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認識國際金融的結構框架
國際金融復學是研究國際貨幣金融關系的制一門經濟類專業基礎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夠掌握國際間貨幣與資本活動的基本規律,理解大量金融信息的基本含義,重點掌握國際收支與國際儲備、國際貨幣流通和國際資金融通方面的知識,並對國際貨幣制度-------------------------------------------------------------------------------------------------------------融吧回答
『貳』 國際金融論壇的使命目標
我們來的使命:
秉承「構建全球金源融—新資本·新價值·新世界」的精神使命,致力於成為具備戰略遠見的多邊對話通道。
我們的目標:
通過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運行機制,確保IFF的獨立、客觀、權威和全球金融領域信息的充分披露,達到:
(一)推動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
(二)推動多邊對話,促進國際金融合作與交流;
(三)推動金融監管體系的完善,推動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推動金融風險控制機制的完善;
(四)促進金融穩定、金融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五)促進並開展廣泛的研究、咨詢和教育項目。
長期以來,國際金融論壇(IFF)始終堅持前瞻性、權威性和較高學術水準,日益受到國際金融界和社會各方的關注,產生了巨大影響,已經成為了推動全球金融界進一步交流、合作與發展的溝通平台。
『叄』 國際金融專業的培養目標
培養具備國際金融知識領域先進理念、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成為既熟知中國金融業發展進程和方向,又了解歐美發達國家金融業的現狀,具有國際化水準的外向型、應用型、復合型金融人才。
『肆』 金融穩定的國際通行目標是什麼
金融穩定是指一種狀態,即是一個國家的整個金融體系不出現大的波動,金融作版為資金媒介的功權能得以有效發揮,金融業本身也能保持穩定、有序、協調發展,但並不是說任何金融機構都不會倒閉。 「金融穩定」一詞,目前在我國的理論、實務界尚無嚴格的定義。西方國家的學者對此也無統一、准確的理解和概括,較多地是從「金融不穩定」、「金融脆弱」等方面來展開對金融穩定及其重要性的分析。
『伍』 國際金融學的教學目的與教學要求
本課程是金融專業的核心專業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了解並掌握國際收支、外匯匯率、匯率制度、外匯儲備、國際金融市場、國際金融協調與合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外匯交易、國家金融風險管理的知識與技能;系統理解國家收支調節、匯率決定、國際資本流動、國際金融危機、國際貨幣體系改革、開放經濟下內外均衡矛盾的政策工具與調控原理等現代國際金融理論的最新進展,並通過相關理論的學習提高分析和解決國際金融領域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陸』 國際金融的體系結構及主要內容
國際金融體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體系,從廣義上講,其構成要素幾乎包括了整個國際金融領域,包括:國際匯率體系、國際收支和國際儲備體系、國別經濟政策與國際間經濟政策的協調等。但從狹義上講,國際金融體系主要指國際間的貨幣安排,具體包括:國際匯率體系、國際收支和國際儲備體系、國別經濟政策與國際間經濟政策的協調。
『柒』 架構的設計目標
正如同軟體本身有其要達到的目標,軟體架構設計要達到如下的目標:
1.可靠性(Reliable)。軟體系統對於用戶的商業經營和管理來說極為重要,因此軟體系統必須非常可靠。
2.安全性(Secure)。軟體系統所承擔的交易的商業價值極高,系統的安全性非常重要。
3.可擴展性(Scalable)。軟體必須能夠在用戶的使用率、用戶的數目增加很快的情況下,保持合理的性能。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用戶的市場擴展得可能性。
4.可定製化(Customizable)。同樣的一套軟體,可以根據客戶群的不同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進行調整。
5.可伸縮 (Extensible)。在新技術出現的時候,一個軟體系統應當允許導入新技術,從而對現有系統進行功能和性能的擴展。
6.可維護性(Maintainable)。軟體系統的維護包括兩方面,一是排除現有的錯誤,二是將新的軟體需求反映到現有系統中去。一個易於維護的系統可以有效地降低技術支持的花費。
7.客戶體驗(Customer Experience)。軟體系統必須易於使用。
8.市場時機(Time to Market)。軟體用戶要面臨同業競爭,軟體提供商也要面臨同業競爭。以最快的速度爭奪市場先機非常重要。
『捌』 國際金融體系的形成,運行體制
二十國峰會,扯皮,以物質剛性支持人幣為主的國際金融體系必然形成!
從20國峰會看,美國是全球經濟危機的製造者,其沒有物質,把垃圾美元輸送給了全世界,推高了物價,現在是價值回歸.
這次峰會,其主題還是以解決危機的借口,要大家出錢,出力,繼續維持其垃圾美元的戲.
這次世界上大家都不認賬,要求美國先解決其金融問題.
世界是物質的,沒有物質的美國,現在還靠忽悠,那是不行的.
未來,全球金融體系必然是建立在強大物質背景支持的貨幣框架內,也只有人幣能夠承擔這一任務.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之後,中共中央政治局於23日召開了會議,研究和部署金融改革發展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全面推進中國現代金融體系制度建設。在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在肯定中國金融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和進步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金融領域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並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金融改革與發展的基本任務:推進現代金融體系和制度建設,提升金融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提高金融運行效率和金融企業經營效益,加強金融調控和監管,著力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顯著增強中國金融業的綜合實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等。其實,這些要求就是要根據2007年金融工作會議精神,來全面推進中國的現代金融體系制度建設。
全面推進現代金融體系制度建設,就是要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讓中國金融市場成為一個有效的金融資源配置市場。這個市場追求的目標不僅僅是規模或表面繁榮,而是要讓金融市場成為支持整個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一個體系,讓它成為中國民眾分享經濟改革成果的一個場所,而不是金融風險聚集與涌流的地方。
那麼,如何來推進中國的現代金融體系制度建設呢?從金融工作會議所發布的公告來看,盡管本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並沒有明確說明是否要建立金融國資委、重新界定金融業分業或混業的經營模式和存款保險制度確立等問題,這與市場預期有一定的差別。但是,會議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六大任務,並明確了未來幾年中國金融業改革與發展的順序與方向。
推進金融制度建設關鍵要深化國有銀行改革
從目前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格局來看,以銀行業為主導的金融體系這一基本格局在短間內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因此,在這樣一個基本前提下,中央政府把推進金融制度建設的第一任務界定為是要繼續深化國有銀行改革,加快建設現代銀行制度。可以說,近幾年來,盡管中國銀行業改革已取得了很大進展,成績斐然,但深化國有銀行改革仍然是當前及今後中國金融改革的重要大事。因為,這不僅在於國有銀行在整個金融體系中所起到的主導作用,而且還在於近幾年來國有銀行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注重組織機構重組、引進制度規則,但沒有轉軌為真正的現代商業銀行,國有銀行改革應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里,不僅表明了政府對國有銀行要成為真正的商業化及市場化商業銀行的決心,也表明了政府對國有銀行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否勝出還帶有幾份擔憂。
也就是說,盡管近幾年來國有銀行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如工、中、建、交幾大國家商業銀行都已成功上市,但從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透露出的信息表明,幾大國有銀行成功股改上市了,但這只是表明國有銀行向現代商業銀行轉變邁出了第一步,這些國有銀行能否完成向現代商業銀行的真正轉型,未來是否具有在中國外市場上的長期競爭力,還是一個未知數。同時,盡管近來上市後的國有銀行在證券市場上十分張揚,但它們與真正的現代商業銀行仍然相差甚遠。因此,如何深化國有銀行的改革,如何讓國有銀行在未來的幾年裡真正走出轉軌經濟的陰影,應該是未來幾年中國金融業改革的重中之重。
要深化國有銀行的改革,一就是如何來鞏固國有銀行已經取得的改革成果;二是如何讓目前還沒有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國有銀行更快轉軌。比如,對中國農業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改革而言,前者橫跨了國有商業銀行改革與農村金融改革兩大領域,後者涉及到政策性銀行的商業化改革。在金融工作會議的公告中對此提出了明確任務與目標。可以說,如果銀行業改革有了較大進展,特別是國有銀行改革有了較大進展,這不僅意味著可以奠定中國金融業的基礎,而且也是事關中國金融改革是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問題。所以,中央政府把深化國有銀行改革放在首要任務上,其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當然,正如我多次指出的那樣,深化國有銀行改革的關鍵不僅在於轉變其運作機制、重新功能定位國有銀行及建立起新的企業文化和價值標准,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用什麼方式來清楚界定國有銀行產權,通過什麼方式真正有效地運作被界定的國有銀行產權。因此,盡管此次會議對建立金融國資委並沒有明確表示,但巨額的國有金融資產如何來管理、增值和運作,以及「金融國資委誰來監管」,這些問題都是深化國有銀行改革中不可迴避的事情。
促進農村金融改革:發展金融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作用
在這次會議上,農村金融改革發展也被放在了突出位置上。從本次會議公告所顯示的內容可以看到,如何從多方面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農村的金融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體系,政府確實提出了一些具體可行的辦法與措施。比如說,對農村金融體系建立的基本原則、農村金融組織形式、農村金融組織進入市場標准等都有明確的規定。但是,這些都是原則性東西,如何讓這些基本的原則轉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定還得具體細化。
這次金融工作會議能夠把農村金融體系的建立與發展作為未來幾年金融工作的一項主要任務,這說明了政府已看到了農村金融發展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性。可以說,農村金融不發展,就不可能改變落後的農村經濟,農村經濟落後就可能成為影響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一個障礙。就建立與發展農村金融體系而言,既有中國農業銀行如何重組改造及定位的問題,也有如何通過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組織來改變目前落後的農村金融體系的問題。
本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表明,中國農業銀行重組改造是2007年中國銀行改革的一個主要任務。但是,中國農業銀行改革有三大難點:一是如何化解它的沉重包袱,二是化解它的包袱之後如何定位其職能,三是在此基礎上如何讓中國農業銀行能像其它三家國有銀行一樣走向商業化及市場化。對此,公告有些說明,即中國農業銀行未來職能的定位是如何為縣級經濟服務。但是,僅有這點還是不夠的。因為,無論是傳統的理念還是三大國有銀行的重組模式可能並不完全適合於中國農業銀行的重組改革,重新認識已變化了的中國農村經濟,這才是破解中國農村經濟金融體系改革成功的關鍵。
可以說,經過近30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農村經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村地區的經濟增長模式也發生了很大的分化。一是發達地區農村的城市化;二是部分發達和中部地區的農業產業化;三是大量中西部地區有競爭力的勞動力輸出而保留少量必要勞動力在本鄉本土從事農業;四是貧困地區的傳統農業維持簡單再生產。也就是說,在一個完全分化了的不同農村經濟發展模式下,採取完全同樣的農村金融體制或模式已不適合當前農村經濟發展需要了。因此,中國農業銀行的改革及職能定位就得根據目前農村經濟現狀採取不同的農村金融發展模式。
根據金融業的基本特點,發展農村金融,已不拘泥於以往如何為農業服務的舊觀念,而是應該重新設計出一種適應農村經濟新發展的金融體系或模式,以及創造出一種適合於改變農村經濟的金融生態。這才是農村金融改革與中國農業銀行重組改革的重點所在。也就是說,中國農業銀行改革重組的重點並不在於如何落實到一個「農」字上,而是要落在如何有利於已經改變了的農村經濟發展上。比如說,重組上市後的中國農業銀行重點應該是利用它的網點優勢,將其業務放在上面所區分的前兩類農村經濟發展上,這兩類經濟早已成了中國農村經濟發展中最為重要及最有發展前途的部分。對於後兩類經濟,則應該重建新的農村金融組織及機構來予以補充。
對於建立農村金融組織,最近銀監會在制度安排上大開方便之門。這是值得鼓勵的事情。而且,央行正在放開對農村金融方面的種種限制。但從金融業特性來看,要想全面發展中國農村金融組織得並不是件易事。
為什麼這樣說?由於金融業本身是一個風險定價行業,以銀行信貸為主導的農村金融,如果缺乏減少或分散風險的產品或工具,那麼要建立起農村金融體系是不容易的。
對農民來說,為什麼不能夠順利地從金融機構融到資金?為什麼農民不能夠用自己的住房作為抵押品到銀行貸款?最為重要的問題就在於農民沒有有價值的抵押品,就在於農村住房沒有城市化,即使農民的住房可以用來抵押,但其商業價值低也無法成為一種有價值的抵押品。要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或是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或是讓農民的住房、土地及耕種土地使用權直接落實到每個農民身上。這樣,農民就有了能到銀行進行信貸的有價值的抵押品,農民的融資渠道就容易打通,各類的金融機構也願意向農民貸款了。可以說,給予農民所持有的土地清楚明確的使用權,可能是解決農村金融問題好的辦法。
當然,建立有效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就得加快城市化進程。要做到這一點,一是要創造條件讓大量農民進入城市,減少農村人口所佔整個人口比重;二是利用法律的方式來界定農民土地使用權及土地上的收益權。這樣,無論是農民進城還是進行銀行信貸,就有了最基本的財富起點,就有了可抵押的有價值的物品;三是要確立農民的公民權利,使得他們在自由遷移過程中不受到歧視;四是在上述基礎上創造大量農民進入城市的制度環境與條件。可以說,如果農村金融生態不改變,那麼農村金融市場要得到真正發展是不可能的。
當然,要全面推進現代金融體系制度建設,這次金融工作會議還對央行提高宏觀調控預見性、科學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新要求;把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重點放在結構優化上;並要求建立有效的機制密切監督投機的外資進出中國,並採取措施遏制這種外國投機資金對中國的金融市場的干擾;完善金融分業監管體制機制,而不急於推進金融混業。
總之,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之後,中國金融改革會更為深入的進行,但在金融改革的步伐上會更加穩健,會強調金融市場的基礎性制度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