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離岸金融中心到底有多黑
在香蕉文件之後,50家最大的美國企業將會受到極大關注。這份報告進一步闡述了全球稅收系統中「大規模系統性濫用」。科技巨頭例如世界第二大公司蘋果,以三家離岸子公司持有的大概1810億美元,在樂施會這份排行榜中登頂。這些炎黃財經中就報道過。
沒繳的稅收都去哪兒了?
樂施會把排行前50的美國公司在2008年和2014年擁有的1.4萬億美元的離岸資金和繳納的1萬億美元稅收進行比較。指出在同一時間,這些公司也在享有總共112億美元的聯邦貸款、緊急財政援助和貸款擔保。整體來看,避稅天堂使得美國企業可以降低他們的有效稅率,獲得40億美元的收入。樂施會認為,這幫助了企業花費更多的金錢在組建「政治游說的軍隊「,以尋求更多的國家支持,透過貸款、緊急財政援助和擔保的形式,而實際上這些都有賴於納稅人的資助。
在2008年到2014年間,排行前50的美國企業在游說美國政府上花費了26億美元。「在政治游說上花上1美元,這50家公司就能一起得到130美元的稅額優惠和4000美元以上的聯邦貸款、緊急財政原著和擔保。」樂施會在報告中這樣寫道。
Robbie Silverman(樂施會的高級稅收稅務顧問)說:「就算這樣,我們還是發現了全球稅收系統存在巨大的系統性濫用的證據。」「我們不能讓這個情況持續下去,富人和權貴沒有繳納他們應該繳納的稅收,卻讓我們剩下的人來買單。」
「全球政府現在必須攜手結束避稅天堂的時代。」樂施會估計美國企業的避稅行為每年消耗了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大概1110億美元,但是也同時加劇了全球貧富分化,從最貧窮的國家中抽走了大概1000億美元。
香蕉文件之外:離岸金融中心到底有多黑
百慕大一景 來源:衛報
「聯邦政府允許的這種企業逃稅行為,導致了危險的不平等現象,正在損害我們的社會結構和延緩經濟發展」,樂施會的報告這樣寫道。樂施會也單獨列出了英國海外領土(例如百慕大)成為了受到美國企業歡迎的尋求通過「利潤轉換」來減稅的地區。2012年,據報道,美國企業在百慕大擁有800億美元資產,多於他們在日本、中國、德國和法國,這僅次於美國的全球最大經濟體所獲得的利潤總和。
樂施會呼籲美國政府通過Stop Tax Heaven Abuse Act(取締避稅天堂法案),包括要求這些公司報告他們在每個國家繳納的稅收,這一為很多非政府組織和慈善團體推薦的做法,能夠防止企業人為地將其在那些最貧困的國家的收入轉移。
扯下離岸金融中心的遮羞布
作為關注全球貧困問題的國際組織,樂施會一直花費很大力氣來監督離岸金融中心這一現象。離岸金融中心為什麼會成為樂施會和眾多非營利組織的「眼中釘肉中刺」?因為離岸金融中心始終刺痛著全球貧富差距加劇的神經。對此,破土就離岸金融中心這一現象專門采訪了盧麒元老師。希望能夠對這一現象有更深入的認識。
香蕉文件之外:離岸金融中心到底有多黑
Offshore Tax Evasion, The Biggest Scam in Human History(離岸逃稅,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騙局)
盧麒元強調,理解離岸金融中心應該從了解離岸公司和離岸賬戶所產生的歷史背景開始。
首先,這是一種殖民地現象。當年法英帝國建立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的時候,涉及到在海外殖民地的投資活動。在海外殖民地的投資活動,其實投資者並不希望被投資方太多地了解投資者的背景以及資金的移動,所以他們創立了若乾的離岸公司的注冊地以及開立了這種離岸賬戶,然後利用這種離岸公司和離岸賬戶對殖民地進行投資。後來這種方式也被所在國或者所在殖民地的買辦和當地的商人所採納。因為很多買辦或者當地的商人也不希望他們的公司和他們的賬戶被過多地了解,希望有一定的隱秘程度。由英國人開始,後來很多歐洲列強以及美國都大量使用這種方式。
離岸金融中心的主要特徵包括:1.可以高度保密;2.可以逃稅;3.可以逃脫所在地的外匯管制。因此,離岸金融中心實際上是一種殖民地現象。不是一種金融創新或者公司治理的好的設計和制度安排。因為時間跨度很大,在長達200年的歷史過程中,它慢慢變得完善,成為一種高度的穩定的體系。主要是離岸公司,類似開曼群島。其離岸公司的數量非常驚人,有四萬多家公司在那裡注冊,涉及到的資金大概得有2.5萬億美元。幾乎所有的大銀行都是在那個地方開立分行,保險公司、信託都會進入到這個地方,所以已經形成一種離岸中心的狀態,到今天變成一種比較麻煩、很難治理但同時又影響經濟走向的重要、神奇而怪異的制度設計。這是一個殖民地現象,不是所謂現代金融制度創新。
㈡ 什麼是離岸金融中心
離岸金融中心是指一般來說,各國的金融機構只從事本幣存貸款業務,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金融機構從事本幣之外的其它外幣的存貸款業務逐漸興起,有些國家的金融機構因此成為世界各國外幣存貸款中心,這種專門從事外幣存貸款業務的金融活動統稱為離岸金融(offshorefinance)。也就是說,任何國家、地區及城市,凡主要以外幣為交易(或存貸)標的,以非本國居民為交易對象,其本地銀行與外國銀行所形成的銀行體系,都可稱為離岸金融中心。
以歐洲美元市場為例,它是一種非常典型的離岸金融中心,它是一種自由交易、不受管制之自由的國際金融市場。離岸金融業務是屬於批發性銀行業務,存貸款金額大,交易對象通常是銀行及跨國公司,其業務通常為引進外來資金,再將資金貸給外國。個人投資者也可以通過機構進行投資。
理論上主要離岸金融中心可分為三類:
1、以倫敦為代表的倫敦型離岸金融中心。其特點:經營的貨幣是境外貨幣,市場的參與者可以經營離岸金融業務,又可以經營自由市場業務。在管理上沒有什麼限制,經營離岸業務不必向金融當局申請批准。
2、以紐約為代表的紐約型離岸金融中心,經營離岸業務的本國銀行和外國銀行必須向金融當局申請。經營離岸離岸金融業務可以免交存款准備金,存款保險金的優惠,享有利息預扣稅和地方稅的豁免權。離岸業務所經營的貨幣可以是境外貨幣,也可以是本國貨幣,但離岸業務和傳統業務必須分別設立帳戶。
3、避稅型離岸金融中心,一般設在風景優美的海島和港口,政局穩定,稅收優惠,沒有金融管制。這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離岸金融中心。
近年來,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如英屬維爾京群島(BVI)等紛紛以法律手段揣摩並培育出一些特別寬松的經濟區域,允許國際人士在其領土上成立一種國際業務公司,這些區域一般稱為離岸管轄區或稱為離岸司法管轄區。而所謂離岸公司就是泛指在離岸管轄區內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或國際商業公司。
目前比較著名的離岸金融中心有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巴哈馬群島、百慕大群島、西薩摩亞、安圭拉群島等等。
離岸公司與一般有限公司相比,主要區別在稅收上。與通常使用的按營業額或利潤徵收稅款的做法不同,離岸管轄區政府只向離岸公司徵收年度管理費,除此之外,不再徵收任何稅款。除了有稅務優惠之外,幾乎所有的離岸管轄區均明文規定:公司的股東資料,股權比例,收益狀況等,享有保密權利,如股東不願意,可以不對外披露。另一優點是幾乎所有的國際大銀行都承認這類公司,如美國的大通銀行、香港的匯豐銀行、新加坡發展銀行、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等。「離岸」公司可以在銀行開立賬號,在財務運作上極其方便。
一般這類「離岸」地區和國家與世界發達國家都有良好的貿易關系。因此,海外離岸公司是許多大型跨國公司和擁有高額資產的個人經常使用的金融工具。
㈢ 什麼是離岸金融結算
所謂離岸金融結算,是指設在某國境內,但與該國金融制度無甚聯系,且不受該國金融法規管制的金融機構所進行的資金融通活動、貿易結算。
所謂離岸金融中心,是指主要為非本地居民提供境外貨幣借貸或投資、貿易結算、外匯黃金買賣、保險服務及證券交易等金融業務和服務的一種國際金融中心。
一般有三種模式:內外分離型、內外混合型、避稅港型。在國際上,目前已形成了以倫敦為代表的倫敦型離岸金融中心、以紐約為代表的紐約型離岸金融中心和避稅型離岸金融中心(一般設在風景優美的海島和港口,如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巴哈馬群島、百慕大群島、西薩摩亞、安圭拉群島等等)。
(3)離岸金融中心的形成擴展閱讀:
國際金融市場的作用是廣泛的,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
首先,國際金融市場能在國際范圍內把大量閑散資金聚集起來,滿足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同時通過金融市場的職能作用,把「死錢」變為「活錢」,由此推動了生產與資本的國際化。
其次,正如歐洲貨幣市場促進了當時的聯邦德國和日本經濟的復興,亞洲美元市場對亞太地區的經濟建設也起了積極的作用。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資金也都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集的。
貨幣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又為跨國公司在國際間進行資金儲存與借貸、資本的頻繁調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跨國公司經營資本的循環與周轉,由此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巨大發展。
2、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
國際金融市場是世界各國資金的集散中心。各國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國際性的蓄水池,獲取發展經濟所需的資金。可以說,某些國家或地區就是以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借錢付利息的代價來推動經濟發展的。
3、調節各國的國際收支
國際金融市場的產生與發展,為國際收支逆差國提供了一條調節國際收支的渠道,即逆差國可到國際金融市場上舉債或籌資,從而更能靈活地規劃經濟發展,也能在更大程度上緩和國際收支失衡的壓力。
㈣ 離岸金融亦稱境外金融。世界離岸金融中心的分布可分為五大集中區域(五大群)。西歐群主要包括盧
1、B 2、D |
㈤ 想知道加勒比海的離岸金融中心概況,離岸金融中心和離岸金融市場是一個性質的嗎
為什麼我的答案還沒傳上來 都快4天了 真沒效率!!!!!!!! 還要在注冊一個。。
我試試 說的不好~你再問別人啊。 我也是這學期教國際金融。 離岸金融市場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歐洲,主要形成了以境外美元市場為主的歐洲貨幣市場、歐洲債券市場、亞洲美元市場等,由於它是高度國際性的市場,不僅有非居民參與,更以非本幣為經營對象,因此它是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重要性——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使得一國在全面開放在岸金融市場的條件尚未成熟時,可通過開設離岸金融市場來實現金融國際化的發展,如發展跨國性外幣金融市場的機會等(如我們國家目前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流通,因此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出現符合經濟現狀,中國需要拓展人民幣使用范圍,以減少高達2.9萬億美元的儲蓄敞口;其次,只要人民幣保持升值預期,繁榮的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將為中國政府提供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流動資金出口,以抵禦投機資本的流入)——題外話哈 可見,離岸金融市場的出現對發展中國家及國際貨幣市場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正是由於離岸金融市場具有十分巨大的發展空間,促使一些非國際金融中心城市迅速成長為國際金融中心,或使已有的國際金融中心進一步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如倫敦國際金融中心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再度振興;新加坡國際金融中心七、八十年代崛起。離岸金融市場對於離岸金融中心的產生和發展發揮了重大的作用,離岸金融市場只有進一步創新發展,才能繼續帶動金融中心的產生和發展,他們本質上應該是一樣的,只是前者是後者產生的基礎
至於加勒比海的離岸金融中心,多為逃稅港型,如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巴哈馬、百慕大、西薩摩亞,採用英美法系、稅賦低、基本無金融管制。~基本就這么多了(我第一次答題,鼓勵一下吧,明天還要上課,嘿嘿)
㈥ 離岸金融中心的優點是什麼
一市場基本不受所在地政府當局的金融政策、法令的管制和外匯管制措施的約束。 其次,市場以外國人的各項業務為主體,不對本國居民開放。 第三,市場經營的是外國貨幣,不涉及本國貨幣的經營和借貸。 第四,市場具有相對獨立的利率體系,不受所在國利率水平的限制,但是離岸市場之間的同種貨幣利率存在趨同的趨勢。 第五,市場使用的貨幣種類多樣,能夠向全球提供的交易和服務種類多樣。
㈦ 一國建立離岸金融中心對本國的好處有哪些
離岸金融中心是指設在某國境內但與該國金融制度無甚聯系,且不受該國金融法規管制的金融機構所進行的資金融通活動的離岸金融市場集中的地區。
例如,一家信託投資公司將總部設在巴哈馬群島,其業務活動卻是從歐洲居民或其它非美國居民那裡吸收美元資金,再將這些資金投放於歐洲居民或非美國居民中,該公司從事的就是離岸金融活動。巴哈馬群島就是離岸金融中心。
從嚴格意義上講,離岸金融也就是不受當局國內銀行法管制的資金融通,無論這些活動發生在境內還是在境外。如美國的國際銀行業設施(IBF)和東京離岸金融市場的業務活動等,均屬離岸金融。
離岸銀行又稱離岸單位,是設在離岸金融中心的銀行或其它金融組織。其業務只限於與其它境外銀行單位或外國機構往來,而不允許在國內市場經營業務。
離岸金融市場又稱境外金融市場。採取與國內金融市場隔離的形態,使非居民在籌集資金和運用資金方面不受所在國稅收和外匯管制及國內金融法規影響,可進行自由交易的市場。
離岸金融業務的發展始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一些跨國銀行為避免國內對銀行發展和資金融通的限制,開始在特定的國際金融中心經營所在國貨幣以外其它貨幣的存放款業務。70年代,以美元計價的離岸存款急劇增長。到80年代,隨著國際銀行業設施和東京離岸金融市場的建立,離岸金融業務將所在國貨幣也包括進來。區別在於這種貨幣存放僅限於非居民。
離岸金融業務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離岸銀行不必持有準備金,其經營成本低於國內銀行;離岸銀行不受利率上限的約束,即它們對存款戶支付的利率可高於銀行對國內存款戶支付的利率,而且可以對活期存款支付利息;離岸金融享受稅收上的優待。
離岸金融中心70年代以來獲得迅猛發展,從倫敦、巴黎、法蘭克福、蘇黎世、盧森堡等歐洲地區擴展到新加坡、巴拿馬、巴哈馬、拿騷等地。80年代以來,又在紐約、東京等地出現新的離岸金融中心,到90年代,離岸金融中心已遍布世界各地。
種類 按性質劃分,離岸金融中心大致有三種類型:
倫敦型 屬於「自然形成」的市場。倫敦離岸市場始於50年代末,它既經營銀行業務,也經營證券業務。非居民除獲准自由經營各項外匯、金融業務外,其吸收的存款也不需繳納法定準備金。過去,這類市場業務因受外匯管制等限制,而與國內業務截然分開,但自從1979年10月外匯管製取消後,對外匯金融業務的管理與國內金融業務同等對待,「離岸」本身的含義便發生了變異,倫敦離岸市場實際上已經成為兼具境內和離岸業務的「內外一體式」金融市場。香港自從1972年廢除外匯管制後,也逐漸演變成亞太地區一個主要的倫敦型離岸市場。
紐約型 最大特點在於「人為創設」和「內外分離」,而且沒有證券買賣。1981年12月,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同意設立國際銀行業設施(又稱國際銀行便利)之後,紐約離岸金融業務迅速發展。它的主要交易對象是非居民。籌資只能吸收外國居民、外國銀行和公司的存款,但開辦國際銀行業設施的不限於外國銀行,任何美國的存款機構、「愛治法」公司和外國銀行在美分行皆可申請開辦。存款不受美國國內銀行法規關於准備金比率和存款比率的限制。貸款必須在美國境外使用。該「設施」可使用包括美元在內的任何一種貨幣計價。由於美元是最主要的國際通貨,而該離岸市場主要交易貨幣也是歐洲美元,所以紐約離岸市場以本國貨幣作為主要交易貨幣。1986年開放的東京離岸市場也屬這一類型。
巴哈馬型 只有記帳而沒有實質性業務的離岸金融中心,又稱「逃稅型」離岸市場,這類市場實際上是「逃稅港」。由於在某些國家或地區開展金融業務可以逃避銀行利潤稅及營業稅等,同時在這些地方開辦分行的成本與費用也遠較倫敦低,所以離岸金融市場紛紛在這些地方開辟。拿騷、開曼群島和巴林等地皆屬此類。
離岸金融業務發展和離岸金融中心的迅速擴張,促進了國際性銀行的發展和國際信貸、國際融資的增長,但由於離岸存款不受各國國內法規的各種限制,它對存款所在國的貨幣供應量、銀行管制與貨幣政策的實施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參考資料: 摘自「靈魂鬼」回答
㈧ 中國建立離岸金融市場對世界的影響和意義
看下面的
金融自由化、國際化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金融體系最鮮明和最重要的
發展趨勢。
本文結合本人10年來的離岸金融從業經驗及理論探索,沿著金融自由化、
國際化發展的思路,從闡述離岸金融的起源和發展模式、發展狀況及發展特點開
始,分析了離岸金融產生和發展的原因,論述了離岸金融是金融自由化、國際化
的產物,是當代國際金融發展中最重要的一次金融創新,揭示了離岸金融在當今
國際金融環境中面臨的挑戰及其發展趨勢;從分析我國離岸金融發展狀況入手,
總結我國離岸金融業務實踐的經驗教訓,結合我國2001年12月加入WTO後金
融國際化發展的趨勢及中國人民銀行於2002年6月提出恢復國內有關商業銀行
發展離岸金融業務的政策趨向,闡明了現階段是發展我國離岸金融的良好時機,
從我國離岸金融發展的國際經驗借鑒開始,對我國離岸金融的發展進行了戰略思
考,在我國離岸金融發展區位與模式選擇、政策推動及監管等方面提出有益的建
議和具體實施措施。
本文的基本觀點為:離岸金融是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產物,是真正無國界
的國際金融,是當代國際金融發展中最重要的一次金融創新;我國應加快離岸金
融發展,以加快金融國際化的進程。
我國離岸金融發展的國際經驗借鑒
40年的實踐證明,離岸金融對推動國際金融業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它加速了國際資本流動,降低了國際借貸資金成本,加強了國際市場的競爭性,
便利了跨國公司的業務活動。對於鼓勵銀行開辦離岸金融業務,特別是開設離岸
金融市場所在國來說,通過離岸金融業務的費用收入,可以提高本國外匯收入;
借貸資金的流入可以增加本國國際收支中資本項目的盈餘;通過提供服務可以增
加本國就業機會和提高本國金融業的技術水平和人員素質;外國銀行大量湧入市
場可以帶動跨國公司到本國投資;可以加速本國經濟發展和提高本國金融市場在
國際金融界的聲譽和地位等。離岸金融已是當今國際金融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
它不僅會繼續成為世界各國作為重點發展的金融領域,而且很可能會成為今後國
際金融市場的核心和最主要部分。
如何使我國建立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步伐走得更好、更穩、更快,同時避免
一些不必要的損失和少走彎路,及時吸取世界各國金融機構國際化的成功經驗,
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對世界各主要相關國家離岸金融市場建立的歷史分析,有如
下幾方面經驗可供我國在建立離岸金融市場時進行參考。
3.2.1高度重視國家安定和社會穩定
二戰以後,西方國家著力於戰後重建工作,全力保持了國家和政局的安定,
從而為歐洲貨幣市場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另外,作為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都十分
強調本國的政局穩定,把保持政局穩定作為發展經營的首要條件。如以新加坡為
中心的亞洲貨幣市場的建立,開曼、巴林、巴哈馬、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國家和地
區離岸金融市場的建立,都依賴於這些國家政局的穩定。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率
大多在10%以上,人均收入較高,社會保障體系也很健全,社會安定。
3.2.2法律制度健全並與國際慣例相統一
無論是發達國家的離岸金融市場還是在發展中國家建立的離岸金融市場,它
們的金融法律法規建設都十分健全,並與國際慣例相統一。除公司法、金融服務
法等母法外,還有銀行法、保險法、信託法、基金管理法等業務法及相關的法規,
例如存款保護法、投資者保護法、防欺詐法等,這些法律造就了一個完善的公平
的金融環境,也保證了各項離岸金融業務健康有序地開展。
3.2.3對外開放和優惠的稅收政策
對於西方發達國家來講,對外開放從一開始就與它們的市場經濟相伴,離岸
金融市場的產生和建立,就是開放的經濟金融環境所造成的。對於發展中國家來
講,對外開放則是建立離岸金融市場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先決條件。加勒比海地區、
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等各國的離岸金融市場的建立無不是得益於其開放的經
濟和金融政策。另外,優惠的金融稅收政策,應該說是導致眾多金融機構雲集各
離岸金融市場的重要原因。無存款准備金、無存款保險金使融資的成本大大降低。
綜觀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離岸金融市場,尤其是那些島國的稅收制度,基本上都是
極低的稅率。有的國家政府只徵收少數間接稅,不徵收直接稅,有的則只徵收海
關稅或所得稅,而增值稅、遺產稅、預扣稅等一律減免。
3.2.4優越的地理位置、科學技術及專業人才所營造的經營環境
建立離岸金融市場,優越的地理條件是十分重要的。交通要便利,時區又能
銜接,而且應具有廣闊的輻射區,當今世界上著名的離岸金融中心無一不是這樣。
倫敦和蘇黎世覆蓋歐洲大陸,紐約以北美地區為腹地,東京占據東亞,新加坡背
靠東南亞地區,而香港則以大陸為其廣闊腹地。另外,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可以使
全球市場一體化成為可能,金融交易不受時差約束,在24小時內可在任何市場進
行交易,資金在分秒之間可實現全球迅速轉移。當今世界上的著名離岸金融中心都
己運用了最新的電子技術,使金融交易便利、快捷、省時和廉價。人才薈萃是當
今國際金融中心的又一特色。無論是歷史悠久的歐洲離岸金融中心還是新崛起的
發展中國家的離岸金融市場,無一不把培育人才、吸引人才作為其基礎任務之一。
在這些地區,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和銀行家、保險家、高級會計師、律師及各類金
融中介機構雲集。這些地區在培訓、教育、就業等一系列方面都提供了各種方便,
可以說,沒有各種專業人才,就沒有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
3.2.5離岸金融市場的形成已從自然形成型向政策推動型轉變
歷史表明,許多發展中國家離岸金融市場是順應國際資本的流動需要而自然
形成的。它們在發展之初只是作為某個國家的避稅港而存在,也就是說某發達國
家的公司為了達到避稅目的而到發展中國家找出路,金融服務機構也尾隨而至,
而該國政府因此獲益也就採取寬容甚至鼓勵態度,於是乎海外公司、金融機構紛
至沓來,形成了金融機構林立、金融市場規模龐大的局面。發展中國家的離岸金
融市場在金融法規建設方面則屬滯後型,許多國家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乃至
90年代初才逐步完善起來,這類先期形成的離岸金融市場可稱為為自然形成型。
其形成歷史一般需要3040年時間。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金融管制日趨自由化的今天,亦有些國家利用國際資本
流動的特點,利用政策優勢,促進離岸金融市場的形成,以達到自己的預期目的,
如新加坡、東京離岸金融市場的形成就是如此,這類離岸金融市場可稱之為政策
推動型。這類市場的形成所需時間較短,長則8-10年,短則3-5年。具型的例子
是馬來西亞的納敏離岸金融市場。從馬來西亞聯邦政府1989年11月提出建立離
岸金融市場的設想,並選定納敏為實施地點起,到1993年8月短短4年間,該市
場的外幣貸款已達10億美元,雲集了世界著名的匯豐、三菱、東京、麥加利等多
家外資銀行。納敏的例子說明,只要政府從實際出發,因勢利導,利用政策優勢
推動離岸金融市場的形成是完全可以辦得到的。
3.3我國離岸金融發展的機遇
自80年代全球金融自由化、國際化以來,建立區域性金融中心或離岸金融中
心的浪潮方興未艾。在這方面,亞太地區表現尤為突出,盡管各國和地區條件不
盡相同,但各國都在政府推動下,積極創造條件發展離岸金融市場,以促進本國
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和為經濟建設創造融資環境,同時也藉此提高本國和本地在
國際金融領域的地位和聲譽。隨著當前全球經濟的一體化、集團化和區域化,全
球金融業也呈現出集團化、區域化趨勢,這主要表現為各類金融中心的崛起。可
以說,發展金融中心和離岸金融市場是當今各國金融競爭的一大新特點和新趨勢。
3.3.1亞太地區金融的崛起為我國離岸金融發展帶來了良機
從戰略上看,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各類金融中心的不斷涌現,必將影響國際
資金流動格局的走向,這是國際金融競爭新趨勢對我國金融業發出的新挑戰。盡
管國內各地都意識到這一趨勢,紛紛提出建立金融中心,但發展速度都受到國內
制度環境的制約,而發展離岸金融市場無疑是迎接這一挑戰的一個戰略性步驟。
當前,亞太地區一些老牌離岸金融中心已經成熟,而我國周邊又有一些新的離岸
金融市場正在創建之中,例如,馬來西亞在短短4年的時間里建成了初具規模的
納敏離岸金融市場。綜觀世界各國各地成功的金融中心,在發展中都抓住了當時
的歷史機遇,新加坡的發展就是成功的例子。當前亞太地'C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
展中最具活力的地區,資金流動也極為活躍。過去幾年,國際資金流動很大一部
分是在亞太地區,面對這樣的資金往來,各國金融機構都在積極爭取發揮中介作
用,如何在這一資金流動中爭取到更多的業務將是決定各地和各金融機構發展水
平的重要參數。面對亞太經濟的增長所帶來的巨大資金流動和聚集,我國也不應
該錯失良機,應利用自身優勢和條件,迎接挑戰。
3.3.2我國加入WTO,金融國際化發展進一步加快
2001年12月,我國加入WTO,意味著我國金融業的改革開放在GATS.,即
《服務貿易總協定》的框架下進行,力度進一步加大,過程進一步加快。根據GATS,
包括金融服務在內的服務業開放和自由化應遵循透明原則和最惠國待遇原則,而
服務業開放和自由化的核心內容是市場准入和國民待遇。這意味著外國金融機構
將逐漸與我國金融機構展開完全公平的競爭,我國金融國際化發展將進一步加快。
我國雖然從1994年開始全面展開經濟體制改革,但離真正建成市場經濟體制
還有較長距離。在相當長時期內,我國經濟金融管理體制仍將處在新舊體制轉軌
時期。新體制還沒有建立起來,傳統體制還將在許多方面發生作用,這主要表現
為:國有企業活力不足,還沒有建立起適應市場需要的現代企業制度;生產要素
市場還不健全,價格還沒有完全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政府職能轉換緩慢,仍存
在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干預;適應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穩定的宏觀調控體系還
不健全等等。在金融方面則表現為:利率仍實行較為嚴格的管制,市場調節程度
不高;信貸控制仍沒有完全放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操作手段不豐富;金融監
管體系和制度還不健全;人民幣只實行了經常項目下的自由兌換,資本項目管制
較嚴。在這一經濟金融制度下,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走向完全自由兌換還需要一
個過程。
為保證國內經濟、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免受沖擊,可以借鑒國際經驗,通過一
些較優惠的稅收政策和其他便利條件,發展離岸金融業務,首先建立國內離岸金
融市場,藉此吸引更多的外資機構的進入,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滿足外資金融機
構要求我國開放市場的要求,同時這也可作為人民幣仍不能自由兌換、利率管制
較為嚴格的條件下,我國向國際金融市場邁進的一個過渡性戰略步驟。
3.3.3中國人民銀行提出恢復我國離岸金融業務發展
2002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我國部分商業銀行重新啟動1999年初被其
,』g月停」的離岸金融業務,這一舉措對於提高我國金融業務創新能力和服務水準,
積極積累參與國際金融市場運作的經驗,並逐步建立國際離岸金融中心具有重要
意義。
現階段大力發展離岸金融業務己具備相當條件,一方面我國加入WTO,金融
國際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為開展離岸金融業務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經過幾年
的調整,我國商業銀行改革加快,在加強監管和風險控制等方面均作了大量的工
作,自身抵禦風險的能力增強。同時,外資逐漸參股國內銀行,有利於國內銀行
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加緊人才培養,借鑒外國銀行的各種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成熟
的產品模式。
3.3.4 CEPA實施及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標志著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形成
2004年1月1日,CEPA.,即《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實施,隨
後,香港持牌銀行開始經營個人人民幣業務,這標志著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初
步形成,將為兩地金融合作帶來雙贏局面,在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的同時,對我國內地金融改革具有積極的意義,首先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對於我
國人民幣利率市場化和金融市場發展具有參考價值。倫敦離岸市場,即歐洲美元
市場所形成的倫敦銀行同業拆息利率(LIBOR),至今仍然是美元利率形成的重要
指針,這一事實說明了離岸金融中心在本幣利率形成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其次,
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可以為將來我國內地逐漸放鬆資本管制後進行的外匯市場調
節提供參照。最後,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能夠帶動我國與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深
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第4章我國離岸金融發展構想
我國離岸金融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它的實施思路可以從宏觀和微
觀兩個方面進行研究。
宏觀方面主要指國家政策取向、經濟金融體制改革及各種金融市場的建立和
完善,我國經濟金融與世界經濟金融的接軌,我國對離岸金融的合理、有效和符
合國際慣例的監督和管理等。
微觀方面指的是構建離岸金融市場的具體操作。主要涉及到總體發展戰略、
發展區位選擇、發展模式選擇和政策推動及監管等幾個方面。
㈨ 怎樣利用離岸金融中心逃稅
離岸金融中心在我國跨境資本流動中地位上升,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首先,這一現象使得我國得以利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巨額金融資本而不至於過度加劇風險。近20年來國際資本流動出現了證券化趨勢,國際資本市場上最大的投資主體是各類投資基金,但投資基金慣常從事的證券投資方式又與我國所偏好的直接投資方式相互沖突。西方投資基金在離岸金融中心設立離岸公司,然後以此為載體開展對華直接投資,就能夠實現最終投資者高流動性偏好與中國外資政策直接投資偏好的統一。其次,這一趨勢有助於我國利用外資方式的創新,如利用投資基金,開展企業並購,進行以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為基礎的資產支持證券融資。然而,離岸金融中心在我國跨境資本流動中地位上升也給我國帶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一)為腐敗分子、不良商人提供侵吞國有資產和公眾財產的途徑。多數大型現代企業都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兩權分離」的企業,經營者或者完全沒有企業股權(如完全的國有企業或由外部職業經理管理的私人企業),或者不佔有全部股份(股權多元化企業),因此存在代理風險,掌握經營權的經理人可能侵佔股東資產,掌握控股權的大股東也有可能侵犯其他股東的權益。由於目前中國商業法規不夠健全,這種代理風險相當高,而離岸金融中心恰恰為這種侵佔行為提供了便利的資產轉移渠道。這種資產轉移方式有兩種:一是通過關聯交易掏空上市公司資產;二是隱蔽公司股權收購方的真實身份,低成本侵佔公有股權,類似案例已經屢見不鮮。
(二)推動資本外逃規模進一步膨脹,進而對人民幣匯率安排和貨幣政策運作產生重大壓力。中國資本外逃(capital flight)規模極為可觀,而英屬維爾京群島、百慕大、開曼群島等加勒比海離岸金融中心是中國大陸資本外逃然後迴流的「中轉站」,這在國際財經界屬於公開的秘密。資本外逃是國際游資(hot money,「熱錢」)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來源, 2002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游資大規模內流對人民幣匯率施加了沉重的升值壓力,並嚴重干擾人民銀行遏制信貸規模增長失控的貨幣政策。
(三)造成潛在投資爭議。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引起廣泛關注的仰融案件。
(四)便利公司欺詐。目前所知,企業利用離岸金融中心的便利條件進行的欺詐行為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虛增資產。典型案例是義大利帕瑪拉特公司欺詐案,其欺詐行為之所以能夠得逞,主要是利用離岸金融中心信息不透明的特點。二是虛增經營業績。企業虛增經營業績往往是為了上市惡意「圈錢」,但虛增經營業績通常需要支付相應的較高稅收成本,企業如果利用離岸金融中心對離岸公司的免稅待遇,就可以低成本虛增經營業績。這種財務造假行為相當普遍,以至於香港形成了一條龍的財務造假「上市包工隊」。
近年來,內地民營企業紛紛通過在百慕大等地注冊離岸公司的方法曲線海外上市,在赴港上市的內地民營企業中,這類海外注冊公司佔大多數。2001年末以來,多家海外上市內地民營企業相繼遭受財務造假質疑,有些已被證實有商業犯罪行為,而遭到質疑的民營企業全部是海外注冊的離岸公司。
(五)轉嫁金融風險。中國是利用外資大國,截至2003年底,全國已經累計批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6.5277萬家,實際利用外資金額5014.71億美元。隨著外資企業在華投資的增長,外資企業的信貸風險問題也日益顯著。
一般而言,為了提高投資收益率,企業傾向於提高負債率,這是因為當企業投資收益率高於利率時,負債能夠提高股東的資本回報率;從事跨國經營的企業為了降低匯率風險,使本幣資產和本幣負債相匹配,更加重視在東道國和國際金融市場融資。但企業不能無限制提高負債率,因為隨著負債率上升,財務風險加大,其融資成本(貸款利率)將上升。因此,對於奉行激進經營策略的企業而言,如果能夠向公眾和金融機構隱瞞其真實負債水平,將有助於其擴大融資規模而不至於推高貸款利率。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擁有信息不透明「優勢」的離岸金融中心無疑是上乘選擇。藉助離岸公司工具,一家集團公司可以在集團整體債務水平很高的情況下,將其控制下的信息披露義務較高的子公司帳面債務水平保持在較低水平,而集團整體的高負債不為人所知。對於中國而言,外資企業藉助離岸公司推行高負債經營,最終發生債務違約而殃及向其在華子公司放款的中國金融機構,這樣的案例已經不上一端,最典型者莫過於印尼金光集團及其下屬亞洲漿紙業股份有限公司(Asia Pulp & Paper,APP)債務危機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