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烏海市經濟發展現狀

烏海市經濟發展現狀

發布時間:2020-11-25 07:36:08

Ⅰ 烏蘭察布市和烏海市相比,目前哪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生活環境更好

烏海發展的高峰過去了,現在低迷,主要靠煤炭現在也不行了,烏蘭察布現在經濟發展了。

Ⅱ 內蒙古烏海市海南區拉僧廟鎮環境怎麼樣 經濟發展程度

不怎麼樣 現在比以前干凈多了 經濟就靠化工廠和電廠

Ⅲ 朋友們,有誰能告訴我內蒙古烏海市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謝謝

烏海市位於黃河上游,內蒙古自冶區西部,是內蒙古自冶區管轄的地級市,東鄰鄂爾多斯高原,西接阿拉善草原,南連寧夏平原,北望河套灌區。面積1754方公里,人口44萬,有漢、回、蒙、滿等26個民族。全市轄海勃灣、烏達和海南三個區。其中,海勃灣區是市政府所在地。

烏海市是一座新興的資源型工業城市。1958年,隨著包蘭鐵路的開通,這里的煤炭資源開始大規模開發。1976年建市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烏海經濟和社會發展迅速,逐步形成了能源、煤化工、建材、冶金四大支柱產業。「十五」計劃其間,工業增速連續5年保持在兩位數以上。目前,這里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煤化工基地,也是國內電石、硅鐵等高載能產品的重要產地。

烏海市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金屬和非金屬礦藏有37種,其中,煤炭儲量30多億噸,以優質焦煤為主,占自冶區焦煤儲量的60%左右;鐵礦石儲量600多萬噸;高嶺上億噸以上,此外,石灰石、石英砂等礦藏也儲量巨大。豐富的礦產資源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烏海平均海拔1150米,屬北溫帶乾燥型大陸氣候,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境內群山環繞、戈壁、荒漠和沙漠草原分布其間。穿市而過的黃河彎延105公里,形成狹長的河灘濕地和農業綠洲。由於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給蔬菜、瓜果等農作物種植帶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里生產的葡萄含糖量高、爽口甘甜,是聞名遐邇的特色果品。當地的萬畝葡萄園成為這里農業的一大特色。

烏海是連接我國西北和華北的重要樞紐,也是「寧陝蒙」沿黃經濟帶的中心,同時還是呼市——包頭——鄂爾多斯金三角經濟區的延伸地帶。烏海交通發達,京蘭鐵路、109、110國道和北京至拉薩高速公路模貫其間;民航機場已開通烏海——呼市——北京航線。

改革開放以來,烏海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速度加快,特別是「十五」期間,烏海高載能產業發展迅速,形成了新的資源轉化格局;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一個經濟上發展迅猛,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的局面,正吸引著八方來客。

烏海的成立始於煤炭資源的開發,而煤炭資源又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當時烏海地區只有幾家舊中國時西北軍閥馬鴻逵留小的地方小煤窯。1958年,隨著包蘭鐵路的開通,特別是包鋼創立後對煤炭、煤焦的需求,這里開始了大規模的煤炭資源開發。

這年10月,為保證包頭鋼鐵公司生產對煤炭的需要,內蒙古黨委和政府要求巴彥淖爾盟和伊克昭盟集中力量大搞煤炭生產。其時,正值全民總動員「超英」、「趕美」的大躍進年代,四面八方的建設者開始源源不斷地匯集到這里,黃河西岸,桌子山下出現了亘古未有的建設場面。當時,由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抽調巴盟和包頭礦務局的一大批幹部和技術骨幹來到烏達組成了烏達礦務局,先後動工新建了黃白茨煤礦,蘇海圖煤礦、五虎山煤礦、改造擴建梁家溝煤礦、教子溝煤礦,1963年至1970年陸續建成投產或局部投產,設計能力年產366萬噸,1975年實產原煤301萬噸。

與此同時,由國家煤炭部協調,從黑龍江省雞西煤礦等地調配整編的建井處、綜采隊以及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來到了隸屬於伊盟的海勃灣,成立了海勃灣礦務局的前身———卓子山礦務局。1959至1970年陸續新建或改擴建平溝煤礦、舊洞溝煤礦、老石旦煤礦、公務素煤礦、公務素露天煤礦、設計能力277萬噸,1975年實產原煤125萬噸。此外烏達市和海勃灣市(均為縣級市)還新建或改建紅旗煤礦和摩爾溝煤礦。

與煤炭資源大開發同時進行的其它企業建設項目也在進行之中。1958年10月,由國家投資建設的西卓子山水泥廠動工興建,1971年10月1日,一、二號窯開始試生產;1958年9月,包剛石灰石基地從山西塑縣洪濤山轉到卓子山礦區卡布其,並於第二年開始建設,年設計生產能力150噸石灰石;1958年伊盟開始對甘德爾鉛礦進行開發。經過「邊找礦、邊生產」「土 法上馬、土洋並舉」的2000 人100多天苦戰,硬是用鎬頭、鐵鍬生產出2780噸鉛砂和70噸鉛礦,並用小土爐煉出粗鉛45噸。1975年生產鉛純金屬383.5噸,鋅純金屬628.09噸;1969年5月,由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在海勃灣投資300萬元興建一座小型平板玻璃廠。這就是原來的海晶玻璃集團的前身。這就是後來的海晶玻璃集團和藍星玻璃集團的前身。

從1958年開始,烏海地區相繼興建起了海勃灣民用陶瓷廠、海勃灣市磚瓦廠、灰砂磚廠、烏達磚瓦廠、烏達耐火材料廠、海勃灣建陶廠、烏達市水泥廠等一批建材企業。

在煤炭資源深開發和建材企業興建的過程中,1964年,根據中央關於開發三線建設備戰的指示,自治區決定在海勃灣地區卓子山區建立能生產輕型武器的軍工企業。1965年4月,內蒙古第一、第二、第三軍用機械廠以及配套的工具製造廠、機床大修廠、木件生產廠、鑄鍛廠等企業開始動工興建,7 個軍工企業到1984年,累計投資4335.5萬元,擁有工程技術人員297人。

當年,伴隨著煤炭資源開發興建的這些企業,成為烏海建市前的工業雛形。也正是因為這些企業的出現,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和管理上的協調,1976年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烏達和海勃灣合並建立烏海市。烏海市的成立對烏海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當年人口不過20萬的烏達和海勃灣地區,經過建市的以後近30 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座初具規模、工業基礎完備的新興城市。這座40多萬人口的城市,已經形成能源、化工、建材、冶金四大支柱型產業。推行市場經濟以後,盡管這里當年創辦的一批中小型企業先後破產轉型,被甚至兼並或重組改造,但卻煥發出了新的活力;一批以資源轉換為重點的載能企業迅速崛起,成為烏海新的經濟增長點。去年烏海的工業產值實現130多億元,財政收入突破10 億大關,是建市初期的10 多倍。

在大力推進市場經濟,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烏海正以自己獨特的經濟優勢,優惠的配套政策,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著國內外的企業家前來這里投資興業。目前,烏達工業園區、海勃灣千里山工業園區和海南西來峰工業園區,入住的上百家企業中,有60%以上是外地投資者。這些企業藉助烏海煤電資源充足的能源優勢,生產煤炭深加工產品,為延伸資源產業鏈大膽實踐著。烏海正以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實現著工業強市的宏偉藍圖。

烏海的文化是伴隨著煤炭資源的開發和城市的建立而發展興盛起來的。因此,與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相比,烏海的文化具有濃厚的企業文化、移民文化和新興的城市文化相結合的色彩。

從大文化的范疇審視烏海,這里最具特點的文化是企業文化。經濟中占絕對比重的工業,遍布全市的大中小型企業以及從業者一半以上的企業職工,使得當地的文化構成上,企業文化佔有重要的地位。圍繞著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企業承包、轉制、兼並、破產、重組形成的企業文化,內容豐富,影響廣泛,特色鮮明,並且逐漸形成不同類型的企業共有的一種企業精神:創業、爭先、奉獻。

烏海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四面八方的建設者源源不斷來到這里創業安居,給這里帶來了原居住地的文化和習俗,也帶來了新的觀念。因此,烏海盡管沒有自己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積淀,也沒有自己普遍使用的方言,甚至沒有固有的地域性傳統習俗,但文化融合能力卻非常強大,不保守,不排外,不墨守成規;任何新生事物都可以在這里生根開花,任何新觀念都可以在這里被接受。由此帶來文化上的兼容並蓄,形成了自己沒有地域局限,不受傳統束縛的文化特徵——勇於創新,善於吸收,多元並存。

伴隨著烏海市的成立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新興城市的各種文化開始孕育、發展,商業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結合了烏海的地方特點在去求新求變的過程中得以發展。而這幾年興起的社區文化、老年文化、群眾性的演唱文化又漸成時尚,並且打著鮮明的烏海烙印。企業文化、移民文化、城市文化相互交融,衍生出的是具有當地特色的本地文化。比如烏海獨樹一幟的書法文化,就是這一特徵的最好體現。

發端於煤礦企業,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書法文化,經過20多年的普及和發展,已經成為烏海聞名區內外,最具影響力的一種文化現象,甚至外地人一提起烏海,首先想到的是這里的書法文化。從未到過烏海的著名作家張賢亮,對烏海的書法藝術有著很高的評價。目前,烏海擁有10多位中國書法協會會員,100多位內蒙古書協會員,近4000名書法愛好者,這在全國地級城市中也是少見的。

書法這一古老的文化藝術,能在烏海這樣一個建市不過30年的城市裡得到普及和提高,決非偶然。她與煤炭企業職工豪放的性格,移民人口文化上的多元融合和創新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除了書法之外,在文學藝術的其它方面,如文學、繪畫、攝影等方面,烏海也自己城市的特點。

始於60年代煤炭資源開發,興盛於改革開放以來的烏海文學事業,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一代又一代的創業者,在他們勤奮工作的同時,也在文學的土地上辛勤的耕耘。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煤礦工人作家、教師作家、領導幹部作家。他們以詩歌、散文、小說、隨筆等文學形式,嘔歌生活;刻畫人生。他們是建設者,同時也是文學的愛好者;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也創造了精神財富。喬樹澍的小說、尹君的詩歌、張志升的兒童文學、孫甲的雜文、鄭達的文藝評論風格獨特,噲炙人口,在當地乃至自治區都較有影響,是烏海老一代作家的代表。而近些年涌現出的文學新人更是成果斐然。其中,青年女作家包麗英創作的功史長篇小說《縱馬天下——我的祖先成吉思汗》(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為烏海的文學創作樹立了新的高度。

與文學創作同樣繁榮的是烏海的繪畫和攝影藝術。這兩個藝術門類愛好者眾多,其中不乏造詣深厚的本地名家,國畫家靳文藝、王章一、李福祥、白占榮,油畫家黨祥、張德育等自成風格,不斷有新作問世。其中,王章一去年夏天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畫展,成為烏海第一位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畫展的唯一一位烏海籍畫家。他的作品,風格雋永,富予創新,題材均取自烏海和西北地區。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被稱為最耗費財力的貴族藝術的攝影藝術,近些年在烏海迅速普及。目前,全市有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3人,內蒙攝協15人,烏海攝協40餘人。愛好者估計有1000多人。其中邱志遠、明鋼、金解放、康小林、楊慧遠等人的攝影藝術功力深厚,風格各有所長,攝影協會每年都要舉辦多次展覽。

此外,烏海的傳媒文化近年也有較快的發展。目前,全市有日報、晚報、電視報、海勃灣礦工報等四家平面媒體;有無線電視和有線電視台各一家,廣播電台和調頻立體聲廣播各一家。這些傳媒逐漸引入競爭機制,努力在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上作文章,成為引領全市輿論導向的重要陣地。

行政區劃

2005年,烏海市轄3個市轄區。

烏海市 面積1754平方千米,人口43萬(2004年)。
海勃灣區 面積 529平方千米,人口20萬。郵政編碼016000。
海南區 面積1005平方千米,人口10萬。郵政編碼016030。
烏達區 面積 220平方千米,人口13萬。郵政編碼016040。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止2004年底。

Ⅳ 煤炭深加工與利用相關

資源開發和利用,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社會、企業和環境和諧發展的角度,探討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提出用科學的發展戰略指導烏海市的煤炭建設,構建就地吃干榨盡的循環產業結構,依託產權改革,實現體制創新,創新管理體制,激發企業活力。

關鍵詞 節約型社會;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烏海礦區

近年來,烏海市的煤炭工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煤炭產量持續增長,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煤礦安全生產條件逐步改善。煤炭工業發展對支撐我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煤炭既是資源性行業,又是高危產業。烏海市96%的煤礦採用井工生產、地下作業,礦井開采深度大,水、火、煤塵、瓦斯、頂板和沖擊地壓等災害俱全,煤礦管理和安全生產難度大。長期計劃經濟體制遺留下來的深層次矛盾與經濟轉型期中出現的新問題交織在一起,煤炭工業發展還存在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科技水平低、安全事故多發、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治理滯後和歷史遺留問題較多等突出問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煤炭需求的不斷增加,煤礦安全、資源和環境壓力將進一步加大。在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戰略進程中,如何將資源環境因素綜合到經濟發展過程中,變革傳統的經濟增長與發展模式,是煤炭企業亟待解決的重大而又具有前瞻性的問題。

1 循環經濟是煤炭工業發展必走之路

循環經濟是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資源循環型經濟的簡稱,是遵循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將人類經濟活動高效有序地組織成「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的封閉型物質能量循環的反饋式過程。目的是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進入生產和消費系統的物質和能量,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達到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相協調。烏海市是內蒙古自治區一座新興的資源型工業城市,以烏海為中心的小三角區域是自治區重要的煤炭工業基地。近年來隨著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問題也日漸突出,高消耗、高污染、粗放經營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亟待轉變。根據2005年最新的《烏海市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障能力的調研報告》,烏海市可采礦產資源不容樂觀。烏海行政地域狹小,煤炭資源儲量十分有限,加上周邊區域同類工業的迅猛發展和無序化競爭及資源消耗浪費,可持續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所以,必須發展循環經濟以做到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從而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推進資源利用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和效益型轉變,達到提高綜合經濟效益的目的。近幾年來,烏海市在煤電轉換、煤化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具有了一定規模。但絕大多數工業企業均為加工工業,製造業很少,多為資源能源消耗大,工藝流程簡單落後,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粗放型經濟,萬元產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均列自治區前列。加之工業布局不合理,結果造成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不但不能改善,而且有加重和惡化的趨勢。為此,尋求新的發展方式,實現烏海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迫在眉睫。以循環經濟理論指導烏海市煤炭生產,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想途徑。

我市煤炭資源量為24.9億t,現開發區域保有儲量為11億t,可采儲量為7.6億t;未開發區域煤炭資源量約為10億t,可開采儲量6億t;全市煤炭資源開采儲量共計13.6億t。國民經濟要實現快速發展的目標,又要保持現有的環境質量,資源生產率的要求就會更高,這樣勢必會面對更大的資源發展瓶頸。與此同時,在煤炭的開發利用中,由於開采不合理,煤炭資源平均采出率極低,煤系共生、伴生的20多種礦產,絕大多數並沒有利用,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由於煤炭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具有不可替代性,而發展循環經濟,就可以沿著煤炭產業生產多種相關產品,如洗選精煤煉焦,煤焦油生產煤化工產品,中煤、煤泥和矸石綜合利用發電,煤矸石、粉煤灰及煤渣生產建築材料、修路、復墾土地、美化生態環境等,把資源吃干榨盡,實現綜合利用。因此,要發揮煤炭資源的更大效用,就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樹立大能源觀,對產業鏈上下游生產要素進行合理的優化配置,使煤炭和電力、煉焦、建材等產業同屬於一個利益主體,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價值含量,使企業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面上提高競爭力。

2烏海市煤炭工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條件

近年來,烏海市煤炭工業在「以煤為本,相關多元化」的發展戰略指導下,把企業的發展放在更廣闊的空間中去思考,通過並購、聯合、資產重組等手段,整合了礦區的大部分資源,使烏海礦區初步形成了采礦、洗選、電力、焦化、建材等較為全面的發展循環經濟的產業基礎。多年來,我市配套建設了選煤廠和焦化廠,充分發揮資源豐富、煤種齊全的優勢,逐步擴大煤炭洗選加工、煉焦及化工產品生產能力,為原煤就地加工創造條件。煤炭企業積極發展具有較大潛力的煤基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煤電聯營,延伸煤電產業鏈,實現了煤炭資源就地轉化,使煤炭企業的產業結構向著優化的方向發展,為實現煤炭資源就地轉化,變輸煤為輸電,提供了最有利的基礎條件。我市的一些煤炭企業發展建材業,配套建設制磚、水泥等項目,對坑口排出的煤矸石和電廠粉煤灰等廢棄物進行深加工,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實現資源的「吃干榨盡」。這將進一步拓寬其他產業生產環節的廢物綜合利用途徑,實現資源的最大產出效益。綜上所述,烏海礦區采礦、洗選、電力、焦化、建材等產業基礎已經具備。面臨國家新一輪能源建設的良好發展機遇,要認真總結汲取建礦幾十年來單一產品、粗放經營的教訓,堅定不移地貫徹科學發展觀,用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路統領烏海市煤炭工業的建設,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產業層次,形成較完善的資源再生和循環利用的經濟體系,增強企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能力。

3烏海市煤炭工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路和要解決的問題

在加快建設經濟社會的進程中,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煤炭企業帶來了空前良好的發展機遇。應加快烏海礦區這一能源基地的建設,以科學的發展戰略為指導,構建全新的產業結構,立足自身條件,優化組合資源,通過「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流動,實現生產要素的最佳搭配,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3.1用科學的發展戰略指導烏海礦區建設

制定烏海礦區的發展戰略,首先要考慮充分利用礦區的資源、地理、管理、技術等條件,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加經濟效益為核心,通過建立生態工業群落,謀求優化配置,實現節約土地、互通物料、提高效率,以礦區企業成員間副產物和廢物的交換、能量的逐級利用、基礎設施和其他設施的共享在經濟和環境上實現整體良好表現。通過確定清晰立體的循環經濟輪廓,建設資源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型礦區,走質量效益型發展道路。其次要確定烏海礦區的發展目標,利用當地資源和優勢,以做強煤炭采選主業為基礎,加快發展煤電、煤化工、煤建材、煤焦化、煤氣化等相關產業鏈。經初步規劃,到2010年,烏海市煤炭產量將達到2 000萬t以上,電力裝機容量達到300萬kW。最後,要充分考慮企業未來可利用的各類資源,考慮投入資源的轉換能力和礦區企業的基本素質,圍繞礦區較長遠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合理安排計劃,籌措資金,優化配置各種生產要素,使企業方方面面協調一致,朝著既定的方向努力奮斗。

3.2構建就地吃干榨盡的循環產業結構

3.2.1發展煤炭主業,夯實煤炭生產基礎

以海勃灣礦業公司、烏達礦業公司、煤焦公司等大型企業為基地,對現有煤礦進行技改擴建,實現生產的規模化和現代化。同時,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實施低成本擴張,通過並購、重組國有地方煤礦,改造聯合鄉鎮煤礦,取得煤炭資源礦業權,擴大煤炭生產能力,確保煤炭主業發展目標實現。

3.2.2延伸產業鏈條,發展煤基相關產業

加快煤炭洗選業的建設,提高生產能力和入選能力的基礎,增加煤炭品種,提高經濟效益;大力發展焦化業,生產煉焦化工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加快煤電聯合步伐,建設劣質煤綜合利用發電項目和大型坑口發電項目,實現資源的就地轉化,加大轉化力度;加快建設一批煤矸石制磚、粉煤灰制磚和水泥等建材項目,拓寬資源利用途徑,實現生產廢料的吃干榨盡。

3.2.3轉化資源優勢,構建連續生產體系

將各種廢物變成下一生產環節的資源,獲得連續生產效率,變廢為寶。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提高資源利用的經濟效益。發展「煤炭—洗選—熱電—建材」循環產業鏈,將洗選加工產生的中煤、煤泥調漿處理,與煤矸石用於綜合利用發電,熱電聯產發展供熱;發展煤炭—煉焦—煤化工循環產業鏈,對生產焦炭的煤焦油、粗苯等副產品進行深加工,生產煤化工產品;構建礦井水循環產業鏈,以礦井廢水和選煤廢水,綜合利用於礦井生產、選煤、發電、生活及農業;構建新型建材循環產業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產礦用砌塊、標磚、路面磚等新型建材,並進行土地復墾。

Ⅳ 烏海和錦州那個城市經濟好,未來更有發展

烏海為5線城市 錦州為4線城市
錦州經濟實力更強一些,錦州交通發達,是距離蒙東最進出海口。錦州世博圓召開吸引外省乃至外過企業。錦州是遼西中心城市和周圍的兄弟城市共同發展,因為是中心發展應該最好。

Ⅵ 烏海市海勃灣區怎麼樣包括經濟,氣候,發展前景,詳細的介紹一下!還有那裡物價是不是很高

烏海市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新興工業城市,地處黃河上游,東臨鄂爾多斯高原,南與寧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草原,北靠肥沃的河套平原。是華北與西北的結合部,同時也是「寧蒙陝甘」經濟區的結合部和沿黃經濟帶的中心區域。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隨著包蘭鐵路的開通、包鋼等國家重點項目的建設,烏海作為資源富集區開始大規模開發。經過五十年的艱苦奮斗,在過去人跡罕至的荒漠上建成了一座新興工業城市。1976年經國務院正式批准,由原來的烏達、海勃灣兩個縣級市合成烏海市,為自治區直轄市;市轄海勃灣、烏達、海南3個縣級行政區,總面積1754平方公里,人口50萬,有漢、蒙、回、滿等25個民族,是西部大開發以來,率先在國內實施城鄉一體化改革、實行城鄉單一戶籍制度的城市之一。
烏海市礦產資源豐富,成組配套,得天獨厚,是一片待開發建設的熱土。烏海市礦產資源儲備量大、品位好、易開采,並且相對配套,工業利用價值高。已探明金屬、非金屬礦藏有37種,其中,煤炭已探明儲量30多億噸,以優質焦煤為主,佔全自治區已探明焦煤儲量的60%左右;鐵礦石儲量600多萬噸;煤系高嶺土儲量在11億噸以上,約佔全國探明儲量的1/5;石灰石遠景儲量在200億噸以上,高品質的石英砂、石英岩總儲量達50億噸,白雲岩、耐火粘土、硅石儲量也很可觀。鄰近地區還有豐富的鹽、鹼、芒硝、太西煤等,這些礦產儲量大、品質高、配置條件好,是發展化工、建材等工業產品的重要原料。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加快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全力打造國家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圍繞煤化工和氯鹼化工產業,集中組織實施了一批投資規模大、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重點項目。PVC產能約佔全國電石法制PVC產量的1/7,全部達產後200萬噸。已建和在建百萬噸煤焦化項目15個。一大批煤化工、精細化工項目進展順利,焦爐煤氣液化、重型汽車生產、LED燈、電纜、高嶺土、陶瓷等項目將發揮產業結構調整優勢。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2009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11.2億元,增長22.8%;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53.85億元,增長14.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1.16億元,增長5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21元,增長10.14%;農區居民人均純收入8226元,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0.92億元,增長20%。相對於電力需求,全市電力供應能力充足。截至2010年5月,烏海地區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27.3萬千瓦。
按照城區「一靠三集中」原則,大力調整城市空間發展布局,推進三個城區向黃河靠攏,實施了濱河新區和烏達濱河西區建設,拉大了城市框架。圍繞區際快速通道建設,包括周邊幾個工業園區在內的「一刻鍾」經濟圈初步形成,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功能。便捷的立體交通網路已經形成,京藏高速、包蘭鐵路、109和110國道穿市而過,包蘭、東(勝)-烏(海)電氣化鐵路已經通車,屆時鐵路運輸可直通天津港和黃驊港,運輸能力大幅提升。市內工業園區均有鐵路專用線連接。烏海至呼和浩特、北京、西安、廣州、上海航線開通,全國各地省會城市經轉機後均可當日到達。
烏海物華天寶,地傑人靈,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世界級旅遊產品有桌子山岩畫群、學術界稱為「活化石」的國家級保護植物四合木、亞洲之最的石炭紀硅化木。自然景觀有奇峽谷、胡楊島、金沙灣等。人文景觀有古漢城遺址、古漢墓、滿巴拉僧廟、明代烽火台等。
總體而言,烏海可以用四個美譽來形容,即黃河明珠、書法之城、沙漠綠洲、葡萄之鄉。
「黃河明珠」按照城市向黃河兩岸靠攏的思路,總投資27.41億元的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於2010年4月26日開工建設,該工程建成後,將是黃河內蒙古段唯一一座調節控制性工程,具有調節水量、防凌防汛、發電和生態保護等功能,建成後將形成100多平方公里的舒緩水面。那時的烏海依山傍水,特色將更加鮮明,環境將更加優美。目前正在「依庫」而建的濱河新區屆時將會成為城市建設新的亮點、觀光景點和商務中心。到那時,烏海已然是名副其實的「黃河明珠」。
「書法之城」烏海市於2008年被中國書協命名為「中國書法城」,另有2所小學被命名為「中國書法蘭亭小學」。在連續兩屆「黃河明珠・中國烏海書法藝術節」上,烏海市獲得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授予的三項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即「規模最大的書法活動」、「規模最大的青少年書法比賽」、「各民族少兒用最多燈籠拼成的『愛祖國』大型表演活動」,「第四屆黃河明珠・中國烏海書法藝術節暨首屆國際書法產業博覽會也將在今年8月26日舉行」。同時我市又與韓國忠清北道結為文化交流友好城市,地區特色文化品牌初步形成。
「沙漠綠洲」烏海市三山環抱,一水中流,民風淳厚。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城市基礎設施比較配套,服務功能日趨完善,綠化美化成效顯著,打造宜居城市邁出新步伐,被稱為「沙漠綠洲」。截至目前,全市生態治理面積累計完成72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由建市初期的0.3%提高到15.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十五」期末的9.6平方米提高到10.6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十五」期末的19.4%提高到30%。到2012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將達到35%,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5%。市內的最高峰甘德爾山將成為一個集歷史人文、城建文化、自然山水景觀於一體,且互相聯系、相映成趣的綜合性旅遊生態景區,建成後將成為城市生態景觀重點和城市景觀的核心。
「葡萄之鄉」烏海市水土光熱資源豐富,適合葡萄種植,有「葡萄之鄉」的美稱。黃河流經市區105公里,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有效積溫高,無霜期達156~165天,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適宜蔬菜瓜果生產,是國內可與新疆吐魯蕃地區相媲美的優質葡萄生產基地,多個葡萄品種榮獲國家級獎項,被推薦為奧運會安全優質葡萄。烏海葡萄初步形成了「龍頭十基地」、「企業十農戶」的發展模式,漢森集團、雲飛葡萄等企業成為葡萄產業的龍頭帶動企業。
下一步,我市將以「重環境、調結構、創新富民」為載體,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高標准、高起點加快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服務功能,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全面推動經濟和城市「兩個轉型」,著力打造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區域中心城市,為實現富裕和諧文明生態新烏海而努力奮斗。

Ⅶ 內蒙古城市排名

排名如下:

1、鄂爾多斯市:GDP總量為3579.81億元,人均GDP為173046元。

2、包頭市:GDP總量為2753.03億元,人均GDP為95668元。

3、呼和浩特市:GDP總量為2743.72億元,人均GDP88087為元。

4、赤峰市:GDP總量為1406.84億元,人均GDP為32605元。

5、通遼市:GDP總量為1222.62億元,人均GDP為39078元。

6、呼倫貝爾市:GDP總量為1185.86億元,人均GDP為46887元。

7、錫林郭勒盟:GDP總量為769.09億元,人均GDP為73135元。

8、巴彥淖爾市:GDP總量為740.14億元,人均GDP為43930元。

9、烏蘭察布市:GDP總量為721.18億元,人均GDP為34301元。

10、興安盟:GDP總量為417.92億元,人均GDP為26052元。

11、烏海市:GDP總量為410.08億元,人均GDP為73085元。

12、阿拉善盟:GDP總量為256.43億元,人均GDP為103399元。

(7)烏海市經濟發展現狀擴展閱讀:

內蒙古自治區,通稱內蒙古,簡稱「蒙」。首府呼和浩特市。內蒙古橫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地區,接鄰八個省區,是中國鄰省較多的省級行政區之一。

內蒙古下轄9個地級市、3個盟;另外有滿洲里、二連浩特2個計劃單列市(縣級市);52個旗(其中包括鄂倫春、鄂溫克、莫力達瓦達斡爾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17個縣,11個盟(市)轄縣級市,23個市轄區。

內蒙古地處亞歐大陸內部,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全國總面積的12.3%;截至2017年底全區常住人口為2504.8萬人;全區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全區由於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響,形成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的復雜多樣的氣候。

內蒙古資源儲量豐富,有「東林西礦、南農北牧」之稱,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積居全中國第一,稀土金屬儲量居世界首位,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草原牧區。

《經濟藍皮(2015~2016)》認定內蒙古為中國大陸6個步入高收入階段和工業化後期階段的省級單位之一。 2016年10月8日,內蒙古自治區被批准為大數據基礎設施統籌發展類綜合試驗區。

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103.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4.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47.2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6408.6億元,增長1.5%;第三產業增加值8047.4億元,增長6.1% 。

Ⅷ 內蒙古烏海市經濟好還是內蒙古赤峰市經濟好

烏海市是以重工業(煤、化工)為主要產業依託,屬於典型工業城市,赤峰市主要以輕工、農牧業為主。
烏海市城區較小,總體經濟發展中等偏上,赤峰市地區較多,偏遠落後地區也占相關一部門,除一些大的市區外,貧困地區(山區)也較多。未來經濟發展兩地應該相當。
風景應該還是赤峰好一些,赤峰屬東北地區,空氣、環境較好,烏海屬重工業城市,地區較小,無特別景區,空氣較差。

閱讀全文

與烏海市經濟發展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