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學業 > 行為金融學是

行為金融學是

發布時間:2020-11-24 22:26:26

1. 行為金融學的價值和不足

最近10多年來,在國外資本市場上產生了一門新興的學科——行為金融學。 人們認識到,在資本市場上發生的很多現象和過程完全不能用已經存在的方法和理論來解釋。比如,按照常理,價格跌了就是風險被釋放了,就更安全、更有價值了,這時應該積極買入,但人們反而會拚命賣出。
行為金融學從投資人的行為、心理特徵來分析、解釋資本市場上的某些變化原理和現象。比如,為什麼股價跌了反而賣的人多、買的人少?這是因為人有一種從眾心理,大家總認為大多數人是對的,既然大多數人都採取了賣出的行動,那麼作為個體他也願意賣出。這是人而且也是許多動物固有的心理特徵。再比如,投資界普遍存在一個現象:當一隻股票上漲時,持有者特別願意賣出獲利了結,但當這只股票跌了10%時,就不願意賣出。行為金融學研究發現,這是因為人們有一種損失厭惡的心理特徵,不願意接受損失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哪怕投資人明知道企業的基本面有問題了,也不願意賣出,而對「將來能夠漲上去」報以僥幸,並以此來麻痹自己。
行為金融學就是以人的心理特徵和行為特徵為出發點來研究、解釋股市變化的現象。這門學說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歷史性地拋棄了把股市作為一個客觀物質的思維。
在行為金融學出現以前,人們認為股市和樓房是一樣的客觀事物。在股市投資也和工程師設計樓房原理一樣,只要了解地面、材料的承重力,計算長寬高,畫出圖來就能施工,只要嚴格遵守數據施工就是優質的建築,只要從各個角度對股市進行解剖分析、論證計算,就能正確投資。
把股市當死物,結果就研究不下去了,很多現象解釋不了。行為金融學歷史地承認了股市是活物,其很多變化和過程是由人的心理決定的。這就是行為金融學的正確之處。它開辟了一條把人心和人的行為作為股市變化最基礎原因的正確方向。它歷史性地承認了股市變化在很多情況下不是純客觀的,而是與參與者的心理特徵和行為特徵有關。股市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性的反映,股市中的很多現象都不符合科學的原理和既定的邏輯。
過去的理論假設資本市場參與者都是計算機,都是沒有情緒的、超級理性的,行為完全遵循利益的原則。實際上,卻並不是這樣的。每次股市大跌或個股價格大跌時都會出現「羊群效應」:一看到別人都在賣,投資者會不顧一切、不問任何原因就條件反射式地賣,這就是人的心理和人性的自然反映。這時,首先出現在他腦海中的不是理性,而是一種自然的條件反射。人的主觀情緒結構就是先是由情緒支配,再由理性支配的。過去,所有的理論都假設人是理性的,所有的事情都按照利益最大化來分析,實際上是根本錯誤的。雖然估值、成長等理論都非常有用,但股市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也是心理博弈。巴菲特說的「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就是心理博弈。
糾正了過去資本市場金融理論的基礎性錯誤,這就是行為金融學的重要價值。
然而,行為金融學產生於國外,它也有一些方法論和根本的缺陷。目前,行為金融學主要是探求人類心理有哪些共性的規律性特徵,並且用這些人類基礎的客觀心理特徵來分析解釋股市的現象。在若干年內,行為金融學已經通過試驗,總結、發現、統計、歸納了人類有哪些心理特徵,並用於解釋股市的現象,也告誡投資人有些心理特徵是不利於投資的。總體來說,行為金融學就是統計行為心理特徵,然後用其解釋資本市場的現象。它的不足是發現了問題,但沒有解決問題。它發現了人的心理特徵是股市變化的決定性原因,也發現了一系列人類共有的具體心理特徵,並且把這種具體心理特徵對投資成敗的影響也描寫清了,但是它沒有指出投資者應如何克服這些不利於投資的固有的心理特徵。
也就是說,行為金融學發現、提出、總結了人類有「羊群效應」和從眾等心理特徵,並且也認識到其危害嚴重,但是沒有更進一步指出人類應該怎樣避免這種危害,有哪些具體的方法和手段可以用來解決問題。那麼,怎樣克服心理上的缺陷,解決這些問題呢?筆者認為,答案就在東方哲學、東方文化以及東方修身養性的典籍之中。

2. 行為金融學都有什麼定義

簡介

就是將心理學尤其是行為科學的理論融入到金融學之中。它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等動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金融市場的發展。這一研究視角通過分析金融市場主體在市場行為中的偏差和反常,來尋求不同市場主體在不同環境下的經營理念及決策行為特徵,力求建立一種能正確反映市場主體實際決策行為和市場運行狀況的描述性模型。 行為金融學對於兩大傳統假設的挑戰為我們研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其一,傳統金融理論關於人的行為假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人們的決策是建立在理性預期,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機抉擇等假設基礎之上的。但是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實際投資決策並非如此。比如,人們總是過分相信自己的判斷,人們往往是根據自己對決策結果的盈虧狀況的主觀判斷進行決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這種對理性決策的偏離是系統性的,並不能因為統計平均而消除。其二,有效的市場競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在市場競爭過程中,理性的投資者總是能抓住每一個由非理性投資者創造的套利機會。因此,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倖存下來的只有理性的投資者。但在現實世界中,市場並非像理論描述得那麼完美,大量「反常現象」的出現使得傳統金融理論無法應對。傳統理論為我們找到了一條最優化的道路,告訴人們「該怎麼做」,讓我們知道「應該發生什麼」。可惜,並非每個市場參與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論中的模型去行動,人的非理性行為在經濟系統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不能再將人的因素僅僅作為假設排斥在外,行為分析應納入理論分析之中,理論研究應轉向「實際發生了什麼」,從而指導決策者們進行正確的決策。
編輯本段行為金融學起源
早在半個世紀前,愛德華就將決策的制定引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並勾畫了未來研究的藍圖。但認知心理學的理論研究直到卡內曼和屠夫斯基發表他們在判斷和決策課題上的研究成果才取得巨大的突破。在介紹卡內曼的貢獻之前,我們將首先介紹經濟學和心理學在關於決策制定的理論假設方面的一些本質的區別。 行為金融學是金融學、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等學科相交叉的邊緣學科,力圖揭示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和決策規律。行為金融理論認為,證券的市場價格並不只由證券內在價值所決定,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它是和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相對應的一種學說,主要內容可分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和心理學兩部分。 20世紀50年代,馮·紐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andMorgenstern)在公理化假設的基礎上建立了不確定條件下對理性人(rationalactor)選擇進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數理論。阿羅和德布魯(ArrowandDebreu)後來發展並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論,成為經濟學分析的基礎,從而建立了現代經濟學統一的分析範式。這個範式也成為現代金融學分析理性人決策的基礎。1952年馬克威茨(Markowitz)發表了著名的論文「portfolioselection」,建立了現代資產組合理論,標志著現代金融學的誕生。此後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andMiller)建立了MM定理,開創了公司金融學,成為現代金融學的一個重要分支。20世紀60年代夏普和林特納等(SharpandLintner)建立並擴展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20世紀70年代羅斯(Ross)基於無套利原理建立了更具一般性的套利定價理論(APT)。20世紀70年代法馬(Fama)對有效市場假說(EMH)進行了正式表述,布萊克、斯科爾斯和莫頓(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權定價模型(OPM),至此,現代金融學已經成為一門邏輯嚴密的具有統一分析框架的學科。 但是,20世紀80年代對金融市場的大量實證研究發現了許多現代金融學無法解釋的異象(anomalies),為了解釋這些異象,一些金融學家將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對投資者的行為分析,至90年代這個領域涌現了大量高質量的理論和實證文獻,形成最具活力的行為金融學派。1999年克拉克獎得主馬修(Matthew·Rabin)和2002年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農·史密斯(Vernon·Smith),都是這個領域的代表人物,為這個領域的基礎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將這些獎項授予這個領域的專家也說明了主流經濟學對這個蓬勃發展的領域的肯定,更促進了這個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國外將這一領域稱之為behavioralfinance,國內大多數的文獻和專著將其稱為「行為金融學」。
編輯本段經濟學和心理學的決策制定
傳統的經濟學通常假定市場行為是由物質動機驅動的,並且人們所做出的經濟決策是理性的並且是追求自我利益的必然結果。這里的理性意味著決策者對所有可得的信息進行系統分析,面對眾多選擇作出最優的決策。決策同時也是前瞻性的,也就是說,決策是建立在對將來的所有可能的後果進行慎密的權衡的基礎上的。換言之,傳統的西方經濟學認為:經濟行為是由外在激勵決定的。心理學尤其是認知心理學卻認為,決策者個體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有意識地,理性地識別並解釋一些可得的信息。但同時也存在一些難以被意識覺察的因素系統地影響人類的行為。總體而言,人類的行為是由內在的動機決定的。
編輯本段行為金融學的主要理論
一、期望理論的基本內容
這個理論的表述為:人們對相同情境的反應決取於他是盈利狀態還是虧損狀態。一般而言,當盈利額與虧損額相同的情況下,人們在虧損狀態時會變得更為沮喪,而當盈利時卻沒有那麼快樂。當個體在看到等量損失時的沮喪程度會比同等獲利情況下的高興程度強烈得多。研究還發現:投資者在虧損一美元時的痛苦的強烈程度是在獲利一美元時高興程度的兩倍。他們也發現個體對相同情境的不同反應取決於他目前是贏利還是虧損狀況。具體來說,某隻股票現在是20元,一位投資者是22元買入的,而另一位投資者是18元買入的,當股價產生變化時,這兩位投資者的反應是極為不同的。當股價上漲時,18元買入的投資者會堅定地持有, 因為對於他來說,只是利潤的擴大化;而對於22元的投資者來說,只是意味著虧損的減少,其堅定持有的信心不強。由於厭惡虧損,他極有可能在解套之時賣出股票;而當股價下跌之時,兩者的反應恰好相反。18元買入的投資者會急於兌現利潤, 因為他害怕利潤會化為烏有, 同時,由於厭惡虧損可能發生,會極早獲利了結。但對於22元買入的投資者來說,持股不賣或是繼續買入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為割肉出局意味著實現虧損,這是投資者最不願看到的結果。所以,其反而會尋找各種有利的信息,以增強自己持股的信心。Tversky和Kahnemn在1979年的文章中認為:投資者更願意冒風險去避免虧損, 而不願冒風險去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在有利潤的情況下,多數投資者是風險的厭惡者;而在有虧損的情況下,多數投資者變成了風險的承擔者。換句話說:在面臨確信有賺錢的機會時,多數投資者是風險的厭惡者;而在面臨確信要賠錢時,多數投資者成為了風險的承受者。在這里,風險是指股價未來走勢的一種不確定性。
二、後悔理論的主要內容
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常出現後悔的心理狀態。在大牛市背景下,沒有及時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會後悔,過早賣出獲利的股票也會後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沒能及時止損出局會後悔,獲點小利沒能兌現,然後又被套牢也會後悔;在平衡市場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漲不跌,別人推薦的股票上漲, 自己會因為沒有聽從別人的勸告而及時換股後悔;當下定決心,賣出手中不漲的股票,而買人專家推薦的股票, 又發現自己原來持有的股票不斷上漲,而專家推薦的股票不漲反跌時,更加後悔。Santa Clara大學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後悔」 行為的專家。由於人們在投資判斷和決策上經常容易出現錯誤,而當出現這種失誤操作時,通常感到非常難過和悲哀。所以,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為了避免後悔心態的出現,經常會表現出一種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投資者在決定是否賣出一隻股票時,往往受到買人時的成本比現價高或是低的情緒影響,由於害怕後悔而想方設法盡量避免後悔的發生。有研究者認為:投資者不願賣出已下跌的股票,是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敗投資的痛苦和後悔心情,向其他人報告投資虧損的難堪也使其不願去賣出已虧損的股票。另一些研究者認為:投資者的從眾行為和追隨常識,是為了避免由於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投資決定而後悔。許多投資者認為:買一隻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較容易,因為大家都看好它並且買了它,即使股價下跌也沒什麼。大家都錯了,所以我錯了也沒什麼!而如果自作主張買了一隻市場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買人之後它就下跌, 自己就很難合理地解釋當時買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經理人和股評家喜歡名氣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如果這些股票下跌,他們因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僱的可能性較小。害怕後悔也反映了投資者對自我的一種期望。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個研究中發現: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除了避免後悔以外,還有一種追求自豪的動機在起作用。害怕後悔與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資者持有獲利股票的時間太短,而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太長。他們稱這種現象為賣出效應。他們發現:當投資者持有兩只股票,股票A獲利20 ,而股票B虧損20% ,此時又有一個新的投資機會,而投資者由於沒有別的錢,必需先賣掉一隻股票時,多數投資者往往賣掉股票A 而不是股票B。因為賣出股票B會對從前的買人決策後悔,而賣出股票A會讓投資者有一種做出正確投資的自豪感。
編輯本段行為金融學的未來發展

3. 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的區別

簡單的說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的區別就在於行為金融學將人性納入了其研究

4. 行為金融學是什麼金融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金融學的一個范疇,主張以心理理論解釋股票市場的不正常情況。行為金融學假設市場參與者的信息結構及特點有系統地影響其投資決策及市場結果。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如您滿意,請採納為最佳答案喲。


再次感謝您的提問,更多財會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

5. 行為金融學的就業前景

從國外金融領域的投資實踐來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已經占據了主導投資理念的一席之地並大行其道。如在美國證券市場上,已經出現了數家以行為金融投資理念為指導的資產管理公司。在西方其他發達國家,專門研究行為金融的從業人員也日漸增加,很多分析師、交易員、機構投資都非常注重研究市場中的行為心理變化。
而在我國,行為金融方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大部分投資者都是從技術面和基本面分析的比較多,對投資心理行為方面的研究不足。事實上,中國的金融市場才剛剛開始,基金管理行業也才慢慢興起,各大證券期貨公司、基金公司、中小機構等,對投資行為方面的專業人才需求很大。據國內外多家權威機構預測:我國在今後的發展中至少需要30萬名行為金融分析專業人員。行為金融分析師將成為我國新世紀最具發展潛力,就業最為穩定,收入最豐厚的熱門行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6. 行為金融學

就是將心理學尤其是行為科學的理論融入到金融學之中。它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等動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金融市場的發展。這一研究視角通過分析金融市場主體在市場行為中的偏差和反常,來尋求不同市場主體在不同環境下的經營理念及決策行為特徵,力求建立一種能正確反映市場主體 實際決策行為和市場運行狀況的描述性模型。
行為金融學對於兩大傳統假設的挑戰為我們研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其一,傳統金融理論關於人的行為假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人們的決策是建立在理性預期(RationalExpectation 、風險迴避(RiskAver sion)、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機抉擇等假設基礎之上的。但是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實際投資決策並非如此。比如,人們總是過分相信自己的判斷,人們往往是根據自己對決策結果的盈虧狀況的主觀判斷進行決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這種對理性決策的偏離是系統性的,並不能因為統計平均而消除。其二,有效的市場競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在市場競爭過程中,理性的投資者總是能抓住每一個由非理性投資者創造的套利機會。因此,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倖存下來的只有理性的投資者。但在現實世界中,市場並非像理論描述得那麼完美,大量「反常現象」的出現使得傳統金融理論無法應對。傳統理論為我們找到了一條最優化的道路,告訴人們「該怎麼做」,讓我們知道「應該發生什麼」。可惜,並非每個市場參與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論中的模型去行動,人的非理性行為在經濟系統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不能再將人的因素僅僅作為假設排斥在外,行為分析應納入理論分析之中,理論研究應轉向「實際發生了什麼」,從而指導決策者們進行正確的決策。

7. 行為金融學 是什麼意思啊

行為金融學
Behavioral Finance
金融學的一個范疇,主張以心理理論解釋股票市場的不正常情況。
行為金融學假設市場參與者的信息結構及特點有系統地影響其投資決策及市場結果

8. 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的區別是什麼

一、兩者理論基礎的不同
投資者的理性和市場有效性假說構成了傳統金融學的兩大理論基石, 而行為金融學有著與其不同的理論基礎。
(一)傳統金融理論認為投資者是理性趨利的, 即通過「套利定價理論」、「資產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期權定價理論」等在資本市場求得受益最大化。價值感受是指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上的心態和情緒。行為金融學認為, 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有四種心態和情緒: 過於自信、避害大於趨利、追求時尚與從眾心理、減少後悔與推卸責任。正是由於這些心態和情緒支配著經濟行為人的投資決策過程, 使其決策性具有如下特徵: 決策者的行為是多元的、易變的, 並且通常只在決策過程中形成; 決策者適應性很強, 決策的性質和決策環境都將對決策者的決策程序和方法產生影響; 決策者更傾向於滿意原則, 而不是最優原則。人們通常對不遵循數理金融學意義上的最優模型進行決策, 即相對於傳統金融學而言的投資者基於價值感受的非理性, 構成了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基礎之一。
( 二) 市場競爭是否有效
傳統金融理論認為, 在市場競爭過程中, 理性的投資者總是能抓住每一個由非理性投資創造的套利機會, 使得非理性投資者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喪失財富, 並最終被市場所淘汰。而行為金融學認為, 披露的不充分, 以及理性投資者與非理性投資者掌握信息的不對稱, 人們對上述假設成立的條件並不滿足。因此市場競爭是非有效的, 構成了行為金融學的另一理論基礎。
二、兩者決策的風險測量方法不同
金融市場風險的測量, 就是測量由市場因素不利變化所導致的金融資產價值損失。主流方法是通過金融資產收益的概率分布來加以描述, 通常採用衡量一定概率水平 ( 置信度) 下的可能損失程度的VAR (Value At Risk) 法。
VAR亦稱風險價值, 其含義為未來一定時間內,在給定的概率條件下, 任何一種金融工具或投資組合所面臨潛在的最大損失金額。在數學上, VAR 法表示為投資工具或組合的損益分布, 其表達式為: Prob ( vPvt [ - VAR) = A (1) 式中vPvt表示組合P 在vt 持有期內, 在置信度(1- A) 下的市場價值變化。等式( 1) 說明, A下, 損失值大於或等於VAR。
行為金融學者認為, 由於在實際中投資人往往不把大於初始資本的結果視為風險, 而把小於初始資本的結果視為真正的風險, 所以在投資人的效用函數中常常對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給予較大的權重, 對收入帶來的正效用則給予較小的權重。但是, 傳統金融學使用標准差和協方差進行描述的方法對於高於均值的投資結果和低於均值的投資結果給予同樣的權重,不符合現實情況的, 不能真正解釋投資人的風險。進而行為金融學從投資者的心裡感受出發, 用變數的實際值小於變數均值或某一目標函數主體所認為的安全值( 或可以維持自己的效用不比現狀差的值) 的概率來表示風險。這種衡量風險方法的形式是: Prob (W[ S) [ a (2) 式中W 表示財富, S 是可以維持目前效用的財富水平 (W、S 也可以分別用X、E (X) 表示), a 為投資者預先確定的概率。可見, 此種方法是一種更注重投資損失的風險度量方法。
需要說明的是, 式( 1) 中vPvt 和VAR 是相對量(差值) , 式 (2) 中W、S 是絕對量。當VAR 的值為資產價值與變數均值或保持當前效用的財富水平差異時, 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兩種不同的風險測量方法將會得到相同的結果。
三、兩者決策模型的不同
傳統金融學的主要理論模型游期權定價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 CAPM) 等, 行為資產定價模型( BAPM)是對現代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擴展。與CAPM 不同, 在BAPM 中, 投資者並非都是理性的, 而是被分為兩類: 信息交易者和雜訊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嚴格按CAPM 行事的理性投資者, 他們不會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 只關注組合的均值和方差; 雜訊交易者則不按CAPM 行事, 他們會犯各種認知偏差錯誤, 並沒有嚴格的對均值方差的偏好。兩類交易者互相影響, 共同決定資產價格。當前者是代表性交易者時, 市場表現為有效率; 而當後者成為代表性交易者時, 市場表現為無效率。在BAPM 中, 證券的預期收益是由其/ 行為Beta0決定的, Beta是/ 均值方差有效組合(mean- ariance- efficient portfolio) 0 的切線斜率。這里, 均值方差有效組合並不等於CAPM 中的市場組合, 因為現在的證券價格受到雜訊交易者的影響。另外, BAPM 還對在雜訊交易者存在的條件下,市場組合回報的分析、風險溢價、期限結構、期權定價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的研究。 在市場行為模型方面, 行為金融學中影響較大的有兩種模型: DHS ( Daniel, Hirshleifer and Subra-manyam,1997) 模型和BSV ( Barberis, Shlerfer and Vishny, 1998) 模型。前者將投資者分為有信息者和無信息者, 並以此為出發點進行分析。後者的理論基礎是投資者認為受益有兩種範式, 即收益均值回歸和收益連續變化。雖然DHS 模型和BSV 模型建立在不同的行為前提基礎上, 二者的結論卻是相近的都認為投資者的行為會導致股價過度反應或滯後反應。

9. 行為金融學的應用

我國的證券市場是一個新興的市場,在許多方面尚未成熟。目前的一個突出問題是過度投機性,而其產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眾多中小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可分為機構投資者與普通投資者,前者在資金實力、分析手段與信息獲得與把握上具有優勢;而後者由於勢單力薄,經常揣摩、打聽前者的消息或行動,作為自己決策的參考依據。
在我國,中小投資者占投資者的絕大部分,他們的決策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市場的發展狀況,而他們又以弱勢人群的姿態出現,其決策行為的非理性嚴重導致了市場的不穩定。因此,僅藉助現代金融學的方法無法正確分析我國證券市場,我們應充分重視行為金融學這一新興理論方法,利用它來發展、完善現代金融學,並將其應用到我國的證券市場。 將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成果運用到我國證券市場的實踐中,合理引導投資者的行為。對於廣大中小投資者,要通過教育來使其趨於理性化,提高證券市場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能力和市場的運作效率。對於機構投資者,要提高其投資管理水平。例如,行為金融學對我國開放式基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開放式基金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基金份額的贖回,基金經理要根據其對贖回量的估計確定資產的流動性,而這就不可避免地要估計投資者的行為決策方式。投資者往往在受到壓力時高估風險,稍有風吹草動,他們就可能大量贖回,而從眾心理又可能深化這種趨勢,使基金受到更大的壓力。另外,由於投資者的後悔與謹慎心理,他們常常利用代理人制度轉移其對經濟結果的責任及受到的壓力,通過深入分析這一點,基金經理就能確定合理的管理費率,提高基金的運作水平。
資本市場與機構投資者的發展使得投資基金逐漸成為資本市場中的主要投資機構,以共同基金、養老基金以及對沖基金等眾多投資基金為主體的投資機構已經成為市場中最重要的投資主體。投資基金地位的上升也使得投資基金逐漸成為居民投資者的重要投資對象,因此如何在眾多投資基金中確定投資對象就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課題。投資基金經理是投資基金的管理層,是基金投資策略的確定者和實施者。投資基金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基金經理的選擇。基金經理層的專業學識與心理素質也成為選擇基金時的重要考慮因素。對於基金經理的選擇以前主要是以傳統的有效市場理論和信息理論為指導,但是隨著金融理論的發展,行為金融學理論在這個領域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根據行為金融學理論,結合中國證券市場的實際,我國投資者在確定投資對象與選擇基金經理時,除了傳統金融理論中的考慮因素,還必須從行為金融理論出發進行考慮。
首先,優秀的基金經理應該具有雄厚的專業學術基礎和豐富的金融專業理論與實踐知識。受過正規教育,知識背景豐富的經理對市場信息的收集分析能力和對市場的形勢判斷能力相對較強,這一點在發達國家中表現得較明顯。1994年7月第四期的BusinessWeek曾經公布過一個調查結果:將美國的大部分基金按照該基金中同樣位置的經理是否是常青藤盟校畢業生劃分,結果發現由常青藤盟校畢業擔任經理的基金比其他基金的回報率高出40個基本點。芝加哥大學學者JudithChevaliert和MIT學者GlennEllison抽取了1988年到1994年期間美國的492個基金經理(限於增長和收入型基金)的樣本數據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擁有MBA學位或者在作為學生期間SAT成績優秀的基金經理,其管理的基金業績顯著優於沒有MBA學位和SAT成績平常的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業績。基金經理畢業學校、學習成績、從業年限等因素的差別所導致基金業績的差別實際反映了經理金融專業知識、從業經驗、利用社交關系網路能力、收集處理市場信息能力等方面的差別,因而也是投資者選擇基金經理時應該考慮的因素(,1999)。
其次,優秀的基金經理不僅應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與信息分析處理能力,還應當了解市場中的投資者和自己會產生什麼樣的心理和行為偏差;優秀的基金經理應當能夠避免由於自身的心理因素造成重大失誤並且了解投資者的心理偏差和決策失誤對市場產生的影響,並採取相應的投資策略。例如,根據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市場中的投資主體可能會對市場中的信息反應遲緩,在利好消息造成某種證券價格上漲後,這種上漲的趨勢就有可能持續一定的時間。因此,買入價格開始上漲的證券,賣出價格開始下跌的證券的動量投資策略(MomentumStrategies)就成為投資基金可以選擇的投資策略。此時,基金經理對於投資者的心理、對於市場延遲反應影響的性質和程度,以及證券價格變動的趨勢和持續時間必須有深刻地了解和准確把握,才能在合適時機買入和賣出證券。此時對於投資大眾心理的研究和把握就成為優秀的投資基金經理必備的一項重要能力。
再次,從大眾投資者的角度來分析,在選擇投資基金確定自身投資組合時必須考慮到基金經理對預期風險收益的影響和偏差。例如,如前文所述基金經理可能由於過於自信而過高估計自身的能力,此時基金經理就有可能為了獲取較高的投資回報從事風險較大的投資(DeLongJ.Bradford,AndreiShleifer,LawrenceH.SummersandRobertJ.Waldmann,1991)。同樣在一段時期內投資業績優秀的基金經理有可能為了保持自己的聲譽而採取較以前更穩定的投資策略以降低基金投資組合的風險程度,從而鎖定基金的投資收益。在以上兩種情況下,居民投資者投資組合的預期風險狀況均有可能由於基金經理的行為被放大或縮小。因此,投資者在選擇基金時必須對於經理人的心理變化和行為傾向進行關注,避免選定的投資組合的風險收益發生意外的變化。
最後,投資者還必須注意基金經理出於提高自身利益的心理動機可能會故意扭曲自身在投資者心目中的形象。例如基金經理會在投資基金信息披露日(如年報、中報公布日)附近調整投資頭寸,以提升基金和經理自身在市場中的公眾形象,研究表明許多投資機構在第四季度或年末具有買入風險較小,前一段時間內價格上升、收益為正的證券,賣出風險較大、前一段時間價格下跌、收益為負的證券的傾向(JosefLakonishoketal,1991)。因此,投資者在選擇基金經理時需要考慮有關基金信息和數據的有效性和真實性。 (一)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
市場參與者的非理性造成的行為偏差導致了市場價格的偏離,而若能合理利用這一偏差將能給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這就形成了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傳統投資策略還存在投資者搜集信息,處理信息能力的變動,而人類的心理決策特徵是長期演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所以某些行為是穩定的和跨文化的,行為金融投資理念的交易策略相應也就更具有相當的持久性。從國外看,基本市場異象的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主要有價值投資策略與反向投資策略:動量交易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等等。近年來,美國的共同基金中已經出現了基本行為金融學理論的證券投資基金,如行為金融學大師RichardThaler發起的Fuller—Thaler資產管理公司,其中有一些還取得了復合收益率25%的良好投資業績。
(二)演化證券學投資策略
演化證券學(Evolutionary Analysis Theory of Security,簡稱EAS)是運用生物進化原理系統闡釋股市運行機理的新興交叉學科,是證券投資研究的一個具有生命力和豐富內涵的新領域。與現代金融學的「理性人」、「有效市場」相關假設不同,演化證券學重視對「生物本能」和「競爭與適應」的研究,強調人性和市場環境在股市演化中的重要地位,是揭示股市生存法則最有潛力的前沿科學。其開山之作《股市真面目》及一系列研究成果,顛覆了股市運行機理的傳統理論,可稱為達爾文式的範式革命。當前,演化證券學和行為金融學一道已成為金融學的熱門邊緣交叉學科,對傳統金融理論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一個全新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體系,演化證券學摒棄證券市場行為分析中普遍流行的數學和物理學範式,突破機械論的線性思維定式和各種理想化假設,研究指出股市波動既不是傳統經濟學認為的線性的、鍾擺式的「機械運動」,也不是隨機漫步理論認為的「布朗運動」,而是一種特殊的、非線性、復雜多變的「生命運動」,其典型特徵包括:代謝性、趨利性、適應性、可塑性、應激性、變異性、節律性等。這就是為什麼股市波動既有一定規律可循,又難以被定量描述和准確預測的最根本原因。
比較常用的演化證券學模型,主要有如下幾種:MGS模型、BGS模型、AGS模型、PGS模型、IGS模型、VGS模型、RGS模型等。
(三)對我國機構投資者的啟示
行為金融學對我國開放式基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開放式基金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基金份額的贖回,基金經理要根據其對贖回量的估計確定資產的流動性,而這就不可避免地要估計投資者的行為決策方式。投資者往往在受到壓力時高估風險,稍有風吹草動,他們就可能大量贖回,而從眾心理又可能深化這種趨勢,使基金受到更大的壓力。另外,由於投資者的後悔與謹慎心理,他們常常利用代理人制度轉移其對經濟結果的責任及受到的壓力,通過深入分析這一點,基金經理就能確定合理的管理費率,提高基金的運作水平。
機構投資者本應成為我國證券市場中投資理念和投資策略的領導者,但我國的各類基金卻一直是投資風格模糊。其可以考慮利用市場現象的行為金融學解釋,並依據我國證券市場的特性,採取相應的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
1、反向投資策略與價值投資策略
該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好的股票。如選擇低市盈率的股票。選擇股票市值與賬面價值比值低的股票、選擇歷史收益率低的股票等。行為經濟學認為,反向投資策略是對股市度反應的一種糾正,是一種簡單外推的方法。
中國的股票市場素有「政策市」之稱,不同的投資者對政策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普通個人投資者由於消息的不完全,往往對政策信息表現出過度反應,尤其是我國的個人投資者對政策面消息的反應尤為強烈。而機構投資者的信息庫和專家隊伍則可以對政策的把握有一定的預見性,針對個人投資者的行為反應模式,可以採取反向投資策略,進行積極的波段操作。我國證券市場還存在大量的「跟風」,「跟庄」的羊群行為。使整個市場的預測出現系統性偏差。導致股票價格的偏離,並隨著投資者對價格趨勢的積極跟進而進一步放大了價格與股票基礎價值的偏離。這些對股票價值的高估或低估最終都會隨著金融市場的價值回歸而出現異乎尋常的股價下挫或上揚,也就帶來了相應的價值投資機會。
ST股的股價往往在特別處理或特別轉讓的消息公布後現出不跌反漲的現象。從現為金融學的角度看。由於我國證券市場上殼資源的稀缺性,這類公告效應帶來的不僅是公司陷入嚴重困境的角度看,更是該公司可能會成為潛在並購目標,緊接著就有資產重組等大動作,給投資者帶來其未來收益流價值的預期。這類股票也可以成為機構投資者資產組合中的構成之一。
2、動量交易策略
該策略的核心內容是尋求在一定期間中股價變動的連續性。如股價變動連續趨漲,則採取連續賣出的策略;如股價變動連續趨低,則採取連續買入的策略。
我國投資者的「處置效應」傾向比國外同類研究的發現更加嚴重。根據趙學軍、王永宏(1998-2000)的實證研究發現我國股市中投資者賣出贏者的概率是其賣出輸者概率的兩倍,而Odean(1998)的研究中,國外證券市場中投資者賣出贏者的概率是其賣出輸者概率的1.5倍。處置效應會帶來股票基本價值與市場價值之間的差幅,而這一差價最終的收斂意味著那些有大量資產收益未實現的股票一般要比那些有大量資產虧損未實現的股票有更高的預期回報。利用這一異象可以採用動量交易策略,也就是基於過去股票價格的走勢,通過差幅獲利。
另外,由於投資者的過度自信帶來的錨定效應等也會導致其對新的信息反應不足,使得股票的上揚或下挫趨勢會維持一段時間,因此對此也可以運用動量交易策略,從業績變動與事後股價的這種關系中捕捉到獲利的機會。
3、技術分析策略
我國投資者典型的羊群行為帶來的信息驟集效應也增強了技術分析的有效性。將圖形分析視為一種進行短期決策的信息,當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採用這一主法,驟集在這一「信息」上由此分析得出相似的結論,並據此進行交易時,投資者就會從中獲利,進而又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採用圖形分析的手段,最終使技術分析所預測的預測值與未來的資產價格確實呈現出現正相關關系。
4、演化分析策略
演化分析是以演化證券學理論為基礎,將股市波動的生命運動特性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從股市的代謝性、趨利性、適應性、可塑性、應激性、變異性和節律性等方面入手,對股價波動方向與空間進行動態跟蹤研究,為股票交易決策提供機會和風險評估的方法總和。在基本分析、技術分析、演化分析這三大證券分析方法中,基本分析主要應用於投資標的物的選擇上,技術分析和演化分析則主要應用於具體投資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判斷上,作為提高投資分析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補充。

10. 行為金融學的典型特徵是什麼

就是將心理學尤其是行為科學的理論融入到金融學之中。它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等動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金融市場的發展。這一研究視角通過分析金融市場主體在市場行為中的偏差和反常,來尋求不同市場主體在不同環境下的經營理念及決策行為特徵,力求建立一種能正確反映市場主體 實際決策行為和市場運行狀況的描述性模型。
行為金融學對於兩大傳統假設的挑戰為我們研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其一,傳統金融理論關於人的行為假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人們的決策是建立在理性預期(RationalExpectation 、風險迴避(RiskAver sion)、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機抉擇等假設基礎之上的。但是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實際投資決策並非如此。比如,人們總是過分相信自己的判斷,人們往往是根據自己對決策結果的盈虧狀況的主觀判斷進行決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這種對理性決策的偏離是系統性的,並不能因為統計平均而消除。其二,有效的市場競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在市場競爭過程中,理性的投資者總是能抓住每一個由非理性投資者創造的套利機會。因此,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倖存下來的只有理性的投資者。但在現實世界中,市場並非像理論描述得那麼完美,大量「反常現象」的出現使得傳統金融理論無法應對。傳統理論為我們找到了一條最優化的道路,告訴人們「該怎麼做」,讓我們知道「應該發生什麼」。可惜,並非每個市場參與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論中的模型去行動,人的非理性行為在經濟系統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不能再將人的因素僅僅作為假設排斥在外,行為分析應納入理論分析之中,理論研究應轉向「實際發生了什麼」,從而指導決策者們進行正確的決策。

閱讀全文

與行為金融學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