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的區別是什麼
一、兩者理論基礎的不同
投資者的理性和市場有效性假說構成了傳統金融學的兩大理論基石, 而行為金融學有著與其不同的理論基礎。
(一)傳統金融理論認為投資者是理性趨利的, 即通過「套利定價理論」、「資產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期權定價理論」等在資本市場求得受益最大化。價值感受是指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上的心態和情緒。行為金融學認為, 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有四種心態和情緒: 過於自信、避害大於趨利、追求時尚與從眾心理、減少後悔與推卸責任。正是由於這些心態和情緒支配著經濟行為人的投資決策過程, 使其決策性具有如下特徵: 決策者的行為是多元的、易變的, 並且通常只在決策過程中形成; 決策者適應性很強, 決策的性質和決策環境都將對決策者的決策程序和方法產生影響; 決策者更傾向於滿意原則, 而不是最優原則。人們通常對不遵循數理金融學意義上的最優模型進行決策, 即相對於傳統金融學而言的投資者基於價值感受的非理性, 構成了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基礎之一。
( 二) 市場競爭是否有效
傳統金融理論認為, 在市場競爭過程中, 理性的投資者總是能抓住每一個由非理性投資創造的套利機會, 使得非理性投資者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喪失財富, 並最終被市場所淘汰。而行為金融學認為, 披露的不充分, 以及理性投資者與非理性投資者掌握信息的不對稱, 人們對上述假設成立的條件並不滿足。因此市場競爭是非有效的, 構成了行為金融學的另一理論基礎。
二、兩者決策的風險測量方法不同
金融市場風險的測量, 就是測量由市場因素不利變化所導致的金融資產價值損失。主流方法是通過金融資產收益的概率分布來加以描述, 通常採用衡量一定概率水平 ( 置信度) 下的可能損失程度的VAR (Value At Risk) 法。
VAR亦稱風險價值, 其含義為未來一定時間內,在給定的概率條件下, 任何一種金融工具或投資組合所面臨潛在的最大損失金額。在數學上, VAR 法表示為投資工具或組合的損益分布, 其表達式為: Prob ( vPvt [ - VAR) = A (1) 式中vPvt表示組合P 在vt 持有期內, 在置信度(1- A) 下的市場價值變化。等式( 1) 說明, A下, 損失值大於或等於VAR。
行為金融學者認為, 由於在實際中投資人往往不把大於初始資本的結果視為風險, 而把小於初始資本的結果視為真正的風險, 所以在投資人的效用函數中常常對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給予較大的權重, 對收入帶來的正效用則給予較小的權重。但是, 傳統金融學使用標准差和協方差進行描述的方法對於高於均值的投資結果和低於均值的投資結果給予同樣的權重,不符合現實情況的, 不能真正解釋投資人的風險。進而行為金融學從投資者的心裡感受出發, 用變數的實際值小於變數均值或某一目標函數主體所認為的安全值( 或可以維持自己的效用不比現狀差的值) 的概率來表示風險。這種衡量風險方法的形式是: Prob (W[ S) [ a (2) 式中W 表示財富, S 是可以維持目前效用的財富水平 (W、S 也可以分別用X、E (X) 表示), a 為投資者預先確定的概率。可見, 此種方法是一種更注重投資損失的風險度量方法。
需要說明的是, 式( 1) 中vPvt 和VAR 是相對量(差值) , 式 (2) 中W、S 是絕對量。當VAR 的值為資產價值與變數均值或保持當前效用的財富水平差異時, 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兩種不同的風險測量方法將會得到相同的結果。
三、兩者決策模型的不同
傳統金融學的主要理論模型游期權定價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 CAPM) 等, 行為資產定價模型( BAPM)是對現代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擴展。與CAPM 不同, 在BAPM 中, 投資者並非都是理性的, 而是被分為兩類: 信息交易者和雜訊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嚴格按CAPM 行事的理性投資者, 他們不會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 只關注組合的均值和方差; 雜訊交易者則不按CAPM 行事, 他們會犯各種認知偏差錯誤, 並沒有嚴格的對均值方差的偏好。兩類交易者互相影響, 共同決定資產價格。當前者是代表性交易者時, 市場表現為有效率; 而當後者成為代表性交易者時, 市場表現為無效率。在BAPM 中, 證券的預期收益是由其/ 行為Beta0決定的, Beta是/ 均值方差有效組合(mean- ariance- efficient portfolio) 0 的切線斜率。這里, 均值方差有效組合並不等於CAPM 中的市場組合, 因為現在的證券價格受到雜訊交易者的影響。另外, BAPM 還對在雜訊交易者存在的條件下,市場組合回報的分析、風險溢價、期限結構、期權定價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的研究。 在市場行為模型方面, 行為金融學中影響較大的有兩種模型: DHS ( Daniel, Hirshleifer and Subra-manyam,1997) 模型和BSV ( Barberis, Shlerfer and Vishny, 1998) 模型。前者將投資者分為有信息者和無信息者, 並以此為出發點進行分析。後者的理論基礎是投資者認為受益有兩種範式, 即收益均值回歸和收益連續變化。雖然DHS 模型和BSV 模型建立在不同的行為前提基礎上, 二者的結論卻是相近的都認為投資者的行為會導致股價過度反應或滯後反應。
『貳』 行為金融學沖擊了哪些傳統金融領域
是為金融學中的哪只傳統的金融陵城了?現在金融方面是很發達的,因為金融方面要有學歷,很好的,才懂得到這個金融危機
『叄』 行為金融學的典型特徵是什麼
就是將心理學尤其是行為科學的理論融入到金融學之中。它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等動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金融市場的發展。這一研究視角通過分析金融市場主體在市場行為中的偏差和反常,來尋求不同市場主體在不同環境下的經營理念及決策行為特徵,力求建立一種能正確反映市場主體 實際決策行為和市場運行狀況的描述性模型。
行為金融學對於兩大傳統假設的挑戰為我們研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其一,傳統金融理論關於人的行為假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人們的決策是建立在理性預期(RationalExpectation 、風險迴避(RiskAver sion)、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機抉擇等假設基礎之上的。但是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實際投資決策並非如此。比如,人們總是過分相信自己的判斷,人們往往是根據自己對決策結果的盈虧狀況的主觀判斷進行決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這種對理性決策的偏離是系統性的,並不能因為統計平均而消除。其二,有效的市場競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在市場競爭過程中,理性的投資者總是能抓住每一個由非理性投資者創造的套利機會。因此,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倖存下來的只有理性的投資者。但在現實世界中,市場並非像理論描述得那麼完美,大量「反常現象」的出現使得傳統金融理論無法應對。傳統理論為我們找到了一條最優化的道路,告訴人們「該怎麼做」,讓我們知道「應該發生什麼」。可惜,並非每個市場參與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論中的模型去行動,人的非理性行為在經濟系統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不能再將人的因素僅僅作為假設排斥在外,行為分析應納入理論分析之中,理論研究應轉向「實際發生了什麼」,從而指導決策者們進行正確的決策。
『肆』 行為金融學的價值和不足
最近10多年來,在國外資本市場上產生了一門新興的學科——行為金融學。 人們認識到,在資本市場上發生的很多現象和過程完全不能用已經存在的方法和理論來解釋。比如,按照常理,價格跌了就是風險被釋放了,就更安全、更有價值了,這時應該積極買入,但人們反而會拚命賣出。
行為金融學從投資人的行為、心理特徵來分析、解釋資本市場上的某些變化原理和現象。比如,為什麼股價跌了反而賣的人多、買的人少?這是因為人有一種從眾心理,大家總認為大多數人是對的,既然大多數人都採取了賣出的行動,那麼作為個體他也願意賣出。這是人而且也是許多動物固有的心理特徵。再比如,投資界普遍存在一個現象:當一隻股票上漲時,持有者特別願意賣出獲利了結,但當這只股票跌了10%時,就不願意賣出。行為金融學研究發現,這是因為人們有一種損失厭惡的心理特徵,不願意接受損失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哪怕投資人明知道企業的基本面有問題了,也不願意賣出,而對「將來能夠漲上去」報以僥幸,並以此來麻痹自己。
行為金融學就是以人的心理特徵和行為特徵為出發點來研究、解釋股市變化的現象。這門學說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歷史性地拋棄了把股市作為一個客觀物質的思維。
在行為金融學出現以前,人們認為股市和樓房是一樣的客觀事物。在股市投資也和工程師設計樓房原理一樣,只要了解地面、材料的承重力,計算長寬高,畫出圖來就能施工,只要嚴格遵守數據施工就是優質的建築,只要從各個角度對股市進行解剖分析、論證計算,就能正確投資。
把股市當死物,結果就研究不下去了,很多現象解釋不了。行為金融學歷史地承認了股市是活物,其很多變化和過程是由人的心理決定的。這就是行為金融學的正確之處。它開辟了一條把人心和人的行為作為股市變化最基礎原因的正確方向。它歷史性地承認了股市變化在很多情況下不是純客觀的,而是與參與者的心理特徵和行為特徵有關。股市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性的反映,股市中的很多現象都不符合科學的原理和既定的邏輯。
過去的理論假設資本市場參與者都是計算機,都是沒有情緒的、超級理性的,行為完全遵循利益的原則。實際上,卻並不是這樣的。每次股市大跌或個股價格大跌時都會出現「羊群效應」:一看到別人都在賣,投資者會不顧一切、不問任何原因就條件反射式地賣,這就是人的心理和人性的自然反映。這時,首先出現在他腦海中的不是理性,而是一種自然的條件反射。人的主觀情緒結構就是先是由情緒支配,再由理性支配的。過去,所有的理論都假設人是理性的,所有的事情都按照利益最大化來分析,實際上是根本錯誤的。雖然估值、成長等理論都非常有用,但股市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也是心理博弈。巴菲特說的「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就是心理博弈。
糾正了過去資本市場金融理論的基礎性錯誤,這就是行為金融學的重要價值。
然而,行為金融學產生於國外,它也有一些方法論和根本的缺陷。目前,行為金融學主要是探求人類心理有哪些共性的規律性特徵,並且用這些人類基礎的客觀心理特徵來分析解釋股市的現象。在若干年內,行為金融學已經通過試驗,總結、發現、統計、歸納了人類有哪些心理特徵,並用於解釋股市的現象,也告誡投資人有些心理特徵是不利於投資的。總體來說,行為金融學就是統計行為心理特徵,然後用其解釋資本市場的現象。它的不足是發現了問題,但沒有解決問題。它發現了人的心理特徵是股市變化的決定性原因,也發現了一系列人類共有的具體心理特徵,並且把這種具體心理特徵對投資成敗的影響也描寫清了,但是它沒有指出投資者應如何克服這些不利於投資的固有的心理特徵。
也就是說,行為金融學發現、提出、總結了人類有「羊群效應」和從眾等心理特徵,並且也認識到其危害嚴重,但是沒有更進一步指出人類應該怎樣避免這種危害,有哪些具體的方法和手段可以用來解決問題。那麼,怎樣克服心理上的缺陷,解決這些問題呢?筆者認為,答案就在東方哲學、東方文化以及東方修身養性的典籍之中。
『伍』 用行為金融學的理論來解釋,為什麼人們普遍放大自身投資損失概率的估計,卻低估金融系統的風險。
行為金融學理論解釋。人們在信息反饋階段容易出現損失厭惡的認知偏差,專即人們對財富損失比屬對財富的收益更為敏感,而且損失的痛苦遠大於獲得的快樂。因此,人們普遍放大自身投資損失概率的估計。在判斷過程中,人們通常會根據最初得到的信息設定一個判斷的初始值(錨點、參考點),然後根據進一步的信息進行調整,形成比較理想的判斷。同時,人們還容易出現易得性偏差,即傾向於對容易獲得和掌握的信息更加關注,而不是去尋找其他有關信息。因此,人們傾向於高估復雜系統成功的概率,而低估其失敗的概率。
『陸』 金融詐騙類型有哪些,怎麼認定金融詐騙罪
金融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採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事實真相的方法,騙取公私財物或者金融機構信用,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的行為。
金融詐騙類型有7種:
1、集資詐騙罪。集資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違反有關金融法律、法規的規定,使用詐騙方法進行非法集資,擾亂國家正常金融秩序,侵犯公私財產所有權,且數額較大的行為。
2、貸款詐騙罪。貸款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編造引進資金、項目等虛假理由、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超出抵押物價值重復擔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詐騙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數額較大的行為。
3、金融憑證詐騙罪。金融憑證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採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使用偽造、變造的委託收款憑證、匯款憑證、銀行存單等其他銀行結算憑證,騙取他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
4、信用證詐騙罪。信用證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利用信用證進行詐騙活動,數額較大的行為。
5、信用卡詐騙罪。信用卡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違反信用卡管理法規,利用信用卡進行詐騙活動,騙取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
6、有價證券詐騙罪。有價證券詐騙罪是指使用偽造、變造的國庫券或者國家發行的其他有價證券,進行詐騙活動,數額較大的行為。
7、保險詐騙罪。保險詐騙罪是指以非法獲取保險金為目的,違反保險法規,採用虛構保險標的、保險事故或者製造保險事故等方法,向保險公司騙取保險金,數額較大的行為。
『柒』 從行為金融學角度來看,投資者有哪些常見的錯誤表現
正確答案為復:Y選項 制 答案解析:行為金融學從人的角度來解釋市場行為,充分考慮市場參與者心理因素的作用,並注重投資者決策心理的多樣性,對市場上的「羊群效應」、股價瞬間暴漲與暴跌等非理性現象進行了解釋,為人們理解金融市場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彌補了現代金融理論只注重最優決策模型,簡單地認為理性投資決策模型就是決定證券市場價值變化的不足。
『捌』 行為金融學的就業前景
從國外金融領域的投資實踐來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已經占據了主導投資理念的一席之地並大行其道。如在美國證券市場上,已經出現了數家以行為金融投資理念為指導的資產管理公司。在西方其他發達國家,專門研究行為金融的從業人員也日漸增加,很多分析師、交易員、機構投資都非常注重研究市場中的行為心理變化。
而在我國,行為金融方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大部分投資者都是從技術面和基本面分析的比較多,對投資心理行為方面的研究不足。事實上,中國的金融市場才剛剛開始,基金管理行業也才慢慢興起,各大證券期貨公司、基金公司、中小機構等,對投資行為方面的專業人才需求很大。據國內外多家權威機構預測:我國在今後的發展中至少需要30萬名行為金融分析專業人員。行為金融分析師將成為我國新世紀最具發展潛力,就業最為穩定,收入最豐厚的熱門行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玖』 行為金融學案例
行為金融學的主要理論
一、期望理論的基本內容
這個理論的表述為:人們對相同情境的反應決取於他是盈利狀態還是虧損狀態。一般而言,當盈利額與虧損額相同的情況下,人們在虧損狀態時會變得更為沮喪,而當盈利時卻沒有那麼快樂。當個體在看到等量損失時的沮喪程度會比同等獲利情況下的高興程度強烈得多。研究還發現:投資者在虧損一美元時的痛苦的強烈程度是在獲利一美元時高興程度的兩倍。他們也發現個體對相同情境的不同反應取決於他目前是贏利還是虧損狀況。具體來說,某隻股票現在是2O元,一位投資者是22元買入的,而另一位投資者是18元買入的,當股價產生變化時,這兩位投資者的反應是極為不同的。當股價上漲時,18元買入的投資者會堅定地持有,因為對於他來說,只是利潤的擴大化;而對於22元的投資者來說,只是意味著虧損的減少,其堅定持有的信心不強。由於厭惡虧損,他極有可能在解套之時賣出股票;而當股價下跌之時,兩者的反應恰好相反。18元買入的投資者會急於兌現利潤, 因為他害怕利潤會化為烏有,同時,由於厭惡虧損可能發生,會極早獲利了結。但對於22元買入的投資者來說,持股不賣或是繼續買人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為割肉出局意味著實現虧損,這是投資者最不願看到的結果。所以,其反而會尋找各種有利的信息,以增強自己持股的信心。Tversky和Kahnemn在1979年的文章中認為:投資者更願意冒風險去避免虧損,而不願冒風險去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在有利潤的情況下,多數投資者是風險的厭惡者;而在有虧損的情況下,多數投資者變成了風險的承擔者。換句話說:在面臨確信有賺錢的機會時,多數投資者是風險的厭惡者;而在面臨確信要賠錢時,多數投資者成為了風險的承受者。在這里,風險是指股價未來走勢的一種不確定性。
二、後悔理論的主要內容
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常出現後悔的心理狀態。在大牛市背景下,沒有及時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會後悔,過早賣出獲利的股票也會後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沒能及時止損出局會後悔,獲點小利沒能兌現,然後又被套牢也會後悔;在平衡市場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漲不跌,別人推薦的股票上漲,自己會因為沒有聽從別人的勸告而及時換股後悔;當下定決心,賣出手中不漲的股票,而買人專家推薦的股票,又發現自己原來持有的股票不斷上漲,而專家推薦的股票不漲反跌時,更加後悔。Santa Clara大學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後悔」 行為的專家。由於人們在投資判斷和決策上經常容易出現錯誤,而當出現這種失誤操作時,通常感到非常難過和悲哀。所以,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為了避免後悔心態的出現,經常會表現出一種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投資者在決定是否賣出一隻股票時,往往受到買人時的成本比現價高或是低的情緒影響,由於害怕後悔而想方設法盡量避免後悔的發生。有研究者認為:投資者不願賣出已下跌的股票,是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敗投資的痛苦和後悔心情,向其他人報告投資虧損的難堪也使其不願去賣出已虧損的股票。另一些研究者認為:投資者的從眾行為和追隨常識,是為了避免由於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投資決定而後悔。許多投資者認為:買一隻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較容易,因為大家都看好它並且買了它,即使股價下跌也沒什麼。大家都錯了,所以我錯了也沒什麼!而如果自作主張買了一隻市場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買人之後它就下跌,自己就很難合理地解釋當時買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經理人和股評家喜歡名氣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如果這些股票下跌,他們因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僱的可能性較小。害怕後悔也反映了投資者對自我的一種期望。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個研究中發現: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除了避免後悔以外,還有一種追求自豪的動機在起作用。害怕後悔與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資者持有獲利股票的時間太短,而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太長。他們稱這種現象為賣出效應。他們發現:當投資者持有兩只股票,股票A獲利20 ,而股票B虧損20%,此時又有一個新的投資機會,而投資者由於沒有別的錢,必需先賣掉一隻股票時,多數投資者往往賣掉股票A 而不是股票B。因為賣出股票B會對從前的買人決策後悔,而賣出股票A會讓投資者有一種做出正確投資的自豪感。
『拾』 現代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關系
我的淺見是行為金融學是現代金融學的重要構成部分,古典的金融學,基礎是理性人假設,而行為金融學融合了人的要素在裡面,應用了博弈論,混沌經濟等很多方向,應該說更復雜,更接近於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