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有何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理論意義:
(1)新經濟政策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2)新經濟政策是列寧根據俄國經濟落後、生產力低下的國情,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方法的偉大實踐。這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同時創造性地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現實意義:
(1)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危機逐步消失,生產恢復穩定。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因此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
(2)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
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
(1)農業方面:1921年3月21日頒布《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法令,規定農民交納糧食稅後,剩餘的糧食等農產品可以到市場交換物品。1922年,政府通過《土地法令大綱》,允許農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蘇維埃監督下出租土地和雇傭工人。
(2)工業方面:在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
(3)流通方面:廢除國家配給制和國家貿易壟斷制。在堅持國家計劃領導的前提下,實行自由貿易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㈡ 蘇聯的新經濟政策是什麼啊其影響是什麼
1918年,正值俄國的布爾什維克們正在同白俄進行激烈的政權爭奪,由於戰時資源的極度匱乏和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對新生的紅色政權實行封鎖,列寧頒布實施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對農民配額外的糧食進行強制徵收。鑒於國內革命戰爭中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取得的成功經驗,蘇俄在戰爭結束後決定這沿用這一制度,此舉嚴重挫傷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甚至引發了一些地方的暴動。由此蘇俄引入了更靈活的新經濟政策來代替戰時共產主義。包括:
廢除余糧收集政策,實施實物稅。
停止配給制度,允許商品買賣。
放鬆了貿易限制,鼓勵外資企業投資,將資金與技術引進俄國。
停止以沒收的方式進行資本主義改造,改以租借和租讓的方式,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個體私營經濟的存在。
列寧解釋道:「我們仍未到進入社會主義的階段」。這暗示俄國仍是一個初級的農業國家,工業化基礎非常薄弱,仍未滿足全面社會主義的條件。
在余糧收集政策取消後,農民的不再擔心餘糧被無償徵集,加之半封建土地制度的廢除,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空前高漲,糧食產量大幅提高並超過了革命前水平。當農業迅速發展之時,國有重工業由於政策缺失仍然進展緩慢。為了提高行業收入,工廠開始提高工業產品的銷售價格,由此造成的製造業產品的成本提高使農民不得不生產更多的農業產品來購買消費產品。進而農業產品大幅下降而工業產品價格急劇上漲,這就是為眾人所知的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但這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蘇俄的工業化。
新經濟政策成功地恢復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國內革命戰爭給社會經濟帶來的破壞。至1928年,俄國的工農業產品產量成功地恢復到了一戰前水平(1913年)。
1924年列寧死後,布哈林成為了新經濟政策最重要的支持者,斯大林則與布哈林結為同盟,反對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聯合反對派的「超工業化」綱領,由於聯合反對派在黨內斗爭中失敗,新經濟政策得以維持到1928年。然而在1928年「聯合反對派」集團已經被開除出黨、而糧食收購危機也已經發生的情況下,矛盾轉化為布哈林和斯大林之間的矛盾,對新經濟政策的爭論則首先開始於對糧食問題的爭論。布哈林主張安撫農民,進一步提高糧價,向農民提出了著名的「發財吧!」的口號;然而斯大林認為糧食收購問題是「被農村資本主義分子,首先是富農,利用來破壞蘇維埃經濟政策」[4]的結果,認為提高糧價根本不可能解決問題,最終的解決方案必須是消滅富農和實現農業集體化。聯共(布)內部的路線分歧最終以黨內權力斗爭方式解決,斯大林成功戰勝了以布哈林和李可夫為首的右傾反對派,確立了個人的最高統治地位,新經濟政策隨即被斯大林廢除,取而代之的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斯大林想要迅速地積累資本進行國家工業化並達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水平。他全面引進了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以農業集體化全面代替了新經濟政策。
新經濟政策通常被認為是一過渡性政策,並且不為布爾什維克政黨中的激進分子所熱衷。他們視之為與資本主義的妥協甚至是對共產主義信條的一種背叛,並且對經濟起著長期的負面效應,使一些以倒賣糧食的中間商人為代表階級敵人獲利。他們想用一種完全計劃的經濟模式來代替。列寧曾經就新經濟政策說過:「我們退一步的目的是,為了前進兩步。」這也印證了斯大林的五年計劃是對列寧遺願的完成。
㈢ 蘇聯新經濟政策對蘇聯的影響有哪些重點需要影響!
(一)新經濟政策的背景:
1、國內戰爭勝利後,蘇維埃政權亟待恢復遭到戰爭破壞的經濟
2、農民對共產主義政策的不滿,暴動頻發。
3、國家也沒有能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
4、新經濟政策的目的是: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
(二)內容:
在農業方面:以固定的糧食稅替代余糧收集制,納稅後剩下的糧食由農民自己支配。
在工業方面:關繫到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仍歸國家所有,由國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無力經營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
在流通方面:由產品交換轉為允許自由貿易。
在分配方面:廢除平均主義的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
(三)特點: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等市場經濟的因素發展經濟;是在以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所有制形式存在。
(四)評價:
(1)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表明俄共(布)放棄了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
(2)這是列寧對在小農占優勢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一步探索的結果。
(3)他找到了一條使落後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這就是確立與落後的生產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
(4)新經濟政策受到工人和農民的支持,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
㈣ 新經濟政策實施後產生的影響
新經濟政策的意義概括而言有兩點:一是鞏固了工農聯盟,調動了廣大工農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從而加速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二是新經濟政策是列寧根據俄國經濟落後、生產力低下的國情,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方法的偉大實踐。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創造性地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㈤ 新經濟政策背景、內容和影響
一)新經濟政策的背景:
1、國內戰爭勝利後,蘇維埃政權亟待恢復遭到戰爭破壞的經濟
2、農民對共產主義政策的不滿,暴動頻發。
3、國家也沒有能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
4、新經濟政策的目的是: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
㈥ 蘇聯的新經濟政策的意義是什麼
意思是:
1、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
2、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
3、其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㈦ 蘇聯斯大林新經濟政策內容是什麼給當時的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利弊請都說明一下(高懸賞求解)
(2018·孝感)1920年蘇聯糧食產量只及一戰前的一半,工業產值只有戰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經濟形勢嚴峻。工人中出現悲觀失望情緒、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發了工人罷工和抗議遊行,農民對繼續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不滿與日俱增,反蘇維埃暴動不斷發生。1921年蘇俄政府實施新經濟政策。依據村料判斷蘇俄實施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蘇維埃政權。
(2018·黃石)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究競是什麼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材料中的「列寧的思路」是指實施新經濟政策。
(2017·荊州)1921年3月,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發布宣言,指出:「現在,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決議取消余糧徵集制,代之以農產品徵收實物稅。」材料表明蘇俄開始推行新經濟政策。
(2017·荊門)1921年,蘇俄政府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蘇俄實施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蘇維埃政權。
(2016·荊門)列寧說:「我們原來打算直接用無產階級國家的法令,在一個小農國家裡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犯了錯誤」。為糾正這一「錯誤」,蘇俄採取了新經濟政策。
(2016·孝感)關於「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共同點,都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4·黃岡)1921 年,蘇俄農民可以在市場上自由出售糧食,促使這一變化的是新經濟政策。
(2010·荊州)列寧說:「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裡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為此在列寧的領導下,蘇俄採取的措施是實施新經濟政策。
(2010·十堰)1921年,蘇俄在國民經濟陷於癱瘓的狀態下,果斷地在全國實施新經濟政策。
㈧ 簡述蘇俄新經濟政策的背景、內容。(要簡潔)
背景:1921年初,國內戰爭結束。蘇俄取得了勝利,然而它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戰爭使工業回生產受到嚴重答破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行也壓抑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社會不滿情緒影響了政治穩定。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根據列寧的報告,決定以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由此開始了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
內容:實行糧食稅,稅後余糧由農民自行支配;採取租讓制與租賃制等方式,把外國資本與私人資本重新引入國有企業,並鼓勵私人企業的發展恢復商品貨幣關系,允許自由貿易;廢止平均主義的實物分配製,實行以工人技術熟練程度和生產效率為標準的勞動報酬級差制。
(8)新經濟政策的影響擴展閱讀:
新經濟政策的意義概括而言有兩點:一是鞏固了工農聯盟,調動了廣大工農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從而加速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二是新經濟政策是列寧根據俄國經濟落後、生產力低下的國情,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方法的偉大實踐。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創造性地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㈨ 新經濟政策主要內容是什麼,有什麼積極的影響
答: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包括:(1)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後的余糧歸農民版支配。(2)由權全面沒收私人資本轉為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採取租讓制和租借制兩種形式,還允許部分地恢復小型私人企業。(3)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商品買賣。
新經濟政策的實行使國民經濟的恢復取得了顯著成績。1925年,農業總產量達到戰前87%,工業總產量相當於戰前的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