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1-24 21:00:51

A. 我國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面對當前的國際形勢,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摘要]中共十六大對剛邁進21世紀的作出了兩個清晰而准確的基本判斷:一是黨所處的歷史方位,二是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任務。從兩個基本判斷出發,全面客觀地審視我們當今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所提供的機遇和挑戰。[關鍵詞];國內外環境;機遇和挑戰剛邁入21世紀之時,在十六大清晰而准確地作出兩個基本判斷:一是黨所處的歷史方位。我們黨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二是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任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人深刻地理解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必將在前進路上不迷失方向;清醒地牢記自己的歷史任務,必將為實現奮斗目標而不動搖。從上述兩個基本判斷出發,全面客觀地審視我們當今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所提供的機遇和挑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21世紀初期是中國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期從國際環境來看,和平、發展、合作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有利於保持國際環境的總體穩定。穩中有變、和中有斗、緩中有緊、喜中有憂,對我國利多於弊。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系和影響日益加深。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互補充,外部環境總體上對我國發展有利。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經歷了56年的建設,已經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為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居於世界第7位,中國進出口貿易居於世界第3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的國際形勢黃皮書《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認為,中國的綜合國力已超過日本(第7位),居世界第6位。從整體實力看,中國仍屬於國力次強國家。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條件:(一)發展需求勁頭足第一,居民消費結構迅速提升。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正處於迅速提升的狀況。「老四件」(即手錶、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持續了幾十年,80年代逐步興起的「新四件」(即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高級音響)現在已司空見慣,進入21世紀之初的「新新四件」(即商品住房、小汽車、通訊、旅遊)正迅猛發展。隨著居民消費結構逐年升級,居民消費支出總額倍增。2000年城市居民消費開支只有2184元,到2004年達7180元,增長達3.3倍;2000年農村居民消費開支只有515元,到2004年達2185元,增長4倍多。上述情況表明,我國消費市場非常廣闊,商機無限,廣大人民改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無窮盡動力。第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據2005年12月經濟普查第三號公報發布,我國2004年一、二、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是:第一產業為13.1%,第二產業為46.3%,第三產業為40.7%。這表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但仍未達到完全合理和優化。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關於「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將對產業結構調整實施大動作,要重點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二是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三是加強基礎產業設施建設。第三,加速城鎮化的進程。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2003年我國城鎮化佔40.53%,預計2010年達到47%,2020年達到55%。加速城鎮化的進程,不僅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同時是保持我國發展需求的勢頭一項長遠的舉措。(二)發展基礎較好第一,我國有取之不盡的勞動力資源,擁有豐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資源,並具有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第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在5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我國「十五」計劃期間完成了一批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已初見成效。南水北調正在籌劃實施中。到目前為止,全國高速公路大體聯網,最低程度是省內聯網。第三,科技教育基礎較好。建國以來,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奮斗,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學科體系,擁有一支可信賴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相當龐大,已擁有保持在校學生一千多萬的共計1731所高等學校,全國普及義務教育人口達適齡兒童的98%左右,整個國家的文化科學知識素質有很大提高。2006-7-2516:25jerry(三)初步具備發展的體制保障以公有制為主體,非公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建立起來;國內統一的開放的市場逐步形成,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已逐步接軌;政府職能正朝著「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轉變,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四)社會政治保持長期穩定黨中央和國務院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高度重視保持社會穩定。一是正確對待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發展變化的種種表現,特別是群體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時發現,正確處理,有效處理;二是高度警惕來自敵對勢力的破壞、顛覆和滲透等活動,重拳出擊違法犯罪的案件,以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二、21世紀初期是中國各種矛盾的凸顯期(一)兩個基本情況1.我國是個經濟大國,卻不是經濟強國。以2002年為例,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127個國家中排在第73名。美國等18個國家早已完成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即第一次經濟現代化;現在美國等6個國家已經從工業社會進入知識社會的發展階段,即進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進程;其他12個國家也邁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起步階段。中國目前還在推進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中後期。當今中國,農業社會、農業勞動力佔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0%,相當於1870年美國、法國和德國的比重水平。2.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由於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因素,我國東中西部國民生產總值在全國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東部經濟上升,中部西部經濟下降。這說明我國地區發展不協調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層次、多側面的特徵,這個不協調不僅存在於經濟發展的差距,也存在於社會發展的差距。(二)七大主要問題1.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這個問題早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就提出來了,到1995年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強調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我國實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努力進行了多年,但現狀依然是:取得明顯進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銳。因此,要下定決心,找到發展生產力的正確途徑。2.產業結構不夠合理。1978年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有所變化,但這樣的結構,不僅低於高收入國家,而且也低於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反映了第三產業內部存在結構低水平。這種低水平在第三產業內部表現為,生活性服務長期佔主導,生產性服務業處於非主導地位。這表明金融保險、房地產、物流產業、科技開發、信息資源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遲緩。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也反映了我國城鎮化發展滯後。3.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只有24%,在世界50個主要國家中我國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後;美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60―70%。我國對外技術的依賴程度高於50%,美國、日本只有5%以下。事實深刻地告訴我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關鍵。4.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我國是個人口大國、資源小國,這對矛盾將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是缺水的大國,人均擁有量僅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國600個城市有400個缺水,110個嚴重缺水。我國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從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間,我國減少耕地達1億畝。此外,石油人均儲量只有世界人均儲量的8.3%,天然氣只有4.1%,銅是25.5%,鋁是9.7%。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5.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相當艱巨,是「重中之重」。我國人口近13億,農村人口佔62.3%,農村中的赤字縣佔35%,每縣平均負債約400多萬元,每村平均負債約20多萬元,全國貧困縣592個。近年來某些農村出現了不可忽視的「返貧」現象。十六大後黨中央鮮明地提出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對農民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現在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時候了,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今後五年到十年,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6.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突出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具備相應的物質基礎,然而,在經濟發展條件下,不能適時解決突出的社會發展問題,就會產生影響社會穩定和妨礙經濟發展的尖銳問題。近十多年來,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突出問題的解決。但是,隨著社會轉型時期的激烈變動,產生的社會問題仍是層出不窮。當前最突出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是:就業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順三大問題。較深層次的是教育、文化和醫療三大問題。7.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亟待解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來,但是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仍未得到徹底解決,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要作長期的努力,當前全黨必須打好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戰。第一,政府職能轉變還沒有從根本上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尚未完成;要繼續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各級政府在社會管理的公共服務職能有待大力加強。應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2006-7-2516:25jerry第二,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發揮主導作用;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探索和解決好建立現代企業的途徑;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非經營性資產、自然資源資產的監管制度。繼續深化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所有制。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經濟、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制度創新,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第三,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第四,加快轉變對外貿易方式,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作者:陳雪薇(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B. 消費對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

投資、出口和消費,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據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4%;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個百分點。由此可見,上半年的消費,一如既往地扮演了經濟發展第一驅動力的角色;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強、潛力大、後勁足,也將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年中回望,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已成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巨大的內需增長潛力、完善的宏觀調控政策工具手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釋放的紅利,也將有效對沖經濟運行中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可以肯定,通過深化改革、持續創新、改善供給,消費將對中國經濟增長發揮更加重要的拉動作用。

C. 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探討

(1)需求拉上說。需求拉上說主要從需求的角度來尋求通貨膨脹的根源。它的基本要點是:假定在生產量或生產成本不變的情況下,由於需求的變動,使得總需求大於總供給,過多的需求拉動了價格水平的上漲。通俗地講,是「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
(2)成本推動說。這是一種側重從供給或成本方面分析通貨膨脹形成機理的假說。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成因分析者們認為,由供給因素變動形成的通貨膨脹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工會力量對工資提高的要求;二是壟斷行業中企業為追求利潤制定的壟斷價格;三是匯率變化導致的成本推進。
(3)供求混合推動說。這種觀點認為,在現實經濟社會中,通貨膨脹的原因究竟是需求拉上還是成本推進很難分清:既有來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來自供給方面的因素,即所謂「拉中有推,推中有拉」,認為通貨膨脹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進共同起作用而引發的。
(4)結構性通貨膨脹。它的理論基點是從經濟結構、部門結構來分析物價總水平持續上漲的機理,認為部門間發展的差異和不平衡是導致通貨膨脹的根源。

D. 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

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王見定 李穎伯

{摘要} 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經濟變數是以標量的形式出現的。本文提出:經濟變數實質上是一種矢量。但又不同於物理學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規律。資源的有效配置其實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一種形式。本文以一些實例對經濟矢量合成的法則進行說明,並進一步闡述這一理論在經濟活動中的指導意義。(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一個5噸的混恁土構件;一個缸的發動機、一個底盤、一個車身構成一輛轎車;一個顯像管、一個復雜的線路和一個殼體構成一個精美的電視機;一個美容師半個小時的勞務加上對各種美容美發器械及化妝品的使用,產生了一個時髦的發型;一位外科大夫4個小時的手術以及四個同事的合作、醫療器械和各種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個心臟手術....這些都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噸和1噸盤鋼是兩種不同的經濟變數,像這樣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經濟變數,我們定義為經濟矢量。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了一個5噸的混凝土構件,可以看成兩種經濟矢量的合成。它們之間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構件的用途決定的,而且這種比例將隨著生產的發展而變化(當然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如果現在有5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也只能構成5噸的混凝土構件,多生產的1噸混凝土在這一組合中是無用的。這就是經濟矢量的合成法則。這個法則對於不同的經濟矢量之間是不同的。這種經經濟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個經濟矢量中進行。例如一個發動機、二個車身、二個底盤也只能構成一輛轎車,其中的一個車身、一個底盤是多餘的。以上例子已說明了經濟矢量概念是客觀的,也說明經濟矢量是按一定法則合成而產生社會的綜合效益。這種法則在一定時期具有相對穩定性,它取決於合成商品和勞務的質量要求,也取決於屆時的生產水平。
通常,我們在經濟學教科書中見到的資源的有效配置,實際上也可看成是一種經濟矢量合成的實例,有效的含義就在於不進行多餘的生產。當然一種商品和勞務是否是有效的,還取決於價格和周圍的環境。例如:一輛賓士轎車,就它的發動機、底盤、車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設施都是可以說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萬美元的價格,相對一般市民來說,就不能說是完全有效的。而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卻可以看成是一種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環境而言,在經濟發達國家的美國、西歐它可能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當然也不能超過一定的數量)。而在那些經濟正處在發展中乃至落後的地區,它就不能算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國家,不管它是發達的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都面臨著對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對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不同程度的無效開發和無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
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生產,它需要通過調整,甚至破產來達到有效。

E. 運用經濟知識說明我國經濟增長為什麼要靠消費來推動

1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勢在必行

有助於推動消費結構轉型升級,滿足人民消費新要求。伴隨著人民生活從溫飽到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小康邁進,廣西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實現了從生存型消費階段到發展型消費階段的歷史性轉變。食品、衣著等基本生活必需品支出比重大幅下降,洗衣機、電冰箱、彩電等傳統家用設備支出比重下降,汽車、電腦、手機、高檔電器等新興耐用消費品成為消費需求新的增長點,住房需求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居住方面的消費比重大幅上升,教育培訓、醫療衛生、健康養生、文化娛樂、休閑旅遊等服務性消費需求全面快速增長,促進人自身全面發展成為滿足消費需求的重要目標。為了順應廣西各族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推動消費需求結構加快轉型升級,形成一個更大規模、更多品種、更高質量和檔次的消費市場,培育消費需求新熱點。

有助於推動需求結構轉型升級,增強經濟內生增長新動力。改善需求結構,使經濟增長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要求。過去10 年,廣西保持著高強度投資,投資對經濟增長起著主導作用,但投資比重過大,投資結構有待優化,投資效率有待提高,長期高位投資難以持續。與投資率高位運行形成鮮明對比,廣西消費率呈逐年下降趨勢,消費率相對偏低。由於居民消費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過低,導致整體消費需求動力不足,不僅影響了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規模,更影響了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必須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加快需求結構轉型升級,形成經濟增長新的動力機制,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有助於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消費是生產的目的。消費結構不僅決定著需求結構,也決定著產業結構。在生產型消費階段,基本生活必需品相對匱乏,農業扮演重要角色,工業化水平迅速提高,與低端消費需求相適應的傳統產業占據主導地位。進入發展型消費階段,基本生活必需品不再緊缺,農業比重持續下降,部分工業產品出現過剩,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供給嚴重不足與需求快速增長之間的矛盾愈加突出。當前廣西處於工業化中期,製造業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面臨著市場需求疲軟、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等問題,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使經濟增長更多依靠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生活性服務業符合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新趨勢,代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新方向,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但廣西產業發展過於倚重工業特別是傳統的資源型產業,服務業仍然滯後於工業。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必然有效地緩解工業品的產能過剩,有力地帶動工業品的高端發展,極大地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壯大,促進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2 積極擴大消費需求,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堅持富民優先,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費能力。居民實際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消費需求總量,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是擴大消費需求的前提。要確立富民優先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處理好生產與生活的關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經濟增長的良性互動,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釋放城鄉居民的消費潛力。通過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著力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讓更多的農民、農民工轉化為市民,培育壯大新的最大的消費群體。制定和實施農民人均純收入倍增計劃,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確保農民收入增長速度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制定和實施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增計劃,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千方百計增加城鎮居民收入。深化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形成與經濟增長速度相匹配的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縮小地區和行業工資差距。努力增加低收入者的轉移性收入,完善扶貧濟困的制度安排,全面建成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民間投資發展,優化全民創業環境,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促進消費升級,挖掘消費熱點,拓展消費市場。適應消費需求升級的新變化,善於把握消費發展趨勢,分析消費目標市場,捕捉消費市場熱點,完善消費促進體系,積極培育消費新增長點。要擴大汽車、家電、家居等耐用消費品消費需求,拓展農村消費市場,完善售後服務體系,使之成為擴大消費需求的主攻方向。積極拓展信息產品、電信服務等信息消費市場空間,培植壯大家庭信息服務產業鏈,使信息消費成為新一輪居民消費的熱點。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滿足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繼續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促進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發揮好房地產對於消費需求的重要拉動作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旅遊業,提高文化消費和旅遊消費在城鄉居民生活消費中的比重。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滿足全面快速增長的教育需求。加快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滿足全面快速增長的健康需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努力建設美麗廣西,滿足人民群眾對改善人居環境的更高需求。

改善消費預期,轉變消費方式,優化消費環境。擴大消費需求,必須讓人民群眾願意消費、放心消費、便利消費、安全消費。要加快社會體制改革,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消除人們擴大消費的後顧之憂,形成良好的消費預期。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尤其是保持食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價格的相對穩定,防止物價過快上漲影響人們尤其是低收入群體的正常消費。合理引導消費行為,倡導科學文明、低碳綠色的消費方式,反對奢侈消費、鋪張浪費,加快廢舊商品回收體系建設,增加節能環保產品的生產銷售。制定和完善促進中低收入者消費需求的財稅和收費方面的優惠政策,給予財政補貼,施行減免收費。積極開展個人消費信貸,逐步擴大消費信貸的服務領域,開發新的消費信貸品種。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鼓勵發展無店鋪銷售業態。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加快城鄉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社區便民服務設施,提升居民消費的便利性。大力發展家政服務、社會養老、醫院護工、社區服務等各類家庭服務業,擴大服務規模,完善服務網路。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打擊侵權和假冒偽劣產品,保障食品葯品安全,保護消費者權益。

F. 為什麼增加消費會帶動經濟增長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中國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減弱甚至為負帶動,消費重新成為最為關鍵的帶動力量。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已經進入到了新的自主性經濟增長周期,其動力源於居民消費結構的進一步升級,而消費結構升級則依賴於中國中等收入階層的產生和崛起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目前初步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經濟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消費升級也隨之呈現三個階段的不同特徵。

第一個階段:1949—1978年

這一階段,中國從農業大國過渡到初步工業化國家。1978全國工農業總產值5869億元。中國依靠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建立起了工業體系的基礎框架,奠定了汽車、造船、飛機、航天及核工業發展基礎。1953年-1978年,我國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分別增長了6.26倍和3.53倍,工業總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比重則由34%上升到62%。

如果用國際上通用的指標來分析,1978年我國人均GDP雖然只有205美元,但製造業比重卻高達31%,這比人均GDP300美元的低收入國家高13個百分點,甚至比人均GDP1200美元的中等發達國家還高近9個百分點。這表明,中國人民是在極低的收入水平上以極高的代價達到較高的工業化水準的。這個代價就是全國的老百姓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此階段,是非常典型的高積累低消費階段,國家基本包攬了城市居民所有的生活消費,全體中國人都過著整齊劃一的「票證」生活(或者叫准配給制生活)。當時人們省吃儉用追求的家庭財富夢想是:自行車、手錶和縫紉機,也就是俗稱的「老三件」。「老三件」的消費量級基本上是「100元」左右。這一階段屬於「供給決定型」,即百姓的消費需求受限於整個社會能夠供給的產品種類、數量的剛性制約,在消費與供給的博弈中,消費完全處於弱勢地位。

第二個階段:1979—2000年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為標志,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這20年中國從初步工業化國家過渡到新型工業化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從6175億元上升到89404億元。消費需求的急劇擴張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特點。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這一時期所發生的變化是我國居民消費史上的第一次消費革命。從消費的內容和性質,特別是居民選擇偏好的變化來判斷,1984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拐點:在此之前可以稱為消費數量的擴張階段;此後則是消費質量的提升階段。

在數量擴張階段,居民消費的基本特點是解決溫飽問題,對改革前長期未能得到滿足的消費需求進行量的補償。因此,人們幾乎對所有品類的必需品都有著強烈的需求,集中表現為在原有消費結構下進行平面型的數量擴張。

居民的消費擴張有力地促進了1979年-1984年國民經濟的轉軌和結構性調整。其中比較突出的事實,一是恩格爾系數由0.56上升到0.59;二是居民消費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由65%上升到70%;三是受需求拉動的強烈影響,農業和輕工業產值份額分別由22%和26%上升到25%和27%。此外,居民儲蓄率由3%上升到12%,居民儲蓄份額,即居民儲蓄占社會總儲蓄的比重由9.6%上升到21.4%。這表明:

第一,整個國民經濟長期積蓄的潛能,特別是必需品生產方面所積蓄的潛能,也得到了空前的釋放,並由此帶來了發展模式的全面轉軌;第二,中國開始從重視國家積累走向「藏富於民」,居民的消費需求得到公正的待遇,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開始彰顯。

可以說這個時期是居民的消費需求與國民經濟增長之間「擬合度」最好的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史上一個足以令人自豪的黃金時代。

1984年以後,我國居民開始進入以追求消費質量、檔次為中心內容的質量充實階段。這一階段以恩格爾系數持續走低為特徵,2000年,恩格爾系數降至39.2%。正是在這個階段,居民的消費選擇真正具有了獨立的意義:它不僅擺脫了傳統體制強加的行政性約束,也擺脫了數量擴張階段由於收入水平低而形成的生理性約束。

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和選擇空間的不斷擴大,消費者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消費成為產業結構升級、國民經濟結構變革的基本力量,並對中國經濟增長起決定性的帶動作用,如80年代消費對GDP的貢獻平均高達68%,90年代後,投資和外需增加很快,消費需求的作用下降,但消費需求依然舉足輕重,平均達到55%。

這一階段是中國居民向小康生活躍進的一個重要階梯,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新三大件」成為這個時代的財富寵兒,消費量級已經上升到了「1000元」是第一階段財富寵兒的10倍,這也意味著消費對經濟的拉動效應增加了10倍。

第三個階段:2001—2020年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中國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減弱甚至為負帶動,消費重新成為最為關鍵的帶動力量。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已經進入到了新的自主性的經濟增長周期,其動力源於居民消費結構的進一步升級,而消費結構升級則依賴於中國中等收入階層的產生和崛起。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00年我國GDP已經突破1萬億美元,人均GDP超過800美元,整體上已從「八五」時期的世界低收入國家行列躍入世界中下收入國家行列,與義大利基本處於同一水平。中國社科院和國家統計局都曾經做過全國社會階層抽樣調查,調查結果基本上認定,中國的「中間階層」人群數量大量增加,已經占總體人口的15%—18%左右。

隨著中等收入階層的崛起,中國消費率(消費佔GDP的比率)將不斷上升,從2002年的58%上升到2010年的65%,並於2020年達到71%,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迅速增長的中等收入階層的消費傾向是購買高端、新型商品,從而推動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去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正是消費升級的起跑線。目前在人均GDP逾3000美元、中等收入階層「扎堆兒」的滬、京、粵、浙等沿海發達地區,消費升級表現尤為明顯,這些地區已經率先進入小康階段。

2000年上海因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而引人矚目。按照國際通用的標准計算,上海已經躋身中等發達城市。2002年4月份,上海一家報紙公布了對該市家庭收入進行的一次社會調查分析:1%的居民「很富有」,年收入超過12萬元;5%的居民比較富裕,年收入為5萬~12萬元;71%的居民屬於「小康」,年收入接近5萬元。上海市提出今後五年人均GDP要達到7500美元,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費能力將達到10萬元。北京在2002年3月的調查結果是,城鎮居民家庭資產總值戶均達到47.5萬元(其中金融資產達到13.2萬元)。

中等收入階層消費支出中,2002年與1992年相比,食品、衣著等生存型的消費傾向下降了22個百分點,而醫療保健、交通通信、娛樂文化教育、居住等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消費傾向卻顯著上升,提高了17個百分點。不動產、金融和保險類投資成為時尚,城市投資者漸次浮出水面。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這群人已經開始追求經濟安全、享樂和發展,一個穩健的投資理財計劃對他們會很有吸引力。中等收入階層的儲蓄性支出正向投資性支出轉變,股票、教育、保險等成為他們的消費熱點,而且他們普遍對品牌的忠誠度較高,消費理念非常成熟。最近,零點調查公司對中等收入群體的理財情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在理財工具價值的認同方面,風險較低的保障類工具如子女教育基金、保險、國債等增長幅度最大。

中等收入人群的邊際消費傾向(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費,等於消費增量/收入增量)最高,為1.1,即每增加1元收入,可帶動1.1元的消費。其後依次為:中高收入人群、最高收入人群、最低收入人群、中低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成為經濟增長的持續推動力量。國家統計局預測,如中等收入群體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20年後就可達到38%。全國約有2.5億多從業人員達到中等收入群體。20年後中等收入者個人的年收入水平大體應在5萬-8萬元,個人金融資產應在30萬元以上,恩格爾系數降至25%左右。

中等收入人群的成長勢必帶來消費的轉型,即生活質量越加受到關注,從追求數量型向講求質量型迅速轉變;在可支配收入中,消費開支絕對量增長,投資類消費(保險、住房儲蓄、債券、股票)比重上升。這些積極變化會反過來促進城市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特別是將提升第三產業,迅速增加對第三產業的需求,推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改變中國第三產業比重偏低的不合理狀況

G. 為什麼消費對經濟起增長作用

這個道理很簡單,消費了,公司生產的產品才能夠賣出去,公司賣出了產品才能夠實現資金的回籠,才可以發工資,發了工資,才能夠消費,消費了公司生產的產品才能夠賣出去——————
如此循環下去,消費促進生產,生產總值增加!具體的數學證明在這兒就不寫了!
消費乘數理論:第一個人花出去的錢買第二人的東西,第二人又買第三個人的東西,以此類推每層的消費都賺錢,這個消費鏈可能傳遍全球,這就是經濟帶良性循環。消費乘數的變化即乘數效應可以認為是一種經濟量的變動,引起另一個經濟量的更大的變化的現象。

這是西方經濟學主流的凱恩斯學派的理論,你若希望了解可以買一本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這些內容在宏觀經濟學部分!

H. 刺激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就說你的例子。這個歌星賺錢了,那就一定會再露天唱歌,不會就唱一次。那老百姓就會再來聽,可是沒錢了,怎麼辦?努力工作掙錢阿。這不就從某個方面刺激經濟增長了。繼續,這個歌星肯定會想繼續掙錢,那除了露天唱歌,會出唱片,她一個人肯定不行,就要請人幫忙。這樣,就帶動了唱片業這方面的發展,這也從某個方面刺激經濟增長了。

…………咳咳…………

不知道你明不明白。我是這樣理解。就是一個循環。

I. 消費需求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說實話,我也沒太搞懂你們老師的意思,或者說,我懷疑你們老師要求的只是經濟學意義上的貢獻率,和中國官方統計計算出的貢獻率會有相當大的偏差。為什麼這么說呢,咱一步一步說來看看。1、按標準的經濟學定義,貢獻率=分量的增量/總量的增量。也就是說,投資的貢獻率=投資的增量/GDP的增量=(今年的投資-去年的投資)/(今年的GDP-去年的GDP),消費和凈出口也是一個道理。2、按國家官方的統計制度,分子和分母的兩個增量都要求必須是不變價的,也就是說,投資貢獻率=(不變價的今年投資-不變價的去年投資)/(不變價的今年GDP-不變價的去年GDP)。3、不變價GDP比較好,因為國家統計年鑒表2-3就是不變價GDP,直接查詢就可以。可是不變價投資、消費和進出口就不好了。因為計算這三者的貢獻率,要求必須使用支出法GDP中的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這三個指標作為分子,而年鑒和其他公開數據渠道均不提供這三個指標的不變價數據,也不提供不變價的增長率,所以完全沒有獲得或者進行推算的可能。4、所以綜合上述推論,我只能認為你們老師要求的經濟學意義上的貢獻率。那就簡單了,直接找年鑒上兩年的數據,減出增量來一除就可以了。和年鑒上現有的貢獻率數據差距會有多大,就不好說了。5、對你公式里的一點小糾正。GDP去/a這個東西是完全錯誤的。(1)你給定的a是個增長率,也就是8%這樣的概念,用去年的數據推算今年的數據要使用發展率1+a,就是108%這樣的概念。(2)去年GDP、今年GDP和a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不考慮物價因素即理想狀況下,去年GDP*(1+a)=今年GDP,今年GDP/(1+a)=去年GDP;考慮物價因素即與現行統計制度一致的情況下,去年GDP*(1+a)=以去年價格計算的今年GDP,今年GDP/(1+a)=以今年價格計算的去年GDP。除非去年或者今年剛好有一年是基期年,否則後一種計算出來的數據基本無用。6、順便提一下樓上的和你評論里的不太正確的地方。因為按照GDP核算的支出法,GDP=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常說的GDP=投資+消費+凈出口,或者說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就是從這里來的。你說所的政府購買,在GDP核算中被歸在消費中。你看國家統計年鑒表2-18《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結構》,就能看到最終消費支出被分為居民消費支出和政府消費支出兩大類。這里的政府消費可以理解為經濟學上的政府購買。既然GDP=投資+消費+凈出口,那麼增量投資+增量消費+增量出口=增量GDP,(C今-C去)/(增量投資+增量消費+增量出口)計算的是經濟學意義上的消費貢獻率,消費貢獻率再乘以GDP增長率,這計算的是消費對GDP增長的拉動點數,公式可以見國家統計年鑒表2-20的表下說明。

閱讀全文

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