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金融知識的宣傳語,20字左右
打擊非法集資,維護金融穩定,共創和諧社會。
② 金融消費者的基本權利有哪些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享有九大權利,分別是:
1.悉真實情況權。即消費者所享有的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的過程中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
2.自主選擇權。即消費者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包括兩方面:一是對商品的品種、服務方式及其提供者應有充分選擇的餘地;二是對於選擇商品服務及其提供者應有自由決定的權利而不受強制。
3.身財產安全權。即消費者享有在購買商品如果人身、財產受到威脅。
4.交易權。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公平合理、計量准確無誤等公平交易條件,有權拒絕經營者的強制交易。
5.法求償權。求償權是指在當權利、資源等因個人或集體而遭受侵害、損失的時候,所具有的要求賠償的權利。
6.得知識權。即消費者「有獲得有關消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知識的權利。」
7.建立消費者組織的權利。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有權要求國家建立代表消費者利益的職能機構;二是有權建立自己的組織,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8.監督批評權即消費者有對商品和服務以及保護消費者權益工作進行監督的權利。特別是消費者有權參與國家消費政策和相關立法的制定,並對其實施加以監督。
9.受尊重權。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其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得到尊重的權利。
③ 為什麼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宣傳普及金融知識
正確答來案:A 解析:銀行自業消費者的受教育權可以分為兩類:①銀行消費知識的教育權,是指消者有權接受關於銀行產品的種類、特徵等有關知識的教育;②消費者權益保護知識的教權,是指消費者有權接受權益受到侵害時如何維權等知識的教育。
④ 請問廣告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
20世紀以來,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的消費者已逐步形成對廣告的依賴性。這是由於廣告可以不斷地向廣大消費者提供許多有關生活的信息,為消費者進行消費活動創造便利,從而豐富了消費者的生活,增長了消費者的知識,開闊了消費者的視野。
一、廣告幫助消費者豐富生活
現代化的工業企業都是進行專業化生產的。任何一種新產品的問世,都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某種需要,改善消費者的生活條件,豐富消費者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提高消費者的生活水平。每一項新產品的問世和投放市場,都必須通過廣告把有關產品和市場的信息傳播給消費者,使消費者產生購買行為,才能達到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目的。
廣告通過傳播信息,為消費者提供個人消費指導,如工作用品的選用、生活用品的采購以及其他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重視整潔的家庭婦女,通過廣告選擇自己所需的各種簡單的清潔劑,以減輕家務勞動的艱辛勞累,提高工作效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傢具的采購、食物的選擇、醫葯的擇用以及旅行、游樂等,無不藉助於廣告所提供的信息進行選擇。
企業通過廣告活動,為廣大消費者介紹各種能夠豐富人民生活、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提高生活水平所需的生活用品的信息,如名稱、規格、性能、用途等,並告訴人們,如何利用這些產品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選擇適合於自己生活的日用消費品和耐用消費品,從而使自己的生活條件有所改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為自己的家庭生活或日常工作提供了方便。
二、廣告對消費者個人消費的刺激
廣告能夠幫助消費者對個人消費品進行選購。指導消費者合理地采購物品以改善個人或家庭的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這是廣告最起碼的功能。廣告還有一項重要的功能,這就是刺激消費者的個人消費。廣告的連續出現,就是對消費者的消費興趣與物質欲求進行不斷地刺激,從而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慾望,進而促成其購買行為。
廣告刺激消費者的需求,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在產品剛上市時刺激其初級需求;二是在市場上已有眾多產品時刺激其選擇性需求。
廣告對消費者的初級需求的刺激,往往是在新產品剛剛上市場的時候。在這時,廣告著重於介紹新商品的特點和用途,從而激發消費者的初級需求慾望,使之認為擁有這種新的「高檔」消費品是一種榮耀,因而產生購買慾望,進而促進購買行為,實現對產品的購買和消費。同時,廣告還將盡可能地給消費者不斷的信息刺激,使產品成為消費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這方面的例證很多,如近幾年錄音機、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和錄像機的相繼上市,就是通過不同途徑的廣告宣傳,才成為中國標准生活水平的家庭所擁有的生活必需品。
選擇性需求,是指市場上已有眾多牌子的產品,企業通過廣告不斷地宣傳和突出自己不同於其他品牌的同類產品的優異之處,從而刺激消費者產生「既然要買,就要買最好的」的購貨心理,刺激消費者產生對本產品的購買慾望,進而促成其產生「指牌認購」行為。這是刺激消費者進行選擇性需求的方式。
廣告在指導和刺激消費方面,往往還有創造流行商品和促成時尚的作用。許多流行性商品的出現和流行,無不與廣告宣傳中對特定社會階層(如少男少女們)提出針對性的廣告訴求、使目標市場中的消費者產生一致的購買行為有關。這當然是廣告活動對某一事物或行為進行大肆渲染的結果。在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1986年街上流行黃裙子,1988年則流行牛仔裙和耐克運動鞋都是典型的例證。可口可樂等可樂型飲料的流行,則是由於廣告宣傳使廣大消費者接受了新的消費觀念、形成了新的消費習慣所致。
三、廣告對消費者的知識傳授
現代廣告,五花八門,宣傳著各種各樣的新商品,同時,也在給消費者傳授著各種各樣的有關生活、工作的新知識。由於現代廣告有很大一部分是宣傳新發明、新創造的產品,它必須花相當的時間去詳細講授和介紹這些新發明和新創造的原理和產品的工作機制,介紹產品的特性、用途和使用方法,從而通過廣告簡潔地把有關新發明、新創造的知識傳授給大眾。
因此,經常注意廣告的人,尤其是注意有關新產品介紹的廣告的人,可以獲得許多知識,了解許多新的發明和創造,從而增長知識,擴大視野,活躍思維。如無梁樓板的出現使廣大消費者知道,在建造房子時採用無梁樓板,可以節約建設費用,增加樓層高度。鐵器製品長久不用後,容易生銹,擦洗是一大困難,「除銹凈」的出現,就解決了生活中的這一大難題,而防銹油紙的出現,更使這一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當時在對這種紙的工作原理進行介紹時,廣告告訴消費者,在製造這種紙時,並不是將防銹油劑塗在紙張上,而是將防銹油劑滲浸於紙的纖維中。其工作原理是,在防銹油紙包著鐵器製品的表面時,紙纖維中的防銹劑分子逐漸氧化,使隔層中的氧氣消耗殆盡,同時,氧化後的防銹油劑分子吸附在鐵器的表面,使鐵器的表層不再活化,從而抑制了鐵器的氧化現象——生銹的發生。在這則廣告中,就包含了許多科學知識。
許多廣告都或多或少地帶有知識性內容的傳授。對眾多的廣告進行比較,消費者還可以了解,現在市場上大概有些什麼新商品,哪類商品有些什麼品牌,各有什麼特點和用途?從而使消費者增加許多新的生活知識,開闊了思維視野,而不致使自己限於孤陋寡聞的窘境。
四、廣告指導消費者的消費資金進行合理投向
近兩年,在各地常能見到許多有關有獎儲蓄和發行有獎債券和集資券的廣告,吸引了不少的消費者把資金投入,從而使民間資金得以集中投放到大項目的建設上來。這是廣告的另一項效能,它指導消費者對消費資金進行合理的投向,從而活躍了社會經濟。
一個社會要繁榮要發展,首先必須活躍社會經濟,所謂活躍社會經濟,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包含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活躍國民的消費,提高人民大眾的消費能力;二是積極利用分散在群眾手中的社會游資,想方設法將其相對集中起來投入到社會化的生產和建設上去。
在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之後,必須適當地提倡消費,這樣一方面可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加快貨幣回籠,進行擴大再生產。如果在人民的收入普遍提高之後,廣大消費者不進行適度消費,而把個人所得存起來,就會導致社會購買力的下降,造成貨幣回籠的困難,同時,也延緩了生產——消費的循環,給社會再生產造成障礙,影響經濟的繁榮。在這一階段,廣告通過合理的手段,適當地刺激消費,一方面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可活躍社會經濟。
在經濟發展的問題上,大眾手上有多少社會游資也是一個應該重視的問題。雖然落實到具體的個人,是小額的游資,但聚沙成塔,集中起來可以產生相當驚人的威力。資本主義國家的證券市場和房地產業中所產生的毀滅性的風潮,多為社會游資所為,1988年發生在我國的搶購風潮,也是游資造成的。
然而,如果利用廣告對消費者手中的消費資金——社會游資的投向進行指導,使之集中起來,投入社會生產和社會建設,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廣告可以通過對消費者進行消費導向和對游資投向進行指導,使之投資於企業股票、金融債券、建設集資或銀行存款。集中分散在廣大消費者手中的零散資金,使之變成巨額資本,投資於社會生產和社會建設,從而進一步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繁榮。
綜上所述,廣告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並不只是簡單地向消費者推銷商品。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研究廣告與消費者雙方的關系,可以列舉出許多對消費者有益的影響因素。
⑤ 銀行開展消費者金融知識教育內容的要點是什麼
正確答案:A 解析:銀行業消費者的受教育權可以分為兩類:①銀行消費知識的教育權,是指消者有權接受關於銀行產品的種類、特徵等有關知識的教育;②消費者權益保護知識的教權,是指消費者有權接受權益受到侵害時如何維權等知識的教育。
⑥ 如何做好金融知識普及教育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金融已滲透國民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在享受到便捷金融服務的同時,也不斷遇到新的金融風險。部分P2P網貸平台「跑路」、金融詐騙等違法活動不僅給消費者造成巨大損失,也給我國的金融穩定帶來一定沖擊。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行長白鶴祥建議,在基礎教育中增加金融知識普及教育,使金融知識教育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分析報告(2017)》顯示,我國國民金融素養水平整體不高,在校學生、邊遠地區貧窮人群、勞務流動人口、殘疾人等應當成為金融消費教育的重點區域和群體。其中,學生群體是最適合進行金融教育的群體。從調查情況看,青少年的金融素養顯著低於成年人,風險意識和權責意識亟須加強。
因此,白鶴祥認為:「迫切需要推進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提升青少年金融素養,提高個人的金融辨別能力、風險防範意識以及誠信和權責意識。」
白鶴祥建議,建立由教育部門牽頭、金融監管部門配合的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工作機制。
「國務院辦公廳在2015年發布的《關於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就明確要求『教育部要將金融知識普及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切實提高國民金融素養』。但從目前進展情況看,部分地方教育部門對此項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建議由教育部牽頭,建立多部門協調配合的工作機制,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目標、計劃、實施、保障、評估等各方面統籌規劃。」
他說,「金融知識普及具有系統性、漸進性特點,推進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關鍵是將金融知識納入基礎教育。」白鶴祥建議,從課程標准角度將金融知識明確為中小學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通過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金融知識需求,由淺入深、由簡入繁,系統化、科學化設置課程,讓青少年更好地理解、掌握和運用金融知識,逐步培養良好的金融行為、金融態度和風險意識。
白鶴祥還建議各級地方財政將金融知識普及教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保障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工作順利開展。「目前金融知識教育以公益性為原則,對學生和學校不收取任何費用。但從中國人民銀行試點進展情況來看,教材的編寫和印刷費用較大。」
以陝西省目前試點為例,白鶴祥舉例說,試點學生人數預計為13萬人,教材編印費用約為100萬元。僅靠中國人民銀行籌集費用,難以保證此項工作的持續性。對此,建議由地方財政部門在年度預算中撥付專門費用,保障學校用於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工作的專項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