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產生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結構性失衡
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往往取決於貿易收支狀況。如果世界市場的需求發生變化,本國輸出商品的結構也能隨之調整,改該國的貿易收支將不會受到影響;相反,如果該國不能適應世界市場的需求而調整商品的輸入結構,將使貿易收支和國際收支發生不平衡。由這類因為一國國內生產結構及相應要素配置未能及時調整或更新換代,導致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而引起本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結構性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西方國家經濟受再生產周期規律的制約。在再生產周期的各個階段,由於人均收入和社會需求的消長,會使一國的國際收支產生不平衡。由於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發展,主要西方國家經濟周期階段的更替會影響其他國家經濟,致使各國發生國際收支不平衡。這類跟經濟周期有關,一種因經濟發展的變化而使一國的總需求、進出口貿易和收入受到影響而引發的國際收支失衡情況,稱為周期性不平衡。
(三)收入性失衡
一國國民收入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可能是由於經濟周期階段的更替,也可能是由於經濟增長率的變化所引起的。一國國民收入的增減,會對其國際收支產生影響:國民收入增加,貿易支出和非貿易支出都會增加;國民收入減少,則貿易支出和非貿易支出也會減少。這種由於國民收入的變化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收入性不平衡。
(四)貨幣性失衡
在一定的匯率水平下,一國貨幣如果高估,則該國商品的貨幣成本與物價水平高於其他國家,必然不利於出口而有利於進口,從而使出口減少和進口增加;相反,則出口增加和進口減少。這種由於貨幣對內價值的高低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貨幣性不平衡。
(五)政策性失衡
由於一國推出重要的擴張或緊縮的財政或貨幣政策,或者實施重大改革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六)貿易競爭性失衡
由於一國商品缺乏國際競爭力所引起的失衡
(七)過度債務性失衡
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發展民族經濟的過程中,違背了量力而行的原則,借入大量外債,超過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同時一些發達國家實施高利率政策和保護主義措施,結果使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進一步惡化,國際收支逆差不段擴大
(八)偶發性原因
除以上各種經濟因素之外,政局動盪和自然災害等偶發性因素,也會引起貿易收支的不平衡和巨額資本的國際移動,因而使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
就上述各個原因來說,經濟結構性因素和經濟增長率變化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具有長期、持久的性質,而被稱為持久性不平衡;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僅具有臨時性,因而被稱為非持久性不平衡。
2. 國際收支失衡的一般原因是什麼
國居民在抄一定時期內與非居民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其他往來中所產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統記錄。這里的居民是指在國內居住一年以上自然人和法人。國際收支包括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經常項目主要反映一國的貿易和勞務往來狀況;資本項目則集中反映一國同國外資金往來的情況,反映著一國利用外資和償還本金的執行情況
3. 國際失衡的原因以及對經濟的影響
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成因從根本上看,其成因在於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具體來看,其成因有:1,經濟周期;2,國民收入;3,經濟結構;4,貨幣價值;5,偶發性因素。其中1,4,5所引起的平衡是暫時性不平衡,而2,3所引起的不平衡是持久性不平衡。 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影響 順差的影響:1,增大其外匯儲備,增強其對外支付能力。2,使本幣升值,不利於出口,加重國內失業問題。3,使本國貨幣供應量增加,加重通貨膨脹。4,加劇國際摩擦。5,若順差系因出口多於進口的貿易順差所致,則意味著國內供使用的資源減少,不利於本國經濟的發展。 逆差的影響:1,使本幣貶值。2,使外匯儲備減少,對外支付能力削弱。3,使國內通貨緊縮,利率上升,失業增加,對經濟增長不利,使國民收入減少。4,逆差太嚴重時會引起國際收支危機,削弱該國的經濟地位,損壞起國際形象。 PS:我是學金融的,貌似這是國際金融的問題,畢業太久了,不知道答案還適合不
4. 國際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全球國際貿易失衡首先是由美國的三大經濟政策,即赤字財政政策、高消費政策和出口管制政策造成的。在美國,貿易逆差與財政赤字是孿生兄弟,更准確地說,它們是「父子關系」。財政赤字必然導致貿易逆差,且隨著財政赤字的不斷增加而貿易逆差日益攀高。1980年美國的財政赤字為762億美元,佔GDP的1.94%,與此相適應,貿易逆差僅314.1億美元。而到2005年,美財政赤字高達4992億美元,佔GDP的4%,因而貿易逆差也創新高,達8284億美元。一般地說,貿易赤字通常等於一國國內儲蓄與投資的差額。所以,貿易赤字要麼源於投資增加,要麼源於儲蓄下降。美國既有投資增加,更有儲蓄下降,雙重推動貿易赤字急速膨脹,甚至狂飆。在美國,不僅政府靠雙赤字渡日,而且家庭也靠借債消費。美國居民家庭儲蓄率極低,難以支撐高消費,於是靠借債過日。
美國的家庭債務截至2005年第3季度已達11.4萬億美元。由於進口大大超過出口,美國每天必須從比較窮的國家借債20億美元,以彌補巨額貿易逆差。還必須指出,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之所以出現,同它的以雙重標准為基本特徵的所謂出口管制政策有密切的關系。從美國的產業結構看,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是它的優勢,而勞動密集型的生活必需品的產業則是它的劣勢。這就決定了美國必須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出口高科技產品。可是,美國大量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同時,卻嚴格限制高科技產品出口,這必然造成貿易失衡,尤其是中美貿易失衡。 從發展中國家考察,有三種情況影響國際貿易失衡問題。其一,必要的外匯儲備是預防和解決金融危機的有效手段。近20多年來拉丁美洲和亞洲發生的幾次金融危機都是首先從外匯短缺突破的,而最終又是靠外力注入外匯解決的。慘痛的教訓使不少發展中國家明白,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增加外匯儲備,以備不測風雲。因此,這些國家都力求出口大於進口,使外匯增加。這當然會影響貿易的平衡。其二,以貿易盈餘作為投資和增長的引擎。許多發展中國家曾經希望引進大量外資來發展本國經濟。但這種願望並沒有兌現。於是,不得已轉向自力更生,依靠本國的貿易盈餘來積累資金。這就使出口多進口少而形成貿易不平衡。其三,產業轉移導致的赤字或盈餘的轉移。從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初,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量轉移至不少發展中國家,尤其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因此,使這些國家和地區對歐美發達國家大量出口,保持貿易盈餘。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日本、美國和亞洲「四小龍」又把一些產業轉移至中國大陸,並隨之也把貿易盈餘轉移至中國。這是形成中美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盡管從表面上看造成全球貿易失衡的原因眾多,甚至千奇百怪,然而,從根本上研究與觀察,不難發現,它是由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由於科技、經濟、社會以及自然資源等諸多原因,各國經濟發展的快慢不等。原來一些後進的國家趕上來了,相反,原來先進的國家有的又落後了。於是,舊的經濟秩序和貿易關系必然被打亂,再形成新的秩序和關系。永遠不會停滯在一點上。在摩擦、矛盾與斗爭中前進。平衡、不平衡、再平衡,……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國際貿易發展的一條客觀規律。
5. 國際金融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有哪些
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臨時性因素、收入性因 素、貨幣性因素、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 (1)臨時性失衡。臨時性失衡是指各國短期的、由非確定或偶然因素引起 的國際收支失衡。 自然災害、 政局變化等意料之外的因素都可能對國際收支產生 重大的影響。 (2)收入性失衡。收入性失衡是指各國經濟增長速度不同所引起的國際收 支失衡。一國國民收入相對快速增長,會導致進口需求的增長,從而使國際收支 出現逆差。 (3)貨幣性失衡。貨幣性失衡是指貨幣供應量的相對變動所引起的國際收 支失衡。一國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會使該國出現較高的通貨膨脹,在匯率變動 滯後的情況下, 國內貨幣成本上升, 出口商品價格相對上升而進口價格相對下降, 從而出現國際收支逆差。 (4)周期性失衡。指一國經濟周期波動所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一國經濟 處於衰退時期,社會總需求下降,進口需求也隨之下降,在短期內該國國際收支 會出現順差,而其貿易夥伴國則可能出現國際收支逆差。 (5)結構性失衡。指一國經濟、產業結構不能適應世界市場變化而出現的 國際收支失衡。結構性失衡分為產品供求結構失衡和要素價格結構失衡。例如, 一國出口產品的需求因世界市場變化而減少時,如果不能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就 會出現產品供求結構失衡。 一國工資上漲程度顯著超過生產率的增長,如果不能 及時調整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出口結構,就會出現要素價格結構失衡。
6. 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結構性失衡: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往往取決於貿易收支狀況。如果世界市場專的需求發生變化,本屬國輸出商品的結構也能隨之調整,改該國的貿易收支將不會受到影響;相反,如果該國不能適應世界市場的需求而調整商品的輸入結構,將使貿易收支和國際收支發生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西方國家經濟受再生產周期規律的制約。在再生產周期的各個階段,由於人均收入和社會需求的消長,會使一國的國際收支產生不平衡。
(三)收入性失衡:一國國民收入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可能是由於經濟周期階段的更替,也可能是由於經濟增長率的變化所引起的。
(6)國際金融領悟失衡的原因擴展閱讀
在傳統的1977年的國際收支表中,只要基本差額即經常賬戶與長期資本賬戶的差額出現不平衡,人們便認為國際收支需要調整了。
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是衡量國際收支長期性平衡的一個重要標志。
自主性交易亦稱事前交易,是指個人或經濟實體為了經濟上的某種目的而自主進行的交易。一國在一個長時期里自主性交易平衡,無須再依靠調節性交易來調節與維持,就可以說該國國際收支達到了實質性平衡。
7. 導致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起一國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臨時性因素、收入性因素、貨幣性因素、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
(1)臨時性失衡。臨時性失衡是指各國短期的、由非確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自然災害、政局變化等意料之外的因素都可能對國際收支產生重大的影響。
(2)收入性失衡。收入性失衡是指各國經濟增長速度不同所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一國國民收入相對快速增長,會導致進口需求的增長,從而使國際收支出現逆差。
(3)貨幣性失衡。貨幣性失衡是指貨幣供應量的相對變動所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一國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會使該國出現較高的通貨膨脹,在匯率變動滯後的情況下,國內貨幣成本上升,出口商品價格相對上升而進口價格相對下降,從而出現國際收支逆差。
(4)周期性失衡。指一國經濟周期波動所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一國經濟處於衰退時期,社會總需求下降,進口需求也隨之下降,在短期內該國國際收支會出現順差,而其貿易夥伴國則可能出現國際收支逆差。
(5)結構性失衡。指一國經濟、產業結構不能適應世界市場變化而出現的國際收支失衡。結構性失衡分為產品供求結構失衡和要素價格結構失衡。例如,一國出口產品的需求因世界市場變化而減少時,如果不能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就會出現產品供求結構失衡。
8. 簡述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幾種類型及其原因。
(一)結構性失衡
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往往取決於貿易收支狀況。如果世界市場的需求發生變化,本國輸出商品的結構也能隨之調整,改該國的貿易收支將不會受到影響;相反,如果該國不能適應世界市場的需求而調整商品的輸入結構,將使貿易收支和國際收支發生不平衡。
由這類因為一國國內生產結構及相應要素配置未能及時調整或更新換代,導致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而引起本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結構性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西方國家經濟受再生產周期規律的制約。在再生產周期的各個階段,由於人均收入和社會需求的消長,會使一國的國際收支產生不平衡。由於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發展,主要西方國家經濟周期階段的更替會影響其他國家經濟,致使各國發生國際收支不平衡。
這類跟經濟周期有關,一種因經濟發展的變化而使一國的總需求、進出口貿易和收入受到影響而引發的國際收支失衡情況,稱為周期性不平衡。
(三)收入性失衡
一國國民收入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可能是由於經濟周期階段的更替,也可能是由於經濟增長率的變化所引起的。一國國民收入的增減,會對其國際收支產生影響:國民收入增加,貿易支出和非貿易支出都會增加;國民收入減少,則貿易支出和非貿易支出也會減少。
這種由於國民收入的變化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收入性不平衡。
(四)貨幣性失衡
在一定的匯率水平下,一國貨幣如果高估,則該國商品的貨幣成本與物價水平高於其他國家,必然不利於出口而有利於進口,從而使出口減少和進口增加;相反,則出口增加和進口減少。這種由於貨幣對內價值的高低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貨幣性不平衡。
(五)政策性失衡
由於一國推出重要的擴張或緊縮的財政或貨幣政策,或者實施重大改革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六)貿易競爭性失衡 由於一國商品缺乏國際競爭力所引起的失衡
(七)過度債務性失衡 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發展民族經濟的過程中,違背了量力而行的原則,借入大量外債,超過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同時一些發達國家實施高利率政策和保護主義措施,結果使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進一步惡化,國際收支逆差不斷擴大。
(八)偶發性原因
除以上各種經濟因素之外,政局動盪和自然災害等偶發性因素,也會引起貿易收支的不平衡和巨額資本的國際移動,因而使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
就上述各個原因來說,經濟結構性因素和經濟增長率變化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具有長期、持久的性質,而被稱為持久性不平衡;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僅具有臨時性,因而被稱為非持久性不平衡。
國際收支失衡是指一國經常賬戶、金融與資本賬戶的余額出現問題,即對外經濟出現了需要調整的情況。一國國際收支失衡的經濟影響。
不是指會計賬面上借貸雙方出現不平衡,因為借貸雙方始終是平衡的。對外,國際收支失衡造成匯率、資源配置、福利提高的困難;對內,國際收支失衡造成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困難,即對外的失衡影響到國內經濟的均衡發展,因此需要進行調整。
在傳統的1977年的國際收支表中,只要基本差額即經常賬戶與長期資本賬戶的差額出現不平衡,人們便認為國際收支需要調整了。
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是衡量國際收支長期性平衡的一個重要標志。
自主性交易亦稱事前交易,是指個人或經濟實體為了經濟上的某種目的而自主進行的交易。一國在一個長時期里自主性交易平衡,無須再依靠調節性交易來調節與維持,就可以說該國國際收支達到了實質性平衡。
補償性交易的觀點 也稱事後交易,是指在自主性交易出現缺口或差額時進行的彌補性交易
9. 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
美國作為當今主要國際儲備資產的供給國,其國際收支與其他國家的美元儲備資產之間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世界各國對美元儲備資產需求的增加可能導致美國國際收支逆差的增加;美國國際收支逆差的增加,也可能導致其他國家儲備資產被動增加。因此,要理解當今全球經濟失衡就有必要分析當今國際儲備貨幣的供求狀況。
國際儲備需求增長及其原因分析
由於國家持有外匯儲備的主要原因是對付無法預測和臨時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因此儲備需求理論認為合理的國際儲備規模應該由一個國家基於儲備用完情況下產生的宏觀經濟調控成本和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的平衡來決定。根據經驗分析,影響一國儲備量的主要因素可概括為:
第一,經濟規模。經濟規模越大,對國際儲備需求越多。
第二,外部經濟的脆弱性。外部經濟的脆弱性越強,儲備需求越多。但一國外部經濟的脆弱性是由其經濟開放程度、外部沖擊壓力、國內產業結構和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等多種因素決定的。在一個產業結構落後和金融市場發育程度不高的國家,經濟開放度越高、外部沖擊壓力越大,其外部經濟的脆弱性就越強,對國際儲備的需求就越多。
第三,匯率靈活性。根據現有的經驗研究,一般認為匯率靈活性的增強有利於減少儲備需求;
第四,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這里的機會成本是指持有國際儲備的收益和將其用於其它投資的邊際生產率的差異。
世界國際儲備總量增長很快,但世界各國儲備傾向的發展卻很不平衡。從儲備與進口的比率看,發達經濟體的儲備傾向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比較穩定,還有下降的趨勢。而新興市場國家無論是從儲備與進口的比率或儲備與短期債務的比率,其儲備增長傾向非常快,其中亞洲新興市場國家最為突出。而發展中國家的儲備增長傾向有所增長,但不如新興市場國家突出。
是什麼原因導致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的國際儲備傾向在80年代後期迅速提高?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前面關於影響國際儲備的各種因素都發揮了一定作用。但作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開放度迅速提高,他們不僅實現了經常賬戶的自由兌換,而且在相當程度上開放了金融賬戶,使經濟發展對來自外部的沖擊更加敏感。
第二,來自外部的沖擊壓力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國際投機性資本規模的迅速增大;二是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主要貨幣的匯率經常性大幅度波動。這兩個方面往往相互作用,對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收支安全構成巨大沖擊,比如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美元的長期大幅度升值,使這些國家的貨幣錯配問題凸現,國際投機性資本抓住這一機會進行攻擊。
第三,在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下,發展中國家為其國際收支逆差進行融資的渠道少、成本高。自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IMF的融資功能弱化,國際金融市場的私人資本成為世界各國應付國際支付困難的主要融資渠道。但發展中國家由於其經濟實力弱、信用等級低,難以進入國際金融市場,即使進入國際金融市場,其融資成本也遠遠高於發達國家。而且,通過國際資本市場融資還可能面臨資本在短期內大規模逆流的風險。
正是上述因素的綜合作用,使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經歷了一系列貨幣金融危機以後,加強了國際儲備。但應該看到,這對他們而言,是在經濟開放過程中應對動盪不定的國際經濟環境的一種不得已的選擇。發展中國家由於資本相對稀缺,其投資的邊際生產率往往很高,所以其高儲備的機會成本十分高昂
國際儲備供給分析
自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國際儲備供給呈現多元化格局。信用貨幣。
在這三大來源中,作為國際儲備的黃金是傳統的國際儲備資產。盡管牙買加協定確定了黃金非貨幣化原則,但黃金仍是重要的國際儲備資產,作為國際儲備的黃金數量一直趨於穩定,約為10億盎司左右。但黃金在國際儲備總量中的比例卻不斷下降。
SDR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為了彌補美元供給不足而人為創設的國際儲備資產,但SDR自從創設以來一直受到冷落。其在國際儲備總量中的比重不過1%左右。
因此,在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後,主要發達國家的信用貨幣構成世界各國儲備貨幣的主體。國際儲備貨幣。這些國際儲備貨幣各自在世界外匯儲備總額中各自所佔比例主要由這些國家(或經濟體)的經濟實力對比和國際商業習慣決定。盡管在不同時期,他們各自所佔的比例有一些變化,但美元作為最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從沒有動搖過。比如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美元在世界官方外匯儲備總額中的比重曾經下降到50%,但此後其所佔比例開始反彈,到2004年初佔65.9%,而歐元和日元所佔比例分別為24.9%和3.9%。
正是由於美國在國際儲備貨幣供給中的壟斷地位和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對國際儲備的強烈需求,使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與亞洲國家經常項目的順差和國際儲備的大量累積相對應,從而導致國際社會所關注的全球經濟失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