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

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

發布時間:2020-11-25 06:39:57

⑴ 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模式

混合經濟發展模式!市場經濟又有政府加以領導

⑵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是什麼

12 5規劃, 奔小康

⑶ 中國現在的經濟模式是什麼又是如何運作的

如今的經濟模式已經多樣化,就縣級經濟運行模式中發展投資公司談點認識,不知能否幫上忙!
發展經濟,建立投資公司,實行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照章納稅、按規定上交的辦法,政府職能:理順產權關系,把國家與企業的行政關系與產權關系分開,變直接管理為間接管理員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管理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退出政府機構,政資分開,政企分離,明確產權歸屬,改變資產管理體制,建立起新型的資產所有權關系。投資公司以國家生產資料(資金)投資者的身份,參加企業經營管理,實行委託經營、招聘經營、承包租賃經營、股份經營等多種形式的經營方式,徹底解決經營者負盈不負虧的問題。有利於企業家集團的形成,有利於「轉換經營機制條例」的貫徹實施,可促使政府部門徹底轉換職能,集中精力制定正確的經濟政策,搞好綜合平衡,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導和調控經濟的運行。
第二建立縣級投資公司,成為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組織,實行企業化管理,承擔著經營(投資)風險。既有活力,也有壓力,促使投資公司,排除行政干擾,按經濟規律辦事,減少盲目投資,增強經營效力,有利於加強縣級國有資產的管理,提高國有自查的營運效益。
第三建立投資公司,作為經濟組織,一個企業法人,可以通過發行債券、拆借資金投資收入、財政撥款以及出售部分產權等多方面籌集發展資金。有利於集中縣級經濟的財力、物力、形成集團優勢,擴大資金投入。即可以在原有的企業上擴大生產,也可以另行獨資、合資、股份等方式興辦企業,還可以到縣外投資,購買債券、股票投資,打破地域經濟界限,跳出縣域經濟范圍,參加全國、全省以及世界的經濟循環,促進股份制的推行,加快縣級經濟的迅速發展。
第四建立投資公司,作為一個投資經營者參與市場競爭,照章納稅,才能公平稅負,保證國家稅收,促進投資公司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為國家多做貢獻、
第五建立投資公司,按規定比例上交利潤作為財政收入,投資公司留利與擴大再生產,可以很好的把吃飯的錢與搞建設的錢分開,有利於復式預算的推行,保證經濟建設的資金需要,促進縣級經濟的良性循環。
第六建立投資公司,既可組建統一的投資公司,也可以根據縣情結合本地的特點,建立適合自己經濟發展的專業性投資公司。例如可以建立工業投資公司、商業投資公司,金融投資公司等,既有適當的分工,也可以合作經營,對在鄉(鎮)也可建立投資公司可以進一步落實巜鄉鎮集體企業條例》,加快鄉鎮經濟的建設,有利於調整縣、鄉鎮兩級的經濟利益,從而調動縣鄉鎮兩級的積極性,形成全方位、多位一體的投資體系,推動縣級經濟的全面發展。
第七建立投資公司,運用經濟的辦法管理國有資產,使國有資產管理企業化,投資市場化,資金商品化,可以進一步深化改革,活躍投資市場,完善市場體系,打破目前國資產部門、地區、企業所有制界限。通過切屑投資以及破產、兼並、出售部份產權等方式進行資產存量調整,有利於優化資產結構、建立合理的生產力布局,提高資金的宏觀投資效益,通過明確產權歸屬,落實投資者與經營者的產權關系和經營責任及權益,從而建立起投資者、經營者、勞動者、之間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的經濟關系和法律關系,有利於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用辦鄉鎮企業的方法,徹底改革用工制度、工資制度,建立勞動力市場,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⑷ 什麼是中國發展模式

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選擇的不同於西方的卻又比較適合自己的獨特的一種經濟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是以公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⑸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

所謂復經濟發展模式,在經濟學制上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及其生產力要素增長機制、運行原則的特殊類型,它包括經濟發展的目標、方式、發展重心、步驟等一系列要素。
學術界關於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特徵表述不一。
從宏觀上來進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如下四個特點:一是政府主導市場經濟,二是堅定不移的社會主義方向,三是循序漸進的改革道路,四是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可以說,我國經濟發展模式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依據我國國情建立的發展模式,是有效發揮國家主導作用的模式,它以培育多元利益主體, 增進公民福祉為核心,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均衡發展模式。
如果從微觀上進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特徵可以暫時概括為增長優先、投資驅動、沿海先行和出口鼓勵四個方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做為我黨的方針路線,從此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新紀元,迎來了經濟發展的新時代。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意味著要把經濟發展作為首要目標,一心一意搞建設,聚精會神謀發展。從「發展是硬道理」到「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⑹ 中國現今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怎麼樣的

高油價時代,發展循環經濟成為了我們有效緩解能源供給與經濟發展之間矛盾的重要途徑。那麼,我們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該怎麼走?目前還面臨哪些困難?就此類問題記者與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志進行了對話。
記者:目前,我國的資源、環境處於一種什麼狀態?
楊志:從實際情況看,我國目前資源利用效率極為低下。目前我國工業產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都很大。主要用能產品單位能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0%,單位產值污染(二氧化硫)排放量是發達國家的8倍至10倍。2006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僅佔世界的5.5%,卻消耗了世界50%左右的水泥、30%的鋼鐵、15%的能源。
記者:針對這一現狀,我們採取的是什麼樣的政策體系?這些政策的實際效果如何?
楊志:我國現在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主要是促進節能減排。「節能」主要是通過政府對能源價格的管制政策以調整企業對各種能源的使用量來實現,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降低企業使用清潔能源、資源的成本。「減排」主要是通過政府對企業徵收排污費或關停污染企業來實現。但是現有的具體政策卻沒有真正的起到發展循環經濟的作用。
記者:在探索中國模式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時,政府應該如何選擇合理、有效的政策?
楊志:我國應把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循環經濟發展的系統方針,在走中國模式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時,必須貫徹科學發展觀。這是由循環經濟與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共同決定的。
循環經濟的發展是其技術基礎的進步與經濟活動的發展,而技術的進步是需要科學的指導,經濟的發展需要發展觀層次的指導。科學發展觀正是建立在科學上的發展觀,因此可以指導循環經濟的發展。
記者: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2006~2010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在「十一五」時期要努力實現「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我國還需要做哪些努力?
楊志:要解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態的矛盾,達到「十一五」規劃的目標,就必須全面、系統地研究和分析我國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生態的情況,尋找出一種可以替代目前不可持續的傳統的發展方式的新途徑。但是目前我國學術界對循環經濟的內涵、動力機制、指導方針、政策體系等一系列在循環經濟的實際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問題仍未闡明。探索出一條中國模式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必須闡明這些問題。
記者: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在2007年9月提出的環境經濟政策架構和路線圖——在4年內構建綠色稅收、環境收費、綠色信貸、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綠色貿易和綠色保險等7項環境經濟政策。這些措施能否順利實施?
楊志:從已經推出的政策的執行結果看,困難不少,這是由於,第一,這些政策都比較分散、缺乏協調運作思路,沒有形成合理、全面系統的政策體系,它們的作用遠遠沒有達到西方發達國家綜合性政策的效果;第二,缺乏中央政府各部門的通力支持及地方政府的合作的良好的制度保障;第三,沒有相應的完善的法律支持與國際協調。
因此這就要求我們重新設計符合中國國情的循環經濟發展政策,要結合好長短期利益、中央與地方的利益,並能為企業所適用。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根據循環經濟的具體內涵、借鑒國外的政策經驗並結合我國現在政策的問題,制定出一套中國模式的政策體系,這一政策體系要有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持,並與國際協調。
記者:符合中國國情的循環經濟發展政策如何引導企業向循環經濟技術投資?
楊志:我國目前的政策主要是直接管制,實行強制手段關停污染企業。但這一政策積極作用很大,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由於沒有一個合理可行的關停標准,只是輿論壓力大時突擊性關停;另外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不協調,地方政府或是「一刀切」,或是為地方利益,使污染企業「死灰復燃」。
因此我國直接管制時,要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從具體的技術層面著手設立一個合理的技術最低標准並注重政策的可操作性、目的性,還要通過政府部門間、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協同以推行一系列操作性極強的規章制度。
我們還可以通過徵收環境稅或發放環境補貼,限制企業的消極環境行為。
稅收政策可以通過徵收稅率和稅種的變化影響企業的經濟行為。目前,我國缺乏系統的環境保護稅收政策,沒有設立專門的環境稅種,有關生態環境稅收的規定不完善。現有的資源稅徵收范圍小,只有原油、天然氣、煤炭、其他非金屬原礦、黑色金屬原礦、有色金屬原礦、鹽7個稅目,而且按開采產量征稅,造成了資源回採率低下的弊端,無法對循環經濟技術的推行起到支持作用。因此政府應調整和完善有利於促進循環經濟技術發展的稅收政策,將目前各種有關環境污染的收費項目進行整合,開征環境稅

⑺ 中國發展模式是什麼

中國發展模式最簡單的描述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的結合,它至少包括這些內容:1、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2、堅持結合中國國情和改革開放政策,實行市場經濟和進行循序漸進的政治改革。3、高效率的政府,高度負責地管理國內事務和恰當的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4、隨著中國國力的增長,逐步地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在經濟全球化的國際競爭中,遵循國際規則。

中國發展模式 ,簡稱為 中國模式,是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選擇的不同於西方的卻又比較適合自己的獨特的一種 經濟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
中國現已成為金融危機和 經濟危機後最大的贏家。任何到訪亞洲的人都會認識到,西方在金融和經濟能力方面的聲望嚴重受損,而 中國名聲大振。幸運之輪正在轉向。「 中國奇跡」是2009年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事。 中國經濟和工業實現了「驚人崛起」。 中國是發展 中國家可敬的典範, 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都可以從「中國經驗」中獲益。
中國發展模式是這個世紀最值得研究的話題之一。 中國改革無疑是成功的,特別是在 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中,許多主要 經濟體經濟都出現下滑,但是中國經濟仍然保持了較快發展。中國這個 文明古國創造了一種有效發展模式,從而造福千百萬人,使中國人民擺脫飢餓,為其實現自我價值提供可能。它涉及幾個關鍵詞——民生為大、漸進改革、文化覺醒;是 中國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的概括,是「危機之年」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總結,一串關於 中國的組合詞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從「中國製造」到「 中國創造」,從「 中國奇跡」到「中國經驗」,從「中國現象」到「中國精神」,從「 中國模式」到「中國道路」,還有「中國活力」、「全球化中國」、「中國火車頭」等等,「中國(China)」成了國際最流行的詞之一。

⑻ 中國經濟發展三種模式

實際上這可以分別寫上3本很厚很厚的書,概括的講就是:
溫州模式的特點,民間資本即是私營經濟活躍。
蘇南模式的特點,以國有企業為依託發展當地。這也是為什麼江蘇的GDP超過浙江,而當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不及浙江的原因之一。
珠三角的特點...也許就是依靠廉價的勞動力以及低成本的技術,成為加工中心。現在產業已經是2次升級了。

⑼ 中國是以什麼樣的模式發展的

中國是以「中國模式」發展。
「中國模式」(或曰「中國道路」、「北京共識」等),特指中國經濟模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不足3千萬,取得的成就引起全球的關注。「中國模式」、「北京共識」的說法在國際上流行。
中國模式是指在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市場經濟制度主要不是依靠從外部(西方)「引進的」政策和規則,而是根據自己國家的國情和改革進程中形成的政策、規則、路徑和方式,逐步實現國家的新制度安排。也可以指走中國特有的社會主義道路。如果從制度變遷的視角審讀「中國模式」的意義,它意味著中國開創了一條中國式的制度創新道路,這就是:「 中國模式」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逐漸形成的制度內生性,即中國轉型的「內生性制度安排」。中國模式豐富和發展了世界發展模式,也必將為人類文明不斷地走向繁榮與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淵源與發展
「中國模式」一詞開始越來越多地躍入人們的眼簾。最先提出這一用語的,彷彿是西方人,後來俄羅斯學者也使用了這個用語。西方人提出「中國模式」,給人的感覺,好像他們是印象式的。他們主要認為中國不同於世界近現代史上其他東西方大國,突然崛起,而且是和平崛起,並像發動機一樣帶動了亞洲乃至世界的經濟,視其有不同於其他大國的突出特點,因而稱為「中國模式」。俄羅斯學者使用「中國模式」一語,就不同了;他們採用這種提法是從自己的體驗、認識中來的,是從他們與蘇聯模式的區別、對比中得出來的,因此,他們使用這個字眼和術語,尤其使人注目。對他們這種「內行人」、「過來人」使用「中國模式」這一提法,應當引起我們中國學界的重視。相比之下,倒是我們中國人、中國學者,使用「中國模式」十分謹慎,到目前為止,認可和使用「中國模式」者,還為數寥寥;倒是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屬於蘇聯模式者,大有人在,直到不久前還有同志發表文章認為,蘇聯模式和斯大林體制的「內涵」、「內容」,就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這實際上是把「四項基本原則」混同於蘇聯模式,隨而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即「中國模式」,與斯大林體制和蘇聯模式混同了。
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過程,對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蘇聯模式論和斯大林體制的區別,可以毫不含糊地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蘇聯模式的突破,而且是全面的突破。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它作為一個科學理論體系,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又紮根於我國國情和時代賦予的鮮明中國特色。我們堅信,這一理論體系作為當代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將與我國國情更加密切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日益煥發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感召力。這實際上標志著「中國社會主義模式」即「中國模式」的正式誕生。

⑽ 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什麼

就是「珠三角」「溫州」和「蘇南」三種模式!
實際上這可以分別寫上3本很厚很厚的書,概括的講就是:
溫州模式的特點,民間資本即是私營經濟活躍。
蘇南模式的特點,以國有企業為依託發展當地。這也是為什麼江蘇的GDP超過浙江,而當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不及浙江的原因之一。
珠三角的特點...也許就是依靠廉價的勞動力以及低成本的技術,成為加工中心。現在產業已經是2次升級了。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