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亞洲金融危機各國(除中國外)為何貨幣貶值
要解答這個問題,先要知道亞洲金融危機是怎麼來的。
當時東南亞各國大多都是採用「固定匯率制」,即一國不論國際收支如何變動,匯率都保持固定不變。而西方國家一般都是「浮動匯率制」,凈出口變動、外商直接投資變動、國際熱錢進出等國際收支變動都會相應使一國匯率發生上下浮動。
兩種匯率制度各有利弊,但一般來說浮動匯率制是比較好的,因為匯率的浮動能反映出各國貨幣的供求,乃至各國經濟實力的變化。我們可以想像,如果A國的商品物美價廉,並且人們需求旺盛,而B國的商品價高質次,沒有人買,那麼A國向B國的出口就會大幅增加,現在問題出來了,如果A國採用固定匯率制,那麼B國進口一定量的A國商品就永遠是一個價錢,這就使國際貿易的經濟效率降低,因為供不應求時理應價格上漲,這是價格規律,是市場機制,而現在A國商品大量出口,對B國卻始終不漲價,這樣就違背了市場原則。而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是因為索羅斯看到亞洲多是採用固定匯率制,才決定對其金融體系進行沖擊。
一國要維持固定匯率,需要政府的市場操作。當本幣升值時,貨幣當局一般會採取兩個方法使本幣相應貶值以穩定匯率:一.買進外匯。(央行在市場上買進外幣,賣出本幣,會平衡貨幣供求,平抑升值趨勢)二.降低利率。(原因有二——1.由於利差交易,本國降低利率會使世界市場上以本幣投資的利息變低,這樣就加速了本幣流出,使本幣出現貶值;2.降低利率會使境外持有本幣的收益減少,促使外資流出,使本幣貶值)而當本幣貶值時政府就會採取相反的操作。
索羅斯第一個下手的是泰國,而他是怎麼打破固定匯率制的呢?
首先,索羅斯將手中大量的美元逐步兌換成泰銖,這時泰銖就產生了升值壓力,泰國政府將市場上的外匯吃進,以平抑外匯波動。然後,他開始大規模瘋狂地拋售手中的泰銖,使泰銖短時間內面臨大幅貶值的壓力,這時泰國政府為了維持匯率穩定,大量拋售其外匯儲備,承接索羅斯拋售的泰銖,但由於其外匯儲備不夠多,很快就沒有外匯拋售了,於是泰銖就出現了貶值,索羅斯拋售泰銖就可以獲得更多的美元。接著索羅斯又以更多的美元逐步買入泰銖,再像剛才一樣瘋狂拋售泰銖,又換得更多美元,循環往復。就這樣,泰銖在國際金融大鱷的攻擊下大幅貶值,國內產生了惡性的恐慌情緒,所有的民眾都爭先恐後地將手中的泰銖兌換成外幣,更加速了泰銖的貶值。最終泰國政府不得不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
如法炮製,索羅斯還攻擊了亞洲多個實行固定匯率制的國家,紛紛得逞,使亞洲出現了普遍的貨幣貶值。
而索羅斯在香港碰了釘子。香港實行的是聯系匯率制,即匯率在人為操縱下「相對固定」。當索羅斯按照上面的方法攻擊港幣時,中國政府出手了,由於中國政府擁有非常多的外匯儲備,當索羅斯拋售港幣時,中國政府大幅拋售手中的外匯,承接港幣,由於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相當大,有足夠的外匯用於拋售,因此最終沒有讓港幣貶值,成功地維護了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
而中國本身由於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賬戶還沒有充分放開,外資流入受到國家政府部門的監管,因此也沒有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
Ⅱ 國際收支赤字,為什麼會帶來本國貨幣的貶值
國際收支赤字就是外匯的需求大於外匯的供給,造成了外匯升值而本幣貶值。
本幣貶值的影響:
1、本幣貶值對進出口收入有影響。一國貨幣貶值通過降低本國商品相對外國產品的價格,使國外人們增加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本國居民減少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從而有利於本國的出口,減少進口;
2、外國貨幣的購買力相對提高,貶值本國商品、勞務、交通、住宿等費用相對便宜,有利於吸引外國遊客,擴大旅遊業發展,推動就業增加和國民收入的增長。
3、本幣貶值對國際資本流動也有影響。如果貶值趨勢不斷發展,那麼人們將會把資金從本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引起資金外流。
(2)國際金融學貨幣貶值擴展閱讀:
貨幣主義分析
貨幣主義者認為,逆差純粹是一種貨幣現象,是在貨幣需求增量小於國內信用水平增量的情況下出現的。在固定匯率制度下,過度貨幣需求應由外匯順差彌補,而過度國內信用創造反映為赤字。如果貨幣需求不變,則國內信貸水平的變化完全反映為外匯儲備的變化。
前者過量對產出和就業的長期影響完全為外匯儲備的流失所抵償。在固定匯率制和存在資本流動的情況下,貨幣供給獨立於國內信貸政策。正是外匯儲備的變化而非國內信貸水平的變化彌補了國內貨幣需求和國內貨幣供給之間的差額,這就是貨幣主義關於補償的原理,即當貨幣需求不變,減少外匯儲備,必然提高國內信貸水平。
貨幣主義者還認為,超過貨幣需求的超額貨幣供給有四條出路:購買國內、國外實物資產,購買國內、國外金融資產。其中只有購買國內實物資產的部分後果,即提高產出,可能改善國際收支狀況.而其餘各種途徑都將導致國際收支的惡化。總之,從整體上看,超額貨幣供給是引起國際收支逆差的原因。
Ⅲ 本幣貶值為什麼會降低國際金融風險
跟你舉個例子吧,98年泰國金融危機。
當時泰國經濟泡沫到達頂峰,很多國際金融機構都看泰銖貶值,而泰銖是固定匯率制度,就是說雖然外界看貶值,但政府都會通過自己的外匯儲備進行干預,使泰銖的匯率穩定在一個水平上,一直都不貶值。 這樣很多金融集團就跟政府對賭,比如1泰銖對1美元,金融就大量的借入泰銖兌換成美元,正常應該是貶值的,但政府為了匯率穩定就是出手去買,政府就用美元換市場上的泰銖(如果政府不出手,市場上的泰銖供應就會大於需求,價格就會跌)。 但政府手裡的美元是有限的,到一天政府扛不住了,就宣布不行了,我不穩定泰銖了,這樣市場積累的貶值預期一下子全部釋放,匯率一下子變成了10泰銖才換1美元。 這樣之前金融機構只用之前1/10的美元就可以換成泰銖,還給銀行,一本萬利。
所以,適當的貶值可以消化市場的情緒,是匯率更趨向正常的水平。
Ⅳ 遇到金融危機,本國貨幣貶值有什莫好處
本國貨幣貶值,本國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就會想對來說便宜,可以增專強國際競爭力,增加總屬需求這樣來拉動經濟。但過度的貶值會使鄰國的需求降低,從而使鄰國的經濟衰落,失業增加,這樣就是「以鄰為壑」。這種做法容易引發各國的爭相貶值。
Ⅳ 什麼叫貨幣貶值.請舉最通俗例子說明.不專勿噴.
貨幣貶值(又稱通貨貶值),是貨幣升值的對稱,是指單位貨幣所含有的價值或所代表的價值的下降,即單位貨幣價格下降。貨幣貶值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理解。
從國內角度看,貨幣貶值在金屬貨幣制度下是指減少本國貨幣的法定含金屬量,降低其對金屬的比價,以降低本國貨幣價值的措施;貨幣貶值在現代紙幣制度下是指流通中的紙幣數量超過所需要的貨幣需求量(即貨幣膨脹)時,紙幣價值下降。
從國際角度看,貨幣價值表示為與外國貨幣的兌換能力,它具體反映在匯率的變動上,這時貨幣貶值就是指一單位本國貨幣兌換外國貨幣能力的降低,而本國貨幣對外匯價的下降。例如,如果100美元去年兌換300元人民幣,今年兌換400元人民幣,則人民幣貶值了。貨幣貶值在國內引起物價上漲現象。但由於貨幣貶值在一定條件下能刺激生產,並且降低本國商品在國外的價格,有利於擴大出口和減少進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把它作為反經濟危機、刺激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
作用
1、貨幣貶值在國內引起物價上漲現象。但由於貨幣貶值在一定條件下能刺激生產,並且降低本國商品在國外的價格,有利於擴大出口和減少進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把它作為反經濟危機、刺激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辛巴威貨幣貶值
2、匯率工具常用於調節一國國際收支失衡,各國政府都希望使用匯率工具使失衡的國際收支恢復平衡,特別是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多使用本幣貶值的策略,希望通過本幣的貶值,一方面降低本國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增強本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從而促進出口,增加出口額,另一方面,提高外國進口商品在本國市場的本幣價格,降低外國進口商品在本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從而減少進口。總之,通過本幣匯率的下調擴大出口,縮減進口,使貿易收支以至國際收支逆差縮小,恢復平衡,甚至出現順差。
3、沒有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甚至惡化國際收支。加大了一國的國際收支逆差,我們稱這種現象為貨幣貶值的國際收支效應失靈。貨幣貶值的國際收支效應失靈現象歷來就存在,但近年顯得尤為突出。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像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韓國等國的貨幣貶值均在30%—70%之間,貶值幅度之大實屬罕見。然而,這些國家的國際收支卻在相當長時期內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近年俄羅斯金融危機,土耳其金融危機,巴西金融危機,阿根廷金融危機,這些國家的貨幣也嚴重貶值,但貨幣貶值的國際收支改善效應卻不明顯。與此相反,中國頂住1997年東南亞的金融風暴沖擊,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實際上人民幣匯率還穩中有升,但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卻一年好過一年,外匯儲備連年增長,從1997年底的不足1400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底超過2500億美元。匯率貶值效應為什麼失靈,人民幣不貶值國際收支盈餘反倒增加,這一問題值得大家認真探討。
原因
國際收支調節理論作為國際金融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研究國際收支的決定因素,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及消除失衡的調節措施等問題。國際收支調節理論歷來得到經濟學家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他們分別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來探討國際收支從失衡恢復到平衡的條件,並提出各自不同的解決國際收支失衡問題的政策主張,其中以彈性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吸收分析法、結構分析法最具代表性。貨幣貶值漫畫盡管各種國際收支調節理論大多沒有專門探討貨幣貶值的國際收支效應失靈問題,但各種不同的國際收支調節理論對運用本幣貶值措施改善國際收支均探討了應具備的條件,或前提條件或假設條件,當這些假設不成立或前提不滿足時,其結論便會出現偏差,也就是「失靈」問題。對當代貨幣貶值調節國際收支效應失靈問題的研究,我們發現,因為這些假設不成立或前提不滿足,作為解釋變數能解釋一些失靈問題發生發展的原因。
Ⅵ 國際金融 本幣對外貶值後導致國內資本流出減少
沒貶值前你7人民幣換一美金出境,貶值後你要10人民幣才能換到一美金出去,你還願版意么?權一個是可能你沒那麼多錢了,你計劃要10萬美金的,沒貶值前你剛好70萬人民幣,貶值後你要100萬人民幣,你還有錢么?所以流出就減少了
Ⅶ 金融危機時為什麼要貨幣貶值
貨幣貶值有助於刺激消費,而外國使商品具有競爭力,並刺激本國經濟的復甦和發展。 保護國內經濟,但負面影響是使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這不利於全球經濟的復甦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東南亞,南亞及「亞洲四小龍」,日本的經濟全面崩盤,並影響到了歐美發達地區,在這危急關頭,全球矚目於亞洲唯一還具有能力的中國。
如果中國貨幣貶值,或許可以讓中國避免經濟危機的影響,免受經濟損失,但代價就是亞洲經濟甚至是全球經濟衰退。 然而,中國堅持貨幣不貶值,是以自身損失為代價的。
(7)國際金融學貨幣貶值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的區別。
理論上而言,「金融」與「經濟」本身就存在較大差別。「金融」是以貨幣和資本為核心的系列活動總稱,與它相對應的主要概念有「消費」和「生產」,後兩者則主要是圍繞商品和服務展開。
所謂金融危機,就是指與貨幣、資本相關的活動運行出現了某種持續性的矛盾,比如,票據兌現中出現的信用危機、買賣脫節造成的貨幣危機等。
就美國次貸危機而言,其根本原因在於資本市場的貨幣信用通過金融衍生工具被無限放大,在較長的時期內帶來了貨幣信用供給與支付能力間的巨大缺口,最後嚴重偏離了現實產品市場對信用的有限需求。
當這種偏離普遍地存在於金融市場的各個領域時,次貸危機,也就是局部金融矛盾,向金融危機的演化就不可避免了。
「經濟」的內涵顯然比「金融」更廣泛,它包括上述的「消費」、「生產」和「金融」等一切與人們的需求和供給相關的活動,它的核心在於通過資源的整合,創造價值、獲得福利。
就此而言,「經濟」是帶有價值取向的一個結果,「金融」則是實現這個結果的某個過程。因此,經濟危機,是指在一段時間里價值和福利的增加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比如,供需脫節帶來的大量生產過剩(傳統意義上的經濟蕭條),比如,信用擴張帶來的過度需求(最近發生的經濟危機)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們對社會福利造成的影響程度和范圍不同。金融危機某種意義上只是一種過程危機,而經濟危機則是一種結果危機。
Ⅷ 求助!請用國際金融學的基本原理解釋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經濟現象。
同學,湖南農大的吧?輔修這個的吧?禮拜天考試的吧?
Ⅸ 請問金融危機和貨幣貶值之間的關系
量身定做! 這篇論文我也過!
貨幣危機是金融危機的一種,是指對貨幣的沖擊導致該貨幣大幅度貶值或國際儲備大幅下降的情況,它既包括對某種貨幣的成功沖擊(即導致該貨幣的大幅貶值),也包括對某種貨幣的未成功沖擊(即只導致該國國際儲備大幅下降而未導致該貨幣大幅貶值)。對於每個國家而言,貨幣危機的程度可以用外匯市場壓力指標來衡量,該指標是匯率(按直接標價法計算)月變動率與國際儲備月變動率相反數的加權平均數。當該指標超過其平均值的幅度達均方差的三倍時,就將其視為貨幣危機。
或者,從另一個通俗的角度說,貨幣危機,是人們對一國的貨幣喪失信心,大量拋售該國貨幣,從而導致該國貨幣的匯率在短時間內急劇貶值的情形。例如,1994年墨西哥比索與美元的匯率和1997年泰國銖兌美元的匯率驟然下跌,都屬於典型的貨幣危機。
為了解釋貨幣危機如何沖擊國際金融市場,
我們先來看3個例子:
例1 九七的泰銖風波。它的嚴重性表現在兩方面:國內一面,泰國經濟將要在短期內面臨一系列緊縮措施,加稅、物價控制、收縮銀根等手段都將啟用,已降低的經濟增長率還要進一步降低;國際一面,泰銖風波傳至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地,這些國家皆出現股市匯價雙跌的局勢,且歷時已過兩月。比較六月底對美元匯率水平,九月初,泰銖跌逾36(落幅為33%),馬來西亞林吉特至2.94(落幅為17%),菲律賓比索達31.70(落幅為20%),印度尼西亞盾過3000(落幅近24%)。一石擊起千層浪,波及泰國內外經濟的方方面面。
例2 1992年秋英鎊與歐洲匯率機制的基準匯率受到投機性攻擊時,相伴隨的還有義大利里拉。在史稱「黑色星期三」的當年9月15日,英鎊與里拉雙雙退出了歐洲匯率機制。隨後,仍留在歐洲匯率機制內的愛爾蘭鎊和法國法郎等都遭到攻擊,匯率發生急劇波動。
例3 1994年底墨西哥比索大幅貶值時,南美的阿根廷、巴西及東南亞的菲律賓等國貨幣對美元匯率發生強烈波動。稍後,遠在非洲之角的南非也出現了匯率動盪。
結論:以上例子看出,當代國際經濟社會很少再看見一樁孤立的貨幣動盪事件。一國貨幣危機常常會波及別國。
貨幣危機在國際社會中的這種擴散現象被稱之為「傳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
下面,我們來解釋一下貨幣危機如何通過「傳染效應」沖擊國際金融市場,而導致金融危機的:
第一 匯率總是關繫到兩個以上經濟的事情。一國貨幣對外貶值後,比如說對美元貶值,該國商品的對外價格競爭力就增大了,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對手國便處於不利位置。後者若想改善自身處境,隨之也會促使本國貨幣貶值。
第二 在國際貨幣市場中投資者是有分析頭腦的,並了解各國經濟信息;一旦看到某國發生貨幣危機,他們會聯想到具有類似宏觀經濟狀況的國家,從這些國家撤出資金,以防不測;結果,他們的撤資行為真的導致了貨幣危機的擴散。
第三 一國發生貨幣危機時,必有一些機構投資者和國際公司遭受損失,或至少使它們的資產流動性受到影響;為抵消這種影響,它們會在別國他處的市場上抽出資金,即拋售當地貨幣,換取高流動性的國際貨幣;其結果跟第二種行為一樣,導致更多的貨幣市場出現動盪。
當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人們將更加悲觀地預期經濟未來,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就會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當中將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這就是貨幣危機沖擊國際金融市場,導致金融危機的過程。
結論:貨幣危機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助動力。
回答者:楓葉家書 - 魔法學徒 一級 10-27 10:19
Ⅹ 運用國際金融學的基本原理解釋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經濟現象
對外升值:由匯率降低造成。
對內貶值:通貨膨脹,
貨幣發行量
大於實際需求量,引起物價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