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俄國的發展歷程
15世紀末,伊凡三世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
1547年伊凡四世自稱沙皇,建立了沙皇俄國,並在1721年由彼得一世改稱俄羅斯帝國,對外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俄羅斯帝國曾吞並歐亞多個國家,領土不斷擴張。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後,蘇聯的最大加盟國俄羅斯聯邦繼承了其絕大部分軍事力量,軍事實力居世界第二,而且擁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庫。
(1)蘇聯經濟發展史擴展閱讀
1697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前往歐洲各國游歷和學習。歸來後,他用強硬手段推行了一場社會變革。從穿衣、吃飯,到科學教育、商業活動、軍隊建設,彼得用野蠻的方式推進了俄羅斯的文明進程,他甚至親自審訊反對改革的太子。
在打敗了強敵瑞典之後,彼得下令建造起一個面向歐洲的新首都聖彼得堡。繼承彼得改革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引進歐洲的啟蒙思想,重視教育,並試圖起草法律,但改革無法觸動農奴制。
女皇的業績最終只能表現在領土擴張上,在18世紀後期,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美的大國,並成為歐洲事務中的重要角色。
但是,農奴制使俄羅斯很快在經濟、技術領域落後於完成了工業化的英法等國。在戰爭—革命—改革的多次反復中,這個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徘徊的民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Ⅱ 俄國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新紀元。十月革命後,為恢復和發展經濟,蘇俄(蘇聯)的經濟政策。
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過渡到「新經濟政策」
促進了蘇俄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啟示:經濟政策要符合市場規律和本國的實際狀況。
Ⅲ 蘇聯經濟發展新模式
計劃經濟模式
計劃經濟(planned [command] economy●planning economy)是指以國家指令性計劃來配置資源的經濟形式.
計劃經濟被當作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是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基本原理.這種觀點的邏輯推理是:社會化大生產把國民經濟各部門連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而客觀上要求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計劃經濟」這個概念出自弗拉基米爾·伊里奇。伊里奇先生在1906年寫的《土地問題和爭取自由的斗爭》中說道:
「只要存在著市場經濟,只要還保持著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無力消滅不平等和剝削。只有實行巨大的社會化的計劃經制度,同時把所有的土地、工廠、工具的所有權轉交給工人階級,才能消滅一切剝削。」
這話說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表達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第二層意思表達了一個輝煌的夢想。
在殘酷的現實中,帝國主義演繹成為超帝國主義(如考茨基曾經預言的那樣),制定規則,避免戰爭,開始解決絕對貧困問題。
但世界上一部分人為了實現那個輝煌的夢想,先後破裂了第三第四國際,有了爭奪利益的各類戰事,如布達佩斯、布拉格、仰光等,曾經演義過的異國坦克進駐,以及科索沃與阿族之爭,等等;也有了上百萬上千萬人的流血,如斯大林的肅反,波爾布特的清洗,等等。
列寧曾經自詡:俄羅斯人是世界上最富首創精神的民族。這話說得極是。
俄羅斯人,由彼得大帝開始,率先推行了西方化的政治制度,那時,貴族與宮廷官員們紛紛學習法國話(《戰爭與和平》開頭就是一大段法過話),上行下效,從未有人說是崇洋媚外什麼的。葉卡捷琳娜時代,又有了農奴解放運動,這是一個國家自行解決國內矛盾的偉大舉措。隨後,俄國有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嘗試,二月政府的成立,脆弱而又純潔。接下來,列寧領導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蘇維埃國家,實行了人類歷史上從未實行過的計劃經濟制度。最後,又是這個俄羅斯民族,自行解體了這個國家,在驚心動魄的「休克療法」中,埋葬了計劃經濟制度,完成了向自由民主的偉大過渡。
計劃經濟,是人類夢想中的產物。實現夢想,需要首創精神。
計劃經濟的最大優點是:
1所有的人都有工作。
2不象市場經濟那樣嚴重消耗自然資源的,是一種環保經濟。
3貧富差距不象市場經濟那樣嚴重,身份等級差別也較小
雖然計劃經濟尚未摸索出形成價格的最佳機制,但隨著計算機技術(如MIS,ERP,網路投票)等的發展,計劃經濟很可能得以成功運行,迄今人類在這方面的實踐不僅不不足以否定其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相反
為其更好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計劃經濟是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根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和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的要求,由國家按照經濟、社會建設與發展的統一計劃來管理國民經濟的社會經濟制度。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徵。實行計劃經濟,必須從國民經濟實際情況和自然資源特點出發,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有計劃地安排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發展比例關系,合理地分布生產力,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搞好生產與需要之間的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以滿足國家建設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國從1990年初期開始,就逐步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
他們的模式其實就是要用行政手段,使國家能夠跨越資本主義,到達社會主義高級階段
政府在國家發展中應該是宏觀調控的作用
Ⅳ 蘇聯在七十年代經濟下降原因是什麼
蘇聯在七十年代經濟下降原因是:
一、七十年代,蘇聯經濟增長率的迅速下降,是由於在經濟電長期存在的、日積月累的矛盾和困難逐步發展的必然結果,下面我們將著重分析八十年代蘇聯經濟會遇到什麼問題,有哪些因素制約著它的經濟發展。
二、蘇美軍備競賽對蘇聯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
整個八十年代,仍然是蘇美繼續進行爭奪、世界充滿各種矛盾和不安寧的時代。美國加緊擴充軍備,一心想恢復它過去所擁有的優勢,成為世界上第一號霸主。蘇聯經過長期努力和巨大的消耗,已取得了對美國的軍事均勢,並一直想超過美國。而美國則決定加強同西歐和日本的「聯合防務」,聯合抗蘇的勢態在不斷發展。這使蘇聯的戰略地位遭到了嚴重挑戰。面對美國的挑戰,蘇聯不甘示弱,將繼續沿著擴軍備戰的道路走下去,從而嚴重影響其經濟的發展。
三、農業仍然是施國民經濟後腿的薄弱部門
長期以來,落後的農業已成為蘇聯國民經濟的一個戰略弱點,它影響到經濟、政治、人民生活和外交等各個方面,阻礙了一系列社會經濟任務的解決。
蘇聯八十年代發展農業的目標是:保證穩定地向居民供應各種食品,改進食品結構,改善市場供應,並建立起足夠的農產品儲備,減少進口。將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有:全力推行集體承包制,繼續保持七十年代的投資水平,以進一步加強農業的物質技術基礎,更多地強調農業和國民經濟其它有關部門協調發展,以便綜合地解決農業問題。這些措施,對促進農業的發展會起一定的作用,但不可能在八十年代解決效率低的問題。也難以扭轉大幅度波動的局面。蘇聯1979一1982年連續4年歉收,對今後的農業發展投下了陰影。據報道,1983年的農業前景也不妙。
四、不合理的經濟結構仍是影響蘇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經濟結構畸形,比例失調,是蘇聯經濟中長期未能解決的一個難題,也是使其經濟活動不能獲得良好的最終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
五、八十年代蘇聯經濟難以完成向集約化經營的過渡
長期以來,蘇聯主要靠粗放經營來保證擴大再生產的進行和達到較高的經濟發展速度。但到了六十年代末,特別進入七十年代以後,這種粗放經營的條件越來越受到限制,從而不得不轉向集約化經營。這個方針是1971年蘇共二十四大上提出來的,現在蘇聯把它作為「經濟.戰略的核心」全力貫徹。蘇聯計劃在八十年代完成向以集約化為主的發展道路的過渡。八十年代蘇聯經濟發展,與貫徹這一方針取得的實際效果有很大關系。一蘇聯院士阿一甘別格揚認為,如果集約化因素在蘇聯經濟一中的作用不能很快提高,今後的經濟增一長率可能降到3%或3%以下。要估量八十年代蘇聯的經濟增長率,必須分析集約化方針在多大程度上能得到貫徹。
綜上所述,八十年代的蘇聯經濟,將在不斷克服困難和矛盾中繼續低速發展,一般能保持3%左右的增長率。另外,八十年代蘇聯雖然對美國不再具有很大的速度優勢,但由於美國經濟在八十年代難以從滯脹中擺脫出來,今後出現的回升亦將是微弱的和不穩定的,它的經濟將在不斷爆發的周期性危機打擊下踉蹌前進。因此,八十年代蘇美經濟差距會繼續有所縮小,但變化不會很大,美國在經濟上對蘇聯仍將占很大優勢。
Ⅳ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貨幣政策是怎樣的。
2010年7月5日登載西班牙《起義報》埃得蒙多·法亞納斯·埃斯庫埃爾的文章指出,資本主義制度給俄國人民帶來災難。這篇文章很值得一讀,特轉介如下:
蘇聯解體、俄國成立即將滿十年。這是一個非常復雜又很難控制的過程,意味著巨大的分裂。一個龐大的帝國隕落了,俄羅斯則在混亂中崛起。蘇聯解體給俄羅斯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和經濟混亂。俄羅斯試圖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搗毀一切具有社會主義和計劃色彩的事物,並最終投入了所謂新自由主義的懷抱。這是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的勝利。
為建設新自由主義模式,俄羅斯提出對原蘇聯國有企業實行完全私有化。這個私有化過程是對國家財富前所未有、厚顏無恥的大搶劫,黑幫犯罪分子以極低的成本對各個產業、對全球最盈利的石油、天然氣和鋼鐵企業實行了經濟控制。
經過一番私人搶劫,俄羅斯國家擁有不到10%的資產,導致對生產系統的刺激變得更加困難。由此也為俄羅斯千萬富翁的產生創造了可能,而大部分俄羅斯民眾則陷入了比蘇聯時期惡劣許多的生活水平中。俄羅斯是世界上富翁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1991年俄羅斯10%的最富有者與10%的最貧窮者之間的收入比是4:1,而到2010年,為一對比差距擴大為41:1。
俄羅斯已成為全球第十大強國。但其年均國內生產總值尚不到1萬億歐元,排在西班牙之後。俄羅斯食品供應上喪失了獨立性,50%的食品依賴進口,很多耕地已經不再種植莊稼。相比1991年,2009年俄羅斯人消費的熱量減少三分之一,消費的牛奶減半。
資本主義制度國家要正常運行,一個強大的中產階級的存在是必需且至關重要的,而俄羅斯這方面卻有欠缺。俄羅斯也沒有保護和鼓勵企業家投資的相關法律。2006年實際平均工資、人均收入、養老金、學生獎學金等等都比1991年下降了不少。.
因為公共衛生條件不斷惡化,對公共衛生的投入缺乏,從1991年開始,俄羅斯開始面對嚴重的人口危機。1993年俄羅斯的人口為1.489億,而2009年俄羅斯的人口只有1.419億。俄羅斯人口機構的調研預計,2008至2025年人口還將減少1100萬。
俄羅斯人口老化也非常嚴重。目前超過17%的人口年齡在60歲以上,但更嚴重的是,有1250萬俄羅斯人沒有勞動力,還有600萬人吸毒,大街上的流浪兒童超過400萬,兒童入學率只有25%。
俄羅斯科學院婦科中心的報告顯示,俄羅斯人口的死亡率比出生率高1.5倍,生育率也明顯不足,平均每個婦女只生育1.49個孩子,低於世界1.6個孩子的生育水平。70%的俄羅斯兒童出生時患有疾病,18%的育齡婦女沒有生育能力。
俄羅斯的社保系統遭到嚴重破壞。2009年俄羅斯用於社保方面的資金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25%,而西方國家在這方面的投入為國內生產總值的8%到10%。
俄羅斯人的身高也減了1.5厘米,參軍的青年15%的人營養不良。社會真實失業率在25%上下。
這些數據無不顯示俄羅斯社會生活水平的下降。
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從社會主義模式向資本主義模式轉變給俄羅斯經濟、政治和社會等各方面帶來了嚴重後果。
危機中總是有人輸有人贏。少數俄羅斯人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利益,因為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聚斂了大量財富,還有無數人的利益則遭到損害。」
這篇出自西方報紙的文章,作者試圖對蘇聯解體後近二十年的歷史做出了總括。它贊揚蘇聯解體,俄羅斯最終投入新自由主義懷抱「是資本主義制度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勝利」,但也直率地承認:「從社會主義模式向資本主義模式轉變給俄羅斯經濟、政治和社會帶來嚴重後果」;在私有化的過程中,黑幫犯罪分子對國有財富進行「前所未有、厚顏無恥的大搶劫」,造就了一個個俄羅斯的千萬富翁;俄羅斯社會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1991年俄羅斯10%的最富有者與10%的最貧窮者之間的收入比是4:1,而到2010年,為一對比差距擴大為41:1」;「而大部分俄羅斯民眾則陷入了比蘇聯時期惡劣許多的生活水平中」,等等。
蘇聯如此,東歐國家亦復如此。
我們不是常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這個長期的全面的實踐標准判明了什麼呢?難道不是雄辯地判明了馬克思在《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提出的,社會主義一定要代替資本主義,是客觀真理?難道不是不容分辯判明了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社會還存著階級和階級斗爭,還存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的預見性和真理性?
在共產主義的歷史發展中,那些逆歷史規律而動的人,也可以得逞於一時,在蘇聯復辟資本主義的「天堂」,但終究只落得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的叛徒的可恥下場!
歷史是一面鏡子。
Ⅵ 為什麼新經濟政策成為蘇聯發展歷史的重大轉折
第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回足了勞動者的經濟答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第四,新經濟政策是列寧根據俄國經濟落後、生產力低下的國情,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方法的偉大實踐。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創造性地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最大區別是:前者想越過資本主義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後者則是利用資本主義,通過市場漸近地過渡到社會主義。
Ⅶ 蘇聯的經濟體制經歷了哪些變化與發展
蘇聯的經濟體制的變化與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而且與領導人密切相關。
1,列寧時期。國內戰爭期間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顧名思義了。後來由於不適應生產力,列寧提出了新經濟政策,允許民間自由買賣和小型私有企業存在,還鼓勵外國資本投資。
2,斯大林時期。列寧去世後,斯大林放棄新經濟政策,並逐漸建立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就是著名的「斯大林模式」。
3,斯大林後的經濟改革。這部分以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為主。赫魯曉夫對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有所放鬆,但沒突破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早期積極經濟改革,但後來與美國展開軍備競賽拖垮了國力;戈爾巴喬夫改革突破太大,直接導致資本主義復辟,蘇聯解體。
Ⅷ 從多方面分析前蘇聯與新中國在 經濟 發展中的異同
一 中蘇兩國在改革的起點、環境等諸方面均有所不同, 這些不同可以大致歸納為以下幾點:
1.中蘇啟動改革的初始階段面對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起點.
戈爾巴喬夫時期的蘇聯, 是一個已經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綜合國力僅次於美國的超級大國.而70 年代末期開始改革事業的中國, 仍然是一個以農業為主體的相對閉塞的發展中國家.在某種意義上說, 中國改革是社會轉型與體制轉軌二位一體、同時發生; 而蘇聯改革的主要任務則是後者.
2 . 改革前兩國承繼的歷史、社會和文化遺產有別.
中國的改革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次;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在蘇聯歷史序列中已是第三波距離兩國改革的最近的歷史: 蘇聯是勃列日涅夫時代近20 年的「停滯」 時期.中國則是剛剛結束十年動亂的文革之後.
3 . 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 在中蘇兩國改革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就中國而言, 它不僅是推進現代化的重要的資本積累手段, 也是推動新舊體制易位的現代管理方式.對蘇聯來說, 它的意義則更側重於後者, 側重於生產集約化的實現.
4 . 民族關系的基本面貌有差異.
中蘇兩國雖然都是多民族的國家.但作為主體民族的漢民族在中國各民族中佔有絕對優勢.少數民族進入中國版圖的時間較長, 凝聚力較大.而俄羅斯族在蘇聯國家中不佔有優勢.與中國封建統治者「 羈糜」 歸化的統治手法相比, 帝俄時代對異民族的控制手段更加僵硬, 後者的離心傾向更大.在國家體制上, 中國是一個單一制的國家.蘇聯則是一個保持了聯邦制許多特點的事實上的單一制國家.兩國體制改革中都有一個核心問題即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問題.與蘇聯相比, 由於民族關系所形成的制約, 中國遠沒有蘇聯那樣敏感.蘇聯改革的最終失敗, 是民族分立主義的發展並以國家解體為標志的.民族問題在蘇聯改革中 所具育的尖說性和復雜性,是所有現實社會主義國家所僅見的.
二 中蘇改革不僅各自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還具備了很多共同性, 顯現了許多共同的規律.這是因為它們政治經濟體制基本上是同一模式, 許多弊病也是相同的.就綜合國力和工業化發展程度而言, 兩國有高下之別, 但就改革的總體目標而言,諸如建立有活力的面向市場的經濟體制,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等基本間題上, 兩國處於同一起點.「後發展型國家」 在社會轉型和體制轉軌時期所面臨的根本間題, 不僅適用於中國, 也適用於蘇聯.
Ⅸ 十月革命後至解體蘇聯經濟發展歷程
十月革命後,1917至此1923年以列寧為首的蘇唯埃俄國主要是恢復戰爭創傷,土地分配。
1924至1941年二戰前,以斯大林為為首.實行兩個5年經濟計化政策,在全國各地建設5000多個重工企業為目標,兩個5年計化的實現,經濟為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1941至1945年蘇聯經過漫長4年終於打敗德國法西斯。
1945至此1953年,斯大林主要恢復國家的巨大戰爭創傷,修建校設。
1945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製成。
1949年,成為第二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1953年後有赫曉魯夫擋任蘇聯最高統帥.為對抗美國,實飾同美國軍備。
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抵達月球.蘇聯國家在赫魯曉夫領導下掀起了大規模的開墾土地運動。
1954~1958年間,蘇聯共計開墾土地4 000萬公頃,約占蘇聯全部耕地面積的1/5.蘇聯在赫魯曉夫時期實施的農業大規模開墾荒地運動在初期見效。
1956年獲得豐收。
1957年遇到寒流收成不佳。
1958年獲得豐收,當年墾荒區所收獲的穀物占當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0%以上,但是好景不長,新開墾的土地出現了問題。由於墾荒區地處邊陲,人煙稀少,無法種植其他經濟作物,不能使人們長期定居,而且開墾需要長期的人力、財力、物力.開墾荒地也破壞了當地原來的生態環境,風沙侵蝕日益嚴重,所以這種墾荒運動所獲得的成果很難繼續真正鞏固下去。
1961—1970年,蘇聯在建立共產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上,在按人口平均計算的產量方面將超過最強大最富裕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勞動者的物質福利和文化技術水平將大大提高,人人都將在物質上得到充足的保證;所有的集體農場和國營農場都將變成生產效率高、收入高的經濟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