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什麼意思什麼是國際收支
一、國際收支平衡,指一國國際收支凈額即凈出口與凈資本流出的差額為零。即:國際收支凈額=凈出口-凈資本流出;或BP=NX-F。
國際收支平衡和國際收支均衡
1、國際收支平衡:國際收支差額,也就是自主性交易差額為零。但是在統計上和概念上難以精確區分自主性和補償性,只是一種思維方式,難以付諸實現。
2、國際收支均衡:國內經濟處於均衡狀態下的自主性國際收支平衡,即國內實現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外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的狀態。是一國達到福利最大化的綜合政策目標。
二、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由對外經濟往來、對外債權債務清算而引起的所有貨幣收支。
國際收支是由一個國家對外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往來活動而引起的。生產社會化與國際分工的發展,使得各國之間的貿易日益增多,國際交往日益密切,從而在國際間產生了貨幣債權債務關系,
這種關系必須在一定日期內進行清算與結算,從而產生了國際間的貨幣收支。國際間的貨幣收支及其他以貨幣記錄的經濟交易共同構成了國際收支的主要內容。
(1)國際金融國際收支平衡擴展閱讀
持續的、大規模的國際收支逆差對一國經濟的影響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不利於對外經濟交往。存在國際收支持續逆差的國家會增加對外匯的需求,而外匯的供給不足,從而促使外匯匯率上升,本幣貶值,本幣的國際地位降低,可能導致短期資本外逃,從而對本國的對外經濟交往帶來不利影響。
2、如果一國長期處於逆差狀態,不僅會嚴重消耗一國的儲備資產,影響其金融實力,而且還會使該國的償債能力降低,如果陷入債務困境不能自拔,這又會進一步影響本國的經濟和金融實力,並失去在國際間的信譽。
持續的、大規模的國際收支順差也會對一國經濟帶來不利的影響,具體表現在:
1、持續性順差會使一國所持有的外國貨幣資金增加,或者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生搶購本國貨幣的情況,這就必然產生對本國貨幣需求量的增加,由於市場法則的作用,本國貨幣對外國貨幣的匯價就會上漲,不利於本國商品的出口,對本國經濟的增長產生不良影響。
2、持續性順差會導致一國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因為如果國際貿易出現順差,那麼就是意味著國內大量商品被用於出口,可能導致國內市場商品供應短缺,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
3、一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容易引起國際摩擦,而不利於國際經濟關系的發展,因為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也就意味著世界其他一些國家因其順差而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從而影響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
⑵ 國際金融 1、一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帳戶是( )
1、一國國際收支平復衡表中最制基本、最重要的帳戶是( A) A、經常帳戶 B、資本帳戶 C、金融帳戶 D、儲備項目
2、德國某公司購買了美國的一套機械設備,此項交易應記入美國國承收支平衡表中的(B )A、貿易收支的貸方 B、經常項目借方 C、投資收益的貸方 D、短期資本的借方
3、吸收分析法分析的是(A )A、經常項目 B、資本項目 C.金融項目
⑶ 國際金融中國際收支平衡表,貸方代表貨幣供給,借方代表貨幣需求,為什麼
貸方表示出口實際資源下降,你把貨物賣給老美,在美國得到的dollar,但你要回國換匯,給員工開資,就向銀行換,銀行向央行換,就會使貨幣供給被迫上升,雙順差時代,不就是這樣的貓,反之亦反之
⑷ 國際金融里,產出水平超過了能使國際收支平衡的水平為什麼是國際收支逆差
產出Y增加,代表國民收入增加,IS曲線右移,會使進口增加,經常賬戶惡化,例如在資本管制的情況下,雖然由於利率i的增加使得資本與金融賬戶順差,但不足以彌補經常賬戶的逆差,整體就是國際收支的逆差
⑸ 國際金融的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國際收支即「一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商品、債務和收益的交易以及債權債務的變化」。國際收支一般按一年、半年或一個季度計算。一國的國際收支不但反映它的國際經濟關系,而且反映它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
長期以來,國際收支的主要問題是:許多國家國際收支不平衡,各國為調節、改善國際收支狀況常常產生許多矛盾和斗爭。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是經常現象,要做到收支相抵、完全平衡十分困難。但是,無論是逆差還是順差,如果數額巨大且又長期持續存在,都會引起一系列不良後果。因此,各國政府大都會採取各種干預措施,力求改善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一國採取措施往往會引起其他有關國家相應採取對抗和報復行動,從而減弱或抵消該國調節措施的作用。而且,有時調節國際收支的辦法又同發展國內經濟的要求背道而馳。譬如提高利率,若恰逢經濟復甦時期,這一措施就會大大影響經濟的恢復;而經濟復甦受阻,又會影響國際貿易的增長。
一國的國際收支與一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有所區別。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國的貨幣資金收付行為,國際收支平衡表則是將一國一定時期(一年、半年或一個季度)的國際收支情況分別按不同項目編制的記錄和統計表。國際收支平衡表可以綜合反映一國同外國在一定時期內貨幣資金往來的全面情況,因此各國都很重視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編制工作。
⑹ 國際金融簡答題:簡述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機制
(一)、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
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是指由國際收支不平衡引起的國內經濟變數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反作用過程。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受價值規律的支配,一些經濟變數就會出現相應變動,這些變動反過來又會使國際收支不平衡自動地得到一定程度的矯正。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自動調節機制也有所差異。
1、國際金本位制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在國際間普遍實行金本位制的條件下,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可通過物價的漲落和現金(即黃金)的輸出輸入自動恢復平衡。這一自動調節規律稱為「物價–現金流動機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它是在1752年由英國經濟學家休謨•大衛(Hume David)提出的,所以又稱「休謨機制」。「物價–現金流動機制」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具體過程如下:一國的國際收支如果出現逆差,則外匯供不應求,外匯匯率上升,若外匯匯率上升超過了黃金輸送點,則本國商人不再用本幣購買外匯付給商人,而是直接用黃金支付給外國出口商,這樣黃金就大量流出。黃金外流導致本國銀行准備金降低,從而使流通中貨幣量減少,物價下跌,而物價下跌使得出口成本降低,本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增強,出口增加,進口減少,直至國際收支改善。這樣,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完全能夠自發調節,用不著任何人為的干預。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其自動調節過程完全一樣,只是各經濟變數的變動方向相反而已。
上述自動調節過程可用圖(8.1)表示如下:
圖8.1 物價–現金流動機制
休謨的「物價–現金流動機制」在理論上分析存在著一系列缺陷:第一,他是以貨幣數量論為依據的,因而得出物價僅因貨幣數量變化而變化;第二,在金幣流通的情形下,黃金流動不一定會引起物價變動,因為金屬貨幣可以自發調節到必要的數量;第三,他強調相對價格的變動,而忽視了產量和就業的變動;第四,黃金流動同恢復國際收支平衡自動聯系起來,金融當局沒有進行干預的餘地。正是因為休謨忽略了上述4方面的情況因而過高估計了「物價–現金流動機制」對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作用。
2、紙幣流通條件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
在不兌現紙幣流通條件下,黃金流動雖已不復存在,然而,價格、匯率、利率、國民收入經濟變數對於國際收支自動恢復平衡仍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1)價格的自動調節機制
當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由於外匯支付手段的增多,容易導致國內信用膨脹、利率下降、投資與消費相應上升、國內需求量擴大,從而對貨幣形成一種膨脹性壓力,使國內物價與出口商品價格隨之上升,從而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導致出口減少而進口增加,使原來的國際收支順差逐漸消除。
如果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由於外匯支付手段的減少會導致國內信用緊縮、利率上升、國內總需求量減少、物價下跌,使出口商品成本降低,從而增強了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與此同時,進口商品在國內相對顯得昂貴而影響其進口,於是,國際收支的逆差逐漸減少,恢復平衡。
(2)匯率的自動調節機制
匯率調節國際收支是通過貨幣的升值、貶值消除順差或逆差,從而恢復國際收支平衡的。
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外匯供給大於外匯需求,本幣匯率上升,進口商品以本幣計算的價格下跌,而出口商品以外幣計算的價格上漲,因此,出口減少,進口增加,貿易順差減少,國際收支不平衡得到緩和。
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外匯需求大於外匯供給,本幣匯率下跌,出口商品的價格以外幣計算下跌,而以本幣計算的進口商品的價格上升,於是刺激了出口,抑制了進口,貿易收支逆差逐漸減少,國際收支不平衡得到緩和。
(3)國民收入的自動調節機制
國民收入的自動調節機制是指在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時,該國的國民收入、社會總需求會發生變動,而這些變動反過來又會減弱國際收支的不平衡。
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會使其外匯收入增加,從而產生信用膨脹、利率下降,總需求上升,國民收入也隨之增加,因而導致進口需求上升,貿易順差減少,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會使其外匯支出增加,引起國內信用緊縮、利率上升,總需求下降,國民收入也隨之減少,國民收入的減少必然使進口需求下降,貿易逆差逐漸縮小,國際收支不平衡也會得到緩和。
(4)利率的自動調節機制
利率的自動調節機制是指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會影響利率的水平,而利率水平的變動反過來又會對國際收支不平衡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
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即表明該國銀行所持有的外國貨幣存款或其他外國資產增多,負債減少,因此產生了銀行信用膨脹,使國內金融市場的銀根趨於松動,利率水平逐漸下降。而利率的下降表明本國金融資產的收益率下降,從而對本國金融資產的需求相對減少,對外國金融資產的需求相對上升,資本外流增加、內流減少,資本項目順差逐漸減少,甚至出現逆差。另一方面,利率下降使國內投資成本下降,消費機會成本下降,因而國內總需求上升,國外商品的進口需求也隨之增加,出口減少,這樣,貿易順差也會減少,整個國際收支趨於平衡。
反之,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即表明該國銀行所持有的外國貨幣或其他外國資產減少,負債增加,於是就會發生信用緊縮,銀根相應地趨緊,利率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而上升,利率上升必然導致本國資本不再外流,同時外國資本也紛紛流人本國以謀求高利。因此,國際收支中的資本項目逆差就可以減少而向順差方面轉化;另外,利率提高會減少社會的總需求,進口減少,出口增加,貿易逆差也逐漸改善,國際收支逆差減少。
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的正常運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難以有效地發揮作用,因為它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1)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只有在純粹的自由經濟中才能產生作用。政府的某些宏觀經濟政策會干擾自動調節過程,使其作用下降、扭曲或根本不起作用。自西方國家盛行凱恩斯主義以來,大多數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
(2)自動調節機制只有在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和需求彈性較大時,才能發揮其調節的功能。如果進出口商品供給、需求彈性較小,就無法縮小進口、擴大出口,或擴大進口、減少出口,改變入超或出超狀況。
(3)自動調節機制要求國內總需求和資本流動對利率升降有較敏感的反應。如果對利率變動的反應遲鈍,那麼,即使是信用有所擴張或緊縮,也難以引起資本的流入或流出和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對利率反映的靈敏程度與利率結構相關聯,也與一國金融市場業務的發展情況息息相關。
由於自動調節機制充分發揮作用要滿足上述三個條件,而在當前經濟條件下,這些條件不可能完全存在,導致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往往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因此,當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各國政府往往根據各自的利益採取不同的經濟政策,使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⑺ 國際金融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有哪些
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臨時性因素、收入性因 素、貨幣性因素、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 (1)臨時性失衡。臨時性失衡是指各國短期的、由非確定或偶然因素引起 的國際收支失衡。 自然災害、 政局變化等意料之外的因素都可能對國際收支產生 重大的影響。 (2)收入性失衡。收入性失衡是指各國經濟增長速度不同所引起的國際收 支失衡。一國國民收入相對快速增長,會導致進口需求的增長,從而使國際收支 出現逆差。 (3)貨幣性失衡。貨幣性失衡是指貨幣供應量的相對變動所引起的國際收 支失衡。一國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會使該國出現較高的通貨膨脹,在匯率變動 滯後的情況下, 國內貨幣成本上升, 出口商品價格相對上升而進口價格相對下降, 從而出現國際收支逆差。 (4)周期性失衡。指一國經濟周期波動所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一國經濟 處於衰退時期,社會總需求下降,進口需求也隨之下降,在短期內該國國際收支 會出現順差,而其貿易夥伴國則可能出現國際收支逆差。 (5)結構性失衡。指一國經濟、產業結構不能適應世界市場變化而出現的 國際收支失衡。結構性失衡分為產品供求結構失衡和要素價格結構失衡。例如, 一國出口產品的需求因世界市場變化而減少時,如果不能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就 會出現產品供求結構失衡。 一國工資上漲程度顯著超過生產率的增長,如果不能 及時調整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出口結構,就會出現要素價格結構失衡。
⑻ 國際金融國際收支平衡表資本與金融賬戶
2009年,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貿易差額為2201億美元,資本金融項目差額為1448億美元,總差額是3984億美元\r\n 這說明2009年中國對外貿易雙順差。
⑼ 國際金融國際收支平衡表
國際金融國際金融研究對象是國際貨幣和金融關系,包括國際貨幣流通與國際融資方面,其目標是闡明國際金融關系的歷史和現狀,揭示國際貨幣流通和基本規律的國際融資。它可以在200多年前萌芽可以追溯到。它是基於生成的國際貿易。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二戰結束後,生產和資本的發展,國家之間為宜,貨幣和金融關系的迅速國際化也在不斷增加。 80年代以來,在經濟和金融一體化的趨勢加快,國際金融的新現象,新問題的出現,不斷拓寬國際金融,領域進入國際經濟和國民經濟的幾乎每一個角落。在國際經濟關系和國家經濟的國際金融地位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這個課件是介紹國際金融的基本問題。
從全球范圍來看,國際金融研究和國際貨幣和金融關系的操作;從國家角度看,國際金融研究外匯資金往來和經濟活動自由化。作為一門學科,國際金融有很強的專業和全面:既有理論,又實用;微觀的問題,也有宏觀的問題;這兩個專業自己獨特的地方,而且還關繫到其他經濟學科的交叉領域。
一般,國際金融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國際收支和國際儲備。具體來說,有:國際收支的概念;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內容和編制原則;國際收支和外匯控制來調節;組成,作用和管理方法,如國際儲備。
2.國際貨幣流通。具體來說,主要有:外匯,匯率,國際結算,外匯市場和外匯交易。
3.國際融資條件。包括:國際貸款和資金轉移;國際金融市場。
4.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金融機構。包括:形成和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性質和國際金融機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