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疫情影響經濟走勢

疫情影響經濟走勢

發布時間:2020-11-25 04:29:41

㈠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盛勇介紹,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在各項政策措施作用下,1至2月企業復工復產加快,生產生活秩序逐步恢復。國民經濟實現有序運行,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

前兩個月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如何?

毛盛勇:1至2月,疫情給經濟運行帶來較大沖擊。但綜合看,疫情的影響是短期的、外在的,也是可控的。當前,疫情蔓延擴散勢頭已經得到基本遏制,防控形勢逐步向好。我國基本民生保障有力,社會大局保持穩定,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內在向上的趨勢沒有改變。

2.第一季度GDP會否出現「負增長」?負面趨勢會持續到二季度嗎?

毛勝勇:目前,全國復工復產加速推進,基本判斷是3月GDP增長會有明顯起色。疫情影響將逐步減弱,前期壓抑的經濟活動將逐步釋放,二季度會比一季度有明顯回升,下一步還將出台一系列對沖政策。

3.失業率會否持續攀升?

毛勝勇:2月失業率整體有所上升,但重點群體總體情況比較平穩,25至59歲失業率(5.6%)比整體低0.6個百分點,20至24歲大專以上人員的失業率比上月低0.4個百分點。隨著生產秩序恢復,中央將以更大力度促進就業,下半年失業率整體會下降。主要包括:

加大宏觀政策的對沖力度,努力穩住企業,特別是用工需求大的中小企業。穩住企業、穩住經濟運行,也就穩住了就業;

加大就業優先政策的力度,加大對重點人群如大學生、農民工就業培訓的幫扶,進一步推動靈活就業。

4.物價會持續上漲嗎?

毛勝勇:從價格構成的角度看,食品價格漲幅是主要因素,尤其是豬肉價格上漲。此外,疫情防控也加大了物資運輸成本等。下一階段,生豬存欄和出欄環比將上升,價格呈現高位回落的趨勢,疫情影響逐步減弱。而在貨幣政策方面,有關部門將採取精準幫扶措施,不會對價格上行帶來明顯推動。整體來講,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回落的趨勢是大概率事件。

5.樓市漲幅持續回落,對國民經濟影響有多少?

毛勝勇:「房住不炒」的定位沒有改變,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政策,這一點很明確。中國投資領域和空間非常大,下一步既要擴大有效投資,也要努力推動消費提質擴容,著重在促進消費和擴大投資的結合點上發力,使經濟運行保持總體平穩。

6.疫情全球蔓延對中國外貿影響有多大?

毛勝勇:疫情全球蔓延對中國外貿確實有一定影響,主要做好兩項工作。一是抓好自身防控的同時推進國際合作,借鑒中國經驗幫助國際社會;二是在全球經濟面臨困難的情況下,推動把一些不合理的貿易壁壘、貿易規則破除和取消,讓世界經濟和貿易回歸到正常的軌道。

1至2月主要經濟數據

■ 口罩產量增長127.5%

1至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從產品產量看,醫療防護和生活所需物資增長較快,口罩、發酵酒精產量分別增長127.5%和15.6%,凍肉和方便麵分別增長13.5%和11.4%。截至2月25日,大中型製造業企業復工率達到85.6%,生產經營活動正在有序恢復。

■ 餐飲收入下降43.1%

1至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130億元,同比下降20.5%。按消費類型分,餐飲收入4194億元,下降43.1%;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呈現增長態勢,限額以上單位糧油、食品類,飲料類和中西葯品類商品分別增長9.7%、3.1和0.2%。

■ 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6.3%

1至2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3323億元,同比下降24.5%。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6.3%;商品房銷售額8203億元,下降35.9%。

■ 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下降3%

1至2月,全國網上零售額13712億元,同比下降3%。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1233億元,增長3%,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1.5%,比上年同期提高5個百分點。

■ 豬肉價格上漲125.6%

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後的核心CPI上漲1.3%

1至2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5.3%,食品煙酒價格同比上漲15.6%。其中,豬肉上漲125.6%,鮮菜上漲13.8%,鮮果下降5.3%,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後的核心CPI上漲1.3%。

■ 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8萬人

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2%

1至2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8萬人。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2%,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0.2小時,比1月份減少6.5小時。

㈡ 疫情過後對經濟有影響嗎

我國產業鏈與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等國深度融合,這些國家疫情加劇將在短期顯著沖擊我國工業生產,「滯銷」和「斷供」的風險雙重存在,部分地區出現「無工可復」的現象。從原料/元部件出口依賴來看,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是我國重要的產業增加值增值渠道。

在一般工業部門中,紡織服裝、造紙與印刷產品、化學與醫葯產品、金屬及其製品的工業原料出口占該部門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22%、16%、19%和20%,其中,對美國和歐盟出口占各產業原料出口增加值的比重為39%、43%、37%和18%,對日本、韓國分別為17%、12%、12%和10%,合計分別為56%、55%、49%和28%。

在高端製造業中,電子產業、電器設備、機械設備和交通運輸設備最終產品產值中,進口元部件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31%、19%、17%和18%,其中,從美國和歐盟進口占元部件進口增加值的比重為23%、25%、28%和39%,從日本和韓國進口比重為29%、21%、19%和18%,合計52%、46%、47%和57%。因此,若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降低原料/元部件供給,導致「斷供」風險極大,直接沖擊我國工業生產,其中,高端製造業面臨的問題更為突出。(趙忠秀,楊軍,2020)

㈢ 如何看待疫情後中國的經濟

疫情影響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節奏,而不是趨勢。

1、實力大、家底厚,基礎扎得牢。

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0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外匯儲備規模超過3。1萬億美元,為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生產的齊全性、規模性,金融市場的厚實性,使外生沖擊難以引起經濟趨勢性變化,更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充足「彈葯」。

2、動力足、潛力強,發展空間大。

中國仍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還處於城鎮化過程中。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是「剛需」,不會因疫情而消失。中國擁有14億人口,超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仍在穩步擴容,國內市場潛力巨大。

(3)疫情影響經濟走勢擴展閱讀:

積極應對,努力實現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一是繼續對疫情嚴防嚴控。嚴防嚴控的關鍵是嚴在防控的意識,嚴在自控自律,嚴在日常防護措施,至於說非常時期、非常情況下採取的過分嚴厲措施,應該按照情況的變化,適時作出調整。作為地方來講,不能長時間停擺,必須根據疫情變化,對過去的隔離措施作出適當調整。

二是抓緊復工復產。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按照疫情風險劃分,差異化分區分類推進復工復產。

㈣ 受疫情影響,2020年 上半年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如果人民幣和美元1比1,目前看來,後果很嚴重,美國經常用貨幣來壓制一個國家,日本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首先:進口對這個人來說,什麼都便宜了!出口的東西對國外來說將非常貴,中國製造不知道會倒閉多少,

先說進口,進口高檔汽車十幾萬,但是國產的也是十幾萬,你會選什麼車?肯定選進口高檔車,國產就賣不出去,就面臨倒閉,工人會面臨失業,有人會問,按美元比例,國產車也會便宜下去啊?其實很簡單的道理,如果你現在工資6800,按美元1比1的換成1000你會做嗎?你現在買白菜2元1斤,就會因為美元比會變成幾分幾毛錢1斤嗎?不可能的,中國的任何商品都不會因為美元比而下降價格,比方我們現在吃的豬肉是10元1斤,進口3元一斤,你會選擇哪一個?

在說出口,比比方我們出口鞋子,68人民幣,摺合10美元,1比1以後,我們這個鞋還是出口價68元人民幣,那就變68美元,他們就不會從中國進口,轉向其他國家進口,中國一旦失去出口這條路,很多都會面臨倒閉,

每個國家都想貨幣的比例穩定,美國一直想人民幣升值,日本曾經被美國逼的日元對美元升值了100多,日本停頓了十年,

不要以為人民幣對美元一樣的比例手上的錢就值錢了,你去國外什麼東西都會感覺便宜了!但是國內將是一片狼藉,

現在的國際關系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魚和水的關系,如果一個國家突然貨幣貶值,這個國家會被其他國家拋棄,如果一個國家貨幣突然升值,這個國家會被自己的國民拋棄,

一個國家的貨幣穩定,說明這個國家,繁榮昌盛,前進不止,一個國家貨幣混亂,說明國家已經到了無可救葯的地步,

其實中國還有很多人會說,我們部進口,自給自足,就像朝鮮了!關閉國門,那麼中國會一直倒退,回到三國時代,這樣的想大有人在,

貨幣穩定,出口穩定,進口穩定,國民穩定,經濟穩定,

所以貨幣穩定對一個國家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現在的人民幣匯率和美元基本穩定在7比1的范圍內,上下浮動不大。有人說要我們的人民幣匯率和美元升值到1比1的水平,真不知道這些人是怎麼想的。首先美元是國際通用貨幣,人民幣還不是,第二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加上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他可以操縱國際經濟而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現在的美國人也是非常的想讓人民幣升值,想想如果升值對我們有好處美國他願意這樣做嗎?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在國內市場上就只有十斤大米,流通的人民幣也只有十元,好了,那麼大米的價值最高也就值一元錢一斤,如果人民幣升值到和美元一樣的幣值,就相當於一元人民幣能買七斤大米了,但是市場上就有十斤大米,後果會咋樣?肯定漲價呀!漲到七塊錢一斤呀!其他的東西呢?物價飛漲對我們有好處嗎?

㈤ 疫情導致全球的經濟發生了哪些變化

自從全國都出現了新冠疫情之後,全球四面八方都搜集口罩,紛紛送往我國,幫助我們共同抗疫。但是現在疫情已經嚴重的影響了全球各國的經濟發展和一些各個領域的的相關發展。因為疫情的影響導致很多企業都已經關門,沒有辦法營業,還有一些企業因為扛不住這次疫情而宣布破產或者倒閉。

因為疫情影響的原因,企業不得不進行關門,或者是有一些企業破產。這對於一些求職人員來說是有著十分不利的影響,很多人因為這次的一群原因而失去了自己的工作,沒有了工作就沒有了一定的收入來源,就沒有辦法更好的去生活,照顧自己和家人。

目前全球的經濟形勢是十分不容樂觀的,幾個主要的發達國家也受到了相應的影響。因為疫情的防護措施等人們很少去公共場所進行大規模的聚集,這樣也給很多的一些企業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因此也會使得全球迎來經濟危機的風險。因為疫情的原因,數字經濟將會突飛猛進,新生的電商企業將會開啟高速發展並造成全球覆蓋的模式。也會使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相應的態度發生很大的改變,對於自己的風險意識也會加強很多。在全球因為疫情原因,很多國家都開始生產口罩,這是一個巨大的調整轉變過程。

㈥ 這次疫情會不會對國家的經濟產生一點不好的影響

答案是肯定會。這次疫情是全球性的。對外貿易和國內生產,經濟都會受阻。對國內經濟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㈦ 在疫情的影響下,經濟很可能出現逆增長,當下應該怎麼規劃個人發展

在今年的疫情影響下,多個行業受到沖擊,不是經濟很可能出現逆增長,而是現在已經是逆增長了,如果你了解一些關於國民經濟的指標數據,你就知道我所言非虛。


四、建立目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管什麼時候,人都應該有個目標,你可以思考下自己的長期目標是什麼,採用SMART原則把它清晰化,把長期目標轉換成短期目標及可實行的行動計劃,一點一滴的去積累去實現它,這樣你就會感到幸福。

總的來說,職業規劃已經變成了每個人需掌握的一門技能,任何的規則都是立足現在,展望未來。

㈧ 疫情對各國經濟影響到底有多大

疫情對各國經濟影響都非常大,許多大企業倒閉,各國經濟增速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

㈨ 今年的疫情為什麼會使全球經濟下滑的趨勢

從去年四季度至今所爆發的新冠疫情造成了全球股、匯市的動盪,而近期公布的全球經濟數據包括美國的非農就業人數及市場對於全球經濟的前瞻均認為經濟衰退更或是金融危機處於危險的邊緣。那麼,是否全球經濟的不景氣是這次疫情所造成的?我個人認為:疫情是影響因素之一,但並不是核心根本。

首先,全球經濟長時間處於「恢復」階段,「底子」並不好是全球經濟不景氣的「病因」!

我們以「G2」中國和美國作為觀察點,從2018年三季度之後,國內經濟保持調結構狀態,通過擴大內需和投資新科技並以對中小企業定向貨幣與財政政策扶持的方式維持經濟的整體平穩增長。但無論GDP增速,還是製造業PMI數據均保持「L」型的底部盤整狀態。總結一句話就是:國內經濟轉型進行中。

另一方面,美國方面雖然GDP增速依然保持2%左右,但企業在長期低利率環境中通過大量舉債維持增長和公司股票回購成為常態,我們看到的是——美國企業杠桿水平的不斷上升和投資增速的下降,所以,企業債務上升且有泡沫化跡象以及投資意願不強是其特點。總結一句話就是:「表象」穩定,實則或為「內虛」。

其次,全球新經濟增長點尚未出現,產業鏈結構矛盾突出是經濟不景氣的「根本」。

2008-2009年金融危機至今,全球基本處於低利率環境中,整體需求不足是長期現象,更為嚴重的是——隨著發達經濟體將產業鏈中下游等利潤較薄的領域遷往發展中國家,這也造成了主要發達經濟體產業鏈結構矛盾顯現,其表現就在於——製造業發展萎縮,服務業獨大,就業壓力增強,民粹主義上升。

與此同時,以新能源車、5G、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還處於初始階段,因此,全球新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規模,而產業鏈結構矛盾突出以及引發的社會潛在問題也在削弱原本並未恢復的經濟本身。

綜上所述,本次全球爆發的新冠疫情的確造成全球資本市場的動盪,也大概率將影響二、三季度全球整體經濟景氣度,但它並不是核心根本。全球主要經濟體處於經濟轉型階段;全球化下產業鏈結構性矛盾;長時間低利率環境所帶來的遺害才是全球經濟不景氣的主要內因。

㈩ 2020年疫情下的中國經濟面臨哪些挑戰

就業目標的實現仍面臨一定的壓力

第一,我最擔心的仍然是疫情和應對政策的不確定性。現在很多醫學界專家都認為,第二波疫情暴發的概率並不低。從中國經濟的角度,如果疫情再爆發,我們有沒有比過去更好應對政策,以平衡好疫情沖擊和經濟發展。

第二,就業目標的實現仍面臨一定的挑戰和壓力。(一)新增就業900萬人、調查失業率6%左右這一就業目標,本身並不高,但是完成起來仍然有一定的難度。上半年物價持續回落,1-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上漲4.1%,工業品生產者價格下降1.7%。如果按照當前物價的走勢,今年的名義GDP不會比實際GDP高出太多,預計名義GDP增速在1%到2%之間——這么低的名義GDP創造出的就業機會是很有限的。如果要實行新增900萬的就業崗位的目標,需要名義GDP至少達到2%至3%。(二)即使實現了900萬的就業目標和6%的調查失業率,並不意味勞動力市場的問題就沒有了。過去我們合意的調查失業率均值應該在5%左右,此外,我們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並不能充分反映出真實的失業率,仍有隱形就業壓力的存在。目前城鎮調查失業率對農民工的覆蓋面不完整,這部分人群的就業狀況很難劃定,有的即使就業也可能是不充分的就業。比如,有些農民工在疫情前可能一天工作10個小時,疫情影響之下,現在可能一天只工作2個小時,工資也可能不到疫情前的一半。

劉元春:要警惕企業二次停工的風險

當然,當前的中國經濟仍然面臨很大的下行壓力,和很多的不確定性。首先,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依然是疫情。從世界疫情的蔓延過程來看,疫情帶來的一系列超預期的變化導致全球疫情的拐點一再後延,這也導致世界經濟的底部繼續下探——我們原本預測二季度末,世界經濟就會走到底部,但現在看世界經濟到三季度時仍會進一步下探,中國經濟外部環境會繼續發生更大的變化。目前疫情仍是阻撓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障礙,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解決,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就很難恢復到常態。

第二,要警惕企業二次停工的風險。在行政性復工復產之後,能否快速實現有效需求的擴張是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因為只有有效需求的擴張,內需才能夠得以快速地提升,進而保證復工復產的產能供給不會被中斷,否則就會導致企業的二次停工停產。

第三,常態化的政策工具能否同時實現救助企業的兩個目標?對於微觀主體企業的救助有兩個目標:一個是疫情沖擊之下的救助,使得企業能夠運營下去;一個是幫助企業獲得充分的訂單,從而激發企業生產的活力。要想實現救助企業的這兩個目標,可能一種政策工具是不夠的,需要多種政策協調配合:一是要落實目前出台的一系列的直達的救助政策工具。二是要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要在恢復和提振國內需求為主體的經濟循環上下大功夫。三是要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有效提升民間主體的信心。

閱讀全文

與疫情影響經濟走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