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津和治友德制葯有限公司在北京環球金融中心的世界經濟論壇北京代表處召開了
鑒於和治友德全球的行業影響力和貢獻,天津和治友德制葯公司被授予「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企業」證書。
2. 上海進入全球金融中心三強,這說明了什麼
上海作為我國的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直轄市,近年來為我國帶來的外貿收益數不勝數,而就在近日,上海市也迎來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那就是上海市進入全球金融中心的三強。可能有一部分人不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全球金融中心排名的評估涉及到很多的方面,其中金融以及貿易的發展程度便是其中最為重要的評估標准,在往年前三強都是由紐約和倫敦以及東京占據的,而今年上海成功擠下了東京,與紐約和倫敦並列前三。這不僅說明了上海的經濟實力飛快發展,更是證明了我國在近兩年的金融實力和外貿實力穩步提高。
無論是因為什麼原因,此次上海進入全球金融中心三強,都證明了上海以及我國的金融實力和外貿實力不斷增強,這無疑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
3. 亞洲第一金融中心是哪裡
金融業作為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產業,每一個國家都非常重視金融業的發展,因為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量級之後,想要更進一步,就需要發達的金融業作為支撐,才能保證企業發展的命脈資金流,要說世界上金融業最發達的城市,大家首先想到肯定是紐約、倫敦、香港這三座老牌世界金融樞紐城市,這三個城市都是金融世界的巨擘存在,時刻在影響著世界金融走向。
除了金融業發達之外,東京還是一座旅遊名城,城市魅力非常獨特,每年吸引了上千萬的遊客前來遊玩,這里不僅有日本本土的二次元文化,還有世界各地的文化在這里匯聚,我認為如果要見識東京大都市的繁華要去新宿,不夜城的風光在這都能見到,秋葉原這個日本當地的動漫文化匯聚地也是一大特色,是日本繁華動漫文化最好的體現。
4. 香港那麼小然而卻經濟那麼發達,世界的幾大金融中心之一
笑死人 上海跑贏香港?
跑贏香港什麼?除了生產總值高還有什麼?相對香港人版均差一截,生活水平差,權人文素質差,空氣環境差,看不出贏什麼????????
香港的確發達就金融方面,養活將近60%人口,其次有良好的教育制度,民主比較自由(在大陸說關於,。,。政。,。治問 題.。的話題 ,。,不是槍斃就是坐牢)。
5. 為什麼上海發展那麼好經濟條件在國內那麼優越卻沒有成為世界級的國際金融中心
最近的電視新聞又在說上海要建立國際金融中心,又給大家描繪一幅壯麗的圖畫,使很多上海人心潮澎,又激動了好一陣子。記得從92年就開始說要建國際金融中心,那時說法是一個龍頭三個中心了,彷彿要快17年了,當時說在2010年要初步建成國際金融中心,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差距越來越大,東亞的首爾也提出建立東北亞金融中心、還有中東的迪拜、印度的孟買,上海除了高樓多一些外,卻發現競爭對手越來越多。不知道領導們是如何思考的,為啥進度如此慢?宣布了一次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過了10多年後再宣布一次,本身就是一個笑話,難道到2020年再宣布一次爭取到2050年將上海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
為啥與主觀願望有如此大的距離?請問目前中國的金融中心到底在那裡,在上海嗎?不是,是在北京,北京才是實質上的金融中心,金融中心不是看證券公司的店面數有多少,銀行的營業網點有多少,存款有多少、貸款有多少,而是要談這個金融中心的輻射范圍有多大,國際金融中心就是輻射整個地球,要看這個中心的一舉一動有多大的影響。可以說目前的上海金融輻射范圍半徑還沒有到南昌的距離,除了上證指數外也沒有啥可以輻射的,我們看到中國的很多金融信息來自北京、很多金融決策來自北京,北京的一個聲音影響著全中國,而上海與南京、杭州一樣僅僅是一個決策的執行者,上海僅僅在金融數量的指標上比其他地區指標數好看一些罷了,比如外資銀行的數量多一些,證券市場的規模大一些,但外管局、證監會、保監會、央行、四大國有銀行及其他商業銀行無一例外的扎堆北京。上海的總部只有可憐的交行與證交所、外匯交易中心,剩下的就是區域性的浦發銀行。這樣尷尬的局面還在說要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還說是國家戰略、國家支持,各大總行都不支持上海,而情願留在北京,上海只是中國大陸區域性的金融中心,還在高調宣布要建立國際金融中心,上海在國際金融上有話語權嗎?沒有,這個真的沒有!再看世界頭號金融中心有多少銀行總部?有比較才知道是差距。
有的人老是說上世紀30年代上海曾經是國際金融中心,沒有錯,但30年代的金融中心是宣布出來的嗎?30年代的上海金融中心絕不可能在上海再現了,不要忘記那時的首都在南京,南京僅僅是個政治首都,而當時的四大家族所掌控的交通銀行、中國銀行、農民銀行的總行無一例外的都在上海,就是宋子文和孔祥熙也在上海住,並不在南京住,上海還有非常多的民營銀行的總行如鹽業銀行、金城銀行等等,還有很多的保險機構的總部、那時的友邦保險的總部不在美國,而在上海,那時的上海首先是個國內的金融中心,才當之無愧的成為遠東最大的金融中心,是水到渠成的事。
金融中心不是宣布出來的,宣布出來的肯定不是金融中心。
目前所謂的國家支持,僅僅是小打小鬧的來幾個不痛不癢的所謂政策,根本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治標不治本,金融中心還是畫餅充飢或空中樓閣。國際金融中心不是口號喊出來的,樓建的再高有啥用,上海真正建立起國際上所承認的國際金融中心,起碼等到央行總部及工商、農業、建設、中國銀行搬遷到上海、外匯管理局、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等一大批中國金融機構的總部搬遷到上海以後要談的事,他們的到來才能說明上海有金融的聚焦功能,才能匯聚成一個中心,要等到許多的金融政策的頒布與制定在上海發出聲音的時候,要等到全國的主要經濟報刊與電台追蹤報道上海所產生的經濟信息的時候,那時也僅僅是國際金融中心的起點,而不是建成,他還需要發展,因為僅僅是國內的金融中心,離國際的金融中心還很遠,單單制度建設就夠審批一陣子了,其他再高調宣布多少年建成國際金融中心都是黃粱一夢。
請問中央會同意將這些決策制定者的總部搬遷到上海嗎?假如就總部搬遷都下不了決心還算是支持上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嗎?上海人說要建立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才不會急了,我們自己卻在安慰香港,認為香港很急,面臨上海的競爭,需要香港自己要進步,真是笑話,為什麼,因為他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他們知道中國的金融中心還是在北京不是上海,而北京的金融中心也是個政策性中國金融中心,大陸的金融中心被分散了,沒有集中優勢,就是深圳還是將招行、平安等牢牢抓在手裡不放。上海利用外資建造環球金融中心已經受到外地網民的一片反對聲,認為上海的發展是吸了全國的血,上海進行世博建設,也同樣是一片反對聲,認為上海是利用中央政策在搞建設,是利用全國的力量在做上海文章,請來看看中央宣布上海建金融中心上海之外的網友反應就知道了,上海還能要求北京什麼
6. 上海有可能成為全球的經濟中心嗎
我認為是可能的。
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讓世界各大金融中心都陷入風暴的核心難以自拔。而已經率先看到經濟復甦曙光的中國,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的強烈願望。不少經濟學家認為,全球金融中心的格局將在這次危機後發生重大變化,金融危機帶給中國的比較優勢,將促使來自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迅速崛起。經濟學家吳曉求甚至預言:「紐約、上海、倫敦將會成為新世紀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且不論這一挑戰的艱巨性如何,上海無疑已經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邁出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第一步。
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早前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指出,全球應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共同倡導並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均衡的多元化,維護和支撐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推動國際金融組織改革,增加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等。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也在G20峰會時表露,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代表,中國將積極參與重塑國際金融新秩序。
大國崛起金融助力
在學界,關於中國自己的「國際金融中心」如何崛起,也是焦點話題。清華大學布魯金斯研究中心主任肖耿認為,全球金融危機使西方的金融市場受到重大沖擊,大量人才流失,機構缺乏資金,這就給中國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中國應抓住這次機會,盡快改善市場環境,迅速推進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日前表示,全球金融中心的格局在這次危機之後將會發生重大變化。「紐約、上海、倫敦將會成為新世紀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各司其職,各盡其能,中國已經完全具備成為新世紀國際金融中心所有的條件」。吳曉求表示,如果說中國沒有新世紀的金融中心,中國的金融崛起還是難以實現,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還是難以完成,中國要實現從經濟大國到經濟強國的轉變,金融崛起必不可少。
匯豐中國區行政總裁翁富澤(RichardYorke)表示:「由於中國有望比其他任何大型經濟體都更快從經濟下滑中復甦,因此中國以及上海作為一個金融中心的重要性很可能將得到提升。」
追星超港路途仍遙
當然,無論中國能從全球危機得到什麼比較優勢,要使上海轉型為足以媲美香港和新加坡、甚至紐約和倫敦的金融中心,道路相當漫長。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認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中心從發達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這是一個大趨勢,但不要期望在短期內就發生。
因為以美國為中心的美元貨幣體系和金融體系不是短期能改變的,發達國家所掌握的大量技術專利和資本貨物上的絕對優勢,也不是短期內可以改變的。所以,中國必須做長期努力的准備。
陸家嘴論壇簡介
每年一度的上海經濟盛事-「2009陸家嘴金融論壇」本周五將拉開帷幕。是次一連兩日論壇的主題為「全球化時代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將有百餘位境內外重量級政治、學術界名人與會。包括中國國務院有關領導、「一行三會」及上海市主要官員、中國主要金融機構負責人、國內著名專家學者,以及全球重要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首腦、國際經濟組織領袖、國際著名金融機構高管和金融學者、市場運作專家都將與會發言,探討中國經濟金融形勢與政策、中國和全球金融市場展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國際金融新格局下的機遇與挑戰等話題。本報獲論壇授權作為境外合作媒體,將全程報道這場智慧的碰撞。
金融中心排名東京悉尼劇挫
在金融危機爆發後,不少城市悲觀地宣稱自己的經濟狀況將惡化至幾十年前的水平。作為本次金融危機的重災區,紐約市政府就曾對記者表示,本地經濟可能倒退至上個世紀70年代經濟危機時期的水平。自從去年以來,華爾街的損失已經超過360億美元(約2,800億港元),其雇員數量也減少了四分之一。
倫敦紐約居前二
因海外需求銳減和日圓不斷升值,主要靠外需拉動的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目前正經歷35年來最嚴重的衰退。日本政府去年12月份的經濟報告將當前景氣狀況描述為「正在惡化」,這是7年來首次作出這種評價。歐盟統計局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歐元區15國經濟下滑1.5%,這是歐元區連續第三個季度出現負增長,表明歐元區經濟衰退程度進一步加深。
不過,根據最新調查研究結果,英國《金融時報》近期報道指,盡管金融危機令世界各大金融中心遭受重創,但倫敦和紐約證明了他們比實力相近的競爭對手更具適應性,二者依然高居世界金融中心排行榜前兩位。在這個3月份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行榜上,倫敦以781分高居榜首;紐約以13分之差屈居第2;新加坡687分排名第3,香港684分名列第4,蘇黎士659分和日內瓦638分排名第5、第6。
京滬排名未提升
另外一些城市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相對劇烈。東京和悉尼排名大幅下降,東京從第7退居第15,悉尼從第10降至第16位。一些原本在榜單內屬於「二線」的城市正在迎頭趕上--與東京和悉尼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加拿大溫哥華和蒙特利爾,分別上升5位,晉升至第25和第26。
令人矚目的上海和北京並未因為金融危機而大幅提升排名。亞太地區,上海排名第35,下滑1位;北京51,下跌4位;首次納入調查的台北、吉隆坡及曼谷,分別排名41、45和50;此外,漢城排名53,滑落5位。
滬建金融中心傾向「大國模式」
國際金融中心全球戰略性布局調整往往是與全球經濟重心轉移相一致。例如,工業革命後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紐約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崛起;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經濟重心逐步向亞太地區轉移,中國、印度、東盟、東北亞的突出表現,使新一輪國際金融中心布局戰略性調整將趨向於亞太地區。
「大國模式」基礎內需大
發展中國家由於金融發展相對滯後,其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一般而言更傾向於「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在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模式上大體有兩種:一是「大國模式」,即憑借足夠大的內需推動一個大而全的金融體系全面發展,比如紐約、倫敦和東京,其金融中心的形成依賴強大繁榮的經濟基礎,包括大規模的經濟腹地、快速增長的貿易量和內需。
另一種發展模式是「小國模式」,即專注於發展有專業優勢的金融業務,以此建立超越本國經濟實力的金融地位,如瑞士蘇黎世和新加坡。
大國模式以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為例。倫敦在18世紀初成為貿易中心,國內進口商品的80%和出口商品的70%都經過倫敦,後來40%的國際結算使用英鎊,英國的海外投資佔西方總投資額的一半,藉助英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倫敦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20世紀美國經濟在兩次大戰間的崛起,1929年美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佔比重由1913年的38%上升到48%,紐約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地位如日中天,擔負了向國際市場融通美元資金的角色,並以國際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等的繁榮,成為舉足輕重的國際金融中心。
新加坡採用「小國模式」
在小國模式方面,以新加坡為例,其經濟規模不大,但具有非常完善的司法制度,經濟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很高,在私人銀行業務、賬戶管理及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走在亞太區的前列。其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量和衍生金融工具日成交量可佔全球的7%。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上海顯然走的是「國家干預、政府主導」的「大國模式」。
世界格局驟變海嘯危機中各地「金融中心」提速撬動經濟力爭上游
4月29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在滬權威解讀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細則」……全球金融海嘯肆虐,內地各省市建設金融中心卻健步如飛。一方面,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入,關於重建世界金融新秩序和變革世界金融格局的革命性思潮,正在成為最炙手可熱的話題;另一方面,金融業作為撬動經濟發展的支點,正契合了內地新一輪的區域經濟發展大計。金融「危機」變為發展「契機」,而在這波金融中心建設熱潮的推動下,內地金融版圖的整體布局已具雛形。
近年來,在內地經濟轉軌和與世界經濟加速融合過程中,內地各經濟中心城市爭建金融中心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尤其是從1992年中共十四大將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正式確立為一項國家戰略以來,旋即拉開了建設金融中心的序幕。中國加入WTO以後,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天津、重慶、武漢、濟南、廣州等城市相繼提出建設金融中心的設想。據內地媒體的不完全統計,加上最近這輪金融中心建設「沖擊波」,截至目前,內地提出要建立國際、國內、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有多達90個。
而內地金融中心建設的整體布局也已初步顯現:上海、北京和深圳分別依託長三角、環渤海和珠三角三大經濟區;天津、廣州、杭州、南京、重慶、成都、西安等經濟中心城市對區域金融資源集聚的作用也在逐漸加強。
良好的地理位置,國家的支持,自身的不斷努力和發展等等條件,使得上海成為全球經濟中心變得可能。
7. 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是哪裡第二,第三的呢
2016年已經過去了,全球十大金融中心新鮮出爐,然而上海和北京都沒有擠進前十,上海(16),深圳(22)、北京(26)、青島(46)和大連(48)。
倫敦,以795的高分位居第一。
歐洲經濟體中,英國的發展還是很好的。英國本身就有著國際資本流通的優勢,尤其是隨著英國服務業和金融業的復甦,以及製造業和房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倫敦作為全球經濟和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斷得到鞏固。
紐約以僅落後倫敦一分,以794分排在第二位。紐約一直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紐約證券交易所擁有全球最大的上市公司市值,世界前五百強的企業中有73家位於紐約。
新加坡落後紐約42分,以752分排在第三位。
香港落後新加坡4分,以748分排在第四位。
東京落後香港14分,以734分排在第五位。在日本對外開放初期,東京還只是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到了20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日本的經濟、人口等逐漸向東京轉移,二戰時期東京的國家經濟中心功能進一步強化,並不斷發展成為世界經濟中心。
舊金山第六位
波士頓第七位
芝加哥第八位,支撐芝加哥發展的除了旅遊業還有鋼鐵工業、機械製造業、貿易等多個方面,作為後起之秀,芝加哥的經濟發展態勢很好,是美國中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
蘇黎世第九位
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第十位
8. 世界四大金融中心(城市)是
答案一:
法蘭克福號稱歐洲的金融中心,與紐約、東京、倫敦並列為世界四大金融中心。法蘭克福據說有銀行300多家其中外國大銀行100多家。歐中中央銀行也在法蘭克福。美茵河畔銀行大廈林立,有美茵河的曼哈頓之稱。
答案二:
來了香港看到大街小巷各種聽過沒聽過、見過沒見過的銀行、保險、證券,我才知道國際金融中心真不是亂蓋的。單是我用相機拍攝下來的銀行就有47家,其中包括中國大陸的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國際知名的花旗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另外一些我以前未曾聽說過的大新銀行、大華銀行、南洋商業銀行、星展銀行(之前在深圳見過,但至今仍不知道究竟是哪兒的)、永亨銀行,還有一些銀行更是讓我覺得很奇怪、很意外,如上海商業銀行,內地許多城市商業銀行都是當地政府將以往的農村信用社等中小型金融單位進行重組後產生的,一般僅限於當地業務,怎麼也開到香港來了呢?本來對金融法就不熟悉,香港的金融業就更是不明白了。還有一個叫做「廖創興銀行」的,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嗎?是香港本地的老字型大小嗎?好奇怪!
哦,對了,四大金融中心分別是:紐約、東京、香港和倫敦。
9. 對於上海進入全球金融中心三強,你有何看法
一.對於上海進入全球金融中心三強,我的看法就是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上海靠近海邊,所以說他發展出口貿易是很方便的,這對於它的經濟發展來說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再說了上海也是一個經濟大市,吸引了很多的金融大鱷在裡面投資,所以導致上海的經濟發展龐大。
四.我們國家就是這樣子,一旦有一個城市發展了起來之後,就會有很多人湧上這個城市在裡面投資工作創業,以及做其他的行業,所以說一旦繁榮的話就會越來越繁榮,像這種情況在我國是很常見的事情,就像廣州一樣,現在也是越來越繁榮,,再說了,上海是之前國家在幫助他發展發展迅速起來了後,人民群眾也聚集在那裡發展了,然後上海就擠進了全球金融中心三強了,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前期有國家在幫助它發展,後面他繁榮起來之後,很多人們就在那裡發展了。
10. 為何上海能進入全球金融中心三強
上海一直以來都是對外貿易的活躍窗口,也是世界的大港口。很多貨物都經由上海出口到國外,而且上海也是世界的中心,能夠進入全球金融中心三強是名符其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