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說美國在扼殺互聯網金融
1.監管的好與壞
「監管扼殺創新!」–人們常常這么說,但是卻並沒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監管的確可能會扼殺創新,但如果實施合理,同樣也可以幫助企業成長。國際律師事務所Taylor Wessing指出:英國的監管和核准不僅明確有效,而且始終對改革展示出開明的態度。
與之相比,美國的監管部門卻分布得太過廣泛,支付領域尤其如此。在美國,不光各州之間的監管法律不同,各州與聯邦層面的也各有差異。牌照申請信息不通暢同樣讓從業者感到困惑。而公司的業務種類、所屬州、服務的地理區塊不同也會造成許可申請的差異。而且這種困惑還會因其他因素加劇,比如像賭博網站之類的應該具備資金劃撥許可,但在實際中卻沒有規定。這種困惑遲早都會導致互聯網金融企業遭受大額罰款。
2. 流程簡化
因為是辯論,所以讓我們假設美國和歐洲是相似的個體–都是由小國/各州組成的聯邦。目前在美國,某個州頒發的牌照只在這個州有效。要想符合所有州的法律並在全國提供服務,你可能得再申請47個牌照或者許可。顯然,這種低效、碎片化的牌照程序從一開始就限制了機構成長。
而在歐洲,在歐盟任意一個國家申請到的牌照在其他國家都通用。也就是說,如果你在倫敦設立了公司,那麼就可以直接在柏林、馬德里、巴黎和羅馬運營。這也意味著支付主導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在歐洲的成長速度將遠超美國。
3. 政府支持
英國政府協助組建了非盈利的互聯金融行業多方協調平台Innovate Finance。這個組織還在隨後提出了《英國互聯網金融2020》宣言,意欲讓英國在5年之內成為世界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引領者。英國首相卡梅倫更是任命了美國風投家Eileen Burbidge為該行業的大使,以保證英國互聯網金融能夠實現持續性發展。此外,英國甚至鼓勵互聯網金融公司盡早合規,以便未來能引領監管政策、簡化行業流程。英國政府深知互聯網金融對經濟增長的巨大影響力,而互聯網金融企業也十分珍惜政府的支持,因為這些支持幫助他們獲得了消費者的信賴。
反觀美國,似乎整個互聯網金融領域反而變得越來越繁雜。美國的政治體制是非常分散的,所以要想扶持一項新興產業也並不容易,因為利益方數量和游說能力都太大了。由於最近矽谷和美國國家安全局的不合,民眾普遍不相信政府會捲入科技事件中去。今年早些日子,沒有一家科技公司接受總統奧巴馬網路安全會議的邀請,這足以說明要修復兩者之間的關系還需要大量工作。
『貳』 為什麼美國並沒有出現所謂「互聯網金融」或者「金融互聯網」的概念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來回答一下。
中國人喜歡標記,說這話可能有點言重了,但是這個定義是中性的。標簽最大好處是高效率,分類處理,以提高商業價值。但缺點是它是片面的,容易成為空洞的口號。
在第二代金融行業中,社會的形象越來越差,反華爾街的反華爾街趨勢在美國興起,公眾肯定會渴望有人來對待這個瘋狂的第二代。互聯網行業是一代人,衣服是平等的,開放的,自由的,所以互聯網不僅是一大筆錢,也是一個救世主。
簡單拋磚引玉一下,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叄』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有哪些
總結起來,此次泡沫的生成機制主要包括:第一,風險投資放大股市「博傻」效應。風險投資是IT技術產業化應用的孵化器,但在上市過程中卻有製造股價泡沫的天然動力和內在要求,當新經濟成為圈錢利器的時候,股市的「博傻」法則就會愈演愈烈。
第二,企業並購熱潮哄抬股價效應。美國經濟特別是信息技術產業持續增長激發資本市場狂熱,美國及世界市場上大量股票被追高的企業掀起並購狂潮,強勢企業借機拓展業務范圍,弱勢企業藉此抬高股價,整體股價水平螺旋上漲。
第三,寬松資金環境引發資金追逐股票效應。IT應用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整體價格水平,提升美國經濟景氣指數,政府維持寬松貨幣政策,養老金、外資等資金大量湧入資本市場,導致過量資金追逐有限股票。
第四,輿論力量的推波助瀾效應。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輿論和報告大力推崇科技服務引導的「新經濟」,成為投機泡沫的重要參與者。正如耶魯大學Shiller教授所言:「一般來說,重要的市場事件只有在許多人形成同樣想法時才會發生,而新聞媒體是傳播想法的必要工具。」
『肆』 美國互聯網金融為什麼沒有產生
1.從經濟結構上來看,美國市場化的機制,使得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軍事、科技、金融、教育,在相對自由的體制中均衡發展,各有千秋。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調節資源,四大產業各自根基深厚,又有部分融合,但大體上都相對固定,難以滲透到對方核心領域。
我們國內的情況恰恰相反,產業之間發展極不平衡,這和國家體制有著直接的關系。但科技行業特別是互聯網多數都是民營資本運營,雖起步晚於歐美等發達國家,但發展速度非常快,而隨著智能手機全球滲透率的提升,國內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發展甚至有超過美國之勢。國內互聯網產生了一批世界級的巨頭企業,其高速發展帶動國內互聯網行業走向成熟,而其激烈的競爭促使其不斷拓展新的利潤增長點,對低效的傳統行業的侵佔和顛覆也成為其必然的選擇。
2.從金融市場來看,美國的金融體制完善,利率市場化完成近三十年,金融市場經過百年發展,產品和服務都已接近完善。金融行業競爭非常激烈,金融機構或發展綜合實力,或在具有鮮明特色的領域深耕,因而競爭格局相對穩定。激烈的競爭也使得金融機構積極擁抱互聯網,利用互聯網先進技術進行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
作為全世界最為成熟的金融市場,美國為各類投資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多元化的產品,從貸款、理財、到風險投資等等。不僅投資品種豐富,而且服務到位,並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改善用戶體驗。這一點和國內形成巨大反差,國內金融業高度壟斷,投資工具少,利率尚未市場化,收費和服務極不對等,在這樣的環境下,互聯網金融通過其特有的渠道優勢,以普惠、快捷、高收益的特色,普及了理財產品也激發了廣大用戶的理財需求,爆發出巨大發展潛力和規模。3.從監管體系來看,美國有著一套相對健全和完善的監管體系,如SEC認定包括Prosper在內的所有P2P平台運營模式已涉及到證券銷售,要求其在SEC登記注冊,將其定性為在允許范圍內銷售"附有投資說明的借貸憑證"的機構。美國金融監管當局沒有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專門監管框架,而是適用於一般性監管框架。以產品的運營模式來界定監管的歸屬,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投資者的財產安全。
對產品的定性、風險揭示均有比較完善、透明的體系,加之美國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導的資本市場,比個人投資者有著更強的專業能力和相對穩定的投資理念。而國內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還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有著明顯的時滯性,給互聯網企業迅速發展壯大以很好的時機,新產品層出不窮,規模上升非常快,缺少對投資者的風險提示及安全性的全面考量。
『伍』 美國互聯網金融產品有哪些方面
隨著P2P平台LendingClub的上市,美國互聯網金融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近兩年,中內國互聯網金融行業迎容來高速發展期,但中美在互聯網金融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監管制度方面:美國監管制度及監管部門早已確立並對美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給予全面
『陸』 互聯網金融風險防範 國外文獻綜述
。。。老娘忙得要死還要來回答你問題!!!你找抽啊!!!( ̄ε(# ̄)☆╰╮o( ̄皿 ̄///)
『柒』 為什麼美國互聯網金融是個笑話
美國互聯網金融就好像企業家之間流行的踢皮球游戲,擔驚受怕的銀行家和投資者都讓他們望而卻步。
如果要說什麼行業已經有顛覆的萌芽,那就是畏首畏尾的金融技術的世界。
Freemit創建期間,我們遇到了無數有同樣經歷的企業家。他們想要改變目前謹小慎微的做事方式,創造新的支付方式、資金轉移方式或者合同訂立方式。
這些企業家的譜系比建立矽谷新寵兒的團隊要復雜得多,他們也知道互聯網金融的限制性以及潛伏的風險。
在我們開始某件事前就不停被告知前路艱辛,任何轉彎處都可能撞車。
這是絕對的真理,同時不停地讓人受挫。美國互聯網金融領域都是近親繁殖的膽小鬼,而創新的空間永遠取決於融入現實騙局的能力。
美國互聯網金融的努力沒有得到相應回報,反而被認為是可疑的東西。
任何引起大型銀行擔憂的事務都立刻被抹殺掉,人們的創新思維都被扼殺,剩下的「軟體解決方案」都被企業家以幾百萬一年的價格強制賣給IT主管。
結果就是不斷出現的應聲蟲們成為華爾街貿易大亨們的利益維護者;最後企業家們自然仍然安於現狀,用幾個軟體稍微簡化交易流程就心滿意足了。
總而言之,只要銀行、監管者和不滿伺服器故障的人能高興,他們樂於放棄真正的創新。
當然也有拚命努力改變現狀的人,可是他們的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坐下和金融保守派聊聊就不難發現,他們害怕修繕搖搖欲墜的企業架構或者懶得付出努力。
任何可以將銀行業拉出蕭條泥潭的偉大創意都被當作可疑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