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長江經濟帶發展對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有什麼重大意義
重大意義:
①有利於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在更大空間整合版優化配置資源,形成權 更大范圍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新支撐帶。
②有利於縮小東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更好地實施城鎮化戰略。 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崛起,挖掘沿岸地區經濟發展潛力,擴大內需,進一步拓 展經濟發展空間。 從而構建東、中、西聯動發展的經濟增長新格局。
③有利於全面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戰略,提高開放型 經濟水平,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形成開放新局面。
④有利於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 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走出一條 綠色生態的新路。
2. 為什麼要建設長江經濟帶
為什麼要建設長江經濟帶
●表明在提升東部沿海發展質量的同時,重視內陸開發開放
●經濟發展格局或由目前的「沿海一豎」轉變為「T」型結構
●將以上海帶動全流域、以武漢帶動中游、以重慶帶動上游
據新華社北京4月28日電
為什麼要建設長江經濟帶?建設長江經濟帶對中國經濟穩增長、區域協調發展和轉型升級有怎樣的意義?
「中國經濟必須保持一定的速度,必須尋找新引擎,長江經濟帶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如是說。
侯永志說,當前中國正處於發展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經濟增長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建設長江經濟帶表明我國在提升東部沿海發展質量的同時,重視做好內陸開發開放。中西部沿長江區域要積極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加大力度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大力推進城鎮化。
據國家發改委宏觀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介紹,長江經濟帶上有三大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是中國重要的發展軸線。
會議上傳遞的信息顯示,建設長江經濟帶,就是要構建沿海與中西部相互支撐、良性互動的新棋局,形成直接帶動超過五分之一國土、約6億人的強大發展新動力。
侯永志說:「建設長江經濟帶有利於發揮長三角城市群的龍頭作用,通過產業、資本、技術向中西部轉移,推進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從而構建東、中、西聯動發展的經濟增長新格局。 」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長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說,「長江經濟帶」成為國家戰略,使我國經濟發展形成「T」型結構:30多年來「沿海一豎」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形成中國經濟發展支撐格局,而現在「沿江一橫」長江橫向經濟帶,貫穿東、中、西部三大地帶,將打造成中國經濟新支撐帶。
他認為,長江經濟帶戰略實施要以上海帶動全流域、以武漢帶動中游、以重慶帶動上游地區發展。
「長江經濟帶和別的經濟區域最大的不同是把東、中、西部天然連接在一起,可以加快正在推進的產業梯度轉移,有利於經濟轉型升級,還可以繼續向西與絲綢之路經濟帶連接,形成開放新局面。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說。
王軍指出,目前東部地區的很多產業正在向中部地區轉移,比如安徽正在發展的皖江經濟帶。而成渝地區現在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等新產業,還打通了開往歐洲的鐵路線。長江經濟帶的建設可以加速這一進程,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侯永志認為,建設長江經濟帶有利於發揮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沿江城市科技、人力資源豐富和製造業發達的優勢,做大、更重要的是做強我國的製造業,改變中國製造大而不強的局面。
3. 長江經濟帶拉動大長江流域經濟發展是什麼戰路!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經濟帶已發展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戰略支撐作用最大的區域專之一。在屬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國內發展面臨諸多矛盾的背景下,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有利於挖掘中上游廣闊腹地蘊含的巨大內需潛力,促進經濟增長空間從沿海向沿江內陸拓展;有利於優化沿江產業結構和城鎮化布局,推動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有利於形成上中下游優勢互補、協作互動格局,縮小東中西部地區發展差距;有利於建設陸海雙向對外開放新走廊,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有利於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引領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戰略意義。
4. 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狀況
長江流域在我國經濟中佔有突出地位,近50年來,長江流域特別是中下游沿江兩岸和四川盆地,經濟快速發展,形成了分別以上海、武漢、重慶為中心的下、中、上游經濟區。
5. 上海市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龍頭能為上游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什麼
提供市場,服務,機會。上下遊人財物整合,共同發展。
6.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中的三級是指什麼
《綱要》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
「一軸版」是以長權江黃金水道為依託,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構建沿江綠色發展軸。推動經濟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發展。
「兩翼」分別指滬瑞和滬蓉南北兩大運輸通道,這是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基礎。通過促進交通的互聯互通,增強南北兩側腹地重要節點城市人口和產業集聚能力。
「三極」指的是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個城市群,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的三大增長極。「多點」是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加強與中心城市的經濟聯系與互動,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7. 長江經濟帶如何支撐區域經濟發展
目前,長江經濟帶已經形成「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大格局。今年上半年,長江經濟帶11省市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速超過8%。
交通運輸部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長江沿江地區已形成了以冶金、電子、機械、汽車、原油、化工等為主體、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新型產業布局,全國500強企業有近200家分布在沿江地帶,是我國最富活力和最具競爭力的經濟區域之一。
8. 長江經濟帶如何「領跑」中國經濟增長
2018年上半年,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中有10個經濟增長表現優於全國6.8%的增速,其中貴州、雲南、江西等7個省份躋身全國增速前十,組成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方陣」。
過去近1個月時間內,中新社記者從雲南出發,一路沿長江蜿蜒向東,至浙江收尾,探尋「領跑」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江經濟帶,如何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新理念的效益
告別過去以投資和要素投入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為培育新動能創造條件和空間,這正在成為長江經濟帶各大城市的共識。
長沙,湘江新區,遠大住工集團的生產基地里,不見汗流浹背的建築工人,只有一台台智能機械在忙碌;老牌龍頭企業中聯重科在2017年實現了28款樣機下線的「智能製造」產品升級。
武漢,東湖新區,8公里的左嶺大道沿線,分布著國家存儲器基地、武漢華星光電、武漢天馬微電子等總投資額超過4000億元的人民幣戰略性新興產業。而就在5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野之地。
蕪湖,國家級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埃夫特智能裝備公司生產的機器人已在金屬加工、打磨拋光、搬運碼貨等多個崗位「就業」。
上述城市都擁有一批以創新為動力、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企業。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巡視員周虎說,在培育長江經濟帶新動能方面,官方正推進沿江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建設。截至目前,已命名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有380多家,長江沿線佔45%左右,對於整體的工業集聚發展、綠色發展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喜新不厭舊。在騰退化解舊動能、破除無效供給的同時,也要為傳統行業插上新的翅膀。
以長江岸線治理,通過搬遷改造助化工企業入園為例,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忠認為,「入園」可促進化工企業轉型升級,通過搬遷還可淘汰一些小的、落後的、不環保的產能和工藝,推動兼並重組,以此做大做強化工產業。
9. 長江的作用
長江作用:
1.長江是中國主要的運輸河流,客貨運輸密集,將內陸和沿海的港口與其他主要城市連成一個運輸網;
2.水力發電;
3.豐富的漁業資源;
4.灌溉農田;
5.長江流域目前形成了長江經濟帶,對於長江沿岸城市經濟發展有著重大作用。
長江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幹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於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397km。
長江幹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數百條支流輻輳南北,延伸至青海、四川、西藏、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20%。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過大運河匯入長江。
(9)長江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
長江經濟帶戰略作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轉型實施新區域開放開發戰略,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
參考資料
網路-長江經濟帶
10. 長江經濟帶歸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發展布局上的特點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第一,地區差距擴大引起了廣泛關注,在未來的發展中,將有更多的政策措施緩解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但是,由於地區差距的擴大是多重因素導致的,地區差距在相當長時期內會繼續存在。
第二,中國進入了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城市數量將迅速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地區競爭日益表現為地區城市間的競爭。
第三,跨區域經濟交流與合作將進一步加強,今後10年到20年,全國由南到北有望形成由珠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隴海——蘭新經濟帶、京津——呼包銀經濟帶和大東北經濟區構成的「四帶一區」的經濟協作基本格局。
第四,與計劃經濟時代不同,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集團將通過資產重組和市場擴張,推動地區間資源重新配置和分工與協作。
第五,隨著沿海地區生產要素價格的不斷變化,沿海地區產業將向內地和中西部地區轉移;但是由於制約中西部發展的因素(包括客觀環境、體制、市場、配套產業等)短期難以弱化,中西部地區難以很快形成明顯的競爭優勢。
第六,隨著「十五」計劃的進一步實施和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骨幹工程的相繼完成,全國各大區域之間的聯系將更為便利,地區之間經濟交流的成本將進一步降低。
第七,有不少城市群可望發展成為大城市圈,大城市圈將成為主導區域經濟發展的力量。
第八,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交通通訊基礎設施的建設,阻礙產品和要素區域間流動的障礙將不斷被突破,國內市場一體化趨勢增強,但是地方保護主義仍然在相當程度上存在。
第九,中央政府更加關注問題區域的協調發展,西部開發戰略的實施將進一步加快中西部的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和振興戰略已經進入實施階段,東北老工業基地有可能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