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學業 > 互聯網普惠金融指

互聯網普惠金融指

發布時間:2021-02-08 05:12:36

『壹』 普惠金融什麼意思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回需答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

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是當前我國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

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有利於促進金融業可持續均衡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增進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

(1)互聯網普惠金融指擴展閱讀:

普惠金融重視消除貧困、實現社會公平,但這並不意味著普惠金融就是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公益活動。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潘光偉指出,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助。

而是為了幫助受益群體提升造血功能,要堅持商業可持續原則,堅持市場化和政策扶持相結合,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確保發展可持續。

普惠金融需要講究市場性原則,在發展普惠金融過程中,既要滿足更多群體的需求,也要讓供給方合理受益。

『貳』 「互聯網+」推動普惠金融的核心是什麼

核心分析:

『叄』 互聯網金融又稱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這是兩個一個意思嗎

一個是互聯網金融的目的是普惠,一個是互聯網金融通過技術手段來普惠。
金匯金融堅守合規運營,一直穩步前行。

『肆』 有人了解 互聯網普惠金融么靠譜不

互聯網普惠金融其實可以拆分開來理解,金融是一個產品,互聯網是一個平台,普惠是一種方式;互聯網普惠金融就是通過互聯網這個開放、透明、公平的大平台來降低金融投資理財金額的門檻,讓更多的人享受到理財投資的樂趣和收益!

順便給你介紹幾個互聯網金融平台吧,就互聯網普惠金融來看,我所了解的有銀客網、有利、愛投資都還不錯;但真正的普惠應該是銀客網,投資門檻比較低,十元起投,且收益還不錯,是一個比較穩健型的P2P金融理財平台;愛投資和有利在普惠這方面做得沒有銀客好!

希望得到樓主採納!!!

『伍』 什麼是互聯網金融普惠

普惠字面含義是普遍惠及,要談互聯網普惠金融,首先要了解下傳統金融的大致情況。
金融的本質是實現價值的時空轉移配置,核心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簡單說就是如果一個人向你借錢,但你不認識這個人,也完全不了解他,你不會借錢給他,因為你不知道他情況如何,信用怎樣,能否還錢。這就產生了信息不對稱,由於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使得這筆金融交易(借錢)無法產生,或通常只能在熟人之間有限產生。
後來出現了金融機構(銀行為主),金融機構的主要作用就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當然還有降低交易成本等),因為機構有專業人員、專業技術去產生和獲取借款人的信息,從而降低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機構又以其信用對出借人做信用擔保,從而促成了金融交易。
我國銀行體系發展較晚,很多技術並不成熟,因為傳統銀行貸款主要以是否有抵押物為主,又主要是不動產即房產為核心,因為不動產具有價值較大,易於評估,且易於管控(無法移動)等特徵。以不動產作為抵押,實際上是一種風險緩釋的手段,即將借款人的信用風險通過抵押物進行了緩釋,就可以降低對借款人的信用評估標准和難度。銀行貸款中90%以上是抵押或擔保類貸款。但現實中,大多數小微企業、農民或城市中低收入人群,都沒有房產,因此大量這類用戶就被阻擋在銀行門檻之外,無法獲得銀行融資。
當然銀行不對這類用戶貸款,還因為我國信用體系發展較為滯後,大量人群缺乏信用數據(央行徵信體系中無信用記錄),銀行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信用評估。同時又因為這類小微貸款金額很小,銀行傳統的貸款模式以人工審核為主,需要單筆貸款金額足夠大才能覆蓋其運營成本,無法滿足這類小額高頻的貸款的需求。
互聯網金融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運用,以數據驅動,利用系統進行貸款審批或替代部分人工環節,既擴展了信用評估的信息邊界(電商數據、交易數據、通訊數據等均可納入信用評估),解決了信息不足的問題;又使得單筆貸款成本可以大幅下降,使得貸款融資由過去的金額規模效應(單筆大金額),向數量規模效應轉變(多筆小金額)轉變,從而使得金融的服務人群邊界向下拓展延伸。
因此,互聯網普惠金融可以簡單理解為通過新的互聯網技術,讓金融服務更多普惠人群(小微企業、中低收入人群、農民)。
需要注意的是,互聯網金融並沒有改變金融邏輯的本質,技術也並非萬能,但通過技術替代了傳統金融中低效的部分,大幅改善了金融的成本效率,同時提高了用戶使用體驗,從而促進金融行業的發展變化。
——純手打——

『陸』 互聯網金融與普惠金融有哪些千絲萬縷的關系

互聯網金融可以顯著降低交易成本,彌補普惠金融發展的短板。普惠金融發展的最大障礙在於由於成本和收益的不匹配,導致傳統金融資源分配上的扭曲,將中小微企業排除在主流金融市場之外。互聯網平台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運營成本,提高了資金融通效率,打破了傳統金融的局限,能夠通過整合大眾、小額的資金需求形成規模優勢,這與普惠金融的發展內核是相契合的。

『柒』 普惠金融是什麼

普惠金融這一概念由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以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服務對象是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

五大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鼓勵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國有大型銀行要率先做到,實行差別化考核評價辦法和支持政策,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2017年5月3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求大型商業銀行2017年內要完成普惠金融事業部設立。

「金融機構不能光看重大企業、忽視小企業,更不能『晴天送傘、下雨撤傘』!」李克強在2017年5月3日的常務會上指出,「要通過發展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服務覆蓋率和可得性,為實體經濟提供有效支持。」總理說:「大型商業銀行一定要樹立正確的理念,成為普惠金融的骨幹力量。你們責無旁貸!」


(7)互聯網普惠金融指擴展閱讀:

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於2018年1月25日全面實施

2018年1月17日12時30分,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在其官方微博「央行微播」發布消息稱,2017年9月30日,人民銀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的通知》(銀發[2017]222號)。目前,有關金融統計工作正在抓緊進行,預計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可於2018年1月25日全面實施。

2017年9月30日,央行宣布從2018年起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准政策:為支持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業務,聚焦單戶授信5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以及農戶生產經營、創業擔保、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助學等貸款。

統一對上述貸款增量或余額佔全部貸款增量或余額達到一定比例的商業銀行實施定向降准政策。

定向降准考核機制,2014年由央行引入,目前已經實施超過三年。通過對滿足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或小微企業貸款達到標準的商業銀行實施優惠准備金率,並按年根據商業銀行「三農」或小微企業貸款投放情況動態調整其准備金率的方式,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引導商業銀行改善優化信貸結構,增強對「三農」和小微企業的支持。

與原來的定向降准政策相比,即將在1月25日落地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是根據國務院部署對原有定向降准政策的拓展和優化,以更好地引導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業務。

值得關注的是,在2017年9月30日央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的通知》後,市場曾預測此次定向降准或將釋放8000億流動性,但後來市場又普遍認為,實際規模可能在3000-3800億,遠低於此前的預測。而3000億的資金規模,甚至低於近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投放規模。

對於市場最為關注的本次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對貨幣政策和流動性的影響,一些市場研究者在政策出台時認為「接近全面降准」「相當於普降0.5個百分點」,隨後央行直管的《金融時報》撰文稱,此次定向降准只是政策微調,不是變相全面降准。

央行有關負責人早前亦表示,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准政策並不改變穩健貨幣政策的總體取向。同時,定向降准政策釋放的流動性也是符合總量調控要求的,銀行體系流動性保持基本穩定。

根據央行規定,此番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准政策保留了原有的兩檔考核標准:凡前一年上述貸款余額或增量佔比達到 1.5%的商業銀行,存款准備金率可在人民銀行公布的基準檔基礎上下調0.5個百分點;前一年上述貸款余額或增量佔比達到10%的商業銀行,存款准備金率可按累進原則在第一檔基礎上再下調1個百分點。

其中,第一檔考核標准基本適應絕大多數商業銀行普惠金融領域貸款的實際投放情況,有助於鼓勵其將信貸資源持續向普惠金融領域傾斜。

對於第二檔考核標准,央行直言,「這一檔標准相對較高,只有在普惠金融領域貸款投放較為突出的商業銀行才能達到,但這有利於建立正向激勵機制,也屬定向降准政策題中應有之義。」

按照央行規定,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都有資格參與普惠金融領域貸款實施定向降准政策的考核。同時,想要享受定向降准,銀行還要符合宏觀審慎經營標准:上年三個季度(含)以上宏觀審慎評估(MPA)評級均在B級(含)以上。

『捌』 互聯網金融是什麼

那麼現在大家探討的互聯網金融到底是什麼呢?事實上,目前業內存在的各種互聯網金融的探討,其實也一直處於概念模糊之中,各種模式,千差萬別,很難用一個統一的定義來進行界定。所以有必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梳理,否則大量的討論都建立在基礎定義不同的基礎之上,很難有實質性的意義。
總體而言,目前市場上,習慣把所有涉及到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化經營模式,都定義成「互聯網金融」,當然業內還有一種傾向,其實是更直接、簡單的理解,就是只有互聯網企業,介入了金融領域,才是互聯網金融。
而金融企業使用互聯網手段,則不是互聯網金融,而習慣性界定為「金融互聯網」。這種劃分,單純的其實就主體劃分,習慣性將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對立起來,這種對立的後果是引發了業內大量的口水,實質的意義卻非常有限,因為人為排斥了兩者融合的可能性。
暫且撇開定義,我們就現象來看,目前最普遍定義為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大概區分其實是四個模式。
第一個模式是線上P2P模式,(當然P2P背後也開始了很大的分化,拍拍貸模式,人人貸等模式,陸金所、有利網模式等,至於宜信模式,我個人認為是屬於P2P模式,但是更多是線下運作的概念,跟互聯網關系不大,所以暫不為定義互聯網金融。)還有一系列眾籌網站(這個模式目前處於起步階段,國外發展有一定的成績,國內暫時沒看到太多的實質性業務網站,點名時間是個代表,但是帶有一定的公益特徵,還有待觀望)。
第二個模式是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電商介入金融領域,所形成的各自互聯網金融模式,阿里最具代表性,衍生的金融模式也較多。
第三個模式其實是涉及到銀行支付結算體系的第三方支付,市場上存在了以支付寶、財付通為代表的200多家支付企業。
第四個模式則是大量的互聯網企業介入的金融服務領域,他們更多還是以服務金融機構為主要運營模式,本身不介入金融領域,例如東方財富網等基金代銷網站,還有如融360、好貸網的金融信息服務模式的網站。
如果還有一塊互聯網金融模式的話,那就是比特幣的出現,很多人把比特幣跟Q幣等同,我認為兩者是截然不同的。Q幣背後是等值人民幣作為信用基礎的,所以Q幣的誕生過程是不創造信用的,社會總體貨幣體系是均衡的。無論你怎麼玩Q幣,都不會給社會貨幣總量產生沖擊。
而比特幣不是,比特幣其實理論上是創造了一種貨幣體系,他存在的信用基礎是人們基礎於對恆定貨幣總量的預期,這種貨幣體系,創造了信用,理論上可以理解為發行了新的貨幣,規模如果足夠大,對社會會產生各種沖擊。
我自己對金融的理解,金融背後第一屬性絕對是政治屬性,也就意味著社會不可能產生脫離政治屬性的金融體系,比特幣的悖論就出現了,如果自娛自樂,那跟金融本質是無關的,一旦影響社會貨幣體系,必須納入監管。去中心化的比特幣,也就只是政治體系裡發行多元化貨幣的一種,所謂的顛覆也就無從談起。
目前市場上,最熱門討論最多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是P2P模式和阿里模式,P2P的發展從07年開始,到09年之後發展非常迅速,引起的關注也越來越多,由於進入門檻較低,監管空白,使得這個模式從一開始就處於了充分競爭的格局,為了保持各自的競爭優勢,P2P開始了出現各種分化,分化的背後使得大量的P2P模式。
總體而言,已經脫離了其最早誕生時候的初衷,現在的P2P的本質其實已經是批了互聯網外衣的金融機構了,只是這樣的金融機構沒有牌照準入,也沒有監管涉及,通過這一次金融改革的方向後,未來肯定不僅會發展得很好,而且也會有相應政策來維護這個新新的市場的!

閱讀全文

與互聯網普惠金融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