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二者同時下降好嗎
不行 肯定不好
㈡ 人類生存、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為什麼要協調發展
1、相互聯系的觀點,世界上任何兩個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人口,資源,環境,經濟正是處在相互聯系的關系中並互相作用,人口多,資源消耗就大,要提供這么多資源那麼環境就會遭到破壞,雖然會帶來短期的經濟效益,但長期看,經濟也必然受到牽制,因為環境被破壞而導致的經濟損失,因人口過多導致的就業壓力和養老壓力都必然牽連經濟。因此,他們是相互聯系的。資本主義國家走的是先發展後治理的道路,我們國家堅持的是發展與環保並舉,近些年來加大了環境保護的力度,歸根結底是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2、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當前正確認識兩者關系有利於現實經濟的發展。
3、堅持發展的觀點。
一切事情都出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過去,在奴隸封建社會里,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的矛盾並不是那麼突出,所以表面上看去是很和諧的,但是,到了工業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的消耗超越了以往,為了獲得資源,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這時候,我們就需要重新審視它們之間的關系,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應只看到短期的經濟效益,更應該看到長遠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制定積極的政策保護環境,控制人口,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唯有如此,才能獲得長遠的發展
4、正確的價值觀
5.堅持正確的矛盾分析方法
現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抓住這個主要矛盾才能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之間的關系,不能一味追求眼前利益而破壞環境,也不能一味以子孫需求而閑置資源停止發展,它們只是社會矛盾中的一個小矛盾,不能因小失大。一分為二的看問題才是我們應該堅持的總之,人口資源環境經濟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它們是一個整體
㈢ 自然環境的發展與經濟發展如何協調
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相互關系
環境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界力量和作用的總和。環境的作用在於為人類活動提供不可缺少的各種自然資源,對人類經濟活動產生的廢物和廢能量進行消納和同化,以及提供舒適性環境的精神享受。環境問題的實質在於,人類經濟活動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替代品的丙生速度和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進程的加快,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愈來愈突出,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正確處理發展與環境的關系,不僅關繫到人類發展與生存環境協調發展,而且也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環境問題主要伴隨經濟和社會發展而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反過來又影響和制約經濟與社會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了,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保護環境、防治公害在某些方而又必然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但必須看到,環境是發展的基礎,人類若失去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經濟發展就失去基礎。所以,保護環境非常重要,非常必要,它保障人類健康和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環境問題產生於發展,是種歷史必然;環境問題解決於發展,同樣是種歷史的必然。沒有發展就小會有環境與經濟的矛後關系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提出,既包括經濟的增長和結構的優化,又強調人的生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以及社會、經濟、環境通過小斷調整以達到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共處,實現人的全而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
保護和改善環境應該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之,解決今天的環境問題不是不要發展,而是發展的目的是什麼及如何發展的問題。環境與發展是密切不可分的,環境問題是發展不足和發展不當造成的,也必須在發展中加以解決。「十六大」關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走新型業化道路的重要論述,為我們正確處理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指明了方向。但用什麼樣的具體模式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全而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三大要求納入統的框架中取得「共贏」,則是需要深入探索的個重大問題。
二、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注意的問題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但必須在保護中謀求發展;保護是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但必須在發展中謀求保護。我們必須在經濟發展中處理好以下關系:
1.處理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
發展與保護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這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內在要求。一方面,要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滿足廣大人民群
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另方面,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能急功近利、竭澤而漁,不能忽視代際公平。在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出現矛盾的情況下,只有統籌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刑工業化道路,才是我們的明智選擇。
2.處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關系
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是個不可分割的自然生態系統,他們牽一發而動全身,局部的破壞會影響到個別地區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中央提出,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對不同地區進行功能區劃分,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分別實行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這是優化生產力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具有系統性、全局性、前瞻性。我們必須按照中央的要求,牢固樹立全國盤棋的思想,堅決反對和糾正追逐狹隘利益的行為,做到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確保國家和地方重大項目的順利實施。同時,在確保全局利益的前提下,必須高度重視和認真解決局部利益問題,制定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保障有力、運作規范的利益補償機制。
3.處理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之間的關系
經濟效益為生態保護和社會建設提供物質力量,可以促進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實現;社會效益是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的重要目的,脫離這個目的,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就失去了意義;生態效益則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改善人民生產生活環境不可缺少的保證。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中正確處理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的關系,使之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經濟效益是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重要基礎。社會效益是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集中體現。生態效益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基本保證。
㈣ 論經濟社會與環境資源協調發展
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探析
李勝芬1,劉斐2
(1.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河北秦皇島066004; 2.天津師范大學地理系,天津300074)
摘要:文章首先回顧了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理論,提出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內涵:一方面,要在
資源環境承載力范圍內發展社會經濟,追求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環境承載力是動態的,要依靠社會經
濟發展不斷提高,這兩個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在此基礎上,詳細論述了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
內容,並從社會經濟發展、資源環境管理等角度探討了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調控,通過建立節約型
國民經濟體系、深化資源環境管理,實現區域一體化,以保證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實現。
關鍵詞:資源環境;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環境承載力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是實現人類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其中,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因此,認識和掌握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1協調發展的機制
「經濟增長決定論」過份強調經濟增長的「決定」作用,只認識到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承載作用,而忽視其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反饋作用,對資源環境掠奪式開發導致嚴重的環境問題;「零增長理論」認為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使資源日漸枯竭,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最終必將危及人類生存,而使人類免於災難或毀滅的根本途徑在於經濟的「零增長」,即主張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必須停止增長[1]。「零增長理論」相對於無視環境影響的經濟發展,把自然看作單純索取對象的觀點來說是一種進步,但卻走向另一個極端———把自然當作簡單保護對象。因而,「經濟增長決定論」和「零增長理論」都人為地割裂了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之間的內在聯系,沒有真正促進人類的發展。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是人類社會大系統中對立統一的兩個矛盾體,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一方面,資源環境系統的物流、能流是社會經濟系統物流、能流的來源,社會經濟系統是資源環境系統物流、能流持續流動的保證。也就是說,社會經濟發展以開發利用資源和環境為基礎,開發資源、治理污染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需要社會經濟的發展來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系統的發展要消耗資源,對環境帶來不利影響,會破壞資源環境系統的平衡,資源環境系統的失衡會削弱社會經濟系統的發展。資源環境有一定承載力,社會經濟發展必須在其承載力之內,超過這一閾值,會引發資源
短缺、環境惡化。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之間這種耦合作用必然要求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因此,要真正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之間的耦合規律。在資源環境承載力閾值之內,合理配置各種資源,最大限度地承載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協調一致,並不斷提高人類社會大系統的有序程度,達到最和諧、最優化和整體效益最大化。
2協調發展的內涵
2.1 社會經濟的發展應在資源環境承載力閾值之內資源環境承載力指某一資源環境狀態和結構在對人類生存發展不發生不利變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在規模、強度和速度上的限值[2]。人口的增加、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城鎮規模的擴大等都應遵循資源環境條件的約束,使人類活動對資源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控制在資源環境承載力閾值之內。具體包括3個相輔相成的方面:(1)人類使用可再生資源的速度不能超過其再生能力。(2)人類使用不可再生資源的速度不超過其可再生替代物的開發速度。(3)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排放速度和數量不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
2.2 在可持續基礎上,達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化社會經濟的發展不能脫離環境承受能力,要保
持可再生資源的的永續供給,不可再生資源的集約使用,保持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還要依靠科學技術。從理論上講,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是有限的,而技術進步是無限的,科技進步可以使等量的資源投入產出更多[3]。因此,要在資源環境的承載力閾值之內,加強科技創新,充分利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爭取社會經濟最大限度的發展。具體包括:(1)切實實施「科教興國」戰略。(2)積極開展產學研的聯合與協作,建立健全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開發機構,推動全社會創新。(3)不斷加大技術改造的投資比重,努力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改造傳統產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持續利用
2.3 依靠社會經濟發展,提高資源環境承載力
資源環境的承載力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實現持續的最大化發展,還要不斷認識資源環境對發展的支持與約束規律,突破原有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在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採取一定的措施提高資源環境系統對社會經濟系統發展的承載能力。具體包括三方面內容:(1)可再生資源的承載力是其再生能力的極限。通過投入必要數量的活勞動及物化勞動來人工增殖生物資源,使再生資源的年更新總量增加,提高其承載力。
(2)不可再生的礦物資源是在長期的生物地球大循環過程中形成的,其承載力由儲量決定。在加大勘探力度、發現新資源的基礎上,不斷突破資源品位極限,擴大開發廣度,加強綜合利用和深度加工能力,使同樣的資源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發揮最大的作用;同時,不斷開發替代的可再生資源。
(3)不斷採用新技術、新手段,減少人類社會經濟活動造成的污染物排放量,採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運用先進的環保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手段,增強環境凈化能力,發展環保產業,提高環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
3協調發展的政策調控
實現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除了從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系統內部著手外,還要進行必要的政策調控,協調兩系統的相互作用,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保證其機制良性運轉,見圖1。
3.1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
我國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符合國際通行的SNA模式,未包括自然資源與環境的耗竭成本核算,制約了資源環境的合理配置,加重了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要改革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用「綠色GNP」取代傳統的GNP[4],確保環境成本和資源內在化到使用者身上,促使他們以可持續的方式利用資源和環境財產。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主要包括:
(1)設計綠色GNP和綠色GNP核算指標,使有關統計指標和市場價格較准確地反映經濟活動所造成的資源和環境變化。
(2)在人口方面,完善人口政策,提高人口素質,轉變生產和消費觀念。
(3)產業結構方面,鼓勵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加大科技投入量,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完善和升級。
(4)大力發展資源和環境保護產業,加強資源的保護、再生和環境的治理、恢復。
3.2以經濟手段為主,深化資源環境管理
對資源環境管理,不論是市場手段還是政府措施,它們在資源環境配置中都具有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存在著市場和政府的雙重「失靈」,只有市場與政府二者有機結合,市場起基礎性作用,政府起主導性作用,它們互相補充才能使各自的「失靈」最小化,達到比較理想的配置效果。
(1) 建立有效的資源環境財產權制度。在資源環境管理中,強化資源環境立法和執法,以環境稅、補貼、押金返還制度、人工市場方法等經濟手段為主,以行政、法律手段為輔對資源環境的配置進行最恰當的干預,來補救因「市場失靈」帶來的損失[5]。
(2) 改變環保投資管理方式,由重視環保投資數量轉變為同時重視環保投資質量;由重視運用行政手段轉變為運用經濟手段[6]。環保工業要求高新技術,而技術開發有較大風險,一般投資主體對其投資熱情不高,因此,在政府直接向環保工業投資的同時,財政進入政策要通過有力的稅收、信貸和價格杠桿對多方面的投資行為加以調控,鼓勵投資主體向環保工業投資。
(3) 大力實施ISO14000系列標准。ISO14000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定並不斷完善的有關「環境管理」的國際標准,強調加強環境管理、預防污染、持續改善環境行為、減少資源浪費,其最終目的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它的運行可以使環境管理更為科學化和規范化,進一步節約資源、降低物耗、減輕污染,更好地發揮資源環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持力。
3.3區域一體化
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最終落腳點必然是一定的區域。由於現行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管理分屬於不同的部門,所以,在具體操作中二者之間的關系很難協調。要改革政府管理體制,打破一行一業、一市一地的局限性,針對不同區域,制定關於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管理的協調政策。
(1)成立全國資源與社會經濟協調政策委員會,對全國范圍內有關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問題做出科學的決策。
(2)根據區域資源與環境特徵在全國范圍劃分幾大區,成立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管理委員會,進行區域管理。
(3)成立地方資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管理機構,運用有力的行政、經濟、法律等調控手段,在合理保護利用資源環境的基礎上,促進社會經濟的最大化發展,真正實現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蔡寧.國外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理論研究[J].環境科學進展,1998(2):66-72.
[2]崔鳳軍.環境承載力初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5(1):76-80.
[3]胡皓.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M].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42-375.
[4]王金南.環境經濟學———理論、方法與政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241-242.
[5]王錚.區域管理與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95-199.
[6]馬秀岩,武獻華,錢勇.可持續發展戰略:視角下的環保投資管理方式[J].財經問題研究,2000(4):35-40
㈤ 環境與經濟如何協調發展
我國環境變化的趨勢 1.由於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正在努力實現小康目標,這就使貧困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逐漸縮小,而增長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2.由於改革的逐步深入,產權明確化的資源系統的環境將趨於改善,而產權模糊的資源系統的環境將趨於惡化;
3.城市環境污染的相對強度將緩慢下降,而農村發育起來的鄉鎮企業和新城鎮環境污染的相對強度將逐步提高。這樣一來,一部分環境將改善,而另一部分環境將趨於惡化。同時,全球環境變化對我國的影響將呈上升趨勢。環境趨勢的變動,取決於技術進步的速度、改革的力度、政府的環境戰略和政策實施的有效程度。
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思路
一、實施持續發展戰略持續發展是21世紀,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正確處理和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相互關系的共同發展戰略,是人類求得生存與發展的唯一途徑,是解決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明智的選擇。我國人均資源有限,人口不斷增長,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加劇的情況,也要求必須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牢固樹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意識 持續發展與協調發展,絕不是少數人的事,而是全國人民的事業。無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普通公民,都應高度關切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充分了解人類活動與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的密切關系,並對未來發展持積極負責的態度,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
三、選擇與建立非傳統的現代化模式縱觀已經或者大體工業化國家的傳統現代化道路,都是靠以資源的高消耗、環境的重污染來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面對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狀況,我們只能選擇與發達國家不同的人口、環境、資源組合方式。實際上意味著選擇一種非傳統的現代化發展模式。
四、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保護道路堅決把保護環境當作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一項戰略任務來抓。認真貫徹執行預防為主、誰污染誰治理和強化環境管理的三大環境政策,並通過把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以法律、法規形式固定下來,把環保工作納入法制軌道。大力宣傳教育,把不斷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任務。
五、建立科技「引推型」人口資源環境發展戰略要努力發展科學技術,建立科技引導和推動型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戰略,推動經濟與科技的結合,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六、正確處理控制人口數量與提高人口素質的關系在今後幾十年中,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始終是解決中國人口問題的首要任務。中國人口政策的著眼點應當是如何為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准備良好的人口條件,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全面發展,為了滿足廣大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因此,這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解決中國人口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改革和發展,才能根本改變傳統的生育觀,使我國人口健康發展,並與資源的開發和環境的改善協調起來。
七、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資源管理的關系 制定和實施包括自然資源因素在內的價格改革方案,並逐步修訂有關方針、政策、法規、標准等內容,以期從根本上改變「資源無價、原料低價、產品高價」的扭曲的價格體系,達到資源永續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環境質量改善、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目的;實行資源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對資源使用部門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和轉讓制度;並建立資源核算制度,完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強化資源產業地位,轉變產業運行機制,促進產業良性發展。
八、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經濟建設、城市建設與環境建設應該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環境管理政策,是中國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有益嘗試,應予以堅持和完善。
㈥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該怎樣協調發展,用於演講,1500字左右。
進入21世紀,環保問題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藍、樹更綠、水更清、城更美」,成為人們的共同心聲。江總書記在建黨80周年講話中強調指出:「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環保工作的高度重視。
環境的一般概念是指圍繞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圍事物。中心物不同,環境的概念也隨之不同。我國《環保法》中所稱的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和,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產、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環境保護就是採取行政、經濟、科技、宣傳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適合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它具有明顯的地區性。環境保護的內容大體可分兩方面:一是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包括保護城鄉環境,保持鄉土景觀,減少和消除有害物質進入環境,改善環境質量,維護環境的調節凈化能力,確保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庫的持續發展,保持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二是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產建設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污染物質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環境保護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盡管中央把環境與資源保護作為基本國策之一,但環境保護形勢仍然十分嚴竣,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大的問題還未徹底解決,城市生活污染和農村面臨污染問題又接踵而來,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解決環保問題歸根到底要靠發展。我國要消除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須毫不動搖地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各項工作都要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來展開,無論是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還是資源的有效利用,環境和生態的保護,都有賴於經濟的發展。但是,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我國在這方面的教訓是極為深刻的。因此,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保持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方針。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當今,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成為新世紀的標志。用環保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因此,如何協調環境與經濟的關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堅持實現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的關鍵。
隨著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對環境破壞越來越嚴重,世界環保問題已成為全人類共同關心的社會經濟問題之一,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經濟的發展與生態環境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如果人們在大規模的經濟活動中,無節制地對自然資源大量開發和消耗,甚至亂采濫用,導致環境污染,生態的破壞。那麼,反過來,人類自身就會遭到報復,乃至威脅到生存,必然妨礙經濟活動和經濟的發展。所以要經常保持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平衡,自覺遵守經濟與生態之間客觀存在的比例關系,不斷及時加以調節,妥善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才能從中受益,為人類造福。那麼,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年代,我們將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問題來保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平衡呢?
首先我們要強調由於經濟發展給我們全球的環境帶來的各種污染,導致對人類的危害。以及環境保護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當前,全球環境污染態勢主要有:
(一)大氣污染。大氣污染主要是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氣和煤等。汽車排出的廢氣,含有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經陽光中紫外線照射,生成一種淺藍色有毒煙霧而污染空氣,世界上每一年排放到大氣中有害有毒煙霧6—7億噸。隨著人們經濟活動的增加,工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還將提高,如不採取措施,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都十分不利。目前,發達國家採取了各種方式控制空氣的污染,降低汽車氫、氧化物的排放標准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但大多數由發展中國家,空氣污染相當嚴重如我國的北京、西安、廣州、沈陽等工業大城市,二氧化硫污染都嚴重超標,有的城市上空煙雲密布。
(二)水源污染。隨著工業性生產和發展,用水量大增,排出的污水也相應大增,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含有毒物質,不是注入江河湖海,就是直接滲入地下水層,結果都敗壞了水質,嚴重污染了環境,除了城市污水外,大氣和土壤污染物也有相當一部分轉入水體,由於大大超過水體自凈能力,造成水質污染嚴重隨著采礦、冶煉工業發展,不斷向環境中釋放汞、鎘、鉻等有害毒元素,由於它們在水體中不被溶解,而形成重金屬污染,這些都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三)城市垃圾污染。工業廢棄物和城市生活垃圾,也是嚴重的城市污染。除了述污染外,現代化交通工具和工業設施造成的雜訊污染,火力發電站和原子能電站造成的熱污染,以及核能工業廢棄物造成的放射性污染,也都是環境的污染源。其中雜訊污染影響很大,一則危害聽覺。二是影響工作效率,影響產量提高。三是容易引起頭暈,心血管等危害健康的疾病。放射性污染還可引癌症,基因變異和胎兒因奇形,危及後代。當代,僅是城市工業廢水,廢棄物形成的致癌物就有1000多種,每年有多少人都死於環境因素造成的癌症。基於以上環境的污染,全球的生態狀況出現了明顯的退化。
經濟要發展,環境要保護,經濟發展不能停止,把經濟增長停下來,治理生態環境,即所謂的「經濟零增長論」,那將因噎廢食。經濟發展不但不能停,且應該盡可能迅速發展,否則永遠不能擺脫經濟技術落後。但把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對立起來也是不對的,其實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的。發展經濟是根本,沒有經濟的發展,缺乏足夠的技術、設備、投資,也就談不上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反過來,沒有良好的環境,連人的生存健康都保障不了,當然也談不上發展經濟。而且,一但生態環境改善了,又可為經濟發展提供條件。如回收廢物廢油,可增加社會財富,資源得以循環反復利用;植草種樹固沙,增加草原和耕地面積,為農業生產創造了良好條件。所以,今天的經濟建設已不僅僅限於創造物質財富,也包含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治理環境保護生態。發展經濟與治理生態環境,是一個國家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相結合的問題,處理得好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大有益處,我們應當實行經濟要發展,環境要保護把主要力量放在發展經濟上,這一方針,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問題。
要努力提高人民群眾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不斷增強環保意識,人人都來自覺保護環境,共同創造一個潔凈、安寧的生活、生產空間。從我縣具體情況來看,作為政府部門要轉變經濟發展以大量消耗資源的傳統經營模式,實施資源節約型、環境協調型戰略,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方針,把環境保護目標納入社會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適當增加環保投入,認真對待廣大群眾提出和反映的各種環境問題。作為企業,在生產和加工對環境有污染或者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有危害的產品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環保問題,邊上產品加工設備,邊上環保設備技術,環保問題得到徹底解決,才能進行產品的生產和加工。特別是對礦產品開采、銷售和深加工過程更應值得對環保問題的重視,如我縣重晶石原礦的銷售,就必須改變以大量消耗資源為特徵的傳統經濟模式為實施資源節約型,即對重晶石原礦進行深加工銷售,另外我縣中寨半江鉛鋅礦這一項目的開發,作為企業負責人,應該最先想到環境保護的問題,鉛鋅礦的開發深加工采選過程,剩餘渣石、污水肯定會給耕地,下遊河水等帶來污染,甚至會危及人民群眾的生命,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出了問題,人民群眾反映出來了,才想到要去解決環保問題、上環保設備技術呢?歸根結底就是環保意識不夠強。因此,應增強環保意識,把保護環境化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為。
當前,在國際環境保護浪潮的推動下,發達國家和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將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環境保護資金的投入和技術援助,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機遇把環境保護對外交流合作作為發展外經貿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積極開展多渠道引進國外資金、先進技術和設備用於環境保護,發展環保產業,搞好各方協調共同扶持。
㈦ 如何協調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
也……不用這么簡潔吧?大約100字就可以了回答: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㈧ 怎樣協調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當今,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成為新世紀的標志。用環保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因此,如何協調環境與經濟的關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堅持實現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的關鍵。
㈨ 如何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
1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依靠消費 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由主要依靠第2產業帶動向嘩浮糕簧蕹毫革桐宮昆依靠第1 2 3產業協調拉動轉變。
3 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
5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6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