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學業 > 國際金融業發展概況

國際金融業發展概況

發布時間:2021-02-08 05:39:11

㈠ 談談全球金融市場的最新發展趨勢

世界金融業綜合化發展趨勢 對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啟示

自從20世紀末(1999年11月4日),美國通過《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取消了已實行大半個世紀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從而標志著美國金融業從立法上告別了「分業經營」的歷史,邁向「混業經營」的新歷程。時至今日,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金融業現已全部走上了「混業經營」的綜合化發展道路。目前我國仍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經營體制,並在此基礎上不斷開展業務創新。這是我國金融管理當局幾年來始終恪守的指導性原則。但混業經營畢竟是一種潮流,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的中國在進一步改革開放,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應如何進行金融體制的調整和改革,是我國金融業所面臨的緊迫問題,值得深思與探索。
一、關於我國金融環境的客觀分析
(一)我國商業銀行自我約束機制及內部控制機制仍不成熟和完善。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是整個金融體系的中心,銀行類機構的資金占我國全部金融資產的90%以上。而目前國有企業總體經濟效益較差。同時,國有商業銀行尚未建立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風險意識薄弱,內控較差。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實行「混業經營」,在證券投資業務高收益回報的驅動下,難以避免銀行資金違規進入股市,造成整個金融體系的不穩定。
(二)我國證券市場規模有限,市場結構和運行機制有待於優化。我國國民經濟證券化率較低,證券市場規模狹小,容量有限,市場運行機制仍有待於進一步優化;各種規避風險的金融衍生工具尚未獲得發展,投資風險相對較大;市場投資者中機構投資者比重還很低,而以散戶為主的股市市場波動大,投機成分大,穩定性差,此時若允許銀行資金入市勢必引起股價異常波動和「泡沫」經濟現象,埋下金融風險隱患。
(三)我國金融法制建設雖已取得較大成就。近年相繼頒布了《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和《保險法》等一系列法規條例,但這些僅是金融市場行為的基本依據,仍屬於框架性文件,對實際操作的規定過於粗疏,有待細化。如果現在急於依照美國模式進行金融自由化,放鬆管制,當金融機構在松動的管理環境下違規冒險時,監管機構和監管政策將顯得被動和無力。
由此可見,我國的宏觀金融形勢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著很大差別,盲目效仿將會帶來很大風險。但是,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將盡,納入世界經濟潮流後,制度上的落後必將影響我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能力。那麼,權衡利弊,在穩健與效率之間如何進行博弈呢?
二、關於我國「分業經營」體制的再思考
(一)目前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體制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分業經營」體制還是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的。在我國金融業發展還不完善的情況下,通過「分業經營」建立起各業間的隔離帶,避免由於各業的不完善而帶來的「交叉感染」,是保證我國金融業健康穩步發展的現實選擇。無論是銀行業的經營機制、內控機制的不完善,還是證券市場的不發達,以及信託、保險業的粗放經營,都容不得各業間的相互沖擊,在市場不均衡,各業風險與收益不對稱的條件下,若推倒「防火牆」,撤銷隔離帶,那麼,在利益的驅使下,各業資金將肆意橫流,打破原有的資金格局,使得社會經濟各界得不到應有的資金保證,影響我國經濟合理、持續、穩定地發展。
(二)「混業經營」是未來的必然選擇
貨幣產生於商品交換的需要,金融活動則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市場范圍的不斷擴大,社會生產經營活動需要更有效的金融活動為之服務。「分業經營」是我國目前經濟環境和經濟條件下的現實選擇,但它畢竟阻礙了市場效率,限制了競爭也影響了我國金融業走向世界,與國際接軌。隨著金融業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國內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欲追求「高效率、低成本、創新性」的全方位業務經營,提高我國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和金融服務效率,實行「混業經營」體制將是必然選擇。
(三)「分業經營」→「混業經營」應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前述提及,「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並非絕對不相融,從「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應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混業經營」的取向應在穩健與效率兩要素的動態效用中以總效用最大化來實現。因此,「分業經營」→「混業經營」是在金融環境不斷改善條件下的一個漸進過程。在具體操作上,我們可以首先通過開展中間業務和業務創新逐步過渡。其次,讓有條件的金融機構成立金融控股公司,通過設立子公司的方式在銀行、證券、保險和資產管理領域開展分業經營,在此基礎上逐步走上融合的發展道路。
(資料來源:金融時報)

㈡ 金融業的發展歷史

現代金融業是從11世紀之後慢慢發展起來的,起源是從一個叫「聖殿騎士團」的機構開始的。

中世紀時,歐洲基督教的地盤被伊斯蘭教佔領了。到了11世紀,教皇進行十字軍東征,很快就解放了基督教的聖地耶路撒冷,然後把它開放給歐洲各地的朝聖者來朝拜。聖殿騎士團就是為了保護這些朝聖者而建立的。

但是很快地,這些騎士團的人就發現了:保護朝聖者可以作為一門生意來做。因為朝聖的路途很遙遠,朝聖者帶很多財物不安全,需要一個異地託管財物的體系。但是,歐洲當時小國林立,壁壘重重,不可能由哪一個國家建立這樣一個跨國的異地財務託管體系,只有像聖殿騎士團這樣遍布歐洲的武裝軍事力量才能幹這件事。

所以聖殿騎士團發現開展這樣的業務既方便,也特別賺錢:朝聖者可以在歐洲存錢,然後在耶路撒冷取用,跨國異地的匯兌就變得特別流行。很快地,這種業務就超出了保護朝聖者的范疇,在整個歐洲擴展開來。

在財務託管、貨幣匯兌的基礎上,騎士團發現原來金融業務才是最賺錢的業務,所以他們就拓展了業務:替英國國王保管他的王冠,替英國國王徵收稅費,替英國和法國經營皇室的債務、債券,還替各國的貴族進行信託理財。

擁有了資金實力以後,當各國國王交戰需要用錢的時候,騎士團就會給他們貸款。所以聖殿騎士團的勢力就越來越大,到14世紀,這些匯款、存貸、理財、支付等標準的信用中介業務已經隨著聖殿騎士團的拓展在整個歐洲流行起來,不單單是國王貴族,很多的普通百姓也開始在聖殿騎士團這里做儲蓄理財業務。

所以說,歐洲在14世紀的時候,整個社會已經有比較強的金融意識,而聖殿騎士團所扮演的正是「銀行」的角色,而且扮演了一個歐洲金融啟蒙者的角色。

(2)國際金融業發展概況擴展閱讀:

14世紀之後,隨著英國、西班牙、法國幾個大國的興起,騎士團慢慢衰落下去。它衰落以後,歐洲還是有一個社會結構上的真空地帶,接著,其他的信用機構就發展起來,取代了它的地位。

一開始,義大利北部的銀行業興起,在地中海地區取代了聖殿騎士團的作用,為各國貴族和平民提供金融服務。到16世紀,西歐小國荷蘭的股票證券票據市場也開始崛起,成為歐洲的票據結算中心。17、18世紀之後,英國、法國的銀行業也慢慢開始發展,尤其是倫敦的債券交易所很快成為歐洲乃至全球的債券交易中心。

這一系列的金融業務,都延續了聖殿騎士團的金融遺產,在這個基礎上,歐洲就逐漸形成了以「銀行為中心」的、「分權制衡」下的信用體系,我把它稱為歐洲的「銀行貨幣信用體系」。這個體系,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歐美金融市場的雛形。

㈢ 國際金融業的發展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1)促進我國金融業的集團化發展。
(2)實現我國銀行業的國際化。
(3)逐步開展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業務。

㈣ 簡述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

金融市場國際化是金融業務的發展趨勢之一。金融市場發展超越國界的限制,與世界金融日益融合,逐漸趨向全球一體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市場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和加速。主要表現在:

①金融機構跨國化。不僅發達國家在世界金融中心設立了大批的跨國銀行,而且發展中國家也在境外設立了一批離岸金融中心和金融機構。

②金融資產經營國際化。歐洲貨幣市場、歐洲債券市場和全球性股票市場的建立,使人們可在離岸市場上經營世界任何一國的貨幣金融資產。

③貨幣國際化。黃金作為世界貨幣的職能已經蛻化,人們可以通過國際匯兌來轉移各國間的貨幣購買力。不僅美元、德國馬克、英鎊、日元可作為國際結算貨幣,而且還有大批中等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的貨幣也逐漸成為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朝著世界貨幣的方向發展。

(4)國際金融業發展概況擴展閱讀

從整體來看我對於未來金融市場都是保持樂觀的態度,從未來五年看來金融市場的驅動力十足,製造業升級和相關的改革將持續獲得產業發展和政策的支持,金融去杠桿與金融監管作用下,貨幣流動性基本維持中性偏緊基本格局,隨著去產能、脫虛入實相關措施的見效,風險有望得到有效改善,消費升級、產業升級、互聯網的加速發展區域協同發展等結構性力量在活躍發力,金融內生結構也在發生積極變化。

參考資料鳳凰財經網 金融市場發展

㈤ 中國與國際金融業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與金融國際化 中國金融業發展和改革(下)

編者按: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金融改革與創新。金文撰寫的《經濟全球化與金融國際化》一文,從歷史的角度,全面闡述了金融業的起源發展,以及在經濟全球化與金融國際化的大趨勢之下,金融創新與經濟發展的內在關系,讀後引人深思。人民網天津視窗將持續報道該文章。以下為在《新金融觀察》第三十八期上刊載的「二十二、中國金融業發展和改革(下)」部分:

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集中、統一、單一的金融體系,中國人民銀行集管理職能與運營責任於一身,負責貨幣管理和信貸運營。除此之外,沒有信貸市場、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也沒有建立人民幣價格市場化和國際化的貨幣體系。改革開放以後,國家發揮金融現代經濟核心作用,支持金融業與實體經濟共同發展,支持金融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對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實施分業監管,積極發展信貸市場、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金融業發展和金融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在為實體經濟服務中得到持續發展。

獨立統一的貨幣體系建設

新中國高度重視貨幣體系建設。統一發行人民幣,迅速完成幣制改革,確立人民幣作為獨立的統一的國家貨幣地位;合理確定本幣價格及其利率水平,合理確定外匯價格及其匯率水平;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逐步開發人民幣的貨幣職能;根據國家發展和國際分工需要,積極發揮人民幣的重要作用,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中國國際地位、維護國家和平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民幣發行及幣制改革。人民幣(RMB)是中國法定貨幣,為紙幣本位制貨幣,沒有法定的含金量,執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職能。中國人民銀行是人民幣主管機關。1948年12月1日開始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主幣共有12種面額,包括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和50000元。人民幣取代國民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以及外國銀行發行的各種外國貨幣,結束了舊中國長期存在的幣制混亂歷史,對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和恢復發展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政府統治時期遺留的惡性通貨膨脹問題尚未根除,戰後物質極度匱乏,導致物價節節上漲,第一套人民幣沿用了面額巨大的主幣幣值設計。1955年,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初步勝利,物價趨於穩定,財經狀況好轉,當年3月1日開始發行第二套人民幣,並根據經濟發展要求進行貨幣改革。主幣改為1元、2元、3元、5元和10元共5種面額,以1元兌10000元的比價,發行新幣並回收舊幣,5月15日停止流通第一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及同時實施的幣制改革,奠定了新中國獨立、統一、穩定的貨幣制度基礎,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人民銀行於1962年4月20日發行第三套人民幣,1987年4月27日發行第四套人民幣,1999年10月1日發行第五套人民幣,建立了中國獨立統一的人民幣貨幣體系。

人民幣匯率制度發展。新中國成立起至改革開放前,人民幣匯率制度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年到1955年的浮動匯率制度。中國人民銀行在統一發行人民幣的基礎上,於1949年1月18日在天津首次公布人民幣匯率,建立了以本幣和利率為基礎的外匯和匯率體系。人民幣是紙幣本位貨幣,與當時美元世界貨幣的金匯兌本位制沒有直接聯系,因此不能按照貨幣的黃金平價確定人民幣價值及其匯率,只能採用物價對比法換算人民幣的匯率。新中國成立初期通貨膨脹嚴重,人民幣兌1美元的匯率,由1949年1月18日的80元(第一套人民幣),調至1950年3月13日的42000元(第一套人民幣),再調至1952年12月的26170元(第一套人民幣)。這一時期,中國對外貿易數量很少,對外貿易主體是私營企業。第二階段,1955年到1972年的固定匯率制度。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對外貿易主體改為國營企業,主要產品和貿易價格納入國家計劃,國家參照各國本幣的匯率,確定人民幣匯率,並使之與物價脫鉤。1956年和1972年兩個時點人民幣兌1美元的匯率,分別為2.46元(幣制改革後的新幣,下同)和2.24元。第三階段,1973年至1980年的一攬子貨幣加權平均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又發生了嚴重的國際石油危機,很多國家將固定匯率制改為浮動匯率制,人民幣匯率頻繁調整,並改用一攬子貨幣加權平均的匯價,作為人民幣匯價調整變動的依據。人民幣兌1美元的匯率,由1973年的1.98元變為1980年的1.49元。自新中國成立起至1980年,中國主要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對內高度集權,對外高度封閉,國際貿易總量很小,國家外匯儲備很少,適時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制度,不斷調整人民幣匯率,促進了國民經濟和國際貿易發展。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改革開放之後至1996年之前,國家對匯率制度進行了幾次改革。第一階段,1980年到1984年的雙重匯率制度。1979年,中國推行外貿管理體制改革,對外貿易由計劃管理改為市場競爭,同時開始實行雙重匯率制度,作為以市場手段管理外匯的制度試驗。國家除規定官方外匯牌價之外,還規定出口結匯和進口用匯指標,以多結匯和少用匯的指標余額,適用於市場外匯價,官方外匯牌價和市場外匯價兌美元的匯率,分別為1.50元和2.80元。第二階段,1985年到1990年重新恢復單一匯率制。推行人民幣雙重匯率制度,對內加重了部分外貿企業政策性虧損,對外造成了國際上的指責和非議。1985年1月,國家取消雙重匯率制度,重新恢復單一匯率制,人民幣兌1美元的匯率定為2.80元。但此前實行的雙重匯率制度已經打開了市場外匯價的人民幣價格的匯率市場發現機制,重新恢復的單一匯率制不僅未能消除已經形成的市場外匯價,反而加劇了官方外匯牌價與市場外匯價的市差和價差,形成了新的雙重匯率制度。第三階段,1991年到1994年實行匯率並軌制度。1991年,開始實行有管理的人民幣匯率浮動制度,國家參照國際外匯市場情況,對人民幣官方匯率進行適時適度地調整。1994年推行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國家將官方外匯牌價和市場外匯價兌1美元的匯率,由1993年12月31日的5.80元和8.70元,統一定為1994年1月1日的8.70元,建立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直至2004年年底,人民幣兌1美元的匯率穩定在8.30元左右。

人民幣經常賬戶項目可兌換。1994年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後,國家進一步深化外匯制度改革,1996年4月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旨在消除經常賬戶非貿易非經營性交易的匯兌限制,不再限制不以資本轉移為目的的經常性國際交易支付和轉移,不再實行歧視性貨幣安排和多重匯率制度,當年12月1日實現了人民幣經常賬戶項目的可兌換。主要的政策制度措施是:消除因私用匯的匯兌限制,擴大供匯范圍,提高供匯標准,允許中國居民境內的合法資產收益以及駐華機構和來華人員的合法人民幣收入換成外匯匯出;廢除企業外匯留成和外匯上繳制度,由銀行結匯售匯,取消境內的外幣計價結算,廢除外匯券,禁止外幣在境內流通;外商投資企業經常性用匯納入銀行結匯售匯體系,可保留一定比例的外匯收入,允許在華外資銀行和中外合資銀行辦理結套匯等業務,取消經常項目匯兌限制;取消外匯收支指令性計劃,建立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國家對外匯和國際收支進行宏觀調控,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提高匯率生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繼續調整完善國際收支和人民幣匯率政策,包括降低出口產品退稅平均稅率,支持企業在國外投資;國際金融機構可在國內發行人民幣債券,跨國公司可以集中操作外匯資源;提高個人出國(境)換匯限額,移民和非居民的國內資產可以兌換外匯出境;放寬外匯賬戶開戶和外匯賬戶限額管理,推行經常賬戶項目可兌換便利化等。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2005年7月21日,中國實施人民幣匯率改革。第一,建立人民幣匯率市場形成機制。根據中國貿易順差程度和企業國際貿易適應能力,確定人民幣匯率升值2%,人民幣兌1美元的匯率為8.11元,同時調高境內商業銀行美元、港幣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價格,人民幣兌美元的交易價格在中間價的千分之三內浮動,人民幣兌其他貨幣的交易價格在中間價的一定幅度內浮動。第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參照國際外匯市場主要貨幣匯率,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降低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性。中國實施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要建立人民幣價格的市場形成機制,增強匯率等經濟杠桿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理順外匯供求關系,健全國際收支調節機制,為推進資本賬戶可兌換和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政策支持。自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開始至2011年4月29日,經歷了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人民幣兌1美元的匯率由8.30元降到了6.49元,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累計升值率超過25%;中國的外匯儲備由8189億美元增加到30446億美元。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制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是以人民幣報關並以人民幣結算的進出口貿易結算業務,包括進出口信用證、托收和匯款等結算方式。2009年7月先在上海等五個城市試點,2010年6月擴大到2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試點,試點地區進出口量佔全國進出口總量的90%。試點地區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2010年為5063億元,2011年1季度達到3603億元。建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制度,增加了國際結算的貨幣幣種選擇,降低外匯匯率風險,減少國際貿易交易成本,適應居民和非居民以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貨幣的實際需求;以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貨幣,使之形成了以交易為基礎的價格,增加了人民幣價格市場形成機制的參照標准,促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調整和完善;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促進中國金融業的發展與開放,增強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金融資源配置能力

㈥ 金融業發展現狀是怎樣的

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全市金融體系建設逐步完善,金融業規模不斷壯專大。2008年,金融業實現屬增加值14.2億元,金融機構貸款比例有所增加,已形成金融產業集聚發展的市場需求基礎、金融要素基礎和配套要素基礎。
1、金融組織體系初步形成。金融市場主體數量初具規模。
2、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3、企業融資渠道逐步拓寬。

㈦ 世界金融發展歷史

世界經濟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國際經濟關系的最初形式,是國際間的商品交換。早在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國家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國際間的商品交換較前頻繁。16世紀~18世紀中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地理大發現、殖民地的開拓和資本原始積累的進行,國際商品交換有了相當發展,並出現了國際分工的萌芽。18世紀中葉~19世紀70年代,歐美發達國家先後完成了產業革命。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機器大工業的出現,需求一國國內的生產和市場已無法滿足。一些先進國家迫切需要到海外去尋找銷售市場、原料和生活資料來源。而這時,交通運輸業的大發展促進了國際間的經濟交流。因此,形成先進國家向落後國家大量銷售工業品;落後國家的自然經濟逐漸被打破,變成先進國家傾銷工業品的市場和提供原料、糧食、勞動力基地的格局。原來一國內部工業與農業之間的分工和對立,開始轉化為世界范圍內以先進技術為基礎的工業國與以自然條件為基礎的農業國之間的國際分工和對立。由於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和地區都捲入了國際分工的范圍,通過國際商品交換,各國經濟開始建成一個整體,世界經濟初步形成。
19世紀後半期發生的以電力的應用為代表的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一系列規模巨大的重工業部門的形成和發展,交通運輸的長足進步,使國際經濟的聯系更加頻繁和緊密。這個時期,壟斷的形成加速了生產擴張和資本積累,出現了工業壟斷資本與銀行壟斷資本的溶合。勢力龐大的金融資本必然要對外擴張、輸出資本。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也展開了爭奪世界市場、瓜分殖民地的斗爭。這樣,不僅交換關系國際化空前發展,而且生產過程也國際化了。各國國民經濟的相互依存和緊密結合,形成為一個世界范圍的經濟整體世界經濟最終形成。這一階段的世界經濟主要由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與殖民地、附屬國經濟兩大部分構成。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之後,新生的社會主義經濟出現,打破了世界經濟的舊格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40多年間,出現了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和大批民族獨立國家,因而形成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中的民族主義國家經濟和社會主義國家經濟並存的格局。
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壟斷特別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很高的程度。以原子能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展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50~6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但自70~8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加劇,出現了滯脹(見停滯膨脹)長期存在的局面。由於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變化。戰後初期美國一家獨霸的局面,逐漸演變為美國、西歐、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70年代以後,壟斷資本主義各國之間的貿易戰、投資戰等日益加劇;它們之間經濟往來和互相依賴也同時加強,所有這些已構成當今世界經濟的重要內容。
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曾長期遭受殖民掠奪,生產力水平低,經濟畸形發展。在戰後幾十年,它們依據各自不同的條件逐步發展民族經濟,取得一定成就,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到舊的國際分工的束縛,在全面發展民族經濟方面存在諸多困難,特別是一些國家還受到債務問題的困擾。這些國家都積極地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開展相互合作南南合作)和同發達國家的經濟聯系(南北對話),爭取建立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社會主義國家幾十年的經濟發展經驗表明:不但要在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和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強經濟聯系,而且要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經濟關系,在廣泛的國際經濟聯系中發展本國經濟。當今社會主義國家都在實行對外開放,積極參與世界經濟事務,在與他國互利合作中發展壯大。
世界經濟是國際分工、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的產物,並將隨著各國經濟的國際化而進一步發展。表現在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空前深化,各國經濟聯系的形式日趨多樣化,乃至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如歐洲共同體、美、加自由貿易區等。它們已構成今日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點。

㈧ 金融業發展的總體情況,最好與國際對比。[求最新的,回答得好加分]

中國金融業的開放程度遠高於日本、印度、韓國等國家,之所以全球金融危機版以來整體還比較健權康,是因為中國百姓的儲蓄率高,中國的國企有一部分還能正常運轉,中國的加工貿易即世界工廠地位還在,再加上中國國有股份制銀行還能正常運轉,雖然上市之初被戰略夥伴和承銷商們狠狠敲榨了一筆,但有賴於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這幾年積累的財富,基本還能正常運轉。特別是投行創新業務在國內商業銀行中的佔比有限,也使得危機後的中國金融業未受到致命打擊。和歐美的銀行業相比流動性充足、放貸意願強烈,正常經營

㈨ 什麼是金融業,金融業的發展成長,壯大,又靠什麼

金融業就是與資金融通相關的行業,金融業存在的意義就是為社會資金周轉流通服務的。
金融業的成長和壯大,最本質的是靠社會經濟繁榮發展。
可以關注我,有問題再交流。

㈩ 金融行業的發展史

六百年前,由於受到交通工具和生產技術的限制,人類的金融貿易活動通常還無法突破國界。但這一狀況在此後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迅速得以改觀。
發生在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和18世紀的工業革命大大縮短了人們之間原有的時空距離。跨國性質的貿易交往、債權債務清算以及資本轉移等活動不僅演繹出了最初始形態的國際金融現象,而且從一開始就包涵著有關國際金融紛爭與協調的跌宕起伏。
此後,隨著人類社會分工網路的擴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國際金融協作盡管長時間內都處在較低層次,但總體進程則不斷呈現出加速趨勢。特別是進入20世紀,人類社會在經歷了先後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沉重打擊之後,為了重建國際貨幣金融秩序以求生存和發展,不同主權國家之間展開了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協調與合作。從1922年4月的熱那亞世界經濟與金融會議,到1936年10月的「三國黃金協定」,再到1944年7月的「布雷頓森林協定」以及其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成立,都是典型的例證。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自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至今,國際貨幣金融秩序進入了「無制度」時代。美元等各主要國際性貨幣的匯率經常出現巨幅波動,便捷的電子化交易系統使得規模龐大的國際游資形同「幽靈」、在全球范圍內「四處游盪」,不同國家金融市場之間的「傳染效應」越來越明顯,金融危機爆發的頻率和破壞性急劇攀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金融領域的利益沖突日漸明顯……這些問題構成了現階段國際金融領域的鮮明特色,同時也決定著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際金融的協作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得到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歐洲中央銀行和單一貨幣歐元的出現,象徵著20世紀人類社會將國際金融協作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參考資料:《國際金融報》 (2002年01月04日第六版)

閱讀全文

與國際金融業發展概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