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銅陵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銅陵地區先後屬吳國、越國、楚國,秦統一中國後,銅陵屬彰郡。
西漢時彰郡改為丹陽郡。銅陵地區先後屬丹陽郡春谷縣、陵陽縣。東漢時期,設置銅官鎮(在今銅陵縣城)。
三國時期,銅陵地區先後屬吳國丹陽郡春谷縣、臨城縣。
西晉時期,銅陵地區屬宣城郡春谷、臨城二縣。東晉義熙年間(405——418),由於北方戰亂,大批山西流民進入此地,在此僑置了定陵縣,縣治設在今順安鎮。定陵縣的設置,使今銅陵地區的區域大體確定下來。
南朝宋、齊時期,定陵縣屬淮南郡;梁、陳時期,屬南陵郡。
隋統一後,將定陵縣並入南陵縣,屬宣城郡。
唐朝前期,銅陵屬宣城郡南陵縣;唐朝後期,從南陵劃出工山、安定、鳳台、歸化、豐資五鄉,設置義安縣,縣治在今順安鎮,屬宣州。五代時期,仍為宣州義安縣。
南唐保大九年(951),改義安縣為銅陵縣,屬升州。銅陵縣設置後,即將縣治由順安鎮移至銅官鎮(今銅陵縣五松鎮),當時稱江滸。
北宋開寶七年(974),曹彬伐南唐,閏十月克銅陵縣,初屬江南道(路),後改屬江東路池州。
元朝,銅陵屬江浙行省池州路(後改為池州府)。
明朝,銅陵縣屬池州府,直隸於南京。
清初,銅陵縣屬江南左布政使司池州府;後江南左布政使司改為江南省。康熙元年(1662),江南省分為江蘇、安徽兩省,銅陵縣屬安徽省池州府,後設徽寧池太廣道,池州府為其所屬。
民國元年(1912年)元月廢府,銅陵縣直屬安徽省。1914年6月至1928年8月屬安徽省蕪湖道。1932年10月後屬第二專區。1938年8月6日改屬第八專署至解放前夕。
1949年4月21日,銅陵解放。同年5月13日劃歸皖南行署池州專區管轄。
1952年2月4日,皖南、皖北行署合並以後,銅陵縣隸屬安慶專區。
1956年10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銅官山市,屬省直轄。
1958年9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銅陵縣建制,市、縣合並,改名銅陵市,屬省直轄。
1959年4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 ,保留銅陵市建制,仍屬省直轄;恢復銅陵縣建制,屬安慶專區。
1964年7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銅陵市改為銅陵特區,實行政企合一,為省直轄。
1971年12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 ,改銅陵特區為銅陵市,屬省直轄。
1974年11月8日,銅陵縣劃歸銅陵市轄。
② 銅陵有多少開發區,叫什麼。急要
獅子山開發區
③ 銅陵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介紹
銅陵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於1992年7月,1993年5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全省首批省級開內發區, 1995年2月,省容政府批准了一期8平方公里的總體規劃(皖政秘199518號)。目前,8平方公里區域已經基本開發完畢,規劃中的3縱4橫,計20公里主幹道已全面開工建設, 2004年年內全部完工,全面實現「七通一平」。近年來,開發區堅持「三為主、一致力」的方針,力求規劃高起點、建設高速度、經濟高效益。目前,開發區基本實現了「以銅材深加工和電子信息材料為主導,紡織和精細化工為特色」的產業定位目標。
④ 銅陵經濟開發區屬於什麼區
開發區不是嚴格意義的行政區劃,在行政區劃上應該是屬於獅子山區.但地域跟銅管山區交界,如果是寄東西回家,你寫銅官山區也沒關系,快遞是能送的,我是銅陵人.
⑤ 銅陵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區域是多大,下面有哪些村、街道和社區
很大,村莊不多了,大部分靠近銅胥路那塊,小區也不多,典型的就湖濱花園,還有一些職工住宅區。范圍從西湖銅陵學院一直到銅陵縣靠近江邊。
⑥ 銅陵經濟技術開發區(集團)總公司怎麼樣
簡介:銅陵經濟技術開發區(集團)總公司成立於1992年09月26日,主要經營范圍為開發版區基礎設施及道路權投資、開發,開發區綠化,房地產開發、中介服務及技術咨詢,信息服務,室內裝飾,房屋租賃、銷售,通用設備、建材、裝璜材料、百貨、五交化、針紡織品、服裝批零兼營、代購代銷,勞務服務等。
法定代表人:朱新宇
成立時間:1992-09-26
注冊資本:4698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40700000004158
企業類型:全民所有制
公司地址:安徽省銅陵市謝壠工業區
⑦ 銅陵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經濟發展
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
全市生產總值跨過了兩個百億元台階,由2002年的93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29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6.6%,總量在全省前移2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5000美元。財政總收入跨過五個十億元台階,由9.4億元增加到50億元,年均增長39.4%,總量在全省前移9位。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年均分別增長21.9%、41.8%和58.1%,總量在全省的位次分別前移了5位、2位和6位。「861」行動計劃順利實施,有色金隆電解銅擴建、銅化60萬噸磷復合肥、海螺三期、國電一期等重大項目相繼建成或開工建設,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95億元,相當於2003年前47年投資額的總和。
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
銅工業、化工等主導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裝備製造、紡織服裝、電子元器件及基礎材料產業呈集群化發展態勢。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進濱江等循環經濟園區建設,興建了一批循環經濟項目,資源綜合利用率不斷提高。實施了金昌冶煉廠主工藝改造、金隆余熱利用、海螺余熱發電、電廠煙氣脫硫等工程,關閉了一冶鼓風爐,累計淘汰小水泥產能195萬噸,關停小採石產能240萬噸,節能減排見到實效。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累計開發各類新技術、新產品410餘項,組織實施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112項,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五年前的16.5%提高到35%。商業服務設施不斷優化,現代服務業逐步壯大。實施品牌和質量戰略,新增中國名牌4個,中國馳名商標1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92家增加到213家,有色控股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突破400億元。縣區與園區經濟快速發展,縣區3個開發區成為省級開發區,銅陵經濟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翻兩番,銅陵縣經濟發展進入全省動態十佳縣行列。
農業農村工作成效顯著
認真貫徹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工作方針,全面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落實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補貼等政策,在全省率先免徵了農業稅、免除了洲圩區防洪排澇水電費、實行了公益林生態補償機制。農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主要農產品連年豐收。累計投資6億多元,完成了江堤加固、45座水庫除險加固、骨幹排澇泵站建設等水利工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組織開展了「鄉村規劃整治、建設美好家園」行動,在全省率先完成鄉鎮總體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開展了村容村貌整治活動並取得成效。五年完成了1.8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解決了8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建成村級組織活動場所57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70.6%,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51.7%,實現了村村通油(水泥)路,村村通廣播,村村通寬頻。
改革開放實現新的突破
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累計有248戶企業實施了以「兩個置換、兩個退出」為主要內容的改革,中小工業企業改制任務基本完成。有色控股公司、銅化集團等37戶企業實施主輔分離和輔業改制。企業上市工作取得新進展,新增上市公司2家,上市公司總數6家,形成「銅陵板塊」;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全面完成,有色控股公司銅主業上市經國家核准實施;累計在證券市場融資66.7億元。資源枯竭礦山關破工作扎實開展,企業辦社會職能分離工作穩步推進,企業債務重組工作取得實效。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改革進展順利。公共財政體系框架初步建立。經營性事業單位改革開始啟動。私營企業新增1862戶,注冊資本增加到41億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1.1和2.3倍,民營經濟佔全市經濟比重由12.2%提高到52.5%。五年累計利用外資3.7億美元、內資160多億元;2007年進出口總額達27.5億美元,是五年前的6.5倍。加強了境外資源開發工作,新設立境外企業7家;對外交流合作渠道進一步拓寬。
⑧ 銅陵市有哪幾個開發區
3個 銅陵市經濟開發區、獅子山經濟開發區、金橋經濟開發區
⑨ 銅陵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現狀
目前,先後已有義大利、德國、美國、葡萄牙、日本、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開發區投資興業,初步形成了以銅都銅業、精達股份為代表的銅材深加工,以銅峰電子、三佳模具為代表的電子基礎材料加工業,以華源麻業為代表的紡織服裝業,以畢克化學、德國西瓦為代表的精細化工產業。2011年4月10日,國務院批復同意銅陵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銅陵市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銅陵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升級將進一步增強銅陵承接產業轉移、招商引資的吸引力,進一步提升銅陵市良好形象。
⑩ 銅陵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城市建設
以建設生態山水銅都為目標,完成了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構建起較為完善的規劃體系。
城市建設完成投資60多億元。
實施了銅都大道、石城大道和環天井湖地區的綜合整治工程,建成銅文化園及觀湖、臨湖等游園廣場,整治了一批老舊小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7平方米,城市環境景觀明顯改善。
新建和改造湖東路、北京東路、隆門路等城市道路76.4公里。
城市住宅增加210萬平方米。
日供水能力增加10萬噸。
公交運營線路長度增加42公里。
天然氣置換工程基本完工。
城區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連續三年超過300天。
交通基礎設施完成投資27.6億元。
全市等級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比2002年增長62%;合銅黃高速、沿江高速銅陵至蕪湖段通車,結束了銅陵境內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新建和改造了濱江大道與沿新路(一期)、銅胥路、壩白路、順鳳路、九鳳路等,干線路網逐步完善。
銅九鐵路銅陵段建成,沿江城際客運鐵路開工在即,銅陵長江公鐵大橋列入國家「十一五」建設規劃。
銅陵港被國家定為萬噸級海輪進江終點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