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發展利用國際市場的需要
從國家經濟發展走向國際市場的通道來看,青藏高原地區是一個打開南亞通道最好的地區。近年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世界性的經濟結構調整正在全球范圍內廣泛而深入地進行,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不但要應適應這個影響,更應該藉助這個契機加快走向世界市場的腳步。多途徑、多角度地擴大在世界市場上的影響范圍和力度。而大青藏高原地區本身就涵蓋了眾多國家的領地,居住在此的人民有著許多相通的關系和生活特點。利用這些機會開展經濟貿易活動有著天然地理、人文優勢,因此青藏地區應該成為中國與南亞各國的聯系窗口。
從地理位置條件來看,青藏高原毗鄰的南亞各國對於中國未來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所需和諧的周邊環境,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決定性影響。而且通過該地區開展與南亞各國的周邊鄰國經濟貿易往來,特別是如石鹽等礦物的貿易往來在民間由來已久。也有對金礦、煤礦、銅礦等礦種有一定程度和范圍的開發和利用活動,因此擴展到其他的礦產資源為基礎的經貿合作已有一定的基礎。這不僅有利於中國與南亞各國發揮各自的礦產資源優勢,也可以經由南亞來加強中國的國際礦產資源貿易通道,尤其是石油進口運輸通道,為國家整個礦產資源的全球配置提供更加有益的條件。
同時還應該注意到毗鄰南亞的印度,經濟發展速度也相當快。據IEA的《世界能源展望 2007》報告預測,到2030年,中印兩國的原油日進口總量合計將達到1910萬桶,幾乎超過了目前日美兩國原油日進口總量之和。預計到2025年前,印度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石油凈進口國,僅次於美國和中國。那麼通過青藏高原地區與印度國展開更進一步的經濟貿易合作是非常必要的,這樣可以在促進各自經濟發展的同時又增強兩國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
總之,國家的經濟建設的關注重心放到西藏等地,加快該地區的經濟建設步伐、提高其經濟建設水平,將有利於國家面向南亞國際市場,為打開南亞通道打好基礎。青藏高原地區不但是中國西南和西北的天然屏障、國際地緣政治的戰略制高點,更應該是中國進入南亞各國經濟貿易市場的橋頭堡,與南亞各國建立友好交往的重要窗口。
『貳』 國際貿易對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
國際貿易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一、國際貿易對國民的作用:
1、增加國民福利。
2、滿足國民不同的需求偏好。
3、國際貿易提高國民生活水平。
4、國際貿易影響國民的文化和價值觀。
5、提供就業崗位。
二、國際貿易對企業的作用:
1、強化品質管理,提高企業效益。
2、在產品品質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3、有利於國際間的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
4、有利於企業自我改進能力的提高。
5、有效地避免產品責任。
三、國際貿易對單一國家的作用:
1、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
2、延續社會再生產。
3、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
4、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
5、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6、增加財政收入。
7、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
五、國際貿易對世界的作用:
1、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
2、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間進行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途徑。
3、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進行政治、外交斗爭的重要工具。
4、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
5、國際貿易是國際經濟中「傳遞」的重要渠道。
(2)國濟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一、國際貿易的特點:
1、國際貨物貿易要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在政策措施、法律體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和沖突,以及語言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帶來的差異,所涉及的問題遠比國內貿易復雜。
2、國際貨物貿易的交易數量和金額一般較大,運輸距離較遠,履行時間較長,因此交易雙方承擔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要大。
3、國際貨物貿易容易受到交易雙方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變動、雙邊關系及國際局勢變化等條件的影響。
4、國際貨物貿易除了交易雙方外,還需涉及到運輸、保險、銀行、商檢、海關等部門的協作、配合,過程較國內貿易要復雜得多。
二、國際貿易的發質感趨勢:
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
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
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叄』 國際貿易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影響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也稱通商,是指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一般由進專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所屬組成,因此也可稱之為進出口貿易。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進出口貿易可以調節國內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國際間的供求關系,調整經濟結構,增加財政收入等。
國際貿易對單一國家的作用
1、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
2、延續社會再生產。
3、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
4、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
5、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6、增加財政收入。
7、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
國際貿易對世界的作用
1、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
2、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間進行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途徑。
3、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進行政治、外交斗爭的重要工具。
4、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
5、國際貿易是國際經濟中「傳遞」的重要渠道。
『肆』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狀況如何
一、經濟全球化進程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盡管它在進程中會有曲折,會有人反對,但其勢頭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資本、服務、技術、信息、勞務(人才)在全球范圍內流動空前加快,形成世界統一大市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進入新世紀以後,全球化進程加快,各國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市場自由化的程度越來越高。
之所以說經濟全球化的勢頭不可阻擋,這一進程不會中斷,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兩個輪子一直往前轉,這兩股力量不可阻擋。這就是市場化的力量和網路化的力量,也稱作市場革命和技術革命。
冷戰結束後,世界市場化的規模和速度大大提高。前蘇聯東歐國家走上市場化道路;中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步推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市場的控制也大為松動。整個世界的開放度、市場的自由度前所未有。
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突破了地域時空的限制,互聯網使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縮小,使商品、資金、技術、信息的流動空前加快,成本空前降低。
WTO的成立,統一的國際經濟規則的形成,對民族國家的約束力逐步加強,又大大推動了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進程。
但是,由於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的顯現,南北差距的拉大,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不合理(這些規則是以發達國家為主體制定的),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富國集中,不發達國家有被邊緣化的危險。產業結構的全球整合,使發達國家一部分人失業;工業化的步伐使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世界出現了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
反全球化浪潮的興起提醒世界,全球化進程應當調整,需要反思,應當給全球化「以人情、人道色彩」(歐盟語),應使全球化成為一個共贏共享、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全球化,這就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
二、世界經濟形成三大主體、三大市場
與經濟全球化一道,區域經濟合作(即區域經濟集團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重要趨勢。
現在,全世界經濟合作組織大大小小多達140多個,但在世界經濟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佔有最大市場份額的是三大主體: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正在籌劃並形成中的東亞自由貿易區。世界經濟的興衰起落,與這三大區域經濟板塊密切相關。
經過五次擴大,歐盟今天已成為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地區組織。25國人口4.5億,GDP逾10萬億美元,佔世界總GDP的30%。歐盟已建立起歐元區,統一了貨幣,這是目前惟一可以在經濟領域與美國相抗衡的力量。
『伍』 國際上劃分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的標准和依據是什麼
國際上劃分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標准和依據主要就是人均GDP,也就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陸』 國際貿易與國家經濟發展的關系
(復制粘貼型回復)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撰著的《2003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一書,已由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出版。該書是李曉西主持的商務部(原外經貿部)委託的重點研究課題的成果。作者沿用世界銀行發布研究報告時數據前移兩年的慣例,對截至2001年底的中國經濟市場化進程進行了調查和評估測度,填補了國內在這方面研究的空白。該書的突出特色表現在:
第一,客觀確定市場經濟的標准,並對中國市場經濟現狀進行了評估。市場經濟有其內在規定性,但它又是以豐富多彩的現象表現出來的。各國經濟基礎、文化傳統和發展階段不同,市場經濟的形式甚至部分內容也必然不盡相同。我們既不能因差異而否定市場經濟標準的客觀存在,也不能把市場經濟標准絕對化、簡單化。該書從國內外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出發,借鑒美國、歐盟、加拿大反傾銷對市場經濟標準的法律規定,得出了5條帶有共性的市場經濟標准。第一,政府行為規范化,即資源由市場配置,資源的使用和定價由市場決定,政府尊重和保護經濟主體在經營方面的自主權,對企業公平對待。第二,經濟主體自由化,即企業產銷活動的行為是市場化的。第三,生產要素市場化,即生產要素價格由市場決定。第四,貿易環境公平化,即市場交易活動是自由的,市場基礎設施、市場立法和司法健全。第五,金融參數合理化,即利率和匯率由市場形成,企業換匯及存匯方式有自主權等。
對照這五條標准,該書認為,從政府作用上看,中國的政府職能已從服務於計劃經濟轉向服務於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政府不再直接干預企業的具體經營活動。從企業權利與行為看,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國有企業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非國有經濟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從投入要素看,生產資料市場逐步建立,勞動力市場、房地產市場穩步發展,技術市場、信息市場逐步形成。商品、生產要素和服務品的價格絕大多數由市場形成。從貿易環境看,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已基本建立,自由交易的機制正在形成,中介組織的發展明顯加快,市場的管理與監督不斷改善與加強。從金融參數看,我國正在推進這方面的改革,利率正在市場化,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正有效地發揮著作用。這意味著我國已經是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
第二,全面評估中國市場經濟的量化程度。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反傾銷的最大受害國。市場經濟地位是反傾銷調查確定產品傾銷幅度時的一個重要概念,因此,按照國際公認的標准,對我國目前的經濟體製做出明確的量化認定已成為當務之急。該書借鑒國際測度思路和方法,測算出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程度到2001年底已達到69%,認為中國是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而不是一些國家所說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從而客觀公正地反映了我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
『柒』 近年來中國國際地位提升或經濟發展的例子
1、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2、中國的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達到創世紀的3.2萬億美元。
3、在聯合國組織下,中國向很多國派駐維和部隊。
4、中國軍艦派駐亞丁灣海域,維護船隻安全,打擊索馬裏海盜。
5、G8峰會失去影響力,取而代之的是有中國參加的G20峰會,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6、G2的新說法,使中國表面上成為同美國平起平坐的世界主導力量。
7、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多數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