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中的「瓶頸」指代什麼
所謂瓶頸,就是實指瓶子內部狹窄的腔體、狹窄的通道,比喻為「卡脖子地段」。經濟發展的瓶頸,意為制約經濟發展的要害因素、制約因素。地區經濟有地區經濟的發展瓶頸,行業發展有行業發展的制約瓶頸,並且,不同的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的制約瓶頸,舊的瓶頸制約因素被突破之後,就會獲得一個階段性的成功,進入一個新的境界,但還會出現和面臨新的制約因素、新的發展瓶頸。
以下文字為分析制約我國近年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
有資料表明,中國近年已有多個產業出現了產能過剩,包括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設備、電解鋁、造船、大豆壓榨等,這是國務院重點「點名」認定為重復建設與產能過剩問題最為嚴重的行業,它們基本都是重工業。2008年我國粗鋼產能6.6億噸,需求僅5億噸左右,約四分之一的鋼鐵及製成品依賴國際市場;水泥產能18.7億噸,市場需求僅為16億噸;平板玻璃產能6.5億重箱,產量5.74億重箱;電解鋁產能為1800萬噸,產能利用率僅為73.2%;造船能力為6600萬載重噸,2008年國內消費量僅為1000萬載重噸左右,70%以上產量靠出口。在產能已經過剩情況下各地還在這些領域繼續投資。
除了國務院「點名」的產能過剩的產業外,事實上汽車、家電、服裝、傢具、玩具、白酒、飲料以及其他眾多的日用消費品行業也早已呈現了產能過剩。因此,產能過剩不只是此次金融危機獨有的現象。
對於產能過剩,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一方面,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尤其是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走到產能過剩這一步。在經濟相對落後的時候,一般不會出現產能過剩,受資本積累等經濟發展因素的制約,經濟甚至可能出現「短缺」,但最終表現的不是短缺,而是靠提高價格來抑制較高的需求,從而令供求關系平衡,此時如果存在高儲蓄率可望得到高增長率,但是,當經濟進入成熟期,更多地表現出「過剩經濟」,這是受需求的約束。
另一方面,產能過剩也反映了中國特有的問題,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本不該出現如此嚴重的產能過剩,但它卻發生了。產能過剩暴露了中國經濟所遭遇到的如下幾個發展瓶頸。中國轉型時期的特殊體制(政府控制較多資源且急於發展)與經濟發展瓶頸的沖突必然導致產能過剩。
第一個瓶頸是技術。這些過剩產能的投資為什麼投資於已經過剩的產業,而不投資沒有過剩的產業,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受技術的限制,那些沒有過剩甚至還沒有開發出來的產業可能需要更高的技術,而這是投資者尚不掌握的,尤其是規模小的企業它們受到的技術限制更強。如果在技術上有開發新產業的能力,誰也不願意投資於過剩產業。
第二個瓶頸是有效率的資金。所謂有效率的資金(簡稱有效資金)是指考慮市場前景和成本-收益比較的投資資金,通俗點說,就是考慮投資是否能賺錢的資金,這種資金計算投資風險,盡管也冒風險,但是屬於審慎的冒險,並且在投資中盡量節省成本。目前的中國經濟中,不缺少投資資金,但缺少有效率的投資資金。現行體制下的投資資金有兩種,一種是政府投資,它對投資效率顧及的較少,其投資論證大多是為了應付審批,這種投資很可能被地方政府的政績目標和腐敗等因素所支配,很多地方政府投資都屬於缺乏效率的資金。
另一種投資資金是民營資金。民營資金肯定是考慮投資效率的,因此,從主觀上說屬於有效資金,但是,客觀上它也可能成為無效率投資,有幾個因素導致這一結果,如小民營投資者投資的盲目性令其在不太了解或沒有很好評估市場前景的情況下投資;行業內存在大量低生產率企業,它們受技術限制無法投資更高技術的產業,這刺激了具有相對的技術和成本優勢的民營資金投資於該行業,令該行業形成產能過剩,而原有的低生產率企業就成了即將被淘汰的無效投資。民營投資往往是因為技術水平和資金規模的限制才淪為無效投資的,但有相當數量的民營資金還是屬於有效資金,它代表中國經濟的未來。有效率的資金一般不會產生產能過剩。
第三個瓶頸是人才或人力資本。過去,某些城市新建的開發區招來的高新技術企業就曾發生雇不到合格工人和職員的情況,這就是遭遇到了人才瓶頸。其實經濟發展所需的人才包括專業技術人員、技術工人、管理人員和企業家,這些人才缺乏或部分缺乏都將制約經濟發展及其速度。這與前述的技術瓶頸是連在一起的,所謂技術瓶頸實際上就是經濟發展所需的高層次的技術還沒被人所掌握,而掌握了這種技術的人就成了專業技術人員或技術工人。
第四個瓶頸是需求。在一個已經供給過剩的市場上,需求瓶頸來自於「飽和需求」,盡管主流的西方經濟學不承認這個概念,但它是客觀存在的。在不成熟或沒有絕對過剩的市場上,可能是收入水平和分配狀況導致需求瓶頸。然而,需求瓶頸不是絕對的,在經濟國際化或全球化情況下,可以靠出口替代國內需求。因此,需求只是一個或然性的瓶頸。
上述四個方面是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從反面看,它們則是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因素或促進經濟發展的因素,如果具備了上述四個因素就可以形成經濟發展,至少可以形成經濟增長。前三個因素(技術、有效資金、人才)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供給,最後一個因素是需求,供給與需求組合產生了行業市場。其實所謂的經濟發展或經濟增長無非就是原有行業的擴張、升級(產品的更新換代以及使用新的生產技術)和新行業的誕生,最終導致GDP總量增長。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上述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意味著經濟發展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指望一口吞個胖子。就GDP而言,像中國這樣每年百分之十左右的增長率已經很高了。經濟發展的四個因素是在市場經濟運行即供給與需求的良性互動中成長的,如消費者需求增長取決於消費者收入增長,後者又依賴於消費者找到更高工資的工作或自己做生意,而這只有在投資增長、新企業誕生(即供給增長)情況下才能實現,即需求增長依賴供給增長,反過來,需求增長刺激供給增長;有效資金是在市場經濟運行中逐步積累的,人才和技術也是在人力資本投資增加後成長和發展起來的。
如果將上述四個方面作為瓶頸因素綜合在一起可以概括為一個瓶頸——「經濟發展瓶頸」,中國經濟現在遭遇的正是「經濟發展瓶頸」,中國經濟發展在上述四個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制約,尤其是缺乏具備規模的有效資金,中國是一個轉型國家,在五十年代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基本上已經沒有民營資金,民營資金是在改革開放後逐漸積累起來的,它的投資及其增長到目前為止還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在GDP每年以百分之十左右的高增長率增長的情況下,還認為中國經濟面臨「經濟發展瓶頸」,這似乎就不是經濟發展因瓶頸因素作用發展太慢了,而是我們對經濟發展期待太高了。長期以來,地方政府一直在追求高增長。這有可以理解的原因,各省之間有一個競賽的問題,誰都希望在競賽中領先,尤其是落後省份,收入增長、就業等壓力更大。在有效資金缺乏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常常用政府投資來代替,由於技術和人才甚至需求方面也受到制約,只好投資於已有產業甚至是過剩產業,最終釀成經濟的畸形發展,產能過剩就是畸形發展的一個表現。地方政府急於發展是產能過剩的誘因,但也是經濟高增長的動力,不可一概否定。
近兩年,金融危機及其他因素對中國經濟形成了十分罕見的沖擊,經濟增長率下滑,價格指數下跌,失業返鄉的農民工達兩千多萬,再加上近千萬大學畢業生等待就業。面對這種情形,中央政府比地方政府還焦急,出台了四萬億的投資計劃,以刺激經濟增長。應該說這是必要的,因為在情況危急之下沒辦法太多地顧及代價。這一舉措令中國經濟避免了一場大衰退的災難,但是負面效應也產生了,原本就已存在的產能過剩更加嚴重,並且許多地方在產能過剩的領域繼續投資。這同樣是強行推動經濟增長導致的畸形發展。
在經濟發展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需要認真對待,那就是協調問題。在現代社會的專業化分工經濟中,必須處理好協調問題,包括供給和需求的協調、各產業之間的協調、經濟增長的各因素之間的協調。人類曾構想了兩種解決協調問題的辦法,一種是衍生於馬克思設想的原始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它主張以事前的合理規劃避免不協調,另一種是市場經濟,它以價格為信號引導資源配置,如果不協調不可避免,那隻能事後處理。計劃經濟因激勵不足等原因最後被市場經濟取代。
由此看來,人類關注協調問題由來已久,有專業化分工的經濟就存在協調問題。市場經濟中,協調同樣重要,產能過剩就是協調出了問題,為保證協調必須做的事情可以稱為經濟規律,經濟發展必須尊重經濟規律,突破制約發展的瓶頸。
⑵ 談談您對金融財經專業的深入理解和認識。是否對現階段該領域的發展存在的瓶頸或趨勢等有自己特殊的見解
在市場經濟中,賒銷是企業間的貿易往來中一種重要的信用銷售方式,不但加快內了商業流通業的高容速發展,也帶來了商品的加大豐富和市場繁榮。同時對於工業企業來說,也擴大了產品銷路,加快了企業發展。但由於我國中小企業普遍缺乏「融資難」問題,代銷的擴大及買方的拖欠,使得企業又面臨較大的資金周轉壓力。在此背景下,我國保理業務應運而生,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保理行業發展趨勢與細分市場開拓策略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09-2013年,國內保理市場規模持續擴張,特別是2012年以後,保理市場地位大幅提升。根據中國保理企業營收情況數據統計,2013年保理市場營收規模達到3781.35億歐元;同時,保理市場規模對GDP的滲透率2012年以來大幅提升,到2013年達到5.73%,中國保理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⑶ 中國汽車金融業如何突破瓶頸
汽車金融服務如何破瓶頸
加大國內汽車廠商、經銷商、銀行、保險公司等機構的相互合作,促進汽車金融服務主 體的多元化。
鼓勵汽車經銷商、保險公司和客戶聯手就汽車消費信貸簽署協議,這是目前各 汽車經銷商普遍採取的服務模式。銀行選擇實力較為雄厚的經銷商開始進行更為緊密的合作 ,加之保險公司的介入,逐步形成了「經銷商-銀行-保險」三方聯手並共同承擔貸款風險 的信貸模式
鼓勵銀行撇開汽車經銷商向客戶提供車貸服務。商業銀行資金雄厚,且銀保聯 合可以將車貸手續和成本大幅度地降下來
鼓勵汽車廠商與銀行、經銷商、保險公司合作。 如中國建設銀行近日在長春與一汽集團公司簽署銀企合作協議。建行將對一汽集團重點項目 給予融資支持,並協助一汽集團進入汽車服務貿易領域,共同建立汽車金融服務體系。雙方 的合作既有助於一汽不斷提高資金運作能力,又有利於建設銀行的資金周轉,雙方的競爭能 力和經濟效益都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重點扶持知名汽車生產商擁有自身獨立的汽車金融公司,從而形成專業化金融服務機構 。專業化是汽車金融服務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在美、德、日等汽車消費大國,向用戶提供 金融服務最多的部門往往不是銀行這樣的綜合授信機構,而是各大汽車廠商附屬的金融公司 。像通用、福特、大眾等汽車巨頭,它們不僅擁有出色的汽車,而且擁有同樣出色的汽車金 融服務。一般而言,汽車金融服務雖然在性質上和其他金融業務沒有本質的不同,但由於利益動機、消費特點及風險評估的差異,往往更適合由專門的金融公司從事經營。和商業銀行 相比,汽車廠商附屬的金融公司當然和汽車廠商的利益關聯度要緊密得多。正由於汽車商附 屬金融公司和其母公司利益的緊密關聯,迫使它們不斷改善相關的金融服務,從產品設計、 風險評估到業務營運和催收系統,都已實現了高度的專業化,從而使汽車消費者能夠真正享 受到高效和低成本的金融服務。
加強與國外汽車金融機構的合作。雖然中資金融機構的營銷策略、貸款價格與外資相比 可能有較大差距,但在網點分布、籌資成本、人力成本方面略占優勢。中外資各有優勢,因 而在即將到來的汽車信貸市場爭奪中,借用國外汽車企業的豐富操作經驗和業務能力來給我 們「念念經」成了業內的某種共識。外資金融公司的最大優勢是信用度高,有一整套完善的 經營管理經驗。這種全新汽車價值理念,通過消費信貸、汽車租賃、日常保養維修、舊車置 換等方式,把一系列終身服務固定在產品上,從而培養出一批永遠依賴企業提供服務的客戶 群。不過作為一項龐大的業務,汽車金融的競爭某種程度上是營銷體系的競爭。所以在經營 模式的選擇上,大多數的外資汽車金融服務公司都傾向於選擇和國內企業合作的模式,以共 享未來巨大的利潤增長空間。
目前,包括通用和福特在內的大多數外資汽車金融服務公司的思路都傾向於合作。但讓 外資進入中國汽車金融領域的同時,我們也需考慮如何保護中國利益的問題。中國目前還沒 有專業的汽車金融服務機構,因此現在有些外資機構想以獨資形式來爭奪市場,其實這種步 驟是超前了。但若讓中資機構光憑自身力量在這個市場中角逐,因缺乏經驗,而效果不佳, 所以以合資形式起步是比較合適的。據以上分析得出,入世後,選擇合資作為汽車金融服務 的起步方式不失為發展我國專業化汽車金融服務的適時之策。
⑷ 上海金融行業工作7年,感覺遇到些瓶頸,該不該讀MBA
對於這個問題,難有統一的答案,因為它面對每一個人有不一樣的解答:決定是否應該去讀MBA的關鍵因素,在於你自己對待它的期待,和可預期的收益。 在我看來,有機會讀個MBA還是很有必要的事。 就普遍而言,讀MBA可以歸結為以下2個好處: 1、實際領導力和管理技能:MBA課程涵蓋了現代管理的所有主要職能方面,如會計、財務、金融、營銷與銷售、運籌(生產作業)管理、信息系統管理、法律、人力資源管理等等。MBA項目的可取之處在於它讓學員組成團隊,在一系列最新研究指導下的實踐課程中獲得提升領導力和人際交往技能的機會。 2、加入學習社群,建立校友關系網路:商學院強調團隊合作,且MBA學生從同學身上學到的和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往往一樣多。在MBA的同學圈中,很多人都是有著豐富經驗的行業精英,跟他們交流討論得到的新的思維方式與新的理念絕對是在MBA學校外很難接觸到的,他們將會成為你的校友,而建立校友關系網路是學習MBA項目的最大收獲之一。 MBA相較於傳統教育,更類似高投入,高回報的股票。要不要讀MBA可以看成是追求人生體驗,或者希望財務自由的起點。教育是改變一個人固有思維最有力的武器,而當一個人的思維達到一定高度時,這種思維可以輕松轉化為財富。 現在MBA學費很貴,但是打破階級固化,通往財富自由的門檻更高,上不上MBA可以看成是要不要購買一個未來實現財富自由的期權。 就像汪弘彬在接受中歐商學院采訪時說過的話:「我從來都不是一個追求考試成績A的學生,我到中歐也不是為了尋求課本的標准答案,因為商業環境千變萬化,沒有永遠正確的固定答案,但是一個正確思維邏輯支撐下的方法論則是商業制勝之道,我希望在這個學習環境的浸淫下,得到更多的啟迪和決策的幫助。」
⑸ 簡答題非正規金融發展面臨哪些瓶頸
非正規金融發展現在面臨的平靜就是怎麼樣吸納資金,因為現在老百姓很難把資金存到這些非正規的金融發展公司。
⑹ 先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瓶頸是什麼
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瓶頸這個真的說不好。不過投資人的認可,也就是行業資金端的瓶頸基本是不存在了。平台的瓶頸大部分出現在資產端,就是優質資產的匱乏可能是很多平台的發展瓶頸。
⑺ 突破金融業從業瓶頸可以選擇什麼證書
其實在金融行業很多證書是很有必要的,畢竟是代表了自己的一定能力水平的。我覺得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確自己未來謀求升職或轉行的大致方向,有自己的和方向,把目標定為從」低層次金融「轉向「高層次金融」對選擇考證或深造都起不到太大的指導作用。如果不選好方向最後很可能會得不償失。
下面推薦一些相關的證書:
1、金融理財師(AFP)
目前這個證書也是屬於高級證書,而且比較常見的。注冊會計師考試成績合格後,具有2年以上從事獨立審計業務工作實踐經驗的人員,可申請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方有權簽署審計報告。
不過需要知道一件事情,考證只是途徑,學習知識才是目的。通過考證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競爭優勢。
⑻ 金融學專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金融學專業的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以下:
1、商業性質的銀行,其中包括中國工商、建設、農業銀行等四大行和招商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駐國內分支機構;
2、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如中國人壽、平安、太平洋保險等;
3、中央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4、金融控股集團、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擔保公司;
5、證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6、信託投資公司,金融投資控股公司,投資咨詢顧問公司。大型企業財務公司;
7、國家公務員[微博]系列的政府行政機構,如財政、審計、海關部門等;
8、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9、一些政策性銀行,比如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
10、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證券部、財務部等;
11、高等院校金融財政專業教師,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出版傳播機構等。
⑼ 考金融的研對跨專業的學生來說最大的瓶頸是什麼(是數學還是專業知識了)
考金融的來研,數學的自要求就是數學三。如果你原來學過高數,這應該不是瓶頸。
經濟管理類其它專業跨考金融學,初試的經濟學也不是問題。即使原來沒有學過經濟學方面內容,各高校初試一般經濟學綜合考的都不外乎西方經濟學或政治經濟學。兩三本書,任務量不算太大。
難在復試,很多高校會涉及金融學、貨幣銀行學、金融工程、金融市場學等很多專業課程,從頭學習這些可能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