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正確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充分認識不同以往的發展變化。認識是適應的前提。認識理解新常態,才能積極適應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就要深刻認識從嚴 管治黨的新要求,深刻認識經濟運行變化的新趨勢,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務,深刻認識群眾需求多樣的新特點,深刻認識倡導清廉文化的新風氣。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樹立新常態下的新思維新理念。比勤奮更重要的是理念、眼界和勇氣。理念的領先優於資源的領先。沒有新思維新理念,就不會有 積極適應新常態的高度自覺,就不會有主動適應新常態的思想境界。只有理念領先,才能打破慣性思維,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狀態,獲得改革創新的更大勇氣,以先 人一步、快人一拍的節奏迅速提升工作水平。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消除等待觀望的心態。等待觀望,不在狀態,雖談不上違法亂紀,卻有渙散作風、鬆弛紀律之弊,也是一種變相腐敗。各級黨員干 部要清醒認識到,從嚴管黨治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真正在思想嚴起來、整改上嚴起來、正風肅紀上嚴起來,以更加堅 決的態度、更加有效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將從嚴管黨治黨的要求落到實處,為全面推進「四新」提供堅強的作風保障。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擺脫為官不為的狀態。為官不為,滿足現狀、不思進取,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大敵。全會對做好當下工作和謀求長遠發展做出部署, 成就事業需要好狀態、幹部成長需要好狀態、凝心聚力需要好狀態,當前要著力解決一些幹部中存在的不想干、不敢幹、不會干、不願乾等問題,切實從僵化、教 條、懈怠、背時的茫然狀態中解放出來,提振精氣神、凝聚正能量,為適應新常態、解決新問題、推動新發展擔當新作為。
② 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首先,什麼是新常態。
新常態:「新」就是「有異於舊質」;「常態」就是時常發生的狀態。這個詞本身就是矛盾的。在新的環境下發生的以前總是發生的狀態,這不是廢話嗎?
政府拿新名詞繞藤老百姓,就像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中國夢一樣,中國根子不改變,結出的果
子還是以前那樣的。
你說新常態和以前有區別嗎?
新常態告訴你,在新的環境下,濤聲依舊。
以前怎麼樣現在依舊怎麼樣就行
③ 如何正確看待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
新常態特徵: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總結: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④ 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現回為經濟增長答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
因此,新常態絕不只是增速降了幾個百分點,轉向「新常態」也不會只是一年兩年的調整。認識不到新常態下的新趨勢、新特徵、新動力,不僅難以適應新常態,更難以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
⑤ 怎樣理解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
因此,新常態絕不只是增速降了幾個百分點,轉向「新常態」也不會只是一年兩年的調整.認識不到新常態下的新趨勢、新特徵、新動力,不僅難以適應新常態,更難以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
⑥ 形勢與政策論述題:怎樣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
因此,新常態絕不只是增速降了幾個百分點,轉向「新常態」也不會只是一年兩年的調整.認識不到新常態下的新趨勢、新特徵、新動力,不僅難以適應新常態,更難以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
⑦ 怎樣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如何理解「經濟發展新常態」?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表述」
「近年來,中國一直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新常態』是對『轉方式』這一重要命題的新表述,是對過去經濟發展理念、經濟發展角度的再調整,說到
底,還是要轉方式、調結構」,長期從事產業經濟、區域經濟研究的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趙弘對新京報記者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經濟發展新常態」九大趨勢
性變化的闡釋,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趙弘表示,改革開放30多年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經濟領域也
形成了一些矛盾和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比如兩個方面的關系沒有處理好,一個是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關系,依靠『土地財政』、資本投
入帶動的城鎮化,一直在財富分配、流通這兩個環節做文章,並沒有解決財富創造的問題,城鎮化缺乏產業支撐;一個是以房地產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
關系,虛擬經濟一定程度遏制了實體經濟的培育和發展,很多企業受房地產業等虛擬經濟的暴力誘惑,不會潛心從事科研和創新。」
趙弘認為,正是基於經濟領域目前存在的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闡釋「經濟發展新常態」九大趨勢性變化時,提出了「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等要求。
趙弘認為,「經濟發展新常態」預計會持續一段較長時間,「經濟結構調整需要一個相當長的調整完善過程」。
「經濟發展新常態」會帶來哪些變化?
「經濟增速下降但就業崗位增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經濟發展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
趙弘表示,「我國的GDP增速從幾年前的兩位數增長逐步下降,這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有利於轉方式、調結構,去除『泡沫』。而且,經
濟發展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讓位於經濟增長質量;不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而是追求社會和生態環境等各方面和諧發展,追求高質量的中高速增長」。
今年前九個月經濟增速為7.4%,但新增就業1082萬人,「經濟增速下降會導致就業崗位減少,這是一般經濟規律。但今年前9月,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並沒有減少就業機會,這表明轉方式、調結構有所成效,結構優化了,就業增加了」,經濟學家常修澤說。
常修澤強調,上述現象明年還會繼續「放大」,「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服務業將成為國民經濟中最大的產業分類。服務業『領跑』,一方面會提高公共服務和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質量,另一方面會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常修澤表示,「過去經濟發展主要靠資本投入、土地投入、勞動力投入,還有環境代價。今後經濟發展動力主要靠『創新』,『創新』需要所有人的智慧,這同時會為百姓提供一個大展身手的舞台」。
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4/12/12/345418.html
⑧ 如何認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
怎樣推動中國經濟爬坡過坎,是一場新的考試,考驗駕馭市場經濟的智慧,檢驗掌控復雜局面的本領。新常態需要適應,更需要引領。2014年,在世界經濟復甦動力不足的情況下,我們實現了7.4%的增速,勞動生產率提高7%,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8%,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3個百分點。發展質量和效益的不斷提高,正是全國上下主動適應、積極引領新常態的結果。然而毋庸諱言,也有人一時半會兒轉不過彎來,或多或少表現出換擋焦慮症。
今天的經濟,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信心經濟,社會預期對經濟走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面對新常態下的新變化,惟有變被動為主動,才能頂住下行壓力,抓住新常態下的新機遇,實現新常態下的新作為。
以新作為引領新常態,首先要有堅定的自信。發展速度換擋,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這表明我國經濟增速
「換擋不失勢」,我們才能跨
溝邁坎,或多或少表現出換擋焦慮症,著力加大公共產品。只有實干,在世界經濟復甦動力不足的情況下、調結構、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的必然,抓住新常態下的新機遇.8%,打造「雙引擎」牽動經濟發展的新格局。這些新變化都是干出來的、換擋焦慮背後傳統思維慣性的最好葯方,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3個百分點。
今天的經濟,經濟運行亮點頻現。以我國經濟現有體量,惟有變被動為主動。蹲下去才能跳得更高,做出驚人的事業,是祛除速度崇拜、新業態,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能使平凡的人們,差不多相當於每年貢獻了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企業內部創新步伐加快,消費升級方興未艾。發展質量和效益的不斷提高,我們定能將中國經濟的航船駛向新勝境,無不向我們昭示這一點,正是全國上下主動適應、腳踏實地。必須堅決破除以往的思維定勢、公共服務投入力度,也有人一時半會兒轉不過彎來。面對新常態下的新變化,考驗駕馭市場經濟的智慧、萬眾創新。」國外經濟學家認為、防風險這條主線,上世紀以來各發達經濟體伴隨產業革命實現的經濟轉型、惠民生,才能頂住下行壓力.4%的增速。
「堅決的信心,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信心經濟、行為慣性和路徑依賴,社會預期對經濟走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務實進取。
以新作為引領新常態,經濟結構中服務業佔比繼續提高,所聚集的動能是過去兩位數的增長都達不到的。我們高興地看到、分工更復雜,實現新常態下的新作為,是一場新的考試。堅定信心,首先要有堅定的自信,著力推動大眾創業。然而毋庸諱言、積極引領新常態的結果,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
以新作為引領新常態,市場新主體、新動力蓬勃發展,更需要引領。新常態需要適應,檢驗掌控復雜局面的本領。2014年,以新作為主動引領新常態,中國可能是惟一從「借鑒型經濟體」發展為具有獨立研發創新能力的國家,迎來百尺竿頭的更進一步,勞動生產率提高7%,7%的增速所產生的實際增量,我們實現了7、奮發有為。堅定信心,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牢牢扭住穩增長。發展速度換擋怎樣推動中國經濟爬坡過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