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一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二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相對較為有利,但面臨的矛盾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價高位運行。由於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勞動工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今後一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很艱巨。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從投資需求看,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明顯回落。從最終消費看,受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的影響,加之部分刺激消費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有所減弱。從外部需求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出口企業生產、資金、匯率成本提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緩態勢。
第三,結構調整壓力增大。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投資的貢獻率。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來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長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結構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矛盾交互疊加,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與此同時,受融資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大,經濟效益下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於高位,買賣雙方博弈使市場陷入僵持狀態。
三
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⑵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總體形勢如何
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主要指標處於合理區間 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宏觀調控不斷創新和拓展思路,著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統籌施策,使經濟增速、新增就業、物價漲幅等主要指標保持在年度預期目標的合理區間。
二、結構調整穩中有進,轉型升級加快推進 利用市場倒逼機制,加強政策引導,把經濟下行壓力轉化為調結構的動力,大力優化產業結構,切實落實支持企業創新的各項政策措施,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三、改革攻堅取得新進展,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 依靠改革開放解決發展中的難題,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發布實施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國際經貿合作加強,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四、加大基本公共服務力度,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 緊緊圍繞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大對社會事業的投入力度,穩步推進各項社會保障工作,民生等重點領域得到較好保障。
⑶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我國經濟工作的六項任務
一、提高宏觀調控水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勢頭。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重點。要突出財政政策實施重點,加大對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對「三農」、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節能環保等方面和中小企業、居民消費、欠發達地區支持力度,支持重點領域改革。要保持投資適度增長,重點用於完成在建項目,嚴格控制新上項目。要加強稅收征管和非稅收入管理,繼續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貨幣政策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要密切跟蹤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把握好貨幣信貸增長速度,加大信貸政策對經濟社會薄弱環節、就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轉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緩解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保證重點建設項目貸款需要,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著力提高信貸質量和效益。要積極擴大直接融資,引導和規范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二、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要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以穩步推進城鎮化為依託,優化產業結構,努力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一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要保持政策連續性,進一步做好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工作,繼續實施家電和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增加農機購置補貼,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加大農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適應群眾生活多樣性、個性化的需要,引導消費結構升級。二是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和水平。要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發揮好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壯大縣域經濟。當前,要把重點放在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上。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提高城市規劃水平,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鎮化發展水平。三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要抓緊研究提出培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抓緊落實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四是推進節能減排,抑制過剩產能。要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加強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堅決管住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五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引導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積極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自主發展能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讓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三、夯實「三農」發展基礎,擴大內需增長空間。
要堅持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增加涉農補貼規模,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擴大農村需求,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要鞏固農產品保障供給能力、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完善農業補貼和價格支持制度,保持主要農產品價格基本穩定,提高主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格水平。要搞好主要農產品市場調控,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強對農民創業的金融和財稅支持,培育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要大力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加強水利特別是中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加快建設高標准農田,推進電網改造、飲水安全、農村道路等建設。要加強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改進教育培訓、醫療衛生、公共文化服務,強化鄉村正常運轉的財力保障,培育農村新型金融組織,解決好農村融資難問題。要推動農村改革創新,加快健全有利於農業農村發展的制度體系,完善農業經營體制,引導家庭經營向生產集約化方向發展,鼓勵農戶運用現代科技和物質裝備,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育發展專業化、市場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
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定信心、銳意改革,統籌兼顧、綜合配套,加強調查研究和戰略規劃,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一是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深化資源價格和財稅體制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扎實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二是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對經濟服務功能。要加強金融監管機制建設,改善境外投資外匯管理和服務,繼續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三是進一步優化所有制結構,完善市場競爭機制。要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壟斷性行業體制改革。要增強非公有制經濟和小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增加就業、發展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放寬市場准入,保護民間投資合法權益。
五、推動出口穩定增長,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要堅持開拓國際市場和擴大國內市場並舉,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健全開放型經濟體系。一是努力促進出口穩步回升,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要保持外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深入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穩定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提高出口產品檔次、附加值、競爭力,繼續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努力增加進口,促進貿易平衡。二是做好利用外資工作,提高引資質量。要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堅持以我為主、擇優選擇,積極穩妥推進服務業開放,促進「引資」與「引智」相結合,引導外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和增加投資。三是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展經濟發展空間。要加強同周邊國家的協力共建和優勢互補,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加快完善境外投資促進體系。
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維護社會穩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也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明年要把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作為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堅定不移加以推進。要堅持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擴大就業。引導和促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各種服務業加快發展,積極鼓勵和支持勞動者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就業和自主創業;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就地就近就業和返鄉創業。各級政府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公共就業服務,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的就業援助,鼓勵有實力的大企業創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業機會。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加大對低收入群眾的幫扶救助力度,提高城鄉低保標准,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部分優撫對象待遇水平,抓緊制訂實施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深入扎實地做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各項工作。加快落實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加強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棚戶區改造。要優先發展教育,改善教育辦學條件。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機制,促進城鄉、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提高教育質量,解決好睏難家庭子女上學問題。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推進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領域重大文化建設項目和產品創新,精心組織和辦好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
措施: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影響社會穩定因素的分析和把握,完善維護社會穩定的體制機制,高度重視和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加強源頭治理,依法按政策及時妥善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有效防範和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實抓好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工作,切實維護國家安全。
在明年經濟工作中,必須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切實提高發展的可持續性;把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與穩定外需結合起來,著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均衡性;把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與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大力拓展發展空間;把推動自主創新與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創新發展;把深化改革與促進發展結合起來,全面提升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把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
⑷ 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形勢
最低0.27元/天開通網路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維普網
Forum學術論壇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經濟形勢河池市委黨校梁祖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進入了高速增長階段,時至今日,GDP增速呈現出逐漸放緩的趨勢。自2011年之後GDP的增速下跌到了摘要:1位數後,開始呈現出回落之勢。部分地區經濟增長緩慢甚至下降,失業問題變得日益突出,較多企業經營遇到困境,經濟發展的壓力變大,因此,如何對待當前的經濟形勢變得非常重要。中國經濟形勢經濟增速GDP關鍵詞:F201A2096-0298(2017)04(c)-154-02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1冷靜分析中國經濟增速下降的原因中國經濟增速下降並不意味著經濟危機會到來,也決然不會出現西方媒體的那種說法,「中國經濟會崩潰」「中國經濟會硬著、陸」,沒有必要產生過度的「低增長恐懼」,而是要冷靜看待,分析其中的原因。1.1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面臨考驗出口、投資、消費這三項具體內容正是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在當今形勢下都面臨著嚴峻考驗。出口方面,中國已經多年沒有完成預定目標。如2015年中國進出口增長目標為6%,但實際上沒有增長而是下降了7%。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排名前四的貿易夥伴出現了不同的問題。歐債危機使得歐洲需求萎縮;東盟的一些貿易夥伴與我國在南海的爭端愈演愈烈;和日本的關系不斷惡化;美國制定了新的貿易保護政策,貿易壁壘加強。二是出口企業的勞動力、土地、原材料、環保等
⑸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主要面臨哪些困難和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要求的是更高水平的社會的全面發展,此回時,集權體制這個落後經濟答基礎的產物就不可避免的成為了社會進步的障礙。首先在經濟領域,中國政治與經濟雙重集中的體製造成了嚴重的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經濟發展在消除了絕對貧困的同時卻加深了相對貧困,造成了生產相對過剩,經濟難以持續發展。貧富懸殊還造成了「低收入,低價格,低質量」的三低惡性循環,社會製造了大量的價廉質劣的產品,造成人力物力環境資源的巨大浪費。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的雙重集中形成了公司化的政府和部門化的公司,前者以各種稅費的方式直接佔有社會財富,後者以壟斷性經營的方式間接地佔有社會財富,在權力保護下,它們總是趨向於超額攫取社會財富,社會在這兩種力量的壓榨下產生了「勤勞而不富裕」的疲憊感,抑制了社會通過勞動創造財富的活力。不僅如此,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的集中使集權體制的力量更為強大,更容易扭曲市場機制,對市場公平的破壞更加厲害。當通過對權力的投機就可以獲得巨大的財富時,通過創新創造財富也就變得無關緊要了,而通過各種惡劣手段迅速撈取財富也就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
⑹ 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形勢
近期,全球股市、匯市、商品市場大幅震盪,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放緩符合內在經濟規律。
⑺ 如何看待當前的中國經濟發展形勢
國內外經濟大環境、大背景的深刻變化。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已由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經濟走勢錯綜復雜,充滿不確定性,危機的影響還在不斷發酵,國際市場需求仍然低迷不振。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期進入潛在增長率下移的增長階段轉換期。在這樣的大環境、大背景下,我國經濟很難進入強回升狀態。其次,宏觀調控政策放鬆力度不大。
⑻ 如何理解和把握經濟新常態是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因此,做好今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推進萬盛科學發展、轉型發展、加快發展,准確把握萬盛實際,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是基本前提;歷史地、辯證地、全面地、科學地審視、領會和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是關鍵。認識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必須保持經濟較快增長、盡快做大總量,更加註重質量效益,更加註重長期可持續;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更加註重轉型發展,更加註重結構調整;必須加快動力轉換、促進創新驅動,更加註重發現新增長點,更加註重培育新增長點;必須尊重經濟規律、適應市場需求,更加註重市場決定性作用,更加註重市場主體地位。適應新常態,推動新發展,要以建設全市煤電化工基地、全市新型材料基地、全市生態旅遊度假基地和渝黔合作先導區為主攻方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圍繞「轉型發展、富民興區」總任務,保持較快增長速度、盡快做大經濟總量,注重質量、尊重規律,崇尚實干、狠抓落實,突出改革創新、長期可持續,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加快三大經濟發展區建設,推進工業集群化、旅遊全域化、城鄉一體化,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依法治區,促進全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事業興衰,關鍵在黨。新形勢新任務對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新的要求。要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推動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與時俱進。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統籌謀劃,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法治化水平,增強管理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素養,做好經濟社會發展的輿論引導工作。我們要主動適應新常態,堅定信心,振奮精神,尊重規律,崇尚實干,不斷推動萬盛經濟社會取得新發展。
⑼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有哪些特徵
新常態下九大趨勢性變化
科學認識當前形勢,准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中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中國低成本比較
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中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
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中國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
⑽ 如何認識當前中國經濟形勢2017
2017年,中國經濟趨穩向好的態勢更加鞏固。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全年經濟增速小幅回升至6.9%,是自2011年以來的首次回升。結構調整不斷深化,最終消費和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提升。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產能利用率上升,企業盈利水平提高,質量和效益改善,經濟發展的活力和韌性增強。
1、經濟運行穩定性增強。
經濟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全年增長6.9%,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這是自2011年以來的首次回升。國際收支繼續改善,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由負轉正。總體上看,宏觀經濟主要指標好於預期,經濟增速、就業、物價、國際收支等指標更趨匹配,已逐步調整至與中高速增長潛力相適應的水平。
2、結構調整不斷深化。
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主導作用增強,2017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比資本形成高26.7個百分點,比2013-2017年最終消費的平均貢獻率高2.6個百分點。
3、發展動能加快轉換。
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迅猛發展。科技創新和技術擴散加快,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保持了2015年以來的回升態勢,扭轉了金融危機後的下行局面。
4、質量和效益明顯改善。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企業對中高速增長的市場環境適應性增強,盈利能力和利潤狀況明顯改善。生態文明建設力度空前,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單位GDP能耗下降3.7%,好於年度目標,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下降。
5、防範金融風險初現成效。
加大監管力度、整治金融亂象、補齊制度短板、去杠桿取得進展,金融「脫實向虛」得到初步扭轉。各方面風險防範意識得到強化,「剛性兌付」和「隱性擔保」的市場預期正在改變,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
(10)當前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7年國民經濟運行成績單。經初步核算,2017年全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827122億元,GDP總量在2016年站上70萬億元台階後,首次突破80萬億元大關;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增速在經過近7年調整後首次實現回升。
2017年,我國國民經濟穩中向好、好於預期,經濟活力、動力和潛力不斷釋放,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實現了平穩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