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經濟和日本經濟有什麼區別
一、發展階段不同
日本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目前城市化率高達70%以上,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幾乎不存在差距,國內市場處於飽和狀態。我國仍處於工業化的初中期階段,城市化率僅為46%,而且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存在很大差距。
二、產業結構不同
日本早已形成發達國家型的產業結構,不論是產值結構還是就業結構,第一產業已經下降至5%以下,第三產業接近60%。我國現在農業就業人口仍佔50%左右,農村人口仍占總人口的60%左右。
三、增長模式不同
目前我國增長模式還比較粗放,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設備投資和出口牽引。日本則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就已完成工業化目標,跨入了成熟階段的門檻,早已結束「大量生產和大量消費」的粗放模式。
四、企業層面不同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企業就已相當成熟,擁有豐田、日產、日立、東芝、松下、新日鐵等世界頂級企業,而且這些企業,當然也包括許多中小企業,掌握著眾多的核心技術,形成了許多世界級品牌。從我國的現狀來看,世界頂級企業極少,世界頂級品牌甚至還沒有出現。
(1)日本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有計劃地進行大規模的建設,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國之一,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按預定計劃,到2010年,中國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
從1953年到2010年,中國已陸續完成十一個「五年規劃」,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而1979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則使中國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穩步高速增長。
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宏觀調控體系日趨完善;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經濟增長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截至2019年1月底,中國經濟增長在2018年取得6.6%的好成績,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實現了年初制定的全年6.5%左右的增長目標
② 日本經濟發展中的優勢和劣勢各是什麼
工業 : 優勢:世界市場影響,日本是一個依賴進口的國家,所以能夠更快的吸收新技術; 本國人口素質較高;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 ;國家政策的支持。 劣勢:人口少,國土面積少,資源少, 水稻: 優勢:溫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雨熱同期便於水稻生長;收冬季風影響小,關東平原地勢平坦,國內土壤肥沃,交通便利。 劣勢:人口少 ,水稻生產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農業.
③ 日本經濟特點是什麼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
日本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
2、普通商品價格比較高。
日本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國名意為「日出之國」,位於亞洲東部,是一個有名的島國,領土由7200多個小島和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
日本因為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有限,主要依賴進口,導致日本國內的普通商品價格比一般國家高出不少。
3、近幾十年經濟發展甚是緩慢。
2017年底,日本GDP總量48675美元,是中國的GDP總量的1/3左右,同比增漲率為1.6%,增速緩慢,早在1994年日本GDP總量已達到49070億美元,可以看出近二十多年日本經濟總量沒有很大變化。
日本自從上世紀九十代初爆發了泡沫危機之後,GDP增速一直持續低迷,並且在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出現了GDP負增長。那麼日本經濟到底有什麼特點和優劣勢。
4、容易受其他經濟影響。
除了豐富的森林和漁業資源,日本的自然資源貧乏,基本大部分都依賴進口,通過國外進口的自然資源有石油、鐵礦石、銅礦石等。日本以海港為依託,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主要依靠國際市場。
日本主要出口的產品有汽車、電器、一般機械、化學製品等,主要貿易對象是中國、美國、韓國、德國等國家。日本經濟主要依賴大量進口原材料和出口成型的工業產品,導致日本的經濟受全球經濟影響很大,一旦爆發全球經濟危機,日本經濟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④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分為哪三個時期
一、戰後經濟恢復階段(1945-1955年)日本窮兵黷武,侵略亞洲、挑起太平洋戰爭的結果,不僅給亞洲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且使國內軍事經濟畸形發展,國民經濟疲憊不堪。戰爭後期,由於美軍的空襲,以東京為首,全國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尤其是廣島和長崎,更遭到了原子彈的毀滅性破壞。
二、經濟高速增長階段(1955-1972年)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伊奘諾景氣:景氣持續期間為57個月,1966-1970年度,實體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0.2%、11.1%、11.9%、12.0%、10.3%,1971年降為4.4%。如此長時間連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三、經濟低速增長階段(1973-1990年)
在經濟穩定發展特別是在重化學工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日本的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結果,從1983年貿易黑字超過西德、資本輸出超過英國以來,日本就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貿易黑字大國、經常收支黑字大國和資本輸出大國。1987年,貿易黑字和經常收支黑字分別高達964億美元和870億美元;1986、1987和1988年,長期資本輸出額連續3年超過了1300億美元,分別為1315億美元、1365億美元和1309億美元,都大大超過了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長期資本輸出的總和。另外,從1985年起,日本就取代英國,成了世界第一海外債權大國,而美國則開始淪為世界最大的海外債務大國。由此,日本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不僅進一步鞏固了,而且還開始被稱為「世界第二超級經濟大國」。這樣,日本經濟就達到了戰後的頂點。
平成景氣期間也是泡沫經濟的發展期間。泡沫經濟發展,雖然通過資產效果推動了平成景氣的發展和擴大,但與此同時,也使日本經濟孕育了深刻的矛盾,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在虛擬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日本資產的規模迅速膨脹了。
四、長期經濟停滯階段(1991- ) 1989年12月29日,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日經平均股價曾高達38915日元,而1990年10月1日卻跌破了2萬日元,為19781日元,跌幅達49%。由此,東京股票市場的時價總額就像泡沫一樣消失了270萬億日元。這一天被稱之為「黑色星期一」,也是泡沫經濟開始崩潰的起點。
由於泡沫經濟崩潰及其後遺症的影響,
日本經濟從1990年3月起,就陷入了泡沫經濟崩潰蕭條。泡沫經濟崩潰蕭條一直持續1993年10月,共持續了32個月。 1993年10月泡沫經濟崩潰蕭條下降到谷底以後,盡管景氣停止了下滑
的勢頭,但復甦卻十分乏力,到1997年5月,景氣上升一共持續了43個月。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日本一直是世界經濟的優等生。然而,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卻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都是負增長。由此可見,在這10年間,日本的企業生產能力和國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沒有什麼提高,勉強實現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公共投資和出口的擴大。
2000年前後,受美國IT繁榮的影響,日本曾出現過暫短的IT景氣。
⑤ 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
1. 二戰後,日本政府進行了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為經濟恢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是日本歷史上一次政治、經濟、社會的大改革。
2. 日本經濟的恢復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隨著「冷戰」的加劇,以及中國革命的勝利,美國出於實現其全球戰略的需要,開始轉變政策,幫助日本恢復經濟。美國在政治上、軍事上的保護,使日本節省了巨額財政開支。
3.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在日本大量采購軍火和給養,使日本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同時,朝鮮戰爭促使西方各國擴軍備戰升級,掀起了一股采購物資熱,這又為日本商品進入世界市場敞開了大門。
4.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和發展也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從主觀上看,這一時期日本經濟的飛速發展是與日本政府制定的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所採取的一系列成功的經濟政策分不開的。
日本政府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制定出合乎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其中,1960年池田內閣提出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使日本經濟進入有計劃的高速發展階段。
日本政府加強投資,重視教育。這一時期,日本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大力加強中等、高等教育。為加快教育事業的發展,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科研。
日本以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為中心,進行大規模的設備投資和設備更新,引進大量先進技術,並積極發展電子、石化和人造纖維等新型工業,為國民經濟全面現代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日本提出「貿易立國」「出口第一」的口號。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給日本帶來了巨額利潤,這些利潤一部分被投資到生產領域,繼續促進日本經濟的增長,另一部分則以外匯儲備的形式積存下來,增強了日本的經濟實力。
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戰後日本歷屆政府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經濟建設方面,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加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計劃性,還大力發展國有企業,彌補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某些缺陷,促進了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
⑥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什麼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
日本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
2、普通商品價格比較高。
日本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國名意為「日出之國」,位於亞洲東部,是一個有名的島國,領土由7200多個小島和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
日本因為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有限,主要依賴進口,導致日本國內的普通商品價格比一般國家高出不少。
3、近幾十年經濟發展甚是緩慢。
2017年底,日本GDP總量48675美元,是中國的GDP總量的1/3左右,同比增漲率為1.6%,增速緩慢,早在1994年日本GDP總量已達到49070億美元,可以看出近二十多年日本經濟總量沒有很大變化。
日本自從上世紀九十代初爆發了泡沫危機之後,GDP增速一直持續低迷,並且在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出現了GDP負增長。那麼日本經濟到底有什麼特點和優劣勢。
4、容易受其他經濟影響。
除了豐富的森林和漁業資源,日本的自然資源貧乏,基本大部分都依賴進口,通過國外進口的自然資源有石油、鐵礦石、銅礦石等。日本以海港為依託,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主要依靠國際市場。
日本主要出口的產品有汽車、電器、一般機械、化學製品等,主要貿易對象是中國、美國、韓國、德國等國家。日本經濟主要依賴大量進口原材料和出口成型的工業產品,導致日本的經濟受全球經濟影響很大,一旦爆發全球經濟危機,日本經濟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日本經濟的大致發展:
回顧日本的經濟發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從「成功」轉向「失落」的曲線。
二戰以後,日本經濟率先復甦,突飛猛進,曾一舉躍升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2010年被中國超越)。
1985年,日本經濟進入泡沫化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泡沫破滅之後,日本經濟一蹶不振,陷入「失落年代」,至今仍未能完全走出來。
1868年~1945年屬於明治維新後的崛起階段。
經過1894年的甲午海戰和1904年的日俄戰爭,日本獲得了大量的戰爭賠款,並從殖民地、半殖民地攫取了大量的資源類產品,成為西方國家中的後起之秀。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到56.8%,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但在1929年~1933年的大危機中,日本同樣受到巨大打擊,工業生產降幅超過35%。
在此背景下,日方開始宣揚對外擴張理論,並走上了擴軍備戰之路。
從1931年入侵我國東北到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再到1941年挑起太平洋戰爭,日本的戰爭費用直線上升,國債余額從1930年的62億日元增加到1945年底的1439億日元。戰爭最終拖垮了日本經濟,到1945年戰爭結束,日本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1946年~1985年屬於戰後經濟復興及高速增長階段。這個階段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1946年~1955年為戰後經濟復興時期。戰後,日本在美國佔領當局的「間接統治」下,推進了解散財閥、農地改革、勞動立法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完成了從戰時統治經濟向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的轉變,這被稱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的「第二次大改革」。
1946年採取的「傾斜生產方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一方式將經濟重建重點放在煤炭、鋼鐵的擴大生產上,通過兩者的循環增產,階段性地帶動其它產業發展。
1951年爆發的朝鮮戰爭為日本經濟起飛帶來了機遇,大量的戰爭特需使日本工礦業明顯活躍起來,經濟觸底反彈。1951年日本與美國簽訂《舊金山和約》,宣告美國對日本全面軍事佔領時期的結束,日本取得主權國家地位。
1953年日本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1955年又加入關貿總協定(現為世界貿易組織),以二戰戰敗國身份回歸國際社會。到1955年,日本的所有經濟指標已全面恢復或超過戰前水平。
⑦ 日本經濟發展的條件
日本國土狹小,資源有限,成為發展經濟的制約條件。但日本重視教育,人口素質高,大力發展科技,具有超強的科技實力,擁有眾多的民族品牌。而且有得天獨厚的海運條件,同世界各國有著廣泛的經濟聯系。外加二戰後美國的扶持。還有日本的AV產業很發達
⑧ 日本經濟的主要產業
1、農業
只有12%日本土地是可耕地.為了彌補此一缺點日本使用系統化耕作零碎地.使得日本有世界最高的精密農業成果也就是單位土地產量世界第一,達到糧食自給率50%只用了56,000km²(1400萬英畝)農地。
農業在日本是高補助與保護產業,鼓勵小規模耕作,而不是美國的大規模耕作.尤其稻米是高保護產業,訂定了超高490%關稅阻擋外國米1988年之前還限制進口配額7.2%總消耗量以下。新規則公布後關稅更提高到778%。但是小麥、黃豆之類還是向外國購買,
日本也是歐盟最大的糧食出口對象。
2、漁業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漁業國於1989年還曾創下1190萬噸漁獲,從1973年能源危機後,深海魚在日本不受歡迎。淺海魚佔50%總量養殖魚則佔33%以上,最受歡迎的有沙丁魚,金槍魚,螃蟹,牡蠣,秋刀魚,鮪魚和日本鰤魚。日本至今依然有世界最大漁船船隊和全球15%的漁獲量佔有率。
但是也有論戰說日本漁業太大規模而耗盡漁獲量.遠洋捕鯨業也被動物保育人士抗議。日本漁業顯見的未來有縮減的風險存在。
3、礦業
因為日本屬於火山活動多發地域,所以埋藏的礦物資源種類豐富。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礦業比較發達。但到了戰後,對礦業危害的環境對策,以及從業人員的安全對策造成生產成本大幅增加,導致了行業衰退。
仍在出產的有:成本較低的可以露天挖掘的石英、石灰石,以及純度高,有國際競爭力的金、銀、石油、天然氣等。
4、工業
日本礦業資源缺乏,工業原料和燃料主要依賴進口,製成品大量銷往海外市場。故日本的工業區大都集中在太平洋沿岸。
5、服務業
日本服務業產值極為重要佔了全國3/4的經濟產值.銀行,保險,房產仲介,零售(百貨),客運,通訊都算是服務業。像是三菱UFJ,Mizuho,NTT,TEPCO,Nomura,三菱地產,新東京海上產物,JR鐵路,全日空等公司都是全球中該領域的龍頭地位。
將來日本郵政改革後將在2014成為全國最大保險公司.日本有326家企業名列全球福布斯2000大排名佔16.3%(2006)。在可見的未來服務業將是日本最大規模產業也是工作機會提供者。
6、製造業
日本工業集中於幾個工業區的方式發展,例如關東地方和東海地方,東京和福岡之間還有一個狹長型的工業地帶擁有亞洲最悠久的工業史。許多產業在日本是高度發展,包含消費性電子,汽車,半導體,光纖,光電,多媒體,影印機,高級食品。
但是也有一些產業日本並不重視或是沒有發展條件例如衛星,火箭,大型飛機,因為這些需要大量礦產基礎也具有軍事敏感性,所以JAXA也許會採用和別國合作方式完成載人登月行動,因為這些行業的配套行業例如電腦補助生產(CAD/CAM),軟體資料庫,日本都已經具備。
總體而言「日本製造」的高品質深植人心,但是這些消費性科技品也有大量外移的現象,因為日本生產成本太高無法競爭,而日本亦不打算發展高價的大型航太業,製造業前景令人擔憂也是大量失業的成因。
7、動漫產業
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動漫強國,其動畫發展的模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佔有不小的份額。2011年動畫產值達2000億日元 ACG相關產業達1萬億日元。
2012年日本國內GDP為5.96萬億美元 摺合596萬億日元。動漫產業占日本GDP的比重超過0.2%, GDP佔有量略低於中國。同時,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動漫產業創作輸出國。
東京國際動漫節,並對秋葉原動漫銷售聚集區、吉普力動漫園區、迪斯尼兒童樂園和迪斯尼海上公園等東京、大阪兩地的動漫園區開展了考察活動,切身感受了日本動漫產業的發展,體會頗多。
8、其他產業
資訊產業、媒體(娛樂)產業、超細微技術產業・納米產業、醫葯產業、遺傳基因·生物產業。
⑨ 二戰後日本經濟的四個階段具體是怎麼的
1、低成長時代
1973年,全球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經濟陷入混亂,1974年經濟增長率銳減,戰後以來的經濟高成長宣告終結。主要出口產品由鋼鐵轉為汽車。1970年代後,日本長期維持巨額貿易出超,而美國在貿易上長期赤字。
此後,根據1985年簽訂的廣場協議,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導致經濟不景氣。1980年代後,因為金融環境寬松,景氣持續強勁,導致股票價格和地價大幅攀升。即泡沫經濟。
2、長期低迷
1990年代,資產價格(股票價格、地價)急劇下跌,受泡沫經濟崩潰引發的後遺症影響,日本經濟長期低迷,被認為是「失去的十年」。2002年後,在外國需求上升的拉動下,情況有所改善。
3、貨幣刺激政策
日本經濟在第三季度出現萎縮,這是自去年以來的首次經濟萎縮,使得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陷入衰退,導致日本央行宣布將繼續強有力的貨幣刺激政策來促進經濟增長。
日本央行對經濟的刺激政策到目前為止收效甚微,期望貨幣刺激政策來立即提振經濟增長的期望是不現實的。
全球經濟的回暖,尤其是中國經濟增長,加上日本最近的財政刺激方案和逐漸轉好的消費市場才能幫助日本走出衰退。
4、經濟復甦
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Haruhiko Kuroda)周四(2013年7月4日)表示,日本經濟正在復甦軌道上,有跡象顯示通脹預期正在上升,強調日本央行積極貨幣刺激舉措正在發揮作用。
日本央行釋出大規模貨幣刺激舉措,誓言將持債量翻番並加大風險資產購買,兩年內實現2%的通脹目標。自此日本央行一直保持貨幣政策穩定。
(9)日本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設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其後20年間,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第一個從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60年代,日本工業競爭力穩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長率高達18.4%。
在60年代中期之後,除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2年,日本的經常項目每年均為順差。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發的出口產品的價格增長削弱了日本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1998年的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再次遭遇重創,除2010年外,其餘年份名義GDP 增長率都小於1%,並且GDP增長率多年出現負增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日本出現近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名義GDP增長率為-4.6%。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