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工業

經濟發展工業

發布時間:2020-11-25 07:36:11

⑴ 優先發展重工業對中國經濟有什麼積極作用

積極作用:

一、抄重工業襲產品大多與較高層次社會需求的滿足相關,能夠促使內需規模不斷地擴張。產業結構是隨著需求結構的變動而變化的。

二、當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後,社會消費需求的增長主要來源於加工程度高的商品如耐用消費品等,社會消費需求與重工業的聯系日益密切。

三、重工業產品既能為輕工業的結構升級創造條件,本身也能創造市場上的消費需求。

(1)經濟發展工業擴展閱讀

發展重工業必要性

選擇正確道路,是快速推進工業化的前提。由於資源稟賦、歷史傳統不同,各國工業化道路也不盡相同。能否選擇適合自身國情的工業化道路,是對各國執政黨的重大考驗。

新中國成立後,黨提出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為進一步推進工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黨認真總結吸取我國工業化的經驗與教訓,充分發揮我國在勞動力和資源等方面的比較優勢,積極融入全球產業分工,在實踐探索中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工業化之路,開啟了我國快速工業化進程。

⑵ 工業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1、生產力

工業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產水平,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倫敦成為世界金融和貿易中心。1851年,英國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

2、城市化

工業革命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工廠逐漸集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城市在國家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時影響社會習俗的變化。

從人類生產方式看工業革命後,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出現,又引發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出現了城市化的浪潮。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比較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不同特點,城市化帶來的效益和問題,進而理解人類社會進步中的代價與陣痛,滲透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社會關系

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兩大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隨著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實力的增長,他們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4、生產組織形式

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工業革命開始後,工人相對集中、分工明確、紀律嚴格、使用機器大生產的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

5、思想文化

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工業革命開始後,需要許多新式人才,如工程設計、機器製造、機器修理、工廠管理等,而這些新人才都需具備科學知識,以及專門的技術訓練等。

(2)經濟發展工業擴展閱讀:

消極:

1、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奪,加劇了當地的貧困與落後。第三次科技革命進一步拉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

2、造成了環境的污染日趨嚴重。

3、如果無限制地發展工業,必然造成資源浪費和枯竭。

總之,工業化和科技的發展,在帶來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和分配的不公。但不可能停止科技的發展和進步,讓人類服從自然,問題的本質是如何正確地利用自然資源。只有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形成良性循環,並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人類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⑶ 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有什麼地位和作用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工業是國民經濟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沒有工業的存在與發展,沒有工業為其他部門提供的機器設備,就不會有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進一步發展;而且工業的現代化程度及其發展規模,最終決定著整個國民經濟的面貌,因此,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
應該明確的是,這里所說的工業,是特指現代化機器大工業,而不是指手工業。現代化機器大工業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的起點和推動力。資本主義工業現代化的歷史表明,工業現代化問題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機大工業這個歷史階段時才產生的,這就從歷史角度說明,只有現代化機器大工業,才能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生產手段來裝備工業,才能真正發揮主導作用。
工業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它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先進的技術裝備,是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改造的物質基礎。在生產力諸要素中,勞動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而勞動工具主要是由工業部門製造的。工業特別是機械工業,不斷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先進的技術裝備,保證各部門的生產在先進技術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
工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先進的技術裝備;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為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種消費品;是國家積累的主要源泉;也是加強國防的重要條件

⑷ 社會經濟是如何劃分的(有幾大產業,它們分別是什麼)

社會經濟的劃分一般都用三大產業劃分:

1、第一產業主要指生產食材以及其它一些生物材料的產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直接以自然物為生產對象的產業。

2、第二產業,主要包括工業和建築業。其中工業包括的門類眾多,比如食品、造紙、礦產、有色金屬,機械設備。電子等等。工業是社會經濟的核心部分,世界上發達的工業化國家日美德都非常重視工業。

3、第三產業是指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范圍比較廣泛,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業、通訊產業、商業、餐飲業、金融業、教育產業、公共服務等非物質生產部門。

(4)經濟發展工業擴展閱讀:

三大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

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是第三產業發展的基礎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首先要滿足自身的基本需求和對外某此更高層次的消費資料的需求,只有第一、第二產業發展了,農業和工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剩餘產品,才可能有從力、物力、財力去發展第三產業。

同時,當第一、第二產業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特別是隨著生產的工業化、社會經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第一、第二產業也會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第三產業的發展能夠促進和勞動者第一、第二產業的進步

因為,沒有商業、金融、保險、信息、咨詢、技術服務等第三產業的相應發展,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也會受到極大的限制。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即取決於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程度,又在某種意義上制約著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

因此,處理好三大產業的比例關系,逐步形成國民經濟三大產業的合理結構,才能加速國民經濟的發展,實現國民經濟的現代化。



⑸  中國經濟發展態勢與油氣工業發展現狀

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總量有了很大增長,經濟體制正向市場化方向邁進,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社會公益事業有了很大進步。在達到「小康」水平後,正在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前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資源尤其是作為能源主力軍的石油天然氣對經濟發展目標的保障程度如何,是需要深思與解決的問題。

一、中國經濟發展概況

1.成就巨大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經歷了半個世紀的奮斗,如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行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從「貧窮」到「溫飽」的跨越,現正在實施從「小康水平」到「小康社會」的跨越。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西部大開發全面展開;所有制結構逐步完善,現代市場體制逐步形成;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確立;對外開放向廣度和深度擴展;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當前宏觀經濟出現了若干亮點:發展速度快,1998~2000年,GDP平均增長7.7%,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利用外資能力強,成為全球第一引資大國,五年實際利用外資2216億美元;對外貿易總額躍居世界第五,達6208億美元;投資空前,2002年基本建設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五年翻了一番,達3208億美元,財政收入達到18914億元;耐用消費品已從20世紀80年代末的千元級「三大件」(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轉向了萬元級至十萬元級的「新三件」(電腦、汽車、住房);百姓生活出現幾大亮點:出行越來越方便,餐飲越來越豐富,住房越來越寬敞,旅遊越來越火爆,通訊越來越迅捷等。

2.戰略宏偉

我國經濟發展的另一特點是發展戰略明確而宏大。鄧小平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明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解決「溫飽」,第二步實現「小康」,第三步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顯然我們已圓滿實現了第一步,現正在實施第二步從「溫飽」到「小康」的跨越。按照鄧小平同志「發展是硬道理」的要求,黨和政府始終抓住發展這一當代中國的主題。在發展的指導思想上,堅持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始終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在發展的基本思路上,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在發展的戰略方針上,提出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並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在發展的基本國策上,提出控制人口增長,節約使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等。

3.目標實惠

黨的十六大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已有不少權威機構和專家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對以上美好目標作了具體化的分析。烏東鋒同志將以上目標細劃為10個方面。一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這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根本目標;二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20年達到18000元,三是農村人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爾系數低於40%;五是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0平方米;六是城鎮化率達到50%;七是居民家庭計算機普及率20%;八是大學入學率20%;九是千人醫生數2.8人;十是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烏東峰,2003)。

上述指標除人均GDP低於第一次現代標准6399美元/人年,以及相關的城鎮和農村人均收入有差距外,其餘指標均達到或接近國際上第一次現代化指標水平。可以想像,到2020年我國人民的生活必將更加殷實幸福。

4.道路科學

自20世紀90年代,我國政府提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之後,黨的十六大又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基本上是資源消耗型的,而且是比較初級階段的,資源消耗大,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如果還走過去的發展道路,到2020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諸如能源消耗等也跟著翻兩番,這是不現實也是絕對不可行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提出以後,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信息經濟、虛擬經濟、知識經濟等新理念相繼出現,有關政策相應出台,而且成效顯著。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末,我國以一倍的能源增長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人口凈增長率由20‰下降到6.64‰。同時,我國全面啟動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田還湖工程,實行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草原恢復與建設等生態工程,目前森林覆蓋率由14%增長到17%。

雖然我國近20年發展的確很快,但在世界范圍比較,還相當落後,我國社會經濟還處於工業化初中期,我們現在實施的現代化只是第一次現代化,現在所追趕的10大指標還只是發達國家20世紀60年代的指標。要想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必須實行跨越式發展。黨的十六大指出:「堅持以信息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顯然這里的內涵很多。首先,經濟發展必須既要有高速度又要有高質量;其二,把信息化和工業化結合起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這已是不少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其三,堅持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這樣一種科學的發展思路,是得到世界認可的。

二、中國石油天然氣生產、消費現狀

1.中國能源的儲量

中國一次能源蘊藏量十分豐富,根據多年勘探的結果。中國常規能源(煤、油、氣、水能等)總資源量為40466.4億噸標准煤,約佔世界總量的3.9%。探明剩餘可采總儲量為1392億噸標准煤,約佔世界總量的10.1%(表10-1)。但按人均計算,中國是個能源短缺的國家。僅以石油、天然氣為例,按2001數據計算,我國石油人均剩餘可采儲量為1.93噸,人均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1441立方米,分別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8.2%和5.8%。這顯然不適應中國20年持續快速發展之需。

表10-1中國常規能源資源儲量及結構

(據吳季松,2003)

2.我國石油、天然氣生產現狀

「九五」計劃期間,我國國內生產總體年均增長7.7%。從產業結構方面考察,2002年我國一、二、三次產業比為:15.1∶51.2∶33.7。與此相適應,能源產業有一定的發展。原油生產保持穩定,天然氣生產穩步增長,水力發電有所發展。從表10-2中可以看出,原油所佔比例增長了2%,天然氣和水電所佔比重都有增長,各種能源生產比例趨於合理,但石油產量基本穩定。

表10-2中國「九五」期間能源生產量及結構

(據吳季松,2003)

3.我國石油、天然氣消費狀況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在「八五」、「九五」期間,都把能源開發作為基礎產業,重點予以發展。這有力地保證了我國自1989年至2002年的13年間,年均9.7%的GDP增長率。能源消費總量從1990年的98703萬噸標准煤,增加到2000年的128000萬噸標准煤,增加了30%,但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178%,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從5.32噸標准煤,降低到1.43噸。如果按1980年至2000年這20年計,中國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而能源消費只翻一番。這在經濟增長方式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這期間我國油氣已逐漸不能自給,近年來石油進口量不斷增大,從1993年起我國已成為石油凈進口國。2002年我國凈進口石油共約8000多萬噸。

自1998年以來我國能源及油氣消費呈現以下趨勢(表10-3)。

表10-3中國1998~2002年能源消費情況表

(據吳季松,2003)

①1998~2002年,從總的趨勢看,我國經濟保持了7.3%的增長速度,但能源消費卻逐年下降。這說明能效提高,經濟質量提高,是極好的苗頭。②石油、天然氣能源在一次能源結構中所佔比例增加,這是工業發展、社會進步的象徵。發達國家該數字可達40%以上,而我國僅為26%,說明還很落後。③天然氣和水等清潔能源比例亦逐年增加。隨著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的開發,天然氣和水電所佔比例還將連續擴大。這一方面可滿足能源需要,同時也減輕大氣污染,帶來多重好處。④石油進口量越來越大,據權威部門預測,到2005年、2010年和2020年我國石油的需求量將分別達到2.5億噸、3.0億噸和3.8億噸。但同期石油生產能力僅為1.6億~1.8億噸,缺口分別為0.7億~1.1億噸,1.2億~1.4億噸、2.0億~2.2億噸。即2005年國內需求的保障度為68%左右,2010年為57%左右,2020年為45%左右,預計2050年為24%左右。其餘所需石油要靠從國外進口解決。即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分別為32%、43%、55%、76%。(國土資源部油氣研究中心,2002)如果國際石油市場暫時或局部供應短缺,世界石油價格波動,將對我國石油供給產生重大影響,顯然危及我國經濟安全。

三、中國油氣資源對實現小康目標,趕上中等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保障程度

黨的十六大指出,2020年要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的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基本實現工業化。到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根據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的發展經歷,一般是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增長保持線性增長關系。據有關專家研究,按美國的消費水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人均消費量要達到7噸油當量;按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水平,人均能源消費為4噸油當量;達到目前能效最高的日本的消費水平,人均消費量也要3噸油當量。到2050年,若按15億人口計算,屆時我國將要消費能源分別為105億噸、60億噸和45億噸油當量。按目前石油消費約佔24%計算,則分別需要消費石油為5億噸、15億噸和10.8億噸。考慮到未來50年間的技術進步,我國的能源效率在當今世界水平的基礎上再提高50%,2050年我國能源需求最少也不會少於30億噸油當量,仍按24%計石油消費量也需要7.2億噸石油。而目前我國剩餘可采儲量僅24億噸,年產量為1.6億噸。石油供給缺口非常巨大,對外依存度將達到76%以上。所以我國石油資源嚴重不足,將對我國經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對可持續發展是重大制約因素。

但也應看到,我國可採石油資源量為135億~160億噸,目前我國陸上石油探明率為28%,低於世界平均探明率的45.6%。天然氣資源量為38.14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為10萬億~12萬億立方米,陸上探明率為6%,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22.45%,所以還有較大勘探開發潛力。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若石油和天然氣探明率均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則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還有55億噸。按每年平均1.6億噸(2002年產量)生產,則可采35年。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為11萬億立方米。按平均產量313億立方米(2002年產量)生產,則可采38年。顯然,這對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有保障的。

從我國消費發展趨勢看,資料顯示,1980年到2000年,我國工業用能源供應的翻一番,保證了我國GDP的翻兩番,即用能源供需的較低增長實現了國民經濟的高增長。這顯然是我國在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出現的增長方式跨越式轉變的閃光點。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國能源供應對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是有保障的。但同時也要看到,20世紀90年代的10年中,我國年均石油消費增長速度比石油生產平均增長速度高出4.63個百分點,年均石油產量與年均石油消費量差額為719萬噸。石油消費的大量增長與石油生產的低速增長,造成我國上世紀90年代由石油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而且進口數額越來越大,以至到2002年達到8000萬噸。石油在保障我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上存在重大安全隱患。

⑹ 論述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關系

摘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根據現階段我國發展的客觀實際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內容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根本保證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

⑺ 未來經濟發展方向

未來只有掌握能源科技,才能掌握工業血液,只有健全工業體系,全產業鏈升級改造才能撐起一個國家強大的底氣。

我國未來經濟發展不能去工業化,要充分吸取英美教訓。要知道金融不是血液,只是工具,服務於現代社會。未來製造業,不僅要在高端佔有三分地,全產業鏈不能丟,特別是重要的涉及廣大群眾生產生活的。要保證製造業與時俱進,保障我國始終具有大規模生產工業產品,軍工產品的能力。

第二,能源是核心,是工業社會發展的血液和發動機。這個無需解釋,每次工業革命基本都會伴隨新能源大規模利用。更何況全球變暖,化石燃料日益枯竭等等諸多問題。

以這兩個為准牽引,會帶動很多行業的變革,我們感到不幸的是前三次工業革命的大頭紅利不在我們手中,但幸運的是其他國家踩得坑歷歷在目,有很多值得深思
經濟發展的本質還是生產力和科技水平的提升

簡單地說,只要對外不被經濟封鎖,國內產業升級完成,提前進入下一次技術革命。加上全民的素質的不斷提升以及生產力的大幅邁進。平攤到每個人上的財富是必然增多的。

簡單得說

以前一個人平均一年只能創造一個電視外加5輛自行車,一個汽車軲轆的社會財富,那麼整個社會必然只能創造中低端的總體財富。

現在一個人平均一年可以創造三台42寸平板液晶電視,除了四個汽車軲轆外,還能外加一個汽車底盤,再額外創造一個車用動力發電機,那麼整個國家就可以創造中高端的總體財富。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