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從2020年1月1日到2020年3月6日的金融大事件有哪些
2020年來1月1號到2020年3月6號的金融大事件呢源,有很多件,但是呢,基本上都發生在美國,因為美國吧,現在。他們的金融管理體系啊,和他們的管理人員呢?嗯,跟他們這個白宮啊,有一點不同步,不同調,所以說呢,出現了,有一些金融世界,但是要論得上大世界的話。就是他們的這個利率好像是有所調整的,可以。看看美國的網站上面有關於他們的聯儲主席,所發表的聲明也可以看看。他們的總統在推特上面發布的。推文也是可以看的出來的。
Ⅱ 你認為2018到2020年之間的金融危機概率有多大
我認為概率為75%。
理由;1、88年,98年,08年都發生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時間專規律是十年一屬次,2018到2020年之間這個期間,正值發生危機的時間節點中。
2、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起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的貿易摩擦,加劇了金融危機的發生概率。美國近期的減稅和支出舉措,可能在2020年起引發更大風險。貿易摩擦將使得美國經濟未來2年迎來衰退,同時拖慢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
3、發展中國家貨幣也在承受壓力,MSCI新興市場貨幣指數已從最高點明顯快速下跌了。世界性金融動盪加劇。
Ⅲ 2020年如果發生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對外匯市場將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個人投資者適合投資外匯理財嗎
2020年如果發生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對外匯市場將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個人投資者適合投資外匯理財嗎?
慘不忍睹
Ⅳ 如何看待後金融危機時代的國際格局大調整及體系大變革
那我發d片算了!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經濟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快於世界政治格局變化。南北經濟力量博奕是促進當今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重要因素。所謂南,系指南方國家,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獲得獨立與主權的發展中國家。所謂北,系指北方國家,即發達國家,集中在被稱之為「富國俱樂部」的經合組織(OECD)之中。南北關系,體現為南北政治、經濟、科技和安全、軍事等各方面的相互合作與斗爭,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南北經濟實力對比逐漸發生的變化。聯合國及其所屬機構發表的數據表明,20世紀80年代,南方國家的GDP增速已高於北方國家,但人均GDP增速則低於北方國家。然而步入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不僅在經濟總量上縮小了同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且在人口基數增加的前提下,人均GDP也縮小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鴻溝。在21世紀頭10年,發展中國家的GDP和人均GDP增速以及拉動經濟增長的私人消費、固定資產投資和對外貿易「三大要素」的增速都繼續保持高於發達國家的勢頭。變是永恆的,世界唯一的不變就是變。人們不應再以靜止的觀點看待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和作用。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比發達國家以更快速度增長,南北差距就會趨於縮小,世界經濟格局就會發生改變,這是必然的結果。
一、亞洲率先走向崛起
亞洲地域面積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人口約佔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稱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有過自己的輝煌。1820年,全球經濟總量為6950億美元,法國、英國、美國分別佔5.4%、5.2%、1.8%,而中國和印度則分別佔28.7%和16%。但是,伴隨著工業革命,西方列強對亞洲進行了大規模的殖民擴張與侵略。然而,二戰後,由於眾多因素的綜合作用,在亞洲率先涌現出一批跳躍式發展的國家和地區。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台灣、韓國、香港和新加坡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相繼起飛成「龍」,被國際社會譽為亞洲「新興工業經濟體」(NIES);80年代至90年代,馬來西亞、泰國「准新興工業經濟體」以及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也都在加速經濟發展,以爭取早日成為新興工業國。尤其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未、越南在80年代中、印度在90年代初開始的經濟變革,促進了各自經濟的騰飛,為東亞乃至亞洲的持續高速增長發揮了「拉動效應」。在1997—2007年的10年裡,亞洲國家和地區克服了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躍居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區,亞洲新興經濟體的GDP年均增速超過9%,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愈益增大。日本《富士產經商報》在2008年4月4日報道中指出,2007年,中日韓、台灣、香港、東盟10國等亞洲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7萬億美元,是1980年的6倍。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業已替代日本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引擎,以日本為領頭雁的「雁行模式」早己不復存在。約翰?奈斯比特在《亞洲大趨勢》一書中指出,150年來,西方享受了進步與繁榮,而亞洲卻遭受貧困與飢餓。現在,亞洲正走上經濟復興的道路,這將使他們重新得到他們以前文明所擁有的輝煌和榮耀。
二、新興大國的騰飛和「超高速」發展
美國高盛集團全球經濟研究部主管、首席經濟學家奧尼爾,在本世紀初就開始關注和研究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經濟的可能發展,並在2003年發表了《與「金磚四國」一起夢想——2050年之路》研究報告,提出了「金磚四國」(BRICs)的概念。「金磚四國」都是大國,盡管在這場歷史罕見的金融危機中,俄羅斯經濟嚴重衰退,巴西經濟陷入零增長,但由於中印經濟的拉動,「金磚四國」經濟總和佔全球GDP 的比重還是由2007年的13%上升為2009年的15%,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國際力量,加速了南北經濟格局的變化。繼「金磚四國」之後,美國高盛集團於2007年推出了所謂「鑽石十一國」概念( 菲律賓、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韓國、墨西哥、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越南),指出在2004—2007年4年間,十一國的經濟增長率平均約為5.9%,是歐洲國家平均增長率的兩倍以上。日本「金磚四國」研究所在2007年則提出一個新的專有名詞「展望五國」(VISTA),系指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認為這五個國傢具有很大的發展潛能,在未來幾十年內,其經濟將會有飛速的發展。根據日本「金磚四國」研究所的推算,從2005—2050年,西方七國集團的經濟規模以美元計算,與現在相比最多擴大到2.5倍,「金磚四國」將擴大到20倍,而「展望五國」可能擴大到28倍。這雖然只是對未來的一種展望和一種預期,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南北經濟未來發展的變化趨勢。
「金磚四國」、「鑽石十一國」和「展望五國」的成員被國際社會冠以新興市場、新興經濟體和新興工業國等稱謂。何為新興市場或新興經濟體?究竟有多少新興市場或新興經濟體?現在尚沒有明確的界定標准和准確的數字,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新興市場或新興經濟體現已遍布於亞洲、非洲、南美洲、東歐及中東各個角落,形成了「新興經濟群體」。新興經濟體屬於發展中國家,因而發展中國家興起與騰飛己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美國《外交》雜志前總編輯、《新聞周刊》國際版主編法里德.扎卡里亞認為,20年來,工業化西方之外的國家以過去不可想像的速度發展。這意味著他者的崛起——世界其他地區的崛起(見美國《新聞周刊》,2008年5月12日版)。所謂「他者的崛起或世界其他地區的崛起」,不僅包涵著充滿經濟活力的亞洲及發展中大國的崛起,而且包涵著其他地區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正在發生的「悄悄的巨變」。每次大危機都會帶來大變革,導致世界經濟格局的調整與變化。這次起源於美國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更是如此,美國的盎格魯—撒克遜發展模式、美國的金融創新制度、美國推行的新自由主義及國際金融機構的作用等等,都受到了廣泛的質疑。美國匹茲堡G20峰會弱化了八國集團的作用,將包括10個新興經濟體的G20作為「國際經濟合作的最重要論壇」和「世界經濟新協調群體」,標志著主導世界經濟的美日歐三強已無法單獨解決全球性大問題,標志著影響力日益增長的大型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地位的提升和話語權的擴大,標志著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
三、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仍具備持續發展的基礎
從各方面的預測考量,2009年世界經濟陷入二戰後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盡管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收縮幅度變小,但世界經濟和發達經濟體衰退的總趨勢已成定局,不會出現逆轉。在經濟全球化作用下,發達國家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迅速慢延到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家受到拖累和影響,俄羅斯、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等大型新興經濟體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濟萎縮,然而,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經濟表現依然好於發達國家。據世界銀行預測2009年發展中國家的GDP約增長2.1%,與發達國家超過負3%的經濟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從當今實際情況分析,國際金融危機最壞時期業已基本過去,世界經濟開始觸底反彈,其主要依據是恐慌指數(VIX波動率指數)已降至30%以下,表明投資者對後市的恐慌程度開始降低;企業投資慾望開始增強,銀行開始改變惜貸政策;PMI持續回升;消費者信心開始回暖;首次申請失業人數開始下降;股市反彈。上述六個經濟觸底指標雖己有所改善,但都只是初見端倪,此外,還存在著眾多不確定因素,有毒資產尚未消除,債務危機和銀行倒閉事件時有發生,因此,世界經濟復甦基礎尚不穩固,經濟復甦力度尚較為脆弱,世界經濟和發達經濟體不可能在短期內恢復到2002—2007年的增長水平,將會在低速增長甚至是衰退軌道上持續滑行兩三年,亦即呈現「U型」反轉走勢。如果各國特別是二十國集團能夠真正「同舟共濟」,把對金融的救助轉向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排除持續增長的障礙,不輕意改變宏觀政策,不向他國轉嫁危機,那麼2010年全球經濟出現「雙谷衰退」的機率不大,但個別國家在持續幾個季度的復甦增長後,經濟增速再度下行則是有可能的。由於日元升值及通貨緊縮,為防止經濟反彈後再次下滑,日本央行於2009年12月1日再度將基準利率維持在0.1%水平不變,並將通過新的貸款工具向金融體系提供10萬億日元資金,以增加流動性。聯合國發表的《201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測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僅為2.4%。世界經濟從2009年的負增長轉為2010年的正增長是一個重要的積極變化,但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傳統定義,世界經濟增長率在2.5%以下,即認定為世界經濟衰退,因而2010年世界經濟仍將在衰退之中或衰退的邊緣徘徊。
然而,在世界經濟逆境中,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以高於發達國家經濟增速向前發展的態勢並沒有改變,其發展前景仍具有持續性,其主要依據:一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消費市場需求龐大;二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擁有雄厚的外匯儲備和國內儲蓄;三是 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研發支出顯著增長,高新技術產業正在逐步興起;四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組建的新興跨國公司,在世界500強中所佔數目及市值日趨增加;五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積極推動簽署雙邊和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全球現有209個自由貿易區和自由貿易協定,區內貿易已佔世界貿易額的50%;六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發展指數,亦即將貿易盈餘轉變為本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強;七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貿易保護力度增強的形勢下,相互之間的貿易激增。鑒於上述情況,2010年發展中國家作為整體將以5.1%的速度增長,其中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約為6%,而發達國家僅約為1.7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值為1.3%),由此可見,新興經濟體追趕發達經濟體的空間依然十分巨大,在全球經濟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一趨勢必將有助於世界經濟格局及世界經濟政治秩序的變革。
新興經濟群體的崛起是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典型體現。正如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所說,未來世界經濟格局的一個鮮明特點是主要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在金融危機之前,這些經濟體已經開始崛起,隨後而至的危機則更加快了崛起的步伐。亞洲是「新興世界的中心」,在世界經濟回暖之際,亞洲經濟回升的勢頭比世界任何其他地區都更加迅速和強勁。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說,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支撐了亞洲的經濟,即便是美國經濟減速,亞洲也不會陷入經濟衰退(《日本經濟新聞》,2008年4月3日)。英國《經濟學家》預測新興亞洲國家將呈現V型反轉,未來五年內,年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7—8%,其復甦速度是全球各國平均速度的三倍以上。因此,亞洲是世界經濟增長的
新源泉,世界經濟發展重心正向亞洲轉移。在亞洲的引領下,預計2020年左右,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總量將佔全球GDP的50%。日本《福布斯》月刊2008年5月號發表了李光耀的題為《世界經濟的中心是亞洲》的撰文,他預測今後20年,中國和印度的年均經濟增長率會超過9%,其他東亞國家約為7.5%,到2030年,亞洲將佔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50%,回歸「世界笫一」的位置。2009年11月在新加坡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奧巴馬不得不強調亞洲對美國的重要性,宣示美國脫離全球發展最快速地區的時代已經結束,美國將重返亞洲。
四、經濟實力是經濟權力分配和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基礎
世界經濟發展新態勢,必然導致國際經濟關系、世界格局變化以及國際經濟政治秩序調整的連鎖反映。正如法國《青年非洲》所指出的「危機就像一場風暴或者龍卷風,所到之處景象改變。而當危機結束時,我們將發現一個不同的世界,世界格局己然改變」。事實表明,美國在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中遭受到多重挑戰,具體表現為:美國第一經濟強國地位受到挑戰;美國治理全球能力受到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受到挑戰;美元特權地位受到挑戰,等等。這些挑戰歸結為一點就是世界格局不應以「單極世界」為主導,美國等發達經濟體應該承認和接受這一客觀現實。
新興經濟體的崛及世界經濟格局轉變,說到底是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的結果。《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多年以來,世界格局大體經歷了英國獨領風騷,英法德群起稱雄,美國充當救世主,稱霸世界。從世界體系論的角度看,大國興衰的實質是:有的國家從世界的「中心」向「外圍」滑落,有的國家則從「外圍」走向「中心」。大型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印兩國的崛起是「歷史的復歸」,將逐漸改變世界經濟現有版圖和格局,對重振亞洲雄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鄧小平早就說過「中印兩國不發展起來就不是亞洲世紀。真正的亞太世紀或亞洲世紀,是要等到中國、印度和其他一些鄰國發展起來,才算到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頁)。印度也看到中印兩國共同發展的重要性,2004年印度商務國務部長齋拉姆使用了一個新詞CHINADIA,把中國與印度連在一起,CHINADIA意味著中國和印度共同前進與合作。
然而,在當今新的時代條件下,新興大國的崛起不能再沿襲近代以來大國爭霸的歷史,走依靠發動侵略戰爭,實行對外擴張的道路,而只能是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亦即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胡錦濤在越南國會的演講,2005年11月1日)。從亞洲新興大國的迅速發展中,可以看到亞洲發展和亞洲崛起的前景。亞洲崛起與以往歐洲崛起、美國崛起的歷史背景不同,它是多元文化共同發展、共同存在、共同繁榮、共同融合的產物;是在全球化條件下的崛起,與歐洲、美洲等其他大陸是一個相互交叉、共同促進的過程,它的崛起並不意味著其他大陸的災難(澤羽: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社會科學報2005年8月18日)。
世界許多國家看到了亞洲崛起的勢頭,並給予了積極的評價。早在2004年12月,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所做《展望2020年描繪全球未來》的預測報告指出,今後15年「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將足以匹敵19世紀的德國和20世紀的美國,在地緣政治學上產生劇烈的沖擊」。美國《商業周刊》認為,世界從未見過這兩個佔全球1/3人口的國家在同一時刻崛起,中國和印度擁有改變21世紀全球經濟的實力和活力(美國《商業周刊》:《中國和印度的崛起》,2005年8月22日)。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薩默斯在2006年1月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甚至說,中印的崛起有可能與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並列成為過去一千年三大重要經濟事件。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南北差距雖然趨於縮小,但差距依然巨大,發展中國家要想擺脫不發達狀態,中印等大型新興經濟體要想做到既受國際社會重視,又受國際社會尊敬,仍任重而道遠。
參考資料:http://world.people.com.cn/GB/10591320.html
Ⅳ 美國2020為什麼沒有經濟危機
2020不是會不會有經濟危機的問題,是目前已經處於全球性經濟危機。並且接下來幾年並不會得到顯著緩解。
2019年經濟已經出現下滑,各類貿易爭端頻出,預示著危機悄然到來。
2020年我們身處變故之中而不自知,大部分人笑著說「販賣焦慮」,甚至還覺得自己馬上會發財。我哀嘆一聲,老祖宗教導居安思危,可傳下來的怎麼是夜郎自大?
說正題,如今是個什麼局面?細細講講。
1、製造業。
從19年開始,我國製造業就出現了往東南亞轉移的趨勢,雖然媒體不喜歡報道,但搜索越南等國的出口增長就能明白大致情況。
當然,對於體量巨大的中國來說,那點東西還不至於傷筋動骨,唯一值得忌憚的是趨勢,別忘了,咱們就是從低端代工爬起來的,現在東南亞尤其越南大力施行體制改革,那勁頭和決心不像滿足現狀的老實貨色。最重要的一點,美歐等國對它們有貿易優惠措施,比如零關稅。
【469.8億美元!越南對美貿易盈餘增長34.7%,正邁向世界出口大國?】https://rg.mbd..com/r/31ktjlf?f=cp&u=5f143b55b4051738
說到這里,有人要蹦出來一句「產業升級」,我不知道什麼叫升級、從哪升級、怎麼升級,沒有科技和技術的支撐,最終還是加工,依舊會被替代。
這幾年美國多次喊製造業回歸本土,近期更是態度強硬,連懲罰措施都用上了,大家都意識到製造業的好處,開始搶肉吃,蛋糕就那麼大,最終會怎樣,很難說。
總之,前有狼,後有虎,我不認為現在可以樂觀,尤其在危機中大家都飢腸轆轆,兇殘的本性只會暴露無遺。
2、進出口。
疫情爆發,各國消費按下暫停鍵,我們的外貿受創嚴重。
按國外官方預測,疫情或許會持續一年之久,消費如果持續低迷,進出口企業根本撐不住。
眾所周知,民企融資渠道窄,承接就業多,現在他們出現無訂單狀態,導致外匯收入減少,持續性流出,就業形勢也發生了變化。
我們天天嚷著「去美元化」,睜開眼看一下,沒有外匯的國家都什麼樣。我們天天喊著「拋棄低端製造業」,現在外貿也岌岌可危,工作怎麼辦?
當然,樂觀的情況是疫情早日得到控制,世界恢復秩序,解決各種爭端後再重回軌道,我們能做的只有靜觀和等待,祈禱和祝福。
3、友好度。
這個或許會敏感,不知道能不能發出來,我盡量少牽扯。
從最近媒體的風向可以得知,很多國家對我們都不太友好。是非對錯暫且不談,只說事情,我認為疫情過後肯定會出現一波爭端,尤其美國,它的貿易戰還沒打完,「新仇舊恨」估計要一起算。
事實上最近的確出現了情況,晶元限制、公司制裁、醫療設備禁購等等,有興趣自己搜索新聞。
我在回答某私信時就說過,疫情進行時不一定最困難,疫情結束後也並非會輕松。
說完了外面,再來談談裡面。
一、內需。
造出來的東西外面不買,我們就自己買。
無論從哪些數據看,老百姓的負債都是非常高的,而且沒有算上影子銀行之類的債務(你就理解為親戚朋友間借款),有人要反駁說錢越來越多(m2規模),說實話我挺懶得搭理,講m1、講貨幣、講存貸比例什麼的也聽不懂,咱們簡單點,通俗點,用邏輯來思考,請問,錢那麼多為什麼央行年年喊「增加流動性」?錢那麼多為什麼一天到晚放水?錢那麼多為什麼降息寬松?
有答案了么?對,缺錢!只有缺錢才這么折騰!
要是人吃飽了還往嘴裡塞飯菜,那叫自殺!
當然,錢荒不會立刻顯現,民生產品、低端消費撐幾個月問題不大,大宗商品就自覺准備後事吧。
二、資金走向。
這個我是最不喜歡寫的,觸及太多人利益,總被追著打,醫葯費都付不起了。
說正題。
美國疫情自救第一槍就爆掉了股市泡沫,讓錢流入市場拯救企業和流動性,其實我們也有雷,泡沫不輸美股,它就是房地產。
流動性、負債率、內需減弱都與這傢伙有關。
老百姓熱衷於買房,企業熱衷於炒房,當危機到來,各行各業低迷沒利潤,恐慌情緒增加,投資渠道減少,錢只會加速湧入地產,推高泡沫鎖死流動性。
不爆掉這顆雷,怎麼放水怎麼去杠桿都沒用,只要大部分人還相信房價漲,炒作就會持續,資金流向不變。
各位買房買成信仰的人別噴了,我住公園長椅上,買不起房也沒房,做為生意人單純從經濟角度看問題而已。你們的房子漲也好跌也罷,我只想經濟好點,別天天頂個雷,生意越來越難做。
三、改革。
以前回答中總出現「4月1外資准入」的字眼,我沒有詳細回復,在這統一說說。
外資企業來我國不是做慈善來的,它有許多要求,比如版權保護、法律完善、規則補全等等。本土企業潛規則慣了,欺負傻子慣了,現在要求它們規規矩矩很困難,股市注冊制,不能再上演「扇貝跑了」的戲碼,勞動法嚴格執行,不能上演開除不給錢的戲碼,我是做小買賣的,深知此中變化,喜憂參半,喜的是可以憑良心和本事賺錢,憂的是按規矩辦事成本上升,老百姓能不能承受。
除此之外,很多人沒意識到,如果外資有不良用意,專門定點針對經濟中的泡沫下手,刺激、膨脹,推高後套現離場留下一地雞毛,受苦的是誰?我們!想想國人怎麼炒加拿大房子,讓其怨聲載道的吧。
就寫到這吧,問題很多時間有限,不吃這碗飯,見諒。
總之,我們身處危機中,必須步步為營小心應對,一個錯誤決定就會引發經濟風險,別總覺得自己要上天,哪哪都挺好,咱們是發展中國家,沒到人人趾高氣昂的地步。
Ⅵ 2020年近期全球金融證券投資市場出現了大規模的暴跌,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主要三個原因:
1、歐洲移動擴散
2、沙特跟俄羅斯原油價格戰
3、美國封鎖歐洲貿易跟貨運往來。
Ⅶ 如果2020年出現金融危機蓋房子會是好時機嗎
如果說出現金融危機的話,最好把貨幣兌換成實物,這是一種好的方法。所以提前蓋房子可以。
Ⅷ 在2020年是否會發生金融風暴,就業困難
這次的抄金融風暴很有可能會延續襲到2020年。金融風暴如果過去了,應該不會馬上再有。在一九三幾年的時候不就有一次大規模的金融風暴,從那次金融風暴的結束到這次金融風暴的開始這五十幾年之間,世界一直都很繁榮。所以如果這次的金融風暴能在近幾年結束的話,世界將會繁榮很長一段時間的,2020年是不會發生金融風暴就業困難的。
Ⅸ 2019年2020年兩年內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為什麼
通貨膨脹~~~~1、會導致物價上漲,使價格信號失真,容易使生產者誤入生產歧途,導致生產的盲目發展,造成國民經濟的非正常發展,使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發生畸形化,從而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的比例失調,不利於經濟的穩定和協調發展。2、同時由於物價上漲導致消費者手中的貨幣貶值,購買力下降,不利於消費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3、降低本國產品的出口競爭能力,引起黃金外匯儲備的外流,從而使匯率貶值。
通貨緊縮~~~~~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都屬於貨幣領域的一種病態,但通貨緊縮對經濟發展的危害比通貨膨脹更嚴重。1、由於物價水平的持續下降,必然使人們對經濟產生悲觀情緒,持幣觀望,使消費和投資進一步萎縮,加速經濟的衰退。2、物價的下降會使實際利率上升,企業不敢借款投資,債務人的負擔加重,利潤減少,嚴重時引起企業虧損和破產。由於企業經營的不景氣,銀行貸款難以及時回收,出現大量壞賬,並難以找到贏利的好項目,經營也會出現困難,甚至面臨「金融恐慌」和存款人的擠提風險,從而引起銀行破產,使金融系統面臨崩潰。3、經濟形勢的惡化與人們的預期心理相互作用,會使經濟陷入螺旋式的惡性循環之中。同時這種通貨緊縮還會通過國際交往輸出到國外,而世界性的通貨緊縮又會反過來加劇本國的通貨緊縮局面。4、由於貨幣升值,消費者購買力畸形提高,導致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急劇下降,市場上商品減少,人民生活水平也會降低。
因此,無論通貨膨脹還是緊縮,過度了都會對經濟、社會、政治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要根據市場經濟過熱或過冷的實際情況,來施行適度的政策。近年來,我國施行的基本上都是適度通脹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