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我國經濟發展成就

我國經濟發展成就

發布時間:2020-11-24 21:47:59

A. 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就有哪些未來經濟發展將面臨哪些新挑戰

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就,主要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長。
主要面臨的就是資源和環境的壓力以及實現高質量發展。

B. 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全國各族人民在以江 澤 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內鄧 小容 平理論偉大旗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主要體現在八個方面:

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成效。
經濟體制改革取得歷史性成果
對外開放提高到新水平。對外貿易躍上新台階
科技教育和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
西部大開發邁出實質性步伐
這些輝煌成就是全國人民在以江 澤 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共同努力的結果。同時,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中,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

C. 我國經濟與科技發展成就

經濟成就: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6.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7.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8.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科技成就:
高能物理方面建立了自己的高能物理研究基地,有了最適合粲粒子物理能區工作的正負電子對撞機,在海拔5500米的甘巴拉山裝置了超高能乳膠室,獲得了反西格馬負超子的發現、粒子物理的層子模型和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律以及濤子質量的標定等成就。

在核物理方面,建成了1.5米重離子加速器,開展了低能重離子核物理研究,首次合成超鈾元素鐦等。此外還建造了1.5兆電子伏直線感應加速器、同步輻射裝置、同位素分離器、受控核聚變裝置和掃描隧道顯微鏡等科學研究設備以及大口徑反光望遠鏡、太陽磁場望遠鏡、13.7毫米波射電望遠鏡、氫原子鍾等天文儀器。

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如數理領域的哥德巴赫猜想、有限元法的標准演算法、數學定理的機器證明、微分動力系統穩定性、分子軌道圖形理論方法、暖雲降水理論、地球內核旋轉稍快的發現,生命科學領域的牛胰島素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合成、胰島素三維結構與功能關系的研究、蛋白質功能基因的修飾、水稻基因物理圖譜,還有彗星和小行星的發現、准晶體的發現、澄江化石群等古動植物化石的發現,在生物固氮和光合作用研究、東亞大氣環流研究、古氣候和古新星研究、黃河探源、雅魯藏布江探險以及南極和北極的考察等方面都有眾多收獲。
掌握了製造原子彈、氫彈 、核發電和核輻射等核技術以及發射遠程運載火箭、各種用途的人造地球衛星乃至宇宙飛船的技術,製造的電子計算機有10億次巨型機、千萬次向量機。數百萬次超小型機以及曙光1號和曙光1000等高性能並行機,發展了時態邏輯語言、漢字語言信息處理系統、漢語語文轉換系統等軟體系統,研製了中文智能介面和高密度信息貯存裝置,在量子計算和量子通訊方面也有了量子避錯原理和量子隱形態實驗可喜的進展。

在激光技術方面我們研製出「神光」等高功率的激光裝置、半導體量子陷阱激光器、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和1.35微米半導體激光器等激光系統並掌握了高速光導纖維通信技術。獨創的雙離子束外延機、3微米集成電路工藝的突破以及核工業機器人、六維機器人、爬壁機器人等多種機器人的製造和6000米水下機器人探海實驗成功,代表了我們在精密製造方面的進步。

在生物技術方面,玉米和大豆的固氮、抗蟲棉花、基因工程疫苗、試管嬰兒和試管羊、人類基因在植物中的表達和高等動物克隆等生物技術成績斐然。材料科學方面,高溫超導體材料和納米材料、高性能固體推進料、非線性晶體和激光晶體等的研究都取得可喜成就。

在技術科學方面還有復式燃燒理論、葉輪機械三元流動理論、冷壓狀態方程、齒輪動態整體誤差理論、非線性系統的最優控制等有影響的理論成果。

工程方面的進步突出地表現在大型設備的製造能力上,中國已能製造12.5萬千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組、17.5萬千瓦低水頭發電機組、50萬千瓦高壓輸變電設備、200噸級電渣重熔爐、1.5萬噸滌綸拉絲設備、24萬噸尿素生產、30萬噸合成氨設備、1000萬噸級露天采礦設備 。

武漢和南京的長江大橋、長江葛洲壩和黃河小浪底兩大水利樞紐以及正在興建的三峽工程代表了橋梁和水壩的建設能力,萬噸級巨輪、運7客機、高速公路建設和火車提速表現了交通運輸方面的進展。

大慶油田的成功開發充分顯示了中國自力更生方針的力量,噴氣紡紗、合成橡膠表現了吸收和創新技術的能力。

農業進步的科學技術的貢獻已經達到35%,在良種推廣和耕作制度的改革方面進展巨大。秈型雜交水稻、魯棉1號棉花、鐵豐1號和東農36號大豆和小麥等良種的推廣對農作物增產起了巨大的作用,51年來農作物品種更換了四、五次,每次都增產20%~30%,主要作物良種覆蓋率已達80%,造林成活率提高20%,復種指數提高了25%。

在醫葯衛生領域,顯微外科和癌症早期診斷顯示了醫療技術的進步,基因工程多肽葯物、向導葯物和抗體工程等都有了可喜的進展,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已取代血源性疫苗投放市場,在中醫葯方面也有針刺麻醉和洋金花麻醉葯以及抗瘧疾青蒿素葯物的成績,在計劃生育和人口理論方面的成功令世界矚目

D. 我國建國以來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經濟原因是什麼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E.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1、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27年來,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6%,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改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

2、目前,95%以上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確定,95%以上的投資來源於企業、銀行和社會。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4年多來,嚴格信守承諾.清理和修訂法規,逐步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開放服務貿易,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為進一步擴大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良好條件。

3、同時應當看到,中國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經濟總量雖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後。中國的產業結構還不合理,技術水平不高,資源環境壓力加大。

4、經濟和社會發展還不協調,城鄉、區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

5、今後一段時期,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目前,中國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發展的主要目標:一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

6、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把握未來,開拓創新。在理論創新方面,中國認真總結自身建設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提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制定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方針。

7、在體制創新方面,中國按照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明確了各方面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在創新的推動下,中國將保持發展的良好態勢,提高發展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軌道。

F.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新華社北京10月6日電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介紹,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日前介紹,1949年,城鎮居民人均現金收入不足100元,2008年達到1578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8.5倍;1949年,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不足50元,2008年達到4761元。
與此同時,我國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城鄉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08年的37.9%和43.7%,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已屬於富裕型,農村居民也達到了小康水平。
我國扶貧開發取得歷史性成就,2007年,我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已從1978年的2.5億人下降到1479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從30.7%下降到1.6%。

G. 自身及家族經歷,談一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升級家族經歷,談一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都取得了很多成就,在航天鐵路,還有沿海城市的發展

H. 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經濟持續平穩快速增長,總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躍居第四位,人均國民總收入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經濟實現了連續四年10%以上的增長速度.2003年-2006年年均增長10.4%,不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長4.9%高出5.5個百分點,而且比改革開放以來年均增長9.7%高出0.7個百分點.經濟增速不僅快,年度之間波幅也比較小.人均國民總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2、經濟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地區、城鄉和產業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經濟結構調整出現了明顯的積極變化,中西部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化步伐明顯加快,第三產業比重繼續提高.城鄉經濟在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中趨向協調發展.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鄉村人口由農村向城鎮的轉移,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3、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國家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持續大幅增加,節能減排取得初步成效.財政收入在四年內翻了一番多.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使得我們辦了多年想辦而未辦成的一些大事,重點加強了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切實加大了對落後地區和低收入群體的轉移支付力度,有效地保障了經濟社會的穩定協調發展.企業利潤連續四年保持在20%以上速度的增長,拓展了企業的發展空間,調動了企業的發展積極性。
4、農業生產穩步增長,工業生產迅猛發展,供給能力大幅提高.我國糧食產量連續三年增產,棉、油、肉等主要農產品穩產增產。
5、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加強.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建成投產,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加強,長期以來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煤電油運等「瓶頸」制約得到明顯緩解。
6、對外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進出口貿易總額連升三位居世界第三位,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位。
7、城鄉居民生活持續提高和改善,人民群眾得到了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
8、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經濟社會呈現同步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

I. 結合自身及家族經歷,談一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都取得 哪些成就

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很多成就首先老百姓從站起來到富起來還有就是科技也越來越發達各個城市都有相應的交通

閱讀全文

與我國經濟發展成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