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
首先,要更新發展理念,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麼樣的發展理念,就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和經濟增長方式,要擯棄片面追求GDP產出而不計資源環境成本投入、只重視物質財富積累而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只考慮當代人不顧及後代人的發展理念,堅持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之路,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投資消費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發展。其次,要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放在「四位一體」的新發展模式中去把握,賦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新的涵義。從新世紀新階段開始,發展將是一個「四位一體」的現代發展體系:一是經濟發展,包括經濟增長、經濟結構、資源配置、技術創新等;二是社會發展,包括社會事業的發展(如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科研等),以及社會組織和和諧社會的建設;三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包括人口、資源、環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發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質以及對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參與等。我們應把握發展的嶄新內涵,突破傳統的狹隘的發展思維,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放在 「四位一體」的新發展模式中去把握,賦予經濟發展以新的涵義。 最後,要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變成全黨全社會的自覺行動,使其融匯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各個方面,貫穿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和過程。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幾點建議: 坦言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大課題,絕非一朝一夕可以深諳其理,這里只是拋磚引玉,提幾點看法。 (一)繼續弘揚敢想、敢做、敢為的廣東精神,下決心打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珠三角未來要成為全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先試先行區,其中,開放、創新的發展思維和理念至關重要。據悉,面對廣東省委省政府在2009年推進的「雙轉移」工程,引起不少輿論,來自企業界的反對之聲不少。究其原因,少數利益集團擔心既得利益外溢是關鍵。面對這種情況,筆者以為,有關方面需要審時度勢,綜合權衡,積極發揚廣東的敢闖敢試的文化力量,當機立斷,力排眾阻,堅決推進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各項決策。某種意義上,猶豫不決、讓步妥協、過分關注內耗型平衡,就是貽誤發展機遇。 (二)改革現有不合理的體制機制,從源頭上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掃清障礙。誠然,在一些官員、一些企業主眼裡,對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本質性理解並不明晰,很多時候, 「發展」等同於「GDP增長」,等同於「經濟增長率」,而對於「發展」的要義——經濟、社會、文化和諧共生,全體人民生活幸福美好,創業和人居環境優美,對人的需求滿足度不斷提高,社會福祉整體提升則置之不理。由於GDP主導全過程,「一切為了GDP」、「增長就是硬道理」、「組裝、粗加工捨不得丟棄」、「石化項目大量上馬,環境問題靠邊站」、「只要數量、不要質量」、「只看錶子,不看里子」的行為屢見不鮮,變臉行徑更是層出不窮。故而,筆者建議對「增長與發展」、「科學發展」、「GDP主導發展觀」等重要概念及內涵要進行科學深入研究,在全社會形成大討論,形成共識,在此基礎上改革與其相關的管理機制和體制。毋庸諱言,這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前提與基礎。 (三)經濟發展方式要從硬要素推動轉向軟要素。長期以來,土地、廉價勞動力、水、電、媒、氣等主導廣東經濟發展,高投入、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模式主導廣東經濟發展,而管理、高科技人才、創新、核心技術、自主產權、研發等對經濟的貢獻較小。未來廣東的發展,一定要在上述軟要素上面下功夫,切實推進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等新型經濟業態。政府和企業要高度重視研發,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聯手,形成企業創新文化體系和區域創新網路。 (四)內需要擴大,出口也要鞏固。由於中國龐大的農村及內地中小城市強大的市場需求,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擴大內需」成為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的力推之舉,這對於啟動廣大農村市場、推進內需型城市化進程、擴展城市可持續發展途徑和方式、促進地區間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擴大內需」絕不排斥「外貿經濟」,尤其對於出口量巨大的廣東而言。廣東具有發展外貿經濟所需的優越的自然地理、經濟、社會、文化基礎和底蘊,擔負著中國和世界經濟聯系的紐帶和橋梁作用,不可貿然因為擴大內需而削弱外貿經濟。唯有通過改善和提升出口產品質量、加強品牌意識、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學習領會國際競爭規則、積極參與世界競爭,在競爭中學習,在競爭中進步,才能進一步提升廣東作為對外開放大省的地位。 (五)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只是經濟問題,而是包括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科技、城鄉關系等一系列要素的綜合性問題。系統論視角看,系統各組分相互關聯,某一組分變化必然引致系統內其它元素變化。從地域層次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只是中心城區「退二進三」、「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問題,城市邊緣區、二三線城市和農村地區都面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從職能部門看,從政府機構、高校科研機構、甚至個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都需要轉變,如公務員需要提高工作作風和辦事效率,民眾需要更「低碳」的生活方式。從經濟發展邏輯看,任何經濟發展都需要集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科研等於一體的支撐體系,缺一不可,如面對金融危機,從再就業培訓、臨時安置、心理疏導等都不可或缺。 (六)廣東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離不開香港的支持。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如何「加快」?我的理解,應利用外溢效應,積極學習世界各地國家和地區先進的經驗和做法,積極吸收和借鑒。當務之急,廣東應充分利用身處毗鄰的香港的優勢,以求真務實、積極主動的姿態去學習、去取經。雖然廣東經濟總量早已超過香港,但兩者在經濟、社會、文化面向上的長期互動形成的唇齒關系亘古不變,廣東未來的發展仍然要依託香港。雖然在某些合作意向上基於不同政治體制、不同發展階段和看問題的不同立場與視角,粵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或隱憂,但總體看,粵港一體化、世界級的粵港大都會區是大勢所趨。香港的管理、人才、培訓、市場意識、政府廉潔度等都是廣東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學習和努力的方向。
B. 如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發展農村經濟,需要在現有資源條件和生產力基礎上,積極創新農村生產方式,以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效率的逐步提高來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農業是農村的產業支撐,發展現代農業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基礎。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把發展高效農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點,著力推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和科技化。按照「一鎮一品」、「一村一品」的思路,建設農業園區,培育龍頭企業,發展專業市場,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業生產效率;實施品種創新、品質創優、品牌創響工程,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科技對高效農業的貢獻率,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是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穩定增收的重要途徑。把推進「三大合作」作為創新農村生產方式的重要內容,一是推進農民專業合作。支持和引導農技部門和農業技術人員利用技術優勢組建合作組織,鼓勵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工商企業利用資金、信息等優勢組建合作組織;堅持邊發展邊規范、以規范促發展,不斷完善專業合作組織的內部運行機制,實現由簡單的「抱團取暖」、節約成本式合作向產加銷一體化轉變,鼓勵農民以資產、勞動力等要素入股,分享加工、銷售環節的利益。二是推進土地股份合作。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組織;實行聯組發展、整村推進的辦法,擴大土地股份合作組織單體規模,取得規模效益;把推進土地股份合作與發展高效農業有機結合起來,土地股份合作中高效農業所佔面積達到60%以上。三是推進社區股份合作。充分利用城鎮化、工業化帶來的機遇,重點在那些經濟實力較強、產業特色明顯、地處城郊結合部和工業園區所在地的村組實行社區股份合作,建設標准化廠房、門面房和宿舍樓等,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帶動農民增收。
發揮政府引導作用。一是科學制定發展規劃。根據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按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規劃、切合實際的原則,使創新農村生產方式、發展農村經濟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銜接,與產業發展、城鎮建設等規劃相銜接,有步驟、有重點地加以推進。二是積極開發農村人力資源。通過實施農民培訓工程、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等措施,幫助農民群眾提高綜合素質和勞動技能,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運用新技術和新方法。三是發揮典型示範和帶動作用。創新農村生產方式,發展農村經濟,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為了少走彎路,在先行試點的基礎上,樹立一些先進典型,通過典型來示範和帶動面上的工作。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認真落實中央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同時,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和引導廣大農民群眾探索發展高效農業和農村「三大合作」的新思路、新辦法。
C. 如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系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大局,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打造合格的市場主體,推進科技創新市場化,創造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政策環境,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力推進:
一、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這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前提。一是加快政府投資體制改革。明確界定政府投資的職責和范圍,優化政府投資結構,政府投資加快從競爭領域退出,轉為主要用於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創新政府投資運作機制,積極推廣"代建制"等市場化運作模式,提高政府投資利用效率。二是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審批和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轉為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對企業投資項目政府一律不再審批,政府僅從外部性、公共性、合規性方面對企業投資項目予以核准或備案,履行好對重大項目規劃協調、發布行業信息等服務職能。
二、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場主體。只有理性、合格的市場主體,才能有降低成本、追求技術進步、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內在動力,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載體。深化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積極引入國內外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形成多元投資主體,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繼續推動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做好政策性關閉破產,國有經濟要從一般性競爭領域退出,逐步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和影響力。深化鐵路、郵政等壟斷行業改革,實行政資分開、政企分開,引入競爭機制,積極推進特許經營模式。加快開展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試點,規范國家與國有企業的分配關系,體現政府的所有者權益。破除體制障礙,推進公平準入和改善融資條件,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三、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動力。有效的科技體制將為科技進步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供體制保障。要大力推進科技體制市場化改革,統籌不同所有制單位的科研投入,改變長期存在的所有制歧視和部門壁壘問題,支持教育體制改革,推動科技教育事業真正面向世界、面向市場、面向現代化。要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實施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究和科技支撐計劃,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國家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要創新產業研發資金的投入機制,擴大創業風險投資試點范圍,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四、加強環境資源制度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節能環保,構建能源資源等生產要素投入的約束機制,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條件。發展生產要素市場,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的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取消壟斷行業產品的行政定價機制,相應建立與完善價格調整聽證制度。建立落後產能的退出機制,加快淘汰高耗能行業落後產能。著力推進建築節能、高效照明產品推廣等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增強節能能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提高科技進步對節能減排的貢獻。繼續做好"三河三湖"和松花江等重點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和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案。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報告、審計和能效標識工作,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完善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獎懲機制。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供應中的比重。建立節能減排市場化運作機制,按照補償治理成本的原則,提高污水處理收費標准,實現治污成本內部化。
五、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提供製度與政策環境。優化財稅等政策設計與制度安排,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優良的政策環境。建立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完善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積極推行"省直管縣"和"鄉財縣管"等財政管理改革,完善地方稅制,逐步建立財力向基層傾斜的機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引導地方政府由過於重視發展工業項目向重視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方面轉變。繼續運用出口退稅和關稅政策限制"兩高一資"和相關資源性產品出口,推進資源稅、燃油稅改革,加快擴大增值稅轉型試點,研究制定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方案,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良好稅收環境。繼續深化銀行業改革,加快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完善銀行內部法人治理結構,使其真正成為企業化運作的商業銀行,切實提高銀行自身經營效率,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D. 如何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
加強對市場的監控。
E. 如何實現我國經濟發展
從經濟方面講 十七大報告指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立技術創新體系。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培養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 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3.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育新型農民,發揮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新貢獻。 5.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幫助資源枯竭地區實現經濟轉型。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6.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深化國企改革,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7.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實行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 8.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實施自由貿易防戰略。採取綜合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F. 如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需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縮小各地社會管理水平的區域差距和加強各層級政府與企業、社會的協同合作,鼓勵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
1、要推動區域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
區域差距最首要的問題,就是各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為社會成員提供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是各個區域發展最基本的條件的均等。
在全覆蓋、標准化、可持續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均等化,進而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務,是積極應對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的重大舉措和施政方向。
2、要縮小各地社會管理水平的區域差距,創建經濟協調發展的軟環境。
政府提供的社會管理服務及其質量,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區域經濟發展總是嵌入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中,與地方政府的社會管理息息相關。
過去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點是在經濟領域,隨著區域經濟政策的逐步完善,協調的重心應該轉向區域社會管理和服務,為本地區社會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目前各區域的社會管理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不利於各區域生產要素和資本的力量整合
3、要加強各層級政府與企業、社會的協同合作,鼓勵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區域互動的主體是多元的,既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群體或有組織的團體;既可以是各級政府,也可以是地方企業。
區域的協同發展離不開與橫向和縱向的互動,在合作中才能使區域協同發展獲得強大的推動力。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早期,由於注意到了區域的功能互補和發展的異質性,特別強調中央與地方及地區之間的合作。
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既要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格局,也要重視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以點帶面」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力。
「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力,也可以說要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發動機和助推器。」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說。
韓文秀還表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統籌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同時,要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當前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地區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特點,規模經濟效應開始顯現,基礎設施密度和網路化程度全面提升,創新要素快速集聚,新的主導產業快速發展,要推動這些地區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G. 如何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要著力做好以下六項工作:一是加強和改善財政宏觀調控,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結合稅制改革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二是完善強農惠農富農財稅政策,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三是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教育事業加快發展,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強化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強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優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四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強財經對外交流合作。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完善預算管理制度,推進稅收制度改革,深化財經對外交流合作。五是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提高財政管理績效。完善財政法律制度體系,提高預算管理水平,強化「兩基」建設,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推進財政管理信息化建設,狠抓增收節支,嚴格財政監督。六是加強財政幹部隊伍建設,大力改進工作作風。
H. 交通便利如何促進經濟發展
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制定綜合運輸發展規劃,使各種運輸方式的部門規劃成為綜合運輸發展規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防止各種運輸方式或部門以自我為中心,各自規劃、各自建設、自成體系。綜合運輸發展規劃必須充分體現政府統籌發展各種運輸方式的思路和重點,從宏觀上、戰略上、全局性的高度,突出交通運輸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以及各種運輸方式彼此的協調發展等問題。
充分發揮政府在交通運輸發展中的推進與引導作用,加快交通特別是鐵路改革步伐,構建新型交通運輸管理體制、調控機制與監管體系。加強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活動的監管力度,積極穩妥地推進基礎設施投融資和建設與運營機制的改革,確保為經濟和運輸服務業發展提供足夠的交通公共設施。改革交通運輸行業的價格管理制度,構建合理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提高交通運輸行業的整體運行效率。
發展節約能源、排放量小、技術先進的鐵、公、民航和水運運輸工具。加快發展高速、重載技術,集裝箱多式聯運技術和現代物流技術,推廣運輸技術與裝備的標准化與國際化。積極採用先進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重點發展交通運輸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城市交通誘導系統、高速公路收費系統、車載路徑導航系統、交通信息系統等智能交通系統。提高運輸管理組織技術,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的能力,發揮運輸工具的使用效率、降低資源損耗。
I. 如何促進我國的經濟增長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要繼續解放思想,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要完成這項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首先必然打破一切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把思想切實轉移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和統籌兼顧的科學發展觀上來,並以此為指導,明確基本思路,改革體制機制、制定政策措施。
要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加快科技進步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我國發展戰略的核心。要堅持走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再創新的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環節,貫穿到轉變發展方式的各個方面。為此,要健全科技創新體系,完善科技創新機制,並切實抓好科技領軍人才的培養工作。
要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著力增強消費需求的作用。要調整投資、消費、出口三者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為此,必然要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准和最低工資標准;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歸根結底,要切實改善民生,保證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同享有。
要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要統籌城鄉發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落實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政策。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和資金投入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加快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原則,培育以各區域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為依託的城市群,作為區域新的經濟增長極。
要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平等保護物權;要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圍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形成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加快形成規范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優化資本市場結構。
要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重點是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