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發布時間:2020-11-25 03:35:00

㈠ 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應堅持以什麼為中心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㈡ 十三五規劃建議要求以什麼主動適應和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十三五」規劃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因此,「十三五」規劃的制訂必須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十三五」時期,我國應該如何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回答這一問題,首先需要充分認識新常態會帶來哪些新的變化,進而在清晰地把握好未來五年甚至更長一個時期宏觀環境和發展背景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加大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力度,積極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充分認識新常態帶來的新變化
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最直觀的變化就是經濟增速進入換擋期,即由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到當前的中高速增長。一個時期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期的下行周期,經濟增速在波動中放緩,今年第三季度已經回落至6.9%。這是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相互疊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結構性因素占據主導地位。經濟增速放緩,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實際上是供給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一方面,已有的供給因為供大於求出現了過剩;另一方面,部分需求缺乏相應的供給難以被滿足。進入新常態,一系列重大的、階段性的變化集中顯現,這既表現在需求側,也表現在供給側。
從需求側來看,2013年我國城鎮戶均達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擁有汽車超過100輛。按照國際經驗,進入這樣一個階段之後,房地產和汽車市場的需求都將發生明顯變化。從我國的具體情況看,房地產投資在2000年至2013年年均增長24%,今年前三個季度已下降到2.6%;汽車產量過去十年年均增長17.9%,今年前三個季度卻下降到0.9%。不僅如此,隨著房地產需求和汽車市場需求的下降,鋼鐵、水泥、玻璃、輪胎、電子、家電、家裝等關聯行業的市場需求也在下降。
從供給側來看,2012年以後,我國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了820萬人,隨著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資源供需形勢發生變化、生態環境硬約束不斷強化,以往那種依靠生產要素大規模、高強度投入實現經濟增長的條件已經不復存在。與此同時,過去一個時期製造業迅猛擴張而形成的巨大產能,在國內外市場需求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當前面臨較為嚴重的過剩局面,特別是鋼鐵、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傳統行業,產能過剩更為嚴重,利潤水平大幅回落,有的行業甚至出現全行業虧損。
由此可見,新常態更具本質的變化特徵還是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在需求側已發生明顯變化的情況下,如果仍然一味地擴大投資和產出規模,雖然短期內對經濟增長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隨著投資的邊際效用逐步遞減,其結果,不僅會使產能過剩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會明顯減弱,進而還會錯失結構調整的機會。因此,新常態下,面對經濟下行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問題,必須加大供給側的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化解過剩產能和資產重組,增強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活力和動力。需要強調的是,在市場需求已發生明顯變化的情況下,不主動調整也會被動調整,而被動調整付出的成本會更大。
加大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力度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重要窗口期。過去一個時期的經濟下行壓力,固然帶來了一系列嚴峻挑戰,但也是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重要機遇。因此,「十三五」時期要充分用好經濟下行形成的倒逼機制,把握好窗口期的寶貴機會,下決心推進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
結構調整的重要環節是有效出清過剩產能。過剩產能特別是「僵屍企業」造成資源沉澱,影響要素流動和資源再配置,還會延誤結構調整的時機,使潛在風險不斷積累。可以說,近一個時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利狀況持續惡化、工業品出廠價持續回落,與產能過剩是分不開的。今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7%,到今年9月份工業品出廠價連續43個月負增長,表明產能過剩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只有下決心出清過剩產能,促進資源優化再配置,結構調整才能有效推進。因此,「十三五」時期要下決心推進供給側結構調整,更加註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化解產能過剩,完善企業退出機制,推進結構調整取得實質性進展。
動力轉換要把握好新舊動力的相互關系。新舊動力並存是今後一個時期的基本特徵。舊的動力如鋼鐵、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產業板塊體量較大,雖然高速擴張期已經過去,但在相當長時期內對經濟增長仍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短期內也難以找到體量相當、帶動力相近的新興產業板塊來替代。今後要通過技術改造和產業重組,讓舊動力煥發青春。與此同時,要著力培育新的動力,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逐步替代傳統動力。
無論是結構調整,還是動力轉換,都要著力提高要素生產率。在生產要素供需形勢發生趨勢性變化、企業綜合生產成本普遍提高的情況下,迫切要求從提高要素生產率中挖掘新動力。只有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投資回報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才能有效對沖要素供需形勢的變化,降低企業生產成本。要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家和全社會創新潛能和活力,發揮創新在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中的積極作用,真正使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積極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十三五」時期,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需要從多個方面展開。
第一,增強創新驅動發展動力。創新是提高要素生產率,提升產業價值鏈和產品附加值的關鍵。一是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處在產業轉型升級、經濟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培育和催生未來產業、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和活力的根本途徑。二是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以2030年為時間節點,在航空發動機、量子通信、智能製造和機器人、深空深海探測、重點新材料、腦科學、健康保障等領域再部署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三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鼓勵企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四是激發企業家精神。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企業家最核心的功能是創新,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建設科研基礎設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制定產業標准和商業規則,維護市場秩序,減輕企業家創新風險。五是構建有利於創新發展的體制。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強化金融支持創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創新用好培養和吸引人才的機制。
第二,推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過去一個時期,產業發展的基本模式是「鋪攤子」,主要是擴大產能和規模。隨著市場需求變化和產能過剩壓力增大,產業發展需要從「鋪攤子」為主轉向「上台階」為主,核心是提升產業價值鏈、產品附加值。一是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引導製造業朝著分工細化、協作緊密方向發展,促進信息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產等環節滲透,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二是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支持企業瞄準國際同行業標桿推進技術改造,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三是支持新興產業發展。更好發揮國家產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四是實施智能製造工程。構建新型製造體系,促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產業進入國際前沿水平。五是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製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
第三,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城鎮化是最大內需所在。2014年,我國按常住人口計算的城鎮化率僅為54.77%,相比較於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空間,特別是已經進城的兩億五千萬農業轉移人口,如果能夠實現市民化,消費傾向和消費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購買能力和對工業品的需求將大幅提升,就會釋放出巨大的消費需求。城鎮化發展還將創造高鐵、地鐵、機場、地下管網、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以及市政設施和住宅等巨大的投資需求。「十三五」時期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一是要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並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加快落實中央確定的使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二是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繼續推進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全面實行身份證制度,改革征地制度,健全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制度,建立農村土地交易市場,嚴格農村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三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更多採取「補人頭」方式,有效消化現有的存量房地產。

第四,推進企業「走出去」構建全球化生產運營體系。支持企業擴大對外投資,推動裝備、技術、標准、服務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一方面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另一方面要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支持鋼鐵、有色、石化、建材等原材料生產企業到海外建立生產基地,逐步將直接進口資源轉變為進口原材料。拓展高鐵、核電、特高壓電網、通信、航空等大型成套設備的國際市場空間。
綜上所述,創新是走向未來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以創新推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進企業「走出去」構建全球化生產運營體系。要通過創新引領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㈢ 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為什麼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端入手,通過改革讓生產要素和自然資源充分、高效地利用起來,以解放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一般來說,短期內經濟產出水平由需求側決定,而中長期產出水平則由供給能力決定,因此,需求側管理往往著眼於平抑經濟總量的短周期調控,而供給側管理則關注中長期的系統性結構問題。需求側管理在應對經濟蕭條等「病症」上可以救急,但副作用大,搞不好會帶來滯脹;供給側改革雖見效慢,但通過綜合施治能夠治標固本。在不同時期,針對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矛盾,各國的宏觀調控側重點會有所不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供給側管理尤為重要,因為它是提高潛在產出水平的唯一途徑。
從理論上分析,完善的市場機制能夠引導供給,使供給自動適應需求並創造需求。如果供給不能滿足需求,一定是存在某種程度的供給約束和供給抑制。因此,供給側管理要求放鬆供給約束、解除供給抑制,要求制度的變革與完善。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從中央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部署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包括簡政放權、放鬆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等,其核心是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活微觀主體的能動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調整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品質,為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打下堅實基礎。

㈣ 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應堅持什麼為中心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面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金融系統必須觀念上要適應,認識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對路,工作上要得力。在科學認識當前形勢,准確研判未來走勢的基礎上,牢牢把握明年經濟工作的核心要求,堅持穩中求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努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堅持穩中求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要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對此,我們要正確看待,既要保持一定發展速度,在發展中解決諸多難題,同時,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在這樣的發展理念下,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就必須要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突出創新驅動,著眼提質增效。既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動力,又要致力於傳統產業「挖潛開荒」,促進「老樹發新芽」。如此,中國經濟才能保持在合理區間,才能以結構的優化托舉發展躍上新台階。

堅持穩中求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要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深化包括金融在內的重點領域改革。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當前,新一輪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金融系統要堅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堅持問題導向,圍繞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加快推出既有年度特點、又有利於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激發市場內在動力和活力。同時,面對對外開放出現的新特點,必須更加積極地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堅持穩中求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實現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需要一個穩定有效的政策環境。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並確定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依然延續「積極+穩健」的組合。「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松緊適度」這一要求,兼顧了當前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符合主動適應新常態的客觀實際。有力度的積極財政政策,意味著將繼續實施結構性減稅,意味著會保持適當的赤字規模。松緊適度的貨幣政策,意味著貨幣政策取向沒有發生變化,將繼續堅持「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基調,為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㈤ 要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斷提高黨的 能力

立足全局才能把握大局,順應大勢方可乘勢而進。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明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這是中央對當前經濟發展態勢的正確把握,也是指導2015年經濟工作的根本遵循。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形勢總體良好,各項重要經濟指標處於合理區間,為明年和今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面臨不少困難。經濟下行壓力仍較大,結構調整陣痛顯現,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部分經濟風險顯現。這里有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使然的因素,也有全球經濟增長恢復乏力的背景,呈現出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包含諸多新機遇、新挑戰。如何看、怎麼?關鍵在於對經濟規律的把握是否符合實際、對經濟治理措施的貫徹是否堅決到位。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做好明年經濟工作意義重大。只有全面分析、正確把握新常態這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大背景,把認識統一到中央對形勢的正確判斷上來,把行動落實到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中去,才能保持從容應對各種情況的定力,增強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的信心,揚長避短,積極有為。所謂新常態,一是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經歷的歷史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規律的客觀反映。對新常態的認識理解深化了,才有可能主動適應新常態,進而有效引領新常態,鞏固傳統優勢,實施創新驅動,確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動力源和制度支撐,充分釋放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創新活力,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預期目標。行穩以致遠,欲速則不達。主動適應新常態,首先需要放下對經濟增速的糾結。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面貌深刻改變、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得益於我國經濟保持了較長時期的高速增長。但無論是基於對高速增長產生、積聚的問題考慮,還是從我們確立的奮斗目標看,繼續保持原有的高速度既不科學,也無必要。而適度調低增速並使之保持在合理區間,穩定經濟運行,不僅有利於緩解資源、能源、環境的約束壓力,也有利於為調整優化結構、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拓展更大空間。從單純關注經濟增速到更加重視經濟結構和增長質量,本身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增速換擋,是為了獲得更大發展動力。新常態下,那種靠拼資源、比投資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以超國民待遇政策優惠招商引資也日趨乏力,原有動力弱化趨勢凸顯。面對新常態,應當主動作為,增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動性、自覺性,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走民生改善、就業比較充分的發展之路,走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經濟活力增強、結構調整有效的發展之路,發揮體制改革對於經濟的重大牽引作用,靠改革出動力,以創新增活力。特別是面對新矛盾新問題,必須加大全面深化改革力度,以此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為創新拓寬道路,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新常態從「新」到「常」,是一個經濟轉型轉軌的過程,新舊問題並存,新老矛盾交織,需要把握好發展的協同性、平衡點。既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又要有針對性地預調微調、精準調控;既要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又要積極發現培育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支撐作用;既要積極穩妥推進新「四化」同步發展,又要優化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堅持不懈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既要堅定不移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又要加強保障改善民生工作,更加重視社會大局穩定,把統籌兼顧、協同推進各項工作完成好。計熟事定,舉必有功。看清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本面,增強謀事而定、乘勢而動的主動性,認真領會、堅決貫徹中央經濟會議精神,以奮發有為、真抓實乾的狀態落實好中央

㈥ 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要靠

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要靠創新。

㈦ 請闡述什麼是經濟發展新常態,如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以新常態來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徵,並將之上升到戰略高度,表明中央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變化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正在對宏觀政策的選擇、行業企業的轉型升級產生方向性、決定性的重大影響。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
因此,新常態絕不只是增速降了幾個百分點,轉向「新常態」也不會只是一年兩年的調整。認識不到新常態下的新趨勢、新特徵、新動力,不僅難以適應新常態,更難以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
經濟的最大特點是速度「下台階」、效益「上台階」;新常態下的明顯特徵是增長動力實現轉換,經濟結構實現再平衡。突出表現為:一,生產結構中的農業和製造業比重明顯下降,服務業比重明顯上升,服務業取代工業成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二,需求結構中的投資率明顯下降,消費率明顯上升,消費成為需求增長的主體;三,收入結構中的企業收入佔比明顯下降,居民收入佔比明顯上升;四,動力結構中的人力、資源粗放投入明顯下降,技術進步和創新成為決定成敗的「勝負手」。在這些升升降降之中,先進生產力將不斷產生和擴張,落後生產力將不斷萎縮和退出,既能涌現一系列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增長動力,也要使一些行業付出代價、傷筋動骨。
面對新常態,首要的在於搶抓機遇。我們擁有城鎮化的廣闊空間、「四化」融合的巨大動力、消費升級的龐大市場、技術創新的突飛猛進,還有遠未得到充分發揮的資本潛力、勞動力潛力、土地潛力等等。讓這些潛力源源不斷地煥發出來,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紅利」贏得「人才紅利」、「創新紅利」的新機遇

㈧ 如何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首先要正確認識新常態。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改革創新是根本出路
經濟新常態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為轉方式、調結構提供根本動力。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需要主動作為,而改革創新是根本出路。
首先是改革基本經濟制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包括國資國企改革(理順國企與出資人以及國企內部的關系,提高國企運行效率)、財稅體制改革(理順中央和地方政府關系,降低企業稅收負擔)、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簡政放權、強化市場)和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從貿易開放到投資開放,從製造業開放到服務業開放,探索負面清單管理)四大關鍵領域。
其次是改革人口和戶籍制度,改善勞動力供給,包括放開「單獨兩孩」,逐級放寬戶籍限制等。
第三是改革金融體系,改善資本供給,包括理順價格(利率和匯率市場化)、健全市場(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和深化開放(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等。
第四是改革土地制度和城鄉管理體制,改善土地供給,重點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進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保持平常心態 保持戰略定力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運行態勢是好的,同時也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對此,在戰略上要保持平常心態,同時要保持戰略定力。

㈨ 如何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總結: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㈩ 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應堅持以什麼為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盡管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我國仍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版期。經濟發權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要把握這些大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推動我國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

閱讀全文

與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