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學業 > 歐元危機對國際金融的影響

歐元危機對國際金融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28 19:44:22

⑴ 關於歐元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的論文

近日,深圳發展銀行保理業務系統正式上線,引入科技手段支持該銀行的業務發展,應收賬款融資和管理領域。吉榮科恩斯塔姆,保理業務的國際聯合會,秘書長的貿易總額相比,保理業務在中國仍是非常小的,隨著中國市場的成熟,保理業務在中國將大有作為。

?數據顯示,我們的企業應收賬款總額約60000億元,約占總資產的30%左右,佔90%以上的企業數量的中小企業深應收賬款的風暴,其資產超過60%的值的應收款項。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業務的不確定性增加,整體的信貸風險增加,賣方回款的風險增加,企業應收賬款困境雪上加霜。

?在國內市場或者在國際貿易中,賣方和買方信貸及其他信貸結算後形成的應收賬款保理應收款項,賣方應收款聲稱轉讓給深圳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可以提供賣方融資,買方信用風險擔保,應收賬款收集和賬戶管理服務。

?深發展保理業務中心總經理林蕭指出,在目前的經濟將冷鏈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保理業務系統的全面啟動,以及銀行應收賬款的產品,幫助企業盤活審慎理財的原則應收賬款的管理,穩定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他認為,在全球金融海嘯的蔓延和影響的不斷深入,國內保理業務將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據報道,保理業務發生頻繁瑣碎量的更高的管理成本,傳統的手工台賬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業務的需求,這就需要功能性保理業務系統的支持。

⑵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對世界經濟有何影響

歐元危機被稱為自《羅馬條約》生效53年以來,歐盟所面臨的最大挑戰。隨之而來的,不僅有對歐元和歐元區的唱衰,而且有對歐盟政治的唱衰。從這個意義上講,歐元危機也是一場政治危機。歐盟要實現《里斯本條約》所規劃的發揮全球角色和影響力的宏偉目標,仍然路途漫漫。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實質是歐元危機。希臘不是冰島,它不僅是歐盟成員國,而且是歐元區國家,盡管其經濟規模在歐元區所佔比重並不大,但一旦破產,必然會波及歐元區其他財政狀況不佳國家,形成連鎖反應,對歐元區內部業已存在的經濟混亂狀態造成更為嚴重的沖擊,甚至會使號稱歐洲一體化象徵的歐元乃至歐元區有崩潰之虞。因此,歐盟破天荒推出最大規模救援行動,是要向外部發出一個強烈的信號:歐盟救助舉措並非只是針對希臘一國,更是針對歐元和歐元區其他國家。換句話說,這是一場歐盟根本輸不起的歐元保衛戰。相對於歐元危機對歐元區結構性矛盾以及對歐洲乃至全球經濟恢復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危機背後所潛藏的政治意涵及其對歐盟未來的政治影響則更加耐人尋味。首先,歐元危機再次凸顯並加深了歐盟主權國家聯盟的屬性。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歐盟的「國別化」與成員國的「歐洲化」同樣重要,成員國始終是歐盟政治的關鍵角色,這不僅體現在歐盟決策機制、對外政策和安全領域方面,也體現在其經濟領域中,國內因素制約和影響著成員國的歐盟政策。近年來,歐盟一體化雖在不斷深化,但也常常因內部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和所謂的「經濟愛國主義」為人詬病。作為經濟和貨幣聯盟象徵的歐元區,雖有統一的貨幣政策,卻沒有統一的財政政策,也缺乏各國間財政政策的協調能力和對成員國財政政策干預的權力,致使一些國家可以輕易突破《穩定與增長公約》限制,實施財政擴張政策以刺激經濟發展,最終釀成主權債務危機。而在歐洲主權危機爆發後,各國又因受困於國內因素的干擾,遲遲不願出手相助,以致主權債務危機不斷蔓延,並危及歐元和歐元區。其次,歐盟領導力量缺失現象更加突出。二戰以後歐洲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化,在於歐洲領導國家的不懈努力和推動,德國和法國則起到了「引擎」的作用。但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歐盟的不斷擴大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相互競爭的日趨激烈,特別是那些曾經視歐洲聯合為必要甚至是一種道德義務的老一代歐洲領導人被新一代領導人所取代,歐盟領導力量開始弱化了。歐洲聯合已經不再被看作是一項事業,而只是一個必要的談判平台,甚至是困難時期的替罪羊。法國曾經率先對「歐盟憲法」說「不」;而在此次歐洲對希臘主權債務救助行動中,德國也飽受批評。分析認為,盡管德國議會21日批准了歐盟的巨額救助機制,但已經錯過了危機處理的最佳窗口期。再次,歐盟未來發展將會具有更加強烈的不確定性。在國際金融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的打擊下,歐盟成員國之間、民眾之間和社會之間的失落感和不信任感在加劇,作為歐洲公民,歐洲人在享有歐盟成員國利益並對歐盟持歡迎立場的同時,懷疑論者也開始增加,特別是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之後更為明顯。歐洲援助國家希望對那些受援國家加強金融監管,實行嚴苛的財政政策,但那些接受經濟援助的國家卻不願意其經濟政策永遠受制於他國的干涉之下,其國民也不願意承受縮減收入和公共服務代價以換取經濟具有更大競爭力。希臘政府為獲得救助剛剛宣布新的財政預算計劃,便引發了全國性罷工活動,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這必然會對歐盟向心力和凝聚力造成嚴重傷害,給歐元區和歐盟發展帶來更多變數。最後,歐盟未來國際影響力遭到嚴重質疑。歐洲一體化的最終目的是要推進歐洲政治一體化,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如果說歐盟20世紀的主要目標在於內部經濟市場的整合,那麼其21世紀的目標則聚焦於在國際事務中扮演一個真正的全球角色。《里斯本條約》真正的含義就是要實現歐盟的這一遠大抱負:在世界上促進民主、法治、人權和自由的普世性和不可分割性;勾勒並追求共同的對外政策和行動,為在國際關系領域中達到高度合作而盡力;在對外行動的不同領域和政策之間追求一致原則。但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卻給歐盟的遠大抱負澆了一盆涼水。人們懷疑歐盟在其內部事務上尚且行動遲緩,反應遲鈍,又如何在國際事務中扮演領導角色?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會長理查德·哈斯就以題為《歐洲不再是世界主要力量》的文章對歐洲的未來下了註解。德國總理默克爾指出,歐元危機是歐洲自1990年以來,也許是自《羅馬條約》生效53年以來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伴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而來的,不僅有對歐元和歐元區的唱衰,而且有對歐盟政治的唱衰。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歐元危機不僅是經濟危機,更是一場政治危機,歐盟面臨的不僅是一場歐元保衛戰,更是一場歐盟保衛戰。歐盟要實現《里斯本條約》所規劃的發揮全球角色和影響力的宏偉目標,仍然路途漫漫。

⑶ 歐洲債務危機從國際金融角度給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哪幾方面

一是在不到半年時間內,人民幣已經因歐洲債務危機而對主要非美貨幣出現較大專幅度的升值。人屬民幣「被升值」還將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調整。
二是影響中國對歐洲國家出口。盡管中國對希獵、西斑牙等國的出口童不大,但由於人民幣升值幅度較大,中國出口到歐洲的產品價格競爭力將出現下降。此外,由於歐系貨幣貶值,歐盟對中國動出口將會增加,中國的貧易盈餘還可能會繼緣下滑。
三是隨著人民幣對非美貨幣升值,投機資本流入可能增加。現在人民幣對歐元和英鎊升值,歐元和英鎊投機資本流入同樣可以獲得人民幣升值的好處。因此防範熱錢的流入,要防範走弱貨幣如歐元和英鎊等資產的流入。
四是外匯儲備縮水問題。盡管不清楚歐元和英鎊資產在我國外匯資產中所佔比例有多高,但歐元和英鎊貶值,將使以美元計價的外匯儲備出現縮水
五是歐債危機影響全球經濟復甦進程,對中國的外需和宏觀經濟政策退出影響較大。歐債危機增加了全球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歐洲國家經濟恢復增長將面臨更大的挑戰。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外需短期內繼續承壓。

⑷ 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1.改變未來世界中的經濟格局,未來世界的經濟增長中,中國將越來越重要

2.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在國際金融方面的話語權將增多

3.各國都將會加強金融方面的監管,不會放任貪婪的投資家胡搞

4.金融危機讓一些一向是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國家轉型,包括中國,擴大內需越來越重要

5.美元的地位將會下降,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尋找可替代美元的貨幣來進行國際貿易。

由於金融危機向歐洲和新興金融市場持續蔓延,特別是隨著全球信貸渠道的乾涸,歐元區等許多國家銀行希望利用美聯儲貨幣互換工具獲得急需的美元,美元成為避險資產和應急資產,美國出於為後續向國際社會發債融資也極力穩定美元,這些因素有望支撐美元短期走強。然而美元近期的價格反轉並不能改變美元中長期的價值下跌趨勢,決定美元長期走向除了經濟基本面和美元策略外,還有三大根本性因素。
美元在全球貨幣儲備中的地位。盡管美元仍佔全球24%戰略儲備,佔11%世界貿易份額,然而全球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1995年到2008年第2季度,美元比重降至62.48%,歐元從8.54%大幅升至26.99%。

美元享有的鑄幣稅特權。在1977-2006年,鑄幣稅對經常項目逆差的覆蓋比率高達86.2%,美國絕大多數的經常項目逆差通過國際鑄幣稅得以「抵消」,這也解釋了巨額經常項目逆差和財政赤字為何沒有導致美元大幅快速貶值的原因。而在近兩年隨著美國經濟走軟,美國的國際鑄幣稅減少,使美元貶值逐步喪失了制動閥,國際鑄幣稅已無法挽救美元信心的危機,表現為美元的加速貶值。隨著近年來美國國際鑄幣稅的抵消能力的降低,美元趨向疲軟是大勢所趨。

美元走勢受制於日益嚴重的雙赤字。雙赤字始終是決定美元走勢的長期根本性因素。隨著美國大規模救市行動的展開,財政赤字持續擴大,美國負債率急劇上升,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日益失衡,主權違約風險加大,據統計,2008年聯邦赤字將達到創紀錄的4550億美元,2009年更會攀升至7500億美元,因此美元救市債的發出極有可能成為美元貶值的導火索。

綜合以上判斷,美元走勢的逆轉和幣值內在的不穩定性將引發全球金融市場新的動盪,加劇實體經濟惡化的風險。

金融大亂之金融大治。短期來看全球金融局勢岌岌可危,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在美國財政狀況日趨緊張的背景下,旨在緩解金融危機的救助政策將對旨在刺激經濟增長的長期政策產生「擠出作用」;而貨幣政策自2007年9月以來8次降息的效果也逐漸減弱,聯邦基準利率無力引導金融市場利率,再加上金融危機期貨幣乘數的杠桿收縮,消滅貨幣購買力的速度極快,貨幣政策也面臨失效。

然而從長期看,對國際金融秩序進行全面改革的時機因為這場危機的加深而提前成熟。亞歐首腦會議和即將召開的G20全球金融峰會,就是重建新體系的萌芽。可以預期,這些會議的召開將在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制約主導貨幣國家本幣擴張,建立多極化的國際貨幣體系與協調機制;以及平衡國際收支格局三個方面,對未來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和全球金融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為全球化向結構均衡發展創造條件。

但是必須認識到國際金融新秩序和金融貨幣體系的重塑是一個全球性的博弈過程,美國為了維持在全球國際金融體系中的獨霸地位,顯然不肯輕易將美元的發行權拱手轉讓,歐盟也正在尋求歐元勢力的上升,未來針對國際貨幣與金融體系的改革,金融制度的重大難題並非短期內能夠解決。

由於本輪世界經濟金融周期面臨的長期結構性問題已經累積了大量風險,當經濟危機對金融危機的「反沖擊」時,很可能使全球經濟步入一個時間為3~5年含有兩次衰退的「W」型調整期。

金融大動盪需要金融大治理。結構性失衡問題不僅是全球金融體系也是中國自身所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中國如何因勢利導借這次金融危機參與重塑國際金融貨幣體系格局?中國需要採取怎樣的金融改革戰略?如何完善現行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面對未來全球金融危機不斷深化調整和中國發展轉型的趨勢,中國要有長期的准備,僅僅為了應對危機和經濟下滑頻繁地動用貨幣財政政策是不夠的(我國利率下調空間已經不大,財政赤字逐月擴大9月份 732億元人民幣,為8月份的3.89倍),應該轉向更為堅決的結構性治理模式,將內部失衡與外部失衡問題的解決統一起來,從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的高度,將「促進發展轉型,深化金融改革與維護金融安全」通盤考慮,思考全方位金融發展與穩定的總架構.
.

⑸ 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2007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在年以來沒有出現任何緩和的跡象。美國部分金融機構經營陷入困境的局面,直接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動盪,次貸危機向全球范圍內擴散的速度也開始加快。為了緩解市場危機,一些國家央行通過注資、降息等手段向金融系統緊急注入流動性,一場全球范圍的救贖行動正在上演。在這一背景下,此次危機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關於「次貸」形成的背景、表現和原因、損失及影響,以及一些國家應對危機的政策干預和效果評價等問題,成了一個全球性的熱點話題。美國次貸危機是指由於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借款人違約增加,進而影響與次貸有關的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導致的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和流動性危機。在這一危機中,高度市場化的金融系統相互銜接產生了特殊的風險傳導路徑,即低利率環境下的快速信貸擴張,加上獨特的利率結構設計使得次貸市場在房價下跌和持續加息後出現償付危機,按揭貸款的證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發展,加大了與次貸有關的金融資產價格下跌風險的傳染性與沖擊力,而金融市場國際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深化又加快了金融動盪從一國向另一國傳遞的速度。在信貸市場發生流動性緊縮的情況下,次貸危機最終演變成了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波。與傳統金融危機不同的是,次貸危機中風險的承擔者是全球化的,所造成的損失是不確定的。次貸的證券化分布以及證券化過程中的流動性問題,使得經濟金融發展中最擔心的不確定性通過次貸危機集中體現出來。也正是由於上述不確定性造成了次貸損失的難以計量和對市場的巨大沖擊。既然如此,那麼次貸危機會對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發展中經濟體產生怎樣的影響呢?有哪些有用的啟示呢?由於我國仍然存在一定的資本管制,次貸危機通過金融渠道對中國經濟的穩定與健康的直接影響比較有限,對中國經濟的短期直接影響總體上不會太大。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與美國、全球經濟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因此,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長期發展中的間接影響不可低估。(一)直接影響:比較有限1、國內金融機構損失有限國內一些金融機構購買了部分涉及次貸的金融產品。由於我國國內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從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較嚴格,這些銀行的投資規模並不大。雖然還沒有明確的虧損數據,但這些銀行的管理層普遍表示,由於涉及次貸的資金金額比重較小,帶來的損失對公司整體運營而言,影響輕微,少量的損失也在銀行可承受的范圍內。2、國內金融市場動盪加劇隨著國內外金融市場聯動性的不斷增強,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的持續動盪,必將對我國國內金融市場產生消極的傳導作用。一方面,會直接加劇國內金融市場的動盪;另一方面,外部市場的持續動盪會從心理層面影響經濟主體對中國市場的長期預期。以2008年年初為例,部分國際知名大型金融機構不斷暴露的次貸巨虧引發了一輪全球性的股災。1月份,全球股市有5.2萬億美元市值被蒸發,其中,發達國家市場跌幅為7.83%,新興市場平均跌幅為12.44%,中國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持續動盪所導致的不確定性會影響到市場的資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場與內地市場的互動關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場的持續動盪很可能對內地市場形成實質性的壓力。在直接融資比例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國內金融市場的動盪很可能會引起國內資產價格的調整,從而進一步影響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二)間接影響:不可低估1、出口增長可能放緩在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從經濟總量上看,出口在GDP中的比重不斷升高,2006年超過1/3,2007年雖然增速有所回落,仍增長了25.7%。從就業上看,外貿領域企業的就業人數超過8000萬人,其中,加工貿易領域就業近4000萬人。2001年以來,在所有的對外出口中,中國對美國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21%以上,出口增長速度也很快。由於外貿對目前中國經濟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國又是中國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之一,因而美國經濟放緩和全球信貸緊縮,將使我國整體外部環境趨緊。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經濟增長存在較大的下行風險,消費者信心快速下滑。盡管中國出口結構的升級和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美國需求變化對出口的影響,但事實上,中國出口增速從未與美國經濟增長脫節。只要美國經濟出現衰退,中國出口就有可能明顯放緩。2007年第四季度的數據也顯示,中國的出口增速較前三個季度下降了6個百分點,低於全年的平均水平。因此,次貸危機可能會對我國未來的出口產生不利的影響,而對出口的影響一方面會直接作用於我國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會通過減少出口導向型企業的投資需求而最終作用於整個宏觀經濟。2、貨幣政策面臨兩難抉擇全球經濟的復雜多變,嚴峻挑戰著我國的貨幣政策。一方面,美歐等主要經濟體開始出現信貸萎縮、企業獲利下降等現象,經濟增長放緩、甚至出現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產、股票等價格震盪加劇,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市場糧食、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全球通貨膨脹壓力加大。所以,我國不但要面對美國降息的壓力,而且要應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這些都使貨幣政策面臨兩難的抉擇。3、國際收支不平衡可能加劇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運行的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上升。一方面,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凈流入規模加大。隨著次貸危機的不斷惡化,美國可能採取放鬆銀根、財政補貼等多種方式來防止經濟衰退,而這些政策可能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加劇全球的流動性問題,國際資本可能加速流向我國尋找避風港。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市場的持續動盪、保守勢力的抬頭、我國企業自身競爭力不足等因素可能會對我國的資本流出產生影響,導致資本凈流入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加劇我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另一方面,由於發達國家的金融優勢,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可能向發展中國家轉嫁。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境外市場的動盪可能會影響到跨境資金流動的規模和速度,加大資金調節的難度,而且一旦出現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可能會加大我國國際收支波動的風險。4、人民幣升值預期可能加大在美國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可能會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來應對次貸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這些都可能加劇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一方面,在美國採取寬松貨幣政策同時,中國趨緊的貨幣政策會加大人民幣的升值壓力。近幾年,在國際收支不平衡和流動性偏多的情況下,為了緩解國際游資投機人民幣的壓力,我國央行傾向於把人民幣存款利率與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離。自次貸危機爆發後,美國為應對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採取了減息等貨幣政策措施。1月22日、1月30日和3月18日,美聯儲分別宣布,降低聯邦基金利率75個、50個和75個基點,減息幅度非常大。目前,中美利差已經形成了倒掛。如果中美貨幣政策繼續反向而行,擴大的利差將增大熱錢流入的動力,人民幣將面臨更大的升值壓力,央行的對沖也將變得更加困難。另一方面,弱勢美元政策在不斷向全球輸出流動性的同時,會直接影響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的貶值。自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至2007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13.31%,對歐元匯率累計貶值6.12%,對日元匯率累計升值14.04%。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對大部分非美元貨幣貶值的結構性差異一直伴隨著匯改,並在最近幾個月的國際金融震盪中更趨明顯。在這種情況下,非美元貨幣地區對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要求可能會加大,不對稱的匯率結構體系給人民幣升值帶來新的壓力。5、境外投資風險加大從企業「走出去」的角度看,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影響可以分為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有利的是,次貸危機有助於我國金融機構繞過市場准入門檻和並購壁壘,以相對合理的成本擴大在美國的金融投資,通過收購、參股和注資等手段加快實現國際化布局,在努力提升自身發展水平的同時為「走出去」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不利的是,目前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和貨幣緊縮,無疑加大我國企業走出去的融資風險和投資經營風險。而且,隨著次貸危機的不斷深入,投資者的風險厭惡和離場情緒會引起更高等級的抵押支持證券的定價重估,從而危及境內金融機構海外投資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目前,次貸危機還沒有結束,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有待作進一步的分析和觀察。然而,可以明確的是,在現階段必須高度重視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進一步影響,防止外部環境惡化作用於國內整體經濟運行。尤其是要重視觀察前期宏觀調控政策的累積效應,結合外圍和內部情況的變化適時作出靈活反應,熨平經濟波動,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⑹ 2.結合歐債,如何看待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歐洲經濟

法國總統薩科齊日前表示,最近一次歐盟峰會達成的有關建立財政聯盟的決定提供了建立一個全新歐洲的機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認為,全新歐洲意味著「歐元區歐洲」,「共同的經濟政策、共同的預算及共同的財政政策將成為關鍵詞」。這是歐盟為醫治歐債危機開出的新「葯方」,但從市場近日的反應來看,歐債危機依然是近憂未消,遠慮猶存。

令各界疑慮的是,這個「歐元區歐洲」唯獨少了英國的身影。由於英國堅持說「不」,法德關於修改歐盟《里斯本條約》的初衷告吹。歐盟其他26國只能計劃於2012年3月簽署一項新的政府間條約,協議中的財政法規將納入成員國法律,以便實施更加嚴格的財政紀律和監管以及更完善的自動制裁機制。

應該說,這是歐盟朝著更緊密的財政一體化邁出的新步伐,但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全面財政聯盟。歐洲經濟界則普遍認為,實現真正的財政聯盟才是解決歐債危機的根本之道。英國《金融時報》就一針見血地評論說,「歐盟峰會錯失良機」。

事實上,此次歐盟峰會「成果」也未能得到市場的積極響應,恐慌情緒並未消退,歐債危機警報仍在作響。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表示,歐盟領導人未能在峰會中就解決歐元區債務危機達成全面的切實舉措,這將加大歐元區國家短期內評級遭下調的壓力。穆迪也表示,將在明年一季度重審歐盟債券評級,並稱雖然上周歐盟達成共識,但是在應對地區債務危機方面缺乏新的解決方案。從目前的種種跡象看,一般估計其重審結果恐怕是「凶多吉少」。

受上述因素影響,在歐盟峰會結束後的第一個交易日,歐洲股市即遭遇大幅下跌,歐洲斯托克600指數收跌1.9%,至236.05點。歐洲三大股指方面,英國《金融時報》100指數報跌1.83%,德國DAX30指數跌3.36%,法國CAC40指數收跌2.61%。其中,銀行股更是直線暴跌,德國商業銀行跌7.8%,荷蘭國際集團跌8.1%,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法國興業銀行、法國巴黎銀行跌幅均在5%左右。13日,法國CAC40指數、德國DAX30指數繼續下挫,英國《金融時報》100指數略有回升,但近期走勢並不看好。

匯市方面,歐元兌美元匯率一度跌至兩個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在債券市場上,西班牙和義大利國債收益率再度走高,西班牙10年期國債收益率12日曾短暫回到6%的高位,而義大利10年期國債收益率則再次突破6.5%,均為不可持續的危險水平。

由此可見,歐盟峰會「成果」並未緩解市場對歐債危機惡化的擔憂。另外,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近期聲稱,歐洲央行在二級市場上購買重債國家的主權債券並非不受限制,他的此番表態對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發行債券顯然是不利的。穆迪和標准普爾也均對歐盟整體的主權信用評級發出了降級警告,導致歐洲國家面臨更高的借貸成本。而一旦救援工具的主要出資國德國和法國喪失「AAA」評級,這對歐債危機乃至歐元的負面影響將是致命性的。

至於歐盟峰會通過的財政新條約,也並非板上釘釘。除歐元區17國外,其餘9個歐盟成員國政府仍需和各自議會商議後才能正式作出決定。而且,新條約也只是政府間條約,並非歐盟法律。因此,如何監督成員國不折不扣地真正執行條約的各項財政紀律和規定才是關鍵。

⑺ 歐債危機會帶來怎樣的嚴重後果

歐豬債務國和歐盟債權國之間的利益沖突將拖垮歐元
近來,希臘三大政黨組閣均告失敗,希臘深陷政治經濟僵局,另外,西班牙等主權債務國家也接二連三的爆發反對政府財政緊縮的大遊行,這使得化解歐債危機的前景變得撲朔迷離。於是,歐洲股市、債市和歐元都受到嚴重拖累。面對日趨緊張的歐債危機形勢,歐洲央行官員近日也已毫不避諱地公開談論希臘退出歐元區可能。這使得希臘、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的國債收益率迅速上升,再次導致他們借債的成本不斷增加。為何引發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一些小國(人稱PIGS,即蠢豬五國)會改變整個歐元區的命運、乃至世界經濟復甦的步伐?實際上這和歐元這種超主權貨幣機制中存在的天然缺陷是密切不可分的。我們把這種天然缺陷稱為新三元悖論。
事實上,歐元之父蒙代爾和研究危機問題的諾獎獲得者克魯格曼,很早就提出過導致一個主權國家貨幣制度崩潰的三元悖論假說。他們認為,當一個國家不斷超發本國的貨幣去彌補財政赤字的資金缺口,而同時又要刻意維護匯率制度的穩定(出於抗通脹、降低匯率風險等目的),那麼,一旦這個國家讓資本賬戶對外開放的時候,這個國家就不可能倖免貨幣危機造成的悲劇!今天歐豬五國的問題性質,雖然不同於昔日經濟大師們所揭示的那樣,但卻出現了性質類同的新三元悖論特徵:
首先,匯率機制的缺陷。歐元區至今為止還處於一個整體貨幣齊步走的狀態(即使用一個歐元),那麼,不管希臘、義大利、西班牙等經濟基本面出現了怎樣的惡化,歐元都無法按照這些個別的成員國的基本面惡化來進行充分的調整:於是,從這些持有歐元的債務重災國的基本面情況看,歐元今天應該大幅貶值以提高這些重災區的國際競爭力。但是遺憾的是,歐元調整並不充分,而且即使未來調整得體,希臘等國經濟復甦能力還是十分有限,因為在他們的經濟結構中,依賴出口的比重十分有限,而起著頂樑柱作用的旅遊業,又受到歐美經濟的疲軟影響而被嚴重拖累,事實上,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歐元曾屢屢下挫,就反映了市場這種憂患的情緒!但是,從歐元區整體經濟基本面看,歐元不應該貶值的那麼厲害。因為歐元區的火車頭德國依靠自己出口的競爭力依然保持著穩健的增長,其各項經濟指標曾一度在發達國家陣營中表現得非常良好。這也是我們常常看到,歐元的貶值是間歇式的,貶值以後常常會因為德國經濟指標的強勁而迅速得以反彈。所以,大量對沖基金就是利用歐元機制這個變化不確定的矛盾體(問題的性質相當於傳統危機理論中所描述的一個不可持續的固定匯率制度),並藉助自己國家信用評級機構的話語權,選好 投機時機(往往是希臘等債務國家出現負面材料的時候),通過啟動做空戰略,成功地在歐洲市場獲得了大量的不義之財,而把歐元和由此支撐的歐洲經濟推向了深淵。
其次,宏觀調控機制的缺陷。歐洲央行執行的統一的、獨立的貨幣政策,即盯住通脹率的貨幣政策;而財政政策又缺乏有效的收入再分配機制(救市機制)。於是,在經濟平穩期,單一貨幣政策原則對提升歐元的信譽和國際地位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而當年歐豬五國的財政擴張來維持高福利的格局不僅沒有受到任何的挑戰,反而在歐洲市場充裕的流動性的狀態下進一步加大了這些國家的財政赤字的規模。但是,當債務危機爆發後,歐洲央行沒有能夠像美聯儲那樣,及時採取向希臘的債務國家注入必要的流動性,以降低他們日益惡化的債務負擔,而繼續保持常態下的維護歐元穩定的貨幣政策,這就使得希臘等國在失去了財政政策手段自救的情況下,又失去了貨幣政策自救的手段。另外,歐洲缺乏財政自律和財政協調的內在機制,即債權國家的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難以形成共識將本國納稅人的資金及時投入到救援其他國家的債務減免活動中,而債務國家的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又難以接受改變自己生存方式的財政縮減政策,從而導致了市場恐慌情緒變得越來越濃烈,而隨之而來的資產組合調整又往往呈現出過度反應的特徵。這相當於傳統危機理論中所指出的抗衡市場投機力量所需要的外匯儲備不足的性質一樣,歐元資產大甩賣的羊群效應也會同樣讓歐洲政府的救助能力相形見拙。
最後,有效管理機制的缺陷。龐大的國際金融市場形成的不受限制的做空歐元的強大力量,會加劇歐元危機的程度,甚至會引起歐洲金融業對流動性需求的恐慌情緒,這又會進一步惡化需要通過市場正常融資來解決債務負擔的希臘融資環境,從而迅速形成希臘問題拖累歐元的惡性循環的結果。但是,如果歐美政府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能夠形成強大的監管力量,有效地去阻礙市場做空的力量,那麼,歐元危機所造成的惡性循化狀況就會收斂。此時配合行之有效的援助計劃,希臘問題和歐元危機就會逐步減輕。這也是最近歐盟輪值主席法國總統薩克齊極力主張對跨境交易的資產受益實行嚴格的資產交易稅的最大理由之一!
總之,貨幣齊步走的缺陷(各國貨幣綁在一起)、盯住通脹的單一貨幣原則(僵硬的貨幣政策)和缺乏自律的各國財政支出,以及自由放任的金融市場交易等,這三個元素,如果同時合在一起產生作用,那麼,歐洲股市大跌、歐元下挫的格局,今後還會隨著各種意想不到的負面材料的浮出(希臘問題以後,可能爆發西班牙問題、義大利問題等)而屢屢發生!換句話說,只要歐元區不能努力去克服其中一個缺陷,那麼,歐元必定陷入上述的新三元悖論的陷阱希臘等國的債務問題和歐元危機乃至歐洲經濟的疲軟格局就會繼續捆綁在一起,惡性循環地發展下去。越拖到後面的改革,成本就越大,拖到最後,總有一天,任何再大的援助計劃都對這一缺陷的修復無能為力!
事實上,歐元區今天沒有退出機制,是造成債務國家至今為止還在上演道德風險鬧劇的最大原因。盡管希臘等債務重災國的退出,不僅會對出口依賴的德國經濟而言今後會造成國際競爭力下滑的風險,而且,短期內也可能會產生市場恐慌所帶來的擠兌行為。但是,如果沒有一種長效的貨幣懲罰機制(比如,讓希臘退出歐元,然後建立希臘新幣對歐元貶值後的固定匯率制度;或者實施特別的財政自律制度,當然這樣做很有可能會受到本國社會的強大反對),是很難讓這群在保護傘下生活的問題兒產生很強大的內在自製力,去盡力化解日益嚴重的債務危機的風險。
不管怎樣,我們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中國宏觀經濟未來也會因為歐洲形勢的迅速惡化而面臨如下的嚴峻挑戰:1. 匯率波動的挑戰。美元大漲、歐元震盪所帶來的換匯成本和匯率風險上升的格局。2. 游資沖擊的挑戰。國際資本在構建他們新的資產組合過程中,會增加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中高收益投資比例。這對中國外匯市場、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甚至大宗商品所構成的要素市場價格穩定都會帶來很大的沖擊。3. 財富縮水的挑戰。歐美經濟的不明朗,全球金融市場的價格波動也會嚴重影響到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調整和其價值的穩定維護。

⑻ 世界金融危機對世界銀行業尤其是歐洲銀行業的影響

世界金融危機,你是指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那次么?
歐洲銀行業因持有大量美國華爾街的有毒資產而深受其累,傳統上,歐洲銀行業以穩健著稱。但08年以來,受美國金融業發展模式影響,在國際市場上活躍的歐洲大型銀行紛紛提高了財務杠桿率(據歐洲政策研究中心統計,歐元區10家最大銀行杠桿率平均為33倍),大量投資於住房抵押貸款以及相關衍生品,博取高收益。
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後,歐洲銀行也遭受巨大損失。據統計,截至08年8月末,歐洲銀行共提取次貸相關減計和損失2273億美元,約佔全球金融機構減計總額的一半,且損失主要集中在歐盟區內的大型銀行。而且,禍不單行,據當時報道,歐洲最大的30家金融機構在未來幾個月內將有1萬億余美元的債務到期,面臨嚴重的再融資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對金融機構償付能力、流動性狀況喪失信心,特別是當政府為維護穩定向金融機構注資時,現有股東權益將嚴重受損,為此,大量拋售金融機構股票,並帶動歐洲各國股市大幅下跌。再加之危機發生時,歐洲各國單獨應對效果不佳,從而使歐元區經濟基本層面迅速惡化,在全球去杠桿化過程中,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暗淡。
如果是歐債危機對歐洲銀行業的影響的話,由於歐洲各國銀行都有相互持有主權債務的習慣,據IMF的統計,截至2011年3月底,除希臘本國銀行外,德國銀行持有希臘國債總額達141億美元,法國銀行持有134億美元。所以,希臘等國債券發生違約風險,這些債券的價值將貶值,持有這些債券風險的上升必然會帶給歐洲銀行補充資本金的較大壓力,這將可能導致歐洲銀行業面臨流動性全面收緊或流動性危機,甚至引發歐洲銀行的嚴重虧損。如果未來歐洲國家主要是德國和法國的銀行無法吸納可能由希臘、葡萄牙及愛爾蘭等國債務危機所帶來的潛在損失,勢必還會遭遇穆迪等評級機構的評級持續下調風險,債務危機就會從歐元區外圍國家向歐元區核心國家擴散,從而大大打擊全球投資者對歐洲銀行的投資信心。
所以,歐債危機會使至今使由於07年金融危機而尚未恢復元氣的歐洲銀行業雪上加霜,進一步加劇歐洲銀行業危機,一旦歐洲銀行業危機爆發,將有可能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產生一種「多米諾效應」,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震盪,危及歐債危機的解決及歐洲經濟復甦。從而形成政府債務與金融部門之間形成負面反饋循環。

⑼ 金融危機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前季度外貿繼續快速增長
2008年前3季度,盡管受到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國際能源資源價格上漲和國內生產成本大幅升高,中小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等不利因素影響,中國對外貿易加快結構調整,仍然實現了持續和快速增長。主要特點是:
1.出口增速回落,進口增長加快,外貿順差減少。前3季度商品進出口總值為19671.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2%。其中出口第1季度出口增長30.3%,第2和第3季度增速回落。前3季度總計出口10740.6億美元,增長22.3%,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8個百分點。進口增長自年初開始加速,總計進口8930.7億美元,增長29.0%,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9.9個百分點。外貿順差1809.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
2.機電產品出口增長較快,能源資源進口量增價漲。前3季度中國第一大類出口商品機電產品出口6170.0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0%。受經營成本升高和需求疲軟的影響,傳統大宗商品中的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僅增長1.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1.2個百分點。其他大宗商品出口增長速度均有所回落。進口商品中增長最快的仍然是能源資源類商品。原油進口量比上年同期增長8.8%,金額增長85.5%;鐵礦砂進口量增長22.0%,金額增長116.0%;大豆進口量增長32.3%,金額增長137.4%。
3.一般貿易保持強勁增長,加工貿易增速繼續回落。前3季度中國一般貿易繼續強勁增長,進出口總值達到9565.7億美元,增長35.9%。其中,出口5007.8億美元,增長26.9%;進口4557.9億美元,增速高達47.3%,比去年同期加快22.7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增長進一步趨緩,進出口總值8034.0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8%。其中,出口增長15.6%;進增長10.7%。
4.對美出口增速大幅放緩,對新興市場出口增長較快。前3季度中國對發達市場出口增長放緩。對歐盟出口2204.7億美元,增長25.6%,對美國出口1891.3億美元,增長11.2%,對日本出口858.5億美元,增長16.0%。與一些新興經濟體雙邊貿易繼續快速增長,例如對印度出口增長了43.1%,對韓國出口增長了28.4%,對巴西出口增長了90.2%。
二、全年出口增幅可能低於20%
當前金融危機正在向實體經濟蔓延。由於個人消費開支和出口增長低於預期,美國第2季度GDP增長率已經由此前的3.3%修正至2.8%。一些研究機構預測第3、4季度美國的個人消費將出現負增長,相應地美國經濟將至少步入溫和負增長。歐元區和日本第2季度已經陷入負增長。發展中國家以及新興經濟體增長也都開始放慢。第4季度主要發達國家進口量可能萎縮,全球商品貿易也將顯著放緩。因為金融危機,部分地區和企業出現支付困難。中國進出口企業已經明顯感受到出口新訂單減少和支付風險的增大。
國際市場主要初級產品的期貨價格從7月份開始回落。近期金融市場的混亂和對未來全球經濟下滑的擔心,進一步擠壓了期貨價格虛高成分。但是以美元計價的初級商品價格目前仍處於歷史高位,同時也不排除由於投機因素大幅波動的可能性。中國國內通脹率仍不算低,出口產業將繼續受到成本上漲困擾。
自匯率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已超過20%,對歐元和日元升值也都在8%以上。近期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與美、歐、日等主要發達經濟體採取措施穩定金融市場,匯率大幅波動受到一定抑制有關。這暫時緩解了人民幣快速升值給出口企業帶來的困難。
綜合上述因素,預計第4季度中國出口增長將進一步放緩,全年出口增速可能回落至20%以下。
三、2009年外貿形勢很不樂觀
第一,世界經濟將陷入低迷,不排除危機加深可能
盡管各國政府正採取協調行動築起防波堤,使得這場金融海嘯還不至於引起1929年那樣的大蕭條,但是市場信心的恢復、體制和結構問題的解決預計將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樂觀地估計,發達國家經濟至少要等到2009年下半年,甚至更晚時候才能開始復甦。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受金融危機影響的程度還難以確定。整個世界經濟將進入一段較長的低迷時期。目前美國房地產市場還沒有顯現出整體回暖跡象,次級貸款問題仍有可能惡化,使更多金融機構的不良信貸浮出水面。因此,不排除金融危機加深的可能性。
第二,初級產品價格將繼續處於高位並劇烈振盪
如果初級產品價格能夠回落至較低水平,對於減輕廣大進口國成本負擔,刺激經濟回升顯然是利好消息。但是,導致近年來能源、資源類商品價格飆升的主要因素——來自新興市場的龐大需求,以及美國生物能源政策等並沒有改變。而能源、資源類商品供給受到開采難度增大、生產國投入不足、以及農業生產耕地面積減少的制約,供給量的增長並非易事。為了維持高價,近日OPEC已醞釀調減全球石油產量。各國為拯救金融市場而注入的大量流動性,對美元等貨幣幣值下跌的擔心,將使得更多國際游資把大宗商品期貨作為保值避險工具。這些因素都將加劇國際商品市場上的價格波動。
第三,多哈回合前景暗淡,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增大
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隻影響部分市場不同,這次美歐等發達經濟體陷入金融危機,影響到了全球貿易的穩定運行。7月份多哈回合談判破裂後,雖然許多成員,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希望重啟談判,但是一些根本分歧短期內很難彌合。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多哈回合取得突破的前景看上去更加黯淡。不僅如此,貿易量萎縮和失業率的上升,還將使一些國家和地區轉而採取更為保守的貿易政策,全球范圍的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增大。
總體看來,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主要貿易夥伴經濟下滑、進口需求銳減、國際商品市場價格大幅波動、主要貨幣可能出現的貶值,都將進一步波及中國。預計2009年外貿形勢應很不樂觀。進口和出口增長都將回落。
四、中國應對沖擊有一定空間
中國對外貿易已經連續七年實現較快增長。近幾年政府大幅調整外經貿政策,包括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已經讓企業提前適應在趨緊的環境下生存發展。許多地方和企業都積極轉變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加快技術進步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開拓新興市場,並且取得了積極成效。少數僅靠低價競爭的企業被淘汰,具有一定技術、品牌和客戶渠道優勢的企業則獲得了更大發展。大部分出口商品賣價有所提高。應當說,中國出口產業總體競爭力仍然是比較強的,低成本優勢並沒有失去。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下滑將催生新一輪國際產業調整。對於中國進出口企業來講,既面臨很大的挑戰,但是也可能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2009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動能依然充足。國民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基本面是健康的。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調整和優化結構,統籌城鄉發展將帶來巨大和長期的投資與消費需求。依託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堅實物質基礎,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積極和有效地擴大內需,將支撐並推動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中國政府近日已經決定提高服裝、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高附加值機電產品出口退稅率,未來在支持優勢企業和產品出口方面還有相當可操作空間。各地方、部門將加大對進出口企業信貸支持,加快出口退稅進度,鼓勵和幫助企業克服困難,開發適銷對路產品,拓展新的市場。同時,中國外匯儲備充足,將繼續積極擴大進口,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這有利於改善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關系,減輕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中國投資環境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增長潛力很大,迄今為止外商對中國直接投資熱情不減。所以,從中長期看,中國外貿發展前景依然十分光明。

⑽ 歐元啟動對現行國際金融體系,歐元區國家本身有何影響

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金融秩序受到巨大沖擊,日元大幅貶值,回俄羅斯、巴西相繼陷入答金融混亂,並波及歐美主要發達國家,想必對歐元區國家本身也會遭到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在這一背景下,歐元的啟動必將改變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格局,給國家本身造成動盪不安!今日匯通網資訊顯示歐元反彈的空間還在受限!匯價將維持下行趨勢!

閱讀全文

與歐元危機對國際金融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