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一金融學 :(簡答題) 信用的作用是什麼求解!
信用的作用:信用是現代經濟金融正常運行的根基,社會信用狀況對現代經濟金融運行影響甚大。主要體現在:
(1)信用促進社會總需求的擴張與緊縮。
(2)信用的存在降低了交易成本,方便了交易行為。
(3)信用是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得以有效貫徹實施的橋梁。
(4)良好的社會信用關系可以保證信用主體的行為具有長期性和可預測性。
Ⅱ 金融學的簡答題
1.簡要比較商業信用與銀行信用。
2.信用的三要素及主要形式有哪些?
3.決定和影響利專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 簡述凱屬恩斯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
5. 簡述關於利率決定的可貸資金理論
6.簡要分析金融市場的功能
7.貨幣市場主要有哪些子市場?
8. 簡述我國商業銀行的性質和體系。
9.什麼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 主要有哪些?
10.簡述商業銀行的主要負債業務和資產業務。
11.中央銀行發揮「銀行的銀行」的職能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12.中央銀行作為「國家的銀行」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13.簡述中央銀行的職能。
14.簡要分析制約商業銀行存款貨幣創造的因素。
15.貨幣供給層次的劃分標准和內容構成是什麼。
16.簡述主要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及其選擇的標准。
17.何謂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並簡述其優缺點
Ⅲ 考研金融學的簡答題和論述題應該怎麼回答
直接回答吧。參考一下
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
一是投資量。一般情況下,回投資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答。
二是勞動量。在勞動者同生產資料數量、結構相適應的條件下,勞動者數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三是生產率。生產率是指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產率也對經濟增長直接作出貢獻。
三個因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階段,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或階段,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或階段,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
Ⅳ 金融學簡答題,急求答案,分析利率市場化要分步推進的原因
利率市場化是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根據自己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來自主調節利率水平。利率市場化後,可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有利於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可以提高資金利用效率,資產定價將更加透明,促進銀行進一步升級。
目前,我國利率包括存款利率、貸款利率還有債券和金融產品的利率。其中,債券和金融產品的利率多年前就已放開,貸款利率基本上也已放開。對於最後「關鍵一跳」——存款利率,央行行長周小川透露,很可能在最近一兩年內實現存款利率放開。然而,實現這一跳需要很多條件,從目前看還不完全具備。
專家指出,當前存款保險制度和銀行退出機制還未推出,相關監管體系並不完善,中國的利率市場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暨南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孫華妤對本報記者說:「實現利率市場化,需要金融機構有很強的利率定價能力,最關鍵的是它們能很好地把握風險和收益。而現在的金融機構不是非常完善,存在利率定價不準、不好的問題。」其他已實行利率市場化國家的經驗教訓表明,多數國家在利率市場化的初期都會由於銀行業的競爭壓力驟升,導致利率報價的惡性競爭及信用的無序擴張,進而導致整個社會資金配置的總體風險偏好上升,逼升了整個經濟體的系統性風險。而此次提出建立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則正好能有效解決信貸市場貸款人信息不對稱、報價迥異等問題。不可否認,利率市場化推進需要進一步加強,但利率並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能解禁的,即便是要加快其進程,也必須要有健全的監管和風險防控措施,以及適當的經濟環境為其放開作保障,千萬不可操之過急。改革始終需要控制好節奏,做到監管張弛有度,才能掃清途中障礙,充分享受改革帶來的成果。
Ⅳ 金融學的三個簡答題
一,資本市場是長期資金交易的朝所,他的活動為資本的積累和分配提供版了條件特點,是權社會資金能夠進行新的配置和流動同時又成為投資和投機的場所
二,1贏利性原則,2流動性原則,3安全性原則
三,1是發行的銀行(放行是指發放貨幣的銀行)2是政府的銀行3是銀行的銀行,4是調節和控制宏觀經濟的銀行
Ⅵ 金融學常考什麼簡答題
1.簡要比較商業信用與銀行信用。
2.信用的三要素及主要形式有哪些?
3.決定和影響利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 簡述凱恩斯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
5. 簡述關於利率決定的可貸資金理論
6.簡要分析金融市場的功能
7.貨幣市場主要有哪些子市場?
8. 簡述我國商業銀行的性質和體系。
9.什麼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 主要有哪些?
10.簡述商業銀行的主要負債業務和資產業務。
11.中央銀行發揮「銀行的銀行」的職能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12.中央銀行作為「國家的銀行」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13.簡述中央銀行的職能。
14.簡要分析制約商業銀行存款貨幣創造的因素。
15.貨幣供給層次的劃分標准和內容構成是什麼。
16.簡述主要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及其選擇的標准。
17.何謂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並簡述其優缺點
Ⅶ 金融學問答題一道
這是個博弈論的題目,應該是西方經濟學的哈,金融學貌似沒有吧,呵呵,說題目了
------------------------
(1)如果兩個同時作決策且採用極大化極小(低風險)策略,一個公司為其任何決策測定最差的結果,然後在這些最差的結果中選擇使其利潤最大化的決策。如果A公司選擇開發高速、高質量的系統(H),如果B也選擇開發高速、高質量的系統(H),則最差的收益就會出現:A的收益將是30。如果A公司選擇開發低速、低質量的系統(L),如果B也選擇開發低速、低質量的系統(L),則最差的收益就會出現:A的收益將是20。如果採用極大化極小策略,A就會選擇開發高速、高質量的系統(H)。如果B公司選擇開發高速、高質量的系統(H),如果A也選擇開發高速、高質量的系統(H),則最差的收益就會出現:B的收益將是30。如果B公司選擇開發低速、低質量的系統(L),如果A也選擇開發低速、低質量的系統(L),則最差的收益就會出現:B的收益將是20。如果採用極大化極小策略,B就會選擇開發高速、高質量的系統(H)。所以,A和B都會選擇開發高速、高質量的系統(H),即(30,30)。
(2)如果廠商A開始計劃並能先實施,它將會選擇開發高速、高質量的系統(H),因為它知道廠商B 將會理性地選擇開發低速、低質量的系統(L),因為B選擇開發低速、低質量的系統(L)的收益將是35,大於它選擇開發高速、高質量的系統(H)所得收益30,而A將得到50的收益。如果廠商B開始計劃並能先實施,它將會選擇開發高速、高質量的系統(H),因為它知道廠商A 將會理性地選擇開發低速、低質量的系統(L),因為A選擇開發低速、低質量的系統(L)的收益將是40,大於它選擇開發高速、高質量的系統(H)所得收益30,而B將得到60的收益。
納什均衡是仍何一個參與者都不會改變自己的最優策略,但是通過上面我們看懂啊,隨著順序不同,2個廠商都會改變自己的策略(都是首選的時候就高端,次選的時候就低端了),所以這不是一個納什均衡了~~
Ⅷ 國際金融學的簡答題
1、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在其《黃金與美元危機——自由兌換的未來》一書中提出「由於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雖然取得了國際核心貨幣的地位,但是各國為了發展國際貿易,必須用美元作為結算與儲備貨幣,這樣就會導致流出美國的貨幣在海外不斷沉澱,對美國來說就會發生長期貿易逆差;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核心的前提是必須保持美元幣值穩定與堅挺,這又要求美國必須是一個長期貿易順差國。這兩個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個悖論。」這一內在矛盾稱為「特里芬難題(Triffin Dilemma)」
2、美國以外的成員國必須依靠美國國際收支持續保持逆差,不斷輸出美元來增加它們的國際清償能力(即國際儲備),這勢必會危及美元信用從而動搖美元作為最主要國際儲備資產的地位;反之,美國若要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穩定美元,則其他成員國國際儲備增長又成問題,從而會發生國際清償能力不足進而影響到國際貿易與經濟的增長。美元實際上處於兩難境地。這一問題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就被著名的國際金融專家特里芬所提出,成為著名的「特里芬難題」;他並且據此預言布雷頓森林體系會由於這一內在矛盾而必然走向崩潰,這已為後來的事實所證明。