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金融最發達的美國為什麼沒有熱炒「互聯網金融」
中國和美國互聯網概念的差別顯著的一點差別在於,美國是在一個高度成熟、發達的經濟體系的基礎上發展互聯網,因此很多業務原本在線下就有很成熟的模式,在互聯網大潮下直接移植到互聯網上,因此互聯網的特色並不明顯;而中國的特殊情況是,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早早的擁抱互聯網,使得很多新生事物都是直接在互聯網上出現的,所以很多本質上其實和互聯網無關的東西都被帶上了互聯網的帽子。在美國,這些先進的成分在互聯網出現前就已經成熟了,很多時候互聯網都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B. 為什麼美國並沒有出現所謂「互聯網金融」或者「金融互聯網」的概念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來回答一下。
中國人喜歡標記,說這話可能有點言重了,但是這個定義是中性的。標簽最大好處是高效率,分類處理,以提高商業價值。但缺點是它是片面的,容易成為空洞的口號。
在第二代金融行業中,社會的形象越來越差,反華爾街的反華爾街趨勢在美國興起,公眾肯定會渴望有人來對待這個瘋狂的第二代。互聯網行業是一代人,衣服是平等的,開放的,自由的,所以互聯網不僅是一大筆錢,也是一個救世主。
簡單拋磚引玉一下,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C. 看了鴻觀才知道之所以美國沒有發生互聯網革命,其根本原因是信用卡普及率太高,支付寶之類的公司生存發展
消費觀念。和政策。美國鼓勵超前消費,而且給收入不高著提供貸款。中國不行,沒固定收入的根本貸不到錢。 中國人消費觀念也保守,很少超前消費。
D. 為什麼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影響比美國大
中國互聯網金融大行其道,是因為傳統的金融行業、零售行業遭遇太多的政策壁壘、互聯網金融可以填平空缺的結果。
人大特聘教授戴險峰發表《互聯網金融真偽》的文章,指出在互聯網技術發展最早、最為成熟且應用領域最廣的美國,並不存在所謂「互聯網金融」的概念。美國金融業並不是沒有互聯網,而是互聯網已經嵌入到金融業後台,實現了無縫對接。
互聯網金融與互聯網電商的崛起密切相關,中國消費領域雖有長足進展,但長期以來市場分割、物流不暢、成本高昂、稅收不力,使得電商甫一出世就攻城掠地,呈指數級增長。電商獲得市場份額,進行網路支付,通過交易數據發放低成本小微貸,順理成章。
今年7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了《中國的數字化轉型:互聯網對生產力與增長的影響》報告,提出了iGDP的概念,即互聯網經濟佔GDP的比重。報告認為,2010年,中國的互聯網經濟只佔GDP的比例為3.3%,落後於大多數發達國家。而到了2013年,中國的iGDP指數升至4.4%,已經達到全球領先國家的水平。
互聯網金融藉助支付與小貸而崛起,填補了以往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的空缺。大多數銀行雖有許多數據,有效分析不夠,各個銀行的數據如同一個個孤島,無法切入當地人情生態的信用鏈條中,導致小微貸款風險大成本高,銀行小貸成本是阿里小貸的1000倍,如果中國電商進一步發展,能夠覆蓋絕大多數小微企業,中國小微企業的高息短期貸款得到了根本解決。
由此衍伸開來,在資金緊張時,余額寶、貨幣基金等草根理財模式,成為民間小額投資者的最愛。雖然余額寶等背後的貨幣基金遭到致命打擊,但票據寶等產品應運而生,只要草根小額投資需要,只要銀行不能提供相應的產品,互聯網理財產品「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發展中國家的互聯網金融總體上好於發達國家,原因與中國大致相似,發展中國家原始商業系統、金融系統中的縫隙太大,監管無章法,使互聯網在短期內得以水銀泄地,四處滲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特別顧問朱民先生表示,「相對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互聯網和IT技術進步更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單是中國,一些發展中國家互聯網金融普遍都走得很快;比如手機銀行與金融在肯亞、孟加拉等非洲及南亞地區都發展迅猛。」
美國互聯網金融已與傳統金融交融。以互聯網技術支撐的洲際交易所,推動了美國交易市場的巨大變化,甚至吞並了最能代表傳統金融的紐交所。但是,並沒有任何人將洲際交易所視為互聯網公司,合並後的交易所也沒被稱為「互聯網交易所」。
美國版余額寶paypal的貨幣基金,因為市場周期下行與監管規則改革,不得不宣布關閉。美國互聯網金融有嚴格的市場准入門檻,需要提供注冊資金,還需要去州政府注冊和審批。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三大挑戰還沒到,首先是監管,監管規則一變、銀行拆借利率下降,余額寶用武之地不大,未來最大的風險是電商平台稅收規則改變;其次,是信用體系不彰,P2P行業發端以來至7月份,可查的P2P機構有1200家,實際上跑路的有150家,每個月有六七家跑路,幾粒老鼠屎害了一鍋粥;第三,互聯網企業出現壟斷趨勢,一些平台拋棄草根,開始收取高溢價。
中國互聯網金融超過歐美是暫時的,挑戰與金融業的轉變遠未到來,任何行業最終能否發展要看規則與能力。
E. 美國是金融和互聯網都最為發達的國家,但是為什麼美國
因為美國人的信用卡體系不像國內這樣健全,國內使用刷卡都是帶密碼的,回辦卡也答需要輸入密碼,但是國外銀行為了要讓顧客有好的消費體驗,不需要顧客刷密碼,如果出現盜刷,銀行會賠付。導致國外有很多騙子鑽漏洞,而銀行一直沒有把這個漏洞給補上!所以一旦移動支付流行了,那麼美國會有更多的商家遭遇欺詐了。因為消費者只需要一個電話就可以讓銀行把已經完成支付的錢撤銷。理由就是「未經授權操作」!所以移動支付在美國起不來跟這個原因很大。
F. 為什麼現代金融最發達的美國,卻沒有國內熱炒的「互聯網金融」
主要是美國的傳統金融比中國發達許多,人們的生活已經非常方便,不需要都全部都搬到互聯網。
G. 美國為什麼沒有互聯網金融
並不是美國沒有互聯網金融,而是因為美國的金融市場是開放的,不存在利用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之間的利差套利的空間
望採納
H. 美國互聯網金融為什麼沒有產生
1.從經濟結構上來看,美國市場化的機制,使得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軍事、科技、金融、教育,在相對自由的體制中均衡發展,各有千秋。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調節資源,四大產業各自根基深厚,又有部分融合,但大體上都相對固定,難以滲透到對方核心領域。
我們國內的情況恰恰相反,產業之間發展極不平衡,這和國家體制有著直接的關系。但科技行業特別是互聯網多數都是民營資本運營,雖起步晚於歐美等發達國家,但發展速度非常快,而隨著智能手機全球滲透率的提升,國內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發展甚至有超過美國之勢。國內互聯網產生了一批世界級的巨頭企業,其高速發展帶動國內互聯網行業走向成熟,而其激烈的競爭促使其不斷拓展新的利潤增長點,對低效的傳統行業的侵佔和顛覆也成為其必然的選擇。
2.從金融市場來看,美國的金融體制完善,利率市場化完成近三十年,金融市場經過百年發展,產品和服務都已接近完善。金融行業競爭非常激烈,金融機構或發展綜合實力,或在具有鮮明特色的領域深耕,因而競爭格局相對穩定。激烈的競爭也使得金融機構積極擁抱互聯網,利用互聯網先進技術進行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
作為全世界最為成熟的金融市場,美國為各類投資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多元化的產品,從貸款、理財、到風險投資等等。不僅投資品種豐富,而且服務到位,並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改善用戶體驗。這一點和國內形成巨大反差,國內金融業高度壟斷,投資工具少,利率尚未市場化,收費和服務極不對等,在這樣的環境下,互聯網金融通過其特有的渠道優勢,以普惠、快捷、高收益的特色,普及了理財產品也激發了廣大用戶的理財需求,爆發出巨大發展潛力和規模。3.從監管體系來看,美國有著一套相對健全和完善的監管體系,如SEC認定包括Prosper在內的所有P2P平台運營模式已涉及到證券銷售,要求其在SEC登記注冊,將其定性為在允許范圍內銷售"附有投資說明的借貸憑證"的機構。美國金融監管當局沒有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專門監管框架,而是適用於一般性監管框架。以產品的運營模式來界定監管的歸屬,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投資者的財產安全。
對產品的定性、風險揭示均有比較完善、透明的體系,加之美國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導的資本市場,比個人投資者有著更強的專業能力和相對穩定的投資理念。而國內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還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有著明顯的時滯性,給互聯網企業迅速發展壯大以很好的時機,新產品層出不窮,規模上升非常快,缺少對投資者的風險提示及安全性的全面考量。
I. 互聯網金融為何在美國火不起來
美國的金融沒有行政壟斷,美國民眾存款可以「貨比三家」,實體的金融銀行可以高息攬儲,並且有銀行破產保護法等法律配套措施跟進,很健全。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就是高息,靈活,而在美國,實體銀行已經高息、靈活的運轉了很多年,不存在互聯網金融的巨大獲利空間,已經是「互聯網與實體已經沒有利差」。而在中國大陸,由於金融領域的行政壟斷嚴重,很多老百姓的存款利率被認為低估,給互聯網銀行造成了巨大的利差套利空間,並且有貨幣基金、實體銀行等監管機制的漏洞和空隙,可以被高智商、非常聰明的金融人才「高效利用」,打擦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