。幣原令人熟悉的就是20世紀20年代的幣原外交。
民主政體改革戰後的政黨如雨後春筍一樣大量成立,包括日本自由黨(總裁鳩山一郎)、日本社會黨(片山哲書記長)、日本進步黨(總裁町田忠治)、日本協同黨(委員長山本實彥)、日本共產黨(書記長德田球一)也恢復活動。翌年一月,盟軍總部公布公職追放令,所謂公職追放令,就是要禁止戰犯出任公職。
2、後昭和時代
日本經濟的崛起戰爭後期,由於美軍的空襲,以東京為首,全國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尤其是廣島和長崎,更遭到了原子彈的毀滅性破壞。1955年開始,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
如此長時間的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政黨政治的勃興鳩山一郎在促成日蘇建交後退下來,由石橋湛山繼任,然而石橋組閣不久,身體出現重大問題,又不得不辭職,最後由曾被指為戰犯的外務大臣岸信介繼任。岸信介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要修改日美安保條約,為此,革新與保守兩大勢力進行最終對決,爆發日本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安保斗爭」。
其後,日美安保條約修訂自然生效後,岸信介退任,由池田勇人繼任。池田勇人提出「寬容與忍耐」口號。池田連續三次組閣,甚至與同屬吉田茂門下的佐藤榮作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競爭,最後因患上喉癌不得不辭職。佐藤榮作繼任。佐藤組閣後,把沖澠縣回歸日本。
經濟放緩與國際地位的提高經過第一次石油沖擊和戰後第一次負增長,日本經濟就由高速增長轉為了低速增長。1976年、1977年和1978年度各為4.0%、4.4%和5.3%,與高速增長時期比,還不及1965年經濟危機時5.7%的水平。盡管如此,但1978年後已擺脫了蕭條的影子,景氣確實是處於上升階段,企業的收益也增加了。
中速增長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末。這一期間,除個別年份外,日本實際經濟增長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動不大,而且與其他發達國家比仍屬於增長最快的國家,所以這一時期又被稱為穩定增長時期。
在經濟穩定發展特別是在重化學工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日本的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從1983年貿易黑字超過西德、資本輸出超過英國以來,日本就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貿易黑字大國、經常收支黑字大國和資本輸出大國。
另外,從1985年起,日本就取代英國,成了世界第一海外債權大國,而美國則開始淪為世界最大的海外債務大國。由此,日本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不僅進一步鞏固了,而且還開始被稱為「世界第二超級經濟大國」。這樣,日本經濟就達到了戰後的頂點。
3、平成時代
昭和天皇於1989年1月7日駕崩,子明仁繼位,駕崩次日(1月8日)起改元平成,稱為平成時代。1985年,日本已成為世界最大債權國,1986年底海外凈資產一千八百零四億美元。1993年日本海外資產上升到六千八百五十億美元,估計到2000年可上升到一萬億美元以上。 日本成了世界最大的供應國,東京國際金融市場的作用正在擴大。
(10)日本經濟發展史擴展閱讀:
日本歷史是指日本從日本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日本列島最早在20萬年前出現人類,已知最早的日本人類化石可追溯到約3萬年前。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創建一個律令制的國家。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12世紀末,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鐮倉幕府、室町幕府相繼執政。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17世紀初,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戶幕府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史稱「大政奉還」。
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直至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日本進入長期的相對經濟不景氣狀態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