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說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從五十四萬億元增長到八十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高鐵、公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生產能力達到一萬二千億斤。
城鎮化率年均提高一點二個百分點,八千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 「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效顯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南海島礁建設積極推進。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健全,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
Ⅱ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幾
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穩居世界第二。
Ⅲ 我會經濟發展進入(),是十八大以來的做出的重大戰略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十八大以來的做出的重大戰略。
Ⅳ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經濟發展步入怎樣的新常態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來新常態,是十源八大以來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科學分析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准確把握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所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
Ⅳ 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為什麼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
十八大用馬克思的基本原理。首先要探索真理,永攀科學高峰的理論制定了中國未來一系列高新科技發展目標。
其二,人民至上的理論,制定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遠大規劃。
再則,大愛無疆,捨去小我的精神,制定了共產黨人要時刻以人民利益為目標,造福人類為福祉。
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中,在與列強的斗爭中永不退縮的戰斗精神。
所以十個八大中國在各個領域都迅速的發展起來了,正在實現中國夢的目標而前進。
Ⅵ 十八大政策後,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趨勢
經濟發展還是硬道理
從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來看,中國政府毫無疑問會繼續把經濟的高速增長視為最根本的任務。對於發展中的中國來說,經濟高速增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仍然是硬道理。在經濟領域進一步深化市場化導向的改革,是未來中國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市場能夠給經濟發展提供強大而持續的動力。
分配製度改革勢在必行
從社會政策上看,未來十年中國政府將會進一步加強用社會主義政策來主導社會的再分配。未來十年,中國政府將注重加強政府力量來保障勞工階層和弱勢群體的利益,解決醫療、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的問題。中國政府會通過社會主義的手段來調節社會的財富分配。在社會再分配領域進一步強化社會主義理念,將是未來十年的一個基本趨勢。
政府的角色不可或缺
可以肯定,中國未來發展具有非常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個特色就是強大的中央政府主導社會的發展。無論是進一步推進市場化經濟改革,還是在加強具有社會主義色彩的再分配過程,政府都將扮演主導性角色。
推進中國特色的政治改革
可以預見,中國未來十年在政治上的改革將會加快步伐。在政治改革中,政治民主化是一項根本內容。政治民主,就是執政者的決策過程能夠體現出社會大多數成員的利益和要求。從中國現有的憲政體制看,政治民主很可能在兩個方向上逐步推進,即民眾的參與式民主,和政府在管理過程中的施政民主。前者要求社會的絕大多數人有充分的渠道和平台參與國家政治和公共事務的決策;後者要求政府的公共管理要有一套完整的民主程序,必須在施政過程中充分體現出社會大多數人的意願和要求。
節能環保
生態文明建設被賦予了極大希望,以至於十八大中,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種文明的建設並列成為第五大文明建設對象。隨著中國人對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及越來越多的環境方面的外交和國際壓力,這些都促成了政府更慎重地對待環境和生態問題。
Ⅶ 十八大以來國家取得了哪些成就
具體介紹如下:
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堅持「五位一體」的發展思路,全面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正確處理各種重大關系,解決各種突出問題,加快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重大成就。
我國的綜合國力已經穩居全球第一陣營。從經濟實力看,2014年我國GDP總量為10.4萬億美元,佔全球比例為13.4%,牢牢占據世界第二位。從產業競爭力看,2014年我國製造業產值佔全球製造業產值份額上升至25%,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之位。從科技實力看,科技經費投入規模位居世界第二,科技人員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從設施看,高速鐵路營業里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4G網路規模、互聯網用戶規模均位居世界第一。從國際競爭力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自2013年起穩居世界第一位,2014年使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首次位居世界第一,對外直接投資規模自2012年起穩居世界第三位。
增長速度領先全球主要經濟體。「十二五」前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0%。總體上看,國際金融危機後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看起來比以前有所放緩,但這是在很高基數上實現的增長,而且是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的增長。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較,我國仍然處於絕對領跑者地位。今年以來,在錯綜復雜的形勢下,上半年我國依然保持了7%的增長速度,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30%。這充分說明,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而不是風險源。
經濟結構逐步優化升級。從要素結構看,由以前主要依靠勞動力數量和資本存量增長來驅動經濟增長,轉變為主要依靠科學技術和人力資本增長來驅動經濟增長。從需求結構看,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資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為主要依靠消費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2014年消費率提高到51.2%,消費需求對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50.2%。從供給結構看,由以前主要依靠第二產業發展來促進經濟增長,轉變為主要依靠服務業發展來促進經濟增長,2014年服務業對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48.9%。
Ⅷ 十八大指出什麼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十八大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科學分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展緩慢原因的基礎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這就進一步明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著力點。
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們深刻認識到轉變發展方式的本質要求是加快經濟體制改革。任何發展方式都是一種動力機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體制的安排。
好的體制機制,就會有好的發展方式;反過來,體制機制不順,發展方式也很難合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體制狀況影響利益分配格局,利益分配格局引導人們行為,人們的行為決定發展方式的取捨。
如果沒有體制機制上的重大突破,就不可能有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展緩慢,究其原因,關鍵是相關領域改革滯後,經濟體制不健全,科學發展仍面臨諸多體制性障礙。
(8)18大以來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深化改革的關鍵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改善需求結構必須依靠深化改革。我國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投資率持續上升,消費率持續下降,其中居民消費率下降更快。
主要原因:一是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同時,由於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健全,居民預防性儲蓄傾向較強,儲蓄率不斷上升。
二是城鎮化發展機制不健全,農業轉移人口的巨大需求潛力未能有效激活。
三是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政府主導的投資范圍過寬,宏觀調控與監管的有效性較差。
四是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價格沒有真正反映實際成本和供求關系,助長了投資需求過快、無序膨脹。
因此,要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就必須深化投資、財稅、價格、行政管理以及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戶籍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第二,提升產業結構必須依靠深化改革。我國第二產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發展很快,而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2011年,我國第二、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分別為46.8%、43.1%,與發展水平相當的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服務業比重明顯偏低,經濟增長過多依賴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拉動。
主要原因,一是資源和資源性產品價格偏低,環境補償機制缺失,助長重化工業盲目擴張;
二是稅制不夠合理,服務業稅負較重;
三是監管規則不合理,阻礙民營經濟進入服務業。
要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就必須深化要素價格、財稅體制、市場准入和監管體制等方面改革。
第三,優化要素投入結構必須依靠深化改革。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仍然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特徵。這種粗放型增長方式與不合理的資源配置模式密切相關。
究其原因:一是企業經營機制轉換不到位,現代企業制度所具有的激勵、約束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資本、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市場還不完善;
二是節能環保、知識產權等標准、法規和監管不健全;
三是科技創新體系、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因此,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從根本上說,必須深化企業制度、科技體制、教育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改革。
我們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有利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導向。
Ⅸ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變化是進入( ).A新世紀B新動力 C新結構 D新常態
十八大以來,經濟發展的重大變化是進入新常態。選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